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目前有哪些知名影視公司
中國目前較知名的影視公司有:中影CFGC、光線傳媒、華誼兄弟、博納影業BONA、上影、萬達影業、樂視影業、寰亞、北京文化、英皇電影、安樂EDKO等。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排名不分先後。
應答時間:2020-12-0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B. 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2016修正)
第一條為繁榮電影創作生產,維護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的製片者及相關人員的合法權益,促進中外電影交流,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是指依法取得《攝制電影許可證》或《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的境內電影製片者(以下簡稱中方)與境外電影製片者(以下簡稱外方)在中國境內外聯合攝制、協作攝制、委託攝制電影片。第三條本規定適用於中外電影製片者在中國境內外合作攝制的故事片、美術片、科教片、紀錄片、專題片等電影片(含膠片電影、數字電影、電視電影等)。第四條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負責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的管理工作。第五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包括下列形式:
(一)聯合攝制,即由中外雙方共同投資(含資金、勞務或實物)、共同攝制、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擔風險的攝制形式;
(二)協作攝制,即外方出資,在中國境內拍攝,中方有償提供設備、器材、場地、勞務等予以協助的攝制形式;
(三)委託攝制,即外方委託中方在中國境內代為攝制的攝制形式。第六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符合中國憲法、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
(二)尊重中國各民族的風俗、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
(三)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四)有利於中國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安定;
(五)有利於中外電影交流;
(六)不得損害第三國的利益。第七條國家對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實行許可制度。
境內任何單位或個人未取得《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或批准文件,不得與境外單位或個人合作攝制電影片。未經批准,境外單位或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獨立攝制電影片。第八條申請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持有《攝制電影許可證》或《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的中方製片單位(含在境內批准注冊的中外合資電影製片公司,下同);
(二)中外合作雙方均不在因違反《電影管理條例》而停止攝制電影片的處罰期內。第九條申請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應當向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提供下列材料:
(一)中方製片單位的攝制立項申請;
(二)中方製片單位的《攝制電影許可證》(《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及營業執照復印件;
(三)電影文學劇本(規范漢字)一式三份;
(四)外方的資信證明和合拍影片情況;
(五)中外雙方合作意向書或協議書,主要內容應明確:合作各方投資比例、中外主創人員比例、是否參加國內外電影節(展)等;
(六)主創人員簡介。第十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立項申報審批程序:
(一)中方製片單位向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提出申請;
(二)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期限受理申請單位提出的書面申請;
(三)決定受理的,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應當在二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立項的決定。電影劇本須經專家評審的,應書面告知申請單位,其評審時間應在二十個工作日內完成;
(四)符合聯合攝制條件的,發給一次性《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符合協作攝制、委託攝制條件的,發給批准文件。不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第十一條取得《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或批准文件後,中外雙方應根據批准立項的內容簽訂合同。第十二條《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許可證》有效期為兩年。第十三條聯合攝制中需聘用境外主創人員的,應當報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批准,且外方主要演員比例不得超過主要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二。第十四條聯合攝制的電影片,應當製作普通話語言版本,其字幕須使用規范漢字。根據影片發行的需要,允許以普通話版本為標准,製作相應國家、地區、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版本。第十五條中外合作攝制完成的電影片,經當地省級廣播影視行政部門提出初審意見後,報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中央和國家機關所屬電影製片單位和持有《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的單位申請立項並攝制完成的電影片,直接報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第十六條聯合攝制的電影片,經審查合格,取得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頒發的《電影片公映許可證》後,方可在中國境內外發行公映。
協作攝制、委託攝制的電影片,經審查合格的,可持國務院廣播影視行政部門的批准文件辦理出境手續。
C. 2016年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哪些顯著的特點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表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16年全國省市文化產業的均值達到了73.71,比2015年的73.65略有上升,且從2010年起,年平均增速1.08%。其次,東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高,但中西部增速較高。這表現在,2016年綜合指數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江西以外,其餘均位於東部地區;增長最快的10個省市中,有8個位於中西部地區。最後,從均衡度來看,2015-2016年整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說明文化產業的生產力、影響力、驅動力均衡發展。
一、文化產業關鍵環節積極創新
1、文化與科技融合成風向標,新興業態不斷拓展
2016年,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日益緊密和深化。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科研環境指數得分為70.79,和2015年相比繼續提高,科研投入和技術應用都邁上更高台階。
具體表現如下:首先,VR技術、AR技術、虛擬增強技術、人工智慧等在文化之間的交互和融合不斷深入。網路、阿里、騰訊、小米、樂視、暴風、愛奇藝、360甚至芒果TV均積極謀劃VR布局,為「VR元年」錦上添花。其次,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不斷推進,對文化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和升級、新興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文化金融與國家戰略、文化經濟活動密不可分
2016年,各級政府出台文化金融相關政策,形成導向性影響,也吸引了社會資本對文化金融的關注度。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文化資本指數得分為76.74,普遍高於其他同級指數,而且各省市分值差較小,說明全國文化金融在政策引導下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具體表現如下:首先,財政部文化司成立,從文化司的職能涵蓋范圍看,大文化產業和融合性產業的政府財政視角將越來越明朗;其次,財政部下達44.2億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有力地支持了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且專項資金實施方式確定為「基金化+重大項目」模式;再次,文化行業首次納入國家PPP推廣戰略,促進了文化領域的投融資創新嘗試;最後,文化企業上市熱潮高漲,截至2016年11月,全國共有1192家文化企業掛牌新三板。總體上,文化金融的發展越來越深入。
3、文化企業品牌建設進一步加強
2016年,我國文化企業更加註重品牌建設,品牌價值鏈開發,品牌認知度、影響力和輻射力等因素。
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社會影響指數得分為75.91,和2015年相比有所提高,說明文化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不僅BAT互聯網巨頭馳名中外,其他一些優秀文化企業自主品牌也在APEC、G20等重大國際會議中驚艷亮相,在發揮品牌價值的同時,提升了我國文化企業品牌的國際話語權。
4、文化消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明顯
2016年,我國文化消費市場活躍。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文化消費持續增長。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持續增長,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長率為3.4%。其次,文化消費各環節都在改善和優化中。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意願、文化消費能力指數、文化消費滿意度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文化消費環境指數上升速度最快。
最後,文化消費政策利好進一步擴大。2016年,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引導城鄉居民擴大文化消費試點工作。第一批共兩次先後設立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共45個,有力地拉動了文化消費的增長。
5、IP開發熱潮持續
2016年,IP繼續呈井噴之勢。互聯網、影視等各類資本強勢進駐IP產業鏈,使得IP站在了內容時代的潮頭之巔。根據「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16)」,二級指標市場環境2016年得分為78.32,比2015年有小幅上漲,說明版權資產運營管理正在不斷完善。
首先,IP跨界成熱點。原創文學、游戲、影視、卡通形象等優質IP廣受關注,尤其是影游跨界IP,憑借「懷舊」「情懷」等情感體驗,與消費者保持了良好互動,創意營銷吸引了粉絲共鳴,逐漸成為資本新寵。其次,IP開發也受到專門法律法規的保護。2016年4月,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制定並發布了《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為文化企業版權資產運營管理提供支持,促進了版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這一全價值鏈條的逐漸完善。
二、文化產業重點行業百花齊放
1、電影產業發展回歸理性
中國電影產業在經歷了2015年同比增長48.7%的爆發式階段後,於2016年進入平緩增長的「新常態」。
首先,電影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文化產品。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電影在受歡迎的文化產品中排名第一。其次,電影票房進入理性增長期。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增幅收窄,國內票房市場規模穩定在了450億人民幣左右,同比增幅只有2.1%。最後,法制環境進一步優化。2016年11月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影產業促進法。這一里程碑式法律的出台,使電影市場有法可依,逐漸規范。
2、數字創意產業迎來重大政策利好
2016年,國家加大對數字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數字創意產業首次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獲得重大利好政策,將進入高速發展期。
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15%。數字創意產業,成為要重點培育的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
3、音樂產業IP至上,互聯網平台爭霸不斷
2016年,中國音樂產業更進一步地邁向成熟,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發展空間和市場潛力巨大。
具體來講,主要有以下亮點:首先,在線音樂並購整合,格局大變。2016年7月15日,QQ音樂與海洋音樂合並,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充分發揮版權集成優勢,佔有絕對的市場份額。這樣一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網易雲音樂、阿里音樂構成了在線音樂的「新三國」格局,競合博弈,謀求共贏。其次,「音樂+消費」「音樂+影視」「音樂+直播」「音樂+電商」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為音樂市場注入新鮮活力。
4、游戲、電競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2016年,我國網路游戲產業整體呈現快速、穩定的良好發展態勢。一是產業鏈日益完善,產業環境逐漸成熟;二是在游戲品種、數量、題材類型、市場規模和從業人員數量等方面,都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三是本土原創網路游戲開始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四是游戲直播、影游融合成為游戲行業發展新模式。
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游戲行業的受歡迎程度相比2015年,提高了10%左右。2016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1655.7億元,同比增長17.7%。其中,電子競技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504.6億元,佔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的30.5%。
5、國產動漫發展迅速,二次元潛力無限
2016年,國產動漫發展迅速,不僅出現了《十冷》《大聖歸來》等優秀動漫作品,而且催生了規模持續擴大的二次元經濟。
首先,原創動漫公司與互聯網巨頭合作,原創和資本的完美組合,推動了國產動漫迅速發展。A站、B站分別劃歸阿里、騰訊旗下,奧飛動漫9億全資收購「有妖氣」,光線傳媒成立彩條屋。其次,不斷增長的用戶規模成為二次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其中年輕用戶是主力。
6、文化旅遊市場競爭激烈,特色小鎮成為新亮點
2016年,我國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除主題公園、旅遊演出、文化藝術園區等旅遊新業態之外,特色小鎮獨具競爭優勢。根據「中國文化消費指數(2016)」,與2015年相比,2016年文化旅遊的消費人數增幅較大,在十大文化產品/服務的消費支出水平方面,文化旅遊位居第一。
隨著「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製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這一國家目標的提出,文化旅遊市場又將迎來新的繁榮期。在首次入選的127個小鎮中,有100個與文旅產業有關,佔比78.74%。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特色小鎮,基本都與文旅產業開發有關。特色小鎮嫁接特色旅遊,為文化旅遊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7、網路直播成為大潮流
2016年,堪稱網路直播元年。一方面,網路直播行業呈現井噴狀態。國內提供互聯網直播平台服務的企業超過300家,網路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市場營收達到2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0%。
另一方面,網路直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各種違規現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文化部先後採取各種政策措施加以嚴肅整頓、積極引導,網路直播有望走上追求優質內容的專業化發展之路。
概而言之,2016年我國文化產業鏈結構不斷優化,附加值顯著提高。產業鏈前端創新能力顯著增強,IP跨界成為內容原創動力;產業鏈中端受VR、「互聯網+」等技術革命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大幅度提升;產業鏈末端文化企業發力品牌建設,文化消費潛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此外,人才、資金、版權等文化產業要素市場不斷完善,為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如是,關鍵環節積極創新,重點行業百花齊放,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逐漸有了新動能、新成就、新機遇~
D. 中國電影和好萊塢的差距大,還是中國與美國
電影差距大,原因如下:
1、現在世界GDP大約為70萬億美元,美國是18萬億,中國是12萬億。美國佔比例為25%。
2、電影,2016年,全球電影票房累計386億美元,好萊塢佔比80%。
所以,中國電影和好萊塢的差距大。
E. 現在中國電影市場為什麼反超日本電影市場成為第二
分析如下:
1、2016年世界票房,美國111億,中國66億,日本20億,印度19億。基本符合了世界經濟與人口比例。
2、2016年世界觀影人次為:
中國13.7億,美國13.2億,日本1.8億,印度22億。
這說明,中國印度日本每年每人大約看一次電影(美國是4次)。這說明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看電影次數遠遠低於美國的人均4次(日美人均GDP差不多),說明日本人不喜歡看電影。
3、中國經濟總量是日本的近3倍。票房是日本3倍,基本符合經濟規律。
所以,中國超越日本的原因——日本不喜歡看電影——日本經濟總量和人口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