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00部影史最佳科幻電影
《Timeout》評選的影史百大科幻電影中,每部作品都承載著科幻電影的獨特魅力與深刻探索。以下是部分精選的科幻佳作,它們在不同的維度與層面,揭示了未來、科技與人性的復雜性。
《獨立日》(1996)、《藍白紅三部曲之紅》(1994)、《二零一零》(1984)、《超人》(1978)等,通過各自獨特的敘事風格,展現了科幻電影對社會、科技與人類命運的思考。
《湮滅》(2018)、《沖出寧靜號》(2005)、《阿爾伐城》(1965)、《五百年後》(1971)、《飛向太空2002》(2002)等影片,以未來視角審視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探討科技與文明的共生、沖突。
《天生愛神》(1984)、《奇異的旅程》(1966)、《少數派報告》(2002)、《博命》(1962)、《太空英雌芭芭麗娜》(1968)等作品,以獨特的科幻設定,展現未來世界中的人類情感、道德與生存困境。
《人間大浩劫》(1971)、《科學怪人》(1931)、《科幻雙故事片》(1936)、《頭腦特工隊》(2015)、《鋼鐵巨人》(1999)等電影,融合了歷史與當代的科幻元素,反思科技與人性的關系。
《星際迷航》(2009)、《攻殼機動隊》(1995)、《電路世界》(1973)、《阿凡達》(2009)、《降臨》(2016)等,以宏大的世界觀和深刻的主題,引領觀眾探索宇宙的奧秘與人類的未來。
《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1983)、《飛俠哥頓》(1980)、《美國宇航員》(2001)、《脫胎換骨》(1966)、《致命魔術》(2006)等影片,通過科幻元素,展現時間、空間與現實的復雜性。
《鋼鐵俠》(2008)、《逃離地下天堂》(1976)、《西部世界》(1973)、《怪人》(1951)、《深淵》(1989)等作品,揭示了科技發展與人類情感的沖突與融合。
《地球爭霸戰》(1953)、《傻瓜大鬧科學城》(1973)、《我略知她一二》(1967)、《極光追殺令》(1998)、《瘋狂的麥克斯2》(1981)等電影,通過科幻敘事,探討科技對社會結構與人類行為的影響。
《火星人地球大襲擊》(1967)、《地心引力》(2013)、《死亡幻覺》(2001)、《沙丘》(1984)、《時空大挪移》(1960)等作品,以獨特的視角,展現科技與自然、宇宙的相互作用。
《報信的人》(1984)、《超世紀諜殺案》(1973)、《光明戰士阿基拉》(1988)、《鐵血戰士》(1987)、《原始星球》(1973)等影片,通過復雜的情節和深刻的主題,揭示科技與人類命運的緊密聯系。
《皮囊之下》(2013)、《星河戰隊》(1997)、《捉鬼敢死隊》(1984)、《超時空接觸》(1997)、《她》(2013)等作品,以科幻元素為載體,探索人類情感、意識與科技的邊界。
《第九區》(2009)、《星際旅行2:可汗之怒》(1982)、《全面回憶》(1990)、《第五元素》(1997)、《極度空間》(1988)等影片,通過科幻敘事,展現科技與人性的復雜關系。
《機器人總動員》(2008)、《暗淡的星》(1974)、《人體異形》(1978)、《命運之門》(2004)、《盜夢空間》(2010)等作品,以獨特的視角,探討科技與人類情感的深層聯系。
《天降財神》(1976)、《銀河追緝令》(1999)、《宇宙靜悄悄》(1972)、《變種異煞》(1997)、《地球停轉之日》(1951)等影片,通過科幻元素,展現未來世界與人類命運的復雜性。
《侏羅紀公園》(1993)、《人猿星球》(1968)、《堤》(1962)、《發條橙》(1971)、《天外魔花》(1956)等作品,以獨特的情節,探索科技與自然、歷史的互動。
《十二猴子》(1995)、《機械姬》(2014)、《人工智慧》(2001)、《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2004)、《回到未來》(1985)等影片,以科幻元素為背景,深入探討時間、記憶與自我認知的奧秘。
《禁忌星球》(1956)、《蒼蠅》(1986)、《人類之子》(2006)、《索拉里斯》(1972)、《終結者2:審判日》(1991)等作品,通過科幻敘事,揭示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與人性的深遠影響。
《潛行者》(1979)、《月球》(2009)、《黑客帝國》(1999)、《怪形》(1982)、《外星人E.T.》(1982)等影片,以獨特視角,探討科技、意識與生命本質的深刻議題。
《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1980)、《終結者》(1984)、《大都會》(1927)、《妙想天開》(1985)、《第六感》(1999)等作品,以科幻敘事,展現科技與人性、文明的復雜關系。
《星球大戰》(1977)、《異形2》(1986)、《第三類接觸》(1977)、《異形》(1979)、《銀翼殺手》(1982)等電影,以科幻視角,深刻探討科技、生命與人類命運的深層次問題。
《2001太空漫遊》(1968)作為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以其宏大的敘事、深刻的思考,引領了科幻電影的美學潮流,成為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
B. 2012電影觀後感
不久前我看了電影《2012》。現在想起,我的心中還是會涌動著很多感想,還是會覺得很震撼,還是會想起裡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這部電影主要是根據瑪雅歷中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地球會毀滅的傳說,描繪出了世界末日來臨時地震、海嘯等特大災難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和人們面對災難的表現。其中,發現世界末日要到來的人是印度的科學家;而最後,製造好「方舟」,拯救人類的是中國,我為中國和亞洲感到驕傲。
在電影《2012》中,主角叫傑克遜,他在發現災難來臨時,立刻帶上自己的家人,開汽車,開飛機,歷盡艱難萬險來到中國,在一個造「方舟」的工人的幫助下進入了方舟。可是卻因此給「方舟」造成了損壞,差點害死了全船人。於是傑克遜冒著生命危險與兒子一起齊心協力解決了故障,讓大家都得救了。他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犯的錯需要我們去承擔!」我很佩服他在這種危急時刻選擇了知錯就改,勇於承擔。
影片中最讓我敬佩的還是美國總統。災難來臨時,這位美國總統選擇了留在地球上,和人民共存亡。他把科學家們發現世界末日的消息告訴全世界的人們,而不是隱瞞真相,讓人們有時間與自己的家人告別。美國總統說過「我們是一家人,我會留下來和你們一起度過難關!」這位美國總統是最有權力上「方舟」,逃過這次劫難的人,但他卻認為驚慌的人們需要有人指揮;恐懼到了極點的人們更需要有人去安撫。美國總統最後選擇了留下,被海嘯淹沒。他做了一個普通人難以做到得偉大的選擇!
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不會有這么大的災難,但也會有面臨選擇的時候。有一個黑人在白人一統天下的西方世界,選擇了努力與奮斗,最後成為美國總統,他就是美國的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今年的感恩節,奧巴馬與兩個女兒一起出現在白宮,接收國家火雞協會按傳統向總統贈送的火雞。奧巴馬曾計劃把這只伙火雞吃掉,但女兒上前阻止,他就沒有吃,並且假裝嚴肅地把手放在火雞的頭上,說:「你被赦免了。」在威嚴的總統和慈愛的父親之間,奧巴馬選擇了做一個慈愛、幽默和會讓女兒快樂的父親。相信這樣的總統,這樣的父親,在碰上《2012》這樣的災難時,也會做出像電影中的總統一樣的選擇!
我很佩服《2012》里那些捨生取義的人,但我更希望我們在現在選擇健康,選擇環保,讓《2012》的悲劇永不出現!一起加油~
C. 有哪些不錯的災難片
說起災難片,當然要數美國好萊塢製作最經典了,譬如《後天》,《2012》等,大場面製作,特效震撼人心,當然,今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其實也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災難片,對標好萊塢水準,我們也是不差的。
一、後天
流浪地球大家都很熟悉了,吳京與一眾小鮮肉出演,刷爆了春節檔。作為中國科幻片的開元製作,無疑流浪地球的製作水準都十分精美,畫面特效把握到位。但是,我想說的是,作為一部太陽要爆炸,人類把地球帶走的影片,其實,它的核心也是一部災難片。地球停止自轉,洪水滔天,淹沒了人類家園;全球溫度降低,城市變成冰雕,普通人類只能生活在地下;地球流浪途中,又面對木星引力捕獲,突破洛希極限,即將boom!人類存亡,乃至地球存亡,危在旦夕。這還不是一部災難片吧。後天也好,2012也好,無論災難如何大,如何恐怖,地球好歹還在,流浪地球可好,災難來臨,地球都自身難保。這明明是一部視野更大、災難指數超標的災難片。更何況,作為一部中國人製作的災難片,我們的特效畫面足夠好,更別說電影的劇情了。美國災難片中,無一例外的是男主帶來一家人躲避災難,所有人都在躲避災難,然後最終安全;而我們的電影,所有的人都在拯救地球,即便絕望、即便失敗,但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都不曾放棄。這,或許才是真正的災難片的內核,不拋棄不放棄,好好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