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对话美国电影

对话美国电影

发布时间:2025-01-19 11:50:28

① 世界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作为机械师,梅里爱制造了一整套机关、机器和舞台道具;作为画家,他制造了无数个布景和服装;作为魔术师,梅里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新的特技;作为作家,他不断创造出新的剧本;作为演员,他是他节目中的重要角色;作为导演,他懂得怎样设计和调动一个小剧团。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梅里爱天才的特征,在于有系统地将绝大多数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场景的化分等等,应用电影上来。”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直到今天还以各种形式保留在电影中。
梅里爱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机械装置,同样,由于无声电影的需要,梅里爱也特为演员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演技。这种演技虽和哑剧的演技有所不同,但着重夸张,突出手势,因为它非常注意动作,而对面部表情极不重视。影片《灰姑娘》是梅里爱戏剧电影的代表作,这部取材于欧洲著名童话故事的影片,巧妙地运用了诸种特技手法,把南瓜变成车子;把老鼠变成了马车夫,对于特技摄影的开创性运用,是梅里爱对于电影的又一个贡献。
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科幻小说编导了著名的科学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他的高峰作,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描述了一群身着星相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们来到一座奇怪的机器制造厂,一些漂亮的女海员搬来一个大炮弹状的飞行器,当天文学家坐进去后,他们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学家们从飞行器里出来,欣赏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风光;他们还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们的欢迎。天黑以后,他们从梦中被冻醒,就钻进了一个大洞窟里,在里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几经危险周折,他们又乘炮弹飞行器飞回地球,经过海底奇异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礼中结束。梅里爱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使电影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影像视听艺术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的鲍特。鲍特在《火车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个场景来构成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爱的影片都是从头到尾一个镜头。《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场景来构成电影(严格说来它还不算真正的电影,因为那时候没有镜头变化)。鲍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写,电影史上很有名的镜头就是让手枪对着观众,在影片里已经初步尝试,但是,对这种镜头的美学功能,它的作用还根本没有任何有意识的认识,所以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开始走向电影艺术的一个阶段。
在无声电影阶段,对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苏联的爱森斯坦。
1908年,大卫格里菲斯加入了爱迪生公司,一开始时当演员,后来当导演。从1908年到1912年间,他共导演了大约四百部影片。在《孤独的别墅》中,他创造了“平行蒙太奇”,标志着电影已完全摆脱了舞台剧的束缚,电影的时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时期美国出现的布赖顿学派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赖顿学派的代表威廉保罗在《彼卡德里马戏团的摩托车表演》中成功运用了移动摄影。威廉逊还在《中国教会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戏剧式场面,以划分两头的交切手法造成剧情的渐次紧张,给其后的惊险片特别是美国的 “西部片”开了先河。布赖顿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镜》和《望远镜中的景象》中,同一场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写和远景相结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对电影语言的开拓与应用作出了贡献。此外,布赖顿学派的柯林斯和哈桥梁尔分别拍摄了《矿工的生活》与《煤矿爆炸惨案》、《囚犯的越狱》等真正描写现实生活的影片。这一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电影城的法国万森市,被誉为“世界电影首都”,拥有“百代”“高蒙”两大电影制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称为世界电影史的“百代时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莱坞也在拍摄《基度山伯爵》时初具雏形。其时,只不过是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共同搭建的一个小小的摄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规模。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电影成为艺术已有公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电影到此时才有了真正的艺术作品。美国喜剧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也是无声电影时期杰出的电影艺术家。1914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钟的爱情》。接着,《阵雨之间》又问世,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流浪的夏尔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乐街》里,夏尔洛形象显示了逼人的光辉。《夏尔洛从军记》一片标志着卓别林表演艺术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资建厂,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20年代,他拍摄了一批以《淘金记》为代表的著名影片。卓别林一生有80部喜剧电影作品,其中《王子寻仙记》、《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摩登时代》和《淘金记》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别林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及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萨杜尔先生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论:“卓别林的影片是唯一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
苏联的著名电影大师谢盖爱森斯坦是无声电影时期为蒙太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1924年,他导演了第一部影片《罢工》,创造性地使用了杂耍蒙太奇,把沙俄军警屠杀工人镜头和屠杀牲畜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现,造成了怵目惊心的隐喻。1905年,他导演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史诗式的无声片《战舰波将金号》,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现了俄国1905年革命。该片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评选中获奖。影片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的场面、段落,已成为影响几代电影艺术家的经典性范例。1927年,他还导演了《十月》。 爱森斯坦的贡献在于对蒙太奇理论地阐述和艺术实践,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爱森斯坦的艺术特点在于将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事物的内涵;利用镜头的交切形成蒙太奇节奏,揭示人物的内在情绪;充分发挥了蒙太奇的隐喻功能 ,形成“诗电影”的传统。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1935年,马摩里安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彩色胶片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声音和色彩促使电影更趋近于自然。有的电影创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彩色电影的问世,标志着电影从诞生发展达到了完善成熟的发展时期,从此电影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心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电影》杂志反法西斯影评家巴巴罗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于新闻记者和作家的年青导演是他们的响应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利萨尼、莫切里尼等。他们要求建立一种现实主义的、大众的和民族的意大利电影。他们的口号是:“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他们十分重视作品的真实,尽可能使场景和细节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诚,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实景拍摄;不大注重讲究文法,不强调蒙太奇剪辑;主张启用非职业演员,演员在表演中可以即兴对话。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警察与小偷》、《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米兰的奇迹》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是取材大都是意大利的真实生活的纪实性写照。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对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是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电影从突破创新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世界电影史上又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运动。这次电影运动始于法国,自1959年新浪潮兴起,法国电影出现了一条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业电影垄断制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号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价钱拍豪华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新浪潮。“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一个留下较多实绩,在世界电影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运动。这次电影运动以反传统为旗帜,以非理性为基本特征,是对戏剧化电影更大的一次冲击。这次电影运动以夏布罗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杰》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吕弗《四百下》,阿仑雷乃《广岛之恋》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为开端。其电影艺术特征是:影片呈现全新风格、意识流和闪回镜头为一些创作人员常运用的表现手段,情节松散,众多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手法编辑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活动,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后期影片,现实主义完全被抛弃,影片陷入到狂乱、神秘和颓废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节化的倾向愈演愈烈,导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于声势浩大,且敢于突破创新,所以,在电影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既确立和强化了导演的中心地位,又进一步发掘了电影的特性,丰富了电影的语汇,推动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全球性的大发展,真正形成了电影题材的多样化、电影样式的丰富化和电影思潮与流派的多样个性化。
这一时期全世界的电影事业出现较大的发展。就连拉丁美洲、远东、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电影都有了可观的发展,而过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电影史已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段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智利、古巴、玻利维亚等国电影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发展到充斥着整个中南亚电影市场,并影响着整个大陆的局面。所以,本时期世界电影已由过去的四足分立并进变成了全球性大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中有两个名词必须要谈,一是好莱坞,一是奥斯卡。
上文谈到1913年好莱坞电影城初具规模,实际上当1908年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来到这儿拍摄《基度山伯爵》时,这里还只是美国西海岸洛杉矶郊外的一个小村,这个小村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之所以被称为好莱坞,意即常青的橡树林。
自1913年建立以来,这里聚集着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环球、华纳等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导演和演员去那里拍片和表演,成为美国繁华的电影城市。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据有人统计,生产的影片可以分为75种类型,其中我们较熟悉的有侦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惊险片、科幻片、抒情片,这些制片公司在电影方面大量投资,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取得了世界电影的霸主地位。
好莱坞摄制的影片完全是以票房价值收入为指导原则,制片人关心的是如何多赚钱,要求“把光打在有钱的地方”,“把镜头对准观众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莱坞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这些影片十分讲究戏剧性,编织各种人在各种生活中的各种遭遇,结构紧凑、曲折,人物性格复杂、独特,情节常有误会、巧合;富有传奇、浪漫色彩,具有极大的刺激性和观赏性,能够满足要求娱乐的感官体验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史根据大仲马的原著改编的无声影片《基督山伯爵》,那是1908年在好莱坞的荒野上搭建的一个简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影城好莱坞的奠基年,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莱坞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摄影棚,并有当时美国东部大导演西帛.地迷尔来此拍摄《通婚着》一片,摄影棚也由此再次扩建,所以人们将这作为好莱坞的诞辰载入史册。
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其间推出了不少传世佳作,如《乱世佳人》、《蝴蝶梦》、《魂断蓝桥》以及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杰作《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这些影片不仅被奉为好莱坞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为世界电影史册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世界观众并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别林、鲍嘉、盖博、泰勒、劳伦斯、琼.芳登、英格丽.褒曼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好莱坞也受过种种危机,通货膨胀,制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电视业的竞争,观众审美观的改变,一度使好莱坞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亏损,有些公司干脆搞多种经营,变摄影棚为旅游、展览区。直到70年代,制片商们采用了欧洲的制片人制度,才使好莱坞走出低谷。同时,制片商还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立体声、宽银幕等电影形式;有的厂家与电视化敌为友,使好莱坞也跻身于电视界,并由此使影视事业走向繁荣。
至于奥斯卡,众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间,太平洋之滨的美国名称洛杉矶音乐中心影星荟萃,他们在这里参加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办的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这一年一度的颁奖盛典,不仅是美国电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坛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
在美国,最为著名的电影艺术奖由两种,一是外国记者颁发的金球奖,另一种是奥斯卡金像奖。比较而言,金像奖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它是美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一旦独占鳌头,便马上身价百倍,因此,此项大奖的竞争颇为激烈。
为什么金像奖命名为“奥斯卡”呢?这还得从金像的设计说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木斯构思而成,后由青年雕塑家乔治.斯坦利于1928年完成塑像的制作。这尊金像的主体是一个男人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手中紧握战士的长剑,身长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称之为金像奖。得名奥斯卡是在1931年,颁发金像奖之时,说来也纯属偶然:当年颁奖前夕,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一起评论金像,当时的艺术与科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仔细地端详了金像后,情不自禁地叫到:“呀!他看上去真象我的叔叔奥斯卡。”于是,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便称金像为奥斯卡,这个名称也从此闻名全球了。
奥斯卡金像奖诞生至今已有73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乃至世界电影事业的飞跃发展。奥斯卡金像奖原定为两年评选一次,自1934年起,扩大到每年一次。最初规模不太大,活动只限于电影界内部,且评选消息只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直到1953年,评奖的全过程才第一次通过电视媒介向全国实况转播,同时还增设了一项外国影片金像奖,至此,奥斯卡奖评选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件大事。如今,有了卫星作为传送媒介,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更是家喻户晓。1989年3月30日,在好莱坞举行盛况空前的第61届奥斯卡奖揭晓盛典,主持人当场宣布:世界上有91个国家的十亿观众,包括第一次收看实况转播的前苏联观众通过卫星收看这次颁奖仪式。
总之,从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电影在技术上是相当完善了,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是已经成熟了。我国的电影理论家邵牧君在《西方电影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电影在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可以从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是形成期(1895年——1927年),从爱迪生、卢米埃尔在美国和法国发明电影之日起,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单镜头到多镜头剪接,从而形成视觉语言的二十多年历史。
二是发展期(1927年——1945年)。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电影获得了声音和色彩,具备了电影艺术的一切必要的表现元素。人们对反对无声电影的经验开始了总结,并且在运用音响和色彩方面,在探索电影形象表现潜力方面都展开了认真的研究和实验。
三是成熟期(1945年至今),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在技术上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术发展不再对艺术表现有重大的影响。电影从此进入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阶段,并在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从过去单纯的摹仿吸收进行到有取有舍的阶段。此外,更值得重视的是,电影这时的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品,而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的艺术门类了。

② 她曾横扫三大电影节,演过的70部电影,35部裸露,35部疯癫

话说在法国,有家游戏公司的女高管,年过40却韵味十足,身材紧致——

用努力换取了优渥的物质生活,进出高级餐厅,开奥迪,穿黑丝——

勾引隔壁老王如探囊取物——

办公室调情也玩儿的一愣一愣——

离婚多年,过着独居生活,社交往来,人情淡薄,独立的甚至有些高冷。

不仅与儿子关系冷若冰霜,气死母亲后把骨灰随意丢掉——

直到有一天,这位女主遭遇QJ——

性情乖戾却绝对独立的她并没有报警,在对朋友略微诉苦之后,备足武器,准备迎接罪犯的“造访”。

在盘根错节的职场中逢场作戏,在风云突变的人际里备战思敌,在罪犯第二次偷袭中,她成功保护了自己并狠狠地刺穿了敌人爬满精虫的大脑——

ok,以上就是今年戛纳最热的惊悚电影《她》的简要剧情,导演是78岁高龄的保罗范霍文。

保罗范霍文,被称为最懂女人的电影大师——

他的电影,如果只看剧情你就输了,但我们今天聊的并非范霍文的艺术成就,而是电影中的她——

法国国宝级演员—— 伊莎贝尔·于佩尔

拿奖拿到手软

两届戛纳影后、两届威尼斯影后

两届法国法国凯撒影后

先来看于佩尔出道以来,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表现——

1978 第31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维奥莱特·诺齐埃尔

1988 第45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女人韵事

1995 第52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仪式

2001 第54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钢琴教师

2002 第52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集体演出奖 八美图

2005 第62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金狮奖 加布里埃尔

2009 第22届 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

2009 第62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不仅如此,今年初,于佩尔在第41届法国电影学院凯撒奖,凭借《爱之谷》获得了第15次提名,打破了凯撒奖表演提名纪录。

拿奖拿到手软,每年都有电影进入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人送外号:电影节毒瘤。今年于佩尔携手保罗范霍文打造的《她》,败给了一位菲律宾女演员贾克林·乔斯,而众影迷推测:本届评委会推出这样一位爆冷影后,能想到唯一理由就是“不能让伊莎贝尔·于佩尔第三次获奖”。

至于为什么爆冷,用脚趾也能想到戛纳这是在秀存在感。

法国都选送它来代表本国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于阿姨也终于要冲奥了。

影后不是瞎掰的,于佩尔在电影中究竟有怎样的戏路,毒药君这就一一揭开。

《钢琴教师》是毒药君看过的首部于佩尔的作品。最初,是冲着戛纳的名号来看的,但在那个哥特流行伤痕至上的年纪,这部电影给了毒药君前所未有的观感。简单的说,两个字:病态;复杂的说,一句话:西方人的痛苦果然很高级!

中年妇女,生活衣食无忧,事业小有所成,本该风生水起的日子被乱七八糟的脑回路撕扯的七零八落,用刀片切割私处——

跟自己的学生调情,却只喜欢“被凌辱”——

被打成猪头后享受疼痛——

她在全片中总是这样,温柔背后隐藏着机警,柔弱之间藏匿着强势——

自此,毒药君脑海中的欧洲贵族妇女们,便是于佩尔这般:消瘦、清冽、病态。

但于佩尔在片中的表现,并非程式化地表情堆砌,一个表情将我们从梦中拉回现实,这确实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位寂寞妇人——

在于佩尔之前,灵气派演员毒药君只愿承认周迅,但看完《钢琴教师》之后,毒药君认为于佩尔更胜一筹。

因为“变”是于佩尔的拿手好戏,将表演技巧化于无形,幽默、冷幽默、冷酷、强势随时转换。于佩尔在其中的表演堪称角色附体,其角色的压抑、痛苦、渴望、失望,让人不寒而栗。

《钢琴教师》让于佩尔获得戛纳历史上第一次全票通过的影后。

而她的首部戛纳影后作品《维奥莱特·诺齐埃尔》,则加深的毒药君对她的第一印象——

1978年出演电影《维奥莱特·诺奇埃尔》时,于佩尔还年纪轻轻,她饰演一个杀父弑母的放荡少女。

来自网友凉水点评:

有人做过统计, 在她早前出演的70个角色里,有35个是裸露的,另外35个是精神不正常的。 表演对她而言,就是“发泄内心的疯狂”。

这种说法或许有水分,但荧幕上的于佩尔,看来看去总是一副大家欠她钱的样子——

因为什么呢?她塑造的这些经典角色大部分都充满了性格缺失。

她是《编织女孩》中安静害羞的花边女工,《勃朗特姐妹》中娴静文雅的安妮·勃朗特,《情人奴奴》中的放浪妻子,《茶花女》中纯真美丽的玛格丽特,《钢琴教师》中的变态钢琴家,《八美图》中的刻板神经质老处女,《我的母亲》中爱上儿子难以自拔的母亲……

所以,她在戏中看起来总是半昂着头,一副扯高气昂的面孔,也可以算作欧洲的“冰美女”了吧。

她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戏路:

“如果我们都住在精神病医院,我在分裂症病房,阿佳妮在狂想症病房。”

尽管她的角色大都冷漠、疯狂、歇斯底里,但有些时候当角色和于佩尔性格毫无重合点的时候,她选择了放弃、忘却自己的个性。她没有坚持已然被观众接受的个人风格,她深知一点:“电影是一门很积极的艺术,甚至于角色能在一定程度上造就演员,并且改变了他这也是可能的。”所以在2002年的作品《泪海》中,我们又看到了全新的于佩尔。

她在影片中把头发染成了金色,置身于色彩浓烈的风景中,玫红色的夕阳,深蓝色的夜晚,金黄色的清晨,她也在采访中提到,这个角色帮她自己找到了自从十五岁就遗忘的一些东西。

从演员到评委

一直很强势

我是评委听我的

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于佩尔以史上第四位女评委主席的身份,亲自将金棕榈大奖授予迈克尔·哈内克饱受争议的新片《白丝带》。

图.2009年担任评审团主席开闭幕式

于佩尔的强悍作风甚至曾导致评委会内部表达了对其行事风格的不满。媒体瞬间炸开了锅,无论是坊间还是官方,都支支吾吾地敢怒不敢言——

对此,毒药君找到了当年新京报对于佩尔的专访,个中滋味,诸君自品——

尽管饱受外界非议,于佩尔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表示:我是主席听我的。从此事不难看出,于佩尔的行事风格与其电影中呈现出的形象特别吻合。

其实出演过百部有余电影的于佩尔,早已形成自己的电影观:

文艺创意都在“东边”

当于佩尔被问到选片标准时,她给出了令人惊诧的回答——

我没有特别严格的选择标准,只不过没多少美国导演来找我拍有意思的片子。

你们应该知道,对于欧洲的女演员来说,去美国拍片没什么吸引力。我没有看不起美国电影的意思,而是近15年来出现在各大影展的最有创意的新电影,全都“发生”在东边。我现在最感兴趣的是想到亚洲来拍电影。

实际上,于佩尔话中的“东方”是贾樟柯、是娄烨、也是阿巴斯——

贾樟柯、娄烨我都喜欢。《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在描述城市化的现实,相当真实,我没有想到中国导演的电影语汇会那么直接,很有意思。我觉得,一部电影中,个人成分越浓,越有原创性和艺术感觉,越是有可能为国外观众所关注。至少现在的法国就是这样,大家最关注的都是有个性的电影。反而越是商业的电影,越难“出口”。

气度不凡的于佩尔,将王小帅夸奖一番。

“虽然我看过的中国电影并不多,但我知道在中国有优秀的文艺电影,”于佩尔淡淡地说道,“当年,《十七岁的单车》曾在巴黎上映过,我非常喜欢。我的两个儿子也特别喜欢。”

今年春天,于佩尔在与阿巴斯的一次对谈中,再次夸赞了东方美的神秘。

相比在美国拍电影,到了亚洲,到了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一个我过去从没到过的地方,反而陌生感要少很多。今年夏天我在美国演了部所谓的“独立电影”,即便如此,仍感觉处处受限,束手束脚。我的英语说得很好,也去过美国许多次,但每次在美国拍电影,总有强烈的异乡感。或许是因为拍美国电影时,各环节都会给人一种凡事力求清晰明了的感觉,本该微妙的地方变得不再细腻,本该暧昧不清的东西也无法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总想把什么都解释清楚。与美国演员合作时,我也无法完全融入,虽然我得承认,有些演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韩国演员的社会地位与美国演员截然不同,洪尚秀那部电影里的演员其实都很有名,但相比美国演员,他们的生活要过得更加简单,十分平静。

好的导演基本不会给演员导戏

众所周知,迈克尔·哈内克、迈克尔·西米诺、克劳德·夏布洛尔和克莱尔·德尼这几位导演在帮助她成为女演员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当被问到好导演有哪些技巧时,于佩尔回答很简单——

“跟导演合作就像是建立紧密的友谊。这过程中有欲望,也有爱,对我来讲,还有现实和信任,我们非常信任彼此,但我们很少语言的交流。有时候整场戏他只给我一句话的指导。”

在于佩尔眼中,摄影机的位置不难找,因为只有一个位置,只需要一个准确的位置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在电影中一个特定的时刻。导演只需告诉她要拍一部怎样怎样的电影,寄给她剧本,然后就开始拍。要知道,在于夏布洛尔合作的6部影片中,导演跟演员从没说过关于指导角色的一言一语。

对于老戏骨于佩尔来说,这些大师导演所谓的方法论也都相似起来——

片场工作之前你可能有一连串问题,这些问题被场面调度回答,被演出和与导演进化的对话回答。从来不是语言表达的东西——或者说不需言语表达。这是你和摄像机之间静默的对话,你和导演通过镜头运动的对话。执导和调度就是有关节奏和运动,因为运动明确告诉你距离,是特写还是远景,亦或是侧拍等等。这是你的角色被阐释的方式。你摆布自己的角色,如果调度明白如何接受,你就完全清除怎样表达最细微的感受。你就知道谁才是好导演。

把热情留给私生活

从不自定义明星,简单平凡到不可思议

于佩尔的私人生活似乎从不曾向外人打开,从零星的报道里只能知道她1982年嫁给罗纳德·夏马,一个法国导演,然后生了三个孩子,大女儿为了纪念纳博科夫取名“洛丽塔”。

尽管丈夫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她,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恩爱,1988年两人还曾合作过电影《黑色米兰》。

于佩尔与女儿合演了几部电影,默默地保驾护航背后是她坚持许多年的信条: “孩子,是我身为女人最大的成功。”

几十年如一日的婚姻,在演员这行里实在是比获得金棕榈、金狮、金熊大满贯还要罕有的成绩。或许就是这样平稳的日常生活,才能让于佩尔全心全意地“表演就是放弃理性,在疯癫中生活”的原因?

于佩尔笑了:“谁说我的日常生活平稳了?这是你说的,我可没这么说。谁都不可能这样每天平平稳稳地过日子,生活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是相比起来,我的比较稳定,如此说来,我的演员角色对我的生活确实有弥补,能让我表达一些更狂热的感情。”

除了工作方面,她这样评价自己: “我是世界上最真诚和朴实的女人。”

电影中的于佩尔一贯高冷,因为她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私生活——

热情这个词根本不在我的词典里!我有热情,但我既不想贩卖它,也不想把它摆在首位。“温柔”、“热情”都是会令我怀疑的词,因为它们被人利用了。我一向宁愿摆出一副冷脸孔,把热情留给我的私生活。

最后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直”。不仅仅是作为一位演员的良知,也是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优良品行。她的私生活丝毫不像一些演员那样混乱,更没有一些女演员那样凄凉的命运。面对这个工作所要经受的很多诱惑,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甚至过于小心谨慎,怀有诸多疑虑。她说把女演员置于死地的并非电影,而是生活本身。

伊莎贝尔·于佩尔,从不将自己定义成为明星、传奇。她说有时候作为演员,是因为不具备做其它事情的能力,当然这是一种谦虚地说法。作为演员,她不断在寻找“自我”,肯定“自我”,挖掘自己的本质,塑造角色,同时也被角色塑造。

让我们一起祝福这位女神!

③ 低成本封神的小众电影

低成本封神的小众电影

01

《十二怒汉》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

评分:9.4

制作成本:35万美元

电影《十二怒汉》上映时间是在上世纪1957年(1997重拍),上映之后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美国、日本等各国开始翻拍这一经典打动人心的电影。

整个影片基本都发生在一间小屋子里,这也是成本低的原因之一,由对话不断推进剧情发展,整个剧情紧密有节奏,在一波又一波激烈的冲突对抗中,让观众感受到司法的正义和对生命的尊重。

02

《摄影机不要停》

导演:上田慎一郎

评分:8.4

成本:18万美元

既想看丧尸片但又很害怕?这部电影就可以打破你的恐惧,满足你既想看丧尸又不想害怕的心理。

该片在一场灾难性的拍摄中,特别是都独具一格的拍摄手法,深入人心的剧情,更有剧中对各个人物的特色描写,反映出的不只是剧组人坚持、永不放弃,还有整体剧情链接巧妙。严谨度上能自圆其说,并令观众在欢笑中为之感动。

03

《追随》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评分:8.8

成本:6000美金

对,你没有看错,这部影片仅仅花费6000美金,仅仅是一台摄像机价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导、摄、剪一手包,如果不是要拿摄像机,估计诺兰就要自己当主角了!

然而正是导演的这个处女作,却成了评分高至8.8

的优秀电影。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部返谈影片的所有演员都是兼职,他们只有在周六才能有十五分钟的时间来拍摄镜头,就在这一年里,诺兰用许多纤答个十五分钟拼成了这一经典影片,令人回味无穷。

04

《心迷宫》

导演:忻钰坤

评分:8.7

成本:170万

看了名字屏幕前的你可不要以为这一部闷骚的文艺片哦,这部剧原名叫《殡棺》,是一部实打实的悬疑犯罪片。

影片整体架构,采用非线性的环状叙事,利用这一叙事方式模糊了整体的时间顺序,置换了事件的因果顺序毁世慧,层层推进,形成一个循环反复的圆,原点即终点。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悬疑片,三条线为大家讲述三个不同的故事,但三个故事又指向一个真相。如果你认真看完了整个影片,你绝对会佩服导演缜密细心的逻辑设计,沉浸在影片中对现实人物的刻画,人性中细密复杂的情绪。

④ 新好莱坞电影新在哪里

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美学观念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电影或迟或早地都在产生着新的变化。而在这一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于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的变化。虽然,这一变化在今天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由他们自己所颠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旧是世界电影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和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它使半个世纪以来旧的电影制片体制产生了动摇,使传统的美学观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击。它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证实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电影美学革命的真正意义
第一节 新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背景
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酗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一系列严酷的社会现实:谋杀丛起、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等等。
1962年,约翰·肯尼迪当选为合众国的总统,他是第一个主张同劳工对话并被南北方美国共同认可的总统,也是第一个主张宗教自由的天主教总统。人民充满信心和希望,向往着社会和改革的进步。然而,1963年,约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标志着「美利坚精神信念大厦」的坍塌。此后一系列政治谋杀出现:1965年4月,马尔科姆被刺;1965年5月,罗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亲又惨遭遇难。这些造成了长期的社会动乱、人心浮动。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国军事代表团进驻越南,从此拉开了这场发生在遥远的亚洲的战争序幕。1964年,美军轰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参与战争;直到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战争才宣告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36.5万个年轻的生命被恶魔吞噬。这个数字几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金争的总和(二战:20万人;朝鲜战争:10万人),成为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这使得曾经普遍坚信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的人们开始产生了疑问。好莱坞,这个曾以《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向世界电影挑战,并以《飘》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银幕的电影之都,在此期间战争这一类型的影片几乎彻底遭到了破产,美国人民以他们青年人的热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对美国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样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国爆发了由20万人参加的声势浩大的民权示威游行。这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曾起源于贩卖黑奴,共和国的历史则起源于黑奴的解放o。虽然,曾于1954年又颁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令」,但仍旧发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学生遇难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个美国黑人考入大学,但市长和校长却站在门口阻拦他们入学,当时的肯尼迪总统下令,调动了3000联邦军护送这三个人入学。1963年,由上而下的艰难的社会变革,结果变成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民权运动。
1965年,洛杉矾黑人住宅区暴动,面这一惨状空前的事件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体——电视的形式得到了及时的转播,激起人民意识的觉醒,甚至待中间立场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边。1967年,民权运动升级,黑人要求「种族隔离」,提出将路西安娜州变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还带头火烧兵役证,以示对越战的抗议。15万人向五角大楼走来,反对美国侵越战争。政府虽然在「内乱外患」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况下,仍坚持反动立场,镇压示威群众。1971年的一次规模浩大的游
行示威中,仅被捕者就多达15000人。
1970年,「水门事件」发生,美国议会由史以来第一次弹劾了他们的总统。美国政府失去了人心民心,引起了强烈的愤懑。美国对外扩张的霸权政策也受到了阻隔。民主政治与暴力行为,战争政策与人民反抗、民权运动的高涨与压制,形成了美国社会政治运动的三大潮流。而这时在青年人当中「弗洛伊德」盛行,一种逆反心理通过德皮士、性自由等形式体现出来。新好莱坞电影运动便诞生在这样一个「社会动乱、民主危机的时代」,其社会和政治的原因是无法回避的。
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国内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归于电影与电视的竞争。进入50年代,电视就开始威胁着电影业,美国人与法国人采取的是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法国人所考虑的是在艺术美学上的革命,而美国人则更多考虑的是技术上的革命,他们将:宽银幕、立体电影、汽车影院、甚至嗅觉电影等,一系列新技术推向市场。这一措施在企图夺回电视观众的同时,实际上仍旧在维护着好莱坞的传统职能。然而,酗年代中期,美国家庭90%以上都有了电视,人们坐在家里看电视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多,电视台与节目数量也与日剧增,不仅吞噬掉全部好莱坞的影片,还在电视上开始大量地播放欧洲影片。而这来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日本电影、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特别是法国的「新浪潮」等一系列电影文化的冲击,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好莱坞的制片体制,一场电影业的「独立革命」在酝酿之中—O。出现了一些不依附于大公司的「皮包公司」i他们的确解决了剧本、导演、演员等方面的问题,也拍摄出了几部影片,但最后还是要大公司来为他们发行。「独立革命」很快地烟消云散了。然而,它却预示着美国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就在这时一批电影学院的学生走上社会,开始了他们的电影创作。这些青年人崇拜和向往欧洲电影,接受了「作者观念」的影响,也试图象欧洲青年艺术家一样,用电影讲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讲述个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摄的《邦尼和克莱德》影片公映,尽管影片中表现的仍是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和一个美貌风流的姑娘的爱情故事,但是他们西装革履的外表掩饰不住他们的真实身份:两个手持枪弹、抢劫银行的「江洋大盗」。这是美国电影银幕上首次出现的与传统好莱坞电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们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纳、《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一样,是个十足的无政府主义者,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和颠覆者。影片片头所采用的字幕形式资料照片强调了人物的历史传记色彩、强调了叙事的真实性和纪录性,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纳被询问时的时空异步的剪辑有着一样的精心设计。而现实社会的问题,越南战争的失败和阴暗的社会前景也在影片结尾的改写上体现出来,观众已经厌倦了「大团圆的结局」,这一程序再也行不通了。结尾时邦尼和克莱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体与被击毙在巴黎街头的米歇尔何其相似。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于人们接受了对「美国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颠覆了美国电影的强盗片和警匪片的类型模式。而类型模式的破产之目便是作者电影的生成之时,影片《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诞生。
第二节 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创作
60年代末,美国电影制作者的观念在变化,观众的观念也在超越现实的精神状态,他们要利用『『青年人与现存社会的矛盾」和「现行社会的危机」,就像一个好莱坞的制片人所说的那样「革命是容易脱手的完美商品」。他们企图以「革命』』打人市场,就如同那一时期出现的德皮士资本家一样。这类的影片以后还有:波拉克拍摄的《杰里迈亚·约翰逊》(1969年)、波格丹诺维奇拍摄的《纸月亮》(1972年)和卢卡斯的《美国风情录》(1973年)等。《道遥骑士》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岭,它引起了美国电影的深刻变化,并导致了某种「自由」浪漫、躁动的暴力情绪和风格」。这部多少带有试验性质的影片预示了1975年《出租汽车司机》的艺术方向。
影片《出租汽车司机》的导演是出生在纽约「小意大利区」的马丁·斯柯塞斯,他曾做过短片、剪辑、助理导演等职。斯柯塞斯从f、目睹了小意大利区生活中的种种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孤独的生活。他对街道上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及行为有着深刻印象,本来做神职人员的理想渐渐被艺术情趣所取代。1968年,斯柯塞斯拍摄了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此后,他遇到了约翰·卡萨维特斯,他的友谊与忠告一直伴随着他,这就是「小伙子,永远不要导演商业影片2,,斯柯塞斯后来以《出租汽车司机》和《基督的最后诱惑》实践了这一忠告。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是新好莱坞电影创作的中间分子,曾被传统的人称之为是美国的新浪潮的旗手,是一个擅长表现人的孤独与暴力的伟大导演,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曾与1962年拍摄了他的处女作,一部恐怖片《痴呆症》;1967年,拍摄了作为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论文的《他已是小伙子了》起了人们的注意;1970年他又因《巴顿》一片的编剧(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而成功,为自己确立了地位;1972年,描写黑手党领袖的强盗片《教父)).,因创造了2亿美元的票房,而获得美国电影史上空前的记录;1974年,那部关于窃听专家哈里,考尔的《对话》,在声画对佼上精妙的处理,使人们看到了「美国新电影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形象」;1979年,《现代启示录》出现,这部影片同前一年出现的迈克,西米诺的《猎鹿人》一起,对人们一直保持沉默的「越南战争」问题发了言……。科波拉的电影创作走过了一条辉煌的历程。他从独立制片开始,不仅自己制作影片,还资助别人拍摄影片,卢卡斯的《美国风情录》就是在科波拉的帮助下(科波拉的制片人)拍摄的。他雄心勃勃企图要改变旧好莱坞,他曾说「我要为电影艺术赔上一生」。然而,由于他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使他逐渐地背离了自己,走向了「重磅炸弹」的高成本、重大题材的制作。在新好莱坞时期之后的好莱坞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
在这一时期独具特色的影片还有:罗伯特。阿尔特曼,这个称作「失魂落魄的梦幻者」,于1969年拍摄的《公园里最寒冷的一天》;西德尼·波拉克于lQ69年拍摄的《无力的马不是要射杀吗》;
哈尔。阿什比于1971年拍摄的《哈罗德和莫德》;以及米洛斯·福尔曼拍摄的《飞越疯人院》等等。新好莱坞电影在商业片领域里也取得了广泛的成就:在喜剧片类型中,出现了杰里。刘易斯、伍迪·艾伦和梅尔·布鲁斯。他们3个人都是喜剧的导演和演员,他们的「相声滑稽剧」妙语连珠地嘲讽了社会,既显示出美国强大的喜剧传统精神,又融入现代色彩。商业片卓越天才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75年拍摄的科幻片《大白鲨》,这部影片实际上预示了以后的《外星人》(1982年)、《株罗纪公园》(1993年)等影片的出现与成功。他还在36岁的时候,就曾有4部影片被列入美国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斯皮尔伯格影片的巨大的票房收人为美国电影赢来席卷全球的声势。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时间,美国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影片,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10一12亿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据1993年的统计证实,美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达52亿,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在全年世界银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

⑤ 对于好莱坞的电影取得的成功,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好莱坞之所以能抓住全世界的观众,还在于它技术、内容、形式上不断的翻新,有技术方面的优先性,因此如果想要拍片,一定要有新意,这个新意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上才能有竞争力。好莱坞在故事的结构上不断改变,把故事情节写得惊险,这是一种定律。有个很有意思的事,现在住在洛杉矶第三大道上的,到处都是写小说的人,高度商业化催生了大量的人才。



不单是拍电影,从创作到取景再到技术和特效很多方面都是要去借鉴的。文化也还是与观众有密切的关系,更要了解受众是谁。

阅读全文

与对话美国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香香水电影网 浏览:158
欧美男主去野外的电影 浏览:331
小涛讲电影2018最恐怖 浏览:940
奥迪a7动作电影 浏览:823
韩国电影我是恶魔 浏览:553
电影背景日本音乐 浏览:354
金鸡百花电影节几月份举行 浏览:221
女主角臭电影 浏览:964
美国版门锁电影叫什么 浏览:153
推荐长点的电影 浏览:432
小怪兽大电影全集 浏览:366
土耳其枪战豆瓣高分电影 浏览:883
周星驰哪部电影致敬了杀手不太冷 浏览:441
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刘德华颁奖 浏览:522
可以陪我看疫情后的第一场电影吗 浏览:88
国外关于教授和学生的电影 浏览:204
电影陈望道导演侯咏 浏览:33
温迪韩国电影 浏览:42
适合小学生看动画电影 浏览:385
俄罗斯电影死囚之路 浏览: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