① 求电影《闪光的风采》一篇的观后感,不少于八百字!
《闪光的风采》
在偶的榜单上,有《肖申克的救赎》,在酷似牢狱的生活中施舍希望,有《海上钢琴师》,一个叫“TD1900”的奇人把大海的万千变化驾御指间。《闪光的风采》里头,只多了一个面目严肃,极尽苛刻的父亲。主角大卫在梦想与亲情的选择前,最终张开了翅膀。为完成了自小也是父亲的愿望,他与一首不可能完成的乐曲搏斗,最终遭遇精神的毁灭。故事随着诡秘的音符和主角机械般的弹奏进入高潮,又随着他的精神失常跌落谷底。接下的情节是偶爱煞的地方,大卫在琴键上重新找回了自己,尽管,他只能在父亲的墓前絮絮低语了。人生如白马过隙,患上了失语症的他,面对一直照顾自己的女占星师,只剩下一个拥抱的空隙。他用那断断续续的语言向她求婚,在这个已经有未婚夫的女人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告诉她:“去问星星。”星座这一次,把生活还给了他。《闪光的风采》的波浪,把亲情、成名、爱人等贝壳冲上沙滩,当人人内心挣扎时,海妖的歌声,早已把头发变成霜的色泽。人人都无需要自责,毕竟,闪光的时刻,都只是一瞬间而已。
不知大家看过《闪亮风采》(英文名《Shine》)没有,也是一部获奥斯卡大奖的片子,是根据澳大利亚一个钢琴家的真人真事改编的,最难得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在片中许多弹琴的镜头里都没有用替身,亲自弹奏了如《野蜂飞舞》等曲子,片中还有好多很棒的钢琴曲,如拉二、拉三、肖邦等。强烈建议大家看看。
下面是KK的回答,比较详细!!
电影《Shine》――闪亮的风采,讲的是澳大利亚钢琴家David Heilfgod(也许拼错了)的故事。我看了两遍,十分感动,独特的情节设计,细腻的内心刻画从男主角口吃的言语的体现,一切的一切都那么让人感动。那不是《Braveheart》的悲壮,也不是《TITANIC》的凄婉,而是一种对人性的表现--我……我说不清了!影片制作的很精致,除了主演那出色的演技和琴艺之外――为此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之中有很多shining的地方,特别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电影原声。
Shine的电影原声包括由另一个叫david的音乐人弹奏的世界名曲,还有他自己为电影配制的原创音乐。我对着原声大碟看了一遍电影后,才细细体会了电影的用意。如果你没看过电影,那原声大蝶也不失为一张优秀的钢琴曲集,当然它和电影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开始制作人david就以《如有神助》拉开序幕―――Heilfgod的意思就是如有神助――为钢琴家的一生埋下了伏笔。接着其中穿插了剧中david从少年到青年是演奏的不同曲目,包括萧邦,李斯特,莫扎特等人的名篇。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是拉赫马尼诺夫的Rach 3了。它是剧中david所追寻的境界,也是他父亲对儿子的期盼。为了音乐,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少年david不顾他那尤太人出生,把家庭完整看的十分重要的父亲以断绝父子关系相逼,毅然去了英国皇家学院,他拼命的练琴,为了自己的心愿,也为了抹去父子决裂的伤痕。终于有一天,david公演了他穷其精力的Rach3,他的父亲通过收音机听到了自己期盼已旧的Rack3。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而david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这时候听到的rach3会让你不由的想起剧中david演奏时候的情景,那种压抑中迸发出的力量太有震撼力了,可是他自己却没能承受的住。
接下去的david就在乐坛上消失了,他住进了精神病院……他也弹琴,可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他了。而他的父亲在遥远的澳大利亚,也不知道儿子的消息。直到有一天,david到一家咖啡店,那时他认识了后来的他的太太,弹了一曲《野蜂飞舞》,把所有人都听傻了,这个曲子代表了他生命的转折,代表他走出了自己的阴影。报纸上刊登了他的照片,写着David Shines.而他的父亲最终也原谅了儿子。一个伟大的钢琴家终于再一次的走向了颠峰。这其中用了数首vivaldi的作品,带有教堂唱诗班的女声背景的作品,用来表示david的心境的变化,包括他结婚时和电影结束时。曲终人散时,给人留以悠长的回味……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值得回味的地方太多了,我只是写了自己一点点不太有逻辑的感受,相信诸位热爱钢琴的朋友都会喜欢这个片子。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人物往往有一个强大的父亲,一旦他走出了父亲的阴影,也就走向了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而电影《闪亮的风采》里,那个弹完"拉三"最终精神崩溃的男主角,也许是个反例。
shine给我的感触是很深的,但真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拉三是钢琴技术的极至,所有钢琴演奏者都以弹奏这总作品为一生的追求。DAVID的父亲,那个偏执顽固的导师,从小就灌输小DAVID:长大一定要弹拉三,一定要!DAVID干了唯一一件违背父亲意愿的事,毅然去了英国皇家学院,然而从未能摆脱父亲的影响力。我不知道他对拉三的“挑战”,是不是想要一还父亲的夙愿,然后再无牵挂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惜他失败了,他败给了这部耗能相当于铲五吨煤的巨作,他败给了父亲施加在他身上的影响……是他的妻子挽回了他的生活,给了他平静和爱,让他终能主宰自己,主宰生命。片子里严格说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我是指hollywood传统的煸情手法),但DAVID的生命却是真实得沉重的……
超越“大师”理想的闪亮人生
我小时候住在离城市颇远的三线厂内,大了跟母亲交谈,她颇为遗憾的说,要是当时在城市里住就好了,可以帮你报个班学学琴棋书画什么的。我也一度这么想过,但是看看如今不少孩子周末还要背着比他还重的一堆文艺器具“上班”时,又有些庆幸,好在没那条件,逃过一劫。但是,能接触下这些文艺的东西总是好的,但是前景往往难以预料,比如《闪亮的风采》中的戴维,由父亲引导上了音乐之路,又在父权下接近崩溃,这种经历不比那些交响曲来的温和。
对于懵懂无知的孩童来说,他至少在成长开始的原动力上,父母起了很大作用,那些类似还没学会走路就爬向地上的小提琴,捧起来就胡乱拉一通透出天赋的故事扯淡的居多,孩子充满了不可琢磨的好奇心,你在地上放颗手雷他也可能有兴趣把玩,但是你不可能就此把他练成兵器之王。而戴维的父亲曾经有音乐情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于是这份未能释怀的情节成了他心头的痛与希望。昔日未能了却的愿望,成人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于是我们看到这位曾经经历过集中营的犹太人的孩子们都能弹钢琴,而戴维又是其着力塑造的对象,同时也不经意间成为被他极力摧残的对象。戴维长期生活在父权的阴影下,父亲严厉、冷酷、自大、狂妄,对于戴维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所以,在他心中,他认为只有他才是真正关心戴维的人,是能主宰戴维命运的人,当戴维有机会出国进修时,他百般阻挠,因为他不能让戴维摆脱他的控制,因为他无法承受无法控制自己儿子的失落。和很多无意间伤害孩子的家长一样,他总是摆出一副“我是为你好”的架式,如同自以为能替子民作主的暴君,他摧残着戴维的自信,让一个本该阳光的孩子变的敏感而畏缩。
片中也交代了父亲变的有些暴虐的“合理性”,作为犹太人,他曾经在二战承受苦痛,所以极端的相信丛林法则,相信强者才能生存。虽然没这么深的程度,但是很多成人都有类似的处境,比如,因为过去没有机会上大学,就将巨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此父母们可以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是一种自我的牺牲,但是在为孩子的同时,也多少在为自己能通过孩子实现梦想,出口鸟气而牺牲。戴维的父亲更加极端,而戴维的遭遇也更加悲惨,他的世界只有音乐,不是那很多音乐家渗透生命的具有张力的音乐,而是带着痛的,摧残式的机械的音乐。戴维的父亲只在乎儿子技艺层面的提高,却忘了没有心灵相通的音乐是苍白的,记得在记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小提琴大师访问刚开放的中国时,就为当时很多孩子在技艺上的水准而惊叹,但是也指出孩子们对音乐缺乏热情和真正的那种爱,戴维的父亲正是短视的急于通过儿子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结果终于导致儿子的反抗。戴维个人意识的觉醒从反抗父权开始,终于,带着被逐出家门的伤痛,他来到英国,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但是,那曾经的伤害那么沉重,父亲留下的“拉三”的阴影挥之不去,恶果还是惯性般的酿成,他演奏了最高难度的钢琴曲,却倒下了,傻了,疯了,曾经的音乐神童沉寂了。
但是,戴维的疯实际上却是他寻的音乐真谛的一次“以退为进”,看看疯了的戴维,他终于不用再思索技艺上的难度,他如同一个孩子最不懂事的阶段般顽皮,因为他不曾经历这样的阶段,他的童年过早被粗暴的塑造,他在“补课”,补那放肆的孩童时代。感谢那么多善良的人,他们没有音乐大厅的人那般高雅,却真正让戴维放松的投入到生活中去。生命高于那些什么大调、小调,只有生命才能让乐谱上沉寂的乐谱跳动,戴维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爱情,同时,他也真正感受到了音乐。他和父亲间很难再紧紧相拥,只能匆匆一见,随着父亲的死去让他们失去最后的联系。戴维的复出那么令人激动,还显得很顽童的他没有高雅音乐的高雅,但是他不再紧张,不再畏缩,他开怀的演奏,面对如雷的掌声,他开心的如孩子般欢笑,最后落泪,那泪水带着多少心酸与感悟。正如他最后说得,“日子得继续过,是吧?”,他已经自己做了回答,他继续着自己精彩的故事。
戴维在不幸的童年后终于历经挫折,有了还算美好的转折,如今还有多少孩子正在父母“我是为你好”的寄托下进行着各个领域的通往大师之路的培训。我想,无论任何领域,大师总是极少数的,所以,孩子们成不了大师不必感到挫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没有成为大师,还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感知力,那么看着渐渐长大的孩子的茫然,或许还带着忿恨的眼光,那才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挫折感,所以,今天的父母,未来的父母都需要多看看孩子的眼神,听听孩子的心声,该止住的就止住吧,让他歇歇,感受些快乐,这或许将成为他人生中最美的一次放弃。
战胜童年记忆的暴君
本片男主角的父亲的形象是最让我觉得触目惊心的部分。
在他的偏执狂的肆虐下,David的童年压抑扭曲、不堪回首。他在父亲凌人的气焰下永远抬不起头、挺不直脊梁,自信完全被摧毁。总是嗫嚅不清、气喘吁吁,仿佛整个灵魂颤抖着蜷缩匍匐在暴君的脚下。浴缸里的一幕事隔这么多年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堪。
他这一生都要被这噩梦童年毁了,如果不是因为音乐。讽刺的是,给他带来这么多痛苦的恰好也是音乐,或者说是他父亲对于音乐和名誉的偏执追求。
他因为父亲残酷无情的教育方式而孤僻内向,性情古怪,能给他力量的只有自己的才华和也许曾是强加但已经内化的对音乐的热情。幸好后来遇到了一生之爱,陪伴他鼓励他,不离不弃,才使他残缺的精神慢慢站了起来。
不由得想起一位大学同学,来自破碎家庭的天才少女,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的好女儿。在她身上处处可见其母的影子,即使离家千里求学,仍时刻害怕不能达到母亲的期望值而战战兢兢,饱受其“淫威”之苦却又心甘情愿地给自己套上枷锁。可悲的是她心里似乎只有学习,爱情仿佛遥不可及(这方面的缺失完全是她母亲的教育造成),更不用说像David那样鼓起仅有的勇气反抗父亲,走出独立的第一步。她也学过钢琴而且拿到八级证书,可惜的是她学的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因此音乐并未能启迪她的心智,打开她的心扉。
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往往就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他们为我们的行为模式打下基础),我们的焦虑感往往是童年体验在新的环境下的复制,因此童年对于我们一生有着想象不到的意义和影响。当一个人能够正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它的超越,即向自觉的自我完善迈出了重要一步。
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这种超越的,大概就是自古以来无数人孜孜以求的至善:艺术和爱。幸运的是,David都拥有了。
狂人两品
最近和疯子结缘比较多,连看盗版VCD也是如此。上个星期某晚,我在碟店里同时发现了《闪亮的风采》和《美丽心灵》,就一并买下。《闪亮的风采》我早闻其名,但一直敬而远之。据说该片讲述一疯子钢琴家的故事,我对音乐家并不感冒,何况是一疯子?当年自己也曾想加强音乐修养,买了贝多芬的《命运》来听。音乐不错,但是自打我买了它以后,很是倒霉了一段时间。根据中国人的神秘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我从此打消了欣赏西洋音乐的想法。所以,至今我对音乐的欣赏水准,只在《十八摸》上一点。如今要我欣赏一钢琴家的故事,我真的提不起精神来。
《美丽心灵》的情况也类似,Nash是数学家。理科生都应该是志如铁,意如钢的那一种。临进棺材了,也要半坐起来,对来宾说:“告诉棺材店老板,他的木匠需要把派值精确多两位。”《美丽心灵》里的Nash居然疯掉了,这是严重违背原则的事。一如道学家死于酗酒,神父死于爱滋病。但是架不住一位女同学的反复劝说,说Nash非常Sexy和Charming。看疯子全无必要,但是看Sexy和charming的疯子就有了行动的合理性。
于是我把两本片子都买了回来,18块,盗版。老板还用一片《天下无双》当了添头。
我一口气看到了2点30,大呼满意。钢琴家David和他犹太爸爸之间的故事,多少让人想起傅聪和傅雷之间的关系。傅雷对子女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傅聪没有疯掉。David疯掉了,因为要完成他父亲的梦想---弹奏《拉赫曼尼诺夫三号钢琴曲》。傅雷比David老爸高明,就在于他比后者理性、不偏执,虽然有点象诸葛亮。家书里事无巨细,啰里八嗦,絮絮叨叨。David没有那么幸运,老爸天天要他当胜利者,要他守着家不准去外国念书。等他终于反抗了老爸的权威,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念完书,老爸的阴影却一直挥之不去。最后,他准备用拉三证明自己的时候,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疯掉了。
David后来的故事就有点类似莫大先生了。他冒着雨在城里找一架钢琴,嘴上叼着香烟,脸上戴着难看的黑眼睛,整个人看上去潦倒落魄,疯疯颠颠。等他进了酒吧,娴熟的指法牛刀小试的时候,众人一下子就完全被他征服了。音乐在手,David哪里是一个落魄的中年汉子?分明是莫大那眼角目光一闪,琴中剑一挥。
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刚刚病倒时,镜头给了他的手一个特写---手的主人已经全无知觉,但是那只右手依然在床单上疯狂弹奏。世多有疯狂的人,但少疯狂的天才。天才即使疯狂,也依然停驻在他内心世界最爱的那一部分上。音乐已经超越了David的生命,无论他是在什么状况下,音乐永远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这让人肃然起敬。如果相反,生命超过了音乐,人也会疯狂。那大概就是佛家说的“求不得”苦---希望用音乐来证明自己的生命,这种人最多是个大匠师。大匠师疯狂,人们有的只是同情。
《美丽心灵》里的Nash也是个疯子,他对艺术没有什么心得,在数学方面他倒是个天才,获得了诺贝尔奖金。Nash是真人真事,此君今天尚在人间。他20多岁时就奠定了博弈学的数学基础,但是随后他就疯掉了,一疯三十年。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我非常喜欢。在刚进入普林斯顿的时候,由于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励和安慰他。毕业以后,Nash没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让他在人际沟通方面举步维艰,所以他又创造出大学好友的侄女,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以满足他对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后来,在冷战的大环境下,他又想象出一个密探,对方委托他为美国服务,分析杂志上存在的密码。这一切导致了他严重的心理障碍,形成了人格分裂。
在数十年间,他一直为这三个人困扰。他知道他们不是真实的,但是又无力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因为他们随时会出现在他面前。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们没有随岁月流逝而变得衰老!Nash冲出家门,拦在即将驾车离家出走的妻子面前,几乎被车撞死。大雨淋湿了他的头发,他凝视车窗后的妻儿,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语调说:“我明白了,他们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没有变老!”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觉得这体现了人类的伟大之处。一个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残零乱的状况下,依然不放弃任何转好的可能。而在狂乱和绝望的挣扎中,他没有放弃理性之光,没有放弃一个智慧生物对世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他在观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时,依然能注意到他们没有随时光流逝而衰老,从而证明他们是虚幻不实的,这让人深深感动,也因为自己和他一样,为自己被冠以人类的名号而骄傲。即使是疯狂如斯,也坚持使用理性,人因为肉体而脆弱,却因为理性而坚强。
这种迷人的魅力和人文科学没有任何关系,是理性独特的光芒。Nash约会女友的时候,他拙嘴笨舌,无法象个文科生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借助于漫天星光,他站在女友身后,抱着女友的双手,逐一指点天上的群星。在他不发一言的指引中,一只巨大的天蝎从无序的繁星点点中慢慢出现,巨螯清冷,尾钩如月。两人相拥,星辉摇曳,在无限的宁静和永恒中无言的浪漫充斥天地---理科生的浪漫竟一任如斯!难怪我那挑剔的女同学会说他SEXY和CHARMING了。
把两部片子一起来看,真是妙不可言的事。 David 试图将自己的生命无限逼近他所热爱的音乐,因而疯掉。最后在音乐和爱情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Nash从事的数学工作,因为抽象和复杂的缘故,需要关闭很多正常人的功能,以节省精力。他因为这自闭的缘故,因人性中渴望友爱亲情的缘由,最后疯掉。最后,依然是爱情和理性,带他重回他心爱的世界。一个是艺术天才,一个是科学天才,两人的历程却如此相似。
在攀登人类艺术和科学高峰的路上,这要求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总为我们的肉体所束缚,心灵世界掀起无限恐怖的惊涛骇浪,甚至把自己葬身其间。这是一种悲剧英雄的宿命,也是人类的宿命,正如人永远不可能了解自身一样。但是,凭借柔弱的人类的智慧,凭借着人类独有的情感,人能奋力游出迷乱的内心世界,更加逼近那云雾缭绕的群山。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D版影迷协会和菜头为您报道
② 影评天下无双
去看网络
③ 谈谈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它给你带来怎样的观后感
必须推荐《无问西东》,看完之后感动,非常感动,抑制不住流泪冲动,即便是N刷之后,“无问西东”四字来自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电影整篇采用了四段式的叙事手法,从民国跨越到现代,而有彼此交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芸芸众生的不同选择,非常真实。面对利益,面对诱惑,有人为了国家,慷慨赴死,有人为了前途,选择背叛爱情,《无问西东》没有辜负大家五年的期待,沈光耀(王力宏饰),天子骄子,出身名门,在西南联大,前途无限。为了国家,无惧无畏,最后与敌机的周旋堪称本片最大的泪点。
④ 老师让看三部英文电影 写不少于300字的影评 (影评是中文) 各位帮帮忙
1.《黑天鹅》
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每个女孩心里面都锁着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有的人释放了天使,她优雅高贵,冰清玉洁;有的人则释放了恶魔,狡黠黑暗,却充满魅惑;如果将天使和恶魔同时释放,后果将会如何?
白天鹅的圣洁优雅与黑天鹅的魅惑激情就像天使与恶魔的对立,当这种对立同时安放在一个自小就在母亲强烈的控制欲操控下且极度性压抑的躯壳里,黑与白的对撞带给人的除了坐立不安的震惊,还有美轮美奂的惊喜。
个人觉得,像Nina这么敏感细腻的女孩子,需要的不是爱与关怀,而是旁人对她最真切的肯定。她是为艺术而生的,只有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充分地证明了自己,才能确定自己的人格。分裂不是必经之路,却能让她绽放出绝世无双的美丽,同时也毁了自己。
敏感如Nina的女孩子都压抑着自己,却对Lily那样活得洒脱自如、随时都能迸发出激情的女孩子或多或少地带着一点羡慕嫉妒恨的复杂情愫。其实这个时候,心里的那点小腹黑已经跃跃欲试了,可偏要按压住正在往外生长的黑色翅膀。这不是伦理道德的局限,而是自己给心上的锁。我想,每个女孩子都会希望能尽情释放出心中的那只黑天鹅,不论代价多大,让它展翅高飞一回总不枉这平凡的一生。
2.《盗梦空间》
看完《盗梦空间》时,我一直不解Cobb的妻子既然分不清梦境和现实,为何非要回到现实不可。梦里多好啊,不仅可以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还可以任意想象自己的生活空间。就好像到达了一个超理想的世界,和自己喜欢的人,做着喜欢的事,建起梦想的房子,构筑心中的都市。不孤独,不寂寞,不无聊,无压力。可这次算是切身体会到了Mal的痛苦。虽然梦到了自己醒来,但潜意识里还是清楚地知道,这样的清醒是假象。那种拼命想醒来回到现实的感觉就像溺水时,呼不到空气,想吸气却呛得满口是水,手抓不到救命稻草,脚底踩不到泥,拼命挣扎都浮不上水面。于是我才领悟,为什么古人总说,人是要接地气的才好。因为接了地,人才踏实。现实虽然残酷,但那是人生存的地气,只有回到现实,才有活生生的感觉。
我一向觉得,梦是不可解释的超自然的东西,就像人的潜意识,不论你怎么选择,只有一个决定是不会让你后悔的,那就是潜意识告诉你的决定。我在梦里喊“妈妈”时,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放在以前,我一定喊“爸爸”,因为只有父亲才能给我那种安全感,可父亲已经去世,我心里很清楚这一点,才改口喊母亲。在母亲为应声的情况下还是转头喊出了“爸爸”,但是最后还是母亲唤醒了我,那是因为我潜意识里十分清楚,父亲虽能给我安全感,但这一生中真正能够舍命保护我,为我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只有母亲一个人。所以是梦总还是能被人看穿的。不论梦境设计得多么缜密,人的潜意识总还是会挣扎的,能不能回到现实,也许就要看你的潜意识到底有多强烈了。
电影放到Cobb醒来,走出机场的那段时,我那敏感的神经末梢不争气地在抽泣,直到现在仍不知道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我有时想,梦到底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还是现实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场梦?分辨梦境与现实如果非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么生命在梦境和现实中的份量只能占多少?是活在梦境中更幸福还是活在现实中更踏实?过了若干个月,我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盗梦空间》的感受也由原先的震撼变为了冷静,可这几个问题仍是未解,就像片尾那只似停非停的陀螺。它不会告诉你Cobb到底是回到了现实,还是又做了一场梦,但是它在暗示你,不论梦境多么美好,不论现实多么不堪,人总还是向往真实的生活的。不信,难道你当初没有幻听到陀螺停转的声音或是希望它能停下来吗?
3. 《洛杉矶之战》
到影院后,发现诸多上映的影片中,只有《赤焰战场》算得上是可观性比较强的片子,同期的除了一些不见任何口碑的国产片,就只剩下这部《洛杉矶之战》了。《赤焰战场》老早以前就曾看过,国产片确实不是我的那杯茶,所以看《洛杉矶之战》有点像是无奈之中的选择。不过,观影之后发现,这部片子还不算令人失望,很多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
从摄影手法上来看,影片采用纪录片式手持摄影,镜头不停晃动,给人以强烈的不安和真实感,将人不自觉地带入情境之中,如身临其境。看着容易让人想起去年的《第九区》,当然它跟后者是无法同日而语的。
影片在营造外星人的形象时,相信还是花了不少功夫的。外星人的真正面目迟迟不露,但浓烈的烟雾和四处流窜的枪弹,以及瞬间毁灭一座现代化城池的速度不断加强着外星人的神秘感。虽不见真身,但处处都笼罩着外星人的阴影,仿佛他们随时随地可能在瞬间猛然出现,甚至不给人以招架之机。
其实就个人感觉而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对于海军陆战队将士们的塑造。男主是个曾在一次战役中失去兄弟而只身生还的上士。一个将士率领一众兄弟杀敌,全部阵亡,也许还能获个光荣牺牲的好名声,可下命令的人却能够活着回来,这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即使是在退役之后重返战场,仍遭到部下和长官的质疑和争议。在满怀对阵亡士兵的愧疚和歉意回到战场,却还要顶着同队一干将士的排挤和质疑跟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美军都无法招架的外星人对抗,男主所能承受的恐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所幸这队兵士都还是善良的人,对他的排挤也仅止于言语挑衅和态度,没有破费心机给他穿小鞋,没有居心不良地陷他于不义,而是高度职业化地秉承军人的精神——军令如山,即使是死穴,你叫我去我还是得去。这种抛弃个人私怨的高度职业精神,我想,喜欢在职场中公报私仇的那些人应该好好地学习学习。一个纪律严谨的部队,一定是由一群质素高尚的人组成的,而质素的高低绝对跟人在对核心精神的掌握和贯穿有着密切联系。正如我们在职场中,就得贯以高度的专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才能避免以私人利益为宗旨的勾心斗角和城府心机。部队的职业精神是军令如山,那么职场的职业精神呢?我想,是“工作第一”吧。如果每个人都多花点心思去想要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不浪费时间去想今天该怎么整TA,明天要怎么提防TA,后天要如何报复TA,那我们的职场不是可以纯净很多,安心很多么?
说回影片,男主一番陈词激昂的演说就令兵士们尽弃前嫌,死心塌地,咋看起来有点夸张,细斟酌就能知道,正是兵士们秉承的高度的职业精神令他们能够轻易地抹除别人在自己心目中的道德阴影,再次相信他人。而相信一个你曾经怀疑过的人,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多的是胸怀。
求采纳 \(^o^)/~
⑤ 武林外传 电影 观后感 800字左右! 速度!
电视剧《武林外传》红遍大江南北,因其幽默搞笑无厘头夸张还有温情让无数人着迷。在2011年的贺岁档又推出了《武林外传电影版》。故事大概就说了东厂潘公公让一个六品县官裴志诚炒房赚钱,而裴志诚又找了杀手姬无力帮他杀人,事件又与同福客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裴志诚悔改进行了他第三次自杀(成功)。姬无力与白展堂郭芙蓉等人在同福客栈进行了生死决战,最后白展堂等人以惨痛的代价险胜。其实整个故事并无太多新意,但细节却不可不说。
细节一:佟湘玉痛骂炒房人
“啥人吗,这些贼奸商,把个房价抬高成这样,还让不让人活了,利用人的恐慌炒高房价扰乱经济,简直就不是个人,老百姓辛苦一辈子了,赚点小钱全部都给搭进去,得是多黑的心肠,才能干出这种不要脸的事情,跟这种人生活在一个朝代,简直是耻辱是悲哀。”
——佟湘玉
好一段痛快淋漓的泼骂,骂的人心里痛快!房价上涨,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炒房商不顾百姓的实际赚得黑心钱,的确该骂!百姓住不起房,算是无家,无家何以富国负天下。有钱的提房价,没钱的就变成房奴,甚至连房奴都当不成。佟掌柜这一骂骂道心坎里了,和这种人生活在一个时代,悲哀啊!
细节二:经典和现代元素
(1)县令立志学好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主流元素,片中以搞笑的县令突出学好普通话这一政策,可谓用心良苦啊
(2)电视购物广告
一些小的电视媒体,总会做一些手机,手表,笔记本电脑的广告,痛恨人心,广告上说的天花乱坠,而产品却是粗制滥造,是嘲讽,是谩骂,电影中售房人和现实生活中这些商家一样,无良,无品,无德。
(3)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老婆套不住房
——佟湘玉
这句话可是被中央春晚传遍大江南北了,黄宏的故事同样告诉我们,和谐幸福才是最主要的。
(4)网络名片--- “杯具”(悲剧)
“人生就像茶叶,终究泡入杯具”(电影字幕),是的,对社会不利的人,泡入杯具,他的人生就是悲剧,而对人类又益的人,泡入杯具,却迎来一阵阵茗香……
细节三:温馨的场面
(1)小六子和祝无双---临死的表白(看了那么多集电视剧,小六终于说出来了)
(2)秀才和郭芙蓉---看日落(罗曼蒂克)
(3)秀才放牛看书图(唯美)
(4)卡拉OK式歌曲重现当字幕---《传奇》
感情往往倾向于过去,不知不觉发现《武林外传》陪我们走了好远的一段路程,这些画面都让我们回忆起许多故事,尤其是那个卡拉OK式的字幕,和左上角的光盘式的图标,仿佛让我回忆到以前小的时候。(虽然主人公唱的不咋地,但也赞一个。)
细节四:至理名言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我宁愿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死鬼,也不想做一个,半夜怕鬼来敲门的活人”
——佟湘玉
做人就要做的坦坦荡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宽广,不做亏心事,对的起自己,对的起社会,人生又有何惧!如若有愧于自己他人,苟且生活又有和意义。(我不是在说那些炒房人)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秀才
这句话取自电影的最后一句话,在所有人都去抢着买股票的时候,店里只剩下秀才一个人时所说。电影里的人们刚刚跳出房子的圈套又去买股票,是他们的麻木,也是我们的麻木!其实,最聪明的智者就是秀才,自己的生活要靠自己去打拼,投机取巧所获得的钱是不耐用的,而且,用时的幸福感不强。所以,做本分的自己。
细节五:同福一家人
“不就是死吗,谁怕谁呀,要死一起死,脑袋掉了碗大哥疤癞”
——李大嘴
“同福客栈有福就会有难,咱不是有约定过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掌柜的,你就是一个财迷,你最清楚,这世间啥最值钱”
——(秀才让)郭芙蓉说的
这两句话是佟湘玉在知道姬无力要杀掉同福客栈所有人时,劝大嘴和小郭等人时得到的答复。李大嘴的话很朴素,平时贪生怕死总要求涨工资的大嘴,在最危难的关头说出最豪迈的话!危难关头也最显人们的真性情。小郭的话的确最引我们深思,这世间啥最值钱,亲情友谊!佟湘玉是个财迷,这样的财迷我们都愿意做。能在这个时候说去这样的话,给人的不仅仅是鼓励,还有幸福!
细节六:社会现实
严禁打骂顾客
——同福客栈标语
在最后姬无力死时看到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严禁打骂顾客”!这是他的悲哀啊,同时也是我们现实社会的悲哀,相信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我们顾客消费买的是乐还是气?这的确是个时代性的问题。
看完这部电影,除了带给我们的快乐,更感动在注重票房的同时给我们以启示,让人们反思,加进许多时代性和经典的东西,我无法评价这部电影的好坏,但我可以说,我喜欢这部电影!
⑥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读后感600字
编写600字这样的文章是要耗费很大脑力和时间的,所以讲在这里是没有人愿意义务为你编写的,建议你在网络知道普通提问页面中进行提问,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网络知道网友们的关注和帮助,使你的问题顺利很快得到解决的。
⑦ 读后感天下无双的我
读后感
我读的是《天下无双》,这本是小说,有个小孩从小没有母亲,父亲是个小官员。故事说的是,父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小孩对父亲十分孝敬,夏天到了,小孩为了让父亲睡得舒服些,用扇子把床上的凉席扇凉。小孩长大后,做了官,他体察明情,平易近人。一天黄香看见一位老奶奶要过马路,她又看见一位女士在晒被子,他说我来帮助您晒被子,女士说:”谢谢您帮我晒被子。”同样,在他当魏群太守期间,当地遭到了天灾,当地的老百姓被洪水冲的无家可归,缺衣少食,黄香拿出自己的家产给老百姓,人们很尊敬黄香,黄香在当地是我们要学习的人,爱护小树,帮老奶奶过马路,帮助别人。我喜欢这本书,因为我们要向黄香学习,这都是我们要记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向他学习。
夏睿晓
二(3)班
⑧ 战无双 影评
《战无双》由《黄飞鸿》(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第六部)中的“鬼脚七”熊欣欣执导,原以为这是部古装武打片,不料却是出都市时装动作片。更没想到的是,整出戏无剧情、无人物塑造、无表演,连爱情都没有(尽管是爱情小品王马伟豪监制的)―――什么都没有。一无是处?也不是,仅有的是从头到尾连场的打斗。街头霸王式的格斗PK,一对一、一对二、一对黑压压一大群,各种打斗方式应有尽有。七八场武戏每段都打得很长很长,占据全片的大部分篇幅,而且完全是为打而打(找不到开打的理由),或许就像片中所说:“游戏开始了”,“这是一场真人秀”―――这就是为了秀主角身手而捣鼓出的一部戏。当然,公正地说,该片的打斗戏还是不错的,尤其相对于节奏异常缓慢、沉闷还扮深情的文戏。总体而言,该片给人的观影感受就跟先前那部同样是由全国武术冠军主演的《武术少年行》差不多。 这部《战无双》唯一令人欣慰之处,是发掘了一个身手不俗的“打女”。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人年龄渐大,华语功夫动作片颇有式微之势(反观邻邦泰国的泰拳动作片则风生水起),动作女明星更是后继乏人。而《战无双》的女主角蒋璐霞则让人眼前一亮,年轻阳光,功底扎实,身手敏捷,眼神更是犀利有杀气。几场打斗有招有式,腾挪跳跃拳拳到肉,那玩命搏杀的狠劲,决不逊色于《女拳霸》。倘若日后适逢良机,估计此女将能大展身手,打出一片天。
⑨ 关于《无极》中的民族问题:韩国昆仑是奴隶、日本鬼子大将军是主人、中国的无双像太监而倾城像慰安妇
[转帖]我们一直错怪了张艺谋——无极观后感(摘自韩寒blog)
今天去看了无极,80一张票子。人不算少。
无极开始了。
后来无极就结束了。
看完以后我很茫然。有那么几条感受
1:中国的所谓大导演是不是都有点用力过猛了。感觉上,这样用台词和眼泪拼命渲染气氛应该不是所谓大师的行为。看来最近陈憋坏了。我想,我爱你三个字如果要用我爱你来说出来,那是最低等的表达方式,如果在电影里要用台词说出来,那是低等中的低等。
2:陈导演显然没弄明白电脑特技和网友FLASH是有区别的。其中一幕张东键从花草中走来就感觉是后面扯了一个挂历拍的。
3:我不明白为什么最近的导演都那么爱用电脑特技。难道是要表达的东西已经不能用真实的镜头表达出来了?尤其是老导演们,都很赶流行,看国际上都用这玩意儿,我也用,但没找对人做,没花够钱,结果拍出来成这样。这就好比看到最近流行CK内裤,马上去襄阳路买一条,远看还挺像,仔细一看,原来是OK。
4:多么大的投资啊,我们的投资人为什么不给年轻人一点机会。虽然很多时候他们挺不争气。
5:电影里说,我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我想,投资方看了肯定会赞同这话。
6:整个电影真是又散又长又教条。好不容易有点想法了,马上借演员的嘴说出来。演员在哭,台下都在笑。一个商业的片子,肤浅点可以,但连样子都没有,就太不像样子了。
7:其实这可以和成龙的《神话》组成一个系列,叫《我飞,我飞,我飞飞》。
8:事实告诉我们,老婆做制片人会影响作品的质量的,尤其在老公还参与剧本创作的时候。
9:听说张东健拍完片子看了小样以后哭了。我们一直以为是感动的,原来是。。。。。。
10:中国的导演就是不会点到即止,一定要点死为止。
11:陈的电影还是太做作。台词和剧本还是太装了。演员不脸红也是本事。估计陈年轻的时候也爱四十五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无极。。。无聊至极算了,还很扭捏不自然。我最讨厌长相平常的姑娘发嗲。
12:电影票太贵。
13:电影让我想起我童年,昆仑那个不是动画片里“豹的速度”吗?
14:昆仑牵着张败芝用豹的速度在跑,张在空中飞,穿了白羽毛衣。无欢像个观众一样在旁边看着。这个场景蕴涵的意思是,当着观众的面放鸽子。
15:朋友的经典一句,我们都错怪了张艺谋。其实本人一直觉得张拍的还是不错的。但还是用力过猛。难道他们平时不运动吗。
16:还是少认识人比较好。看徐静蕾那边的欲说还休样,真是替她急死了。好在我多年刻意保持谁都不认识,这样说谁都不愧疚。希望心直口快的人向我学习。
感受完了。希望中国电影可以繁荣,投资方可以给更多的机会给年轻人。中国人其实是很有想象力的。我们怎能输给韩国。也希望广电局拓宽思路,神六都上天了,我们的电影为什么还一直地下。你们应该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不是限制电影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年轻导演也不要那么反动,至少你们还白白胖胖活到现在,别装愤青,一个自嘲都不会的人怎能去嘲自己的国家呢。像吕克贝松,拍TAXI的时候把德国车和日本车嘲的多有意思。虽然法国车事实上是没那么好的。要有想象力。要给中国电影争气。
还有,弄不好发完这文章我的博客又要从新浪的人气榜上和推荐榜上神秘消失了。消失消失。哈哈哈哈我们一直错怪了张艺谋——无极观后感(摘自韩寒blog)
⑩ 看完电影《天河》的观后感一篇 帮帮忙谢谢😋
单位全体党员来到电影院观看《天河》。早就听说了这部电影非常感人,而且演员阵容强大。在人物设置及塑造上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摒弃了高大尚的“完人”典范,人物真实而贴近生活。聚焦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南水北调,可以说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南水北调。
故事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从具体规划到竣工通水的全部过程,再现了国家意志与移民群众在攻克难题面前表现出的勇气、智慧与大爱。干部与群众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下,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
世上本无路,走得多了,便就有了路。这路指的是陆地上的,当然也指人生路。但这路不仅存于地上,更现于天中,即天路。天路非实指天上有路,是特指穿越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的京臧铁路,气势恢宏,造福于民,天下无双。如今,一条堪比“天路”的“天河”也即将全线贯通,这条特殊的河即指“南水北调”工程。与“天路”一样,“天河”也是一条造福于民的利民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电影《天河》就全景式再现了这条壮举之河的艰难成形过程。
“南水北调”工程通俗讲就是将长江丹江口的水通过“天河”引至京津华北等地,以福祉等地人民。近年来,华北地区日渐缺水,尤其北京,随着人口总量超过2000万,用水,用好水问题日渐突出。长江丹江口却水资源充足,洪水季节水患泛滥成灾。以“天河”将丹江口多余的水引至缺水京津地区,既解决了长江水患泛滥问题,又补缺了华北水荒严重现实,乃共赢互利大好事。
南水北调,解决了我们北京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问题,这是在丹江口库区全体移民做出重大牺牲和奉献为基础的,他们在祖祖辈辈生活了的土地上搬走,每一寸土地、树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那么不舍。但是,为了北京人民能够喝上丹江的水,他们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搬到由党和政府为他们建设的新家园去。我深深感动于中国普通百姓的淳朴和通情达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牺牲了自身利益,成就了国家伟业。
代表国家政府形象的总工程师董望川,及执行拆迁任务的副市长妻子周晓丹,在完成这一重大历史性工程的同时,也是不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离家数载,牺牲了许多个人利益。把国家的事,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头等大事。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由于工程施工要牵涉到将当地村民的祖坟一并迁出,村民们坚决不能答应,这是他们心灵的家,灵魂的根,无论如何,就是给再多的拆迁费也是不能迁的。我们的党和政府的干部们,他们能够理解,他们为百姓着想,做出了绕道,将烈士陵园迁出的智慧的决策。这一下,感到了百姓群众,他们冒雨请愿,坚决不能迁陵园,如果没有烈士们的浴血奋战,也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最后,还是让出了他们祖祖辈辈的祖坟。这是何等的胸怀,我既为国家的英明智慧、对民怀柔感到鼓舞,更为百姓们深明大义、自我牺牲的精神震撼。 故事,让我联系到自己的工作。我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是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工作人员,虽然不是公务员,但是百姓们将我们视作国家的代表。虽然不会涉及到像电影里那样宏伟的工程,但是,每天的事物也都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工作。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以后要学习换位思考,当国家的任务和百姓的生活有所冲突时,应当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其所想,用更有智慧的方法解决问题及冲突,让解决方法更加人性化,合理化,让百姓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牺牲,甘愿奉献,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先把大家做好,再顾及小家。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歌曲《江山》这样唱道。影片《天河》也深深凸显这歌词所蕴含的独具魅力。南水北调工程副总指挥李幼斌日日夜夜奋战在水利工地上,有家不能回对他来说是常事。为工程质量,为确保工程万无一失,他对最喜欢最心疼的下属极尽严苛。为圆满解决最大难题“移民”,他擅自将妻子调离家中,派其到任务最艰巨地方,啃最难啃的骨头...家庭矛盾因此火山般爆发,妻子抱怨,女儿埋怨,只有三代献身水利事业的岳父母支持他。不仅如此,其最信任的徒弟下属也因种种原因离他而去...李幼斌塑造的角色身上浓缩着千千万万水利人的风风雨雨。对他而言,如何摆正大家与小家关系,如何维系与妻子女儿的情和爱,也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