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现代启示录>到底讲了什么
现代启示录
片 名:《现代启示录》
英 文 名:Apocalypse Now
主败弯扰 演: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马钉西恩 Martin Sheen
劳伦斯•费什伯恩 Laurence Fishburne
丹尼斯•霍珀 Dennis Hopper
导 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片 长:90分钟/集
配 音:英语
发行公司:未知
内容简介:
越察旦战期间,美军情报官员威尔德上尉奉命“毫不留情”地除掉库尔兹上校,一个叛逃美国军人。接到命令后,威尔德率领小分队,乘小艇逆河而上,冒险深入柬埔寨。在一处偏僻的热带丛林内,精神失常的库尔兹上校以其嗜血成性的残暴统治着当地土著居民,成为他们盲目崇拜、迷信的图腾。随着小艇驶入柬埔寨,威闹衡尔德一行人似乎卷入一个超乎现实、彻底疯狂的世界,淹没在人类灵魂最黑暗、卑劣的阴影里……
虽然本片在当年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但整体而言,《现代启示录》的确是一部能够震撼人心的电影。柯波拉的手法雄浑,将炮火漫天的越战,塑造成人类末世的地狱景观,是一部非常值得探讨的战争史诗钜片,尤其剧中以交响乐搭配直升机大屠杀的一幕,更是众多影迷们所称道的经典镜头。
影片欣赏:
本片根据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改编,获1979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响两项金像奖。它之所以被评论界认为是最深刻、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越南战影片,首先是因为导演科波拉在这部战争题材影片中,融入了对人性、对战争、对现代文明的哲学思考,并且巧妙地将哲理性与象征性有机地融入整部影片的情节之中。其次,影片的视觉冲击力也使人震惊。按照科波拉的导演意图,这部影片追求一种歌剧风格的戏剧光效,大量运用逆光、轮廓光、背景光等等,还专门施放了红、黄、绿、蓝、紫各种颜色的烟雾和烟火,使血腥的战场和神秘的丛林看上去如同五光十色的舞台,这样的造型效果也是对美国现代文明和侵越战争的讽喻。此外,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也十分成功,该片主要人物中没有女性,是一部典型的男性题材战争片。著名影星马龙·白兰度在该片中饰演库尔兹上校,致力于刻画出这个人物十分复杂的内心世界。
总而言之,深刻的寓意、宏大的场面、精彩的表演,再加上震撼人心的视觉造型,使得《现代启示录》真正如评论所言,成为了“一部登峰造极的战争史诗片”。
㈡ 我想找一些美国大兵题材的电影, 求路人指点呀~
好莱坞十大经典战争电影
一、《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1979)
该片表面上在讲越战,但在所有著名的战争片中,它可能是“升华”程度最高的一部。它可以套用于任何战争,甚至广而言之说它表现任何人生经历都不为过。影片虽然不乏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但它巧歼的精髓是刻画人性中的黑暗,难怪它不是以越战记录为蓝本,而是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康拉德的经典名著睁腔《黑暗之心》。
影片讲述一个疯狂的美国军官在柬埔寨丛林中建筑恐怖王国的故事,马龙·白兰度扮演的这名军官镜头不多,台词和处理均很“虚幻”,仿佛是一种力量,而不是某个人;若再“虚幻”下去,那就要变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家长了。
本片是电影大师科波拉的战争史诗片,是他对于战争暴力造成人性异化的一种反思。影片巧妙地将现实主义的题材和象征意义融合在一起,以一名战士沿河寻找白兰度的旅程为线索,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影片具有一种“大歌剧”般的风格,夸张而华美,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在飞机上播放瓦格纳《女武神》主题音乐的轰炸场面是这种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本片的经典场景之一。
2001年夏,科波拉推出该片的新版本,比原来的版本多了将近一个钟头。
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该片中有一个重复出现的细节颇耐人寻味:士兵们把牺牲了的战友留下的家信重新抄写一遍,而不让他的家人看到血迹斑斑的原件。此举的动机无可指责,但细细想一下,您不觉得原件更珍贵吗?传统的二战片好比是这重新誊写的家书,已经抹去了血迹和弹孔;而本片给我们看的是原件,因此我们震惊、颤抖,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通过滤镜观察战争。
当代头号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此不仅建立了又一座艺术丰碑,而且奇迹般地将一向无法协调的思想倾向和戏剧元素加以融合。他并没有贬低二战的正义性,但他提出了个人生命价值的命题,并在影片中直接讨论;他打破常规在片头大段描写诺曼底登陆,但人物的塑造并没有因此被削弱;他的战争戏跟非战争戏泾渭分明,但影片的整体感非常好。他那超凡的叙事能力为观众提供了见“树”又见“林”的战争场面。
这是一部肯定二战、又宣扬反战的作品,是一部赤裸裸表现极端暴力、但从骨子里赞美人性与和平的作品。
三、《野战排》Platoon (1986)
大导演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第一部,获四项奥斯卡大奖。
本片以导演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越战的主要一面,即美军在前线的所作所为。影片的主要戏剧矛盾源于一名讲人道的军官和一名非理性的军官的冲突,但没有图解反战思想的痕迹。
在人物和事件、思想和艺术的综合方面,本片没有偏颇,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优秀战争片。
四、《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英国片有着英国式的严谨结构和绅士般的节奏。影片反映二战期间一群英国士兵在日本战俘营的故事,虽然没有什么正面的刀枪交锋,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颇独具匠心。
影片前半部份:英军战俘不畏日本军官的折磨,支持原则,维护尊严;但影片到后半部份,角色似乎发生了转换:日本军官从恶魔孝早冲的外表展现人性的一面,而英国军官在面对必须炸毁自己兴建的桥梁时表现出来的僵硬思维,同样令人惊讶。
本片可视为是三个军人的故事,每个人身上既有着民族性,同时也有独特的个性。日本军官齐滕大佐外冷内热,武士道精神尚未完全抿灭他的人性;亚力克·金纳斯扮演的英国军官浑身上下都充满尊严,但似乎有点走火入魔;威廉·霍尔登扮演的美国军官有点流里流气,但他应变能力强,关键时刻也能明辨是非。
大卫·里恩的作品都讲究气势,以现代观念看许多场景都偏拖遢,但跟整体的表现手法很一致。
五、《巴顿将军》Patton (1970)
一部关于二战将军的史诗式传记片。它把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影片描写战争史实,但镜头几乎一直对准主角,巧妙地让人们从巴顿的威力中感受德军的力量。主角的演技出神入化,尤其是开场戏——在美国国旗撑满银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长达五分钟的开场独白。这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也是影片最著名的一段。
影片的战争场面宏伟壮观:北非沙漠里,遍地砂砾,怪石嶙峋;银装素裹的草原,硝烟弥漫,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和战争的氛围交织成一幅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六、《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这部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一部具有浓厚反战思想的作品,描述一战期间参军的一群德国少年兵的经历。
导演手法细腻、流畅,开创了使用升降机拍摄大场面,把对白、音响和配乐混合录制的手法。影片结尾处主角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七、《猎鹿人》Deer Hunter (1978)
本片从三名炼钢工人加入越战,反映出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影片明显地分为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三个部份,每个部份互为补充,让人们看到战争造成的肉体伤残固然触目惨痛,精神伤害却更为惊心。
影片的主要细节是一个名为“俄国轮盘”的游戏:越南军人在左轮手枪中只装一颗子弹,然后要美军战俘往自己头上射击。但这种残酷的游戏却像毒品一样,吸引了其中一名美军,以至于他回到后方仍不愿返回家乡,却自愿留在越南从事这种生命赌博。
该片节奏缓慢,叙事松散且富有跳跃性,既显得有大气,又显得导演缺乏基本功。本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
八、《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经典之作,云集了众多当时的超级男明星,阵容之强,在战争片中极为罕见。但明星们在此没有什么出风头的机会,因为整部影片以叙事为主,从各个方面(包括美军、德军、法国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当时的战局,人物塑造处于从属地位。
本片被认为是以传统手法正面表现二战的盖棺之作。
九、《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本片荣获八项奥斯卡大奖,是20世纪拍摄的表现珍珠港事件最出色的影片。
其实影片主要篇幅用在描写珍珠港前夕夏威夷美军的生活,对军界内部黑暗面的揭露非常犀利,如偷情、虐待小兵等均有详尽披露。
日军飞机偷袭珍珠港乃本片的压轴戏,同时也为人物矛盾提供了一个大框架与大和解,尤其是小兵在操场上吹号哀悼战友的一场戏颇有点睛之妙。
十、《虎!虎!虎!》Tora! Tora! Tora! (1970)
如果您想通过观看战争片,了解某场战争的前因后果、战略战术,本片是最佳选择。这部由美国和日本联合制作的影片,细致地呈现了双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每一步,包括外交、军事和情报的发展。影片在观点上不偏不倚,极其客观;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忠实史实。它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但在人物塑造方面则未下功夫。
“虎!虎!虎!”是日本空军在轰炸珍珠港时喊出的口号。该片的轰炸场面很壮观,当然不如新片《珍珠港》充满电脑特技的45分钟轰炸戏,毕竟现代科技在表现宏大及难以再现的场面时有着独特的优势。您若对《珍珠港》片尾美军轰炸东京的史实感兴趣,有一部1944年出品的影片《东京上空30秒》详细叙述了这段故事。
特别推荐:《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该片不属于笔者自己定义的狭义战争片,因为它描写的是二战刚结束后三名美军士兵返回家乡的故事。我们借此机会推荐本片,一则因为它感人泪下,另外,这个题材不多见,要处理得当更是不容易。
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三名士兵从九死一生的战场,怀着无比的兴奋和憧憬,回到故土。但他们面临的新挑战,在心理上绝对不亚于战火的洗礼。一般的公众印象都停留在英雄凯旋而归的阶段,但他们回到家以后又必需怎样适应平凡的家庭生活,他们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又会有什么新的挫折?本片把触角伸向大家视而不见的地方,从炮火散去后的平淡中挖掘出战争的创伤和永恒的亲情。
本片在二战结束的次年推出,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其中扮演断臂军人的演员是真的残疾军人,他除了获得最佳男配角,还因“把希望和勇气带给退伍军人”得到特别奖
一战、二战
《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29一战
《西线平魔》1949
《战场》 (Battleground)1949
《沙漠之狐》(Desert Fox)1951
《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
《最长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1962
《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1965
《大布列颠之战》 (Battle Of Britain)1969
《巴顿将军》(Patton: Lust for Glory)1970
《虎!虎!虎!》(Tora! Tora! Tora!)1970
《中途岛战役》(Batte Of Midway)1976
《麦克阿瑟传》(MacArthur)1977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
《红色警戒线》(Thin Red Line)1998
《兵临城下》(Enemy.At.The.Gates)2001
《战火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2001
《桥》南斯拉夫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
《逃离索比堡》(Escape from Sobibor )1987
《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2
《钢琴家》(The Pianist)2002
《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1966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1943
《诺曼底登陆日》(D-Day 6.6.1944)
《风语者》(Windtalkers)
越战
《猎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
《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
《CS排》(Platoon)1987 《汉堡高地》(Hamburger Hill)1987
《现代启示录》重映版(Apocalypse Now Rex) 2001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2002
其他
《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
《物极必反》(Rogue Force)
《狙击手》(Sniper)
《狙击手II》(Sniper2)
《战士》(Warriors)
㈢ 两只老虎 电影简介
这是一个有关两只老虎的故事。
影片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的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声名狼藉的英国猎手艾丹·迈克拉里(盖·皮尔斯)本以猎取象牙为生,但却在一次猎杀行动中发现了老虎一家,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收获。在捕杀了幼虎戈莫和桑哈的父亲后,尽管幼虎的妈妈曾经两次试图救回她的孩子,但是残酷的命运还是将这对双胞胎虎兄弟分开了。
戈莫和桑哈,一个羞怯而温和,一个粗暴而凶猛。分开后凶猛的哥哥戈莫被卖到了马戏团,在那里,思乡病与被圈养在笼子中的生活掳走了戈莫的锐气。而温和的弟弟桑哈处境则稍好一些,成为了当地法籍长官尤因·诺曼丁(让·克劳德·德夫斯)那孤单的儿子拉奥(弗雷迪·海默)的宠物与玩伴。诺曼丁打算把附近的丛林发展成旅游景点,但是这必须要得到他的上级(欧安·纽因)的同意,于是这个家庭将桑哈送去培养成“斗士”参加比赛,取悦他的上级。
当两只老虎长大成熟后,它们再次相遇,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兄弟而是敌人……最后,两只老虎逃出了牢笼,回到了丛林。但是它们却对当地的村庄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诺曼丁派迈克拉里去把它们杀掉,可当迈克拉里看见这两只老虎快乐地回到属于它们的那片丛林时,他再也不能下手,不能允许自己完成任务,于是,他把戈莫和桑哈留给了属于它们的命运,转身离去。
㈣ 《现代启示录》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现代启示录》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9 彩色片(宽银幕) 153分钟
美国佐特罗普制片公司摄制
制片人兼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约翰·米留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根据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阴暗的心灵》改编) 摄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主要演员:马龙·白兰度(饰沃尔特·柯兹) 马丁·希恩(饰本杰明·威拉德) 罗伯特·杜瓦尔(饰基尔戈)
本片获197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美国影艺学院最佳摄影、最佳音响两项奥斯卡金像奖,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两项金球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奖
【剧情简介】
越南战争期间,勇敢而忠于职守的美国特种部队上尉威拉德回国休假归来, 正心烦意乱地在西贡等待新任务,这次回国的唯一收获便是妻子与他离婚。不久他被召到芽庄司令部情报处,在那里他奉命执行一项秘密使命:到柬埔寨丛林寻找前第五特种部队指挥官柯兹上校并把他干掉。一位将军告诉他,柯兹本是个勇敢而有作为的军官,但入越后思想变得很不健康,杀了四个南越特工(两人为上校)后不服调遣,躲进柬埔寨丛林。现在他完全疯了,率领一支部落武装胡乱杀人,他充当他们的上帝,成了丛林之王。在播放监收的录音时,威拉德听到了柯兹的声音:“他们说我是杀人凶手,他们撒谎,这些该死的官僚才是真正的凶手!”
一艘海军巡逻艇奉命护送他溯侬河而上,到柬埔寨寻找柯兹的踪迹。艇上有四人, 为首的轮机长菲利普是个只知不折不扣执行命令的军士,外号叫“厨子”的机械师蔡夫胆小如鼠,黑人机枪手克林喜欢演奏摇摆舞曲, 白人水手兰斯曾是著名冲浪手。侬河入海口为越共控制,因此上司又调空中骑兵师91支队为其开路。支队长基尔戈中校是个喜欢玩战争游戏的职业军人,骑兵师由战马换成直升机后,他的玩兴更大了,在去侬河口的途中他自作主张袭击了一个村庄,打死不少越南人。一个垂死的越南人失血过多想喝水,他夺过一把水壶浇向那人,然而当他听说兰斯就在眼前时,急忙扔掉水壶奔向兰斯,原来他是个狂热的冲浪迷。他本不情愿去侬河口,但听说那里浪高六呎,便决定荡平越共据点去冲浪。他率十余架直升机猛烈轰炸扫射学校和民房,同时也遭到越共的有力还击。他又召来轰炸机向密林中扔凝固汽油弹以便“打扫干净”冲浪地区……直升机将巡逻艇吊入侬河,五人登船逆流而上。两岸的丛林中潜藏着危险,他们在恐惧中航行,动辄开枪射击。为驱除内心的空虚和恐惧,三个士兵不时吸毒、酗酒、谈女人。他们在一个基地补充燃料,正巧赶上劳军演出。入夜,几千士兵聚集在广场上。直升机载来三位《 *** 》杂志的 *** ,她们身着三点式表演装,在摇摆舞曲伴奏下扭腰摆臀,挥动着手枪作出种种挑逗动作。满场的大兵狂呼乱叫,冲动得近乎发疯。几个士兵跳到场上拥吻半裸的女郎,引发了一场骚乱……巡逻艇继续航行,威拉德不时翻阅柯兹的档案,越看越佩服,并渐渐悟出要处死他的原因。柯兹的履历完美无缺:三代西点军校毕业,坚决要求加入特种部队,不惜放弃能晋升将军的工作。他作战英勇,捷报频传,然而他总是自作主张,顶撞上司。后来他杀死南越特工,上司说只要从此听命,旧账可以不算。但他坚持说他们是越共,杀了他们管区就太平了。上司因他拒不认错而要逮捕他,他抗命并率部退向柬埔寨,从此杀人无算,令越共闻风丧胆。一只渔船驰过,菲利普不顾威拉德的反对, 要按规定搜查是否藏有越共军需。搜查中一只箱子有动静,立即招致美军疯狂扫射,全船人都被打死,事后才发现箱内是只小狗。一女渔民尚未断气,威拉德一枪打死了她,还责怪菲利普不该找麻烦。巡逻艇夜间到达美军在侬河的最后一个据点杜龙桥,这里双方夜战正酣。一个中尉送来邮包,上司通知威拉德儿个月前执行同样任务的科比上尉现已归顺柯兹。
巡逻艇进入了柬埔寨,克林正收听刚收到的母亲的录音带,忽然岸边射来密集的子弹,他当即身亡,录音机里母亲正说着:“我们将等你回来……”两岸的丛林越来越显得可怕,四周景象奇特,烟雾弥漫,气氛诡异。小艇又遭到了弓箭和镖枪的袭击,尽管威拉德反对,菲利普仍下令开枪,突然一枝镖枪刺穿了他的胸部,他倒地死去。巡逻艇驶近一处吴哥式庙宇的石阶,石阶前的河面上小船密集,小船和石阶上站满近乎 *** 、身上脸上涂着怪诞色彩的土著人,他们手持武器,警惕地盯视着来客。岸上一个美国人让他们拉汽笛,汽笛响过,土著人散开。威拉德走上台阶,那人是位摄影师,他介绍说这里的人都是柯兹的儿女,他们认为你要带他走,但他现在率部下进丛林了。摄影师还说他是战士、诗人,喜怒无常,心狠手辣,他为正义而战,是个伟人。威拉德决定回船等待。他四周到处是死尸,一片恐怖景象,人群中他还认出了表情木然的科比上尉。良久,威拉德决定带兰斯上岸寻找柯兹,行前他把无线电台交给留守的厨子,并说如他们逾期不归就报告上司将此炸平。两人前行不远威拉德便被当地人抓走。在黑暗的庙宇中,光头的柯兹见面便直称威拉德,并说:“我料到会有人来,你是来收欠帐的。”此后几天威拉德时而被关,时而又任其自由活动。柯兹时而把人头扔在他身上,时而又与他推心置腹。摄影师对他说:“他喜欢你才让你活着,他用得着你。这里快出事了,他思想清楚,灵魂疯了,大概活不长了,事业一完就会死。你要杀死一个天才!”柯兹不时诵念着富有哲理的警句,他对威拉德说:“你有权杀我,但无权说我是杀人凶手。如果我死了,希望你告诉我儿子你看到的一切。你要理解我,你会替我去的。”威拉德经历了这一切后,思想也变得恍惚起来:“他们为此要提我为少校,我现在根本不想回他妈的军队了。所有的人都等着我去解除他的痛苦,他盼望着勇士般地死去,决不作逃兵。”威拉德握着砍刀向柯兹走去,柯兹转过身来,任其砍杀而毫无反抗,断气前喃喃说着:“恐怖!恐怖!”与此同时, 土著人也在举行祭祀仪式,一头雄牛被一刀刀砍死。威拉德木然地走出庙外,聚集在空场上的成千土著人纷纷向他下跪。他徐徐穿过人群,拉着混在人群中的兰斯走下石阶,登上了巡逻艇。巡逻艇掉头驰去,美国飞机却开始对丛林狂轰滥炸,凝固汽油弹把葱郁的森林变成一片火海……
【鉴赏】
本片是70年代最有影响的美国影片之一,也是美国最有代表性的“越战片”之一,影片以其主题的尖锐性、深刻性和视觉造型的独特性、震撼性引起了各国影评界的广泛关注。
科波拉以富有表现力的电影语言阐释了自己对侵越战争的看法。本片可以说是美国少有的一部意念电影,它通过主人公威拉德沿河上溯寻找被战争逼疯的柯兹的经历,引导观众追本溯源,去探讨越南战争如何使人异化、使人道德沦丧的富有哲理性的问题。越南战争是一场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侵略战争,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卷入其中,内心里也都会经历一场天翻地覆的“战争”。影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代表着卷入越战的三类美国军人。柯兹是影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但在影片前四分之三的篇幅里他一直未出场,而是通过他人的对白和旁白来勾画他的形象。由于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心理剖析,因此语言手段在这里比视觉形象更有表现力,也更简洁、明晰。影片一开始,科波拉便通过情报处将军之 *** 待了他的现状并表明了军方对他的看法,而他本人的录音却针锋相对地指斥军方才是真正的杀人狂,这就引出一个悬念:他是否真疯了?随后威拉德在航途中不时翻阅柯兹的档案,通过其内心独白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柯兹的过去和他走向“精神失常”的心路历程。柯兹出身于军人世家,本人也曾是个正直勇敢、不谋仕途、只为理想而战的模范军人,难怪威拉德会对他肃然起敬。然而一旦来到越南战场,他的理想便被现实撞得粉碎,这里根本没有正义可言,“维护人权”也是十足的谎言,生命在这里毫无价值,这里人人都在疯狂杀人,而那些将军们更是杀人的幕后主使。他看破了他们的虚伪,因此而自行其是,不服从命令,这激怒了将军们。他被迫退向丛林,彻底与将军们决裂,于是将军们决定置其于死地。对将军们来说,他的疯狂不在于杀人,而在于抗命,柯兹的残暴杀人为他们提供了清除他的借口。但他为何要残暴杀人?威拉德找到柯兹后进一步解开了这个疑团。在这里科波拉依然又是借他人之口(摄影师)先从侧面对柯兹的现状作一番介绍,强化其神秘色彩,然后才让他亮相, 自己最后去解开他所设置的谜。笼罩着柯兹的神秘烟雾终于散去后,观众看到的他并不是一个大喊大叫、满口谵语的疯子,相反他非常冷静,言谈中不时夹杂着英国诗人艾略特《空虚的人》中的诗句和康拉德小说《阴暗的心灵》中的警句。他思路清晰,言语富有哲理性,但行为怪诞,有时又十分残忍。威拉德与他相处数日并多次交谈后,终于悟出他内心非常痛苦、矛盾,理解了他所以杀人不眨眼是因为他理想破灭,对人生感到绝望。理想和现实为何如此对立?生命的价值何在?他苦思冥想并看了不少书,然而内外求索却不得其解,于是便以杀人来渲泄他的幻灭、愤懑之情。他的思想已陷入绝境,无法摆脱,他需要有个真正理解他的人帮他超脱这种痛苦,并向他所深爱的儿子正确地解释这一切。当他意识到威拉德正是这样一个理想人选后便一直等待着,甚至暗示后者采取行动。
基尔戈中校是科波拉着意刻画的又一个人物,他就是柯兹所痛恨的那类人。基尔戈是个视战争为游戏的职业军人,科波拉把他描绘成一个富有传统色彩的美国军人。他头戴牛仔帽,脖颈上围着黄领巾,俨然一副拓荒时期美国西部骑兵的打扮。他的部队原来的确是骑兵,后来才将战马换成直升机,他屠杀越南人就像当年美国军队屠杀印第安人一样。他的黑色牛仔帽前沿用白线绣着两支交叉的枪,在黑白两色的强烈对比之下,乍一看像是象征死亡的骷髅。他打仗像玩牌一样,兴之所至,随意进攻和平村庄。他本不想去侬河口,但为了过冲浪瘾,又决定大规模进攻。他在指挥直升机群袭击学校、民房的同时还用扩音器播放瓦格纳讴歌战争的乐曲《战神之马》。他招来的轰炸机把丛林炸得火光冲天,他却开心地说:“凝固汽油弹,这味比什么都好闻。”
威拉德作为主人公实际上是柯兹的“他我”(一个人的两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他又是科波拉的代言人。他的作用就在于诠释柯兹的思想和行动,在于引导观众去认识越战的巨大破坏性。他身上有与柯兹相通的地方,但他始终要比柯兹表现得更冷静、更理智。影片往往是通过他的视角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在整个航程中他常常是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来观察、思索他的所见所闻。科波拉总是用特写镜头拍摄他的眼睛和面部表情,用他的内心独白来剖析柯兹,剖析越南战争。他对眼前发生的悖理事件往往持反对态度,但又无力阻止它们。通过航行中的所见所闻,他越来越能理解柯兹为什么疯狂杀人了。及至后来,他自己也陷入半疯狂状态:在渔船上当发现一位妇女尚未断气时,威拉德一枪打死了她,事后他为自己辩解道:“我们在这里就是这样,把他们打个半死,再为他们包扎,这是虚伪。这种事我看得愈多愈痛恨。我好像对档案里没写到的柯兹更了解了。”后来,威拉德与柯兹相处一段时期,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仿佛也走过了柯兹的历程,对他更同情,面对发动这场战争的人更加痛恨。最后,似乎有种超验的心灵感应把他们融为一体了。他感受到他正在呼唤着他去解除他的痛苦,他无法抗拒这种心灵的召唤,终于举起了刀。科波拉对柯兹-威拉德情结的如此处理引起许多影评家的不解和不满,实际上这正体现了科波拉自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纽约时报》发表过一篇题为《〈现代启示录〉的文学来源》的文章,对影片的结尾作了明确的解答:“影片最后部分出现柯兹床头柜上散放着几本书,其中一本是《金枝》,这一镜头的出现绝非偶然,其寓意甚为深刻。”
本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原型来自康拉德小说《阴暗的心灵》(“柯兹”即为康拉德的昵称),但其思想却来自弗雷泽的《金枝》。《金枝》的副标题“对魔术和宗教的研究”最能说明该书的思想,书中谈及谋杀神圣的上帝式人物,这可作为本片结尾的最好注脚。弗雷泽说:“现代具有原始思想的人认为他们的安危系于一个上帝式人物的生存,但他终归要按自然法则衰老直至死亡。如果任其自然死去,随着他年老体衰,能力也日益减弱,这样随时都可能发生灾难,避免这一危险的唯一方法,就是在他已显现疾病缠身的症候时尽快把他杀死,这样他的统治精神就可传到另一个强有力的继承者身上……柬埔寨的水神和火神是不允许他们自然死亡的,他们一旦病重了,就要用刀杀死他们。”科波拉所以选择柬埔寨并让柯兹被刀砍死,显然都是受该书的影响。他把砍死柯兹与土著人在祭祀仪式上用刀杀牛的镜头交叉剪辑在一起,无疑是要表述这层涵义。科波拉也承认他的影片在思想上与该书有关,拍片时又把青年时代读过的这本书精读了一遍。他说他写威拉德杀死柯兹后不但没有受到部族人的反抗,反而受到跪拜,因为柯兹精神上已有了病,他是柯兹最理想的继承者。科波拉还说:“我所以让柯兹死掉,使他成为侵越的牺牲品,是希望美国能从这一恐怖的形象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只有这样,美国才能走向一个新时代。”
科波拉除了精心刻画上述三个主要人物外,对艇上的四个士兵也略加描绘,他们实际上是整个美军士兵的缩影。除了忠实执行命令、机器人似的菲利普外,其他三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美国青年,他们入伍前都有自己的生活追求。但战争的传送链却无情地把他们带到越南,让他们在这个屠宰场杀人,同时又被人杀。这些“一只脚踏进坟墓”的青年在这次驱使人性走向 *** 的航程中也逐渐从恐惧走向疯狂,这种疯狂在无端枪杀渔民一场戏中表露得最为充分。最后两位黑人死去,两个白人神智失常(兰斯早就把脸涂上怪诞的色彩,后又自动加入部落武装的行列;厨子在向芽庄报告了柯兹总部的方位后,也被周围的景象弄得神情恍惚)。
科波拉制作本片时曾拍了三个不同的结尾,本文介绍的是影片正式发行时的结尾。对此可作两种解释:①威拉德真如柯兹所言,要向他儿子以及所有美国人讲出越战真相。②他虽对越战不满,但仍会回到军队。临走时他把兰斯也带走了,科波拉说:“我们使我们的孩子发了疯,我们应把他们领回来,给他们治好病。”至于美国飞机对丛林的轰炸,可理解为司令部与威拉德联络不上(影片描写他两次听见总部呼叫均未理会,最后一次是驾船离开丛林时)所采取的断然措施。科波拉对这个结尾并不满意,他向戛纳电影节送展的结尾是:威拉德砍死柯兹后,蹒跚着走出庙宇外,望着成千的部族人沉思着……这一结尾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其中最有可能的是他成了另一个柯兹,这最符合弗雷泽的思想,科波拉也认为这样最真实。然而这个结尾却难以为观众接受,所以影片发行时用了前述结尾。影片的第三个结尾是威拉德并未砍死柯兹,而是美机轰炸时将其炸死,这个结尾最后废弃了。
作为一种意念电影,本片并不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科波拉说拍一部有关越战的现实主义影片会使人放不开手脚,他因此采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以取得更大的创作自由,借以深化主题。影片的超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最后部分,即巡逻艇进入柬埔寨以后。这部分的色彩运用、音响配置、气氛营造、场面调度都给人一种怪诞、神秘的感觉。如丛林本应突出绿色,但这部分的主色调却是桔红色。桔红的烟雾,肉色的人体,血红的太阳,橙色的火光,制作时科波拉又有意使画面偏红黄,此外他还不时缓慢地闪现一下耀眼的强逆光。对色彩的这种处理方式每每给人一种神秘、野蛮,燥热、嗜血的感觉。又如这部分的画面处处尸首横陈,有身无头的、有头无身的,吊在树枝下的,绑在树干上的,再配以瘆人的音乐,气氛极为恐怖,简直就像人间地狱。这种超现实的氛围使观众和观众的认同对象——威拉德都深感震颤,它对威拉德最后以逾常的方式解除柯兹的痛苦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科波拉在本片中运用摄影技巧表现剧情的手法也是备受赞誉的。如影片一开始是直升机群轰炸丛林的情景,紧接着画面上叠印出威拉德倒卧的脸,在始终不停的马达声中旅馆房间吊扇叶片的旋转又叠化为直升机螺旋桨的旋转,这组镜头再配以威拉德的内心独白,不仅起着开端部剧情交待的作用,而且形象地表达出威拉德等待任务时的心理状态。这完全是一种心理剪辑,剪辑的依据不是情节而是情绪,威拉德正是怀着这种痛苦、抑郁、矛盾、迷茫的心情踏上他的航程的。本片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用光来塑造的。对基尔戈的用光始终是单一的、明亮的,很少出现阴影。因为他的心理状态是单一的:只有战争,只有游戏。对柯兹则采用低调摄影,同时配以侧光,造成脸部半边亮、半边暗的效果,他的头就像半个月亮,整个造型给人一种压抑感、神秘感,这表明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中,已成为一个被战争异化的人。至于威拉德,影片一开始他脸上就映着百叶窗的格状阴影,这表明他在影片里始终处于一种内心矛盾之中。到后来,当他和柯兹交谈后他的用光也近似于柯兹了,说明他受到了柯兹的影响。类似这样的细节很多,科波拉正是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镜头和段落出色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美国《新闻周刊》登载的一篇评论文章可以说是对本片的最佳写照:“这是科波拉的一部登峰造极的战争史诗片,是对越战道义问题彻底而深刻的探索。而且还不止于此,在某些方面它超越了哲学和文学所能达到的境界,以至只有真正的电影艺术才能最有效地表现出来。暴力、恐怖、疯狂、讽刺、幽默、喜悦、愤怒、绝望和企望使影片充满了 *** ,这种 *** 在电影艺术大师手里得到了很好的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