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罗斯新电影。最近几年的2000年以后
2009俄罗斯电影展作为2009年中国“俄语年”系列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上海电影资料馆共同承办的俄罗斯电影展将于2009年6月26日至7月5日先后在上海和北京隆重举行。此次俄展将秉承中俄“语言年”的基本精神,以电影为纽带,进一步深化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夯实中俄友谊的民间基础。它必将成为中俄双方加深了解,巩固友好社会基础的一项重大举措。 现在俄罗斯的前身-----前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曾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苏联电影艺术的魅力影响了中国好几代人。中国观众对上个世纪在中国热映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办公室里的故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两个人的车站》等仍记忆犹新。但中国观众对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以后的新俄罗斯电影却相对陌生。因此,此次影展精选了八部2000年以后摄制的题材和风格各异的优秀影片参展。 俄罗斯电影向来重视用诗意的影像对人性、战争和历史进行反思,但近年来也在高观赏性、娱乐性的类型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影展的开幕影片《身高1米8以上》就是一部关于矮个男士结交女友的爆笑喜剧;《土耳其式开局》和《列车谋杀案》(原名《五等文官》)则均改编自当今俄罗斯最畅销的通俗作家鲍里斯·阿库宁的“神探凡多林”系列小说,是两部混合了史诗、侦探、浪漫等元素的大片,俄罗斯著名电影大师米哈尔科夫斯基还在《列车谋杀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艺术电影也是俄罗斯电影的传统强项。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巴维尔·鲁金此次带来了他2006年的作品《孤独之岛》,此片在俄罗斯引发巨大轰动,并在当年俄罗斯最重要尼卡奖评比中独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曾以《小偷》(1997)蜚声威尼斯电影节的巴维尔·丘赫莱依,此次将以《阴谋》(又名《薇拉的司机》)参展,这部混合了惊悚和阴谋的作品被称为2004年最好的俄罗斯影片之一。 为配合此次俄展,中国电影资料馆还将放映部分苏俄时期的经典名作。有理由相信,此次2009俄罗斯电影展一定会在我国观众中产生巨大反响,届时我国观众也会欣赏到新时期俄罗斯电影的独特魅力。[1] 2009俄罗斯语言年俄罗斯电影展影片简介: 1. 《少女维拉》(You’ll Bless a Woman / Blagoslovite zhenshchinu)2003 导演:斯•加瓦鲁金 演员:亚•巴鲁耶夫、斯•霍德切科娃、伊•库布琴科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了友谊、失落、生存、忠诚以及无条件的爱。二战前俄罗斯一个海边小村子,少女维拉爱上了一个到访的上了年纪的俄军军官。她离开家随军官到他服役的不同兵营居住,经历了艰苦的军营生活以及二战岁月,维拉一直毫无保留地爱着这个军官。 -------------------------------------------------------------------------------- 2. 《潜艇沉没》(72 Meters)2004 导演:弗•哈基年科 演员:谢•马卡维茨基、马•巴沙洛夫、安•克拉斯卡 故事梗概: 根据俄前海军将领亚• 巴加洛夫斯基的回忆录改编,部分情节取材自2000年“库尔斯克”核潜艇沉船事件。描写了一艘搁浅在海底72米深处的潜艇船员进行自救的故事。 -------------------------------------------------------------------------------- 3. 《阴谋》(Driver for Vera / Voditel’ dlya Vera)2004 导演:巴•丘赫莱 演员:伊•别特林科、阿•巴别卡、巴•司徒普卡、安•巴宁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了将军家新来的司机与将军家的女仆以及将军的女儿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还有将军身边的人之间的阴谋。 获奖:2004年俄罗斯金玫瑰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本奖、最佳制片奖。 -------------------------------------------------------------------------------- 4. 《身高1米8以上》(From 180 and Higher / Ot 180 i vyshe)2005 导演:亚•斯特里日诺夫 演员:叶•斯德奇金、叶•斯特里日诺娃、叶•古谢娃、费•邦达尔丘克 故事梗概: 健身俱乐部管理员科斯佳认为男人身边如果伴有一个身高1米80以上的女人是一种富有和成功的象征。他也一直是这样梦想着能有一个1米80的美女陪伴在自己身边。一天他决定试着约会俱乐部里的身高1米80以上的女会员,但没有一个人同意。因为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男人问题。然而阴错阳差,最终每一个他所梦想的女人都来赴约了… -------------------------------------------------------------------------------- 5. 《土耳其式开局》(Turkish Gambit / Truetskiy Gambit)2005 导演:让•法吉耶夫 演员:叶•别罗耶夫、奥•克拉西科、亚•巴鲁耶夫 故事梗概: 改编自当今俄最畅销的通俗作家鲍里斯•阿库宁的同名小说。描写在1877-1888年土耳其与俄罗斯战争期间的一个福尔摩斯式侦探的破案故事。 获奖:2006年俄罗斯金鹰奖最佳美术奖、最佳服装奖;2006年俄罗斯金羊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音乐奖。 -------------------------------------------------------------------------------- 6. 《孤独之岛》(The Island / Ostrov)2006 导演:巴•鲁金 演员:彼•马莫诺夫、维•苏哈卢科夫、德•久日耶夫 故事梗概: 1976年俄国北部,有位神父在孤岛上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许多教徒将他视为能预言未来、治疗残疾的圣人,但他却自认是一身罪孽深重,因为在40多年前,他曾在纳粹的逼迫下枪杀了一名俄军军官… 获奖:2007年俄罗斯金鹰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参展圣丹斯、威尼斯、多伦多电影节。 -------------------------------------------------------------------------------- 7. 《庄园恋曲》(Savage)2001 导演: 尤•巴甫洛夫 演员:里•马尔科娃、谢•沙库洛夫、伊•罗扎诺娃 故事梗概: 地主亚历山大•里沃维奇从国外旅居回到故乡,但是很快他就厌倦了农村枯燥乏味的生活,于是他和已经没有爱情的妻子说他要去巴黎,绝望中的妻子为了挽留住丈夫,让他结识了隔壁庄园的瓦拉,瓦拉是出名的美女,没想到丈夫不仅被瓦拉的容貌吸引,而且还真的爱上了她。 获奖:2002年俄罗斯“文学与电影”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和观众最喜爱电影奖。 -------------------------------------------------------------------------------- 8. 《列车谋杀案》(Councillor of State / Statskiy Sovetnik)2005 导演:菲•扬科夫斯基 演员:奥•缅什科夫、尼•米哈尔科夫、康•哈巴别斯基 故事梗概: 19世纪末期,描述了俄当时任西伯利亚州长兼将军的赫拉波夫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的途中被害案件的侦破过程。 获奖:2006年俄罗斯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和男配角奖;2006年俄罗斯金羊奖最佳男配角奖、观众最喜爱女演员奖。
㈡ 《残酷的罗曼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残酷的罗曼史》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4 彩色片 135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艾利达尔·梁赞诺夫(根据阿·奥斯特罗夫斯基的话剧《没有陪嫁的女人》改编) 摄影:瓦吉姆·阿里索夫 主要演员:拉莉莎·古兹埃耶娃 (饰拉丽莎) 尼基塔·米哈尔柯夫 (饰帕拉托夫) 安德列依·米雅柯夫(饰卡兰窦舍夫) 阿列克赛依·别特林柯(饰克努罗夫) 维克托尔·普罗斯库林(饰沃热瓦托夫) 阿丽莎·弗莱英德里赫(饰奥古达洛娃)
本片获1985年全苏电影节大奖,印度新德里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
【剧情简介】
奥古达洛娃的丈夫死得早,她艰辛地把三个女儿抚养成人。家境一年不如一年,她清醒地知道,由于没有钱给女儿作嫁奁,她们的婚姻不能过于挑剔,大女儿安娜已远嫁异国他乡;二女儿奥丽佳即将嫁给一个高加索的公爵。公爵今天就要带她乘坐轮船离开伏尔加河畔的这座小城市布里亚希莫夫,到梯弗里斯去。
码头上正在依依送别。奥丽佳搂着母亲的脖子抽泣,不知道等待着她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奥古达洛娃的小女儿拉丽莎的心情也有些黯然,两个姐姐都嫁走了,剩下的就只有她了。奥古达洛娃家的老朋友,商人克努罗夫和沃热瓦托夫,在邮局工作的小公务员卡兰窦舍夫等都来到了码头。40岁左右的富商帕拉托夫因为来晚了,就公然违反码头上不准骑马的禁令,骑着一头雪白的骏马跃上栈桥,直奔码头的大厅。他下了马,快步走到欢送的人群中时,载着奥丽佳新婚夫妇的那艘白色巨轮已驶离码头,帕拉托夫把一束鲜花抛掷给站在轮船甲板上的奥丽佳,大声地祝她幸福。
卡兰窦舍夫一直恋慕拉丽莎,但他发现,拉丽莎似乎对帕拉托夫很有好感,帕拉托夫处处都能讨拉丽莎喜欢,就拿一件小事来说,当拉丽莎要乘坐的马车陷在泥浆积水中时,帕拉托夫就站在马车后部,背靠车身,双手抬起车杠,把车移到人行道附近,让拉丽莎在干爽的地方上车。拉丽莎过生日那天,帕拉托夫送她一条昂贵的金项链;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他还和一名军官比枪法:他把一个玻璃杯放在自己头上的大礼帽上,让军官打,军官在离他20步远的地方一枪打中了玻璃杯,丝毫没有伤及他;他拿出一块金怀表,让军官伸直手臂,用手提着表链,他在离军官20米远的地方射击,军官不敢冒这个险,拉丽莎自告奋勇要作这一尝试,她无限信任帕拉托夫,卡兰窦舍夫想从帕拉托夫手中夺下手枪,被帕拉托夫推开了。大家都为拉丽莎捏了一把汗,只听“砰”的一声,怀表被击得粉碎,拉丽莎却安然无恙。
帕拉托夫带拉丽莎乘他的豪华的“飞燕号”轮船去航行,拉丽莎还试着驾驶了轮船,帕拉托夫命令船长全速前进,务必超过“圣·奥丽加”号轮船,拉丽莎在船上玩得非常痛快。帕拉托夫对她来说是充满了魅力,她深深地爱上他了。帕拉托夫出航的时候,她呆呆地站在伏尔加河畔的亭子里,望着河上驶过的江轮,盼望看到“飞燕号”。一天,她正在眺望船只的时候,听卡兰窦舍夫说:他利用邮政工作之便,得知帕拉托夫被管家坑害,破了产,正打算离开这里。在车站,帕拉托夫接受沃热瓦托夫的建议,同意把“飞燕号”卖给他,并委托他向拉丽莎致歉:他因突然得知自己破产,没来得及向拉丽莎告别。当拉丽莎闻讯赶到车站时,火车正驶离站台,拉丽莎未能见到帕拉托夫。
奥古达洛娃新结识了一个从莫斯科来的古里亚耶夫,他看样子像是银行经理,花钱似流水,他送给奥古达洛娃600卢布,让她买一辆好马车坐,他已向拉丽莎提出求婚,拉丽莎尚未正式答复他,她心里乱得很,直想哭。正当古里亚耶夫在奥古达洛娃家与宾客们欢聚的时候,几名法院工作人员和法警到这里来抓走了他。原来,古里亚耶夫只是一名银行出纳员,他偷了银行的巨款潜逃至此。
拉丽莎屡遇波折,受够了 *** ,她的炽热的感情消失了,现在对她来说,一切都已无所谓。为了不让妈妈为她操心,她说:“从现在起,谁先向我求婚,我就嫁给谁。是富是穷,我都不考虑”。当拉丽莎和母亲从父亲的墓地回到家时,见到卡兰窦舍夫手捧鲜花正在家门口等她,她立即说:“我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卡兰窦舍夫为了讨拉丽莎喜欢,一贯吝啬的他也为拉丽莎买了款式新颖的连衣裙,还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了一辆马车。
拉丽莎觉得这一连串不幸的事情使她无颜见周围的人,她想避开他们,要求卡兰窦舍夫立即带她到他的家乡去。卡兰窦舍夫非要在这里举行婚礼之后再走,免得别人说他配不上拉丽莎。奥古达洛娃虽然穷得把房子都典押了出去,但她们家终究是名门。三年来,卡兰窦舍夫受尽了拉丽莎家里的那些朋友们的嘲笑与奚落。现在,他要在家里设宴把他们都请来,嘲弄他们,向他们报复。正当拉丽莎准备嫁给卡兰窦舍夫时,帕拉托夫突然出现了。拉丽莎想躲避他,但他却来到了奥古达洛娃家,并和卡兰窦舍夫发生了口角,拉丽莎让卡兰窦舍夫向帕拉托夫道歉。帕拉托夫为了教训卡兰窦舍夫,用拳头砸扁了一个苹果,汁水溅到了卡兰窦舍夫的脸上和身上。奥古达洛娃让卡兰窦舍夫把帕拉托夫也邀请到他家去赴宴。帕拉托夫、沃热瓦托夫、克努罗夫等都去了。在筵席上,卡兰窦舍夫吹嘘的法国名酒和高级雪茄,被宾客们揭穿,原来都是冒牌货。卡兰窦舍夫丢尽了脸,而且被大家灌醉了酒,丑态百出。帕拉托夫请拉丽莎为大家唱歌,拉丽莎本来不想唱,但当卡兰窦舍夫不允许她唱时,她偏偏唱了一支浪漫曲。
帕拉托夫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今晚沃热瓦托夫要在“飞燕号”上设宴庆贺自己买了这艘轮船,他邀请宾客们从卡兰窦舍夫家直接前往,帕拉托夫也要以客人的身份到曾经属于自己的船上去,他希望拉丽莎一起去。拉丽莎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欣然同意。趁着卡兰窦舍夫到库房去拿酒时,拉丽莎跟随帕拉托夫走了。卡兰窦舍夫得知后,随手取下挂在墙上的手枪,直奔码头。
在船上的舱房里,拉丽莎不顾一切地与帕拉托夫沉浸在爱情的欢乐中,她决定跟随帕拉托夫离开这里。没想到,帕拉托夫得到她之后,却冷静地劝她回去,并把手指上的金戒指给她看,告诉她,他已与别人订婚。拉丽莎受不了这个打击,她让帕拉托夫走开,她要好好地为自己想一想。
卡兰窦舍夫划着小船向“飞燕号”赶来,他抓住舷梯,爬上了轮船。在甲板上,他看到沃热瓦托夫和克努罗夫以关心拉丽莎为借口,正在用猜硬币的正反面的游戏来决定拉丽莎的归属,谁赢,拉丽莎就归谁。结果,克努罗夫赢了,已婚的他准备带拉丽莎到巴黎去金屋藏娇。
沃热瓦托夫在三层舱的走廊上见到了拉丽莎,拉丽莎请求他看在他们从小像兄妹般一起长大的份上,帮帮她,但沃热瓦托夫说他无能为力,他必须遵守对克努罗夫的“商人的诺言”。克努罗夫告诉拉丽莎,他将带她去巴黎,拉丽莎终于明白自己是“商品”。卡兰窦舍夫自称是拉丽莎的主人,逼着拉丽莎跟他回去,拉丽莎坚决不同意,她宁愿认命去随她的新主人克努罗夫。卡兰窦舍夫为了不让别人得到她,从她身后开枪打死了她。拉丽莎倒下后,用微弱的声音说了声“谢谢”,缓慢地闭上了眼睛。
【鉴赏】
本片是梁赞诺夫根据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名剧《没有陪嫁的女人》改编的。1936年,著名导演雅·普洛塔占诺夫曾将此剧搬上过银幕,从片名到内容,都与原著相符,这一改编作品被誉为搬上银幕的俄罗斯经典作品的一大成就。梁赞诺夫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84年,再一次改编这一名剧时,对原作进行了较大的更动,连影片的主题思想的侧重点都与原剧大不相同。原剧强调的是,在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里,拉丽莎由于贫穷,她所向往的美好爱情得不到实现,她被所爱的人遗弃后,像商品那样任凭别人把她当作“赌注”,将她转让或出卖,最终悲惨地遭人杀害。梁赞诺夫在本片中要表现的不是对万恶的金钱势力的揭露与控诉,而是要强调女主人公拉丽莎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她的纯洁的爱情与恶浊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梁赞诺夫认为,这一矛盾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是迫切地存在着的,表现这一矛盾,更具有时代感,也更能使今天的观众认同。另外,电影的新技术条件——声、光、彩色等手段也会赋予影片丰富的表现力。梁赞诺夫把奥斯特罗夫斯基在此剧之后写的一些话剧中的形象和情境也融进了影片中,他说,只要保留原作的精神就可以了,不必拘泥于所有的情节是否与原剧相符。
原剧是上一世纪70年代的民主青年最喜爱的话剧之一,剧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令人关注的。在布里亚希莫夫这个小省城里,充满着残酷和卑微的恶势力,一个像拉丽莎这样有尊严、纯洁、无援的姑娘,由于没有钱,她就仅仅是个物,一个玩物,被人买卖、转让。纯洁的爱情与险恶的环境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环境使拉丽莎的美好爱情成为不幸和灾祸。
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原作中,剧情发生的时间仅仅在一天之内,影片把剧情的时间大大地延伸,故事从头一年的秋天开始,到第二年的春天结束,剧情的发展比原著缓慢得多,出现了一些新的细节、情境和人物性格。梁赞诺夫这样改动,是为了要更充分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拉丽莎是一个真诚、单纯的姑娘,她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帕拉托夫,她什么都敢干,帕拉托夫与军官比枪法,军官害怕冒险,拉丽莎却敢于让帕拉托夫枪击她提在手中的怀表。为了帕拉托夫,她什么都不怕,坚决地去做她想做的事情。她年轻、清新、纯朴,说她聪明,不如说她真诚,她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有时,甚至过于勇敢和坦率了。梁赞诺夫就是要表现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他不强调悲剧的主题。一般来说,话剧中的拉丽莎都是由俄罗斯最好的悲剧女演员扮演的,雅·普洛塔占诺夫改编的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也是由善于演悲剧的女演员尼娜·阿里索娃塑造的,她的杰出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赞扬。有意思的是,本片的摄影瓦吉姆·阿里索夫是这位女演员尼娜·阿里索娃的儿子,这说明,根据同一原著改编的这两部影片还有一些继承关系。正因为梁赞诺夫不强调悲剧的主题,所以他启用的女演员是气质纯真、初上银幕的戏剧学院学生拉丽莎·古兹埃耶娃,她令人满意地扮演了拉丽莎。
梁赞诺夫喜欢借用音乐来抒发主人公的感情,就像他在《办公室的故事》中对音乐的运用那样。只是,《办公室的故事》中的音乐都在画面外,而本片中的音乐大部分在画面内。拉丽莎唱了好几首浪漫曲,这几首浪漫曲揭示了她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拉丽莎、帕拉托夫以及吉卜赛人唱的一些歌曲的词句来自阿·阿赫玛托娃、玛·茨维塔耶娃、勃·阿赫玛杜丽娜、德·萨莫依洛夫等名家的诗作,也有些歌词是梁赞诺夫自己写的,乐曲则是由经常与梁赞诺夫合作的安德列依·彼特洛夫谱写的。应该说,这些歌曲是本片的一大特色,为影片增添了魅力。
在原著中,卡兰窦舍夫的戏并不重,他只是一个卑微、庸俗的次要人物,但在影片中,他从很多次要人物中一跃而进入了主要人物的行列。作为对比,影片作者把他和拉丽莎并列在一起,他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拉丽莎则是一个个性鲜明、闪烁着光彩的不平凡的姑娘。米雅柯夫扮演的卡兰窦舍夫是多色彩的,他虚荣心很强,不怎么聪明,也没有太大的才能,经常像阴影一样出现在拉丽莎身旁,一直妄想取代帕拉托夫在拉丽莎心中的位置。拉丽莎在河边土坡上的亭子里盼望能见到帕拉托夫的轮船时,卡兰窦舍夫给她带来了帕拉托夫破产的消息;见到帕拉托夫神奇的枪法,卡兰窦舍夫居然也偷偷地在庭院里不自量力地练习开枪,枪“砰”地一响,他吓得几乎丢了魂;他甚至还想效法帕拉托夫,站在马车的车身后面,做出要抬起车杠、让车移动的架势;由于自己地位卑微,他想宴请拉丽莎·奥古达洛娃家里的朋友,摆摆阔气,结果被人识破筵席上的伪劣烟酒,反而出尽了丑。在米雅柯夫扮演的卡兰窦舍夫的眼神中,在他的扭曲、发窘的微笑中,以及他的忙忙碌碌的举止行动中,流露出一种难以克制的痛苦的神情,这种痛苦他不想将它表现出来,但也没有力量掩饰它。在与拉丽莎、帕拉托夫的三角爱情关系中,他是最痛苦的一方,甚至在一切情况都对他有利,他作为未婚夫很快就要成为胜利者时,他都是痛苦的。拉丽莎公开承认,她不爱卡兰窦舍夫。在她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她嫌恶他,讨厌他对她献殷勤。影片结尾,卡兰窦舍夫追踪拉丽莎到“飞燕号”轮船上,拉丽莎问他来干什么?他的回答是:由于看到一些人侮辱了拉丽莎,他要来复仇。拉丽莎说:“对我来说,最难忍受的侮辱是你的庇护。”卡兰窦舍夫既知道拉丽莎不爱他,也知道自己配不上她,他只希望能得到她。帕拉托夫不适时的出现,使他意识到这个致命的情敌对他的威胁。米雅柯夫并不可怜他扮演的卡兰窦舍夫,也不想让他的主人公成为英雄,但观众从他扮演的卡兰窦舍夫身上能感觉到这个人物很不明智,常常会做出轻率的举动。最后,他由于得不到拉丽莎,也不想让别人得到她,就枪杀了她,拉丽莎得到了“解脱”,说了声“谢谢”,他自己则成了一个悲剧角色。
影片中,甚至连米哈尔柯夫扮演的帕拉托夫也很平庸。他自视甚高,盛气凌人,总是在与别人比试,一会儿比射击,一会儿比谁的轮船行驶得快,一会儿又比谁更洒脱,不拘礼仪,他要在比试中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这是他的生存方式,也是他的平庸的一种表现。他曾说过:“我有这样一个准则:从不原谅任何人。”他和骄傲自大的军官比射击,军官对他的胜利反应冷漠,认为他的行为不恰当,这个胜利是用拉丽莎的生命作冒险换取来的。他还和卡兰窦舍夫比喝白兰地,以别人的体力弱来显示自己体力强。实际上,他并不是强者,他不得不卖掉“飞燕号”轮船,失去这一心爱的产业,而且彻底破了产。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与一个富裕的女人订了婚。最后,这个似乎无所畏惧的人伤心落泪了。他哭什么呢?是为拉丽莎?为他不能和心爱的人结合?不是,他是为自己而哭泣,他原以为自己是力量、信心和希望的化身,到头来,他所获得的只是虚假的、没有什么价值的胜利。他是由于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平庸而流泪的。米哈尔柯夫淋漓尽致地扮演了这个人物,他演的帕拉托夫很有魅力,性格开朗豁达,他不仅是影片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而且也是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渊源。
剧中的人物,从次要到主要,都是平平常常的,这不是影片的弱点,而是影片的优点。平和是影片的艺术结构的所有层面的基调。影片中没有伤感的音乐,也没有过多阴郁的景色,演员没有滥用 *** ,他们的表演都比较含蓄、有分寸,没有让感情进发到“最 *** ”。影片的造型色调也是中和的,并无鲜艳耀眼之处,即便在影片中出现的吉卜赛人也都很平和,不像别的影片中那样奔放喧哗。
原剧中在一天中发生的悲剧性事件在影片中变成了一个小城市中的一些平庸居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就像梁赞诺夫拍摄的其它影片那样,主人公似乎都听从命运的摆布:帕拉托夫正打算与拉丽莎结婚,却因破产不得不离去,他重又回来时,正遇上拉丽莎要下嫁卡兰窦舍夫;拉丽莎把自己的终身也托付给命运(“嫁给第一个向我求婚的人”),于是,当她看到卡兰窦舍夫捧着飘满雪花的花束站在她的家门口时,她说:“我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后来,她悄然离开卡兰窦舍夫家的筵席,随同帕拉托夫到轮船去的时候,她对母亲说:“看来,命运是不能逃避的!”克努罗夫和沃热瓦托夫经常出入奥古达洛娃家,但他们只是在对拉丽莎来说最决定性的时刻才采取行动,而且也是用猜钱币的正反面的游戏来决定拉丽莎的归属,这又是听从于命运。命运似乎为几个主要人物张了一个网,准备把他们都收将进去。所有的人都得屈从命运,而不能加以拒抗。
梁赞诺夫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更动,使之与今天的时代相呼应。这种古典名著的改编方法曾在评论界引起很多争议。随着改编作品的继续涌现,关于不同改编方法孰优孰劣的争论看来还将持续下去。
㈢ 电影《红色十月的追猎》在俄罗斯上映时,人们的感受如何
即使30年过去了,《寻找红色十月》仍然让人坐立不安,让你紧张不安。剪辑、导演和演员都很棒。但正如我在之前的回答中被问到的那样,我想指出一些描述俄罗斯人的不准确之处。
俄罗斯语言这部电影于1990年上映。这意味着它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制作的,当时美国到处都是苏联移民,其中一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没有向任何人请教俄语问题。
首先,介绍:他们第一个单词对了——КРАСНЫЙ(红色),但由于某种原因失败完全在第二个。它应该是ОКТЯБРЬ,不是translit BS他们写道。
我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但是感谢Anton Shishkin,我记得。它的主题是:一开始我觉得这很荒谬。就像红色警报游行一样。但后来我花了些时间去欣赏巴兹尔·波勒多里斯的真正才华以及写歌词的人。这首用最浓重的美国口音唱的歌无疑是一首伟大的乐曲。歌词也不像俄罗斯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㈣ 有没有这样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父亲和两个儿子的故事,国外的
有.是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回归>.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曾经在威尼斯荣膺两项"金狮"奖.
俄罗斯电影40年后再获殊荣
《回归》,描写的是一对兄弟如何面对1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的突然归来的故事。这部影片的获奖对俄罗斯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是40年来俄罗斯电影首次获此殊荣。自40年前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在威尼斯捧走金狮之后,俄罗斯影片一直与金狮无缘。
该片演员的表演极其到位,弟弟伊万的扮演者、十四岁的杜布朗雷诺夫的表演成熟洗炼、富有爆发力。但不幸的是,片中哥哥的扮演者盖林·弗拉基米尔在影片完成后的一个月不幸溺毙。当时弗拉基米尔在一群朋友的怂恿下,从《回归》片场湖边一座塔楼的顶部纵身跳入湖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电影中也有跳湖自杀情节。这一消息使这部影片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该片导演安德列·泽亚根索夫的第一部片首次参加国际大型影展就有这么好的成绩,让各国电影界人士都对这位年轻的导演刮目相看。
㈤ 俄罗斯战争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
1941年11月16日,历史的篇章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留下了一抹浓重的血色。在杜博谢科沃的战场上,苏军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的指挥下,英勇的潘菲洛夫步兵师第1075步兵团第4反坦克歼击组,由28位无畏的士兵组成,与德军的54辆坦克和成千上万的步兵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他们以寡敌众,击毁了18辆坦克,重创德军800多人,最终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被誉为“苏联英雄”。 这场英勇事迹的光辉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在2016年,俄罗斯电影界用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重新唤醒了那段历史。影片将镜头聚焦在1941年11月16日杜博谢科沃村附近,那片见证了血与火的土地上,28位战士以生命为代价,捍卫家园,对抗德军无情的钢铁洪流。 电影制作团队对历史的还原令人叹为观止,从道具到战术细节,都展现了极高的真实性和专业度。苏军的PTRD-41反坦克枪、燃烧瓶和集束手榴弹的使用,RPG-40反坦克手榴弹的精准打击,以及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的威力,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场。而德军的3号G和4号F1中型坦克,更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战争机器,它们的对决,如同一场钢铁的交响乐。 电影中,教科书般的阵地防守战术得以生动展现,假阵地的巧妙利用,反坦克枪的灵活转移,每一个战术动作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潘菲洛夫28勇士》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描绘人性光辉与牺牲精神的艺术作品,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致敬那些永不屈服的勇士。
苏联时期的英雄史诗:《潘菲洛夫28勇士》</
㈥ 有谁看过一部俄罗斯电影,剧情是这样的……
英文名: Vozvrashcheniye
中文名: 回归
导 演: ( Andrei Zvyagintsev )
主 演: ( Vladimir Garin) ( Ivan Dobronravov) ( Konstantin Lavronenko) ( Natalya Vdovina) (Yelizaveta Aleksandrova) (Lazar Dubovik)
上 映: 2004年02月06日 美国
地 区: 俄罗斯
对 白: 俄语
IMDb评分8.1/10 ( 7924票 )
时 长: 105
类 型: 剧情
·回归剧情介绍
伊万和安德烈与母亲在俄罗斯北部一个小镇过着平静的生活。一天,离家十多年的父亲突然归来,打破了两兄弟的和谐生活。他们既对这个陌生的父亲充满怀疑和好奇,又对当年他突然抛开母亲而耿耿于怀。第二天,父亲带着他们去到一个地方找寻一些东西。在路上,小伊万开始表现出对父亲的不满,认为他们没有父亲的生活也过得很愉快。他们来到一个大湖,父亲带领两个孩子做了一艘小船,驾船来到一座神秘的小岛上。父亲和两个孩子分开,两个孩子出去捉鱼,父亲去找些东西,孩子们回到与父亲约会的地方时已经非常晚了,父亲大发雷霆,愤怒地责备哥哥安德烈,伊万哭着爬上一座高高的废弃的铁架上。父亲怕他发生危险也追了上去,结果父亲失足坠亡。两个孩子把父亲的尸体运回湖岸,就在他们启动汽车,打算把父亲的尸体装进去时,父亲的尸体连同那条小船慢慢地沉下湖心……
㈦ 苏联电影的发展历程
1896年,法国L.卢米埃尔的电影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等地开始放映,同时俄国的电影爱好者(如.沙申、.费捷茨基等)也做了拍摄电影的尝试。
沙皇俄国的电影生产从20世纪初开始。1908年,.德朗科夫拍摄了俄国第一部故事片《伏尔加河下游的自由人》(又名《斯捷潘?拉辛》)。1908~1916年,俄国共拍摄了1376部长短故事片,其中有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也有表现俄国历史的影片,但更多的是比较粗糙的娱乐片。当时电影生产掌握在私营企业手中,影片生产技术条件也很差,这些都限制了电影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水平的影片有:普洛塔占诺夫的《黑桃皇后》(1916,根据普希金作品改编)、《安德列?科如霍夫》(1917),加尔金的《贵族之家》(1915,根据屠格涅夫作品改编)等。 十月革命后,彼得格勒、莫斯科,后来还有乌克兰,都很快成立了电影委员会。1919年 8月27日,颁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决定将照相、电影生产及发行移交人民教育委员会领导。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电影的诞生。此后,列宁对电影工作做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根据列宁指示的精神,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片和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国内生活中的重要事件。1918~1920年间,还拍摄了一些古典文学改编的影片,如《谢尔盖神父》(1918,原著.托尔斯泰,导演普洛塔占诺夫)、《偷东西的喜鹊》(1920,原著..赫尔岑,导演.萨宁)等。高尔基的《母亲》也在此期间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20,导演.拉朱姆内依)。根据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后拍摄了一批表现国内迫切政治问题的故事片,它们被称为“宣传鼓动片”。1921年,国立第一电影学校全体师生在加尔金领导下拍摄了《镰刀与斧头》,这是苏联第一部大型革命题材故事片。影片表现十月革命期间贫富农之间的斗争1923年,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另一部著名的革命题材故事片《红小鬼》(导演比列斯基阿尼)。影片表现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和马赫诺匪帮的斗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探索比较活跃。库里肖夫领导国立电影实验工作室,除了在蒙太奇手法上进行实验外,还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理论这种理论把演员比做操作中的机器,把导演比做设计工程师。库里肖夫根据这一理论拍摄了《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的不平凡的冒险》(1924)和《死光》(1925)等影片另外两名青年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创办了“奇异演员养成所”。他们力图把类似杂耍的夸张的表演方式带到银幕上来,拍摄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和《米施卡反对尤登尼奇》(1925)等影片。这些探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有些影片在主题上也有价值,但由于对形式技巧的过分迷恋而影响了作品的完整与深度。1924年,俄共(布)十三大关于电影的决议指出,必须加强党对电影的领导。从这一年起,健全了领导机构,取消了私营发行公司,出版了《电影报》、《苏联银幕》、《苏联电影》等杂志,成立了“革命电影协会”。1925年又成立了由捷尔任斯基领导的“苏联电影之友”协会。1924~1925年,苏联拍摄了142部影片,其中故事片70部。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收获是,出现了《战舰波将金号》(1925,导演爱森斯坦)和《母亲》(1926,导演普多夫金),这两部影片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一期间, 乌克兰导演杜甫仁科拍摄的影片《兹文尼郭拉》(1928)、《兵工厂》(1929)、《土地》(1930)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杜甫仁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表现革命主题的电影手段。他的诗意手法产生了鲜明的表现力,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2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电影作品,如爱森斯坦导演的《罢工》(1925)、《十月》(1927)、《旧与新》(1929),普多夫金导演的《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成吉思汗后代》(1929),普洛塔占诺夫导演的《他的号召》(1925)、《董?介果和别拉嘉》(1928)。此外还有《新巴比仑》(192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帝国的废墟(1929,导演艾尔姆列尔)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革命的主题。它们标志着电影艺术开始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
20年代的苏联纪录电影也出现了新的面貌,涌现了一批反映革命现实的纪录片和新闻片。许多影片反映了列宁的活动。以新闻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为中心,出现了电影眼睛派团体,其领导人是维尔托夫。他的影片《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只歌》等,对于苏联纪录电影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与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苏联电影理论探索也很活跃。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不仅对于苏联电影,而且对于世界电影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年代是苏联无声电影最辉煌的时期,为此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年代,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苏联文艺的创作方法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革命的电影艺术的发展,使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夏伯阳》(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30年代苏联电影的突出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生路》(1931,导演.艾克)《金山》(1931,导演尤特凯维奇)、《献礼》(旧译《迎展计划》,1932,导演艾尔姆列尔和尤特凯维奇)、《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导演吉甘、《波罗的海代表》(1937,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马克辛三部曲》(1935~1939,导演科津采夫和塔拉乌别尔格)、《伟大的公民》(1938~1939,导演艾尔姆列尔)、《政府委员》(1939,导演扎尔赫依和赫依费茨)、《肖尔斯》(1939,导演.杜甫仁科)以及格拉西莫夫导演的《七勇士》(1935)、《共青城》(1937)、《教师》(1939)等影片反映了苏维埃人──新生活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表现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反映了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间还拍摄了一批优秀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彼得大帝》(1937~1939,导演.彼得罗夫、《苏沃洛夫大元帅》(1940,导演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导演爱森斯坦);喜剧片如《富裕未婚妻》(1938,导演培利耶夫)、《拖拉机手》(1939,导演培利耶夫)、《快乐的人们》(1934,导演亚力山大洛夫)《伏尔加──伏尔加》(1938,导演.亚历山大洛夫);根据高尔基原著改编(1939顿斯阔依导演的影片《童年》(1937)、《在人间》(1938)、《我的大学》(1939)等。
30~40年代初,苏联生产故事片近400部,动画片100多部,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40年代的苏联电影生产由于卫国战争而受到影响。1941~1945年间,苏联的主要电影生产企业迁往后方,减少了产量。在对敌斗争热情的鼓舞下,苏联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批反法西斯斗争题材的影片:如《区委书记》(1942,导演培利耶夫)、《玛申卡》(1942,导演莱兹曼)、《她在保卫祖国》(1943,导演艾尔姆列尔)、《虹》(1944,导演顿斯阔依)、《卓娅》(1945,导演.阿伦什坦)、《伟大的转折》(1945,导演艾尔姆列尔)等。同时还拍摄了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题材影片,如《库图佐夫》(1944,导演彼得洛夫)、《伊凡雷帝》(上集,1945,导演爱森斯坦)等。
这一期间苏联电影的创作力量主要放在拍摄反映卫国战争的新闻纪录片上1941~1945年间共拍摄了489期新闻杂志片、67部短片、347部大型纪录片其中如《战争的一天》(1942)、《斯大林格勒》(1943)、《为我们苏维埃乌克兰而战》(1943)、《解放法兰西》(1944)、《柏林》(1945)、《歼灭日寇》(1945)、《人民的审判》(1945)等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激发抗敌的热情,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电影创作的重要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的同名原著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表现了苏联青年的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1947,导演.巴尔涅特)、《真正的人》(1948,导演.斯托尔堡)等。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如《米丘林》(1948,导演杜甫仁科)、《乡村女教师》(1947,导演顿斯阔依)、《俄罗斯问题》(1947,导演罗姆)、《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导演培利耶夫)等。
从战争结束以后直至50年代前期,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政治上的个人迷信和创作理论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40年苏联故事片年产量54部,1951年则不到5部;青年创作力量得不到成长的机会;与国外的文化交流陷于半停顿状态;在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过分颂扬领袖人物的影片;一些表现当代生活的影片则回避生活矛盾,粉饰现实。公式化、概念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显著特点。 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之后,到1962年,故事片产量达到 104部。同时,大批青年创作人员陆续涌现。各加盟共和国的电影事业也得到发展。在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是题材样式的扩大。50年代中期和后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狂欢之夜》(1956,导演梁赞诺夫)、《保尔?柯察金》(1957,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序幕》(1956,导演.吉甘)、《第四十一》(1956,导演丘赫莱依)《共产党员》(1957,导演莱兹曼)、《列宁的故事》(1957,导演尤特凯维奇)、《鲁勉采夫案件》(1956,导演赫依费茨)、《不称心的女婿》(1956,导演.施维泽尔)、滨河街的春天(1956,导演.米隆涅尔和胡齐耶夫)高空(1957,导演扎尔赫依)《海之歌》(1958,导演.桑采娃)此外,还拍摄了多部成功的现代和古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1957~1958,导演格拉西莫夫)、苦难的历程(1957~1959,导演罗沙里)、《奥赛罗》(1955,导演尤特凯维奇)、《堂吉诃德》(1957,导演科津采夫)等。
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战争题材作品如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莱依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作出的贡献外,还通过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题。这些显示了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深入发展。另一些影片,如雁南飞(1958,导演卡拉托佐夫)临风而立(1962,导演罗斯托茨基)、我住的房子(1957,导演库里让诺夫)、《伊凡的童年》(195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等,在人物心理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也显示了特色。
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
60年代以后,在前一阶段探索的基础上,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有:战争题材作品《士兵的父亲》(1965,导演赤赫依捷)和《生者与死者》(1964,导演.斯托尔堡);农业题材作品《主席》(1965,导演.萨尔蒂科夫);表现列宁的影片《蓝色笔记本》(1963,导演库里让诺夫)和《列宁在波兰》(1966,导演尤特凯维奇);表现战后农村阶级斗争的影片《谁也不想死》(1965,导演.热拉凯维丘斯)。格拉西莫夫拍摄了道德题材三部曲:《人与兽》(1962)、《记者》(1965)、《湖畔》(1970);导演罗姆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普通的法西斯》(1966);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5~1969);柯静采夫改编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尔王》(1971);塔尔可夫斯基拍摄了历史传记片《安德列?鲁布廖夫》(1966)。60年代,苏联电影理论仍较活跃,罗姆、尤特凯维奇等导演提出“思考电影”的概念,与此同时,在20和30年代曾展开过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争论,这时又进一步展开。 1972年,苏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要求电影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现代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当代主人公形像应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要课题。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
政治题材作品一般称为政治电影,它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联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如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2,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礼节性的访问》(1973,导演莱兹曼)、《信任》(1976,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野蛮人》(1978,导演热拉凯维丘斯)、《生活是美好的》(1979,导演丘赫莱依)等。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出现了 3类作品:①史诗性影片,这些作品力图全面反映卫国战争,如奥泽罗夫导演的5集影片《解放》(1969~1972)和4集影片自由士兵(1974~1977)、导演.叶尔肖夫拍摄的4集影片围困(1973~1978)等,这类影片气魄宏伟,出场人物众多,力图真实再现战争的全貌。②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类影片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创作中占多数。它们表现的往往是局部战役,重点是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的遭遇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如《这里黎明静悄悄……》(1972,导演罗斯托茨基)、《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导演邦达尔丘克)、《升华》(1977,导演.舍皮钦柯)等。③歌颂军功的作品。这类作品主题比较单一,如《崇高的称号》(1973,导演.卡列洛夫)等。在生产题材方面,一些影片通过工农业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力图表现科技革命时代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如影片《奖金》(1975,导演.米凯良)、《反馈》(1977,导演.特列古勃维奇)、《适得其所的人》(1973,导演.萨哈罗夫)、4集影片《面包的味道》(1979,导演萨哈罗夫)等。在道德题材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取得的进展最大,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家庭、集体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在今天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作品中,有些从塑造正面主人公着手,反映苏联社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导演.敏绍夫)、《个人问题访问记》(1979,导演.戈戈别里捷)、《恋人曲》(1974,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有些影片从揭露反面现象着手,表现各种落后、腐朽的势力如何阻碍着社会的前进,如《辩护词》(1976,导演阿布得拉什托夫)、《白轮船》(1975,导演.沙姆希耶夫)、《审讯》(1979,P.奥若果夫);有些影片通过个人遭遇,提出每个人所面临的人生道路问题,追求个人理想问题,如《奇怪的女人》(1976,导演莱兹曼)、《红莓》(1974,导演舒克申);有一些影片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从而提出人的生活态度问题,如《白比姆黑耳朵》(1979,导演罗斯托茨基)、《个人生活》(1980,导演莱兹曼)等。以上各类影片虽然取得的成就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反映了作者积极干预生活的热情。这些作品使电影创作更接近于今天的现实,因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7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工作者还创作出一些其他题材和样式的作品,如史诗片《西伯利亚颂》(1978,导演米哈尔科夫-康查洛夫斯基)、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1977,导演梁赞诺夫)和《秋天马拉松》(1979,导演达涅里亚)、儿童片《童年过后的一百天》(1975,导演C.索洛维约夫)和《无权转交的钥匙》(1976,导演.阿萨诺娃)、科幻片《索良利斯》(1973,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和《潜行者》( 1979,导演.塔尔可夫斯基)、古典文学改编作品《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6,导演米哈尔科夫)和《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1979,导演米哈尔科夫)以及表现革命前格鲁吉亚人民生活的诗电影《愿望树》(1978,导演.阿布拉捷)。
70年代以来苏联纪录电影也有不少成绩。如20集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1965~1978,总导演卡尔曼) 反映了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全貌。《矿工们》、《秋明王国》、《路旁的家》等片反映了国内的建设。此外,还有一些为苏联对外政策服务的纪录片。在科普片、美术片方面,苏联电影工作者也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80年代以来,苏联电影积极向主题的深化,新题材的开拓以及样式多样化方面发展。从1981~1985年,苏联共拍摄了750部故事片。在战争题材方面,除了继续创作史诗性作品如莫斯科保卫战(1985,导演奥泽洛夫)、《胜利》(1985,导演.马特维耶夫)以外,电影艺术家主要致力于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源泉》(1982,导演.西连科);研究法西斯产生的根源,如《自己去看》(1985,导演克利莫夫);从今天的角度思考战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如《岸》(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有的作品通过对苏联军人形像的塑造力图把人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如《小亚历山大》(1982,导演.弗金)。在道德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研究在复杂的生活矛盾中,人的处世态度以及因此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愿望的年代》(1983,导演莱兹曼)、《没有证人》(1983,导演米哈尔科夫)、《后记》(1983,导演胡齐耶夫)。有些作品在展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关心人、尊重人的思想时努力深化人道主义的主题,如《生活、眼泪和爱情》(1984,导演古宾科)、《稻草人》(1984,导演P.贝可夫)、《冬天的樱桃》(1985,导演.马斯连尼柯夫)。在生产题材方面,电影创作更多地注意改革的主题,注意表现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第二梯队开始行动》(1984,导演.雅桑)、《从工资到工资》(1985,导演A.玛纳萨罗娃)。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1981年拍摄的《列宁在巴黎》(导演尤特凯维奇)通过新颖的艺术手法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列宁思想的价值。1982年拍摄的《红钟》(导演邦达尔丘克)1985年拍摄的《雾中的岸》(导演.卡拉西克)都再现了20世纪革命历史的发展。80年代苏联还拍摄了一些优秀的传记片,如《列夫?托尔斯泰》(1984,导演.格拉西莫夫)、文学改编作品如《瓦萨》(1983,导演潘菲洛夫)、《残酷的罗曼史》(1984,导演梁赞诺夫)、惊险片《密探》(1981,导演.弗金)及《为胡狼准备的陷阱》(1985,导演.马赫穆多夫)、讽刺喜剧片《青山,或不可思议的故事》(1984,导演.申盖拉雅)及《骗术》(1984,导演.特列古勃维奇)。
80年代苏联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致力于题材和样式的融合不少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分类界限,使影片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1984年制作的《战地浪漫曲》(导演.托多罗夫斯基),既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探讨战争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又通过战争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德黑兰1943年》(1983,导演阿洛夫和纳乌莫夫)把政治样式和惊险样式结合起来,突出国际政治斗争的内在紧张性。喜剧片《两个人的车站》(1984,导演梁赞诺夫)中糅合着悲剧的因素。《机组人员》(1981,导演.米塔)把情节??作了尝试。《宇宙检阅》(1985,导演.阿布德拉什托夫和.敏达杰)通过半童话半寓言的样式对人生价值进行哲理性思考。 苏联电影家协会成立于1965年(筹委会成立于1957年),各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外)均有自己的协会。
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为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电影学校,几经演变,自1934年起用此名)与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成立于1919年,初为照相与照相技术高级学校,1930年起用此名),前者培养艺术创作人员,后者培养技术人员。基辅戏剧学院自1968年起设有电影系,此外,国家电影委员会还和影协联合主办一个电影编导二年制高级培训班(自1964年起),专门培训各加盟共和国和制片厂选送来的进修人员。研究机构有全苏电影艺术研究所(1973年成立)、全苏电影与照相科技研究所(1929年成立)、全苏艺术理论研究所(1944年成立,属文化部建制,所内设有电影研究部门)。新闻电影的正负片由中央国家电影与照相资料档案馆保存,其余片种正负片均由苏联国家电影资料馆保存。负责影片进出口业务的是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主要电影刊物有《电影艺术》(1931年创办,月刊)、《苏联银幕》(1925年创办,双周刊),以上两刊均由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影协合办;《电影放映员》(1937年创办、月刊)、《苏联电影》及《电影与电视技术》等。 苏联举办的电影节有:全苏电影节,始于1958年,初不定期,后为二年一次,自1964年起每年举行,为国产片电影节;塔什干国际电影节,始于1968年,每二年一次,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与全苏影协和乌兹别克共和国电影委员会与影协联合主办,是亚非拉国际电影展览,属非竞赛性,群众团体可向不同影片授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始于1935年,自1959年起每二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上大型竞赛性电影节,由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和影协主办。
苏联国内设有电影评奖制度,最高荣誉是列宁奖金。1959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列宁奖金的电影工作者有杜甫仁科等26人。此外,还有苏联国家奖金、俄罗斯国家奖金、列宁主义共青团奖金电影部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