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好看的戰爭電影可以推薦
《紅海行動》,18年的新片,票房相當高,特別注意戰場上的小細節,細節越生動,真實感就越強。
Ⅱ SBD「無畏」俯沖轟炸機有多厲害在中途島戰役中表現有多優越
《決戰中途島》這部歷史戰爭電影無疑震撼了許多的觀眾,在片中美軍的俯沖轟炸機冒著日本軍艦密集的防空火炮進行俯沖轟炸的場面令人震撼。俯沖轟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勇敢的對艦共計戰術,只有最無畏的勇士才是最浪漫的。今天小編就雷根大家一起聊聊在電影當中出現的美國SBD無畏俯沖轟炸機。
日軍戰艦猛烈的防空炮火爆炸的黑色煙團幾乎布滿了整個天空,迎著撲面而來的高射炮火,美軍俯沖中轟炸機開始俯沖攻擊。
4000英尺(約1200米)!
3000英尺(約900米)!
2000英尺(約600米)!
1800英尺(約540米)!
1500英尺(約450米)!
1200英尺(約360米)!
投彈!
命中!爆炸的烈焰濃煙迅速翻滾而起!
藉助於如今先進的電影特效技術,將如此緊張激烈的戰斗場面逼真還原了,沒有絲毫的藝術誇張,當時俯沖轟炸就是這樣,從4000英尺開始俯沖,直到2000英尺投彈,有些飛行員為了確保投彈命中,甚至到1200英尺才投彈。而這段俯沖而下的飛行距離,即便是面對密集如雨的炮火,都是不能進行任何改變航向的閃躲,所以這段短暫而漫長的航程就被譽為——死亡航程,是極其危險的,完全靠著飛機的速度優勢,還有運氣,才能完成俯沖、投彈、脫離這一攻擊的整個過程。
俯沖轟炸戰術,最早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逐漸發展到頂峰。因為當時受到投彈瞄準炸彈制導等方面的技術限制,投彈命中精度很低。而俯沖轟炸則是在當時條件下保證命中精度的唯一可行方法。二戰時,納粹德國為了閃擊戰空中精確對地支援的需要,研製出了著名的JU-87斯圖卡俯沖轟炸機,而斯圖卡(Stuka),就是德語俯沖轟炸機Sturzkampfflugzeug的縮寫。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在對地面點狀目標的精確攻擊中確實表現不俗,因此也引領了各國爭相發展俯沖轟炸機。
但是俯沖轟炸的缺陷就是在面對防空火力,尤其是制導防空武器(如VT近炸引信)時危險性很高,一旦對方掌握了制空權,在戰斗機和防空火力的雙重攔截下,俯沖轟炸就無異於自殺。所以當防空武器和炸彈制導化逐漸普及之後,俯沖轟炸也就銷聲匿跡了。
再回到俯沖轟炸,毋庸置疑,每一次俯沖攻擊,都是在和死神親吻;每個俯沖轟炸機的飛行員,都是真正最無畏的勇士!
而他們的座機,就是SBD無畏俯沖轟炸機!名副其實的無畏!
1934年,美國海軍航空局開始著手開發新一代艦載俯沖轟炸機。海軍的招標方案一出台,布呂斯特、馬丁、沃特和諾斯羅普等多家航空公司就拿出了各自設計方案,加入到競爭中來。當時絕大多數參與競爭的飛機製造商都認為,傳統的雙翼飛機雖然速度較低,但低速性能好,起降滑跑距離短,所以正好符合艦載機的需求。唯獨只有在當時的美國航空界有著天才之稱的約翰·諾思羅普愛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下單翼布局和全金屬半硬殼結構設計。諾斯羅普認為,航母對飛機起降性能的要求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苛刻,經過計算和設計,速度較快的單翼飛機也同樣可以在航母上起降。
諾斯羅普的前衛設計很快引起了美國海軍的注意力,並最終選中了他的設計方案,要求他製造一架原型機,並賦予了原型機XBT-1的編號(X表示試驗機)。為了防止諾斯羅普的設計萬一失敗可能影響新一代艦載俯沖轟炸機的研發進度,海軍還責成沃特公司在這一設計基礎上開發一種下單翼機型作為備選(也就是後來的SB2U守護者俯沖轟炸機)。
XBT-1的主起落架可以收入主機翼,只露出下半截的機輪。機翼則是蜂窩結構。這種機翼結構不啻於航空設計上的一次革命,可以使單翼飛機擺脫了框架的限制。不過,蜂窩結構也有缺陷,就是機翼不能折疊,這對需要充分利用航母空間的艦載機顯然是不利的。
為了彌補機翼不能折疊的缺陷,設計師竭盡所能控制飛機的尺寸,使得XBT-1非常緊湊。同時在飛機的俯沖減速板上增加了許多圓孔,這樣就能夠在不影響機翼油箱容量的基礎上解決了機翼在俯沖時的振動問題,還使得減速板的張角得以擴大,從而提高了減速效率。
1934年12月,XBT-1成功進行了首次試飛。達到了212英里(約合341公里)的時速,同時能夠攜帶1000磅(454千克)炸彈飛到22500英尺(約合6858米)高度。這一性能在當時算是非常先進了。
1936年9月,美國海軍正式通過了XBT-1方案,並以BT-1的編號訂購了54架生產型,主要裝備約克城號上的第5艦載轟炸機中隊(VB-5)和企業號的第6艦載轟炸機中隊(VB-6)。
但這種被寄予厚望的新型飛機正式服役後暴露出了在操縱性方面的嚴重缺陷:飛機在低速飛行時垂直方向的穩定性非常糟糕、氣動翼面的效率也大為下降,這樣在飛機著艦時將會十分危險。另外,在緊急加大馬力時飛機還會出現劇烈的橫滾傾向,這些缺陷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墜機事故。盡管如此,諾斯羅普還是對自己的基本設計充滿信心,決定對飛機進行改進。換裝了更大馬力的發動機和新的三葉變距螺旋槳,還改裝了全新設計的操作面板和機載設備以改善操縱性。經過改進後以XBT-2的型號於1938年4月25日首飛,結果卻令人失望——新飛機的性能改進並不顯著。
諾思羅普並沒有氣餒,而是繼續進行風洞試驗以便找出更好的改進方案。就在這時,諾思羅普飛機公司被道格拉斯飛機公司合並,而且由於飛機的設計類型從轟炸機(英文字母代號B)改成了偵察轟炸機(英文字母代號SB),所以飛機的編號也就改為XSBD-1。這個編號中的D就代表道格拉斯公司。
1939年2月,XSBD-1首飛成功,並通過了海軍航空局的定型鑒定。4月8日,道格拉斯公司開始生產第一批144架以SBD-1作為正式編號的量產型,並得到了無畏(Dauntless)的官方綽號。
SBD無畏的傳奇故事就此開始。
1940年11月,87架SBD-2開始交付海軍,和SBD-1最大的區別就是外翼加裝246公升內部油箱,以增加航程。
1941年3月,584架SBD-3開始交付海軍,主要改進是吸取了戰場上生存力薄弱的教訓而強化了防護和自衛火力,所以被稱為重裝大火力型,要害部位加裝裝甲,以及採用自封油箱和防彈風擋,機頭2挺12.7毫米機槍,機尾2挺7.7毫米機槍。第一批174架SBD-3起初是法國在歐洲戰場上見識了德軍俯沖轟炸機的巨大威力而向美國緊急訂購的。但法國很快在1940年6月戰敗淪陷,這批SBD-3就和另外410架美國海軍訂購的SBD-3一起都交給了美國海軍。除了海軍的584架,還有90架SBD-3交付給陸軍。
1942年10月,780架SBD-4開始交付海軍,主要是在SBD-3的基礎上改進了儀表盤和螺旋槳。
1943年2月,功率增強型的SBD-5開始交付海軍,這一型號換裝了1200馬力的發動機,功率大為增強,從而彌補了SBD-3因為加裝裝甲和武備導致重量增加而出現的性能惡化。SBD-4產量高達3050架,是SBD系列子型號中產量最多的。
1944年2月,500架SBD-6開始交付海軍,這也是SBD系列的最終改進型,換裝了1300瑪麗的發動機,使得最大速度提升到422公里/小時,同時還可以掛載火箭。
除了6個海軍艦載機的子型號外,還有交付陸軍航空兵的615架,但機型編號改為A-24。
這樣,SBD和A-24總共產量有3936架,是二戰時期美軍最重要的攻擊機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已經有8個中隊約250架SBD-2和SBD-3在列剋星敦號、薩拉托加號、約克城號和企業號4艘航母上服役,這也是當時美國海軍艦載攻擊機的中堅力量。
12月7日,珍珠港事變當天,17架SBD正在珍珠港以西約320公裏海域上空進行例行巡邏和訓練飛行,結果一頭撞上了日軍的攻擊機群,當時就有5架SBD被擊落,這也是美軍在戰爭中第一批被擊落的作戰飛機。
兩天後的12月9日,企業號航母起飛的6架SBD在執行反潛巡邏任務時,在珍珠港東北海域發現並擊沉了日軍的伊-70號潛艇,這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取得的第一個戰果,也算是報了一箭之仇。
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這是二戰第一場航母大戰,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艦炮互轟的超視距海戰。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航母上的53架SBD無畏俯沖轟炸機和22架TBD魚雷機協同奮戰,擊沉了日軍祥鳳號航母,擊傷翔鶴號航母。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美軍航母艦載機和中途島岸基航空兵能夠攻擊日軍戰艦的只有B-17空中堡壘轟炸機、TBD魚雷機和SBD俯沖轟炸機三種機型,B-17雖然載彈量大航程遠,但投彈命中精度較低,只適合轟炸地面固定目標,而不適合轟炸軍艦這樣在海上快速機動的點狀目標。TBD雖然掛載對軍艦威脅最大的魚雷,但速度太慢,性能相對比較落後,很難突破日軍戰斗機和軍艦防空炮火的攔截取得戰果。所以,真正能對日軍戰艦構成威脅的只有SBD俯沖轟炸機了!
SBD作為艦載機,主要執行俯沖轟炸、偵察和反潛巡邏等任務,一般裝備轟炸機中隊(Vesse BomberSquadrons,簡稱VB)和偵察機中隊(Vesse ScoutingSquadrons,簡稱VS)。當時美軍參戰的三艘航母,各有一個VB中隊和一個VS中隊,約克城號有34架SBD,企業號有33架SBD,大黃蜂號有35架SBD,總共102架。
按照美軍戰前的作戰預案,應該是SBD首先在高空進行俯沖投彈攻擊,吸引日軍戰斗機和防空炮火,為TBD在低空進行魚雷攻擊創造條件,因為魚雷對軍艦的損害肯定要大大高於炸彈。
但在實戰中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先是大黃蜂號和企業號的TBD魚雷機對日軍艦隊進行了魚雷攻擊,在日軍戰斗機和防空炮彈的猛烈攔截下,29架TBD損失28架,投下的魚雷無一命中。但魚雷機的攻擊將日軍戰斗機全部被吸引到低空,為SBD從高空俯沖攻擊創造了條件。
這時,企業號的33架SBD趕到了,由於燃料即將耗盡,所以33架SBD只能對最近的赤城號和加賀號進行了俯沖攻擊,一舉將這兩艘航母擊沉。
接著,約克城號的17架SBD、12架TBD和6架F4F組成的機群趕到,結果魚雷機的攻擊毫無成效,又是17架SBD的俯沖投彈將日軍蒼龍號航母擊沉。
對日軍最後一艘航母飛龍號的攻擊,也是SBD的戰果。美軍在發現飛龍號之後,就投入了所有能夠出動的飛機,來自企業號的25架SBD有四顆炸彈命中,將其重創。見已無法挽救,日軍就由驅逐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沉。
中途島海戰美軍擊沉日軍4艘航母的戰果全部都是由SBD創造的!這樣輝煌的戰績足以讓SBD名垂青史。而那些駕駛著SBD無畏沖向日軍戰艦的都是真正無畏死亡的勇士!
Ⅲ 請推薦幾部中國海軍的電影
1.《甲午風雲》
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由林農執導,李默然、浦克、王秋穎、龐學勤等人主演。該片於1962年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反對李鴻章主和,指揮北洋艦隊英勇抗擊日本海軍,在彈葯用盡後,率領致遠號戰艦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以身殉國的故事。
2.《南海風雲》
是由景慕逵、張勇手執導的劇情片,唐國強參加演出。
20世紀70年代,南越(越南語:Việt Nam Cộng hòa)當局的軍艦經常在我南海一帶進行騷擾。這天,居住在西沙群島的於化龍一家正在海上作業時,恰好遇上了來犯的南越10號艦(怒濤號越南語:Nhựt Tảo HQ-10)入侵我領海,於是,漁輪與敵艦展開周旋。主人公於化龍一家被來犯的南越10號艦撞翻船隻,幸好都被我海軍和漁民救起,敵艦才狼狽逃竄。於參加海軍後,從一個戰士成長為艦長。
3.《紅海行動》
是由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電視藝術中心等出品,林超賢執導,馮驥、陳珠珠、林明傑編劇,張譯、黃景瑜、海清、杜江、蔣璐霞等主演的動作片。該片講述了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8人小組奉命執行撤僑任務,突擊隊兵分兩路進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擊,人員傷亡;同時在粉碎叛軍武裝首領的驚天陰謀中慘勝的故事。
該片於2018年2月1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3月1日在中國香港上映。2018年5月6日,榮獲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4.《海魂》
電影名,上海電影製片廠1957年攝制,劇情為:上海解放前夕,敵軍艦長孔嘯天指揮兵艦「鼓浪號」逃往台灣;水兵陳春官和竇二鵬對於長官們的殘忍腐化很是氣憤。「鼓浪號」到台灣後,船上的水兵們遭到美國兵艦的侮辱和鄙視。
陳春官認識了台灣姑娘溫夢嬡,彼此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後來溫夢媛被美軍欺侮,二人救出了溫夢媛,但她卻因此被酒家解僱,在絕望中投海自盡,陳春官得知後無比悲憤,與竇二鵬等人策動起義。後「鼓浪號」長官們又做出暴行,令大家徹底醒悟。水兵們利用執行任務的機會發動了起義,駕駛「鼓浪號」回到祖國懷抱。
5.《海之魂》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98年,主要劇情為:陸濤、馬馳、鍾遠航人稱海上「三艦客」,三人風雨同舟發誓忠於祖國海疆。二十年後,他們分別走上艦艇部隊領導崗位。隨著時間的推移,三人的事業、理想、愛情、友誼都發生了裂變。陸濤、馬馳任憑生活磨難,忠於海疆的誓言不變。終於事業有成,走上了更高一層的領導崗位。
鍾遠航轉業到地方後,經不起金錢的誘惑,墮落了。而彭哲遠司令員,一生獻身海軍,可歌可泣,直至臨終也無怨無悔。僅以此片獻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立五十周年。另有同名游戲機以及模特藝術學校名等。
《甲午風雲》
該片是歷史片,但又不囿於歷史的真實,為激勵民族正氣而做了適當的改動。該片在總體藝術水準上十分完整、凝煉,稱得上是慷慨悲壯,大氣磅礴。該片塑造了幾個極其鮮明的藝術形象。
主人公鄧世昌,毫無疑問地集中寄託著創作者的社會和藝術理想,他是主戰派的代表,忠勇兼備,性情剛烈,從力主出海作戰到最後彈盡糧絕之際,下令全艦撞向日本旗艦「吉野號」,他的英雄氣概,愛國熱忱,視死如歸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李默然的表演亦濃烈熾熱,沉著深切,將這一代愛國將領表現得聲情並茂,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