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何墨西哥导演会连年称霸奥斯卡
近几年来,墨西哥籍的导演在奥斯卡上屡屡获奖,不得不让人注目。上周我简单介绍了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这位导演也是墨西哥导演三巨头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吉尔莫·德尔·托罗和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下面我要为大家分别介绍这三位导演。
1. 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1961年11月28日出生于墨西哥城,是一位会拍摄、剪辑、制片的全能型导演。2006年上映的末日科幻片《人类之子》是阿方索职业生涯的一座高峰。该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三项奖项的提名并斩获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奖项。然而,为他带来最大殊荣的是2013年上映的科幻惊悚片《地心引力》,这部片在当年斩获了数十项国际电影奖项。
2.吉尔莫·德尔·托罗
吉尔莫·德尔·托罗,1964年10月9日出生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首府瓜达拉哈那,墨西哥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早在2006年,编导了奇幻电影《潘神的迷宫》,影片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吉尔莫·德尔·托罗则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
3.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1963年8月15日出生于墨西哥城,墨西哥导演、编剧、剪辑师、制作人,导演风格自然而深刻,不惜运用一切手法达到他的天才设想。
Ⅱ 鸟人结局是什么意思
这个结局让我瞬间想起了《盲山》的结局。虽然一个是中国陕西小山村,一个在美国纽约大都市,而且情节的意义完全不同,画面却同样是一位女性,低头看着一个可能已经死去的人,然后慢慢扬起头,看向天空。
我大爱《鸟人》这个结局,原因在于,导演细细地铺了这么长的路,却能在最后一刻将强烈的情绪猛然一收,大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内在气质一直高飘的电影,这个结局实现了一个有趣的功能:它为那些莫名其妙摸索进黑漆漆的剧场的观众开了一扇小门,让他们直接出到了大街上,所以他们即便不能看到这悲剧的最后一幕,也能感受到一场心情舒坦的离别。
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样的结局安排赋予了近乎炫技的长镜头足够的合理性。
没有这个结局,《鸟人》也鹤立鸡群;有了这个结局,《鸟人》在鹤群里也拔萃出类。
Ⅲ 如何理解《鸟人》的结局
《鸟人》(Birdman)是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的一部喜剧片,由迈克尔·基顿、艾玛·斯通、爱德华·诺顿主演,于2014年10月17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个过气的超级英雄演员,企图借百老汇咸鱼翻身的故事。
本片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等四项大奖。——摘自网络
前段时间二刷的时候。在影片的最后,我突然能理解主人公了,主人公是非常孤独的。而同时他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最后它导致精神失常的也可能就是完美主义与残酷现实发生的冲突而引起的。他最后并没有跳楼,我没有纠结于主角最后的是生是死,因为没有意义。电影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我们明白就好。
总之,产生了共鸣就好,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他只是通过情感内心矛盾的处理来引导观众。电影作品,只是想通过大银幕来折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画面,都带有抽象和夸张,没有必要去深究电影情节到底是如何的。
Ⅳ 2000年以来17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总有一部适合你
上周第89届奥斯卡落下帷幕,人类影史上又多出来好几十条影片纪录。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帝影后···
每个人对于电影的理解不同,看到电影表达的意境又有所差异。于个人而言,他们的最佳不一定是我们的最佳。
比如去年祥子的最佳是平平淡淡富有诗意的《帕特森》,然而连个影都没有。
一部好的电影,时间再怎么流逝,它的光芒也不会褪色。
比如《罗马假日》,和永远的女神奥黛丽·赫本。
但有些最佳影片,转瞬即逝。比如例子太多,不做枚举。
今天就回顾一下2000年以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让电影讲生活。
第72届《美国丽人》
导演:萨姆·门德斯
主演:凯文·史派西 / 安妮特·贝宁 / 索拉·伯奇
豆瓣:8.4
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毒瘤,无情的将美国梦一掌粉碎。
剧中每个人的命运都让人惋惜,看起来如此幸福美满的家庭,结果却如此悲惨。
生活到底该是怎样?人又该是怎样?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深不可测的大海。
凯文史派西大叔的称帝之作,中年男人危机的最佳表演。
第73届《角斗士》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 罗素·克劳 / 杰昆·菲尼克斯 / 康妮·尼尔森
豆瓣:8.4
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电影,重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盛世以及罗马英雄的高大形象。
虽然取得了胜利,却无奈牺牲了自己,但和平的主题不会褪色。
自古英雄多磨难!
第74届《美丽心灵》
导演:朗·霍华德
主演: 罗素·克劳 / 詹妮弗·康纳利 / 艾德·哈里斯
豆瓣:8.9
什么是爱情?爱是无限,爱是信仰,爱是一切逻辑和原由。
正如电影的名字一样,这不是一部视觉类型的电影,而是用心灵来感受的电影,一部适合安安静静,细细咀嚼的电影。
2015年5月23日,人物原型约翰·纳什夫妇遇车祸逝世。
缅怀这位获得诺贝儿奖的巨匠,感谢他创立了博弈论。
第75届《芝加哥》
导演:罗伯·马歇尔
主演: 蕾妮·泽尔维格 / 凯瑟琳·泽塔-琼斯 / 理查·基尔
豆瓣:8.5
杀人可以是一门艺术,恬不知耻同样是一门艺术。
娱乐至死的年代,死人在媒体眼中都可以是提线木偶。
第76届《指环王3:王者无敌》
导演:彼得·杰克逊
主演:维果·莫腾森 / 伊利亚·伍德 / 西恩·奥斯汀
豆瓣:9.1
山姆说,即使在一起喝过多少次酒,逛过多少次街,掏过多少次心窝,共度过多少时光,许多人还是没能拥有一个能背起你从地狱走向天堂的朋友。
当我们的奇幻影视剧还在各种小清新、各种玛丽苏时,人家已经把 友情、信念和正义 当成必修课了!
第77届《百万美元宝贝》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希拉里·斯万克 / 摩根·弗里曼
豆瓣:8.5
梦想固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东西,但在家庭面前,年轻人,千万不要意气用事。
第78届《撞车》
导演:保罗·哈吉斯
主演: 桑德拉·布洛克 / 唐·钱德尔 / 马特·狄龙
豆瓣:8.6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有的消极待世,有的怨天尤人,有的冷漠对待身边之人,有的则欺凌弱小。
殊不知这样的自己,也成为了制造社会不公轮回的一分子,幸而每个人都有良知,今天的坏人明天也可以是好人。
第79届《无间道风云》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主演: 小李子 / 马特·达蒙 / 杰克·尼科尔森
豆瓣:7.2
还是看港版吧。
第80届《老无所依》
导演:伊桑·科恩 / 乔尔·科恩
主演: 汤米·李·琼斯 / 哈维尔·巴登 / 乔什·布洛林
豆瓣:8.0
现实的人生不会像杀手一样遵循逻辑和规律,会像闯红灯的车一样,突然冲出将人生撞成混乱。
勇气、热情、正义感,自私、贪婪、恐惧心,纯粹的善斗不过纯粹的恶。
杀手就是这纯粹恶的集合。
第81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导演:丹尼·博伊尔 / 洛芙琳·坦丹
主演: 戴夫·帕特尔 / 芙蕾达·平托 / 亚尼·卡普
豆瓣:8.5
小时候,我们眼里的世界永远都是绚烂多彩的,即使住贫民窟也不受到任何影响。
当一座座水泥森林拔地而起时,谁还能看见所谓的梦想。
这次印度的宝莱坞干翻了美国的好莱坞。而如果想了解一下印度,就看这片。
第82届《拆弹部队》
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主演: 杰瑞米·雷纳 / 安东尼·麦凯
豆瓣:7.6
很好的一部反战、反英雄套路的美国大兵电影。
第83届《国王的演讲》
导演:汤姆·霍珀
主演: 科林·费尔斯 / 杰弗里·拉什 / 海伦娜·伯翰·卡特
豆瓣:8.3
英版的《阿甘正传》。
影帝科林·费尔斯当之无愧。影片题材虽是二战,虽是在皇室,但这种温暖就像泡温泉一样。
安静温暖,妥帖舒适。
第84届《艺术家》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主演: 让·杜雅尔丹 / 贝热尼丝·贝乔
豆瓣:8.4
对默片时代的完美致敬, 黑白的色彩也掩饰不住爱情的光芒!
你再过气,再沉沦,有再多毛病,你永远都是我的艺术家!
第85届《逃离德黑兰》
导演:本·阿弗莱克
主演:本·阿弗莱克 / 布莱恩·科兰斯顿
豆瓣:8.2
愤怒只会让人一时爽快,和平往往不被提及!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刺激刺激刺激!
第86届《为奴十二年》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主演: 切瓦特·埃加福特 / 迈克尔·法斯宾德
豆瓣:7.8
我生而为自由人!
第87届《鸟人》
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主演:迈克尔·基顿 / 爱德华·诺顿 / 艾玛·斯通
豆瓣:7.9
一个过气的超级英雄演员,企图借百老汇咸鱼翻身的故事。
但根本没有人在乎你好吗!你根本没存在过好吗!你根本一点也不重要好吗!
面对现实吧!
安慰到底是一种什么产品,他妈的居然贵到谁都买不起!
第88届《聚焦》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
主演: 马克·鲁弗洛 / 迈克尔·基顿 / 瑞秋·麦克亚当斯
豆瓣:8.7
根据《波士顿环球报》中一篇新闻改编,以美国神职人员奸污和猥亵儿童的丑闻为背景,讲述了几位记者为了找出事实真相历经艰难的过程。
在权力滥用的淫威下,这是人性的公正最铿锵有力的反击。
没有炫技、没有主演、没有装逼,就像新闻记者眼里只有故事!
第89届《月光男孩》
导演:巴里·詹金斯
主演: 崔凡特·罗兹 / 安德烈·霍兰 / 马赫沙拉·阿里
豆瓣:7.2
和《无间道风云》并列历史奥斯卡豆瓣最低分。
当米国的“政治正确”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文化差异”两重天。
我们倒是希望能拍点“出格的文化”的作品来!
Ⅳ 看了电影《鸟人》,你怎么评价这个结局
这个结局让我瞬间想起了《盲山》的结局。虽然一个是中国陕西小山村,一个在美国纽约大都市,而且情节的意义完全不同,画面却同样是一位女性,低头看着一个可能已经死去的人,然后慢慢扬起头,看向天空。
我大爱《鸟人》这个结局,原因在于,导演细细地铺了这么长的路,却能在最后一刻将强烈的情绪猛然一收,大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内在气质一直高飘的电影,这个结局实现了一个有趣的功能:它为那些莫名其妙摸索进黑漆漆的剧场的观众开了一扇小门,让他们直接出到了大街上,所以他们即便不能看到这悲剧的最后一幕,也能感受到一场心情舒坦的离别。
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样的结局安排赋予了近乎炫技的长镜头足够的合理性。
没有这个结局,《鸟人》也鹤立鸡群;有了这个结局,《鸟人》在鹤群里也拔萃出类。
Ⅵ 电影《鸟人》到底讲了什么内涵
《鸟人》影评“请你爱我,但若只有一次远远不够”
文中有些英文是inside joke (内幕笑话),如果不懂请忽略.
20几年前,Riggan Thomson由于出演漫画英雄系列电影Birdman三部曲成名,在人气旺盛之时却拒绝了参与拍摄Birdman的第四部。20年之后,已至中年的Riggan早已过气,大众对他的标签单单依旧是个“鸟人”。由于虚荣和自负的纠缠,时间并没有帮助Riggan适应、接受自己在知名度、存在感上的落差。他想要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亲自改编了一个话剧剧本,并且自己担任导演和主角,即将在百老汇上演。电影给我们看的,就是Riggan从初期制作到首演的这段经历。你觉得事情会进展顺利吗?
这部片子很奇妙,竟然也非常爵士(我刚看过Whiplash),是我今年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之一。照例,列一下为什么说它好:
第一,选角、表演
饰演主角Riggan Thomson的,正是多年前饰演过《蝙蝠侠》和《蝙蝠侠归来》的Michael Keaton。Seth Rogan在《邻居》里对Zac Efron说,“你们这一代认为真正的蝙蝠侠是Christian Bale,对我们那一代来讲,真正的蝙蝠侠是Michael Keaton。”经历是不可以复制的,被Nolan惯坏了的我们,很难会对Tim Burton的风格买账了。Michael Keaton这个名字在90年代之后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谈话内容(他出境的电影,貌似我看过的最新的也是1997年的Jackie Brown了,那还是因为Tarantino)。一个演过经典的Batman,到现在却“无人问津”的演员,来演一个曾经演过Birdman,而到现在无人问津的演员,Keaton所谓是本色出演了。但有一点我们都没想对——从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到同台的Edward Norton,都说Michael Keaton本人跟他所饰演的Riggan相比,性格和心态完全相反。电影中的Riggan没有安全感,而Keaton却很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和自己的方向。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投入那些慌张、绝望、没有头绪的戏,Keaton的表演其实非常有突破。
除了主角之外,其他的选角也挺完美。有几个配角我特想聊一聊。
这部电影对Naomi Watts的挑战性不是特别大,跟Keaton演一个夸张、变形了的自己相比,Watts更显得是在演自己,或者在演一个自己最擅长演的“角色”:一个不停怀疑自己的事业崎岖的女演员。首先我们回到2001年的经典,Mulholland Drive (that David fucking-with-our-dreams-Lynch, right?). 在那部戏里,Naomi演的Diane是一个演技不错却没多少自信、特别想要红但就是没有红的演员。在Inside the Actor’s Studio访谈中,Naomi说自己更像Diane(为什么说“更”呢?),她说导演David Lynch“引发出了我内心的阴暗面,而我发现本来并不需要隐藏它”。她还说self-doubt(“自我怀疑”)对她来讲是件好事。我喜欢Naomi Watts这个演员,第一是因为她演技厉害,第二则是因为她让我看到她没有安全感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在我心里会给她加分。
Edward Norton演Naomi Watts的床伴。他的角色是一个演技高超、但却非常自负的演员。我猜Watts在读本子的时候能够意识到她跟自己的角色很像,而Norton在读剧本的时候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因为Norton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演员,他有可能自负到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评论。导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一个访谈里就说,Norton一来,读了一下剧本,就开始跟导演建议,“诶,咱们怎么不拍这个啊?”“不如这样吧!”云云。而导演马上就笑了,问他,“你知道你现在在做什么吗?”Norton说,“不知道。”“你在做你的角色恰恰会做的事情。”关于Edward Norton在片场难合作的说法有蛮久了,他并不是耍大牌,他只是对工作、对自己的艺术看得非常非常重,不愿意妥协。以下只是网上搜来的一个“版本”:当年在拍The Incredible Hulk的时候,他拿到剧本后,自己狂加了大概70分钟的对话,为了突出绿巨人Bruce Banner的人物深度。而在Marvel将那些全部砍掉后,他马上就不干了。这之后“复联”里面才由Mark Ruffalo演绿巨人,也是大部分人最喜欢的。(两个演员私下是好朋友)。之所以要强调是“网上搜的版本”,因为Gone Girl提醒了我们,道听途说杜撰太容易。而那个 “版本”的Norton,跟Birdman里他的角色,恰恰像是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唯独,这个角色再多么有才,他对自己还是没有足够的自信,他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最屌(literally),而我们依旧能感到幕后的他没有安全感的一面。真实的Norton是怎样的,我就不知道了。此片Norton但凡出境就抢了其他所有人的戏,好在他说本片是他最享受的创作经历。
由于知道这三个主要角色跟演员的现实特点之间的联系,我看电影时就多了一层乐趣。电影最开始(忘了谁)有句台词说谁谁朝自己嘴里开了一枪,却还没死成,我第一反应就是Tyler Durden. But we’re not supposed to talk about it.
还想简单说两个演员。
Emma Stone演Riggan的女儿,她是一个有过沉重的曾经,如今茅塞顿开,却还没有丢掉包袱的灵魂。Emma Stone的性格非常 “Easy A,” 跟Jennifer Lawrence差不多,她也是比较大大咧咧的,在脱口秀上讲“在故宫上厕所”的故事。在Riggan的女儿里,我看得到Stone的那种自由,好像要高飞的风筝,但Stone的戏更多的是在同Keaton和Norton互动,这些互动里,我看得到一根很韧的风筝线,这是她演技所在。镜头给了她的大眼睛不少特写,而捕捉到的感情也足够真实。
Zach Galifianakis (噢耶,一次拼对) 对于经纪人/律师的表演也很出色。提他是因为你一般不期待他有这样的表演,他是玩Between Two Ferns瞎搞的人,这次正经了一把,当然他也提供了一些诙谐的对话。看他也是满脸毛,不禁期待他效仿Robin Williams,多演些戏剧。
第二,剧本、摄影、导演、剪辑
本片的摄影师是Emmanuel Lubezki,去年刚刚因为Gravity得了小金人。导演和编剧之一则是指导过21 Grams和Babel的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在他们的合作下,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好像是一场2个小时的长镜头。
这个效果是剧本事先的设定,原本就需要演员演很长的戏。这部电影一共拍了30天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片场上的高强度高压力。这样的拍摄,不仅需要每个演员都靠谱(尤其是最后一个说话的那个演员,因为一旦他搞砸,大家就要重来),更加需要摄影师、演员、导演的默契。后者是电影成功的一大要素,因为每一场戏不仅很长,而且戏里的演员还有很多走动和互动。为了捕捉最能表情达意的画面,并产生跟踪镜头的效果,摄影机不能一直在远处拍全景,它需要一直跟着演员走,有时还需要拍特写,并不停的变换角度。同时镜头又不能碍演员的事。为了突出主题,电影里面有好多的镜子,电影对于有镜子的戏的取景也是非常棒的。
我对Aaron Sorkin 剧本里很多的长镜头非常熟悉,所以在看完此部电影之后,我很高兴的发觉自己根本没有花一秒去想过Aaron Sorkin,电影拍摄是自成风格的。这样的拍摄特点,结果就是不仅让我们充分了解角色,还让我们看到了百老汇后台的忙乱,给电影的气氛上了色(说到上色,灯光设计也别出心裁)。由于长镜头跟踪,电影的节奏和张力简直令人窒息,我很快就被吸引到了对话和剧情里面,忘记了去想“长镜头”,而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技术特点没有沦为让人分心的花招(这是主观结论)。更加厉害的是,在看的时候,我明明看得出他们肯定在某些地方喊了“咔”,但是就是看不出来到底是在哪里剪的。很奇妙。
第三,有深度的主题
说了半天“XX突显了”“YY烘托了”,也该具体谈谈主题了。不过到了这里,很大部分就都是个人理解了。
其实读到这里,你应该猜得出来了,电影的一大主题,便是演员们极度稀薄的安全感,以及对于接受和肯定的“瘾”。通过谈Keaton,Watts,以及Norton,我已经举了些例子了。这些演员都有着不同形式的自我痴迷。Keaton不停地跟自己的阴暗面斗嘴,一方面想要关心自己话剧的质量、担忧别人对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看法,一方面又愤怒的唏嘘“当年老子多辉煌,你们这帮人算个毛!老子可以拍Birdman 4发大财!” 但明明已经开始做话剧了,好好表演完成任务却不够,他又特别容易就被外界干扰到自信。所以他不停的设想重新披上Birdman的装束,通过商业电影再次被万众所爱。Watts和另一个女演员极端需要他人的认可,需要听到赞美才能稍稍安心。而Norton,虽然对自己演技功夫没有任何怀疑,但他大概是最痴迷的,他只对角色有信心,对自己却没有,所以他所有的经历都倾注到了表演上,对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在乎,台下的生活一团糟,没人喜欢他。每个人的潜台词都是“看我!爱我!”而且是一接受到一点光,就想要更多的光。这不是瘾是什么?电影中画面里的那一面面镜子,正是对于这种自我痴迷的象征。
此段很短似剧透:
Emma Stone的那卷卫生纸,是帮助她戒酒(或毒)瘾的,在地球长长的历史中,人类只有那一小块。而她跟父亲讲述这卷纸的目的,就是想要帮父亲戒掉对于 “看我吧!爱我吧!”的瘾。
剧透结束
不过,大家还是不要太早的去评价别人。Gone Girl里的Amy也是痴迷,Whiplash里的Andrew也是痴迷,我倒觉得我们所有人如今都是这样的。演员们只不过碰巧又是名人,是被媒体典型化了的虚荣自负的人群的代表物而已。说他们是“物”也不夸张,我们有谁真正的了解演员,我们多少次将他们的角色赋予在了他们本人身上,我们多么喜欢过度的解读他们的某个表情?“我们”是个很笼统的代词,我个人感觉,亚洲女生应该是病得最厉害的人群之一,但大家真的都差不到哪去。相比人到中年不会发推的Riggan,每天微博微信讲新事盼回复的我们大概更擅长拐骗别人的关注。那些根本不了解Riggan,上来就叫他Birdman,求他合照、签名的人,通过这样做,无非也是想填补自己的虚荣心,“我前几天看到Birdman了!”会成为谈资,而那照片便获得了很多点击率。
这就谈到了我想到的第二个主题,就是对“名人”和“名声”的评论。不过要注意:演员们对赞扬的期望和追求,跟某些人对“名人”身份的追求是不同的。二者都有虚荣心在作祟,但前者显然是任何演艺人都必有的心理,后者则从一开始就极不健康,而且我认为大部分的演员都认为当“公众人物”是很可笑可悲的事情。上面那一段讲的,就是我们是如何对待名人的,我们把自己心里的东西架到他们身上,我们想象他们的想法,然后我们再跟他们共鸣。当他们好的时候我们利用他们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当他们不好的时候我们笑话他们,从而对自己的生活不那么不满。但在另一边,是一个“名人”必须在保持自己形象、维持公众信念的同时,还要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工作,给大众交质量好的作业,否则他们就又不满了。另外,还时不时的有人说自己老了、整容了、拍拖了、吵架了,一直有狗仔拍照,一直有大众的审视,这个压力是多么的奇怪。影片能比较生动的表现这一点,也让人不禁叹气。
另外,我想说一说社会对“漫画英雄”电影的看法。漫画电影在美国,起码是在影迷圈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在Michael Keaton那个时代,这种电影可信度不高,人们不怎么当回事,倒是有情可原。现如今是Marvel和DC火拼的时代,拼的就是质量和内容。Marvel已经通过“复联”、“美队2”、“银河”这几部高水准的片子获得了业界充分的信任,新出的“复联2”的预告片也很令人振奋。然而很多喜欢电影的人依旧对这类电影嗤之以鼻,以为都是闹着玩儿的,只能随便看看的。我现在这样写,而且内心里肯定觉得“美队2”和“银河”都分别是自己本年最喜欢的片子之一,但就连我也不敢把它们列到奥斯卡提名名单里。因为你把片子拍得再真实再严肃,也不能遮掩漫画元素的荒诞性。从这方面讲,漫画电影现在被如此重视,是否是过了头了?拍这种片子貌似真的会降低你的安全感。人们真的会说“你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你赚的钱越多,可能地位就越低。而这种态度,任何真正爱漫画的人都会告诉你是错误的(none of that Transformers 4 bullshit)。
这就是为什么Robert Downey Jr.想要拍The Judge。如今上映这么久了,他显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票房收成,而烂番茄的分数也定格在了50%以下。我真的想知道Downey此刻在想什么。整部电影从技术到内容都让我很赞叹,让我觉得有点奇怪,而结尾也让我有些发懵。看完一天了,脑子里却还在想它。这就是艺术。
Ⅶ 《鸟人》电影观后感点评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鸟人》电影观后感点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66年前,希区柯克在他的传世杰作《夺魂索》中实验性的使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技术,碍于当时落后的技术,80分钟的片长一共做了九处剪辑,其中五次是不动声色的隐性剪辑(即利用人或物体的大特写形成一片黑暗,利用这个黑暗画面进行剪辑)。这样的长镜头实验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66年后的20xx年,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接过了希胖手中的接力棒,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完成了难度更高,镜头调度更加绚丽的《鸟人》。但《鸟人》不仅仅是一次长镜头实验,导演把对泛滥成灾的漫画英雄电影的讽刺与拉美风十足的魔幻电影语言相结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全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电影”。那么我们都已经知道在第87届的奥斯卡中,《鸟人》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9项提名,与《美国狙击手》一起领跑。
所以,当我们谈论鸟人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泛滥的漫画英雄电影
《鸟人》的故事再简单不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过气的漫画英雄演员Ritton试图通过舞台剧找回自己却越陷越深,最终走火入魔的故事。在今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手握最佳网友原创投递剧本奖杯的伊纳里多面对台下众多好莱坞的帅哥美女们说出了这样一段话:“这个剧本的概念就是,在荧幕上建造一面可以反射我们所有人的镜子,但我们不会被反射出来,因为我们就在镜中。”导演的意图在明显不过了,这部电影就是在讽刺现今的好莱坞,讽刺越来越热门越来越泛滥的漫画英雄电影,就是要在好莱坞的地盘狠狠地扇那些虚伪的电影人一个耳光。影片当中这样评价小罗伯特?唐尼:「那个小丑天分不及你(Ritton)的一半,靠钢铁侠挣了个盆满钵满」;Ritton听说杰瑞米?雷纳(鹰眼)也演了《复仇者联盟》,便破口大骂:“操,他也披斗篷了?”可以说影片中对于好莱坞的讽刺已经不是暗讽,而是揪住其衣领破口大骂。这样的台词或许会让粉丝感到反感,但是真正爱电影的人真的会对这些盲目堆砌特效甚至不用想就能故事发展的电影有多少好感吗?而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戴着厚重的3D眼镜看了两个小时“烟花秀”之后,又能得到什么吗?鸟人的讽刺无可厚非,漫画英雄电影的确在一步步的侵蚀着好莱坞,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热爱的电影。
偏执狂艺人的自我救赎与堕落
影片的另一主题也是一个被反复提及,那就是过气演员偏执狂艺人的自我救赎与堕落。从半个多世纪前的《日落大道》到最近的《黑天鹅》,再到今年的《星图》。如何拍出新鲜感才是《鸟人》所要解决的问题,伊纳里多从演员入手,由曾经演过老版《蝙蝠侠》并过气的迈克尔?基顿饰演影片中曾经试验过《鸟人》的主角Ritton,看着那个曾经风流倜傥的蝙蝠侠挺着一个大肚子只穿内裤在大街上裸奔,这样的代入感是之前类似题材电影所无法企及的。而迈克尔?基顿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入木三分,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谢着顶的老男人是在用自己起起伏伏演艺经历来本色出演,不由自主被剧情发展扼住了喉咙。
超长长镜头与虚实不分的特效
似乎只要说起《鸟人》,就不得不说片中的超长长镜头,从影片开场到第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剪辑点,这个长镜头一共持续了足足103分钟。在这103分钟的时间里,观众跟随着摄影机从室内到室外,从白天到黑夜,从人物特写到空中航拍,即使是在电影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长镜头的难度也是无法想象的。而这一个长镜头绝不是导演单单为了炫技而拍摄出来的,摄影机毫无死角的'记录了每一个演员的每一个表情细节,给观众带来的临场感与压迫感是传统剪辑手法绝对无法达到的。而《鸟人》在技术层面上的高明之处绝不仅仅只有长镜头这一项,影片中无缝衔接的特效处理更是令人拍手叫绝,Ritton在盛怒之时轻轻一个响指,一枚导弹便从镜头中划过炸毁了街边的汽车,镜头一转Ritton又浮上了天空。诚然,在特效技术被滥用的今天,我们可能在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内都会看到很多这样的特效场面,但《鸟人》却将这样大众耳濡墨染的特效场面拍出了新鲜感,让麻木的观众再次找回了久违的震撼。
在我看来,《鸟人》在技术上是一部满分之作,它不仅仅有对传统电影手法的继承,更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将大众熟知的技术重新包装,再融合导演自己的魔幻拉美电影语言,拍摄出一部在技术上无可挑剔的优秀影片。
拉美鬼才伊纳里多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这个拥有着拉丁人特有的让人头晕的名字的导演1963年出生于墨西哥城,与阿方索卡隆、吉尔莫德尔托罗并成为“墨西哥三杰”。作为导演的伊纳里多才气十足,处女作《爱情与狗娘》就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随后10年伊利纳多又接连奉上了《21克》、《通天塔》、《美错》这三部佳片。伊纳里多每部电影都涉及一个不同的主题,从爱情到家庭、从生命到死亡、从种族歧视到非法移民,唯一相同的是,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伊纳里多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磨练自己的导演技法,直到《鸟人》,他终于突破了自己,以后再也不会有“墨西哥三杰”这样的说法了,因为伊纳里多已经远远地将其他而为抛在了身后。其他“二杰”。阿方索卡隆用《地心引力》开创了电影视听语言的新领域,但故事还是稍弱,更像是一次完美的炫技。而吉尔莫德尔托罗还局限在拍《环太平洋》这样的视效大片。反观伊纳里多,在拍够了《爱情与狗娘》,《通天塔》,《21克》这样的多线叙事讲述深刻主题的套路之后,这次几乎直接一镜到底,线性叙事,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用这样一部从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充满魔力的电影,达到了自己导演生涯的第一个顶峰。而这位拉美鬼才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作品呢?我们没有理由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