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棕櫚獎中國有幾個
1993年,中國導演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獲得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獎,這部影片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獲此殊榮的華語影片。2017年5月29日,中國導演邱陽憑借《小城二月》獲得第70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
『貳』 從二〇〇〇年到現在我國有哪些電影在國外獲獎
馬背上的法庭(劉傑)、刺青、三峽好人、蘋果、圖雅的婚事
另外,還有其他獲獎影片
《李蓮英》獲第41屆柏林電影節特別鼓勵獎。
《哦,香雪》獲國際兒童和青少年電影中心藝術大獎。
《中國岩溶》獲西班牙巴塞羅那國家地質學電影節大獎——最高藝術質量獎。
加拿大、香港、中影合拍故事片《秦俑〉獲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最受歡迎影片;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配樂。
《高產緊湊型玉米》獲捷克斯洛伐克尼特拉第8屆國際農業電影節教學片類二等獎。
《壁蜂》獲捷克斯洛伐克尼特拉第8屆國際農業電影節通俗科學類二等獎。
西影廠和台灣合拍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國際影評人獎和艾維拉諾莉特別獎。
《馬路騎士》獲法國馬賽國際女性電影節公眾大獎。
北影廠香香港合拍故事片《過年》獲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趙麗蓉獲最佳女演員獎。
《屠城血證》獲東京世界和平電影節故事片一等獎。
1992年《雙旗鎮刀客》獲第三屆日本夕張國際探險與幻想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來自火焰山的鼓手》獲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影片獎」。
《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義大利大衛獎評選活動「最佳外語片獎」。
《四十不惑》獲第四十五屆瑞士洛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評獎」。
《狂》獲第三屆不結盟國家電影節(朝鮮)「最佳攝影獎」。
《高朋滿座》獲蒙古第一屆喜劇電影節一等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獲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血色清晨》獲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金球獎」。
《留守女士》獲第十六屆開羅國際電影「金字塔金像大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心香》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1993年《香魂女》(導演:謝飛)、《喜宴》(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血色清晨》、《四十不惑》、《雙旗鎮刀客》、《媽媽》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
《天堂回信》(導演:王君正)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國際兒童青年電影中心獎」;荷蘭第7屆國際兒童電影電視節最高獎「兒童電影節獎」;美國芝加哥第10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成人評委和兒童評委兩項最佳影片獎;伊朗第9屆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雜嘴子》(導演:劉苗苗)獲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參議院特別獎」。
《找樂》(導演:寧瀛)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論壇獎和特別榮譽獎;第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金櫻花獎和東京都知事獎;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青年導演大獎」首獎,獎金35萬美元;第十五屆法國南特亞非拉三大洲電影節金熱氣球獎,男主角黃宗洛獲最佳男演員獎。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森林、小鳥和我》獲第四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動畫、兒童電視節豎讓目組開羅金獎。
由田壯壯執導、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的《藍風箏》獲第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最優秀女演員獎(呂麗萍)、新人特別推薦獎和東京都知事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聯盟大獎;洛杉磯影評家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剪輯獎。
《菊豆》(導演:張藝謀)獲保加利亞瓦爾納市首屆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鞏俐),鞏俐還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秋菊打官司》(導演:張藝謀)獲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並名列香港第12屆電影金像獎最佳十大華語片之冠。
《大紅燈籠高高掛》(導演:張藝謀)獲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外語片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比利時電影評論家協會大獎。
《心香》(導演:碰纖兄孫周)獲第9屆法國蒙彼利埃中國電影節笑襲最高獎——「金熊貓獎」。
《隨風而去》(導演:肖鋒)獲第2屆東京國際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結尾獎。
《愛在東京)獲法國第14屆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留學生吳曉東)金獎。
台灣的《無言的山丘》獲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日本福岡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劇本吉最佳美術指導獎。
台灣的《戲夢人生》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評委獎。
台灣的《暗戀桃花源》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特別榮譽獎。
台灣的《青少年哪吒》獲第6屆東京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項目銅獎,第15屆法國三大洲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
香港的《籠民》獲首屆上海電影節評委特別獎,日本第3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和攝影獎。
中國教育電視片《水》獲得第二十屆「日本賞」國際教育節目大賽學前教育類銀牌獎。
吉林電視台攝制的電視紀錄片《遠離的願望》在挪威特羅姆索舉辦的自然紀錄片電影節上,獲特別榮譽獎;在義大利桑迪歐國際自然紀錄片電影節上,獲特別獎。
動畫片:上海美影廠《12隻蚊子和5個人》獲法國第19屆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教育獎。《悍牛與牧童》獲第3屆伊斯梅利亞國際紀錄片、短片電影節塔胡特銀像獎。
電視片:中央台《最後的山神》獲「亞廣聯」電視大獎。《遠在北京的家》獲四川國際電視節紀錄片大獎,《老磨坊》獲最佳男主角獎(吳京安)。
謝晉導演獲法國首屆《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
1994年《火狐》(導演:吳子牛)獲第四十四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推薦獎」和在法國蒙彼利埃舉行的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
中國遼寧電視台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兩個孤兒的故事》獲第二屆亞洲電視映像節最高獎賞——最優秀獎,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片《姊妹溪》獲優秀獎。
《大氣層消失》(導演:馮小寧)在南斯拉夫金松嶺獲「金松嶺—94」國際環保、體育和旅遊電影節「銀松獎」。
《炮打雙燈》獲第42屆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評委特別提名獎。女主角寧靜獲最佳女演員獎。
《鳳凰琴》獲第四次不結盟運動及發展中國家平壤電影節火炬銅獎。
《黃土高原徑流林業》在第11屆國際農業電影上,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獎。
1995年《紅粉》(導演:李少紅)獲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優秀單項獎視覺效果「銀熊獎」。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紅玫瑰的扮演者陳沖獲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主角獎」。
《黃沙 青草 紅太陽》(導演:周友朝)獲首屆金色布拉格電影節金人大獎。
《戰爭子午線》(導演:馮小寧)獲第4屆東京國際兒童電影節「日本電影評論家獎」。這是中國抗戰影片首次在日本獲獎。
《黑駿馬》(導演:謝飛)獲第19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導演獎,男主角騰格爾獲最佳藝術獎。
《民警故事》(導演:寧瀛)獲西班牙第43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和國際影評人大獎。
《紅櫻桃》(導演:葉大鷹)獲第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軒尼詩記者杯——最佳創意獎」。女主角郭柯宇獲最佳女演員獎。
《母親,沒有選擇》獲第5屆國際青年電視節大獎及最佳觀眾獎。
《二嫫》(導演:周曉文)獲第四屆國際電影節「瑪雅美洲豹」金獎,女主角艾麗婭獲最佳女演員獎。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獲日本東京東影評論家大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張國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同時該片還獲得日本東京每日新聞電影大獎、最佳影片獎。
《陽光燦爛的日子》(導演:姜文)男主角夏雨獲第一屆新加坡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影片被美國《時新周刊》評為年度國際「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導演:張藝謀)獲第4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技術獎」;被美國全美影評人聯盟評為年度格里菲思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獲美國第61屆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電影獎「最佳攝影獎」。
《女兒紅》(導演:謝衍)女主角歸亞蕾獲捷克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女人花》(導演:王進執)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故事片大獎和「婦女電影獎」。
《蘭陵王》(導演:胡雪樺)獲美國洛杉磯桑塔·克拉里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出品人鄭凱南獲榮譽獎狀;攝影顧長衛獲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攝影獎」。
《與往事乾杯》(導演:夏鋼)獲葡萄牙第24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俱樂部聯合榮譽獎。
《落河鎮的兄弟》(導演:蘇舟)獲美國第12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聯合國兒童權益宣言」獎。
《人約黃昏》獲馬那基國際電影節「銀攝影機大獎」。
《混在北京》中女主角劇雪獲大馬士革國際電影節「表演特別獎」。
《活著》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男主角葛優獲「第47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藍風箏》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
《東邪西毒》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
《背靠背,臉對臉》獲香港第14屆電影金像獎評選「十大華語片」之一。
『叄』 威尼斯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截至2023年9月5日,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歷屆獲獎名單如下:
第一屆(1932)
最佳導演:尼古拉·埃克《生路》
最佳男演員:弗雷德里克·馬區《化身博士》
最佳女演員:海倫·海斯《馬德隆·克勞德特的罪惡》
第二屆(1934)
最佳外國影片:《阿蘭島人》
最佳導演:吉·馬哈蒂《入謎》、約·羅文斯基《青年之戀》
最佳男演員:華雷斯·皮萊《自由萬歲》
最佳女演員:凱瑟琳·赫本《小婦人》
最佳義大利影片:《泰雷薩旗手》
第三屆(1935)
最佳外國影片:《安娜·卡列妮娜》
最佳義大利影片:《幻影》
最佳導演:金·維多《洞房花燭夜》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布郎夏爾《罪與罰》
最佳女演員:保拉·韋塞利《插曲》
第四屆(1936)
最佳外國影片:《加利福尼亞的皇帝》
最佳義大利影片:《利比亞騎兵隊》
最佳導演:傑克·弗德《弗蘭德狂歡節》
最佳男演員:保羅·茂尼《路易斯·巴斯德傳》
最佳女演員:安娜·蓓拉《戰斗前夜》
第五屆(1937)
最佳外國影片:《舞針的冊》
最佳義大利影片:《抗擊漢尼拔》
最佳導演:羅·弗拉哈迪《伏象神童》
最佳男演員:伊密爾·詹寧斯《統治者》
最佳女演員:蓓蒂·黛維斯《紅衫淚痕》
第六屆(1938)
最佳外國影片:《奧林匹克運動會》
最佳義大利影片:《空軍敢死隊》
最佳導演:卡爾·里特《士兵的假期》、馬塞爾·卡內爾《霧碼頭》
最佳男演員:李思利·霍華德《賣花女》
最佳女演員:瑙瑪·希拉《絕代艷後》
第七屆(1939)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布納·梅西阿斯》
第八屆(1940)
最佳外國影片:《驛站長》
最佳義大利影片:《阿爾卡扎爾之圍》
第九屆(1941)
最佳外國影片:《克魯格總統》
最佳義大利影片:《鋼盔》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喜劇演員》
最佳男演員:厄梅特·扎科尼《波那帕特先生》
最佳女演員:路易斯·烏爾里奇《安奈利》
第十屆(1942)
最佳外國影片:《偉大的國王》
最佳義大利影片:《檳加西》
最佳男演員:福斯科·格拉切蒂《一次槍擊》
最佳女演員:克·蘇德鮑姆《偉大的國王》
第十一屆(1946)
最佳外國影片:《大地之光》
第十二屆(1947)
最佳外國影片:《罷工》
最佳義大利影片:《悲慘的追逐》
最佳導演:亨利·喬治·格盧佐《巴黎警局》
最佳男演員:皮埃爾·費斯內《文森特先生》
最佳女演員:安娜·瑪格納尼《可尊敬的安吉利娜》
第十三屆(1948)
最佳外國影片:《王子復仇記》
最佳義大利影片:《在羅馬的陽光下》
最佳導演:格·沃·派勃斯特《審判》
最佳男演員:恩斯特·多伊奇《審》
最佳女演員:珍·西蒙斯《王子復仇記》
第十四屆(1949)
聖馬克金獅獎:《曼儂》
最佳義大利影片:《沼澤的藍天》
最佳導演:阿·吉尼那《沼澤的藍天》
最佳男演員:約瑟夫·科頓《珍妮的肖像》
最佳女演員:奧麗薇·迪·哈弗蘭《毒龍潭》
第十五屆(1950)
聖馬克金獅獎:《裁判結束》
最佳義大利影片:《明天太晚了》
最佳男演員:薩姆·傑夫《夜闌人未靜》
最佳女演員:埃莉諾·帕克《鐵窗紅淚》
『肆』 歷屆金雞電影節舉辦地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金雞獎的背景資料。
意義: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是中外電影的大交流,是中外影人的大聚會,是中國電影人向世界展示中國電影成就,是世界電影人了解中國電影現狀,是中國和世界電影界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重要而獨特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