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美国一年上映的电影数量

美国一年上映的电影数量

发布时间:2024-08-23 18:11:48

❶ 谁能告诉我 美国 一年大概总共拍多少电影 请提供片名 导演 公司 特效制作公司 和制作成本~

美国一年在院线上映的电影大概800部左右。
还有一些电影无法得到在院线上映的机会,只能发行DVD,大概300-500部吧
这些数据是我能告诉你的。
至于你第二个问题,放心,没人会回答你,只会都讽刺你

❷ 从电影出现到现在,一共有多少部电影诞生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表示,截至到2012年3月31日为止,从1871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在法国诞生至今,共有16000-17000部电影上映。仅1986年一年,全球就有2076部电影上映,是电影上映数量最多的一年,因此1986年也被称为“世界电影年”。

❸ 为什么美国电影可以在全世界放映,中国的不

在中国上映的国外电影,是广电总局审核后引进的,同理,以美国为例,在美国上映的国外电影,没有相关机构进行审核,但是播放电影的院线会实现观看并且根据观看效果来决定放映的排片量。
以中美为例,美国一年的电影产量是中国的数倍之多,而且质量上也远远超过中国。因此在宣传力度和购买国家放映权上也优于中国。
简单来说,美国电影从数量、质量和宣传力上远超中国,国内电影仅有几部可与之较量。
以上。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祝好运。

❹ 试分析美国电影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起源

有记录的第二张捕捉并再现运动的照片记录为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亚的帕罗奥多拍摄的一组奔马照片。在拍摄时,他将一组静止的照相机摆于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发明家开始尝试制作类似功能的装置,以捕捉此类运动。

在美国,托哗薯贺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就是最早开始制作这类装置的人之一,他制成了活动电影放映机,但由于该装置的专利实施很严格,致使早期的电影制作人只能寻找替代品。

在美国,最初只是在轻歌剧的间歇为许多观众放映电影。企业家的各种电影展示活动,促使了戏剧性电影制作的首次世界范围性的尝试。

在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早期,纽约是电影制作的中心。位于皇后区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亚制片厂(Kaufman Astoria Studios)手并创建于无声电影时期,那时马克思兄弟和费尔兹(W. C. Fields)在那里工作。

此外,曼哈顿的切尔西也是电影制片的主要场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玛丽·毕克馥的很多早期电影也是在这个地区拍摄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气候,好莱坞成为电影拍摄的更佳选择。

二、好莱坞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带着他的演员团队到西海岸去拍摄电影,演员包括巴兰彻·斯威特(Blanche Sweet)、吕伦居殊、玛丽·碧克馥、莱昂纳尔·巴里摩尔等。

他们在洛杉矶市中心乔治亚街附近的一个空旷外景地开始了拍摄。当时,公司又决定开发新地区。于是他们又向北前进了几英里,到达好莱坞。当时还是小村庄的好莱坞,非常愿意让电影公司在那里拍电影。

之后,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亚》(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传记式情节剧,描述18世纪初的加利福尼亚,当时还隶属于墨西哥。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的人员在好莱坞呆了数月,又继续拍摄了几部电影,才乱派返回纽约。

当时是1913年,在听说了该公司在好莱坞取得的成功后,很多电影制作公司也纷纷向西挺进,以避免托马斯·爱迪生的电影制作工艺的专利费。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电影公司和好莱坞同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电影仅能在几个美国的城市完成。

但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制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亚南部,因为那里气候温和、阳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户外拍摄,那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布景。虽然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的起始点众说纷纭,但是格里菲斯于1915年拍摄的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电影词汇,至今仍在胶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20世纪早期,当媒体还是新事物的时候,很多犹太移民在美国电影业中找到了工作,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临街的五分钱剧院(Nickelodeon)中放映电影短片(剧院取此名是因为当时的门票价格为五分钱)。

一些年后,其中有抱负的电影人,如塞缪尔·戈尔德温、威廉·福克斯、卡尔·拉姆勒、阿道夫·朱克尔(Adolph Zukor)、路易斯·B·迈尔(Louis B. Mayer)和华纳兄弟(即哈利、亚伯特和杰克)纷纷转到电影制作上,很快就成为了新型企业,即电影公司的巨头。

(当时还有一位身兼女导演、也是制作人和电影公司巨头的人物爱丽丝·盖·布兰琪(Alice Guy-Blaché))他们为电影业的国际化奠定基础;不过美国电影业常被指责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偏狭观念。

一战后,一些欧洲导演恩斯特·刘别谦、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弗里茨·朗、让·雷诺阿,以及演员鲁道夫·范伦铁诺、玛莲娜·迪特里茜、罗纳德·考尔曼和查尔斯·鲍育(Charles Boyer)等电影人纷纷来到美国。

他们加入了一个演员的自我发掘时代——在有声电影诞生后,纽约城剧院的演员纷纷加盟了这个20世纪最受瞩目的发展行业。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影行业达到高峰期——美国影院每年上映约400部电影,每周有近9000万美国民众前去影院观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国电影业”,出自美国漫画家赛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纪20年代后期,有声电影在好莱坞逐渐升起。1927年,首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使用维他风唱片机,同年5月,西方电气公司旗下分部电器研究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ERPI)在电影配音方面获得垄断权。

有声电影一方面的影响就是许多无声电影演员接不到工作,因为他们多数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记不住台词。1922年,美国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离开政坛,组建了前身为电影制作室组织的美国电影制片发行商协会(MPDAA),该协会在其退休后改为美国电影协会。

有声电影的发展早期,美国的电影制片厂发现他们的有声作品不为非英语国家的电影市场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语国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时的同步配音技术仍相当不成熟。解决办法之一是制作与之对应的外文版好莱坞电影。

1930年左右,美国公司在法国桥连城建立了一家电影制片厂。多个不同的电影摄制组在那里分时工作,他们使用相同场地,穿着相同服装,甚至绝大部分的场景也是相同的。国外的失业演员、剧作家、选秀比赛中的优胜者经过筛选后被派往好莱坞去拍摄好莱坞英语电影对应的非英语版电影。

这些版本的电影的拍摄预算不高,由二流的只会讲英语的美国导演执导,通常在晚上拍摄。西班牙语摄制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尔,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维尔·库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内维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莱坞电影绝对可以和它们的原声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惊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外文配音就变得很寻常了。

三、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所谓好莱坞“黄金时代”,是指从1920年代末,即无声电影时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这段时间。成千上万部电影在此期间产生。其开始标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仅结束了无声电影时代,同时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闹剧、音乐剧、动画片还是传记片,好莱坞影片几乎都遵循一个模式——每个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都有自己特定制片团队。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于米高梅电影公司,艾佛瑞·纽曼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工作了20年,赛西尔·德米尔的电影大多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而导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电影则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时,人们根据影片中的演员阵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该部电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声称“旗下的电影明星比天堂里的还要多”。每个电影公司的电影题材和独特风格也使得人们猜到每部电影的出品公司——这一现象在今已不复存在。但是每部电影都与其他电影有着些许区别。

不像汽车制造者,拍摄电影的人都是一些艺术家。譬如,1944年的电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男一号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和劳伦·巴尔考,而且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出自两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电影原著小说作者海明威和该剧本改编者威廉·福克纳。

在整个1930年代以及黄金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米高梅主宰着电影市场,并拥有大量好莱坞超级明星。同时,米高梅也因创造了好莱坞明星制而备受好评。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莱坞之王”克拉克·盖博、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珍·哈露、诺玛·舒利亚、葛丽泰·嘉宝、珍妮特·麦克唐纳(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宾塞·屈赛、朱迪·加兰以及金·凯利。

在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业取得的另一个伟大成就是华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制作了当时最成功的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创作了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乱世佳人》,尽管在大萧条时期,这部电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电影历史学家对这一电影高产时期创作出的许多伟大电影作品都做出了评价。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制作了这么多部电影,并不是每一部都必须成为热门。

电影厂可以在一部有着优秀剧本与相对不是那么出名的演员的中等预算故事片身上冒险:而由奥森·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另一些情况下,像霍华·霍克斯、希区柯克及法兰克·卡普拉等坚定的导演们为了达到他们的艺术理念,而与片厂进行“斗争”。

1939年是片厂制度的鼎盛时期,有很多经典电影在这一年发行,如:《绿野仙踪》、《乱世佳人》、《驿马车》、《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啸山庄》、《天使之翼》、《异国鸳鸯》与《午夜》等。

黄金时代以来的电影中,现在被誉为经典的有:《卡萨布兰卡》、《风云人物》、《一夜风流》、原版《金刚》、《叛舰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红河》与《大礼帽》等。

四、片厂制度的没落

“小三”(环球影城,美国艺术家和哥伦比亚影业)没有自己的剧院,拒绝分享同意裁判书。许多独立制片人也对折衷和形成一个众所周知的独立运作电影制片人的体系,控告派拉蒙垄断底特律剧院不满意-因为派拉蒙通过控制演员,像鲍勃霍普,波莱特戈达德,维朗妮卡湖,贝蒂赫顿;

经纪人透露宾克罗斯比,艾伦拉德和长期为加里库珀工作室工作的长期演员-自1942年开始。在二战期间,五大电影公司没有达到同意裁判书的要求,没有发生重大后果。但是二战结束后,在好莱坞反垄断案中,他们作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终裁决主要制片厂电影院的所有权和影片发行是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结果,工作室开始释放演员和技术人员通过与他们的合同。好莱坞主要的工作室改变了电影的模式,因为每个工作室都挺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演员阵容和创新团队。

这导致了逐渐失去特色,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伦比亚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电影公司很快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某些电影人,例如塞西尔B德米尔公司同演员的合同也是到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后或者电影使用相同的创意团队,以至于德米勒电影无论是1932年制造还是1956年制造看起来仍然像是一个模式。并且每年电影制作的数量随着平均预算猛增而下降,在行业策略上标志一个重大变化。

现在工作室目的在于生产娱乐,而这种娱乐是电视无法提供的: 壮观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还开始出售部分电影胶片库给其他公司去销售电视。到1949年,所有大型电影制片厂放弃了他们剧院的所有权。

电视也有助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下降,因为它打破了电影业在美国娱乐界的霸权地位。尽管电影业在19世纪50年代随着长期政府检查制度淡化,在未来电影中能够获得一些影响力。在派拉蒙反垄断案结束后,好莱坞电影制片厂不再拥有电影院,因此致使美国影片能够在美国电影院不需要审查制度。

这补充了1952年奇迹在斯泰因公司同约瑟夫威尔逊事件的决定。 美国最高法院改变了其早期的立场。从1915年的相互电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业委员会的案件中,陈述了电影是艺术的形式,有权保护第一修正案;美国法律不再审查电影。

到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胁检查后,其现在极大侵犯了美国电影协会,证明准则的起源已经同电影分级制度一起结束了。

五、新好莱坞和后经典电影

后经典电影这词用来形容新好莱坞变化的故事叙述方式。人们认为新的剧本与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观众在经典时期培养起的期望:打乱的年份,以结局出人意料为特色的故事情节,主角与反派间模糊的台词。

后经典故事叙述的本质展现在黑色电影中,如1955年《无因的反抗》,以及希区柯克情节支离破碎的《惊魂记》。

“新好莱坞”一词用来描述新一代电影学院培养的导演的崛起。他们掌握了六十年代欧洲发展起来的技巧。1967年电影《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电影重振的开端,也意味着此后新一代电影,在票房上能够取得成功。

好莱坞一直坚守制片人中心制的原则,新好莱坞独立制片的出现,开创了导演和制片人融合的趋势,形成导演资本制。

同时担任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法兰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卢卡斯、布莱恩·德·帕尔玛、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莱德金、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开始拍摄向电影历史致敬的影片,并发展了现有的电影体裁与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们的电影不仅受到好评,还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莱坞电影,例如邦尼与克莱德,逍遥骑士是成本较低的影片,没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各自凭借《教父》,《大白鲨》以及《星际大战》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有助于现代大片的产生,也吸引制片厂更加关注制作更多大片。

这些年轻导演的更多投入并没有带来好处。通常,他们把时间表排的太满,预算超支,因此导致自己或摄影棚破产。最有名的两个例子是科波拉的《旧爱新欢》,最典型的是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单是这部影片就使美国联艺电影公司破产。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

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电影类型。阿佛莱德·希区柯克同时也是个优秀的技师,熟练的把性感、悬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

(4)美国一年上映的电影数量扩展阅读:

今日好莱坞

一、运作特色

好莱坞电影常会有透过片厂(电影发行商)与制作人签约合作的方式,分别让片商负责贩售的通路,而制作人则专注于电影本身,出产行销全球的大型制作影片。

二、叙事美学

在好莱坞影片的剧情铺陈,少有文化或语言的障碍,其主题多是可跨文化传播的高概念电影,这样的作品因为主题符合主流市场,故全球都容易推销。因此现在好莱坞也成为世界许多地方电影的代名词。

虽然此类电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评论者批判若独尊高概念电影,会造成电影叙事风格如出一辙,了无新意,“是一种商业化和专断化,最终将导致多样化的消失。面对这样的全球霸权,负责任的电影人和批评家应该让眼光超越好莱坞,建设多元的电影模式”。

三、产业规模

美国因为电影相关的文化产业,造就了许多的工作机会与庞大的商机。据美国电影协会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电影业造就的就业总数超过220万人,其中约有70万名为直接的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另外150万名为间接受雇支援电影制作工作的各种人员,2012年美国电影业收入为107亿美元。

❺ 美国平均每年上映多少部电影(电影院上映的)

大约每月有4.5部 多了10部都有 所以每年差不多150部吧

❻ 近几年的电影发展形式

第一,中国电影的票房和影片质量。大家都知道,无论从影片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非常大的提高,这不仅是国内,我们的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票房也在逐年增加。周处长介绍了国内市场情况,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国际发行方面的一些情况。我们的电影在改革开放以前在国外基本上没有票房,因为我们的电影不能进入商业院线,我们的电影主要是作为文化交流用的,我们称它为“铁盒子大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产大片也陆续进入国际市场,也有较好的市场收益,其中,影片《英雄》在北美有7亿人民币的票房。所以说,我们的国产影片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认可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国际电影节上如今也备受欢迎,中影集团进出口分公司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所摆的展台,中国电影的代表,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国际买家都在关注着中国电影。当然跟美国相比,我们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对中国自身来说,中国电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及国际电影行业对我们的青睐,这是数量和质量。
第二,电影市场的发育。刚才周处长在讲话中已经提到我们的市场发育得很快,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也说明了我们电影产业的发展基础很低。我们前不久跟房地产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电影业和房地产业跨界高峰论坛》,按说,从经济的盘子上这两个行业不能坐在一起,房地产特别是商业地产他们每年给国家交的税都是数以千亿计的,我们电影业的产值才60亿人民币。但是我们这两个行业都是民生关注的,一个是物质关注,一个是精神关注。大家都关注房地产是房子是普通百姓必须的,必然关心房价、租价涨不涨之类的问题。大家也关注电影,包括农民,休闲之余需要放松,必然会关心近期有没有新电影上映,好看不好看,哪个导演导的,哪个明星演的等等之类的问题。所以,从经济盘子来说两行业虽不匹配,但从社会文明、社会影响来看,两行业当属门当户对。现在,电影院的租金越来越高,归结为房地产行业的原因的话,那就是说房地产的价格升高提升了电影院的租金价格,归结为电影行业的原因的话,那就是是电影投资人、影院的经营者相互竞争出现的一个局面。为了维护市场健康发展,适时地就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这个班为什么叫“研讨班”呢?除了老师讲以外,我们也安排了互动,明年我们也有计划,召集有关专家就市场出现的问题举办各类研讨会,力争提出解决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前瞻性的建议。这是从市场的发育看。
第三,电影市场的投资热情。中国电影迅猛发展,使得业内外资金的投资热情高涨,过去国有投资数额是非常小的,所以电影业发展了50年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如今,电影业已走向市场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电影的改革实际上是从93年开始的,比如说实行院线制,比如说允许民营投资、允许外商投资、放开出品人等等,这些大的变动是原来所没有的。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把它作为商品来经营,一直把它作为宣传工具来使用的。所以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机构的改革,我们人的意识、观念也要革新,我们要让电影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的电影能不能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这都是摆在我们电影人面前的大事,所以我们要研讨。这是从市场的投资看。
第四,产业新技术发展。以前的电影采用的是模拟技术,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胶片技术、胶片电影已经开始制约中国电影的发展了。电影是一个喜新厌旧的领域,得先睹为快,一般说来,一部新影片上映一个月后基本就下线了。所以,经常有专家建议搞一个艺术院线,把那些有价值影片的在艺术院线里的影院持续放映,理论上是对的,但是要作为商业运行效率是极低的,这在国外也少有成功的案例。据我了解,目前最成功的有两部电影,一个是中国影片《庐山恋》,它的场次已经进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另外一部是英国电影《飘》,已连着放了好几年了。这种作为艺术片能不能拿出来做,可行不可行,这些都是我们不断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儿童电影院,我们提了50年了,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研究出儿童电影院到底怎么样解决。还有大学生院线,大学都有电影厅,包括北大那样的名牌大学,谁去给它装修,谁去给它管理,北京是全国大学最多的城市,这些年一直在做,如何利用好大学电影厅这些阵地,这都是我们要关注、要研究的问题。
数字技术为这些领域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说,中国电影产业新的动力就是数字技术。为什么采用数字技术?我个人认为胶片比数字好看,层次丰富,色彩比较适中,看起来比较舒服,那么为什么还要采用数字技术呢?首先,数字技术是趋势,其次是数字电影给电影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太多的方便,比如从制作上看,过去做一个特技是很难的,一旦做不好就出现穿帮、不真实,但数字技术可以做得天衣无缝。
此外,数字技术具有四大功能,一个是特技与合成,把小场面做成大场面。过去像千军万马这种场面必须有千军万马的实物在,现在用不着了,几百人甚至几十个人中景、远景拍完合成,就能产生千军万马的效果。还有一个就是切换的功能,不同的场景给它换了,不同的服装给它换了,或者人头什么的都可以调换,清晰度不够可以修正,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制作和拍摄成本;而胶片很难做到这些,拍完了马上就得看,不行就得重拍,胶片是很昂贵的,用数字技术拍的话,如果这一条不过就再来一条,其成本是比较低的。最后一个就是它的修复功能,就是我们中国电影资料馆现在进行的国家级工程,所有过去的胶片电影通过数字技术修复,数字技术可以把新片做旧,旧片做新。除了资料片以外,另外在电影拍摄当中,如果你要拍一个很古老的场景,如果是胶片技术,那得需要很好的场面调度,包括灯光、道具等等,现在不用了,数字技术提供了很多的制作上的便利。简单地说,艺术家想到的场面,数字技术都能够帮他实现。再有一个功能就是体现在放映上,原来都是跑片放电影,而数字拷贝,如果不考虑时差的话,全世界的观众可以同时观看同一部电影。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就是“影视的河流在技术上,电影越来越像电视了”。我们通过卫星传输接收影片,直接储存到服务器里面进行播放。特别在农村,现在农村建了近百个节目接收站,农村电影院线公司通过卫星接收影片。
因此,之所以说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从国产影片的数量、质量;二是市场的发育;第三个是新技术的采用。如果没有数字技术做支撑,影片的质量再提高、数量再增加、投资热情再高,我们的发展也不会有后劲。因为50年的发展经验证明了,中国电影没有获得快速的发展,除了社会等因素外,技术落后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据《人民日报》说法,中国电影进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我们说是“快速发展机遇期”,我也同意周处长讲的,中国电影的社会舆论很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说电影院发展速度很快,这种速度能保持多久?像北京、上海、深圳等这些大城市新建的大电影院硬件环境设施跟世界相比已没有什么距离,但如何提高影院的服务水平和放映质量,如何能够让消费者感觉到这里的视听感觉是别的地方所享受不到的,与此同时,中小城市影院投资建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
前不久,赵部长召集了一个研讨会,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评估并发展我们的市场?会上我们提出,建设电影院必须有政府支持,有政策导向,不能单纯的只靠市场竞争来建电影院,因为它跟其他的商品比,跟超市比,电影院是不合算的。之所以一些商业房地产商在购物中心建设电影院,是看到了电影院所带来的附加效益,它能够带来人气,增加人流量,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所以,我们在看到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组织各种各样培训班、研讨班的主要原因。我们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还不是太成熟,电影制、发、放的方式怎么样,利益分配结构合理不合理,过去5%是用在制片,因为没有人想拍电影,我们就拿这个鼓励、支持他。后来改革开放制片放开了,宽松了,影片数量也随之就多起来了。今年预计会超450部,再加上电视电影500多部,再加短片影片产量在700部左右。我们的影片产量仅次于印度、美国。但是,每年进影院的也就在百部左右,就目前银幕规模来说,也只能容纳120部—150部之间,所以,我们下一步调整追求的不是影片的数量,而是影片的质量。
为什么要建立市场?显而易见,没有市场再多的片子都没有用。我记得几年前的一个研讨会上,一位美国专家和我讲过这样的话:严格的说中国没有电影市场。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你们农村不收钱,就几个大城市收钱。我们今年票房有望超过60亿,几千块银幕的放映规模,这告诉我们中国市场潜力很大,但逆向思维又让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中国的市场潜力挖掘不出来?现在我们规定了制片方分配不能少于43%,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实际上还得以发行和院线影院方协商结果为准。为什么要制定利润分配比例?就是要保证国产片制片方再生产的资金,否则的话国产影片没人拍了。不论是从国产电影工业的发展还是社会进步来说,绝不能这样!我们要做大电影产业,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要面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数字电影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发行模式跟过去胶片影片发行是不一样的。胶片时代,我们需要很多的人发片子、监片子,现在不用了,我们网上都可以监控,那么这些人何去何从,这都需要研究。
二、电影后产品的营销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的一部分。同美国大电影产业相比,我们电影后产品的营销是很差的,美国的后产品营销占了很大的比例,电影产业总值中的70%是开发影片后产品所得,票房只占到30%左右,而我们的票房占到一半以上,电影后产品市场拓展是急需研究的。
三、电影版权保护。影片盗版现象非常普遍,网上侵权现象尤为严重。12月11日上映的《三枪拍案惊奇》,网上已经有了,据说第一天上映,第二天就已经在网上有了,这就直接侵犯了我们电影的制作权,直接影响了我们票房的总效益。
四、电影市场监督。前一段时间因影片《阿童木》媒体爆出票房“注水”现象,这说明电影市场管理还不够严格,我们怎么样监管?目前我们采用的是聘用一大批市场监票人员,这其实是最原始的做法,不能老让人下去盯着,盯也盯不住。近期,协会将出台《电影发行放映行业规范准则和自律公约》,协会要大力倡导诚信经营、科学管理,倡导电影企业经营者顾全大局,要有责任意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共同维护我们来之不易的电影的繁荣发展的态势。
五、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发达国家是靠行业管理的,不是靠政府,政府是出规则、出规矩;管理靠行业,那么行业管什么?跟政府怎么样衔接?政府管哪些?行业管哪些?当然我们中国电影还不可能一下子过渡到行业管理,这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六、影院放映质量的监督。就此问题我利用各种场合强调放映质量,一部影片经过编剧、导演、摄影、演员、技术及制片等人员的辛勤劳动制作出来的,如果影院放映质量不好,座位不舒服、音响不好,这就相当于向消费者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我们通常会认为,五星级影院代表五星级的服务,放映质量一流,但是我在这儿讲一下,现在有些五星级电影院也靠不住,为什么呢?像换灯泡这样最简单的问题,我们规定灯泡一个月换一次,但有的影院半年都不换,你以为是家里的灯泡吗?暗了细节就看不见了。这样的问题谁管?我们协会现在也没有这样的人力、财力去查、去监督。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呼吁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要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影片的放映质量。
最后,我想和大家在这里再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科学研究。我们希望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也包括我们的发行放映部门要关注电影行业发展趋势和动向,加强并提高科学研究能力。近期,电影局要出台一个关于电影院方面的国家指导办法,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就是怎么样能够保证大城市的社区百姓看电影更方便,此外,还有中小城市怎么办?校园影院怎么办?农村怎么办?总不能老让农民观众看0.8K的,它还能不能进步,还能不能到1.3 K,到2K,甚至 4K。按照国际标准2K,就是你能看出2千条线,你要分不出线那是一片了,就是清晰度太差了。现在中国大城市用这个标准,在社区和中小城市是1.3 K,但我个人认为,1.3 K是过渡产品,因为美国不供1.3 K的节目,仅靠供国产片可能回收资金会有困难,就逼着你做2 K的,这是中国特殊的情况,美国都是2K。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数字电影放映格局是很科学的,条件好的就看2K的,条件稍差一点的就看1.3K的。现在又推出了4K, “我是4K的啦”,这是商业炒作,本质上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拍摄上是用2K的。如果是4K的,必须从开始拍摄就用4K的摄影机,中间制作到最后都是4K的设备,这一天最终会到来的。前天,我从哈尔滨回来,哈尔滨今年的机械放映减少了60%,我估计明年就要完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在力推数字影院的建设,国家又出台鼓励政策,所以必然会激励电影投资人投资数字电影院,这又必然会加快数字电影的发展速度。
总之,我的意思想跟大家说一下,我们为什么先后组织这么多的学习班,有技术的,有管理的,有研讨会性质的。下一步要和外经贸大学办一个EMBA班,专门为影视行业培养高级管理人士班,除了讲通用管理理论外,还要请行业的专家讲课,为什么这么做?我觉得提高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另外,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研讨会来研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政府做决策,帮助专家研究我们给他们提供素材,这样以保证我们中国电影健康、快速的发展。

❼ 美国电影行业遭遇的威胁

在最近一次电影座谈会中,娱乐界大亨斯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表示,目前美国电影产业中大部分为高成本影片,这种现象将使民众厌倦,并使影片遭遇票房惨败。其好友、《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表示赞同。

近日,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一同出席了由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举办的电影座谈会。会中,斯皮尔伯格向学生们表达了对美国电影产业的担忧,并称好莱坞将遭遇剧本匮乏的灾难。他预计未来电影产业将成为一个小众市场,“金钱在维持着产业的运行,但这并不是长远的做法,不可能永远有效。影片越聚焦于利润,道路会越来越狭窄,人们会感到厌倦。电影产业会无所适从,而且无法摆脱困境”。

斯皮尔伯格认为,目前娱乐大片竞争激烈,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一些制片人不惜花费2.5亿美元投入到一部电影或同类电影中,而不是出品更多原创的但更具有特色的影片。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被好莱坞大片“边缘化”,这对于美国电影业是极大的威胁,甚至能使其崩溃。他表示,“在未来的时间里,那些高成本、大制作的影片很有可能会遭遇票房惨败。电影产业将发生巨变”。

巨变将致电影票价格上升 档期延长

巨变之后结果将会怎样呢?卢卡斯表示,电影票的价格将会急剧增加。他说,“上映的电影将会越来越少,观众观看电影的成本将迅速提高,甚至需要50或100美元,就像百老汇剧院的门票一样,这也将变成一笔巨大的开销。电影上映时间也会延长,像音乐剧一样以一年为期。重要的长篇巨制将在影院放映,至于其他的小制作影片改为在电视上播放。这种现象目前已经开始有所显现。”

据卢卡斯称,电影产业的未来将被局限于电视或网络视频。他们预估,电影市场在未来会出现大幅收缩。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间会越来越少。网络视频提供商正在产出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内容吸引消费者,各类视频游戏正在侵占消费者的周末,消费者留给电影院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对于电影制作人来说,情况也会跟着变得糟糕,要把电影排上电影院的档期会越来越困难。

此前,影片《林肯》和《红色机尾》就曾遭遇困境,一些人认为此类电影不该搬上荧幕。斯皮尔伯格说,“人们也许会讨论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的影片未能上映。”他对卢卡斯开玩笑说,“无论如何,我的《林肯》还是比你的《红色机尾》票房更高。”这也许为此次座谈会悲观的气氛带来唯一的一点欢乐。

阅读全文

与美国一年上映的电影数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布吉电影院 浏览:505
3d玉浦蒲团高清电影 浏览:295
台州电影票团购 浏览:942
刺杀小说家电影插曲 浏览:655
2017年34月份上映电影 浏览:293
顶层楼房电影在哪里可以看 浏览:219
在电脑上用爱奇艺看电影为什么卡 浏览:838
关于有成龙演的电影是什么电影 浏览:494
电脑上的电影怎么在电视上放映 浏览:457
有什么尺度比较大的les电影 浏览:140
爱奇艺v5电影票 浏览:21
邹平银座明天上映什么电影 浏览:194
郭绮莉电影大全 浏览:198
女教师电影2017豆瓣 浏览:713
郑伊健2017电影 浏览:750
独山电影院哪个好一些 浏览:728
法国珠穆鸟电影 浏览:712
一个男的在沙漠救了一头狼是什么电影 浏览:908
欧美经典八戒电影 浏览:42
猿类动漫电影 浏览: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