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美国电影个个都能破好几亿
你要知道美国电影和中国本土电影在中国院线的上线规则是不一样的,中国本土的电影拍出来广电说可以了,自然就能播了,有人拍有人投资就可以,受众一开始就是国内观众,而美国电影对于本土也是一样的,但美国电影一开始设计的受众不是中国人啊,美国电影制片公司也不会主动把电影拿来中国内地播出啊,一般都是中国本土的电影公司购买美国电影的版权,将美国电影引进国内播出的。而中国本土的电影公司也不傻啊,肯定选的是优秀的能卖个高票房的电影,甚至是在国外已经卖出了高票房的电影,而不是一些感觉可能卖不出票房的差电影、小众电影,自然美国,甚至所有我们能在电影院看到的外国电影在国内的票房都不会太差,但这和所有美国、外国电影来到国内都会有高票房是两个概念。
简而言之,这就好比很多小投资的很差的电影在国内上映没几天就连排片率都没有了是一个道理,院线和电影公司都是要赚钱的,肯定优先把有限的资源给更好的、更能卖的,而国内有的电影即便再差,只要它登陆了院线,哪怕票房十万八万你也看得见它,但美国引入的如果不行,在进国门那一步就已经被我们的电影公司筛选掉了,你连在院线看见它的机会都没有,能进来的已经都是精品了,自然票房高。
如有用请采纳。
B. 电影盈利模式
投资电影从2002年2月1起《电影管理条例》里面明文规定之后,在国内就正式合法,但是在那时候电影市场完全是被影视圈内人士或者有资金实力的人以及公司垄断的一个行业,普通人即使你有这样的资金实力,也很难找到这样的机会去参与一部电影版权的投资。
很多影视明星都曾经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表示,他们做演员片酬并不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最大一部分的收益其实就是来源于电影版权投资。电影投资的收益当然主要是来自于电影上映之后的票房数据,票房越高,收益越高。
C. 在美国的电影院线,无论是重磅大片,还是低成本制作,票价都是相同的
啊?真的吗?很诡异啊,一样票价的话让那些小电影公司怎么生存呢?
不过国内虽然有波动,但是也很小,主要区别是3D,2D,和IMAX之间会有很大差距
当然国产和引进大片自然有差别,因为引进必然要多一笔税费的呀
这事儿国内的处理还是比较合理的
尤其是国内你还有机会看盗版,在美国这事儿会当新闻播的
D. 美国电影制作公司可以经营电影院么
美国是电影大国,电影从业人员约60万,年产电影近500部,去年和前年的全球票房收入都在84亿美元以上。如果将“后电影”(通过电视播放和光盘、录像销售的电影)收入加在一起,去年的总收入是346亿美元。 以华纳兄弟公司为例,2002年该公司独立制作发行的电影是30部,另与其他公司合作的26部。华纳公司的人士介绍说,由于有些电影的产期较长,投放市场时也都有风险,一部影片能让你赔得血本无归,也能让你暴利无穷。为了减少风险,一般电影公司会每年从10部电影中拿出一部大片来赌赌运气,输了,拆东补西能承受;赢了,就可以“十网打鱼九网空,捞到一网就成功”。比如该公司2001年11月推出的《哈利·波特》第一集,投资1.3亿美元,票房收入却达到9亿美饣共话ā昂蟮缬啊笔杖搿T诘谝患斗攀谐〉耐保诙集已开始拍摄,投?亿美元,一年内完工,去年11月投放市场,到目前为止全球票房已达8.4亿美元,现仍在世界各地播放中。 由此可见,投资大片风险大,回报率也高。为了降低风险,一些电影公司还会采取联手操作的办法,利益风险平摊。 在美国,由于电影是一种工业,公司的运作方式也和其他商业公司相似,通常分为生产制作和发行销售两大部门。公司的高层主管并不一定是电影艺人出身,但必须是经营高手。一般公司都不养制片人,即便是特别有名或非常成功的制片人也很少受雇于电影公司。因此好莱坞的独立制片人多如牛毛。 据独立制片人罗燕女士介绍,制片人通常是先发现或得到一个故事,然后把它开发为剧本。再拿着剧本向电影公司推销、谈判,如果电影公司相中这个剧本,制片人可以把本子一次性卖给公司,但多数制片人是希望和公司签约,由公司投资,他负责把电影拍出来,再由公司负责发行销售。如果成了,公司会派代表出任该片执行制片人,主要是监督制片人的资金使用、时间进度和具体运作。制片人拿到资金后,去雇佣导演、演员和摄制人员。 在好莱坞,导演、演员比制片人还要多,同样独立自主。他们通过经纪人等待着制片人的挑选、谈判、签约。好莱坞有许多专门跟踪调研导演、演员的机构,根据他们的票房和观众喜欢程度,印成小册子,定期提供给制片人和电影公司作参考,有的电影公司自己也有一套研究班子。制片人根据导演、明星的走红程度和特点进行选择。当然,最终要得到电影公司的认可。而导演、演员等也有选择制片人和影片以及讨价还价的权利。目前好莱坞的名演员最高片酬达到2000万美元一部,还要再加至少15%以上的干股。也就是说等电影拍完发行后,还要和制作者一起分红。电影公司给导演、演员干股,因利益捆绑,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电影发行之后,首先在影院放映。电影公司和影院一般是五五分成,但彼此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如果一部影片在一家影院放映一周,票房收入达不到3000美元,影院可自行决定不再放这部电影,因为这个数是保本基数。所以每部新片发行之后的第一个周末票房就像股市行情一样重要,在新片放映后的第二个星期一早上,从电影公司老板到演员都在急切地等待周末票房的统计消息。如果票房不达标,公司就会立即采取“后电影”措施:一是把电影改成录像、DVD、VCD销售、租借。二是直接通过电视台点播、放映。 美国影片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现在已高达60%以上。其主要原因有:首先,好莱坞是世界电影明星、巨匠的聚集地,相互竞争非常激烈,产品的质量和种类自然会高出一筹。其次是高科技、特技翻译能力强,能制作各种高难度的影片。三是“服务设施”齐全,在好莱坞,与电影业有关的各种行业一应俱全:有专门提供道具、出租机械设备的,有专门做电影片头、字幕的,有专门配音响的,只要你需要,随时恭候。而在人工服务方面,各类经纪人、律师、会计师很多,尤其是那些专门为电影业提供贷款的银行更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E. 国外的电影基金投资并运作国内电影,难点主要在哪里
外商投资中国的电影,目前是受到国家政策限制的。这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如此火热,许多外资热钱却被阻挡在外的根本原因。但即便国家政策有所放开,国外的电影基金要投资运作国内电影仍然难度重重。我仅依据个人的浅见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 电影的盈利渠道不够丰富。目前在中国,电影的主要盈利渠道仍然是票房,这一数字占绝大多数电影收入的90%以上。如诸位所知,一部投资1000万美金的电影,在中国,没有2亿人民币的票房是很难盈利的。但是2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即使在当下这个市场,对于大部分中国电影,仍然是不容易达到的数字。
而除了票房之外呢,在线视频能够有少许收入(比起电视剧来却是差之甚远),电视频道(主要是CCTV 6)的播放权销售也算贡献绵力;在之外,美国电影产业中收入占比很大的部分,音像销售、付费点播、付费和免费电视、海外版权销售以及衍生产品收入等,在中国都还没有真正成规模化。这些,都无疑会加大基金投资的风险。
其次,电影制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其实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我很不喜欢的一个论调是,讨论中国电影人的无能和无耻。中国的电影人普遍落后于好莱坞是肯定的,但中国电影人中也不乏有识和有才之士。而中国电影从业者的问题在于他们太喜欢通过传统的、相对「圈子化」的人际关系,以及偏向人治和作坊化的方式来进行制片管理。而这种传统思路已经形成一种壁垒和保护膜,即任何试图破坏现有体系的人,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说国内主要影视机构中,最专业化的、相对与好莱坞标准离的最近的是华谊兄弟,甚至在北美上市的博纳影业,都并非令人满意。
目前国内的投资者,甚至国内部分已经成立的电影基金,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似乎都对这样的现象有一定的包容度。当然,我所了解的情况,他们更相信品牌、团队、Track Records。但是,中国目前真正具有稳定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不超过5位,而即使投资他们的电影,亦很难保证部部盈利(金陵十三钗、1942等),更毋宁说其他的导演和团队了。一个健康的电影基金,要不要对团队有所选择,当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打造一个完善的体系,在保证创作团队的自由度的同时,通过严格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健全制片人责任制(而不是导演责任制)以及完善的财务体系,以确保每一分钱花在合适的地方。而这个体系,与目前壁垒中的模式有太多沟壑需要填补,这就需要新的一批有识之士来解决问题。
我经常和别人说,最理想的投资电影制作流程应当是「电影的归电影;财务的归财务」。但是,在这过程中,一定需要有既懂电影又懂金融的人,作为其中的桥梁和渠道,在制片方和投资人中间进行沟通,去磨合目前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如果把这个放在中国,问题就来了;中国不缺懂电影的,亦不缺懂金融的,但是两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愿意干这行的少之又少。何况,要改变早已习惯传统流程的电影工作者们的思路,并非容易的事情。如果生硬的在其中复制西方的规范化体系,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摩擦;而培养一批熟悉西方模式的电影工作者,并真正在电影圈中形成主流的操作模式,暂时还需要时间。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正在这么做,但远未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更别说收成季节了。
再次,是电影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和政策配套的问题。当然,这方面已经有很大的进步,比如,中国目前已经不缺乏院线资源,亦有很多专业化的发行和行销团队。但是这还不够。
举个例子,这几年国内业界一直在讨论的完片担保或者说电影完工险的可行性。关于电影完工险(Completion Bonds)可以参见电影的完工保险在中国怎么实现?其中Raymond Wang律师和易筱昭的答案,在此就不再赘述。而电影完工险的重要性在于,该制度能够对于投资者和制片方的利益同时有极大的保障。该制度在国外已经成为许多电影制作公司和投资人默认的规则,以至于很多导演团队或者投资人在制片方没有确认购买电影完工险之前,都不会签署协议。而对于习惯了该模式的国外电影基金而言,蓦然到中国这个相对不规范的市场,是很有难度的。而要电影完工险体制的建立,除了保险公司方面需要配合之外,更需要的是国内的制片方对于电影完工险或者说完片担保的概念有透彻的理解。这又回到第二点所提到的规范化和人的问题上了。
而第一点提到的盈利渠道的问题,又哪里单是电影行业的问题。目前国人愿意为在线影视付费的人群占互联网用户的比重很低(百万级别的规模对数以亿计的网民)。昨天在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时候还提到,或者大家愿意为《一路向西》这样有爆点的电影付费,但如果把范畴再扩大一些,愿意付费的人群就少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时候在线视频公司和电影的版权方谈的是买断费用,而不是利润分成。而买断的费用呢?大部分电影的在线视频版权卖价多在六位数,可能只是一些热门剧集一集或者两集的价格(因为在对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帮助上,电视剧明显要给力很多),远不如一些热门综艺节目的售价。而对于成本动辄数千万的电影项目而言,这样的回报只是杯水车薪。至于付费电影频道、海外版权销售、衍生品和衍生产业的发展、版权保护等等诸多方面,亦都有太多需要其他行业配合解决之处。甚至提到电影媒体和影评人体系,不要说把好莱坞拿来做比较,真是连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都领先我们不少。
第四点,是电影基金本身发展方向的问题。我此前在其他回答里(3D 武侠片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片?)有提到过类似的话:
中国本土电影自九十年代后,除了冯小刚的喜剧片以外,本质上是缺乏类似的稳定输出的电影品牌。这类电影品牌的好处是,借助忠实的支持者和品牌效应,是极容易形成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模式,形成稳定的商业价值;任一成熟电影市场都势必有这样的产品。而类似冯氏喜剧的坏处是,如果哪天冯小刚翘辫子了,这个品牌就结束了。而如007系列、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系列,日本的宠物小精灵\柯南\哆啦a梦等国民动漫系列这样的品牌,即使整个创作团队换个一干二净,亦仍然不会影响他们的商业价值。徐老怪宁可部分放弃品质,彻底更改主演阵容,也要把《神都龙王》拍出来的原因;某种程度,也是在试探市场风向。一个成熟的电影基金,不应该是满世界的去找好团队,好项目;今天投一部小妞爱情片,明天参与一部3D科幻片,这样可能会一时盈利,但势必不会长久。健康的体系,应该是建立一系列的稳定输出的类型片和电影品牌。最好的例子莫过于Tyler Perry的Madea系列电影。这位仁兄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产出一到两部班底固定,讲述黑人社区故事的偏喜剧类电影,投资成本在500万美金至2000万美金之间,品质相对稳定,票房产出恒定在4000万~5000万美金左右的范畴。当然也有大爆的时候,例如09年二月档的「Tyler Perry's Madea Goes to Jail」票房就超过9000万美金;也有不景气的时候,例如今年暑期档的「Tyler Perry Presents Peeples」只收了900万美金。但是,自05年起,这一系列电影已经产出14部,早已建立了恒定的受众群体,固定的院线资源,可靠的制作团队和有效的宣发模式;这样的电影项目,投资的盈利预测是不难估算的,也更易于在投资者方向上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模式。类似的还有当年日本的「菊次郎系列」,狮门营业赖以成名的「电锯惊魂」系列,马上要出到第五部的「鬼影实录」系列等等。
而我所了解的部分北美电影基金的运作模式,虽不至于投资固定的制片团队,但他们会投资自己所熟悉的类型电影,惊悚片、动作片、喜剧片和爱情片都有一些专门的电影基金定向的投资和操作。因为这些电影的模式相对固定,成片质量有保证,预算可控性强,有稳定的受众群,容易建立适合的分发渠道。
所以为什么有许多电影产业的业界人士总是喊着,中国缺乏的并不是票房大片,也不是国内外屡屡获奖的「艺术电影」,而是中小规模的类型片。因为,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他们才是电影业界主力军团。他们是制片公司真正的运营基础,因为这系列的片子能有稳定收益,亦能够培养可担当大任的合适人才。这两年大热的James Wan早年不正是电锯惊魂的导演和制片。
回到中国,为什么发展类型片在当下并不容易。一是缺钱,太多投资者要么只愿意投入小成本电影试图再创一个泰囧或者北西,要么则是盯着大导大团队和大片,生怕没个两亿成本就砸不出票房。既然国外有资金愿意搞,又回到此前的问题,缺人。每一种类型片,导演以降,还需要大量的熟悉类型片的制作团队和宣发团队,如此就是一大波人的训练和实践。而再往下,就又提到中国的从业者的培养体系之问题了。(这一点我是真半句说不出,最好请教几位真正的业内从业者)。
总结以上。为什么国外电影基金在当下投资中国电影难度很大,一是中国电影市场盈利模式单一;二是中国电影制片体系还未规范化和标准化,说到底是电影业界人士的意识问题;三是电影之外其他行业的配套尚未成熟;四是电影基金的健康发展方向,定向的发展电影品牌和类型片在国内时机尚未成熟。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一时未能尽表。以上各大难题并非不能解决,甚至其中有很多已经在改进的路上;但凡事都还需要时间和积累。
身为非电影行业从业者,只是从圈外人士来说这些问题,我知道其中错漏多多;但以上也是我个人这些年关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以及近来工作中向诸位从业者老师们请教的些许总结。如其中有太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们不吝赐教。
推荐阅读好基友为梦而生老师的这篇:在电影技术方面,美国究竟比中国先进多久?
利益相关:本人及所在机构亦在运作一个定向投资好莱坞类型片的电影基金项目。
还是花点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些本人正在运作的电影基金项目吧,亦可作为答案的参考。(如果要转载的各位可以不用复制以下内容)。知乎团队如觉得以下内容不适宜,我亦会删除配合。
该项目是与好莱坞专门从事动作片和惊悚片制作的电影公司合作的;因此,定向投资的亦是以上两类影片。目前已经确定的参与该电影基金项目的团队如下:
1. 300勇士的制片人Mark Canton将担任首5部电影的制片人;
2. 好莱坞第二大经纪公司William Morris Endeavor Entertainment(WME,威廉莫里斯经纪公司)将担任电影的选角并提供部分主要制作团队成员
3. 该制片公司两大股东之一包括了盛智文先生,此人亦有「兰桂坊之父」称号,同时曾担任香港海洋公园主席。
4. 该制作公司此前亦曾制作一系列包括杰森-斯坦森,杰夫-龙格尔,尚格云顿等动作明星的系列动作片,及包括美国怪谈在内的一系列中小成本惊悚片。
而与投资者的模式包括:
1. 固定的年收益率,及资金的优先收益权(亦有简称优先劣后);
2. 所有电影都将购买电影完工险;
3. 基于已获得固定收益,投资者的后端收益相应比例较小;
4. 投资者如果不退出电影版权,将根据商定比例持续获得电影此后的收益分成;如若选择提前退出,亦可要求基金以合适价格买断此后全部版权收益权;
5. 定期的财务报告以及关于电影项目的电话会议;随时到片场监督拍摄的权限;
6. 投资姓名将列入电影制作人名单中,投资人可对电影制作的重大决策有发言权,但避免涉足到具体的细节安排中。
我们在设计整个基金方案的时候,力图将投资者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时通过投资模式熟稔的电影类型片,以期更易控制电影制作过程,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同时,也尽可能的将投资人适度的从电影制作的流程中隔离出来。所期望的,依然是「电影的归电影,财务的归财务」。
又有一条分割线
最后说一些理想主义的话:我个人并不是学习电影专业出身;只是因为真心热爱电影这件事情。从小到大看过的电影少说有大几千部,大学时期也把图书馆能够借阅的几乎所有电影类相关书籍读过一遍。这次电影基金项目,按说其实是我毛遂自荐才获得参与的机会。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能够更深入的接触电影产业。也许有人会说,「拿着国人的钱,去投资洋人的电影,说甚英雄。」但是从这个项目开始谈判至今,以及我与一些圈内人士接触所获知的一些行业情况,我深知好莱坞的这套成熟体系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有太多。我当然也期望着能够通过这次的运作和学习,能够真的熟悉这套体系;并且,或许在将来能够回头来为中国电影行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