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色電影的電影詳解
黑色電影(Film noir,noir在法語是黑色的意思)即好萊塢偵探片,特別是強調善惡劃分不明確的道德觀與來自於性的動機的題材。好萊塢經典黑色電影時期被廣泛認為從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末。這個時期的黑色電影帶有壓抑黑白片的視覺風格,源自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同時很多典型的情節以及對經典黑色電影普遍看法來自於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犯罪小說。Film noir這個詞來自法語,1946年第一次被法國評論家Nino Frank使用,但當時大部分美國電影業界人士並不了解這個概念。影史學家和評論界在事後才定義黑色電影;很多後來被認為是拍攝黑色電影的電影人聲稱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在製作一個新類型的影片。 最早經典黑色電影的五點定義包括夢幻般的,奇怪的,性慾的,愛恨或善惡交織發生予盾的,以及殘酷的,但是這種定義又被認為太簡化了,不能定義黑色電影。
城市背景、黑夜、低光源照明、陰影、尤其是經由百葉窗或是緩慢的電扇投射所造成的陰影、下雨、私家偵探、俱有致命吸引力的(美麗又危險)女主角、煙霧彌漫、攝影機的位置較低,男主角的獨白等等皆是古典黑色電影的特徵,這些手法產生一種虛無、悲觀、與頹廢的氣氛。
黑色電影中有許多電影類型,如黑幫電影,警察電影,社會問題電影等,並且運用許多傳統與非傳統的視覺效果。有許多影評人認為黑色電影本身是一種電影類型,也有許多人認為根本沒這回事。黑色電影常常是發生在都市裡的,但是有時黑色電影以小城、市郊、荒野、甚至公路為背景,就好像西部片不一定發生在西部一樣。同樣的,傳統上黑色電影以私家偵探為男主角,配上俱有致命吸引力(美麗又危險)的女主角,但大部分的黑色電影並沒有這兩個角色,所以黑色電影又不像黑道電影那樣可以用角色來定義。
黑色電影也不像有怪物或是靈異事件的恐怖片、時光飛進或倒流的科幻片、或是唱歌跳舞的歌舞片容易定義。 黑色電影比較像是已經被廣泛接受成為電影類型 的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其定義只是一種概括的特質,但有一些組成的要素。這類型的電影中一定可以發現一些要素,但往往不是全部的要素都會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
但是比起脫線喜劇,黑色電影有更廣泛的題材與內容,因而更難定義。有一些電影學者,比如湯馬仕‧夏茲(Thomas Schatz),將黑色電影看作是一種風格,而不當作是一種類型。另一位黑色電影主題著作最多的亞連‧施爾佛(Alain Silver)雖然認為黑色電影像一般電影類型一樣,有一定的視覺效果與主題密碼,但他仍將黑色電影當作一種循環與現象。其他的影評家把黑色電影當作「情緒」,「運動」或「序列」,或將某一些電影歸入一個「時期」,至今尚無共同的定論。 黑色電影不只受到早期電影的影響,也受到巴羅克藝術與風格主義中一些具有黑白對比與「低光照明」的畫風(如 chiaroscuro與 tenebrism)的畫作的影響。在電影藝術中,黑色電影源自1910年代與1920年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黑色電影受到犯罪小說與推理小說文學的影響。早期達許·漢密特和詹姆士·肯恩的小說作品以及《黑面具》雜志領導這個潮流。1929年的《紅色收獲》(Red Harvest)推理小說是漢密特的第一部小說作品。黑色電影中1941年《梟巢喋血戰》與1942年《玻璃鑰匙》皆是是漢密特的作品。《雙重保險》、《郵差總按兩次鈴》則是改編自肯恩的小說。雷蒙·錢德勒以小說《大眠》快速成名,並成為最有名的冷硬派推理小說作家。他不但小說作品〈如《大眠》〉被改編為黑色電影,他也成為黑色電影〈如《雙重保險》〉的編劇。漢密特與錢德勒兩人皆以私家偵探為重心,肯恩則偏重探討不是那麼有英雄氣概的主人翁的心理,肯恩的這種風格被稱為黑色小說。 1、起源(1941-1945)大家通常認為從JOHN HUSTON的影片《馬爾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開始
2、黃金時期(1946-1951)也有人認為是(1946-1956)
3、衰落時期(1951-1958) 下列僅為最有名的黑色電影。
經典黑色電影(1940年至1959年)
美國 《梟巢喋血戰》、《雙重保險》、《玻璃鑰匙》、《郵差總按兩次鈴》、《北非諜影》、《煤氣燈下》、《日落大道》、《尼加拉》、《迷魂記》、《死吻》等。
其他 日本黑澤明的《野良犬(走失的狗)》 等。
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日正當中》
後經典黑色電影
美國 《緊急追捕令》、《霹靂神探》、《唐人街(電影)》、《計程車司機》、《美國舞男》、《蠻牛》、《流氓警察(Internal Affairs)》、《郵差總按兩次鈴》、《鐵面特警隊》、《第六感追緝令》、《黑色追緝令》、《冷血悍將 (電影)》、《七宗罪(電影)》、《刺激驚爆點(The Usual Suspects)》、《斗陣俱樂部》、《吻兩下打兩槍》等
其他 《天國與地獄》、《旺角卡門》、《墮落天使》、《扁擔·姑娘》、《尋槍》、《無間道》、《盲井》、《色,戒》 等
後經典西部武打黑色電影
《殺無赦》
後經典心理黑色電影
《斗陣俱樂部》、《記憶拼圖》
後經典科幻黑色電影
《魔鬼終結者》、《妙想天開》、《銀翼殺手》、《駭客任務》、《少數派報告》、《未來總動員》
後經典混合黑色電影
《蝙蝠俠(1989 電影)》《蝙蝠俠歸來》《蝙蝠俠:開戰時刻》《V字仇殺隊》
後經典黑色電影風味電視影集
《法網恢恢》、《邁阿密風雲》、《警察故事(電視劇)》、《黑道家族》、《六尺風雲》、《盾牌 (電視劇)》、《星際大爭霸2005》
黑色電影回顧
黑色電影回顧 : 詭譎六十年
「黑色電影」(film noir) 這個名詞作為電影類型的起源,最早出現於1946年坎城影展,敏銳的法國影評人看到一個新類型的冒現,並以心目中這個新類型的特色來命名。此後「黑色電影」 這個術語十分通行,被評論界廣泛採用。本文即是「黑色電影」六十周年的回顧。
「黑色電影」,主要指兩方面,其一是電影題材大多來自社會黑暗面;其二是電影的整體觀點較為灰暗,主角對人生悲觀。但最關鍵還是電影的形式,內容與形式要互相結合、而且都「黑色」,才可歸類為黑色電影,並非純由主題界定。黑色電影在形式方面的特點是攝影與燈光皆有鮮明的光暗對比,往往利用陰影切割畫面或演員的部份臉孔,也用光暗反差扭曲視覺效果,製造特殊,明顯受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這些拍攝形式上的特點,再配合反映社會和道德黑暗面的主題,即所謂「黑色電影」。此外,黑色電影的置景和場地都經常是室內景和夜景,更為加強陰暗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淪陷,造成好萊塢電影有六、七年沒有在法國上映。直到戰後1946年,法國人才再次看到美國好萊塢電影。當時美國送了四套片往『坎』城影展參展,法國影評人Nino Frank發表文章,認為美國影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新的電影類型──「黑色電影」;這類電影有很多下雨、煙霧、陰影的場面,燈光灰暗,因而稱之為黑色電影,主要是指其陰暗的整體視覺效果。另一位法國影評人 Pierre Chertier隨之也撰文點明美國電影新片種「黑色電影」的出現。這兩篇文章同樣用了「黑色電影」(film noir)這個名詞,於是四套電影的共同印象便被固定下來。
這四部電影分別是:「馬爾他的鷹」(The Maltese Falcon)1941,導演約翰休士頓(John Huston)。「愛人.謀殺」(Murder, My Sweet)1944,導演艾德華狄耶屈克(Edward D my try k)。「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1944,導演比利懷德(Billy Wilder)。「綠窗艷影」(The Woman in the Window)1944,導演佛列茲朗(Fritz Lang)。
上述四部電影皆以夜景、內景為主,攝影燈光幽暗,電影所表現的人性及社會建制都陰沉腐敗,無論視覺效果或內容均灰暗深沉。當時好萊塢偵探片的主角大體有三類:警探、私家偵探及保險調查員。
黑色電影中的偵探形象也類似西部片的個人英雄,可視為繼承自西部片的新變奏。都市是文明地,經過長時期都市化的洗禮,黑色電影中的偵探不用再為「開拓蠻荒」而戰,大多隻為個人生活而與罪惡對抗;明知道不能力挽狂瀾,惟有勉力保持個人生存及個人榮譽,有濃重的挫折感和頹喪感。這些偵探往往表現出世故的消極,彌漫一股悲觀情緒,不無單槍匹馬的孤獨感。
先驅
黑色電影的先驅,是內容環繞美國幫派、三十年代初期的黑幫片(gangsters)。美國清教徒建國之初期立法禁酒,可是人們嗜酒如昔,生活中無酒不行。於是,地下經營釀酒、賣酒等非法生意應運而生,黑幫因厚利而經常策劃販賣私酒等有組織的嚴重罪行。黑幫片主要有兩套代表作,一是「全民公敵」(Public Enemy)1931,由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導演,其二是「疤冷麵煞星」(Scarface)1932,由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導演。
「Public Enemy」是黑幫片的經典和原型,主題接近美國自然主義小說,認為社會條件與人性有直接、有機的聯系,電影把罪犯犯罪心理動機的形成,與當時社會的貧窮狀況直接掛鉤,電影間接地譴責美國社會的不公義。「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頗為特別,主角黑幫頭子專營私酒生意,電影把私酒與罪惡結合,而且刻意把背景置於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時期。那時全美人民都幾乎都掙扎於貧窮與飢餓邊緣,遊民與乞丐大量涌現。電影背靠真實的歷史時代,再利用外景或類似紀錄片的內景營造實感。「疤冷麵煞星」的結局並沒有把主角黑幫頭子繩之於法,因而最初未能通過電影審查,不能上映。擾攘兩年,電影公司修改了影片結局,把黑幫頭子弔死,並在片頭片尾加上譴責罪惡的內容才獲批上映。現今的復修本則恢復原貌,可以清楚看到導演的原意。影評人Manny Farber早在三十年代已注意到這些電影,但當時只能看到修改後的版本,與現今的復修版並不相同;從這個例子可見,導演的原意很重要。
原意與電影文本(text)、文本實體(artifact)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往好萊塢片廠制時期,導演都沒有最後剪接權(final cut),有時電影的最後面貌可能與導演的藝術本意相去甚遠。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因為電影既是藝術,也是工業和商業產品,必須顧及觀眾和上映情況,不免多方妥協。(PS:想起《B社會》鳥~~~~~~~~~~~~~)
「全民公敵」與「疤冷麵煞星」的題材都集中反映社會的黑暗面,可視為黑色電影的先驅。黑色電影處理罪惡問題的方式不同於黑幫片,黑幫片內的犯罪份子都顯得「形勢比人強」,黑幫不但有組織有規模,而且所干犯的都是大型犯罪活動。黑色電影內的罪行則只屬小規模,多是偵探調查的小型案件,電影會在抽絲剝繭的偵查過程中觸及罪惡及人性的墮落。黑幫片及黑色電影雖然都以罪案為題材,但處理手法及態度上有分別,令黑色電影的故事往往最終都能突破電影審查處的禁忌及一般觀眾的預期。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的影響
硬漢派偵探推理小說(hard-boiled detective fiction)在美國的興起,既扭轉了整個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也對黑色電影造成重大影響。以往偵探小說的主角,從愛倫坡開始,多出身優越,不通世務,憑一己好奇而查案,靠線索推理,並不需要深入社會搜索材料,也不依靠查案賺取生活費。其繼承者有柯南.道爾的 「福爾摩斯」系列,主角福爾摩斯出身英國上流社會。而較通俗的有『畢格斯』(Earl Derry Bingers)的『陳查理』探案,他也總是衣著光鮮、梳裝扮整齊。另一作家克麗絲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偵探也大多出身上流社會,小說結構類近拼圖游戲,在追尋過程中一直賣關子,製造懸疑吸引讀者,直到最後才發現真凶。
到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硬漢派偵探小說在美國興起,徹底扭轉了英國偵探小說的傳統。代表作家是戴許·漢密特(Dash ell Hammett)和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他們的小說多以大都會為背景,以洛杉磯等大都會中的罪惡為題材,並非單純追查兇手的懸疑游戲,人物多屬被踐踏的低下階層,不同於以往英國偵探小說以上流社會為背景。硬漢派偵探小說的主角表面上大多性格冷酷,內心充滿挫折,沉鬱頹喪。他們對案件保持抽離,因看透世情而顯得犬儒、世故、無奈,總是過度抽煙,衣著絕不光鮮,辦公室一團糟。這些偵探某程度上近似地帶點存在主義色彩的英雄,他們洞悉建制中的罪惡,知道個人能力微渺茫有限,也無法改變或推翻整個建制。主角的人生觀相當悲觀消極,惟有依然良知未泯滅。不過,這類消極中仍帶良知的偵探,到最後總又再次發現人性的黑暗面,令他更受沖擊;然而為了生活,又不得不繼續偵探生涯。漢密特與錢德勒的作品把過往英國拼圖游戲式的偵探小說,轉化為描寫都市黑暗面的黑幕小說。
三十年代西方文壇推崇現代主義的內心化寫法,漸漸排除外在現實環境。『漢密特』寫「馬爾他的鷹」(1930),錢德勒寫「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1939,卻繼承了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的傳統,以大都會為背景,觸及社會問題。漢密特一直堅持左翼自由立場,批判美國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曾經在五十年代初被極右派批判,甚至無法工作。漢密特三十年代的小說雖無強烈的左翼色彩,但取材多是社會黑暗面,主角大多憤世嫉俗但又無能為力,其實反映了作者個人的立場。
漢密特和錢德勒三十年代的作品幾乎全在三、四十年代拍成電影。如漢密特的「玻璃鑰匙」(The Glass Key)1931、「瘦男」(Thin Man)1932,錢德勒的「愛人.謀殺」(1940)、「湖中女子」(Lady in the Lake)1943、「永遠再見」(The Long Goodbye)1953。文首提及的1946年坎城影展的四套美國電影,三套即改編自硬漢派偵探小說。錢德勒在「Farewell, My Lovely」(電影名Murder, My Sweet)中塑造了美國二十世紀著名私家偵探Marlowe(菲力普·馬羅)的形象。漢密特在 「馬爾他的鷹」則塑造了私家偵探Sam Spade(山姆·史貝德);「Spade」是「鏟」的意思,表示私家偵探要「鏟」(挖掘)秘密。「雙重保險」的原著作者凱恩(James M. Cain)也是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編劇是錢德勒。凱恩最著名的作品是「郵差總按兩次鈴」1946,曾被三度改編成電影。可見當時有不少黑色電影改編自硬漢偵探小說,兩者關系密切。
意外出現
黑色電影在四十年代興起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是片廠制的文化物質生產基礎(cultural-material base of studio system)。當時主要是大片廠以流水線生產方式拍攝黑色電影,片廠必須不斷生產電影來維持經營,有時需要製作一些規模較小、時間較短的二線電影填塞生產線的空隙。當時好萊塢由八大片廠壟斷,所有電影工作者都必須與片廠簽約,片廠之間可以互相交換演員或製作人員。片廠除了壟斷電影生產,更壟斷了全美電影發行,也經營電影院線播映自己製作的電影。直至美國聯邦government以「反壟斷法」要求好萊塢把生產和發行脫鉤,大片廠的壟斷局面才告打破,終於形成舊好萊塢片廠制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沒落。在片廠制尚未沒落之前,無人能脫離片廠制的「天羅地網」。
電影院只播放自己片廠製作的電影實行起來有難度,而且一家影院只播放一套電影似乎並不足夠,於是便配映一套較短的劇情片。當時稱為 「一晚兩場」 或 「一晚兩套」(double feature or double bill),其中一套便屬於二線電影(second feature)。片廠老闆、監制、製片,甚至觀眾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片」,令二線片的導演或編劇享有更大的空間。由於干預較少,有時二線片更能表現導演的個人風格、編劇的個人觀點、甚至奇特的攝影藝術。它們大多成本便宜、內景為主、演員不多。
二線偵探推理片便全部在片廠完成。「殺人兇手」(The Killers)的導演羅勃·席歐麥(Robert Stomach)曾導演大量二線電影,但這並不表示所有黑色電影都是二線片,有些也屬於片廠的重點製作。以偵探小說為例,雖一向被視為流行通俗作品,難登大雅之堂,但片廠也購買一些偵探小說的版權改編成電影,當時漢密特與錢德勒的小說風行美國,片商認為流行作品能吸引觀眾。假如這些偵探小說落在優秀的導演手上,往往拍出黑色電影的特質,甚至滲入個人觀點和視野。霍克斯導演的「夜長夢多」便是一例,此片改編自錢德勒的原著,由 William Faulkner 編劇,亨佛利·鮑嘉(Humphrey Bogart) 飾演私家偵探Marlowe,他曾飾演「馬爾他的鷹」中的主角Sam Spade,也是私家偵探。其後人們更是往往把漢密特與錢德勒小說中的私家偵探與亨佛利.鮑嘉套模,他的演出方式與造型幾乎成為黑色電影中偵探的基本範式。
到五十年代,電視興起。電視屬免費娛樂,電影界面臨重大威脅,電影不再是唯一選擇。五十年代的電視未能播映電影,但能夠現場直播話劇或綜藝節目,於是觀眾情願留在家中看電視,令電影觀眾流失。仍然進場的,也只花時間看「正片」 而不看二線片。隨著上述歷史環境的遷變,電影經營者不再播放二線片,令二線電影漸趨式微。
電視興起以後,電影業者曾以「大銀幕」(big screen)力挽狂瀾,五十年代便出現了構圖相當奇特的新藝綜合體弧形闊銀幕。此外,又以大場面(spectacle)作號召,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甚至因為拍攝「埃及豔後」(Cleopatra)投資過『鉅』而破產。大銀幕大場面只能收一時之效,片廠難以恆常以此招徠。而黑色電影夜場內景多,人物少,以查案為主,銀幕所能展示的非常有限,加上又以黑白拍攝,沒有彩色吸引力,並不適合彩色「大銀幕」潮流。黑色電影無法配合當時的文化消費模式,於五十年代後期式微,最終以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導演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標志一個類型的結束。
黑色電影與城市罪惡
美國早期是叢林資本主義制度,在弱肉強食的經濟模式下,對勞動力極度剝削,沒有任何社會福利可言。在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三十年代經濟大衰退,流民在都市大量涌現,失業人口暴漲,幾乎達到社會人口的一半。當時整體社會結構幾近崩潰,似乎每人都參與了貪污賄賂,城市彌漫著動盪不安的氣氛,充滿焦慮感。總統羅斯福上台後厲行新政,以government干預來挽救資本主義危機。新上台的government製造就業機會之餘,又廢除禁酒法律,一方面打擊私酒犯罪活動,另一方面又令government有販酒稅可抽。黑幫組織販賣私酒的犯罪率雖然因而降低,但犯罪組織向其他方面滲透,大都會的犯罪率依然高企,成為罪惡淵藪。大都市人口集中,而且是不同的族群的聚居地,雜處愛爾蘭、義大利、東歐、德國、北歐等地的移民。以「殺人兇手」為例,戲中主角來自北歐,police是義大利人,遺產繼承人則是歐洲移民;可見城市是不同的族群、階級、宗教信仰的混處地。
都市既是罪惡的集中點,同時也表現了美國大熔爐的特性。都市是大量、而且重要的生產活動的集中地;不少失業人口湧入都市;government也以大都市作為權力的核心。因此,都市最適宜作為偵探小說的背景,探討官商勾結、社會腐敗、利益交換,以及不同階層的復雜性。
與西部電影的淵源
西部拓荒開辟了新天地、新邊疆。其後開拓完畢,都市便儼然成為另一個新邊疆(urban landscape as the new frontier)。私家偵探把法律帶到這些「新邊疆」,就如西部片中白人與原住民對抗,被視為文明與野蠻的二元對立,私家偵探彷佛代表文明的一面,成為文明與野蠻的中介者,在城市這個「蠻荒」中,與「野蠻」的罪犯對抗。
黑色電影和西部片都出現個人英雄,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1952,主角亞蘭.拉德(Alan Ladd)飾演單槍匹馬的英雄,「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及「日落狂沙/搜索者」(The Searchers)1956,約翰.韋恩也飾演孤獨英雄,這些英雄最後都被家庭和社群排拒。
新派黑色電影
隨著歷史文化環境的轉變,黑色電影在1958年終於暫時告一段落。六十年代學運、民運、平權、反越戰、嬉皮士運動風起雲涌,對美國建製造成極大沖擊,七十年代初更爆發水門案,民眾發覺government並不可靠,對government懷疑及幻滅,形成黑色電影的復興。黑色電影本來就具有強烈的懷疑精神,主角偵探往往世故地洞悉世情,於是有導演想以彩色拍攝黑色電影。這類電影可稱為「新黑色電影」(neo-noir),使用彩色拍攝,卻不求亮麗,畫面燈光昏暗,以內景夜景為主,導演大多是外國人,如波蘭導演波蘭斯基的「唐人街」(Chinatown)1974,便成功令黑色電影復甦。
此片重新編排過往黑色電影的原素,發揮得相當成功。黑色電影的偵探主角作為個人英雄,往往要面對模糊的道德世界;而傳統西部片的個人英雄所面對的,卻是黑白分明、道德價值判斷清晰的世界,個人判斷與黑色電影截然而得多。以現代犯罪都市為背景的黑色電影,主角個人在倫理上的抉擇不但顯得模糊不清,模稜兩可,最後甚至未能真正解決問題。
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是德國電影導演溫德斯的「漢密特」(Hammett)1982,故事寫硬漢派偵探小說作家漢密特如何被捲入自己創作的世界,是「新黑色電影」中的獨特之作,把四十年代黑色電影的重要原著作家作為電影主角,結合了小說作家的時代及黑色電影的世界加以探討。「漢密特」在歐洲頗受注意,反映了從四十至六十年代,法德電影評論界及學界對美國黑色電影的重視。法國電影評論界發現了黑色電影後,五十年代的電影筆記派的相當推崇,隨後則更傳入德國,溫德斯作為德國電影新浪潮的中堅份子,所導演的「漢密特」便很有代表性。
九十年代美國導演『寇特斯』·韓森(Curtis Hanson)終於拍出可與當年經典黑色電影媲美的「鐵面特警隊」(L.A. Confidential)1997。此片穿插了一些改編自漢密特小說的電影片段,舊片片段都以維洛妮卡·萊可(Veronica Lake)做女主角。Veronica Lake在那些電影中形象突出,幾乎成為美國電影的其中一個代表形象(icon)。「鐵面特警隊」刻意安排金貝辛格飾演一個近似萊蕪可的角色,甚至在香閨播放萊蕪可的電影片段,這種文本互涉的情況很有趣,兩人的角色也有呼應之處。金貝辛格的角色個性世故,到好萊塢尋夢卻落得做高級應召女郎的下場,當不再成像萊蕪可以般的電影明星,別人卻把她當作萊蕪可。「鐵面特警隊」可視作九十年代「新黑色電影」的代表作。
B. 香港舞男的影片評價
若論香港「舞男」電影的始作俑者,林德祿可謂當之無愧。此人乃電視編導出身,與杜琪峰、林嶺東一同受過王晶之父王天林的教誨,吸收借鑒了王老胖子許多拍攝製作影視劇的經驗。20世紀80年代末,走出小熒屏進軍大銀幕,先以「妓女」題材的《應召女郎1988》小試牛刀,上映後叫好叫座。1990年自組德祿電影公司,又瞄準「舞男」題材,效仿《美國舞男》,導演了一部《香港舞男》。當時香港剛剛實行電影分級制度不久,大量渲染暴力色情的「三級」電影紛紛出籠,《香港舞男》忝列其中,正好可以放開尺度,加些軟性色情噱頭,加之題材新鮮,自然吸引觀眾入場,最終票房收得一千多萬,於當年所有被列為「三級」的電影中,僅次於《聊齋艷譚》和《三度誘惑》,成績相當理想。
一個同事積極推薦本片,放了不少天,看完,1990年的片子,還算不錯,勝在於體裁的選取上。三位主演中,萬梓良如今已杳無音訊,任達華如日中天,但這種類型的片子是不見了,鄭浩南則仍混跡於小配角中,在《游俠》中露了一小面。
三位男妓,萬梓良已經過氣,要靠神油才能勃起,已經很難拉到客人;任達華正當年,大展雄風,無論什麼樣的客人,一樣通吃;鄭浩南剛入行,一個青澀的男妓。萬梓良只有在自己的兒子面前才能找到一點作為男人的尊嚴;任達華在做母親及做警察的姐姐面前是一個乖兒子乖弟弟,肯上進肯努力;鄭浩南則在將要出國的女朋友面前享受著愛情的滋味。他們做男妓,都是被逼的,生活,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錢還是要掙的。他們都想著做兩年就撤出,有了錢去就轉行,但現實與他們想像的不一樣。萬梓良已經完全卷了進去,找不到任何方向,正如劇中角色死前說的:如果能為生命找一個理由,也要撐下去。可是,他找不到,只能死去。而任達華為了生活,最後還是要做下去,繼續做男妓,繼續萬梓良的命運。而鄭浩南則被女朋友拋棄,他才開始做男妓,而且是健身教練,他可以退身而出的。而片子透過男妓的視角,有展現了整個社會的骯臟,包括警察局的高官,卻是一個同性戀(1990年時看待同性戀當然不可與今天比),而且對待下屬卑鄙無恥。即使立法院的議員也一邊在電視里大談人權,而私下裡卻找男妓,不把男妓當人看。男妓,最好的結局只能是悲劇。
從技術的角度,從畫面色彩及製作上,這不片子其實都算不得優秀,而且主題渲染的也比較膚淺,絕對算不得經典之作,但佔了劇本及角色的光,即使今天看,也還是感到不錯。而且,如今看到任達華曾有這樣的表現,實在是一個驚喜。
這部片子是電影黃金時代的一部片子,想起前天去影院看的《鐵三角》,在看看這不黃金時期的作品,對照之下,實在感慨。那個時候,隨便怎麼拍都可以成為好片子,而如今的題材狹窄,演員狹窄,可以拍的,以及所展現的,都非常局促。
C. 求好看的推理題材的電影
世界經典懸疑電影排行榜
1.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哪個人真正得到自由了,為了錢,物質拚命,終究是為了自己身體可以隨心所欲,其實人們的終極追求就是自由。只是多數人適應了囚徒,讓希望死了,一些人選擇了把心埋著跳動著,追求著身體和靈魂-FREEDOM。其實,人生本身不就是一個監獄嗎?我們每個人,有哪個不是被社會institutionalized「體制化」的產物?該片的電影原版海報上寫著 這樣一句話:「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2.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大衛·芬奇靈魂之作。諾頓的演技-皮特的魅力。最重要的是整部影片強烈的視覺效果,使你自己身臨其境,想到又想不到。一起觀看的人說有強烈的頹廢感,看不下去,我不這么認為,這種片子見仁見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Anyway,推薦:一則極具顛覆性質的社會生活寓言;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紀末的現代啟示錄;一幕以死亡為主題的黑色喜劇;一部具有社會警示作用的電影,兼具強烈的世紀末情緒和濃厚的無政府主義色彩。
3.蝴蝶效應1 TheButterflyEffect蝴蝶效應
人生的某個時候的不同的選擇,會帶來怎樣的不同呢?我們有的時候在想,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現在也許會很好,可真的是這樣嗎?電影不一定給你答案,但是選擇就是人生,人生的一部分。
4.電鋸驚魂 SAW 系列
情節的設置足夠精妙,懸念也讓人吃個飽,更重要的是有深意,讓人思考。有人還能從中讀出佛學禪意,看到現在你還覺得它僅僅是懸疑和驚險嗎?第一二三部比較推情節,推薦所有人。後面兩部比較血腥,我大多是閉眼看的,所以不推薦給女生啦。我無比佩服此片的編劇和導演,比殺手還變態。據說從最開始,詹姆斯就想拍攝出一部所有人物和環境都處在危險中的異常殘忍的歹毒電影。而影片正是以緊張、復雜、驚險、迷一樣的情節和出人意料的結局博得了觀眾的驚聲尖叫,強烈的胃腸道反應和獨特的人性視角讓影片在觀眾的大腦溝回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5.老男孩 old boy
不提這部片子,似乎是說不過去的。試想一個普通人被關到一個地方15年之久,就是囚犯還知道自己為什麼被關著。死也不可以,此仇不可不報,可是向誰報?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當真的問到那個人時,得到的答案是「你問錯問題,你應該問』為什麼我要把你放出來』,而不是為什麼要把你關起來." 自己的命運完全被掌握在別人手中,徹底的悲哀。
6.阻擊電話亭 Phone Booth
這是一部節奏很快的片子,充斥著大都市的氛圍。鏡頭的把握,場景的切換讓人捨不得眨眼。科林法瑞爾的演技真不是蓋的,在一個電話亭里完成一部電影的所有。。完美而恰到好處的對白,讓電影增色許多。---當你聽到公共電話亭里響起鈴聲時,你會怎麼辦?你肯定知道是有人打錯了,但是本能可能會促使你接聽電話。然後呢~
7.致命ID (Identity) Identity
觀看這部片,就好像是閱讀一本有聲有色的偵探小說。這部電影既可以滿足你的好奇心,可以滿足你當偵探的乾癮,而且又省下翻書的苦惱,很值的。
8.靈異第六感 The six sense
這部電影早在當年是經典之作,它的溫情面讓人差點忘記了它是個懸疑片,而它的結尾後告訴你,不到最後,不要覺得那就是結尾。小演員奧斯蒙是當之無愧的天才童星,從小阿甘開始,他就是我的偶像了,看來我的眼光從小時候就不錯。而這部里比較像AI中的他,讓人心疼:無助卻倔強。看的時候只想把他好好抱著說,我相信所有他看到的,我會和他一起面對。奧斯蒙真是把一個跨越陰陽兩界洞察力的特殊兒童演絕了。
9.記憶碎片 Memento
IMDB排名第27,《記憶碎片》註定不是一般的作品,影片的拍攝手法獨具匠心,結構精妙,裁剪精巧,是懸疑的上乘之作。人需要活著的目標,即使記憶只有十分鍾,但是只要找到理由就有動力,活著。
10.非常嫌疑犯 The Usual Suspects
凱文斯派西的《非常嫌疑犯》,經典懸疑推理片,在IMDB排名最靠前。雖然我開始看的時候猜出了終極BOSS,但是,這部片子看一遍是不夠的,需要反復的咀嚼。電影以口水金特的敘述為主線,把恐懼和背叛很好的融合了在一起,營造出一種令人窒息的黑色氛圍。電影的結構突破了傳統懸疑電影的習慣,處處出乎意料, 張力十足,扣人心弦,以致讓人驚呼這部電影是不是拍得太聰明,超出了觀眾的理解力。
11.一級恐懼 Primal Fear
這部電影是愛德華.諾頓的電影處女做。
對於發條蜘蛛對於此片的評論:
「在初出茅廬的愛德華諾頓面前,理查基爾就像花瓶。」我舉雙手贊成!無愧於提名金球與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最風光新人!
12.心理游戲 The Game
反轉再反轉,故事很精巧.高潮迭起.財富.陰謀.槍戰.追車.愛情.迷惑.綁架.反擊.失落.監視.絕望.這里什麼都有.
但是.您要買單.
13.寂靜嶺 Silent Hill
這部電影是由一款游戲改編過來的,看完以後也許還需要查一下相關游戲背景才能夠更准確理解很多情節和結尾。這是一部社會批判的影片,雖然是一部恐怖片,但我覺得更應該從藝術片的角度去看待它。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有關母愛。正如片中說在孩子的眼裡,母親就是上帝。
14.穆赫蘭道 Mulholland Drive
作為懸疑迷,穆赫蘭道是不能不看的,然而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看到中間甚至看不下去了,看完的感覺就是茫然。確實,有的片子值得再看,而且要仔細的去分辨,去解密,你會發現這部片子有太多細節需要去梳理,你會驚訝於以前不曾接觸過的視野,完全顛覆以往看過的任何情節。我驚嘆於大衛林奇能構思出這樣一個噩夢來,如果他不是對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深有研究,那麼他的智商至少在160以上。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公式是:夢=被壓抑的慾望+偽裝起來的滿足。其實再結合我們的一句古話「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來解釋就更加簡單明了,不管夢境是如何的復雜、混亂、角色更替、地位交換、不可理喻,歸根到底還是與現實中的真實情形和心理上的深刻記憶緊密相連的,有因才有果,夢境就是現實的變遷和延伸,就是慾望的釋放。
15.死亡幻覺 Donnie Darko
一部像《穆赫蘭道》一樣難解的影片。最開始看的時候,看到其中有關生死,突破與破壞,我幾乎要以為這是一部意欲打破常規,釋放自我,加點時間旅行的片子,而到了結尾又好像之前都只是主人公的夢境,壓抑又無味。後來我看了一些影評,才知道我的理解太過幼稚了,准備看這部片子,可以看一下《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一切都會慢慢的清晰,其中,將有對「離線宇宙」、「原發宇宙」、「聖物與活體」、「被控體」、「活體接受者」、「夢」、「死控體」、「活控體」等簡要的解析。你才能明白主人公的掙扎和最後偉大的犧牲。既看了電影又學到東西。何樂而不為呢?
16.熱血警探 hot fuzz
剛剛看完,又喜歡喜劇又喜歡懸疑的朋友可有福啦。盡管把這個放在經典懸疑里很不合適,好像在自己歪自己的樓。不過,對喜劇片的懸疑度就不要太較真啦。全當看了好久的懸疑,換換腦子。也不要完全放鬆哦,我看的時候就獃獃的,劇情真是峰迴路轉,結果本來我以為我已經猜到了結果,其實差的很遠呢。
17.萬能鑰匙 The Skeleton Key
有人說,只有你能欣賞悲劇,才算是真正可以品味電影。然而我還是希望能看到,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種結局。如果一顆善良的心就得到這種結果,怎能不讓人刻骨的寒呢。而且最近看的好多片子都和宗教有關,我認為宗教這種東西,是一種信念上的東西,如果一開始你相信,就去相信,如果一開始你就不信,那就永遠也不要相信了吧。Anyway,很值得推敲的懸疑片,開始有些慢,後來一點點,一步步,引人入勝。
18.迷霧 the mist
也許只是湊巧,連著看了兩部讓人壓抑的電影,這部比上一部更加沉重,以至於我都想狠狠的摔東西泄憤,可是我要說這部電影非常的精彩。如果不相信我的推薦的話,那麼看看它的劇本和班底吧:本片改編自驚悚大師史蒂芬·金的同名作品,(史蒂芬·金在美國的地位猶如武俠中的金庸一般同樣是登峰造極的暢銷作家);本片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原本在出道之時就曾打算用這部小說的改編作為他導演的處女作,只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改用了史蒂芬·金的另一部作品拍出了為他贏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劇本奧斯卡提名的《肖申克的救贖》。
19.八面埋伏 Mind Hunters
七名FBI特工學員們迎來了最後的受訓課程,在嚴厲的教官傑克·哈里斯的率領下,與另外一名以觀察員身份加入課程的警局探長一同來到了離加州海岸線不遠的海軍孤島基地上接受代號為「Mindhunters」的特別訓練,然而隨著時間的設定,接連有探員死於非命,誰是幕後的真凶,任何人都不能相信。和《致命ID》一樣,這部電影也是一部群戲,沒有真正的主角,話說我還是挺喜歡類似SAW2那種很多人困在密室,之後在懸疑的氛圍中又有群體的互動,內外恐懼和猜疑相結合,讓人時刻處於緊張之中,然後不得不一再推翻之前的假設,追蹤真正的結局。由於主演眾多,這部片子的人物刻畫並不很細致,但情節的巧妙和故事的峰迴路轉應該會很對懸疑迷的胃口。
20.LOST迷失
第一季中,JACK的一句話,「當你面對恐懼時,默數五個數字,然後去面對它」。人越大,面對的恐懼的東西就越多了,可以逃避,但只給自己5秒鍾,然後面對它。這部劇開始的情節發展有點慢,所以我也有懷疑它的時候,不過它是少有的越到後面越精彩,越續越精彩的劇,只要你堅持過來,就不會後悔,錯過才後悔。本劇故事具有開放性,很多人看完一季後依然存在大量的疑問,該劇題材涉獵廣泛,大量使用了經典科幻、懸疑、自然探索類小說電視電影作品元素,如果是發燒友,一定能從LOST中發現很多熟悉的元素。如果你還沒看過,真的要恭喜你,享受大餐吧!
21.異次元殺陣 Cube
六個素不相識的人莫名其妙地墮入一個猶如迷宮般的死亡陷阱,他們既不知道怎樣來到這里,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又是多人幽禁於密室的題材,每個人的性格和職業決定他們的行為和走向,合作還是自保?都來自對人性的考量。作為同樣一個學數學的,這部片子我真是邊看邊汗啊,也感到數學真是博大精深,誰說它只是理論的東西了?不過和那個女孩比,我真傻了,她看起來也不過是個大學生,我要說,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啊。
22.血色月亮 Haute tension
黑夜。兩個年輕女子,寄居在一幢位於荒野的房子。未幾,夜幕低垂,氣候變化,可怕的事情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突然爆發:一個心狠手辣的冷血殺人魔,像撒旦般降臨人間,不問因由,大開殺劫……恐懼腐蝕心靈,二人不斷逃命,但夢魘卻只無休止地一直延綿下去。這部片子是別人推薦的,開篇很久我都懷疑是完全的恐怖片,話說我更推的是少血腥,多玩心理的懸疑片,有內涵的就更好了。不過到最後,這部法國片還是給了我它懸疑的理由。嗯,前面的血腥部分,我基本是不帶聲音加閉眼看的,找到的圖也讓我很糾結。畢竟大多數懸疑大家都看過了,就劍走偏鋒一下下吧。
23.鬼影 Shutter
這是一部泰國片,本片在當地上映了3星期內,沖破泰幣一億票房,合共超過2000萬港元,登上2004年最賣座泰國電影寶座。劇情是這樣的,泰國攝影師Tun與女友Jane與友人喝酒後,二人駕車歸家途中,不慎把一名女子撞倒,二人沒有下車探視傷者,反而選擇趕緊駕車逃離現場。可是意外發生後,離奇怪事就接踵而來,Tun發現他拍攝的照片中出現一些靈異的光芒及影像。翌日Tun與女友決定再到意外現場,但二人並沒有發現被撞女子的屍體,現場的一名工人也告知他們意外中並無任何人受傷,可是鬼魂似乎一直陰魂不散,而他們的朋友更奇怪地一個一個相繼自殺身亡。其實我更偏重歐美口味的片子,這部片子開始時平淡的敘事風格簡直讓我坐不住,可是堅持到了最後,解釋一切的出其不意的真相,讓我覺得此片的確不可多得。如果你不那麼認為,大可在看完後想幾分鍾,絕對是越想越後怕。然後你會有這樣的認識:朋友們,請認真對待感情吧。
24.七宗罪 《seven》
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電影,也許是因為之前看了很多此類片子,驚奇的地方反而不多,但我要佩服這部構思的巧妙和其中深厚的文化氛圍。如果懸疑只是猜謎,也沒意思。而經典的東西往往不止這么多。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因為這部可能大家都看過了,我就想多說點了。
七宗罪:
貪婪,失控的慾望,是七宗罪中的重點。其他的罪惡只是無理慾望的補充。:
色慾:肉體的慾望
貪食:胡為的慾望
妒忌:財產的慾望
懶惰:逃避的慾望
傲慢:卓越的慾望
暴怒:復仇的慾望
各種罪行其實環環相扣,所以各種各樣的動機也被假設成是與各種罪行相連。例如驕傲(過度迷戀自己)其實暗示了貪食(過份消耗或浪費食物),其餘各種罪行亦有相同的連系。每種罪行其實在表現出自視比神更重要,因而未能全心全意全神地投入去愛神。
懲罰:
色慾:在硫磺和火焰中熏悶
貪食:強迫進食老鼠,蟾蜍和蛇
貪婪:在油中煎熬
懶惰:丟入蛇坑
暴怒:活體肢解
妒忌:投入冰水之中
傲慢:輪裂
在神曲中有類似懲罰的設想。
25.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奪目的亮點--安東尼·霍普金斯-優雅,睿智,神秘-其實在整部電影中,他並沒有任何肢體語言,唯一所做的動作就是站立或坐下,而僅僅是靠眼神與說話的神態來體現漢尼拔這個吃人但是智慧異常、風度翩翩的心理學教授。你永遠也猜不透他下一步會做什麼。他的微笑,眼神,言語,讓你感到什麼才叫做紳士風度。而他白色的牙齒,又讓你不寒而慄。
26.鬼肢解
在我們每個人體內,有5公升的血液在流動,6磅重的皮膚覆蓋,206根骨頭支撐與600條肌肉分布,更還有3千5百萬個腺體穿梭其中。每個人需要花費超過二十五年以上的生命讓所有組成部分生長。但某個人深信,只要利用醫用長剪刀及小支手術刀,他就能肢解分離人體內所有的每個組成部分。Chon,一個大四醫學院學生常夢見一個神秘的男人在謀殺這女人後,將她遺體分解成小片後,一片接一片的沖進馬桶中毀屍滅跡。這樣殘忍的夢魘糾纏著他卻喚起他清晰的記憶,他也漸漸相信是這女人試著藉由噩夢傳遞消息給他。但其實這些並非傳遞給他的訊息,而是--亞洲的片子和歐美的相比,似乎更重意境和視覺的渲染,這部片子的音樂配的很不錯,懸念設置也到位,值得一看。其實片子沒有想像中的血腥,是點到為止的。後來我看評論,得知【鬼肢解】在泰國是真實發生的謀殺命案,主人翁也確有其人,不禁感到最可怕的還是人哪。
27.小島驚魂 The Others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一座小島上,格蕾絲獨自撫養著兩個孩子安妮和尼古拉斯,等待丈夫從戰場上歸來。由於兩個孩子身患對陽光過敏的重病,不能接受陽光的曬射,只能呆在室內。所以格蕾絲將他們居住的那所巨大的公寓里所有的窗簾都拉得嚴嚴實實。而先前的僕人都神秘失蹤,新來的僕人行蹤詭異,屋子裡又彷彿有別的人存在,一場噩夢開始了,格蕾絲和她的孩子面對的似乎是超自然的力量……小島,怪異的母親,通靈的孩子,一條條陰暗的過道、門的吱嘎聲、煤油燈的搖曳、夜半傳來的鋼琴聲,標準的懸疑元素。其中有我很欣賞的妮可·基德曼,氣質逼人,完全可以成就一部電影。最初影片宣傳時是以這是她和湯姆·克魯斯合作的最後一部作品為一個賣點的(阿湯哥擔任監制的工作),而最終被人記住的只是妮可·基德曼精湛的演技,讓這位美麗與演技兼具的金球獎影後,離婚後的演藝之路比婚前更加耀眼,更加光芒燦爛。
28.玩命記憶 Unknown
五個陌生人在一間封閉的倉庫里醒來,發現他們都已失去記憶,完全不記得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如何到了這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推斷出五個人中有的是人質,有的是綁匪,而綁匪頭目正趕過來准備殺死人質,於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猜謎行動就在幽閉空間中展開。我一向喜歡多人多角度,互動的片子,此片拍的也很有新意,看過多重人格,鬼復仇一類的,換個口味很不錯。能喚醒記憶的線索只有一份過期報紙,及一具警察屍體---真相抽絲剝繭後,將出現令你意想不到的驚詫逆轉!
29.機械師 The Machinist
因為這部片子,我知道了克里斯汀貝爾,從此又多了一個讓我心生敬意的人物,貝爾為了扮演影片中這個深受失眠折磨的角色,在2周內迅速的減掉了55磅——這相當於他1/3的體重。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以在影片中看到那個消瘦,神經質的特雷弗·萊茲尼克。尤其是一些他的特寫鏡頭,我們幾乎可以感到他的面頰深陷,完全無異於現實中的那些失眠症患者。看過這部片子,再看他以前的照片,我不禁想什麼是敬業精神,什麼是專注?有些對此著書立說,掛在嘴邊的人都來看看機械師吧。劇情是這樣的:特雷弗·萊茲尼克受失眠的困擾日漸消瘦。這一年以來,他都幾乎沒有正常的睡眠了。他在自己的公寓里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字條;他在車間里總感覺有個工友和他在一起工作,但是沒有別人能看到這個工友。隨著他生活的世界逐漸變成一個現實的噩夢,他的女朋友,一位應召女郎,成了他生活中唯一可以安慰他的人。他決定找到這一切的答案。然而當他開始試圖恢復自我意識的時候,他發現他了解的越多,他就越抗拒知道更多。如果你根本沒有睡著,又如何從噩夢中醒來?
30.死神來了1 Final Destination
這個系列的片子與其說懸疑不如說恐懼片多一點,而且是校園驚險恐怖片中相當出色的一個系列,緊張刺激,情節環環相扣,以細節取勝。如果有個時間你想讓腦袋空一下,那就到這個空間里來吧,絕對讓你忘記周圍的煩惱,不錯神兒的一個小時。劇情是這樣的:高中學生艾利克斯-伯朗寧正與法語課的同學們登上一架飛往巴黎的飛機。所有的乘客都已登機並扣好安全帶,飛機即將起飛。突然,艾利克斯有了一種強烈的不祥預感,他彷彿看見這架飛機起飛不久便在空中爆炸,變成一團火球。驚恐萬狀的艾利克斯大吵大鬧,讓所有人都離開飛機,由此引發了機艙內的一場混戰。最後,包括艾利克斯在內的7名乘客被趕出了機艙。之後,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倖存者們開始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死因非常奇怪。而這個幕後的操縱者就是死神,而他們必須去破解死神密碼。
31.驚聲尖叫 Scream
這是一部在美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片子,因為其相當聰明的驚悚劇情設計,在上映之後引起極大的回響,不僅專業的影評人給與極高的評價,同時一般觀眾在戲院觀賞此片時,也感受到真正驚聲尖叫的樂趣,在此《驚聲尖叫》在美國連續九周皆名列十大票房,絕對是其來有因。同樣的,我主推它的第一部。在情節構思上,它一如心理的恐怖片一樣,將觀眾自始至終放置於一個撲朔迷離的懸念之中,甚至別出心裁,在影片中運用了演員本身總結的恐怖片情節規則來增加恐怖驚險的氣氛。而且它所包含的內容深層含義是較廣的。它所起到的作用已不是一般的恐怖片那種讓人緊張,追求一種感官刺激那麼簡單。除此之外,它帶有對現代社會犯罪心理以及對人性的一種探索性質。總之,不看劇透的條件下,去探索吧,節奏緊湊,娛樂身心,又不沉重,時間夠的話,呼朋喚友,租上整個系列,過個電影周末吧。
32.九人禁閉室 House of 9
一個神父,一個警察,一個舞蹈演員,一個作曲家和他的妻子,一個時裝設計師,一個網球明星,一個犯人,一個黑人。9個人被抓到了一間封閉而沒有出口的屋子裡,並被告知,願與不願都要互相展開一場人性游戲大戰。唯一活著的人,意味著顯要殺死其他的8個人;這樣,他不僅會走出這間屋子,還會有機會獲得800萬美元的獎金。。。 我是看過簡介後看的這部片子,怎麼說呢,不是很喜歡。畫面總是冷色調,敘事也不夠流暢,結局也很無語。我覺得這部片子基本上沒給人什麼希望,而人是需要希望的--參見SAW。有人說這部片子反映了人性,處於絕境的互相殘殺。如果這就是人性,社會生活就是如此悲哀和慘烈,人性就是善變和陰暗,信仰只是一層遮醜的薄紗,失去了暴力對人類的約束,人性就暴露出它的陰暗,社會就將失去控制,那麼得到這個結論,實在不是我推薦影片的初衷。
33.致命魔術 The Prestige
片子主要講的是在魔術產生盛行的維多利亞時期,出現了兩位極有天賦的年輕魔術師,最為難得的是,他們還是一起長大的好友:羅伯特·安吉爾性格復雜而且歷練世故,是一名天生的表演家,他知道如何在舞台上將自己完美地展現給觀眾。而阿爾弗雷德·波登則與他完全相反,這位天賦極高且非常富有創造力的魔術天才因為不修邊幅和天真的個性而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更不懂得如何使用華麗的手段去表現他的魔術想法。兩個人在一場一場的表演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將其他魔術師都甩在了身後,最終卻變成了這對曾經的知心好友的競爭…兩個人因為互相嫉妒猜疑,而成了勢不兩立的對手,他們用勇敢取代了道德、技巧取代了科學、野心取代了友誼,為了戰勝對方,以便能夠證明自己才是這個時代的第一魔術師,他們尋找各種輔助材料來豐富自己的魔術表演,事態漸漸不受控制,兩個人的忠誠與信仰都受到了最大限度的考驗,直到......。兩位主演都是我很哈的,這又是很大的驚喜,休·傑克曼的紳士風度和貴族氣質,克里斯蒂安·貝爾的超凡演技和神秘魅力,連女主角們都非常迷人,其中的斯嘉麗·約翰遜很有夢露的味道。俊男美女加懸疑,不看?你忍得住嗎?
34.11:14
本片講述一個晚上11點14分發生的一些看似平常實則生死攸關的事情。這些事件表面上隨機出現的,但實際上卻有重大關聯。電影里有5個角色,分為5個不同故事發展。但最後它們聚集一起,連成一個故事。本片就是力爭把新意進行到底,片段加片段,像個拼圖,影片東一頭,西一頭,觀眾拼的不亦樂乎。看到開頭,不要暈,往後進行下去,一步步,一點點,每人犯點小錯沒什麼,碰到一起就了不得。
35.撞車 Crash
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算作懸疑,情節設置和11:14有些相似,內涵和深度卻遠遠大於前者。今天看了兩部有關種族歧視的片子,一部是諾帥的《美國X檔案》,一部就是《Crash》了。影片一舉打敗獲獎大熱門《斷臂山》,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這是一個多線索共同進行的故事,單單看導演有條不紊的把這個紛繁的故事巧妙的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導演保羅·哈吉斯深厚的功力了。《撞車》包涵了太多的元素:有關生活,有關恐懼,對種族和階級問題的思考。至於片子所傳達的信息,我想沒人比哈吉斯說的更權威了:如今我們身處的美國,到處充滿了恐懼,總統習慣用恐懼來控制他的人民,媒體則喜歡用恐懼來應付大眾。我創作和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就是要探尋有關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話題,讓人們重新去認識已被歪曲了的恐懼定義,再次用心去觀察我們的世界。我並無意去冒犯某些人或因此而挑起什麼爭端,只是想通過這部電影來表達出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電影就是這樣一種奇妙的工具,它能夠讓你體味到陌生人的心路歷程。我希望觀眾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並不只是感知到我所指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民眾去分享你們的愛心。
36.十二怒漢
絕對好看
這部電影的巧妙之處,或者說是無與倫比之處,在於它那獨樹一幟的創意劇情。一部電影,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劇情發生在一個會議室里,可以說這個會議室是這部電影最主要,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電影的看點就是在於這12人的辯論,從11人認為有罪 到 12人全數通過無罪;還未進行討論之前就早早認定男孩就是殺人兇手 到 所有的陪審團員最後負責任地投出了自己的一票。其間的辯論相當的精彩激烈,並且對話中很富有哲理的韻味。每個人對待這個案子的各自內心獨白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在這些對白中有可以看到很生活化,現實化的東西。可以說這是一次精美絕倫的辯論賽,也是電影最大的看點。(PS:而我也是在看過此片後,才發現《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一屋多人辯論」個性創意取自這部1957年的電影,太讓人意外和欣喜了)
37. 殺人回憶
其實這電影還是挺寫實的,警察打嫌疑犯,屈打成招等等都是現實中的寫照,電影沒有把人物刻畫得很英雄很高人品,就是很實際的,雖然這是醜陋的,但是確實正常的,而漢城的警察頭腦比較好,素質高一點,但是電影也沒有因此抬高他的形象,只是把兩個警察之間的沖突,矛盾和不同的處事方式和對待方法作強烈對比,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而後來漢城的警察也開始被他們影響,也認定(冤枉)了最後一個出場的犯人就是兇手,也走入了瘋狂。
電影還是有點幽默的,比如喝酒的時候,還有那個智障的男人最可愛,而且他們老喜歡欺負他,為了賄賂他買了一雙鞋給他,說是NIKE的,其實是盜版的,這里很嘲的,笑死我。
D. 百看不厭的愛情經典,無與倫比的奧黛麗赫本,為什麼大家卻說她是渣女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塞爾分行的總經理;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何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對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簡直是如醉如痴。然而與音樂相比,她更喜愛舞蹈,看蕾舞劇對赫本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夥同齡少女的典型,夢想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9月,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期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這段時期,她正值她10-15歲的發育階段,由於食品短缺,許多人營良不良,赫本1米7的個子,僅剩下一付骨頭架子。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股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戰爭把人變成囚徒,不論從肉體上還是從精神上說都是如此。我周圍有同齡人,卻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的想法和我不一樣。我不知怎的,在槍炮聲和殺戮面前,努力堅守首我自幼的夢想――音樂,芭蕾。」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來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在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索尼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腿,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借,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夜班的工作。
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歲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術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劇主角的前途。同時,多年的飢餓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主要的是,這個時候,赫本忽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蹈家應具備的天才。」
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
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長片,是一部關於旅行風光介紹短片,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景物。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行後接見了她。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的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我呢,立刻打電話把助手叫來。記行當時我對助後『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1948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英國倫敦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由於年齡和身高以及早年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無法成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後,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攝了一些廣告,也參加了一些舞台劇的演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羅馬假日》劇組的演員試鏡,從這以後奧黛麗·赫本走上了演藝道路。
1954年,赫本與梅爾·費拉結婚。雖然,水銀燈下,她總是與英俊瀟灑的男星們談情說愛,浪漫多情。然而一旦回到現實,她卻是一個一心熱愛丈夫與孩子的賢妻良母。1963年之後,奧黛麗在四年時間一直是深居簡出,精心照顧著病弱體衰的費拉。然而費拉對並非投桃報李。1967年,赫本拍完由丈夫擔任製片的《等到天黑》之後,竟發現費拉愛上了一個西班牙女郎,真誠的奧黛麗無法容忍這種欺騙與傷害,與費拉一刀兩斷。
1969年,奧黛麗與羅馬心理醫生安德列亞·道蒂結婚了。赫本極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為此她決定放棄自己的熱愛的影藝事來,她對跟在身後的記者宣布:「我不再是奧黛麗·赫本了,我是奧黛麗·道蒂」。但倆人的婚姻最終以悲劇告結束。這時候,赫本重返影壇,並與道蒂辦理了分居手續。單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個男子作生活伴侶。朋友們對此很關心。其中一個好友為她介紹了一個男子――英俊的演員羅伯·瓦爾達茲。
1981年,羅伯走了大膽一步,他住進赫本在瑞士的家,開始了二人的同居生活。爾後,兩人正式結婚,赫本與丈夫住在風景幽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羅伯身邊找到了幸福。
1992年,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身份前往索馬里訪問的赫本突感腹痛如絞,隨即送往洛杉機的西達茲塞尼醫院診治,一代巨星身患結腸癌。
12月,奧黛麗自知病情難復,向醫生請求回鄉看最後一眼瑞士的白雪。1993年1月20日,柯林頓就任美國第四十二屆總統的當天, 一代巨星奧黛麗·赫本在羅伯·瓦爾達茲及兒子們的看護里閉上了雙眼。
拓展資料:
赫本的父親名為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總經理,母親名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後裔。
赫本母親的第一次婚姻嫁給了荷蘭貴族,生下了兩個兒子。第二次婚姻對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親從小有著演電影唱歌劇的夢想,父親因工作原因往來三地(英國、布魯塞爾、荷蘭),致使一家人鮮有團聚。
赫本之父傾向納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義,似乎是兩人婚姻關系的致命一擊。在女兒六歲時,父親拋下了妻子離家出走,母親一夜白頭。隨後歐戰爆發(1939.9),赫本跟隨母親來到荷蘭。由於奧黛麗這名字並不常見,為保護女兒,母親將其臨時改寫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戰亂飢荒,家庭的貧困並沒有阻擋母親對女兒的愛與支持,戰爭結束,母親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多年來借口不見女兒的父親在其從藝後曾給她寫過不少信,但都被母親秘密攔截。母親想讓赫本忘記父親,並告訴她,她的父親從未改變「當初的信仰」。
成名後的赫本曾專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親,但不歡而散,父親表示不願再次相見。肖恩(赫本長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礙,終其一生,赫本都對父親的失蹤感到遺憾,稱之為「生命中最大的創傷」 。最後十年母親與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於1984年8月26日逝世
赫本的長子名為西恩·赫本·費勒,為赫本與梅爾所生,出生於1960年7月17日,從事電影行業,涉足後期、製片、推廣等。建管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著有赫本傳記《天使在人間》。西恩與第二任妻子喬凡娜及兩個兒子住在美國加州的聖莫尼卡和義大利的托斯卡納。
次子盧卡·多蒂,為赫本與多蒂所生,出生於1970年2月8日,與哥哥共同管理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
網路——奧黛麗赫本
E. 浜旈儴嬈х編闄愬埗綰х數褰憋紝閮芥槸澶у昂搴︼紝榪欐′綘涓嶄竴瀹氶兘鐪嬭繃
嬈㈣繋鏉ュ埌鐢靛獎鎺㈢儲涔嬫棶錛屼粖澶╂垜瑕佸甫浣犺蛋榪涗簲閮ㄦх編闄愬埗綰х殑鐢靛獎涓栫晫錛屾瘡涓閮ㄩ兘浠ュ叾鐙鐗圭殑灝哄害鍜屾繁搴︼紝鎸戞垬浣犵殑瑙傚獎浣撻獙銆傚畠浠鍙鑳芥病鏈夐偅涔堝箍涓轟漢鐭ワ紝浣嗙粷瀵逛笉瀹歸敊榪囥
濂崇炶嫃鑿茬帥緔㈢殑榪欓儴浣滃搧錛岃櫧鐒墮矞灝戣鎻愬強錛屼絾瀹冨嵈鍍忎竴棰楅殣鈃忕殑瀹濈煶銆傛湁浜鴻禐瑾夊畠涓庤帿濡鍗¤礉椴佸囩殑銆婅タ瑗塊噷鐨勭編涓戒紶璇淬嬪苟椹鵑綈椹憋紝濡傛灉浣犲硅嫃鑿茬帥緔㈢殑紿佺牬鎬ц〃婕旀劅鍏磋叮錛岃繖閮ㄥ獎鐗囧皢涓轟綘鎻紺轟竴涓鍏ㄦ柊鐨勫ス銆
2. 鐖辨儏鐨勮漿鎶樼偣錛氥婁笁鏈堝コ閮庛
榪欓儴鍠滃墽鐖辨儏鐗囩姽濡傜敓媧諱腑鐨勫皬紜騫革紝灝ら噾鍜岃緵钂傜殑鐖辨儏鏁呬簨鍦ㄤ繚瀹堜笌寮鏀句箣闂存憞鎽嗐傚綋灝ら噾鎰忓栨槒榪鳳紝鍥涘勾鍚庣殑閱掓潵鍗撮潰瀵瑰コ鍙嬫垚涓恆婅姳鑺卞叕瀛愩嬪皝闈㈢殑鐜板疄錛屼竴鍦烘俯棣ㄥ張鍟肩瑧鐨嗛潪鐨勮拷閫愭垬鐢辨ゅ睍寮銆
3. 涓嶅誨父鐨勫コ鎬у姏閲忥細銆婅愯帀銆
娉曞浗浣滃惰愯帀錛屼互鍏跺氶噸韜浠藉湪鐢靛獎涓媧葷伒媧葷幇銆傚ス鐨勪漢鐢熷氨鍍忎竴閮ㄥ啋闄╁皬璇達紝浠庝綔瀹跺埌搴斿彫濂抽儙錛屽啀鍒版槑鏄燂紝濂圭殑鏁呬簨鍏呮弧浜嗘縺鎯呬笌鍐茬獊銆備絾榪欓儴褰辯墖錛屽嵈鎻紺轟簡濂圭殑鍐呭績涓栫晫鍜屽ス閫夋嫨鐨勭粓鏋佸憡鍒銆
鏉版槅路鑿插凹鍏嬫柉鐨勭簿婀涙紨緇庯細銆婁綘浠庢湭鍦ㄦゃ
鍑鍊熴婂皬涓戙嬩竴鎴樻垚鍚嶇殑鏉版槅路鑿插凹鍏嬫柉錛屽湪銆婁綘浠庢湭鍦ㄦゃ嬩腑楗版紨鏉鎵嬩箶錛屼竴涓澶栬〃寮烘倣鍐呭績鏁忔劅鐨勮掕壊銆備粬鐨勬垚闀挎晠浜嬪厖婊′簡鎸f墡鍜屾晳璧庯紝榪欓儴浣滃搧璁╀綘鐪嬪埌浠栫殑娣卞害鍜岃漿鍙樸
4. 紱佸繉鐨勭埍鎯呯伀鑺憋細銆婁簲鍗佸害鐏般
榪欓儴褰辯墖璁茶堪浜嗕竴孌電湅浼煎鉤鍑$殑閲囪胯儗鍚庯紝闅愯棌鐫娣卞埢鐨勬儏鎰熺籂钁涖傜編涓界殑瀹夊滀笌浼佷笟瀹剁殑閭傞咃紝鎻紺轟簡鐖辨儏鐨勫嶆潅鎬у拰鏉冨姏鐨勬父鎴忥紝璁╄備紬鍦ㄦ毀鏄т笌鍐茬獊涓鎰熷彈鍒頒漢鎬х殑寰濡欍
榪欎簺褰辯墖鉶界劧鐪嬩技灝忎紬錛屽嵈鍚勮嚜鈒村惈鐫涓板瘜鐨勬晠浜嬩笌娣卞埢鐨勪富棰樸傚傛灉浣犳槸鐢靛獎鐖卞ソ鑰咃紝瀹冧滑緇濆瑰煎緱浣犺姳鏃墮棿鍘誨彂鎺樸傛瘡涓閮錛岄兘鍙鑳芥垚涓轟綘鐢靛獎鏀惰棌涓鐨勪竴閮ㄧ粡鍏搞傜幇鍦錛屼綘鍑嗗囧ソ鎺㈢儲榪欎簺鐢靛獎鐨勬湭鐭ヤ笘鐣屼簡鍚楋紵
F. 推薦好看的電影
一、喜劇片類型:
1.金凱瑞系列的。金凱瑞有「西方周星馳」之稱。經典代表作:《冒牌天神》《美好心靈的永恆陽光》《俠盜夫妻》《一個頭兩個大》《變相怪傑》等。
2.琳賽·羅翰,好萊塢的「壞女孩」。《小記者大偵探》《 賤女孩》《 高校天後》《 天生一對》。
3.其他:《小鬼當家》系列,相當經典的系列電影!《女男變錯身》……
二、恐怖片類型:(驚悚類的也在其中)
1.《沉默的羔羊》,這是部相當經典的影片,片中的許多場景堪稱教材級的演出。還有衍生出來的《少年漢尼拔》系列。
2.《閃靈》,美國經典電影《閃靈》,主演傑克·托倫斯是一名教師,他的兒子丹尼,在飯店期間,不斷看到奇異的幻覺,傑克做了一個自己殺害妻兒的噩夢,顯得很暴躁,追殺妻子和兒子。驚魂失魄的妻子和兒子坐著哈羅朗開來的車子離開了。
3.《魔戒系列》,相信你也聽過吧,不再贅述!
PS:恐怖片本人愛看日韓的,所以歐美類的就知道這幾部。
三、吸血鬼系列:
隨著《暮光4(下)》在最近的火爆上映,推薦幾部吸血鬼電影。
1.《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由凱瑟琳·哈德威克執導,講述了人類和吸血鬼之間的愛情。貝拉愛上了風度翩翩的美少年愛德華,但是愛德華是個吸血鬼。大敵當前,愛德華能否保護好伊莎貝拉,兩人的感情又會如何發展呢?
2.《夜訪吸血鬼》。這是1994年推出的一部恐怖奇幻電影。改編自安妮·賴斯系列同名小說的第一部,導演尼爾·喬丹深深地把握和闡發了人性這一主題,使他的這部影片富有張力和動人的情感力量。
3.《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公元1462年,君士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襲擊,德古拉伯爵受命征討土耳其軍。不料就在他獲勝之時,謠言四起, 盛傳他已被打敗殺死。 他的妻子伊莉莎白悲痛欲絕,終於投河自殺,班師回國的德古拉只看到了妻子的屍體。而且,牧師告訴德古拉,伊莉莎白是自殺而死的,按照基督教的教義,她的靈魂不能升入天堂,只能墮入地獄。因此他憤怒地責問上帝,為什麼他一生都為主而戰,最終卻遭到這種結局。 他用長矛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穌,鮮血四流。德古拉從此投向了魔鬼,以鮮血作為生命,成了一個不死的吸血僵屍。
四、文藝片類型:(劇情片)
1。梅里爾斯特里普作品,如果你是文藝愛好者,強烈建議你看看梅里爾斯特里普的電影!《蘇菲的抉擇》《鐵娘子》《廊橋遺夢》《走出非洲》等。
2.安妮海瑟薇作品。安妮海瑟薇身上兼具奧黛麗赫本和茱莉亞羅伯茨的魅力,被譽為「奧黛麗赫本和茱莉亞羅伯茨綜合體」。經典作品:《蕾切爾的婚禮》《愛情與靈葯》《公主日記》等。
五、巨星作品:
1.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龍鳳配》《窈窕淑女》《蒂芬妮的早餐》《修女傳》《甜姐兒》等。
2.費雯麗。《亂世佳人》《慾望號街車》《魂斷藍橋》《安娜卡列尼娜》等。
3.伊麗莎白泰勒。《埃及艷後》《靈欲春宵》《戰國佳人》《應召女郎》等。
望您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