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库珀海岸国际电影节

库珀海岸国际电影节

发布时间:2025-03-27 13:43:29

A. 英国的电影的发展史

英国人参与了电影的发明,1889年,W.多尼索尔普在英国制造了摄影机和转动架,拍摄特拉法尔加广场全景;1895年,B.艾克里斯发明了“动力灯”,拍摄了埃普瑟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但当时没有放映机,没能及时映出。R.W.保罗1896年 3月26日在奥林比亚大厅里为观众作了电影的首次商业性映出,上映的节目是他自己拍摄的《多佛海的狂浪》。后来,保罗摄制了许多喜剧短片,其中有《大兵求爱记》,可放映一分钟。保罗在索思盖特还建造了制片车间。配备了特技效果的设施.
对英国早期电影最有影响的是布赖顿的几位摄影师。其中有E.柯林斯、A.G.史密斯、J.威廉森等,这几位电影先驱,后来被人称为布赖顿学派。他们最早采用了两次曝光、移动摄影、迭印、全景、倒拍、停拍等技巧。柯林斯拍过30部影片,其中只有一部《中断的旋律》保存下来。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镜》(1900)中采用特大特写镜头,银幕上出现了放大的走动的表、笼中的金丝雀、人的眼睛;他的第一部作品《夜晚》,表现警察提着灯巡夜,沿路照亮了乞丐、醉汉、行窃的小偷,他用摄影机代替人的眼睛,把它变成了活的东西,这种新的手法,可以说是现代蒙太奇的开端。威廉森则在新闻片中自由地交替变换事件地点并采用外景等,他的《士兵的归来》和《战前和战后的后备兵》两部影片,描绘了真实生活片断,在银幕上首次提出社会问题。
当时的电影艺术家和技术革新家还有C.赫普沃思。1897年,他撰写的《活动摄影术——或电影摄影入门》,是世界上最早电影论著之一。他曾改进冲洗影片器具、印片机和胶片打孔机。1898年他拍摄了《铁路切断中的快车》;接着拍摄的《艾丽斯漫游奇境记》(1903),长800英尺,分16场景,场景间交融衔接;另一部《浪子救人》(1905)利用摄影机述说故事,结构复杂,采取了分镜头剧本的串联、剪辑、摇拍、低角度摄影等技巧;1907年,他还设计过录音系统。同一时期摄制故事片的还有F.S.莫特肖。他的 《抢劫邮车》、《白昼行劫》(两部影片均摄于1903年)奠定了惊险片在英国的地位。
早期英国电影除纪录像片和故事片外,还出现了风景片,如G.潘廷格的《罗伯特•斯科特漫游南极》(1913),颇受欢迎。1914年,英国电影工作者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G.皮尔逊导演的《血字的研究》是根据小说《福尔摩斯探案》中的故事拍摄的第一部侦探片;他的另一部影片《厄尔塔斯——死里逃生的人》(1916),则仿照法国影片《芳托马斯》样式,是第一套动作惊险连续片集。
20年代,赫普沃思因拍摄了《阿尔夫的纽扣》(1920)和其它几部成功作品而名振一时。皮尔逊制作了《一切都不在乎》(1920)、《爆竹》(1921)、《爱情生活和笑声》(1923)以及《起床号声》(1924)。英国无声影片时代最受欢迎的明星B.鲍尔芾就是他培育出来的。另一部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是H.肖的《基普斯》(1921),但是,最为杰出而商业上最成功的作品要推G.卡茨的《女人对女人》(1923),它的成功,是制片人M.巴尔康、导演V.萨维尔、剧作家卡茨和他的助手希区柯克,A.以及当时为大家喜爱的好莱坞女明星B.康普逊合作的结果。希区柯克在20年代后期在盖恩斯巴勒影片公司因执导《快乐的花园》(1925)和《房客》(1926)两片而成名。这家公司的成功产品还有卡茨的《老鼠》(1925)、A.布鲁内尔的《英国老家》(1927)和《永恒的仙女》(1928)。与此同时,也崛起了另外几位新人:导演兼制片人H.威尔科克斯继成名作《朱金洲》(1923)之后导演了影片《十夜谈》(1924)、《唯一道路》(1925)、《涅尔`格温》(1926)和《黎明》(1928);L.戴•科多瓦导演了《她》(1925);M.埃尔维导演了《阿尔芒蒂埃尔来的小姐》(1926)与《海军将帅的副官》(1926)。
随着电影制片事业的发展,英国的电影放映场所逐步脱离游艺场而建起可容几百观众的影戏院,当时还雇用钢琴师和小乐队在放映电影时进行伴奏。不久,一批大影院开办起来,但是自1909年起,美、法两国影片占领英国市场,本国影片只占全国上映总数的15%,因此,英国既不能从国内电影市场收回大量资金,又没有充足财力投入制作优质影片、同外国影片争夺国内外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生产更受影响。从1916年起,英国加征娱乐税,对影院营业更为不利,电影事业进一步遭到危机。大战结束后,美国影片源源而来,使英国影片只占在本国上映影片的5%,出口影片更是屈指可数,因此一些著名制片人如赫普沃思也不得不于1924年关闭制片厂。为保护民族电影,政府当局于1927年正式通过了电影法案,规定限额分配比率,要求1935年须达到总数的20%,使英国影片在全国影院的上映比率逐年提高。此时,新的制片厂如戈蒙特公司、英国国际影片公司和英狮公司先后成立。到20年代末,英国又摄制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影片,如希区柯克的《决斗场》(1928)、阿斯奎斯,A.的《流星》(1928)和《地下》(1928)、E.A.杜邦的《皮卡迪利大街》(1929)。因为定额分配影院上映率,需要大量影片填补空档,刺激英国电影出现了一番兴旺景象。但是好影片要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为了供应市场紧缺的需要,出厂的产品仍然是大批质量差、省工省时的平庸影片。
1929年,有声影片问世。英国面临的问题同其它各国大致相同,如录音方法简陋,设备笨重,影片内容从头到尾,不是喋喋不休的对白,就是接二连三的歌曲。希区柯克导演的《讹诈》,拍了一半而改为有声影片,他在运用声音效果方面,匠心独运,这部被公认的英国第一部有声片,对其他导演很有启发。此后拍摄出了一批较成功的有声片,包括:希区柯克的《谋杀》(1930),阿斯奎斯的《逃出达特穆尔》(1930)、《正告英格兰》(1931)和《跳舞吧,美丽的女郎》(1931),萨维尔的《W——计划》(1931)和《办公室的少女》(1932),W.福特的《罗马快车》(1932),威尔科克斯的《神奇之夜》(1932)等。
30年代,英国电影出现了短期的繁荣景象,每年影片生产量为150部到200部,故事片的复兴同出身于匈牙利的制片家柯达,A.大有关系,他于1933年定居英国,创办伦敦电影制片厂以后,摄制了一批成功的影片,其中以《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即《英宫艳史》,1933)为最。他用新的观点处理历史题材,提出社会出路问题,迎合观众的民主思想,取得很大成功,该片在国外享受的盛誉,远远超过英国其它影片。更为重要的是柯达孜孜不倦、勤奋进取的精神,促使所有电影业的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他为英国影片开拓了向国外输出的广阔前景,又给电影事业灌输了乐观与奋发的风气。他的公司还在世界各国收罗人才,礼聘他们来英国工作,推进了英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如德国导演P.津纳执导的《凯瑟琳女皇》(1934)、美国明星范朋克,D.主演的《唐璜》(1934)、法国导演克莱尔,R.拍摄的《鬼魂西行》(1935)、美国导演兼美工设计家W.C.孟席斯所拍的《未来世界》(1936),都是引人瞩目的影片。这家公司制作的影片如Z.柯达导演的《河上刺儿头》(1935)、《伏象神童》(1937)以及柯达本人拍的《伦勃朗传》(即《画圣情痴》,1936)等,都是成功之作。
这时期英国的其它制片人和导演纷纷紧步柯达后尘,由M.巴尔康监制、希区柯克导演的影片《万事通》(1934)、《三十九级台阶》(即《国防大秘密》,1935)和《破坏》(即《薄命花》,1937)都极为成功。此外,萨维尔的《好伙伴》(1933)、《长青树》(1934)和《铁公爵》(1935),威尔科克斯的《涅尔•格温》(1934)、《老德鲁里的假腿》(1935)和《维多利亚女皇》(1937),L.门德兹的《犹太人苏斯》(1934),T.本特利的《老古玩店》(1935),R.史蒂文森的《都铎•罗斯》(1936),B.维尔特尔的《罗得岛》(1936),均获较高评价。到1937年,英国故事影片产量达到了200多部。但好景不长,大多数制片人不讲求质量,拍摄的影片没有票房价值,加之多数资金来自借贷,年终结算,很少获利。到1938年,生产骤然下降,英国议会为挽救这个局面,在这年又通过新电影法案,规定提高英国影片在国内上映的分配定额,从1938年的12.5%,逐年增高至1947年的25%;抵制滥拍成本低、质量差的影片;允许外国资金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根据这个条款,美国米高梅公司和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都投放了它们的资金,在英国开办了几家联合制片厂拍片,如米高梅公司投资的《一个美国佬在牛津》(即《留英外史》,1938)、《城堡》(即《卫城记》,1938)和《再见,奇普斯先生》(即《万世师表》,1939),福斯公司投资的彩色片《晨之翼》(1937)等。这些影片全都由好莱坞导演执导、好莱坞明星主演,英国方面只提供场地、摄影器械、技术人员和个别演员。英国电影导演这期间也拍出了几部成功的影片,如阿斯奎斯的《卖花女》(1938)、希区柯克的《失踪的女人》(即《琼花劫》,1938)、里德,C.的《银行休假日》(1938)和《群星普照》(1939)、Z.柯达的《四羽毛》(1939)等。
这几年,英国电影事业也实行了明星制度,相继登上明星宝座的是:霍华德,L.、劳顿,C.、G.菲尔兹、唐纳,R.、M.奥勃朗、M.洛克伍德、费雯丽、哈里森,R.、奥立弗,L.等。
1929年格里尔逊在英帝国交易局电影部资助下,导演了一部纪录片《飘网渔船》,反映北海捕捞鲱鱼渔民的生活,富有诗情画意,使他成为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始人。他主张电影艺术的目的在于社会教育,并认为苏联电影是表现电影社会功能的实际事例。他从工商企业得到经济上的资助,并吸收有志于现实主义影片的艺术工作者参与这个运动。格里尔逊纪录电影学派的人员中有P.罗塔、B.赖特、E.恩斯特、A.埃尔顿、H.沃特、D.泰勒、S.莱格、A.卡瓦尔康蒂等,他们的作品反映英国社会出现的尖锐问题,如失业、劳动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等,在艺术处理上也有新的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电影业无法正常生产,大部分电影界人才被征入伍,故事片生产从1940年的108部下降到1942年的46部。但观众反而有增无已,影片的票房收入直线上升。第二次大战期间,英国邮政总局的电影机构被新闻部合并,成为皇家电影机构,给了纪录像片工作者施展才干的良机,他们拍出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如卡瓦尔康蒂的《最初的日子》(1939)、H.詹宁斯和H.瓦特的《伦敦必胜》(1940)、瓦特的《今晚的目标》(1941)、J.福尔莫斯的《海岸司令部》(1942)、詹宁斯的《火已点燃》(1942),R.博尔廷的《沙漠大捷》、P.杰克逊的《西方进军》(1944),还有英、美合拍,由里德,C.和美国人G.卡宁合导的《真正的光荣》(1945)。这些纪录片在战时所起的作用很大。另外还有些故事片也有很大纪实或宣传的性质,如P.赫斯特和布鲁内尔 3人合导的《雄狮添翼》(1939)、鲍威尔,M.的《第49°纬线》(即《侵略者》,1941)、N.科沃德和利恩,D.合导的《我们所在的队伍》(即《海神》,1942)、迪金森的《近亲》(1942)等。其它有关大战题材的故事片还有里德的《铁血忠魂》(1944)、鲍威尔的《壮士春梦》(1943)等。与此同时,也拍有不少其它题材的影片。较突出的有柯达的《巴格达窃贼》(1940)、迪克森的《煤气灯》(1940)和《首相》(1941)、B.迪安的《二十一天》(1940)、帕斯卡尔的《巴巴拉少校》(1941)、里德的《基普斯》(1941)、L.阿利斯的《穿灰衣服的人》(1943)、奥立弗,L.的《亨利五世》(1944)、吉列特的《臭名昭著的绅士》(1945)和《深夜》(即《新聊斋志异》,1945),还有豪华历史剧《恺撒和克列奥帕特拉》(又译为《璇宫艳后》,1945)、N.科沃德和利恩,D.合作的《相见恨晚》(1945)等。
J.A.兰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崛起的英国电影事业家。早在30年代,他开始从事宗教电影的摄制工作。1935年,创办英国全国电影公司,摄制了第一部商业性电影,同年他与C.M.伍尔夫合办电影发行总公司。1941年兰克已掌握有英国 3大电影放映网中的两大放映网。大战结束时,他的总公司扩展成了势力雄厚的联合企业,拥有英国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事业的大部分实权。他雄心勃勃,计划建立巨资故事片厂,包括儿童片、动画片部门,摄制新闻纪录连集片,开办电影学校,专门培养有希望的童星。他想用巨资大片打进美国市场,把英国电影事业从多年困境之中拯救出来,1947年,他去美国谈判推销他的影片。不料英国政府却在这时颁布法令,要征收国外进口影片75%的税收,美国各家制片公司坚决抵制,好莱坞影片全部停止输往英国,使各地影院减少了大量片源。兰克想在美国打开市场的计划也成为泡影,英国电影界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英国政府于是敦促兰克和其它制片人增产影片以填补空缺。但是英国电影业经济拮据,影片能收回成本的也为数不多。1948年,英国政府只得撤销外国影片的进口税,美国影片又立刻大量涌进,英国影片在本土银幕上仍无容身之地。英国政府再度规定:美国影片从英国所得利润必须将其中的一定数额向英国电影事业投资,这种办法又让美国电影势力进一步深入英国电影事业。此时期,兰克影片公司和别的制片厂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利恩根据狄更斯小说拍摄的《锦绣前程》(即《孤星血泪》,1948)和《雾都孤儿》(1948),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的《上天阶梯》(即《太虚幻境》,1946)、《黑水仙花》(又译为《思凡》,1947)和《红菱艳》(1948),奥立弗自导、自演的《王子复仇记》(1948),里德导演的《虎胆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和《第三个人》(1949),还有迪金森的《黑桃皇后》(1949)等。
为了维持和保护本国电影事业,英国政府只得仍旧采用上映定额分配办法,规定从1950年起,分配英国影片上映的定额要增加到30%,可惜当时娱乐捐税仍保持战时标准,电影事业所得实惠甚微。英国政府乃于1949年成立国家电影筹资公司,通过该公司将钱借给电影事业;接着1950年又创立英国电影生产基金会,专门支配从电影票上征收的捐税,作为补助电影生产。不过,这时候电视越来越受群众欢迎,电影院的上座率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从5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由巴尔康主持的“伊灵喜剧影片”。伊灵是制片厂名,位于伦敦西郊。伊灵喜剧表现实际生活,敢于打破常规,描绘反对官僚主义的人物的各种遭遇,以新眼光观察生活,温和地批判贵族阶层和人情风俗的繁文缛节。最成功的作品当推哈默的《善人与贵族》(1949),麦肯德里克的《清洁的小岛》(1949)、《白衣男子》(1952)和《专门勾引女人的人》(1955)。其它值得提到的有C.克莱顿的《大叫大嚷》(1947)、《拉旺德山暴乱》(1951),H.科尼利厄斯的《史姆利科的护照》(1949)、《日内瓦的妇人》(1953)以及M.江普的《天堂的笑声》(1950)等。
英国政府限定了美国影片所得利润的高额百分比要投资在英国事业以后,美国公司开始恢复营业,与英国合作拍片。这一阶段英美合拍的较佳作品有J.尼格列斯科的《流浪儿》(1950)、R.沃尔什的《霍恩布洛上尉》(1951)、休斯登,J.的《非洲皇后号》(1952)和《莫比•迪克》(1956),而最杰出的作品则是利恩的《桂河大桥》(1957)。这是一部当时上座率最高的战争片。
美国的部分电影工作者由于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纷纷离开好莱坞。导演J.洛西到伦敦定居后,接踵而来的又有卓别林,C.、R.莱斯特、库布里克、吕美特等。这些人为英国电影艺术作出了贡献。
英国电影事业多年以来得不到振兴,1959年,一伙年轻人以林赛•安德森、托尼•理查德森、卡雷尔•赖兹为首发表宣言并摄制了一系列影片,倡导自由电影运动,这次运动和反对文学与戏剧中传统价值观有联系,也与“愤怒的年轻人”运动的政治和精神抗议相结合。它的基本内容是要求用积极态度来表现艺术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反对资产阶级的唯美主义。他们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和道德价值观,如J.克莱顿的《屋顶阁楼间》(即《金屋泪》,1958),理查德森的《愤怒的回顾》(1959)、《蜜味》(1961)和《长跑家的孤寂》(1963),赖兹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安德森的《这种运动生活》(1963)。此外重要的影片还有施莱辛格,J.的《恋爱有术》(1962)和《骗子比利》(1963)等。到60年代中,自由电影的调子有所变化,把反抗仅作为个人对待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方法而不再具有社会性含义。这种倾向在理查德森的影片《汤姆•琼斯》(1963)中表现得最为鲜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自由电影比较重要的作品是安德森的影片《假如》(1968)和《哦,幸运儿》(1973)。在这两部影片里导演在表现当代社会冲突时把敏锐的观察和独创的概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代英国利用美国的资金拍了不少影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J.李•汤普逊的《纳瓦隆的大炮》(1961)、利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T.扬的《乌有博士》(1962)、P.格伦维尔的《绳环》(1964)。其它英国名片有G.格林的《愤怒的沉默》(1960)、卡迪夫,J.的《儿子和情人》(1960)、克莱顿的《无罪的人》(1961)、B.福布斯的《一个雨天下午的集会》(1964)和《L形的房间》(1962)、施莱辛格的《亲爱的》(1965)和《远离狂乱的人群》(1967)、L.吉尔伯特的《阿尔菲》(1966)等。
英国国会在70年代又通过一个新电影法案,把本国影片在影院的分配定额提高到30%。增加了电影筹资公司的预算,因为美国投向英国电影事业的资金数额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了。随着电视越来越普遍,影院上座率不断降低,尽管提高票价,1976年也落到票房收入的历史最低点,同年,英国订立一条税法,规定外侨影片制作者在全世界范围收入的75%要交纳所得税,从而阻塞了国外投资。这一年,英国故事片生产降到64部;1977年又降到42部。
70年代上半期英国的重要影片(其中有些是美国导演的作品)有利恩的《瑞安的女儿》(1970)、C.迈尔斯的《处女与吉普赛人》(1970)、R.波兰斯基的《麦克佩斯》(1971)、J.洛西的《送信人》(1971)、阿顿波罗,R.的《青年时代的丘吉尔》(1972)、 M.弗兰克的《阶级烙印》(1973)、库布里克的《巴莱•林登》(1975)、拉塞尔的《汤米》(1975)、库珀的《太上皇》(1975)等。
70年代后期,英国制片业在美国资本牵制下,松木和爱尔斯垂两大制片厂虽也自己投资拍片,主要还是出租场地去同美国合作。美国著名连集卖座片《超人》、《星球大战》等是在这两个制片厂的摄影棚里拍的,还有一部分英国电影创作人员去外国拍片。
进入80年代,英国电影事业有所好转,1981年的《火的战车》和1982年的《甘地》两片连续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教育丽塔》(1983)、《当地英雄》(1983)、《印度之行》(1984)等片也获得好评,1986年,艾非里的《一间可以看见风景的房间》和乔菲的《使命》更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这期间英国影片市场仍然被美国电影所垄断,在全部票房收入中,英国影片仅占10%左右,许多影片在国内的收入仅能收回投资的10~40%。
英国的大电影制片厂有“松木”、“爱尔斯垂”、“金波顿”和“图克南”。主要电影教育机构有伦敦电影学校、民族电影学校,皇家艺术学院、伦敦电视电影学院。主要电影研究机构为英国电影学院(BFI)(建于1933年)。伦敦国际电影节是世界著名电影节,每4年举办一次,为非竞赛性的。主要电影出版物有《画面与音响》(1932年创刊)和《银幕》(1959年创刊)。

B. 布莱德利·库珀在中国参加活动吗

截止到2022年12月10日,参加。
查询视觉中国网显示,上海,6月12日,第19届上海电影节:电影《狙击手》见面会,布莱德利·库珀帅气现身。
布莱德利·库珀,1975年1月5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C. 加里·库珀的个人经历

加里·库珀出生于1901年,双亲并不是演艺圈内人,父亲查尔斯·亨利·库柏(Charles Henry Cooper)19岁时离开了英国的家乡,来到美国,先是做律师,后来成为蒙大拿州高等法院的法官。1910年的时候,加里和哥哥亚瑟随患病的母亲回到英国,在那里一直住到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返回蒙大拿后,加里在农场上帮助父亲放牧牛群。
在高中和大学里,加里开始参加舞台剧的表演。做了一年的群众演员后,他终于获得在汉斯·蒂斯勒(Hans Tissler)一部独立影片中的角色,与伊莉·塞德维克(Eileen Sedgwick)配戏;他为联美公司拍摄了1926年影片《芭芭拉·沃斯的胜利》(The Winning of Barbara Worth)后转投派拉蒙旗下,出演了《铁翼雄风》(Wings)、《攀上枝头》(It)、《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和《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等较有影响的影片。1936年首次以《富贵浮云》获金像奖男主角提名,1941年凭借《约克军曹》(Sergeant York )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次年捧得奥斯卡影帝桂冠;1953年凭《正午》(High Noon)获金球最佳电影演员奖、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1936年《迪兹先生进城》(Mr. Deeds Goes to Town)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1961年获荣誉奥斯卡。1961年5月13日,他因癌症骤发去世。
加里·库珀原名弗兰克·詹姆斯·库珀(Frank James Cooper),出生于赫勒拿,双亲为担任律师与法官的查尔斯·亨利·库珀(出生在英国的贝德福德)与爱丽丝·库珀(出生在英格兰的肯特)。因为爱丽丝·库珀希望两个儿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安排他们离开比较蛮荒的蒙大拿州,计划让他们在1910年至1913年间进入丹斯塔布学校就读。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所以爱丽丝·库珀只好带着儿子返回美国,并让贾利·库珀进入博兹曼的高中就读。
当他13岁时曾在一次汽车事故中伤了臀部,于是在医生的建议下,他被送回双亲所有的农场(位于赫勒拿附近)来休养。贾利·库珀后来进入赫勒拿的卫斯连大学就读,后来转学到艾奥瓦州的格林内尔学院,他曾经试图加入戏剧社,不过没有成功。他在这里待到1924年,不过最终没有毕业。然后他回到赫勒拿,管理双亲的农场,并在当地的报纸上投稿漫画作品。他的父亲于1924年离开蒙大拿州最高法院,并与妻子搬到洛杉矶。因为贾利·库珀对于担任赫勒拿报纸的漫画编辑失去兴趣,所以也跟着父母搬到洛杉矶,因为他认为“与其又饿又冻,不如暖和的挨饿。” 1926年,库珀幸运地结识了演员经纪人南·科林斯女士。她慧眼识珠,对库珀的形象和天赋极为赏识,为库珀制作了许多能够突出表现其本人特点和优势的样片,大力推给制片厂商,以供参考。同时,科林斯对库珀怀有慈母般的感情,甚至以自己家乡小镇的名字为其改名,建议他叫“加里·库珀”。因为在当时,演艺界已经有两个演员名字也叫“弗兰克·库珀”。就这样,弗兰克·库珀变成了加里·库珀,令库珀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成了带给他辉煌、伴随他一生的名字。正是由于科林斯的鼎力相助,使初出茅庐的古柏在好莱坞的茫茫人海中得以站住脚跟,而且在一些导演心目中“挂了号”,以致后来出演了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荒塞惊鸿》。
虽然说许多偶然为库珀步入影坛创造了机遇,但是有声电影对于无声电影的必然替代,则为古柏提供了更大限度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作为跨越无声、有声两个电影时代的演员,库珀在无声片时代就已经拍摄了《宅》、《狼之歌》等十几部影片。但由于时代所限,他始终无法全面、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到1928年中期,有声电影逐渐发展完善起来,这为库珀带来了好运气。他自己主演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是《牧地情花》,由于在影片中他吐字清晰、嗓音浑厚,因而深受观众喜爱。这部影片也成为他专演那些见义勇为的牛仔形象的开端。库珀独特的英俊形象配上优雅的绅士风度,开始深深地印入观众的脑海里:他身材高大,双臂修长,颇具骑士风范,而且微笑时嘴角就会露出小酒涡,再加上那双总是泛着温柔之光的蓝色眼睛,更让人过目不忘。
在成为推销员与在洛杉矶创办报纸失败之后,加里·库珀发现他可以在电影中担任临时演员(尤其是担任牛仔)来赚钱。他曾经在汤姆·米克斯1925年的西部片《Dick Turpin》中演出。在一年之后,加里·库珀在电影《Lightnin' Wins》中担任主角,与爱琳恩·塞吉维克(Eileen Sedgewick)共同演出。在结束短片的演出之后,他与派拉蒙影业签下一纸长期合约。而他也在1925年将名字改为贾利,这是因为角色分派导演Nan Collins的建议,他认为这个名字唤起她的出生地加里“粗犷、坚忍”的自然性格。
加里·库珀在演出首部有声电影《The Virginian》(1929年)后成为一位知名演员,这也使得1936年的《富贵浮云》(Mr. Deeds Goes to Town)更增加他的票房吸引力。库珀也是制作人大卫·O·塞尔兹尼克在为《乱世佳人》的男主角白瑞德第一考虑的人选。后来库珀拒绝演出时,塞尔兹尼克非常的激动,他并说“乱世佳人将会是好莱坞史上最大的失败,我很高兴这将会是克拉克·盖博的失败,不是我的失败。”后来亚弗列·希治阁曾经希望库珀演出《Foreign Correspondent》(1940年)与《Saboteur》(1942年),不过皆被他所拒绝。后来库珀承认回绝与亚弗列·希治阁合作是一个“错误”,亚弗列·希治阁则以长相类似的乔尔·麦克利亚来取代他。
库珀几乎持续演出到生命结束之前,在威廉·惠勒执导的电影《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1956年)中,他饰演内战时期的一位教友派的农夫。他最后一次演出是麦可·安德森的《天网记》。(The Naked Edge,1961) 1936至1946年这十年,可谓加里·库珀的顶峰时期。他驰骋影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1936年,由哥伦比亚公司投拍、费兰克·卡普拉执导的《富贵浮云》风靡美国,影片中加里·库珀扮演一位继承了巨额遗产仍保持质朴本色的乡村乐师。他扮演的人物不仅具有以往的表演特色,更赋予角色新的内涵:胸怀某种坚定的信念,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库珀因此第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尽管没有获奖,但影片对美国电影及古柏本人今后的表演风格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进入40年代后,库珀的表演艺术日趋成熟,风格也更加鲜明突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是霍华德·霍克斯导演、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电影《约克军曹》。在该片中,库珀扮演了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家喻户晓、素有“神枪手”之称的战斗英雄,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战中的老兵们认为他诠释的角色就仿佛是当年的英雄再现,他被授予“荣誉公民勋章”,并因此登上了奥斯卡影帝的宝座。1942年2月,在好莱坞颁奖典礼上,他谦虚地致词说:“从影16年,我一直梦想着有今天,不过真正应该获奖的是阿尔文·约克军士”。说完,他就匆匆下台,竟把金像忘在台上,一时传为笑谈。库珀还因该片获得纽约影评协会最佳男演员奖、美国全国电影评议会最佳男演员奖、1998年入选美国电影学会“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1942年,导演山姆·伍德拍摄影片《美国人的骄傲》,邀请库珀饰演一位棒球明星。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是:正当这位棒球明星赢得了“击球王”的美誉而前程似锦之时,不幸患上了一种罕见的麻痹症,不得不挥泪告别球场。影片结尾,他在扬基体育场举行告别比赛,球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比赛完毕,他摘下球帽,挥手向观众致意,然后黯然神伤地独自从阴暗的小门离去,直到走出很远,仍听见崇拜者的掌声和喝彩声经久不息。这一幕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为成功的经典场面之一,而这一角色也被公认为古柏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之一。因此他第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
1942年,山姆·伍德又拍摄了根据著名作家海明威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地钟声》,这部影片的成功,使古柏第四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
1957年,古柏与导演威廉·惠勒最后一次合作影片《亲切的劝告》,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演员奖。 20世纪30年代,库珀主演了一批描写下层社会的普通人(士兵、牛仔、工人)与被凌辱的女性(夜总会歌女、舞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在这些影片中,他扮演的角色总是以自己真挚的情怀去感化那些经历坎坷的女子,给她们以极大的精神慰藉。其中最成功的影片有《摩洛哥》、《十字街头》、《牛郎得意缘》、《风尘奇女》、《战地情天》等。尤其是1930年,古柏与女影星玛琳·黛德丽联袂主演的影片《摩洛哥》大获成功,使其声名更振,他的演艺生涯也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到30年代中期,古柏已成为好莱坞最负盛名的演员之一。除了继续拍爱情片之外,他还逐渐拓宽戏路,拍摄了大量其他题材的影片,如童话片《爱丽丝漫游仙境记》、喜剧片《活财神》、《欲望》、《第八夫人》、《牛郎织女》,战争片《战地英魂》、《日月同光》、《孤军血战记》,传记片《马可·波罗》,西部片《乱世英杰》、《草莽英雄》,晚年同奥黛丽.赫本主演的《黄昏之恋》等。

D. 新西兰不止有风光还有电影,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新西兰电影

《指环王》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三部曲

帅哥汤姆·克鲁斯在充满日本幕府风情的环境中与人一决高下。不过,谁知道这部电影多数取景地却是在与日本万里之遥的南半球岛国新西兰?影片中的“富士山”实际上是新西兰西海岸新普利茅斯附近的塔拉纳基山。

阅读全文

与库珀海岸国际电影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飘雪电影电视 浏览:996
最新的穿越电影有哪些 浏览:610
国产优秀的动作电影 浏览:911
牛大电影片 浏览:551
印度电影游客请注意 浏览:470
邓超导演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219
电视剧最近热播的电影 浏览:549
日本电影家族之苦 浏览:555
国外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 浏览:861
万达电影2015年净资产 浏览:678
十大犯罪电视剧老电影 浏览:158
2017评分高恐怖电影 浏览:187
周星驰非常有钱的那部电影 浏览:880
成龙电影巨大开关 浏览:376
16比9电影怎么拍 浏览:679
哪个动画电影坏人带头套 浏览:917
3D左右立体电影下载 浏览:227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是 浏览:798
韩国高级小姐电影 浏览:607
日本电影求资源百度云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