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部04年以前的美国电影名字,讲一群跳舞的年轻人之间的故事
舞出我人生2
外文片名StepUp2theStreets更多外文片名SexyDance2.....FranceStepUptotheStreets.....GermanyStepup2-Lastradaperilsuccesso.....ItalyStepup2-Toepomenovima.....Greece(DVDtitle)Keelatudtants2.....Estonia影片类型爱情/剧情/歌舞片长98分钟国家/地区美国对白语言英语色彩彩色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混音DTSSDDS杜比数码环绕声评级RatedPG-13forlanguage,.级别USA:PG-13拍摄日期2007年7月30日-摄制格式35mm洗印格式35mm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DirectorJonChu编剧WriterToniAnnJohnson.....(writtenby)andKarenBarna.....(writtenby)DuaneAdler.....(characters)演员ActorBrianaEvigan.....Andie罗伯特·霍夫曼RobertHoffman.....ChaseCollinsAdamG.Sevani.....Moose威尔·坎普WillKemp.....BlakeCollinsTelishaShaw.....FeliciaCassieJesusMaldonado.....PrincipleDancerLuisSalgado.....AlejandroKatieCorrado.....Blake'sAssistantDaniellePolanco.....MissyHarryShumJr......CableShortyWelch.....BgirlShortyKmelHowell.....KmelBlackThomas.....TuckChristopherScott.....HairMariKoda.....JennyKidoJanelleCambridge.....FlyLuisRosado.....MonsterLaJonDantzler.....SmilesJeff'Rapid'Ogle.....RapidDonnie'Crumbs'Counts.....CrumbsEboneJohnson.....EBZRynan'Rainen'Paguio.....KidRainenJames'Cricket'Colter.....CricketAlisonFaulk.....AlstarTroyKirby.....TroyJeffrey'Machine'McCann.....MachineSonjaSohn.....Sarah查宁·塔图姆ChanningTatum.....TylerGageJ-Boog.....DJSand(asBoogie)AmarrMerritt.....CharlieDiashaGraf.....Blake'sClassDancer#1JimmieJelaniManners.....Blake'sClassDancer#2ShaneRutkowski.....Blake'sClassDancer#3LauraEdwards.....Blake'sClassDancer#4SamanthaZweben.....Blake'sClassDancer#5PatrickBrennan.....Blake'sClassDancer#6MarianLicha.....Mrs.SerranoSarahRivera-Scott.....AuntMariaE.DawnSamuel.....AdmissionsPanel#1AvaLenet.....AdmissionsPanel#2NickCordileone.....AdmissionsPanel#3AmandaCieri.....MSAAuditioneeHi-Hat..........OlderManonSubwayHowardChu.....SubwayFamilyRuthChu.....SubwayFamilyLawrenceChu.....SubwayFamilyJessBradenCruz..........SubwayBabyDeliaGoncalves.....NewsReporterJamalSims.....BartenderKatieBerenson.....GothCrewOliviaCipolla.....GothCrewMeganKain.....GothCrewKellyLafarga.....GothCrewCarlyLang.....GothCrewMichaelaSprague.....GothCrewJerry'Flo'Randolph.....WestCoastRider(asFloMaster)DondraicoJohnson.....WestCoastRiderRhapsody.....WestCoastRider(asRhapsodyJames)SharyaHowell.....WestCoastRiderBrandyLamkin.....WestCoastRiderBinkie.....WestCoastRiderGaryKendell.....JabbawockeezCrewChrisGatla.....WestCoastRiderJeffNguyen.....WestCoastRiderPhilippeTayag.....WestCoastRiderKateLacey.....-Lange.....VocalCoachDaveScott.....CarStereoGuyJulie'Jules'Urich.....BGirlNancyThornton.....EnsembleDancerChaseBenz.....ClubDancer制作人ProcedbyErikFeig.....procer安妮·弗莱彻AnneFletcher.....executiveprocerJenniferGibgot.....procerBobHayward.....executiveprocerMeredithMilton.....executiveprocerDavidNicksay.....executiveprocer亚当·山克曼AdamShankman.....procerPatrickWachsberger.....procerDanielSilverberg.....associateprocer原创音乐OriginalMusicAaronZigman摄影CinematographyMaxMalkin剪辑FilmEditingAndrewMarcus选角导演艺术指导美术设计ArtDirectionbyPaulD.Kelly布景师SetDecorationbyJenniferM.Gentile服装设计CostumeDesignbyLucaMosca副导演/助理导演.....firstassistantdirector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试金石影片公司TouchstonePictures[美国]发行公司IndependentFilms[荷兰].....(2008)(Netherlands)(theatrical)Studio2.0.....(2008)(SouthKorea)(theatrical)Odeon[希腊].....(2008)(Cyprus)(theatrical)/(2008)(Greece)(theatrical)ShawOrganisation[新加坡].....(2008)(Singapore)(theatrical).....(2008)(USA)(theatrical)WestVideo[俄罗斯].....(2008)(Russia)(allmedia)特技制作公司EastCoastFilmsInc.[美国]其它公司DolbyLaboratories[美国].....soundpost-proctionMySpace..........[美国].....soundtrackMarshall/PlumbResearchAssociatesInc.[美国]..........internationallogistics
[编辑本段]上映日期
美国USA2008年2月14日荷兰Netherlands2008年2月21日冰岛Iceland2008年2月22日立陶宛Lithuania2008年2月22日比利时Belgium2008年2月27日俄罗斯Russia2008年2月28日爱沙尼亚Estonia2008年2月29日德国Germany2008年3月6日新加坡Singapore2008年3月13日韩国SouthKorea2008年3月13日斯洛伐克Slovakia2008年3月18日英国UK2008年3月21日克罗地亚Croatia2008年3月27日法国France2008年4月9日西班牙Spain2008年5月9日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舞动的灵魂、摇摆的身躯、激情的迸发,都是舞蹈的魅力所在。安迪·韦斯特即将进入高中念书,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死了,所以她是在监护人莎拉的照料下慢慢长大的。由于对街舞难以抵制的热爱,安迪以出色的才华加入一个名为“410”的街舞队。然而,“410“在巴尔的摩地铁站里进行的即兴表演扰乱了公共秩序,以致于警察开始介入。莎拉担心安迪天天与街舞队的成员们一起而荒废了生活和学业,便决定把安迪送到德州与她的阿姨一起生活,盼望着一个新环境能让她断了与这些街头舞者的联系。然而对于安迪来说,自己的舞伴们,相当于她某种意义上的家人,她第一次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窘境……好在她的好友泰勒帮助她得到了一个去表演艺术院校面试的机会,安迪在考官兼学校管理者——布莱克·柯林斯的弟弟蔡斯的暗中帮助下顺利入学,莎拉也总算是安了心,不再干涉安迪跳舞了。然而走进一所以传统舞蹈为主的艺术学校,自由惯了的安迪还是感到些许不适应--那种所谓的“高雅艺术”,她一直都没办法全盘接受。与此同时,她与以前“410”的舞伴们的关系也是越拉越远,在她缺席了几次舞蹈队的训练之后,队长塔克将她除名……颇有点不服气的安迪决定在学校重新招揽舞伴组团,而被她招至旗下的,也大多和她一样,是学校的叛逆者、另类。由于太过招摇,安迪不出意外地引起了布莱克·柯林斯的愤怒,这个势利自私的前芭蕾舞明星正好也是掌管学校的人。不过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布莱克的弟弟蔡斯却渐渐被安迪的魅力所吸引,虽然他也是在正规的艺术院校的传统熏陶下长大的,可是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街头舞者,所以他也加入了安迪的舞蹈队。想当然,安迪的这种做法根本已经违反了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再加上他们受到了其他舞队的羞辱和排斥,于是他们决定参加一次地下舞蹈竞赛,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他们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由塔克领导的“410”。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导演乔恩•朱似乎对于那样一个俗套、漏洞百出的剧本不甚关心,只需将他心目中理想化的舞蹈场面表现出来即可。——《旧金山新闻》也许这个故事已经非常陈旧了,可是影片中的演员却用一种清新的气息来演绎它,就好像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故事。——《芝加哥太阳报》只有进入舞蹈场景后,影片才勉强能看。——《波士顿地球仪》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续集电影,而且它的原声碟也很有收藏的必要。——《地下铁》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不是续集的续集】虽然《舞出我人生2》标榜为续集之作,可是除了两部影片的故事都发生在一所艺术院校之外,并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延续之前的角色的故事,只是重复了相似的内容和风格而已:两个来自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少男少女,拥有着天差地别的舞蹈风格,他们都需要改变自己去迎合对方,找到一个平衡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舞蹈比赛中最终胜出……除了第一集的主演查宁·塔图姆毫无意义地在影片开头特别客串露一小脸、以示两部影片的关联外,所谓续集,其实只是电影公司用来宣传的一个幌子而已。2006年的《舞出我人生》虽然也用街舞结合了传统舞蹈,可是对于“街头文化”的描述却是少之又少。至于到了续集,光是副标题上的一个“街头”字样,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期待了,然而在缺乏这类影片应该具备的健康的青春气息的前提下,故事里的角色时常挂在嘴边的街头俚语,却并没有带给你多大的震撼,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由于是“迪斯尼制造”,《舞出我人生2》带着明显的由其出品的歌舞片的风格,乍一看你会将它与那部同样由迪斯尼发行的电视电影《歌舞青春》搞混。相似的故事,自然具备着相似的励志风格,仍然是一群来自于艺术院校的孩子们,他们需要击败的,是巴尔的摩街头最出色的街舞团体,他们的舞步,拥有着不可思议的魔力。十几岁的年纪,还处在人生最容易愤世嫉俗的阶段,然而他们却通过舞蹈释放了一种情感上的洪流,等待着在舞台上证明自己的价值。从各种角度,包括新鲜程度、真实度、或任何意味着城市化的标准,影片都是不合格的,尤其是在与那些仍然在院线上映的歌舞片做比较时--比如说加拿大影片《舞动青春》,其粗糙程度立马显现。曾经做过舞指的导演乔恩·朱(JonChu)以及他的舞蹈小组,并没有尝试走现实主义的路线,尽量不约束他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所以舞蹈场景中呈现出来的,是难得一见的智慧和壮观。不知道影片算不算是为这类青春歌舞片的一次重新定义:只需要抖动身体、遭遇困境,然后再来一些偶然的碰撞,以及心怀嫉妒之人的折磨……反而摒弃了一直被歌颂的有分寸的情节、智慧幽默的对话和出众的演技?反正这部《舞出我人生2》惟一缺少的,就是它应该有的样子。【华丽的舞技和性感的身体】影片中拥有华丽舞技的年轻演员是为其提高吸引力的一大法宝,至于所讲述的那个故事,就很有生搬硬套的嫌疑了。即使是备受期待的“街头文化”,你也会一声叹息地发现,原来HBO的电视剧《火线》中早就出现过相似的情节安排。由于《舞出我人生2》里面的故事线包含了太多偶然的成分在其中,反而显得一切都不太真实:比如说为什么一个偌大的学校,安迪却总是能在每个角落里“偶遇”蔡斯?蔡斯又是如何知道,只有被其他学生排斥的人,才是他们舞团最需要的人?虽然这里不乏华丽到耀眼的舞蹈场景,却没办法给影片带来任何戏剧性的提升,包括结尾的高潮部分。将最好的留在最后--是拍摄电影恒久不变的真理,但除了结局那部分之外,其他舞蹈场景实在是意义不大、也不具备任何创造力,尤其这里还有之前上映才没多久的《舞动青春》,只用了一半不到的预算,却制造出更加原始的激情和能量。看来影片失败的地方就在于,导演乔恩·朱太过害怕会偏离舞蹈类型片的常规模式了,他一直在努力地迎合着观众的想象力,却忘了这个时候,观众最想看的,还是上镜的年轻演员的性感热舞。所以说《舞出我人生2》更像是用来教舞蹈课程用的教学光盘,风格明显大于内容。虽然缺点一箩筐,影片也不乏一些值得记忆的部分。比如说那几个在好莱坞摄影棚里拍摄的内容,有火辣的拉丁舞步,当然也包括最后那组在雨中热舞的场景,都因为舞者移动的速度、风格和精确度,而变成了一种让人极度眩目的展示。导演乔恩·朱对于舞蹈的看法确实过于理想化、过于梦幻,但至少他通过影片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几乎每一分钟,你的心脏都会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动。影片的女主角布蕾安娜·伊芙根(BrianaEvigan)更是成了这部影片惟一值得推荐的原因,她带来的,几乎等于全部,不仅仅是因为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健康和魅力,还包括她本身的舞蹈天分。伊芙根亲自完成了影片中所有的舞蹈场面,没有使用任何替身,这就允许导演乔恩·朱可以自由运用镜头:先是给她身体一个全景,然后移至脸部特写,最后是一个让人震撼的定格……一个如此香艳的娇娃,足以吸引任何人的目光。不过对于伊芙根的表演事业来说,她却需要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角色,好丰富自己的表演经验。而与伊芙根演对手戏的罗伯特·霍夫曼,也并不是跑到影片中当陪衬那么简单的,只是他们刚见面就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吸引力这一点上,仍然有一种说不通的感觉,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既没有语言上的交流,也没有身体的摩擦,太过牵强。虽然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确实是影片中最优秀的舞者,可惜却不得不使用由编剧托尼·安·约翰逊(ToniAnnJohnson)和凯伦·巴纳(KarenBarna)共同创造出来的废话外加胡说八道的对白。续集确实遵循了原著影片的常规,运用热情洋溢的街头舞者去PK傲慢、极端保守、拥有良好的修养的传统艺术捍卫者。当镜头完全关注在舞蹈上时,充实的画面饱满得让人无话可说,然而当内容转向平淡、没有生气的角色的背景故事的介绍时,就真的差强人意了--没有人关心安迪是否处在被遣送的危险中,也没人在乎蔡斯是否一直活在他哥哥的阴影下,因为这些故事元素对于影片来说,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舞出我人生2》就有如你想象得那般--平面化的角色、陈腐的故事线、虚软无力的爱情、让人难堪且沉闷的说教,但是观众走进电影院关心的并不是这个,他们希望通过影院的音响系统,用音乐刺激自己的神经,然后看着一个长得不错的女孩,在雨中性感而奔放地跳舞。
Ⅱ 《雨中曲》:关于电影史的电影
歌舞片中,我对《雨中曲》情有独钟。
不单单因为它是电影史上最为成功的歌舞类型片,也不单单是因为其中赏心悦目的歌舞。除了这些,《雨中曲》隐藏着庞大的叙事野心,不仅仅将个人奋斗的美国梦展现出来,而且在电影中浓缩了电影从默片到有声转变的过程,以及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是一部有关电影史的电影。
歌舞片中当然少不了歌舞场面。《雨中曲》流传最广的当然是吉恩.凯利在雨中翩翩起舞的那段《Singin in the rain》,堪称电影史上十大经典场面。但我个人更喜欢他们仨人想出如何拯救电影点子后,欢快活泼的《Good Morning》,是三人新友谊的见证。两首歌舞对比,可以说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好,回正题。
一、个人奋斗的美国梦
美国梦的主题,其实一直是好莱坞的主旋律。讲述个人奋斗故事的电影往往都确实感人至深,因为观众可以在其中投射上自己的影子或希望,朴实如《阿甘正传》,传奇如《大鱼》。
《雨中曲》用的是片中片,套中套结构。电影本身讲的是电影演员的故事,他们在拍摄一部从默片转向有声片的《歌舞爵士》。而不论是《雨中曲》还是片中片《歌舞爵士》表现的都是底层小人物依靠自己努力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道理。
看第一遍的时候,特别不理陵亩羡解为什么在电影后半部非要插入这么一段片中片,总觉得有一种“戏不够,舞来凑”的拼凑感觉,但是明白了电影的主旋律之后,也就理解了这段故事的用意。
二、美国的电影史
电影的发明一般认为是卢米埃尔在巴黎的咖啡馆中放映《火车进站》为诞生标志耐嫌,但是美国人也认为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才是电影诞生的标志。法国人和美国人各执一词。
但是,就现在的模式来看。法国人更胜一筹。卢米埃尔兄弟是在咖啡馆中播放,很多人一起看,为此,他们的父亲认为太便宜这些观众了,要收费。这大概是电影商业性的第一次展示。不过,播放的影片都是些现实中真实的事情,比如园丁浇水,火车进站,这大概可以看做是电影纪实性的第一次展示。
而爱迪生则要短视得多。他认为,电影这种东西每次只能让一个人看,才能赚到更多钱,于是把他的“电影视镜”做成了类似西洋镜的东西。
但不管怎么说,电影发扬光大确实是在美国完成的。镍币电影院的出现迅速打开了电影市场,然后格里菲斯的名字出现,然后定都好莱坞,制片厂制度逐步建立。美国的电影业蓬勃发展。
三、从默片到有声片
《雨中曲》很有意思地选择了从默片到有声片过渡的这段历史作为背景。
如果说电影的诞生是从0到1,那么给电影添加声音,绝对是从1到10000,虽然没有创始那么伟大但也是质的变化。从此,电影不单单是表演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
在电影中,人们对待这种变化是小心翼翼的。制片厂老板也只能借自己生日之际播放一段自己的演说,在遭到宴会上所谓名流们的嘲讽和嗤笑后,也只能以社会笑“哈,哈哈,哈哈哈”打哈哈过去。
勇士永远用来称呼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当别的电影公司在有声电影中获得效益后,领头羊效应也就驱使其他公司群起效仿。
有声电影的出现对于默片时代的演员们是个巨大的挑战。默片时代演员们只需靓丽,采用夸张的肢体表演就可以。但是,有声音后,观众们还要听他们开口说话。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声音采集是个难题。
《雨中曲》中,男女主角首次尝试有声电影那一段就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再现。女主角尖锐的声音,打破了人们对她漂亮外形的美好印象;收音和放音的失败,表现了技术首次在现实中运用的困难,当然这一段也为全篇贡献了最大的笑点。
为了应对声音的挑战,演员们开始接受台词训练。训练内容既包括发音也有外国绕口令。电影在此处也奉献了一段精美的踢踏舞蹈。
四、异化:制片厂与明星
马克思谈及资本时,引用了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词:异化,来论述资本的变异。上篇已经叙述过,不再多言。
其实,异化现象在我们生活周围比比皆是。电影诞生后造就了演员,让他们成为明星。但是,明星越发尺拍出名后,挟名利与粉丝之威,就有了与电影公司抗衡的力量。当下,“小鲜肉”、“高片酬”其实就是这种情形的反映。
《雨中曲》中,女主角在默片时代就是荧幕情人,虽然声音条件差,但是配音演员的出现让她不仅摆脱这个难题,还赢得了更广泛的喜欢。于是,女主角利用自己的声望差一点就夺了制片公司的权。
在现实历史中,这种情况当然不多见。在当时的大制片厂制度下,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场工都是电影制作这条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只有出钱的制片人才是整个电影产业的“隐形皇帝”。他可以随意更换导演演员、改变剧情,只为保持利润。《雨中曲》中就塑造了一个近乎丑角的导演,不过是制片人的传声筒而已。
这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使得电影越来越缺乏创意和吸引力,于是,制片厂开始大力追捧明星,利用演员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来为影片的票房造势。《雨中曲》一开始,就是人群欢迎明星的盛大场面,男二彻底沦为背景。现实中,时至今日,炒CP依然是管用的一招。
当然,这种扼杀艺术灵性的制度并不能真正保持电影的繁荣发展。随着电视、更多独立电影的兴起,大公司慢慢摒弃了制片人制度,导演的作用开始凸显。
这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