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有電影《紅色警戒》的詳細簡介
影片《細細的紅線》基本信息
更多外文片名
Mince ligne rouge, La .....(Canada: French title)
對白語言
英語 《細細的紅線》電影海報[2]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realistic war violence and language.
級別
Singapore:PG Australia:M Germany:16 Norway:15 Sweden:15 UK:15 France:U Spain:13 USA:R Hong Kong:IIB Netherlands:16 Argentina:16 Finland:K-14 Portugal:M/16 Canada:14A Switzerland:16 Hungary:16 South Korea:12 Belgium:KT
製作成本
$52,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1997年6月23日 - 1997年11月
製作日期
1997年6月 -
攝影機
Arriflex Cameras
攝制格式
35 mm (Kodak 5248 and 5279)
洗印格式
35 mm
演職員表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注First Sergeant Edward Welsh西恩·潘----Corporal Fife阿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Private Witt (as Jim Caviezel)詹姆斯·卡維澤/James Caviezel----Private Jack Bell本·卓別林/Ben Chaplin----Brigadier General Quintard約翰·特拉沃塔/John Travolta----Captain Charles Bosche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Lieutenant Colonel Gordon Tall尼克·諾特/Nick Nolte----Sergeant Storm約翰·C·賴利/John C. Reilly----Captain John Gaff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Sergeant Keck伍迪·哈里森/Woody Harrelson----Private Ash (as Tom Jane)托馬斯·簡/Thomas Jane----Captain James 'Bugger' Staros伊萊亞斯·科泰斯/Elias Koteas----Second Lieutenant Whyte傑瑞德·萊托/Jared Leto----Sergeant McCron約翰·薩維奇/John Savage----Private Tills蒂姆·布雷克·尼爾森/Tim Blake Nelson----Private First Class Doll達什·米霍克/Dash Mihok----Japanese Officer #1光石研----Marty Bell米蘭達·奧圖/Miranda Otto----
<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默認顯示|全部顯示
職員表
▪ 製作人:格蘭特·希爾/Grant Hill;羅伯特·邁克爾·蓋斯勒/Robert Michael Geisler;Sheila Davis Lawrence;約翰·羅伯杜/John Roberdeau;小喬治·斯蒂文斯/George Stevens Jr.;Michael Stevens▪ 導演: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 副導演(助理):Lisa Brookes;Keri Bruno;Gary Capo;Karen Estelle Collins;斯奇普·考斯珀/Skip Cosper;Sean Hobin▪ 編劇: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詹姆斯·瓊斯/James Jones▪ 攝影:約翰·托爾/John Toll▪ 配樂:漢斯·季默/Hans Zimmer▪ 剪輯:Leslie Jones;Saar Klein;比利·韋伯/Billy Weber▪ 選角導演:黛安娜·克里滕頓/Dianne Crittenden▪ 藝術指導:傑克·菲斯克/Jack Fisk▪ 美術設計:Ian Gracie▪ 服裝設計:Margot Wilson▪ 視覺特效:Chris Godfrey▪ 布景師:Richard Hobbs;Suza Maybury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Fox 2000 Pictures [美國]
Geisler-Roberdeau [美國]
菲尼克斯影片公司 Phoenix Pictures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DVD)
20世紀福克斯阿根廷分公司 20th Century Fox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Argentina)
Filmes Castello Lopes [葡萄牙] ..... (Portugal)
Gativideo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Hispano Foxfilms S.A.E. [西班牙] ..... (Argentina) (video)
Odeon Video [希臘] ..... (Greece) (DVD)
Odeon [希臘] ..... (Greece)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 (Greece)
UGC-Fox Distribution (UFD) [法國] ..... (France)
特技製作公司
Animal Logic [澳大利亞]
其它公司
20th Century Fox Studios [美國] ..... re-recording services
Alison Barrett Casting [澳大利亞] ..... casting: australia
Cinema Research Corporation [美國] ..... end credits
Cinesite Inc. [美國] ..... digital film services
Eagle Eye Digital Film [美國] ..... avid film composer
Fluid Images Inc. ..... akela crane
Frameworks [澳大利亞] ..... avid film composer
Jo Anne Kane Music Services [美國] ..... music ist
L.A. Mad Dogs [美國] ..... adr voice casting
Media Ventures [美國] ..... music proction services
Owen & DeSalvo Company [美國] ..... US accounting servies
PMK Public Relations [美國] ..... us publicist
Pacific Title/Mirage [美國] ..... opticals
RCA Victor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Scarlet Letters [美國] ..... titles
The Conformist Inc. ..... negative cutting
The Newman Scoring Stage, Twentieth Century Fox Studios [美國] ..... score recording
Video 8 ..... dailies telecine transfers
Warner Brothers Post-Proction Services [美國] ..... sound editorial
[3]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98年12月28日 ..... (limited)
美國
USA
1999年1月8日
加拿大
Canada
1999年1月15日
德國
Germany
1999年2月12日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韓國
South Korea
1999年2月13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9年2月14日 ..... (premiere)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99年2月18日
義大利
Italy
1999年2月19日
西班牙
Spain
1999年2月19日
瑞典
Sweden
1999年2月19日
比利時
Belgium
1999年2月24日
法國
France
1999年2月24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9年2月25日
德國
Germany
1999年2月25日
以色列
Israel
1999年2月25日
荷蘭
Netherlands
1999年2月25日
紐西蘭
New Zealand
1999年2月25日
新加坡
Singapore
1999年2月25日
奧地利
Austria
1999年2月26日
巴西
Brazil
1999年2月26日
丹麥
Denmark
1999年2月26日
冰島
Iceland
1999年2月26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99年2月26日
瑞士
Switzerland
1999年2月26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土耳其
Turkey
1999年2月26日
英國
UK
1999年2月28日
芬蘭
Finland
1999年3月5日
埃及
Egypt
1999年3月10日
挪威
Norway
1999年3月12日
俄羅斯
Russia
1999年3月15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1999年3月18日
匈牙利
Hungary
1999年3月18日
斯洛伐克
Slovakia
1999年3月18日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1999年3月20日 ..... (Jakarta)
馬來西亞
Malaysia
1999年3月25日
哥倫比亞
Colombia
1999年3月26日
愛沙尼亞
Estonia
1999年3月26日
日本
Japan
1999年4月10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3年8月10日 ..... (TV premiere)
劇情介紹
版本一
本片是一部描述美國在1942年到1943年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戰役期間一個名為「查理斯火炮連」的戰爭故事。在這次大規模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中,查爾斯連隊因設法要從日本人手中奪回名為210號的陣地,全連從登陸開始到持續數月精疲力盡的廝殺與流血,從叢林中巡邏偵察到夜宿野地和傷躺醫院,一直到生存者最後的離去,皆被深刻且真實地在片中描繪出來。
版本二
《細細的紅線》根據美國作家詹姆斯·瓊斯的同名小說改編。1942年,位於南太平洋上的瓜達康納爾群島風光如畫。美軍士兵在島上登陸,希望能從日本侵略軍手中將它收回。美軍和日軍在這個小島上展開了大規模的戰役,搶奪被日軍控制的210陣地的艱巨任務落在了「查理步兵連」的頭上。為此,上尉斯塔羅和下達命令的中校塔爾發生了爭執。塔爾認為諸位戰士應該奮勇向前,將平時訓練的技能都展現出來,而斯塔羅則認為在塔爾的勃勃野心驅使下,全連的士兵將走上一條不歸之路。可是,斯塔羅最後被解除了職務,眾位士兵仍然必須投入這場國家參加的「正義戰爭」。在長達數月的血腥戰役中,步兵連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從危機四伏的夜間偵察到艱苦卓絕的露宿野外,從陣地上遭遇的槍林彈雨到生還後醫院里承受的心靈創痛,戰爭中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落到他們頭上。
精彩評論
Every man fights his own war.
戰爭是邪惡的,戰爭導致死亡,目的卻是權力。
少將命令上校指揮好戰斗,因為他還要向上將報道;上校則責成上尉完成任務,上尉就指派排長和班長。
可以認為是官高一級壓死人,但是上級的命令落到你頭上了,你就要頂下來,不如認為自己倒霉心裡更舒服些。
對戰爭和死亡的恐懼是本片的主題,這種恐懼不僅美國人有,日本人也如此。
這種主題在中國和日本是不會出現的,也當然不會出現本片中的對上級命令的抵抗。
對戰爭的厭惡導致人們對世外桃源地嚮往,而這個世外桃源在本片中就是一個原始部落。
戰爭的本質是殺戮嗎?戰爭的意義是正義與邪惡嗎?生命軀體的歸宿是自然的話,我們精神的歸宿又在哪裡?
② 一部美國電影,關於美蘇互相進行核打擊,名字好像譯為紅色警戒
奇愛博士 影片根據彼得•喬治1958年的小說《紅色警戒(Red Alert)》改編而成
③ 我記得以前看了一部片子,好像是俄國的,大致是說航空母艦出了問題
劇情像 k19寡婦製造者 不過是潛艇啊 是不是記錯了
簡介:
本片根據一位原蘇聯潛艇指揮官如何制止一場足以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核爆炸事故的真實故事改編而
成。1961年,正是冷戰最為緊張的時期,蘇聯第一艘彈道核潛艇,綽號:「寡婦製造者」在北大西洋海底
試航時發生了冷凝系統故障,導致核反應推系統過熱,若不及時排除故障,核反應爐便會融毀並誘發艦載
核導彈,K-19將發生劇烈的核爆炸。
在冷戰期間,這種突如其來的核爆炸必然會被美國視為惡意攻擊。眼看世界性的核毀滅勢不可免,K
-19船長阿里克斯·費斯特里科夫(哈里森·福特飾)冷靜地帶領全體船員在高度核輻射的環境下挽回系
統,以求全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④ 紅色警戒電影的演員介紹
回到話題,《紅色警戒》就達到了以上絕大多數影迷的底線要求:論導演,此部作品由Terrence Malick20年後復出的作品,想必一位潛心修煉的大師,在全局掌控方面不會讓人失望。論演員,這部作品出現了許多好萊塢一線明星,眾多「跑龍套」角色的驚鴻一現,常常會引起意想不到的點觸,當然缺點就是讓觀眾細化、消化如此之多的角色有點困難。不過,Terrence顯然有充分的准備,在戰斗場面中,通常集中在托爾少尉、連長的矛盾。而之前電影在鋪陳和之後電影的結尾,明顯集中在那位逃兵維特的身上。因此如果我們大腦能暫時屏蔽掉其他過於鮮亮但角色毫無出彩的明星時,我們還是能感覺得到整部作品比較完整的角色分配的。 作為最後的總結,我想寫寫關於《紅色警戒》那段經典的民族唱段。那幽繞的歌唱,略帶天籟的迴音處理,讓人不禁回味美麗的南太平洋小島風情,這種感覺與《紅色警戒》所要表達的思想是融合貫通的——那就是我們不要戰爭,我們所要的是真真切切對人類社會的思考,不然戰爭所帶來的痛苦,仍然要我們下一代人去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