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視投資發展趨勢如何
進入2019年以來,互聯網愈加頻繁的被院線電影的相關消息刷屏,「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新紀元「、「老師好,小成本電影大回收」、「復聯4票房破38億」、「吳京,首個內地票房破百億演員」、「如果可以這樣愛,收視率破1」等消息接連占據微博熱搜......
從2018年開始,《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等好影片層出不窮,單日票房記錄、內地前十榜單等數據在不斷的刷新....中國電影市場增長之快有目共睹,且已經逐步實現了佳片票房雙贏的局面。
再觀今年的電影市場,《流浪地球》等電影迅速靠著好口碑逆襲成王,說明「口碑佳片好票房」這一趨勢正在加強。
以上僅個人觀點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⑵ 【北京篇】城市影院供需研究 | 燈塔研究院 ×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阿里影業燈塔研究院與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聯合推出 影院系列研究計劃——「城市影院吸引力指標及影院投資潛力報告」, 旨在幫 助影院投資方、建設方、運營方挖掘潛力地區,調整運營方向。
這是該系列研 究計劃的第二篇:北京影院供需平衡和投資潛力研究。
最近一年,人們對於在中國城市投資開一家電影院的考慮正在變得更加謹慎。 根據燈塔研究院統計的影院數據,2018年中國票房最高的20座城市共計新開了469家影院,比2017年少了40多家。除了廣州、長沙和北京,其他頭部票倉城市的影院開業速度在2018年都相比2017年更慢了一些。
隨著觀影人次的增長變慢,開個電影院「躺著數錢」的日子過去了。以北京為例,2018年全年票房不足千萬、觀影人次不足25萬的低票房影院共有38家。 和歐美市場對比,中國城市人仍然需要更多優質影廳,但選址運營都需要更加仔細了。
和所有精明嚴謹的商業品牌一樣,電影院的投資方也有著自己的選址標准,人口、商業、區域經營競爭指標等都是影投方著重考慮的因素。
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與阿里燈塔研究院合作, 用觀影消費、商業品牌以及居住人口大數據,結合地理分析能力, 用相比傳統經驗分析更為量化的方法,探索城市重點片區的影院供需平衡情況、挖掘影院投資潛力地區。
考慮到現在正值2019北京電影節舉辦周,新一醬和燈塔研究院首先選取了北京地區進行研究。
上圖中,我們用數據劃分出了北京三類值得重點研究的片區:
●商圈: 根據主流消費品牌門店組團聚集情況劃定
●居住區: 用鏈家住宅小區戶數模擬居住人口密度,提取具有一定居住人口密度的片區
●大學區: 有2家及以上本科高校連片集聚的區域
為了便於計算與理解,我們將部分區域進行了合並計算調整(如5環外部分被大型居住區完全包圍的小型商圈、大學區直接並入該居住片區),最終共有149個片區納入研究。
截至2019年3月北京在營業的226家影院中,有195家影院位於這些重點研究區域內。
新一醬把北京每個影院投到地圖上,並把周邊3公里算作它的覆蓋范圍,可以發現, 北京五環以內地區已基本被圖上的紅色區域覆蓋完畢,而五環到六環之間還存在不少未有影院進駐的空白地帶。
若是把其中位於已經具有較高人口密度的居住區內的住宅小區提取出來,可以發現昌平回龍觀北面的沙河一帶、豐台五環附近的二七廠等地,仍有大量小區在3公里范圍內不能找到電影院。 這些人口已具有一定密度,但仍未有影城進駐的地區,是值得留意的潛力進駐區域。
在五環內,仍有少數集中了品牌門店資源、有一定商業氛圍的中小型商業片區仍未被影院覆蓋——魯谷、紫竹橋、太平橋、車公庄、雙龍公園等區域均值得考察。
進入從未有人踏足過的區域並不一定保險。反過來想,已經有影院進駐的地方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維度的參考指標。
北京有83個區域在2018年以前已有影院進駐。我們利用這些區域里2018年以前開業的影院去年全年的票房數據,結合周邊的居住人口分布,來衡量這些區域進駐更多影院的潛力大小。
以昌平回龍觀的中影國際影城永旺店為例,2018年共有超過101.6萬人次的觀眾來這里看電影,它周邊3公里覆蓋的住宅小區戶數為4.19萬戶。 用觀影人次除以周邊小區覆蓋戶數,可得出該影院的「觀影潛力指數」。
(另注:上圖B1區域的」鼓樓大街「為北京昌平區的鼓樓大街)
取不同區域內影院在觀影潛力指數上的平均值,便可以得出區域總體的觀影潛力指數,指數越高,則該片區進駐更多影城的理論潛力越高。 回龍觀這個數值為8.37,在所有研究片區中排名第三。
除去一些觀影人次和人口密度過低的區域,五環以內的豐台萬達、五棵松、西紅門等地,以及五環以外的天宮院、後沙峪、回龍觀等地觀影潛力指數較高,都比較具備容納更多影院進駐的潛力。
要驗證這里提到的幾類值得影院選址團隊考察的潛力區域,我們用2018年之後新開業影院的選址就可以判斷。 2018年北京新增了36家影院,其中有33家影城落在我們所框定的重點研究區域內。
我們分別統計了新開業影院坐落的商圈與居住區觀影潛力指數的中位數,並把觀影潛力指數高於這個水平的區域視為「觀影潛力指數較高」的區域。統計得出,有21家影城落在了觀影潛力指數較高的區域——最受青睞的片區是望京,有奧蘭環球影城等4家新影院進駐;而西小口東融國際影城等7家影院則開在了我們認為觀影潛力指數相對較低的東直門、清河等地。
需要指出的是,影院投資者進入一些觀影潛力指數較高的區域時,也要同步考察一些其他指標, 比如日票房的波動可能與城市外圍的「睡城」地區特性高度相關。
盡管天通苑等地觀影潛力指數整體較高, 但區域內電影院的周末票房佔比明顯偏高,這意味著工作日的影廳很容易空置 ——由於影廳受到院線嚴格管理不能隨意關閉影廳以作他用,租金和人力成本都會有較大程度的空耗。觀察這些片區的影院投資人,需要更慎重考察,不能盲目選擇那些租金太高的商場,也要避免開影廳數量太多的影院。
講完哪裡還有可能再開電影院,新一醬還將提供一份「避坑指南」。 對於北京這一級別的城市來說,電影院市場已經有明顯的過渡供給地區出現。
北京2018年全年票房最高的10家影院,有半數位於朝陽,票房最高的10個研究區域也有一半位於朝陽。但整體來看,北京西邊的單影院平均票房表現要整體優於東部,昌平、海淀、石景山三個行政區的單影院平均票房均高於朝陽。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朝陽區全年綜合票房收入不超過2000萬元的影院佔比較高,大幅拉低了區域平均票房收入表現,大批不飽和影城存在升級改造空間。 如新影院選擇繼續進駐朝陽,則對選址和運營的要求較高,必須謹慎關注細分區域的競爭指標。
而海淀區、昌平區和石景山居住人口密集,同一個片區內的影院密度遠低於朝陽,當前平均運營狀況相對健康。海淀五棵松、石景山萬達、豐台麗澤橋等幾個片區的影院平均全年票房超過3000萬。
進一步篩選出北京2018年全年票房、觀影人次以及影院觀影潛力指數均低於所在行政區均值的0.5倍的18家人氣較低的「不飽和影院」。
這18家影院中,北京劇空間影院現在更多地專注於話劇,電影放映場次很少,屬於特殊情況;而另有12家商業影院則均位於我們在認定的區域觀影潛力指數較低的地區。
當然業績不佳也未必總是選址的鍋。 西紅門星美影商城、北京國賓菁英電影院所在的區域,有潛力容納更多影院,但自身票房指標表現不佳,可在運營和影院改造上做進一步的升級。
阿里燈塔研究院將持續和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合作,推出影院吸引力與投資潛力研究系列報告,用數據觀察電影行業的動向與機遇。更多城市的影院投資研究結果將陸續發布在新一醬公眾號和燈塔專業版APP上。
昨天發布了
TOP20票倉城市影院吸引力指標體系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文/卓宇晶 視覺/蔣亦哲 王方宏
燈塔研究院
策劃執行/丹蕾 行業指導/牧晨 難追 視覺/黑貓
⑶ 中國有哪些知名影視公司萬達電影市值第一,達348億元
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票房持續攀升,2018年總票房達609.76億元,增長9.06%,觀影總人次超17.16億。電影院數量、銀幕數均超越北美,達1萬家以上,60079塊。至2020年,中國銀幕總數預計將超過8萬塊,佔全球三分之一。中國知名電影公司包括: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成立於1999年,中國最大電影公司,由多家單位合並組成,市值293.68億元。
萬達電影,隸屬於萬達集團,覆蓋電影院、院線與製片,市值348.14億元。
華誼兄弟,中國大陸知名娛樂集團,創立於1994年,市值131.08億元。
光線傳媒,成立於2004年,開啟電影之路,市值278.69億元。
博納影業,中國影視集團,市值約160億元,正籌劃上市。
阿里影業,阿里巴巴旗下,市值335.56億港元。
華策影視,總部位於杭州,市值121.32億元。
新麗傳媒,集電視劇、電影、網路劇製作與全球發行、營銷、經紀於一體,市值155億元。
捷成股份,下屬眾多子公司,市值99.91億元。
橫店影視,經營院線、電影院、影視製作,市值91.96億元。
文投控股,市值75.12億元。
奧飛娛樂,動漫文化傳播公司,市值84.82億元。
北京文化,全產業鏈影視傳媒集團,市值73.02億。
上海電影,市值78.81億元。
還有慈文傳媒、開心麻花、華錄百納、唐德影視、美團貓眼電影、樂創文娛等。
中國電影公司數量眾多,規模尚不及美國五大巨頭。然而,市值卻較高,因其被看好未來增長潛力。迪士尼與奈飛的市值顯示,中國電影公司的總體市值仍有發展空間。中國電影產業正處快速發展期,未來將加速增長並走向國際化。
⑷ 故城金棕櫚電影院投資管理現狀
故城金棕櫚電影院投資管理現狀為繼續經營。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故城金棕櫚電影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5月20日,經營范圍為影院管理、電影放映、票務代理服務等,截止2022年11月24日故城金棕櫚電影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繼續經營,無經營異常提示。
⑸ 2018年電影產業鏈市場競爭格局與發展趨勢分析
上游環節競爭白熱化
電影產業鏈上游是製片環節,主要包括劇本開發、立項、電影生產構成。目前,電影製片環節准入門檻不高,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和其他相關規定,電影行業製片領域涉及的監管准入措施主要包括電影製片製作資格准入許可、電影攝制行政許可、電影內容審查許可三大方面。
正因此,國內製片方的競爭十分激烈,每年生產的電影數量持續增長。根據國家廣電總局數據,2014年,我國電影產量為758部,到2018年電影產量已超過千部,增加至1082部,年均復合增長率為9.3%。
電影產業鏈中游是發行環節,主要是根據影片獲取公映許可證和上映檔期的情況,組織電影宣傳和發行工作,完成影片公映以及衍生品銷售等工作。不過影片類型的不同,使國內發行領域的機構存在差異。
其中國產電影的發行可以由國內任意發行公司完成,而進口電影只有中國電影、華夏電影兩家公司具有引進和發行權。其中批片大都是由民營公司引進之後,再向中影或者華夏申請配額指標並支付一定費用。
這導致國產電影發行市場競爭激烈,既有博納影業、五洲電影發行等為基於院線資源優勢的終端主導型公司,也有光線傳媒、新麗傳媒等為以優質內容生產為核心的傳統發行公司,以及貓眼電影、阿里影業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發行公司。
電影產業鏈下游是院線(影院)環節,是電影行業中連接電影發行方和影片放映方,對影院實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獨立經營單元。目前,國內院線與其下屬影院的關系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資產聯結、另一種是簽約加盟。
由於院線有牌照準入壁壘,因此近年來國內院線數量基本保持穩定,競爭格局基本清晰,以萬達院線、大地院線、上海聯合、中影南方和中影數字等為代表的前十院線梯隊成為我國院線市場商業化運作的主導力量。
產業鏈整合趨勢明顯
當前,國內電影行業全產業鏈布局或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發展、整合或合作的趨勢日益明顯。為了通過整合全產業鏈資源以強化盈利能力和對產業鏈各資源要素的控制能力,以此發揮各產業環節的協同效應、增強市場競爭力,國內電影行業中實力較強的企業紛紛開始全面介入上游的內容製作、中游的宣傳發行、下游的院線影院終端放映和衍生品產業投資之中,使得整個電影產業鏈的整合趨勢日益明顯。
此外,影視公司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越來越多,電影製片、電影宣傳發行、電影衍生品和投放終端逐步互聯網化。近兩年,互聯網公司也通過兼並、合作,滲入到製片、發行、放映各方面,從多角度、寬領域介入到了電影產業鏈。互聯網公司憑借其平台的領先優勢,協同現有業務布局和戰略方向,為平台的活躍用戶提供豐富的內容供給,增加盈利。
更多數據參考 前瞻產業研究院 發布的《 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