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密探
主要演員:孔侑宋康昊韓智敏
評分:4.6/5
(預警:前方影評有劇透)
凌晨12:35,鏡頭拉到刻在牆上的他奶奶的居然沒有翻譯的那句話,全劇終。
總體來看,還是出乎意料的好看。劇情循序漸進,一波三折,甚至四折,孔侑和宋康昊的黃金組合著實給片子鍍了金。但一眾小人物也沒有遜色,活脫脫演繹在戰爭期間,抉擇於自身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間的眾生相。
兩個半小時,我也就碰過三次手機。(真的算少)
詳細點評一下各方面。
劇情方面:前半段劇情較為緩和,但也符合常規,畢竟依我在學校學的小說情節發展規律來看,進入高潮的時間一定要充足且永遠是要比高潮到結尾的時間久。這段時間各角色也沒有在摸魚,處處是伏筆,且埋得很微妙。包括金先生(原諒我看完電影總是神tm記不住角色名字)給季延順拍的照,最後間接致死了延順。再來還有結尾處的交易場面,和開頭相呼應,又是另一個為了利益出賣同胞的,又是一折,出賣的居然正是金長玉。聯想到被發現背叛組織的會嶺,被槍決時說自己把組織里的人當親人,當時可笑,如今看來也是別有深意。每個人在戰爭的不安中都有所保留,每個人都在善與惡之間掙扎。
人物刻畫方面:像我開頭說的,演員團隊是黃金陣容,搭檔默契(前排表白孔叔叔)。宋康昊對於角色人性的轉變刻畫的極其精湛,孔侑演繹對延順無言的愛我到最後都沒能自己看出來(蠢如我),韓智敏表現受酷刑的痛苦和差點被發現時的心理狀態也是淋漓盡致。好的演員,無需言語,也能傳達情感。就像巴金,路遙等名作家的作品一樣,著重描寫的多是神態,細節,和環境。
技術方面:作為心中有那麼一個成為電影人夢想卻根本談不上資歷的女JK,懷著欽佩之心,從技術角度看這部今年替韓申奧的電影,又是全新體驗。鏡頭的切換和角度,對角線構圖,rule of third構圖,燈光明暗處理......每一幀都呼應劇情,理由充足,不失美感。
唯一不足的,在我看來是配樂。雖然配樂很符合時代氣息,但總覺得偶爾會搭不上氣氛,有一兩次聽著配樂出戲了。最近看鬼怪才驚覺配樂吻合的爆炸效果。
作為一部申奧電影,點睛名句也是一定要有的。分享一句電影里組織團長說過的話:
不只是組織里的人,所有戰爭歷史中,用看似愚蠢的執著和信仰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的人,都是英雄。人,沒有信仰,就如同苟活。但只求自保的年代,他們完全可以苟活一回,但他們不願意苟活。「最終站在最高處」也許不是革命勝利的頂峰,但一定是人生價值的頂峰。孔侑最後倒在一縷薄薄的陽光里微笑死去,就是他人生價值的頂峰。
至少我,活過。
(哪位大神給翻譯一下牆上這句韓語,感激不盡。感覺會是電影最後一折。韓國朋友翻譯是說「團員們,我們來過」之類的意思。)
② 如何評價西班牙2017恐怖電影《靈蝕》 (又名《韋羅妮卡》)
如何深度解讀西班牙2017年的恐怖電影《靈蝕》(原名《韋羅妮卡》):親情與恐懼的微妙交織
恐怖片並不只是為了嚇人,而是一部電影能否深入人心,往往在於它能否超越表面的驚悚,觸動人的情感。西班牙電影《靈蝕》便是這樣一個例子,它以傳統恐怖的外殼包裹著深刻的社會寓言。影片並未單純依賴恐怖元素,而是通過講述一個單親家庭的靈異事件,揭示了親情缺失對孩子們的深遠影響。
故事圍繞失去父親的大姐展開,她既要照顧弟妹,又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然而,一次日食後,她試圖通過召喚邪靈來填補父愛的空缺,這卻無意中觸發了一系列無法預知的靈異事件。影片並未過分渲染恐怖,而是將焦點轉向了親情的缺失,特別是母親在日常生活的缺席,讓孩子們渴望得到關愛與理解。
影片中,小弟弟尿床後母親的不在場,洗澡妹妹被派去照顧弟弟,這些細節展示了母親角色的缺失和孩子們內心的孤獨。日食事件成為大姐尋求父愛的導火索,盡管她知道此舉危險,但在親情渴望的壓力下,她選擇了這條看似絕望的道路。但這種慰藉卻帶來了更大的困擾,使家庭陷入了靈異的漩渦。
導演巧妙地通過靈異事件,揭示了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對親情的渴望和生活的壓力,而母親的忙碌與無暇應對則加劇了這種沖突。當姐姐試圖向母親尋求幫助時,卻發現母親的無力和自己所承擔的重擔。這不僅僅是關於恐怖的描繪,更是一次對親情、成長與責任的深度剖析。
《靈蝕》以靈異事件為載體,講述了一個關於親情缺失的悲劇,提醒觀眾,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得到關懷和理解,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和支持是無法替代的。電影的結尾,邪靈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對孩子們內心世界的反映,它警示我們,當正常的訴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總的來說,《靈蝕》是一部寓教於樂的恐怖片,它以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包裹著對人性和親情的深刻探討,值得我們在驚悚背後細細品味。
③ 如何評價2017年美國上映的R級電影《靶場》
2017年美國上映的R級電影《靶場》以其獨特的視角,將現實社會的槍擊事件巧妙地融入劇情,引發了觀眾對於槍支暴力的深入思考。讓我們一起探討這部電影中的狙擊手武器、背後的動機,以及它所影射的社會現象。
狙擊手的槍械選擇</
電影中的狙擊手並非使用一些誤導性的二戰古董,而是cz-usa公司生產的cz452運動步槍,口徑為.22英寸,看似廉價,實則反映了美國槍支市場的現狀。它並非軍用武器,而是合法的民用步槍,價格在250至450美元之間,表明槍擊事件的凶器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的日常商品。
社會背景與槍擊事件盤點</
《靶場》並非單純的槍戰電影,而是對美國近二十年來一系列無目的無差別槍擊案的深刻反思。從1999年的科羅拉多校園槍擊案,到2017年的拉斯維加斯大規模槍擊案,電影揭示了一個恐怖的事實——槍擊事件已經成為美國社會揮之不去的陰影。
每個案件背後,都有兇手的動機和背景,但電影並未詳述,而是通過鏡頭和音樂,傳達出一種無法預知的恐怖感。每一個無辜生命的逝去,都在提醒觀眾,槍支暴力的威脅無處不在。
影片細節與社會隱喻</
導演北村龍平以低成本cult電影的形式,細膩地描繪了槍擊事件帶來的心理沖擊。槍手的身份雖未明示,但通過演員的設定,可能暗示著一名因戰爭創傷而走向極端的退役狙擊手。影片中的警察形象,反映了美國基層執法力量的脆弱和訓練不足。
狙擊手的連環殺人行為,象徵著美國社會的連環槍案,而警車的失誤則揭示了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專業訓練和溝通的重要性。最後,電影以紅衣女角色的悲慘結局,強調了生命的脆弱和絕望,與觀眾的期待形成強烈對比,引發深刻反思。
《靶場》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槍支的電影,它是一面鏡子,反映出美國社會的復雜與矛盾,以及人們對槍支暴力無盡的恐懼和無奈。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得以窺見槍支問題的深度,以及它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秩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