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桥是什么时候引进中国的
㈡ 介绍下奥斯卡最佳短片《桥》
中文名:《桥》
英文名:Most
出品国:南斯拉夫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
主演:瓦·济活耶诺维奇、斯·派罗维奇
上映年份:1969年
本片在中国观众极为熟悉的电影,当年在中国多次热映。影片的结尾分别运用了两个分镜头表现敌我双方代表人物对这座终毁于战火的建筑精品的评价。敌将军与上校慨叹道:“多么美的桥啊!”;“老虎”与他的游击队员也发出一样的慨叹,尽管双方的动机不完全一样,却无不表现对毁于战火的出色的建筑物的惋惜。而对人类文明进行破坏的当然是侵略战争,这就使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虽然这部影片的片名只有一个字,但它对影片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却是精辟和深远的。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㈢ 电影《桥》影评镜头分析
《桥》很触动人,不仅仅是电影中班比诺在沼泽地上跳跃的身影,不仅仅是工程师拉响炸弹后那个浓烟遮盖的画面,也不仅仅是一群是战友也是朋友的游击队员走在山岗上的剪影。电影背后的真实命运,才是最触动人心灵的地方。曾经是中国人民朋友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已经永远消失,电影背后的那群因为电影拍摄而成为朋友的人,因为国家的分裂而不再来往。朋友再见,不光有电影里的一群游击队员,还有电影外一群活在真实世界的人,还有两个国家的人们藏在心底的感动。
㈣ 美国电影里的一段是一个跨海大桥塌方了这是什么电影
《死神来了5》
是美国新线公司的著名恐怖电影“死神来了”系列的第5部作品,跟第四部同样采用3D格式进行拍摄。《死神来了5》讲述了一群同事在参加公司组织的野外拓展活动中遭遇了悬索桥坍塌的意外灾难侥幸逃生,包含激光眼睛手术、针灸等新意场景。从后面幸存的人上了180航班的情况来看,《死神来了5》应该是前传。而片尾的验尸官说的那句:“你要小心了”来看,《死神来了6》应该是讲验尸官前传的。电影于2011年8月12日在美国首映,香港2011年8月18日上映,台湾2011年8月19日上映。
中文名
《死神来了5》
外文名
《Final Destination 5》
其它译名
《绝命终结站5》
出品时间
2010年9月13日
出品公司
新线公司
制片地区
美国
拍摄地点
加拿大温哥华
拍摄日期
2010年9月13日
导演
史蒂文·昆勒(Steven Quale)
编剧
埃里克·海瑟纳,里克·赫森瑞尔
制片人
克雷格·佩里 Craig Perry
类型
恐怖3D
主演
迈尔斯·菲什尔,尼古拉斯·达格斯托
片长
90分钟
上映时间
2011年8月12日(美国)
色彩
彩色
㈤ 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人公是谁
著名的南斯拉夫功勋演员巴日沃伊诺维奇出演主角游击队少校老虎。
㈥ 电影《桥》的故事,工程师惨死,原型闹乌龙,歌词姑娘变朋友,还有什么
说到关于“桥”的电影,你会想到哪些?可能有好多,比如《卡桑德拉大桥》等,
说到关于“炸桥”的电影,你也许会想到《奇袭》,但可能还有更多人第一印象都是那部南斯拉夫电影《桥》。
牺牲,影片最后,工程师用生命炸毁了自己心爱的桥,这个结局不仅是致敬原型亚乌克维奇,也是在致敬那些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们,这些牺牲里有战士也有工程师,当然还有那座“好桥”。
让人遗憾的是,桥炸了,还能修复,可国家没了又该怎么办呢?克尔瓦瓦茨导演去世前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南斯拉夫的消失。而我们作为看客,重看《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时同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㈦ 求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影评
南斯拉夫电影《桥》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群游击队员在极其危险与艰苦的条件下炸掉一座美丽的桥,成功阻断德军退路的故事。中国与南斯拉夫虽然相隔遥远,但是奇迹般心灵相通,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超它在其他国家所取得的成就,而意大利语插曲《啊!朋友再见》在配上中文歌词后成为七十时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
电影很容易看懂,虽然情节扑朔迷离,甚至一度非常紧张,也没有超脱英雄主义的范畴。巴塔饰演的老虎是这群英雄的核心,他的沉着冷静使他战胜了一次次生死考验,最终完成了任务。但影片决不是歌颂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由抗击侵略的南斯拉夫人民自发形成的,他们来源广泛,却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重要的是,他们成了“朋友”。
朋友,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老虎与萨瓦多尼的朋友关系来自于以前的并肩战斗,相互信任,从而结下的深厚友谊。萨瓦多尼与班比诺的朋友关系是在后者对前者一心一意的服侍与尊重中得以确立,并成为影片最感人的片段。曼奈与迪希,曾经一起战斗,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些猜疑,曼奈牺牲前与迪希的冰释前嫌令观众扼腕兴嗟,叹息友谊只是短暂的瞬间。在影片中,“朋友”是对革命战友的亲切称谓,感动观众的同时,也在感动着剧中人。片中工程师一直以他建造如此美丽的大桥为荣,他有些孤傲,对国家利益的蔑视显得不近人情,但是他还是亲手炸掉了大桥,并将生命定格在了爆炸的一瞬。是什么感动了他,让他做出如此反常但是正确的决定?答案还是“朋友”。萨瓦多尼亲手炸死班比诺使得后者不被敌人俘虏,与工程师炸掉自己的大桥求得本民族的胜利,如出一辙。歌里唱到“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七个人的团队最后仅剩下四个人,朋友都已经远去,剩下的只是伴随着断桥的空谷余音。
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南斯拉夫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一成的人口在二战中去世。而这个地区说着多种语言的各民族却焕发了空前的凝聚力,并在战后成立了一个团结的国家。在电影中,对付德国人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不是单纯的塞尔维亚人,而是泛意义上的南斯拉夫人,在本片突出表现为克罗地亚人,甚至意大利人也是这个游击小组中重要的成员。国际主义,以超脱民族的形式存在,而法西斯是南斯拉夫的敌人,也是世界和平的敌人。中国观众看着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出生入死、足智多谋、勇敢干练,自然也回忆到了二战时期我们的游击队对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滋扰战术,这种感同身受是这部电影能够在中国获得强烈认同的主要原因。
看过《电影传奇》为这部电影制作的专题后,我对《桥》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部影片的各位演员现在都很少联系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属于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的政党或利益团体,“南斯拉夫”这个称谓已经是过去时。南斯拉夫曾有一个强势独裁总统铁托,在他当政期间,南斯拉夫是一个团结的国家。但是作为克罗地亚人,铁托采取了政策使得民众对“塞尔维亚人”的认同度降低,国家的凝聚力下降,在他死后,没超过30年,南斯拉夫就已经彻底分离成7个独立国家(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塞尔维亚、黑山、科索沃)。现在的“南斯拉夫”,成为回忆的一部分,原来统一在这个国名下的团结的人民,已经从亲热变为陌生,甚至充满敌意。原先处在冷战核心但是信奉不结盟运动的强大国家,现在以7个小国的面貌存在,他们肩上不仅有美国、俄罗斯分别向他们发号施令,连周边的阿尔巴尼亚、土耳其、希腊也各有他们的打算。
听着“朋友再见”的歌声,看看南斯拉夫的今天,想想中国西部严峻的民族压力,我们怎能安下心来呢?
(希望能帮助到你!)
㈧ 一部电影剧中桥断了的是片名叫什么 美国片
《卡桑德拉大桥》(The Cassandra Crossing)1975年由英国、意大利和前西德联合制作的灾难片,1976年曾在我国上映。
国际警局为病毒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将其开到已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