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黑人奴隶制的电影有哪些推荐
以下是关于黑人奴隶制的电影推荐:
1.《华盛顿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 - 讲述了一个在美国内战时期和解了黑人为奴制的劳伦斯华盛顿的故事。
2.《飘》(Gone with the Wind) - 讲述了一个南方女子的故事,经历了内战和重建时期的动荡。
3.《十二年奴隶》(12 Years a Slave) - 讲述了一个黑人自由人被绑架为奴隶的故事,这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
4. 《斯巴达克斯》(Spartacus) - 讲述了一个罗马奴隶起义的故事,虽然不是关于黑人奴隶制的故事,但也涉及到奴隶制的问题。
5.《根》(Roots) - 讲述了一个黑人家族从非洲被贩卖为奴隶,直到美国内战时期为止的故事,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视剧。
6.《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虽然这不是关于黑人奴隶制的故事,但是它描绘了一个心理上被囚禁的人的故事,可以引发对于奴隶制对人类的摧残的思考。
以上是一些值得看的关于黑人奴隶制的电影,它们虽然都来自不同的角度,但都警示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警示我们在文明的路上不断前行。
❷ 下列关于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一部史诗性电影。B它描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C电
c,电影的主旨在于歌颂美国黑奴制度的废除。
首先a是对的,该片是电影初兴时期艺术手法的集大成者,采用了丰富的拍摄手段和剪辑技巧,成功地发挥了蒙太奇的叙事作用,使得故事充满节奏感和史诗氛围。
b也是对的,该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方黑人与3K党两个家族在内战前后的命运冲突的故事。
d也是对的,影片塑造了埃尔西·斯通曼、本杰明·卡梅伦、奥斯丁·斯通曼等一个个现货的人物。
c是错的,这个电影是提倡白人优越的。
剧情: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庄园主卡梅伦一家原本过着安逸的生活。卡梅伦和斯通曼家的孩子同在一所寄宿学校念书,接触中,年轻的本杰明·卡梅伦(亨利·B·沃斯奥饰)和埃尔西·斯通曼(丽莲·吉许饰)互生情愫。
然而不久南北战争爆发。本杰明参加了南方军队,奔赴前线,与北方的昔日好友斯通曼(拉尔夫·李维斯饰)成了敌手。战后,黑人烧杀抢掠。
本杰明组织三K党,对黑人进行报复,粉碎了建立所谓的黑人王国的阴谋。本杰明与埃尔西这对患难情侣也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预示着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和统一。
❸ 《乱世佳人》中争议情节的现实基础:废奴后,黑人生活水平下降了
最近美国因为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跪压致死的事件,导致了美国国内巨大的暴乱,虽然官方对此事的定性和处理尚不明确,但是已经有很多美国民间组织或者企业,自发采取行动,希望消弭这场暴乱,就比如,美国著名电视台HBO宣布下架著名电影《乱世佳人》,因为电影中有涉及美化奴隶制的情节,所以遭到了举报。
《乱世佳人》可以算得上人类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之一了,很多中国老电影迷也很熟悉,在美国的地位那就更高了。就好像有些中国影迷经常会计算,说如果算上通货膨胀率的话,《少林寺》会是中国 历史 上票房最高的电影一样,很多美国电影从业人员认为,如果算上通胀率,《乱世佳人》也会是 历史 上票房最高的电影。
但是就是这么一部电影,惹上了“种族歧视”的事。在这里可以简单复述下原因,简言之,这部电影就是一个爱情故事,本来主线是无关种族问题的,但是男女主人公活跃的时代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女主人公的设定是一个南方农场主的大小姐,所以涉及到了很多女主角斯嘉丽的家庭生活,这就出现了她们家的黑人奴隶。
电影中的设情节,是这家奴隶主和黑人奴隶的生活是非常融洽而和谐的,而且电影的总体基调,是对南方旧体制抱有很高的认同感的,反而是对北方取得南北战争胜利后,对南方的破坏,抱有一定的缅怀伤感之意的。因此也被很多,反种族歧视人士,认为是美化南方奴隶制而遭到抵制,又在这么一个敏感的节骨眼,所以就被下架了。
另外还要提到的是,电影中扮演斯嘉丽家里的黑人女仆的演员海蒂·麦克丹尼尔,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是奥斯卡史上首位获奖的黑人。
但是若不是特意提出来,只怕是根本没有几个中国影迷想到这份上,无非是把这部电影当爱情电影看,不过既然被拿出来了,我们就来说说,奴隶制是不是真的很美好。
《乱世佳人》的主线是爱情,但是作为一个能够名流电影史的制作,包括特朗普在《寄生虫》获得奥斯卡后,还感慨过,美国现在出不了《乱世佳人》那么优秀的作品了,肯定不单是简单的情情爱爱,从一定程度上说,故事描绘的背景,怀念奴隶制,怀念旧南方,在当时是很有市场的,并不是一种很小众的思想。
当然了,有人会觉得,白人奴隶主怀念旧制度是很正常的事,毕竟自己是压迫阶层嘛。但是事情还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就有经济学家和 历史 学家,通过研究证明出,在解放黑人奴隶之后,被解放了的黑人的生活水平实际上是下降了的,并在用了很长的时间(近100年),才追上了南方蓄奴时期的生活水平。
尽管废除奴隶制在道德上是绝对正确的,但绝对的道德正确,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带来绝对的利益增长,有时候从纯效益角度角度看,很可能,落后的制度,还会优于先进的制度。
当然了,很多人会以为,这种看法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就和一些博眼球的无良媒体一样,做出一些夸张的科研成果吸引注意。但是事实其实并非如此,的确是有著名的学者,做这方面研究的,就比如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计量经济领域的大师,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
他最擅长的研究,就是通过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研究 历史 问题,他就曾经针对美国废除奴隶制后,美国生产水平的变化,还有黑人生活水平的变化做出过研究。
首先就是生产力的问题,按说奴隶制作为落后的制度,生产力应该是更低的,但福格尔通过引用数据发现了,实际上南方的使用奴隶的农场,效率是要高于北方的自由农场约35%的。因为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并非像很多人想的那么落后,事实上很多南方种植园,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好的奖惩制度来激励奴隶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会按照年龄对工作进行划分,青壮年承担比较重的工作,幼年和老年工作负担则比较轻。另外照统计,曾经被普遍认为生活在被鞭笞的痛苦中的奴隶,实际上也没有那么惨,平均每个奴隶年被鞭笞次数约为0.7次。
而且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实在的问题是,在废除奴隶制之后,黑人的生活条件要比之前更糟了,集中体现就是寿命的变化。就在他的著作《Time on the Cross: The Economics of American Negro Slavery》(苦难的时代:美国黑奴经济学)中,通过引用资料,表明在1850年,南北战争前,美国新生儿黑人奴隶的平均寿命为,男子35.5岁,女子38.0岁。而1900年,废奴宣言后40年过去了,美国黑人男子的平均寿命为32.5岁,女子为35.0岁。
和白人作为对比的话,在1850年时,白人男子预期寿命为40.4岁,白人女子为43岁,虽然也明显高于黑人,但是差距并不算大,平均差距大约为5岁。在1900年时,白人男子预期寿命为48.2岁,女子为51.1岁,差距拉大到了15岁以上。
所以也就是说,在废除奴隶制的40年后,被从奴隶制解放的黑人,生活水平不仅比被解放之前下降了,甚至还被白人甩开的越来越大。
这个结果可以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如果说,牺牲生产效率换来奴隶制,是出于道德考虑,换来平等,大家的生活水平一起下降也就认了,但是结果是黑人和白人的生活条件差距拉开的更大了。
另外,我还能看到一个说法,是19世纪中期,也就是1850年前后的,美国黑奴的平均年肉食消耗为179磅(81公斤),别说南北战争之后的黑人肉食量大幅下降了,在当时要远远高于欧洲白人,甚至直到20世纪中期,美国的平均标准才达到了100年前黑人奴隶的标准,哪怕放到今天,年均81公斤的肉食量,也可以在各国中排名非常靠前的,可以达到西欧各国的标准,好过大多数国家(比如我国)。
从这个角度上说,当时的黑人奴隶的营养条件也是很好的。不过考虑到,我暂时找不到这个统计的出处,所以就只列在这里作为参考。
罗伯特福格尔的相关研究出来,自然是引起了很多争议的,但是他自己也表示,这个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但是他本着负责的态度,只能给上原生的结果。
另外,还有两件关于福格尔教授的小事,可能会引起读者兴趣,一个是福格尔教授本人就娶了一位黑人妻子;一个是,福格尔教授生前非常看好中国的发展,甚至预言,到了2040年中国会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GDP占全球的40%。
当然了,这里不是绝对以福格尔的一切言论为准,福格尔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说,用南北方的农场做对比,就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南北方气候不同,南方气候更适合种棉花,并且在当时属于炙手可热的出口品,所以产量高也并不能太说明是用工制度带来的效率问题。
但是黑人生活条件的下降,在被解放的50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统计事实。也不只是福格尔做出了类似的研究,但是他是名气最大的一位。
那么原因为何呢?为何落后的制度效率竟会高于先进的制度。这其中有一定的天时原因,那就是当时的南方棉花产量丰富,又是美国的出口支柱产业,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当然了,这只是解释了农场主可以有钱给奴隶,并不代表一定要给,除了生产力因素,还要考虑到用工关系的问题。
奴隶作为奴隶主的个人商品,是终身雇佣之下的消耗品,奴隶主会出于保护自身财产的角度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奴隶的生活,另一方面奴隶主要自行解决奴隶的衣食住行,比起资本主义制度,所有的人都是自由劳动力,这个用完了可以换,只需要支付工资即可,并不需要支付一大笔钱作为“收购”一名员工的费用,对劳动力的消耗并不在意。在早期的资本主义 社会 中,资本家往往有着这种有恃无恐,因此在法律和 社会 保障不健全的初期,并不比,已经“锤炼”了上千年的奴隶制度来得更适应 社会 。从希腊罗马时代,甚至更早西方就是奴隶制了,也经历过过度压迫下的奴隶起义问题了,所以已经可以通过一些政策上的调整,使其延续生命力。
再打个比方,在当时的美国南方,实际上只有5%的白人,能够买得起奴隶,这些大户人家的奴隶,就好比大企业的员工,其他白人是小业主,大企业的普通员工平均水平,未必要比小业主要差。废除奴隶制之后,大家都是自负盈亏的小业主了,白人就算不是农场主,多少也还有些积蓄,虽然大家都被剥削的很惨,平均的资本还是要比刚刚被解放黑人更多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被逐渐拉大,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之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和欧洲各地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才逐渐带来让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到文章的结尾,作者还是要很严肃强调一遍的,那就是本文不是给奴隶制辩护,奴隶制的存在,就是奴隶主以剥削奴隶为获得额外价值的体制,并且拥有对奴隶生杀予夺的权利,这个阶级的存在就是错误的,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落实到经济和功利角度看,向更先进制度进步,并不会一步到位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反而会付出血和泪的代价,这一代价,可能就是要付出100年的,改革的成功,会让200年后的人受益,但是头50年的人,也许只能感受到大变革下带来的苦难。
这也是我们不能强求《乱世佳人》的原因,它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恰好又是大萧条之后,因此对旧时代产生特别的怀念是合理的,何况有这样反直觉的诉求,才好更好帮助人们 探索 真实的 历史 。而且《乱世佳人》的成功,在于主线情节的内容和人物塑造,并没有是因为给奴隶制辩护,特别是当,像罗伯特福格尔这种经济学家,都能用数字得出奴隶制并不是那么“落后”的结论,并不追求绝对真实的文艺作品,在次要情节中略有瑕疵,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属实没必要上纲上线。
❹ 介绍几部关于贩卖黑人的影片
1.《汤姆叔叔的小屋》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由Gvéza on Radványi执导的剧情片,John Kitzmiller、赫伯特·罗姆等参加演出。此部电影由美国斯托夫人所著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
这是一部生动描绘19世纪美国黑人奴隶生活的影片。
拓展资料:
黑奴制是指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强制黑人从事奴隶劳动的制度。
在15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就在西非海岸掳捕黑人并运往欧洲出售,开始了近代的非洲奴隶贸易。
在拉丁美洲,使用黑人奴隶劳动非常广泛,黑人奴隶除从事各类种植园(甘蔗、棉花、烟草、咖啡)劳动外,也从事放牧、采矿,充当家庭仆役。奴隶主还派遣奴隶从事搬运和手工业生产,但这些奴隶要将自己的收入按规定数额缴给主人。
19世纪80年代,古巴和巴西最后宣布废除奴隶制,奴隶制度在拉丁美洲正式结束。
❺ 哈丽特电影介绍
哈丽特电影这是一部美国19世纪废奴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女性哈丽特的传记片。
哈丽特·塔布曼生于1822年,原本是生活在马里兰州的黑奴,1849年她逃到北方,不久后加入到帮助奴隶逃亡的美国“地下铁路”中,成为最活跃的领袖之一,多次回到家乡带领其他奴隶逃往北方。
南北战争爆发后,塔布曼积极参战,成为北军中为数不多的女性,战后她投身了争取妇女权益的运动。哈丽特也是首位登上美元的女性。哈丽特·塔布曼能够被印上一国纸币,一方面是纪念美国女性获得选举权100周年,另一方面也是对她无私付出精彩事迹的肯定。
她由一位追求个人自由的倔强者,逐步成长为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事业的奋斗者,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片中黑人女主角看起来不那么顺眼、漂亮,不过把敢于冒险、坚韧不拔、不自由毋宁死的精气神表演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