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王的演讲 影评
英国是近现代名人文化最繁荣的地方,无论是戴安娜王妃死亡的媒介事件、the big brother真 人秀、还是每天报纸上连篇累牍的大小明星秘辛,所有事件的关键词都指向“表演”。
在the King's speech里面乔治六世也说了王室成员在变成演员。这部电影的妙处不仅仅在 于它是一部寓教于乐的高质量主旋律电影,更在于它坦述大众传媒时代主旋律是如何被炮 制,精确的指出权威形象是如何被“表演”出来的。电影以话筒的特写开场,然后是一位男播音员在一间标准art deco风格的播音室里介绍约 克公爵出场,为1925年帝国博览会致辞。无线电广播、art deco与博览会都是20年代的流 行标志,这几样展现了大众传媒蓬勃、生活方式革新和人口的流动性(博览会通常会吸引很 多远道而来的人们),也暗示时代在变化,王族不能仅沿袭传统,还必须找到新的树立与行 使权威的方式。带着讲稿出现在玻璃墙后、通过话筒传声的约克公爵就是答案——在新的时 代,权威站在媒体的玻璃墙后(如人物可望却伸手不可及的电视屏幕、报纸杂志)“表演” 自己的形象给群众看,并通过新媒介将公共事务带到千家万户的私人空间。
但可惜这位皇 族“演员”因为口吃,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需要寻求帮助并努力练习。在遍寻名医偏方 都不能奏效时,最后真正帮助口吃国王的是一位舞台演员——历史的玩笑看起来或许是巧 合,但也别有深意。这部电影披露了国王的鲜为人知的往事,他的奋斗过程也与一般成长主题的经典励志片无 异,但这并没有削弱消减国王的“尊贵”或“权威”。一方面电影将国王“普通人化”, 这也是片中主要喜剧成分的来源,另一方面在关于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问题上, 电影通过渲染约克公爵的责任感以平衡他的“普通”,将他塑造成一个更顾及王室尊严的 更值得信赖的领袖。在拉近普通观众与大人物的距离、制造亲切感、增加认同度的同时, 又赋予大人物一些“天生的”、“无可比拟”的特质,提醒领袖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Max Weber将权威分为魅力(charisma)权威、传统权威与理性合法权威。继承皇位的乔 治六世在电影中权威的建立没有太多仰仗传统性(他获得王位不仅仅因为是老国王的儿子) 或者理性合法性(非通过选举),更多仰赖于被渲染的个人特质与魅力——挑战自身缺陷 的“勇敢”、对国家尊严与人民的责任感,甚至他的坏脾气和王室生活带来的“命运”所 赋予他“无可避免”的阴影。这些个人特质给观众带来情感认同,成功的塑造出一位人们 心理容易接受和亲近的,甚至是众望所归的国王形象。对charisma的强调,是娱乐明星塑 造的重要环节,这部电影里对国王的塑造,也是符合如今的观众心理的。因此,我认为这 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片。
摄影很棒,尤其涉及内阁的场面构图仿佛同题材经典油画,暗示出传统、端庄又官僚的内阁 气氛。几位演员都非常出色,尤其是扮演乔治六世的Colin Firth,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 每一根脸下挑动表情的神经里里外外都是戏。
我对电影里的女性服装特别有兴趣。扮演那个离婚两次,让爱德华八世放弃皇位的传奇祸 水红颜辛普森夫人第一次出场时穿了一件露背黑色礼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种款式的 流行与好莱坞电检法有关。因为20年代好莱坞软色情横行,女演员胸前风光旖旎,于是电检 特意规定了演员胸前不可暴露,但忽略了后背的问题。于是电影中开始流行前面保守,后 背极低的小黑裙,这股风潮走下银幕,在观众中广为流传,30年代的激进时髦女子都爱露 背。辛普森夫人的着装不仅表明了她的美国身份,与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却穿着严肃的套 装和显示地位的皮草的公爵夫人相比,一个时髦轻浮激进,难以让人信任,另一个稳重端 庄有母仪天下的潜质。
art deco爱好者一定会对此片津津乐道。家具、广播电台、墙纸、台灯等细节都非常可 看,尤其是各种形态的老式收音机。收音机在本片中是另一个低调的主角,家庭、工作 伙伴、酒吧顾客围坐在收音机前倾听国王演讲,并在心中由此勾勒出国家权威的形象。 谁掌握媒介,谁就掌握了权威,而在一个媒介构成的世界里,“表演”开始变得如此重要。
②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第一次看《国王的演讲》是在其获得小金人之后,大众媒体众口一词的赞誉:精致的镜头,流畅的剪辑,出众的表演,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国产电影缺什么它就有什么)就这样怀着好奇与期待之心看完了影片,果然名副其实。之前极少看英国电影,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女王》。两部影片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四平八稳的故事,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都带有一些英式幽默(网络上讲这也是英国学院派电影特点),并且主角都在责任的约束之下的要进行自我牺牲。回到《国王的演讲》电影本身,这部电影主要有两条线索:一、国王如何克服口吃战胜自我的线索,二、国王(以下统称伯蒂)与罗格如何从医患关系发展到彼此交心的知己关系的情感线索。有人说这是一部励志片,但本人看来这部片励志成分太少,也许是因为主演不像是《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从小就身残智残,成长过程中还有一连串的打击。他一出场就是公爵,身世显赫,并且还有一个爱他的妻子一个美满的家庭。在这一系列的背景之下,口吃对国王的打击似乎很微不足道。至于影片最后的演讲,虽然在前边的铺垫之下挺感人,但平心而论并不是很激动人心(这与《女王》的感觉差不多,也许这是英国电影的特点吧)。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式励志片的我们,这显然不是很合胃口。不过话说回来,我相信导自己也并不想把《国王》拍成好莱坞式的电影,观后感《《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其实我认为本片最精彩还是两位男主角的感情线索。一个街头赤脚医生(没有执照)机缘巧合与国王相识,最终成为一生的知己。(排除二人的性别,听起来很“偶像剧”)首先,我认为应该归功于罗格独特的治疗方式——治疗双方建立平等关系,这也为罗格了解伯蒂内心提供了条件。其次,还得归功于那个特有的年代——一个王权受到约束的时代。下面我们就看看导演是怎么处理二人的情感线索的。影片开始,在伯蒂妻子的牵桥搭线之下,两位主角邂逅了。两人的第一场戏火药味十足,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高傲且脾气暴躁的公爵和一个面对贵族不卑不亢、略带幽默的医生。当然,伯蒂在发现自己在听音乐能流利朗读之后,他接受了罗格的治疗(如果不这样的话剧情就无法推进了)。在罗格的治疗下,国王进步神速,这些过程导演一笔带过,因为导演要把篇幅留给他们的内心交流。二人的第二场重要的戏是老国王死后,伯蒂不是与自己的妻子而是与罗格倾诉内心。此时伯蒂已经开始接受这个医生。罗格建立平等关系,进行情感交流成功了。伯蒂不仅说了老国王对他的评价,还说出了他口次原因,与哥哥的微妙关系,就连他俩一起寻开心那点破事都“招”了。可想而知,此时对于伯蒂,罗格不仅是医生,也是一位朋友。(导演将二人的交谈处理得很有趣,伯蒂一会口吃,一会以歌唱表达,观众看了都忍俊不禁。)二人第三场戏是罗格与伯蒂开谈论皇位的事,最终是伯蒂与罗格关系破裂。伯蒂的生气恰恰反证了罗格了解伯蒂的内心。此时的伯蒂,一方面觉得哥哥不能胜任国王之位,而另一方面伯蒂自己也不愿意但国王。罗格洞悉伯蒂内心,从国家大局以及朋友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伯蒂的期许。也正因为说中了自己的心结,高傲的公爵十分生气,顾于脸面,他也没有接见前去道歉罗格。不知观众是否觉得这很像小朋友之间的怄气。而在被告知治疗结束后,罗格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亲自登门道歉。看到此,我想观众都能理解他们在彼此心中的地位了。这场戏十分重要,它为后面在教堂的那场高潮戏做足了铺垫。两人的情感高潮戏是在教堂的那场戏。其实在以上几场戏的铺垫之下,从罗格被揭穿到又重新被信任的整个过称就显得十分自然了。我们在被台湾、韩国的偶像剧、苦情戏恶心了多年之后,再看罗格与伯蒂的情感戏,说实话很难用跌宕起伏或紧扣人心来形容。但导演把二人的情感戏处理得如此细腻、到位着实让人佩服(比国产电影强多了)。(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出我内心的一个恶观点——砍掉最后演讲那一段,本片基本可以取名为《那什么拯救你,我口吃的国王》)最后要感谢两位主角的精彩表演,特别是科林,他那口吃的表演极易将观众带入戏,时常让观众为他捏把汗。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两位主演出众的表演,这部电影肯定会有英国学院派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沉闷。
③ 《国王的演讲》看后有什么感想影片怎样
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能力身便是演讲。政客欲征服民众,只消一副好口才。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可拨动万众心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驱懦夫昂扬赴死。几乎每位政治家都有彪炳史册的演讲事迹,但是他却是一位说话结巴的领袖,这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
《国王的演讲》开篇破题,上来就是一场“(未来)国王的演讲”。寥寥几笔,将主要人物定格在画板上。在直播间里,专业播音员用矜贵的手势操持精致的器具,漱口、开嗓,踌躇满志如一方之主;真正的尊贵王爷却正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主教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话语。但一切鼓励与温情
最后关头,我们都知道国王和治疗师要说一句温情脉脉的表白。果然,国王至诚道谢,而莱昂纳尔的最后一句话则是:忘掉其他一切,对我说,对我这个朋友说。三次红灯闪烁在伯蒂面上,照应了影片开初他的失败。在艰涩地起头之后,为隐蔽口吃而频繁做出的停顿,反而益显凝重沉痛,具有别样的力量。
穿插出现在伯蒂演讲画面中的几组人,几乎回顾了全片情节,像协奏的器乐,令这一曲更调和与雄壮,更具有深度厚度:曾领教了约克公爵那糟糕透顶的演说的工厂工人,如今听得全神贯注、如痴如醉;曾多次鼓舞乔治六世的主教与首相,庄肃端坐,想必坚定了抗战之心;独处小室、守着孤灯的王太后,嘴边逐渐浮起微笑,自是对儿子的赞许与自豪。
历尽艰险,伯蒂终顺利完成最后一个词:“胜利”。始终抓紧座椅扶手的王后,欣慰地与女儿互望,面颊上有恰如其分的一滴热泪。那滴泪只星光似的一闪。大功告成后,莱昂纳尔与国王相视微笑。莱昂纳尔并未恭喜,一切美好如童话。最童话的结局字幕是: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做为一部获奖电影,确实有许多闪光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勇气、力量,人性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办到的,只要我们付出努力,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成为现实。我们特一样,面对理想我们应该不退缩。
④ 国王的演讲 观后感
“国王”两目炯炯亮,却是个结巴。没有绝对的强者,太阳都有黑子,绝对的美好和绝对的残缺都是理论上的存在,而那些在某些方面特殊杰出的人物便会成为豪杰、英雄、伟人。这些偶像级人物对于芸芸众生的意义千千万,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可以拿来“励志”,进行“心向往之”的期望、憧憬,当然还有行动。《国王的演讲》中国王原型为乔治六世,根据史料的记载,片中提及的“幼年钢板夹腿矫形”以及口吃、紧张等经历均确有其事,而逊位的其兄正是那位大大有名的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对乎,错乎,关乎风月,关乎政治,留于后人评说。生活从来比电影丰富,更厚重,然而电影却始终以“管中窥豹”的角度,以杜康酿酒的提炼浓缩展现,力求集中。
一、弱者与强者
当国王还是王爷时,伯蒂口吃地一塌糊涂,在公众面前的出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生中贵族的身份以及职责都成为沉重的负担。片中第一次的诊疗过程中,伯蒂满口满口的玻璃球,在医生极力的催促下,努力地发出了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继而难过地低下头,又迅速地扬起,无奈焦虑地看了医生一眼,忍耐,忍耐,终于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在这个场景里,医生始终站立,伯蒂坐在椅子上,多个仰拍医生的镜头和俯拍伯蒂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伯蒂其实是极端无助的,他的暴怒既是对这种压力和痛苦的反抗,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所以他才会不时地看向后方的妻子和旁边医生。他像一个溺水者,挣扎呼吸,等待救援。
“无照行医者”莱昂纳尔的出现正扮演着救赎者的角色,他迅速成为伯蒂的拯救者。两人的密切联系由医者与患者的简单沟通开始,进而复杂升华为朋友与知己。在口吃者和治疗者这一层面,莱昂纳多是绝对的强者,他一再地强调:“我的地盘,我的规则。”(一下子想起周董的歌儿,“在我地盘这儿,就得听我的”,酷呵。)伯蒂必须服从。然而伯蒂的身份却赋予了伯蒂凌驾于莱昂纳尔之上的尊严和权利,对于伯蒂第一次的拒绝治疗和第二次的拂袖离去,莱昂纳尔都无能为力。当莱昂纳尔的妻子偶遇已经成为国王、王后的伯蒂夫妇时,这位平时生活中游刃有余、颇能掌控的女人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而伯蒂对莱昂纳尔的信任既给予了后者机会,也给予了后者荣耀。因此,二者的强弱关系始终是双向的。(这点类似于《女人香》中上校和大学生二者之间的双向拯救。)
二、潇洒与责任
爱德华的角色拒绝了对王室责任的承担,选择了自己的爱情,虽然说爱情依然是一种责任,但是影片的浓墨重彩更在于国王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因此爱德华的潇洒率性只在于爱情,伯蒂的隐忍坚持对于大众和人民更具意义。这里,笔者不做进一步的评判。
三、有声与无声
片中的伯蒂对白并不少,他一直在近乎努力地说,正是这种执着,凸显了这位国王的人格伟大。古罗马哲学家塞捏卡说:“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海明威说:“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毁灭他,但是不可以打败他。”他并非无法发声,而是不能流畅地说,这种断断续续惹人嘲笑,令伯蒂难堪,更严重地是,无法履行王子和国王的责任。影片中对伯蒂紧张时的结结巴巴的刻画以及对那些颤抖到几乎无法发声的细节描绘正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白居易有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结巴的伯蒂和基本不结巴的伯蒂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前者在于努力,后者在于持久地,长期地努力。片尾的伯蒂在莱昂纳尔的“圈圈点点”中略显缓慢地艰难演说,几乎没有结巴,这是一个奇迹,当然也是全片的高潮段落。无论前面崎岖坎坷了多久,这最后的高潮总让我等H了起来!所以观众并不厌倦高潮,关键在于片子能不能让大家真正地紧张、纠结、感动。
四、严肃与活泼
小学时校门上左右各书四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当时很费解,团结紧张啥,严肃咋活泼?后来听人说这是毛爷爷老人家说的,再后来才知道这是说的不同层面。《国王的演讲》是部严肃的片子,这点毋庸置疑。对历史的尊重是严肃的,演员的表演是经典级别的,片中所讲的责任与承担、挣扎与成长也是严肃的。能称得上活泼节奏的场景屈指可数,一是36分钟至37分钟莱昂纳尔对伯蒂进行结巴治疗时的肌肉训练,二是莱昂纳尔夫人偶遇国王夫妇的一场,剩下的也仅有伯蒂夫妇重新上门就医并道歉的那句:“等一个国王来道歉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总体而言,这个贵族man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男人”
在压抑、痛苦、挣扎之后,他涅盘重生,成功地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国王,而不是笑柄。影片的最终,伯蒂轻吐一口气,带着王后和女儿们走向群众,挥手致意。这个男人仍然有些拘谨,有些紧张,可能永远不能成功地活泼起来,但是无妨,因为他毕竟超越了自己,履行了责任。
⑤ 《国王的演讲》看后有什么感想
和影片的片名一样,《国王的演讲》一开始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和好莱坞大片的气质相去甚远,与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对现代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思考也十分不同。但波澜不惊决不是清汤寡水,《国王的演讲》仿佛一出内敛而精致的戏剧,在低调中酝酿出深厚,在深厚中铺展出令人动容的力量。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国王能否被治好口吃,成为整部影片最大的戏剧张力,一直到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指挥"下,乔治六世终于完整进行了战前演讲,观众才会舒一口气。影片的张力还来自于国王和治疗师本身,这是两个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个是国王,一个只是普通的治疗师,国王的性格不仅内向,还容易愤怒,总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这种因为身份差异带来的个性碰撞也成为影片的亮点。治疗师莱昂纳尔的角色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显得尤为出彩,他并没有因为治疗对象是国王而卑躬屈膝,他要求国王打破常规,到自己简陋的治疗室来接受治疗,一副"我的地盘听我的"的架势,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诚恳,最终打开了国王坚固的心扉,找到了国王幼年的心理阴影。他甚至故意激怒国王,让国王流利地说出骂人的话。而正是这种不卑不亢的真诚交流,让莱昂纳尔获得了尊重,国王也把他当成了一生的好友。
与此同时,影片对国王的描述,也是用的一种平视的镜头,国王虽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同时有着普通人的缺点,影片把乔治六世饱受口吃之苦的情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别人以为当众说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乔治六世那里,却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演讲》也是一部励志片,而且因为是国王克服内心困境的努力,励志的力量就显得更大。当国王在麦克风前憋得满脸通红,痛苦万分,但终于完整做完演讲,影片的励志力量也让人生出了绵长的感动。
网上有人建议陈凯歌导演看看这部影片,这个建议真是恰当得很。一拍国王,我们总是忍不住宏大叙事,但《国王的演讲》却在一个普通和细微的故事中,拍出了深厚、浩渺的意味,奥斯卡的评委们肯定明白,感动人心的力量不一定个来自于宏大的命题,国王的口吃,同样能让人思索良多。
⑥ 《国王的演讲》然后谈谈影片中什么地方令你感动,你有什么收获
《国王的演讲》讲的是一个励志故事,它虽然四平八稳雍容大气,但和我们看惯了的《洛奇》等情节激烈的励志奋斗电影在本质上并无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如片中的英国人一样对他们的国王谦逊恭敬彬彬有礼,甚至在他们的国王演讲卡壳时,表现出不忍目睹的情绪。这不是我们的国王,不属于我们的文化范畴,所以英联邦的“王室情节”是不可能感动我们的,无论是让英国迅速崛起的维多利亚女王,还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都但是是距离我们遥远的历史名字,充其量在某个时候成为我们阅读文史时的一种娱乐。只有这些人物被活生生地塑造到银幕上,并且其中的精神气质在某一时刻和我们的情感发生交集时,我们才有可能为之情绪波动,产生共鸣。科林。费斯就让乔治六世这个并不出名的英国国王生动而搞笑地站立到了世界面前,并且,他的精神和性格,他的感情和家庭,如平民百姓一样,充满了生活感,于是即使不属于同一文化环境之中,影片所蕴含的生活气息依然扑面而来。这正是《国王的演讲》有别于其他宫廷历史片的重点所在,它讲述的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在情感上却是充满现实感和人性化的。一部饱含情感的作品,赢得了奥斯卡“耆宿”们的好感也在情理之中,而让很多人感到委屈的《社交网络》恰恰暴露的是人性和社会的反面,在“名门正派”的“国王”面前,纵然“极客”的武功再精妙绝伦,也很容易被视为“旁门左道”,这就是江湖,这个规矩其实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⑦ 电影《国王演讲》观后感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是一件艺术品。
没有视效,没有美女,没有华服。不用让你辛苦的戴上眼镜在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屏息凝神两个小时兼带大呼小叫,这部电影不负责锁牢你的眼球,不负责点燃你的荷尔蒙, 不负责代入你的情绪,它只管兀自绽放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美丽,仿佛夜半时分盛开的昙花,明明安静而没有高潮,却每一秒每一分都是高潮,雍容华贵得需要用慢镜头去体会。
毫无疑问描述《The King's Speech》的故事情节,怎么说都是苍白的: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后来他不结巴了。这是一个注定怎么讲都励志,换句话说,怎么讲都无聊的故事。怎么办?靠张力。张力哪里来?一靠表演,二靠剪辑。
此片匍一出,对Colin Firth斩获影帝的呼声又高了起来,人们似乎都在努力的忘记《A Single Man》里同样出色的他如何一如既往的被奥斯卡不待见。但是对于《The King's Speech》来说,Colin Firth 自身的表演不是唯一关键,他需要与其他同样重要的演员之间形成张力。很幸运又很幸福的是,Jeffery Rush确保了这点,Helena Bonham-Carter 确保了这点,Guy Pearce 确保了这点,参与电影的所有演员都确保了这种张力无时无刻包围着Colin Firth, 电影中的乔治六世,使他每场戏,每一分钟的酝酿和爆发,每一个转身都有完美的接应,使得这也许是Colin Firth从影以来最具挑战性的角色得以在语言的艰难中表现流畅的情感转折,在故事的单薄处积累厚重的表演质感。
是的,Colin Firth无疑达到了master级别的表演层次,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可单凭一个演员,无论他多么出色,也是无法让一部电影成为一件艺术品的,而当Jeffery Rush那颗脑袋横着从门板处露出来的时候,当Helena Bonham-Carter面带微笑恰到时机的流下那不多不少正好一滴的眼泪的时候,当Jennifer Ehle用出镜仅三分之一的脸部表现各种层次的惊异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个可以让Colin Firth尽情挥洒演技的平台,永远有一个与之旗鼓相当的对手去接应,举重若轻也好,信马由缰也好,怎么演都不会过,更不会错,只会愈精彩,愈精美,值得用放大镜仔细推敲,反复鉴赏。
电影的剪辑给这种靠表演积累的纯张力提供了第二层保障。影片结尾处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可是我看到了什么啊,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我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质和气场,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决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让我突然正襟危坐,让我不禁起立鼓掌。
很多时候,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但求精致不求大气,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这与被商业票房3D炸弹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那就成了masterpiece。而一旦masterpiece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那就是美丽的了,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那就是艺术品。
The King's Speech是艺术品,欢迎鉴定。
⑧ 国王的演讲的观后感怎么写
国王的演讲的观后感
“国王”两目炯炯亮,却是个结巴。没有绝对的强者,太阳都有黑子,绝对的美好和绝对的残缺都是理论上的存在,而那些在某些方面特殊杰出的人物便会成为豪杰、英雄、伟人。这些偶像级人物对于芸芸众生的意义千千万,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可以拿来“励志”,进行“心向往之”的期望、憧憬,当然还有行动。《国王的演讲》中国王原型为乔治六世,根据史料的记载,片中提及的“幼年钢板夹腿矫形”以及口吃、紧张等经历均确有其事,而逊位的其兄正是那位大大有名的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对乎,错乎,关乎风月,关乎政治,留于后人评说。生活从来比电影丰富,更厚重,然而电影却始终以“管中窥豹”的角度,以杜康酿酒的提炼浓缩展现,力求集中。
⑨ 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
《国王的演讲》讲述的是男主角,需要发表演讲,但是他天生有口吃的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克服自己口吃的问题,发表1个成功的演讲,而这对于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男主角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的。
这个过程当然是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激励的,而且电影本身的评价也很高,很多观众给这部电影都打了五星评价。这部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还有很多奥斯卡的奖项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观众还是主流的奖项都对这部电影表达了认可。
男主角他自身的缺点,能够让观众很自然的带入其中,虽然男主角的身份在现实世界或者电影世界都不是那么的常见,但是这个角色本身却是非常有生命力的。这也是影片本身塑造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⑩ 求美国电影《国王的演讲》的观后感!!!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的存在。的确,若是George VI身边没有这样一个帮助他,爱他,不管怎样都不离开他的妻子——Liz,我相信他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克服一系列的障碍。或许这在人们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夫妻夫妻,注定是要相互扶持的。可是真正可以在心里面互相信任的也并不多,往往一些小小的困难就可以把两个人分开。可是Liz却不是这样,她一直以来都在支持着他,即使有时Bertie想要放弃,她也体谅,并继续为他找医生,因为他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他的埋怨、气愤都只是对自己无能的郁闷之情。
而我现在还要说,一个男人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有支撑自己走下去,理解自己的朋友。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有一份真正的友谊尚且困难更不要说是作为国王的George VI。虽然在他们在相识之时国王并不是国王,只是拥有爵位的王子,而另一个也只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执照,只是靠自己的努力帮助结巴患者的没人要的业余演员。但罗格没有因为George VI是王子就趋炎附势,而是秉持着一贯的尊重患者的风格,让他将自己当做朋友,以一个朋友地身份去帮助他。他叫George VI为Bertie,George VI也叫他Lionel。其实George VI的结巴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心理,他的爸爸给他极大的压力,他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况且他本来也不会成为国王,只是一个帮助自己哥哥的辅臣,哥哥也同样给了他很大的压力。所以罗格就让他知道有个人愿意听他的倾诉,愿意帮助他。这样朋友相称,让他把自己内心的许多秘密都说了出来,并且教他很多方法来克服自己的障碍。那些方法或许很多看起来都不是正规的矫正方法,甚至有些还会使他的名誉受损。可是却意外的有效。
于这里我也觉得,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的接班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一切从他们的心理出发,而且要以平等的地位来对待他们,不能让他们感到压力,不表达自己的想法。
之后他们的友谊也一直持续着,每次George VI演讲罗格都会在他身边帮助他,鼓励他。后来Lionel受到了三等勋章,这份国王的感恩之情开创了先例,这是唯一一枚为王室服务的骑士勋章。
其实从这整个故事中我也可以感到语言魅力的伟大,George VI的演讲在战争期间成为英国抵抗精神的代言人,激励这这些英国的战士和公民们抵抗法西斯,保护自己的国土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