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格爾尼卡電影2016

格爾尼卡電影2016

發布時間:2022-04-25 04:29:58

Ⅰ 學習畫家畢加索作品《格爾尼卡》的感受。

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表情扭曲的呼號者、鋸齒般的燈光、瀕死長嘶的戰馬……支離破碎的黑白灰色塊中散發出無盡的陰郁與恐怖,和對人類苦難的悲憫。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歷史名城格爾尼卡被納粹德國空軍夷為平地,憤怒的畢加索用半年時間創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作為對法西斯暴行的控訴。七十年過去,這幅傑作已經成為警示戰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

Ⅱ 格爾尼卡好看嗎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0Vum0z0UpLaKTlKpVs04Ng

提取碼:65b7

《格爾尼卡》是科爾多·塞拉執導的歷史愛情片,詹姆斯·達西和瑪利亞·瓦沃德出演。該片講述了男主角和女主角在西班牙一個叫格爾尼卡的地方相遇的故事。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影片,男主角是一個記者,而女主角則是在政府審查部門工作,從職業角度看男女主角無疑是死對頭。兩個人在西班牙一個叫格爾尼卡的地方相遇。

Ⅲ 畢家索的畫《格爾尼卡》怎樣欣賞

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 2010/11/18 12:24:59 | By: 大師 ]

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安吉天略外國語學校 饒 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作品中藝術語言與主題表達的關系,理解象徵性和立體主義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體驗的過程中,了解美術鑒賞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熱愛和平的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畫家通過抽象的藝術語言所表達出的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之情。
教學難點:
象徵性與立體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作品《格爾尼卡》中的具體運用。
課前准備:
學生:A4紙、課本、鉛筆等。教師:自製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3-5分鍾)
1、播放一段戰爭片段,引導學生仔細觀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你的觀後感:影片中哪些形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從中你感受到什麼?
3、嘗試表現: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為素材,用徒手畫嘗試勾畫一個藝術形象,可作變形或誇張處理,不必畫的太具體。——機動
4、出示一幅與戰爭有關的作品《格爾尼卡》,問:作者是誰?作品名?
5、導入新課,出示課題: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二、初步感知(2分鍾)
1、提問:第一次看到這幅畫你有什麼感受?
(滿、亂、壓抑、無中心、視覺沖擊力強、支離破碎、恐怖……)
2、小結:滿、亂、支離破碎……(畫面中似乎布滿了可供我們觀賞的內容,以致於我們的眼睛不得不在畫面上看來看去。)那麼,畢加索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構圖呢?我想現在大家在頭腦中一定有了很多的問號?

三、自主探究(8分鍾)
1、自學課本,思考問題:
① 《格爾尼卡》的創作時間?畫種?作者?(1937年油畫)
追問:隨意說說畢加索是怎樣一位畫家?——西班牙人 20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畫家
② 《格爾尼卡》是怎樣誕生的?畢加索想表達什麼?(憤慨、抗議、同情)
追問:1937年在我們中國又發生了那些類似格爾尼卡的事件?
(7·7盧溝橋事變,12·13南京大屠殺——前面短片摘自電影《南京大屠殺》)
③ 有人說畢加索「多才」、「多產」、「多變」,你怎麼理解?
多才——在油畫、版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各種藝術領域都有傑出表現。
多產——畢加索的一生究竟創作了多少藝術作品,將永遠是人類美術史上一個難解的謎。到現在為止,畢加索的作品被發現的就有6萬余件。
多變——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大致分為:「藍色時期」(憂郁)、「玫瑰紅時期」(幸福)、「黑人時期」(幾何化)、「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抽象主義時期」——《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2、畢加索各時期作品欣賞。
3、小結:畢加索的作品確實令人費解,但當你了解了他的藝術語言後,你就可以很順利地進入他的藝術世界,進而得到精神享受。

四、合作探究(15分鍾)
1、通過剛才的自主探究,大家對畢加索及《格爾尼卡》都有了進一步了解,接下來我們以4人為一組,圍繞《格爾尼卡》這幅作品小組合作探究,思考:
⑴ 仔細觀察,畫面中都有哪些形象?
⑵ 這些形象都有什麼特點?(從動作、表情上加以分析)
⑶ 這些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⑷ 為何用黑白處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種方法更適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畫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哀痛的氣氛)
2、各組選定代表上台講解(當小老師)。
經過各組的熱烈討論,現在我們請出各組的代表上台來當小老師,其他組的同學可以補充。——參考答案

畫面形象

表情動作或形狀

象徵意義

抱孩子的母親

抱著孩子、仰天痛哭

失去親人的西班牙人民

舉燈的女人

伸長胳膊、舉著燈、燈光射向四周

(教人聯想到紐約的自由女神)

求救的人

舉著雙手,抬頭向上呼救、恐懼、無奈

象徵戰爭中所有受苦受難的、受到殘害的西班牙人民

奔跑的人

奔跑、痛苦、渴望、希望

斷臂倒地的戰士

拿著斷劍、倒地、頑強斗爭、死不瞑目

鮮花

盛開的鮮花

寓意畫家對死難者的哀悼



鋸齒狀、向劍一般發出犀利的光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惡在燈光里暴露無遺



被刺傷、仰頭嘶鳴

正在遭受災難的西班牙人民



齜牙咧嘴、冷漠

法西斯的冷血、殘暴邪惡

和平鴿

飛翔

和平、希望

具體分析:
① 你能找出「哭泣的母親」嗎?
a、分析動作表情:抱著孩子,張大嘴——在干什麼——仰天痛哭
b、由這個表情看出這位母親內心是怎樣的?(痛苦、悲傷)
c、為什麼痛苦?(因為懷里的孩子死了)
d、她在作品中僅僅代表她自己么?還代表哪些人?(所有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這其實就是這個人物形象的「象徵」意義)
象徵——就是用以代表、體現、表示某種事物的一種物體或符號。通常是用一種具體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義。
② 拿燈的女人、奔跑的人、呼救的人在哪裡?
躺在地上的是什麼人?為何手持斷劍?
問:這些人物表情上有什麼共同特點?都象徵著什麼?
③ 高懸的燈象徵什麼?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惡在燈光里暴露無遺)
④ 牛、馬表情有什麼不同?它們分別代表了什麼?
a、馬的嘶鳴象徵什麼?——痛苦的人民
(馬——仰頭哀鳴、痛苦——畫家曾公開表示馬在這里象徵著人民)
b、牛頭代表什麼?用恰當詞語描繪它的表情。
(牛——面無表情、齜牙咧嘴、冷漠——象徵法西斯的殘暴與邪惡)
c、問:為什麼把象徵法西斯的牛畫在畫面中?畫家想突出什麼?
(對比——更有震撼力,突出法西斯的冷血與兇殘)
3、學生質疑:
對《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你還有什麼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
4、教師質疑:
① 畫面中的這些形象是完整的,還是破碎的?為什麼要這樣表現?
(破碎的形象——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動觀眾)
② 作者採用了哪些藝術表現手法,使得畫面具有如此震撼力?
(誇張、變形、象徵、對比、立體主義)
出示放大的人頭、馬頭、牛頭,分析比較。
與真人、真馬、真牛比較,有何不同?——誇張、變形
人頭、馬頭、牛頭僅僅代表3個形象么?——象徵意義
課件演示畢加索作品中的人頭是怎麼畫出來的?——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產生於法國,是將物體多個角度的不同視象,重新組建在畫中同一形象之上,使觀眾可以同時欣賞到形象的各個角度,這是一種新的造型方式。畢加索是其重要的創始人;1907年《亞威農少女》就是立體派的開端。例如在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一畫上,正面的臉上卻畫著側面的鼻子,而側面的臉上倒畫著正面的眼睛。
5、再次談感受。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對於《格爾尼卡》大家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如果現在讓我們再來欣賞這幅畫,你會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感受到——悲慘、痛苦、死亡、恐懼……)
6、故事激趣——機動
① 導語:畢加索是一位世界聞名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不光我們大家喜歡,就連那些德國法西斯們也是愛不釋手。
② 講述小故事:二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觀看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卻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復製品。一位德國軍官指著這幅畫問畢家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麵色嚴峻地說:「不!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③ 師:為什麼畢加索說「這是你們的傑作」?——其實一切盡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爾尼卡》中的人間悲劇。
7、小結:
控拆戰爭的暴行給人們帶來災難,《格爾尼卡》這幅作品無疑是成功的,作者畢加索採用破碎、誇張、變形、象徵性的形象、黑白灰的色彩、不安的構圖、對比度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慨與抗議,給人們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五、自主表現(7分鍾)
1、思考:對比畢加索《格爾尼卡》的創作方法,你覺得上課之前,你創作的徒手畫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機動
2、練習要求:
①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請你以「戰爭之罪」為主題,嘗試用立體主義、變形、誇張、象徵和寓意等手法來創作一幅關於控訴戰爭罪惡、支持和平的畫。(可在前一幅畫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再創作)
② 不要只表現殘酷的一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現在畫面上。
六、展示評價(2分鍾)
1、說一說創作心得(2-3個創意比較好的作品)。
2、評一評:哪一幅畫的最有意思?評出「最佳創意獎」。
評價建議:
① 作品是否是否圍繞主題,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創意,表現了自己的感受。
③ 畫面有何優點?你有什麼建議?
六、歸納總結(1分鍾)
同學們,真正的藝術,從來都是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戰爭是可怕的,我們需要和平,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課外延伸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好好欣賞這幅《格爾尼卡》,來更深入地體會作品帶給我們的強烈震憾。——機動

附:問題解惑:
問題1:《格爾尼卡》一畫現存於何處?(現保存在馬德里,索菲婭王後博物館)
問題2:格爾尼卡小鎮現在怎麼樣了?(現有人口1.5萬。20世紀90年代末,格爾尼卡被國際旅遊界納入地球上自然環境保護得最好、人文景觀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間天堂」之列。)
問題3:現在德國人對他們在格爾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麼樣的態度?(德國沒有忘記那場悲劇。1997年時值格爾尼卡被炸60周年之際,德國駐西班牙大使專程前往格爾尼卡,代表總統就德國空軍當年轟炸格爾尼卡表示「認罪」,並請求「寬恕」。)

Ⅳ 格爾尼卡的構圖有什麼特點

此畫結合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拖著畸形的腿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隻斷了的手上握著斷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馬為構圖中心。畫家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並藉助幾何線的組合,使作品獲得嚴密的內在結構緊密聯系的形式,以激動人心的形象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戰爭慘無人道的暴行。[2]
創作背景
1937年初,畢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國的委託,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作一幅裝飾壁畫。構思期間,1937年4月26日,發生了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的事件。德軍三個小時的轟炸,炸死炸傷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爾尼卡化為平地。德軍的這一罪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畢加索義憤填膺,決定就以這一事件作為壁畫創作的題材,以表達自己對戰爭罪犯的抗議和對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於是《格爾尼卡》就此誕生了。[3]
藝術鑒賞
主題
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畫中右邊有一個婦女舉手從著火的屋上掉下來,另一個婦女沖向畫中心;左邊一個母親與一個死孩;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著的鮮花;畫中央是一匹老馬,為一根由上而下的長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頭與馬頭之間是一隻舉頭張喙的鳥;上邊右面有一從窗口斜伸進的手臂,手中掌著一盞燈,發出強光,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面。全畫用黑、白與灰色畫成。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後的慘狀。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4]
共8張
格爾尼卡局部圖
構圖
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
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4]
象徵
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比喻了在戰斗中最無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婦女,她朝著自由女神走去,象徵著人們渴望和平和自由;而在第四段,那個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徵著戰斗中不屈的戰士,他手那拿一支劍,最妙的是他劍上的小花,贊頌了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
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4]
名家點評
英國作家、畫家、倫敦現代美術學院院長羅蘭特・潘多斯:公牛在《格爾尼卡》這幅畫中並非反面角色,相反,它好像是在搜索地平線上出現的歌人,在畫面上根本沒有出現反面角色的形象。因為造成這些災難的敵人是全人類的公敵,他們極其卑,也極為普遍,難以包羅在單一的形象中。所以,人們從畫上看到的只是死孩子、火焰中的房子、刺傷的身體、痛苦的歌斯底里的呼叫、以及驚慌的表情等等可能的事物,而造成這場災難的惡魔卻在這幅畫中被省略。[5]
後世影響
衍生作品
2014年,西班牙導演卡洛斯·紹拉導演拍攝了電影《33天》,該電影講述了畢加索創作《格爾尼卡》的過程。[6]
歷史傳承
《格爾尼卡》自誕生起幾乎有將近20年的時間在路上奔波,穿梭於大西洋兩岸的諸多城市。最後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轉移至西班牙,此前畢加索一直將其出借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直到西班牙恢復民主。[7]
畫家對這幅懷著憤怒完成的作品是很重視的,他生前留下遺言說:只有當西班牙建立起民主政府的時候,《格爾尼卡》才可以回到自己祖國。佛朗哥死了以後,西班牙政府與保存這幅畫的美國政府經過5年的談判,1981年9月才將它隆重地運回了西班牙。[8]
作者簡介

畢加索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出生在西班牙的馬拉加市(Malaga),是當代西方具有創造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畢加索是一位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一直到去世前十年,雖已屆八十高齡,但他依然站在藝術創作的前列。20世紀的藝術家,特別是西方藝術家,幾乎沒有未受過他的影響的。畢加索的藝術成就除去繪畫以外,還涉及到各種材質的雕塑、陶藝、書箱裝幀等方面。畢加索從9歲起就開始作畫,無論是質還是量,都十分驚人的。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習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9]
參考資料
[1]  王曉鋒編,中外名畫彩圖館,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5,第186頁
[2]   鄭春興主編,世界名畫品鑒,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4,第516頁
[3]   呂翠鳳編著,大學人文教育導讀,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07,第133頁
猜你關注
女孩子喜歡你的表現
女孩子喜歡的話題
個人貸款
途游鬥地主下載

初次見 隊長幫你快速讀懂藝術品

畢加索用這幅畫讓法西斯啞口無言
這幅畫是世界上反戰名作,出自畢加索之手,他一直很關心戰爭中的婦女和兒童,槍子不長眼,受害者都是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者,

Ⅳ 有誰知道這是什麼片子

中文名稱:北方的納努克
英文名稱:Nanook of the North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22年
電影導演:羅伯特 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地區:美國
簡介:
電影中文名:北方的納努克
電影英文名:Nanook of the North
片長:79 min
國家/地區:美國
色彩:黑白
混音:Silent
級別:Germany:6 / Portugal:17 (director's cut) / Canada:G (Manitoba/Nova Scotia/Québec) / Canada:PG (Ontario) / UK:U (re-release) (1947)
上映日期:1922年6月11日 美國
宣傳語:1. A story of life and love in the actual Arctic.
2. The truest and most human story of the Great White Snows.
3. A picture with more drama, greater thrill, and stronger action than any picture you ever saw
IMDb:0013427
導演: 羅伯特 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編劇: 羅伯特 J. 佛拉哈迪Robert J. Flaherty
演員表: Nanook ..... Himself
Nyla
Cunayou ..... Herself (Nanook's wife)
Allee ..... Himself (Nanook's son)
Allegoo ..... Himself (Nanook's son)
Berry Kroeger
劇情梗概: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的開山之作。弗拉哈迪花16個月遠赴北極,和哈里森港的愛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攝影機再現了用梭標獵殺北極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場景。雖然對本片有過「擺拍」是否紀錄片的爭論,但毫無疑問本片仍是紀錄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僅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更是世界紀錄片的光輝起點。
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
上世紀20年代,拍攝北極或南極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險電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鏡頭從風俗獵奇轉為長期跟蹤一個愛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現他們的尊嚴與智慧,關注人物的情感和命運,並且尊重他們的文化傳統。弗拉哈迪所開創的這種拍攝模式直到今天仍為紀錄片工作者所尊奉。
拍攝納努克一家
1884年2月16日,羅伯特·弗拉哈迪出生於美國密歇根鐵山腳下,父親是位探險家。弗拉哈迪回憶說:「當我長到十幾歲時,總盼望著同父親一起探險,我們常常一走就幾個月,夏天劃著小船,冬天穿著雪鞋。」1896年,弗拉哈迪跟隨父親來到加拿大的雨湖地區開採金礦,他喜歡這里天然的原始狀態。後來,父母把他送到密歇根的礦產學院,但沒能畢業。據說學校認為弗拉哈迪沒有成為專業礦業者的資格。大學時代也並非沒有收獲,他學會了拉小提琴——這是陪伴他一生的愛好,也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弗朗西斯·哈賓達。
後來,弗拉哈迪三次去北極探礦,旅程的最後弗拉哈迪確實發現了一些鐵礦,但開采價值微乎其微。他獲得的唯一獎賞是加拿大政府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處小島。他想把探礦中拍攝的膠片剪輯成一部探險影片。就在將要完成的時候,從桌子上掉下的煙頭把膠片點燃了,弗拉哈迪也被燒傷。唯一幸運的是,他保住了生命。膠片燒掉了,他決定等到春天再一次去北方。
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拍攝計劃直到1920年才在法國皮毛商雷維永兄弟的贊助下實施。這一年,他已經36歲。
哈德遜港的一間小屋是弗拉哈迪的住所,他找到優秀獵手納努克一家作為主要拍攝對象。第一場拍攝的就是獵海象,拍攝前,弗拉哈迪對納努克說:獵捕海象時如果有任何情況干涉了我的拍攝計劃,一定要放棄捕殺;記住:我要的是你捕象的鏡頭而不是它們的肉。
其實,當時愛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經不用魚叉,而是用步槍。為了拍到更為原始的場景,納努克才用他爸爸的方式獵捕海象。弗拉哈迪在後來的影片中一再重復這種拍攝方式,讓人們用父親或祖父的方式表演生活,商業的侵入、人與人的矛盾都被他擋在攝影機鏡頭之外。電影史家稱弗拉哈迪為浪漫主義者。
把戲劇性引入紀錄片
拍出第一批膠片,弗拉哈迪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沖洗,他的敵人是寒冷的天氣。如何過濾混入水裡的狗毛和愛斯基摩人衣服上的鹿毛同樣是個難題。
愛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塊砌成的,叫伊格魯。冰屋通常大約為12英尺寬,弗拉哈迪需要的卻是25英尺。納努克沒造過這么大的冰屋,花了幾天時間實驗,卻一次又一次塌下來,每一次倒塌,同伴們都轟然大笑。
因為冰屋是黑的,納努克用冰做窗戶,還借用太陽的反光照明,這是愛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創造。納努克教兒子射箭的細節淳樸動人,祖輩傳統在勞動的間歇傳遞,簡單的動作傳達出父子親情。
冰屋在拍攝時被迫削去一半,因為沒有照明,拍攝只能在露天狀態下進行,納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風里表演起床。結果要真實,為了真實不惜搬演,這是弗拉哈迪的信條,他把懸念和戲劇性引入了紀錄片。
弗拉哈迪在北極生活了16個月,膠片已經用完,准備動身回家,納努克惘然若失,依依不捨。弗拉哈迪指著身邊河床的石子說:「會有像石子一樣數不清的人看你的電影。」幾年之後,弗拉哈迪為一些雜志撰寫探險游歷的系列文章,並在妻子的協助下,於1924年出版了《北方納努克》一書。弗拉哈迪在他的書中記錄了愛斯基摩人在北極的日常生活習慣和在拍片過程中的種種趣事。影片拍完後,第一批觀眾就是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弗拉哈迪在書中這樣描繪:「他們(愛斯基摩人)一直向後看放映機的光源,就像看銀幕一樣,我以為這次放映不會成功。突然一個人大喊:『抓住它,抓住它。』他們以為海象真的會跑掉。當時屋子裡一片混亂。愛斯基摩人在膠片中看到了自己和同伴的影子,他們開始互相耳語,臉上露出神秘的笑容。忽然之間,他們彷彿理解了我所做的一切。」
弗拉哈迪先把片子給派拉蒙公司,看完樣片後經理走過來,和藹地拍著他的肩膀說,非常抱歉,讓觀眾去看這部片子是勉為其難的,「你到北方去歷盡了辛苦,卻落得這般結局,實在令人惋惜。」幾經周折,最終還是法國百代公司同意發行。
1922年6月11日《北方納努克》在紐約首都劇場公映,一炮走紅,觀眾如潮,一位評論家將《北方納努克》比作古希臘悲劇。《北方納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極探險的結晶,它不僅開創了用影像記錄社會的人類學紀錄片類型,也為記錄電影提供了一種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攝模式。《北方納努克》是世界記錄電影史光輝的起點。
聽從靈感,再現往昔
派拉蒙公司失去了《北方納努克》,現在想彌補,派人找到弗拉哈迪說:您願意去哪兒就去哪兒,自己提個預算,請再給我們帶回一個《納努克》。弗拉哈迪認為在北方過了許多年,現在應該去相反的方向。1923年,弗拉哈迪帶著妻子女兒和一個紅頭發的愛爾蘭女傭,來到太平洋小島一個只有百戶人家的波利尼西亞村莊。由於傳教士和商人的努力,島上人已經開始穿西裝。弗拉哈迪找到村裡的酋長,要求他們穿上民族服裝。為了製造高潮,特地讓一個男孩紋身——當地人稱為刺青,這種成人儀式幾十年前就已經失傳了。儀式前的舞蹈慶典和化妝活動也都是弗拉哈迪按照當地民族古老的風俗習慣搬演的。
在這部名為《摩阿拿》的片子的拍攝過程中,弗拉哈迪開始嘗試使用搖鏡頭去跟拍一個主體對象,當時還沒有人用過這種拍攝手法。不僅如此,長焦鏡頭和特寫鏡頭在他的影片中也同時被使用。在刺青一場中,當針扎進男孩的身體時,弗拉哈迪用特寫鏡頭記錄下了他臉上的痛苦神態,並把攝影機搖向他身邊的母親,把母子間的親情在一幅畫面中表現得至真至善。
弗拉哈迪拍片有一個特點,就是毫不遺漏地記錄下他感受到的一切,拍《摩阿拿》時,他的素材已經達到14萬英尺。但他並不在乎,只要他的靈感存在,那麼他的機器就不會停止。拍完的素材弗拉哈迪會不時地拿給村民們看。他們在椰子樹上綁起銀幕,放映工作樣片,看完後,島上的居民立即把感想告訴他。特別是那些還記得島上古老儀式和生活習慣的長老們,不僅幫助弗拉哈迪再現往昔,還來檢查他的片子是否有錯誤。
《摩阿拿》並沒有為派拉蒙公司賺到錢,即使採用「南海群妖的愛情生活」這樣誇張的廣告語。格里爾遜在《太陽報》發表評論說,「我不應該說哪些鏡頭是漂亮的,因為所有的都是那麼美」。這里,他第一次使用documentary這個詞稱呼紀錄片,從此紀錄片自立門戶,直至今天。
格里爾遜邀請弗拉哈迪拍攝一部反映英國工業化進程的電影。拍攝前,英國政府的某個上層人士想要看看稿本,可是弗拉哈迪從來沒有寫過劇本,他只好回到旅館像隱士一樣呆了幾天。最後,他給了格里爾遜一打紙,第一頁寫的是:關於手工業者的電影,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第二頁寫的是:電影劇本——工業化英國的場景。此外什麼都沒有。
弗拉哈迪非常喜歡倫敦。在英國拍片時,傍晚他常常去小酒吧喝上幾杯,並講述他早年在北極遇到的事情。盡管故事有時很荒謬,弗拉哈迪講故事的天賦卻無人能比。
因為《北方納努克》,弗拉哈迪獲得了善於拍攝邊緣人群的名聲。1932年,高蒙公司製片人貝克決定冒險投資1%的公司預算在弗拉哈迪身上,拍攝《亞蘭島人》。弗拉哈迪來到愛爾蘭西海岸三個島嶼中最大的一個,這里距離倫敦只有15個小時的車程。由於水源充分,他們決定把這里作為拍攝地點。島上沒有摩托車,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任何奢侈的東西。但土壤對於當地人來說比金子還寶貴。
為了拍到亞蘭島人本來的生活面貌,弗拉哈迪從倫敦請來一位專家教居民用魚叉捕鯊魚。亞蘭島人的祖輩曾經這樣捕魚,但弗拉哈迪拍片的時候早已改用蒸汽輪船了。弗拉哈迪想把《亞蘭島人》拍成另外一部《北方納努克》,但沒能如願,也許他沒想到,《北方納努克》是他十年探險與愛斯基摩人交往的結果,而《亞蘭島人》是為了拍攝而結識這些陌生的人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北方納努克》是他無法超越的高峰。
這部電影給亞蘭島帶來了絡繹不絕的遊人,島上人把曾參加過弗拉哈迪電影拍攝作為向旅遊者炫耀的資本。
《亞蘭島人》高超的攝影技藝贏得電影理論家保羅·羅沙的贊嘆,但羅沙說,影片中的人物是「表演祖輩生活的蠟人」。
從未放棄他的模式
弗拉哈迪從未放棄自己的拍攝模式,1938年,他和妻子回到美國,想過一段屬於他們自己的寧靜生活,但事與願違。不久,負責美國電影服務社的紀錄片導演帕爾·羅倫茲邀請弗拉哈迪拍攝反映美國農業問題的電影《土地》。弗拉哈迪從小雲游世界,四處探險,他55歲才第一次有機會接觸美國人民的真實生活。
接下來的日子是弗拉哈迪一生中最不快樂的時光。住在黑山掩映下的農場,日子安靜卻了無生趣,宜人的環境似乎更增加了他的挫敗感。弗拉哈迪感慨地說:「威望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漢堡包和三明治。」
然而,弗拉哈迪錯了,威望給他帶來了一份奇怪的合同:它規定弗拉哈迪行動自由,擁有影片的版權,甚至出資者要求不在片子上署名,而資助的金額卻非常慷慨。這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弗拉哈迪最後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展示了一個男孩的歡樂與悲傷。一開始就將觀眾置於神奇而美妙的叢林之中:池塘、荷葉、露珠、水鳥。伴隨著悠揚的音樂,少年劃著小船緩緩入畫。可以看出他在這片森林裡如魚得水,他熟悉這里的一木一草。他最親密的朋友是一隻小浣熊,他們常常在一起嬉戲玩耍。然而,鱷魚吃掉了浣熊,他決心為浣熊報仇。正當少年與鱷魚相持不下時,爸爸正焦急地尋找著他。少年與鱷魚的搏鬥驚心動魄,這個場景讓人想起納努克與海象的搏鬥,想起亞蘭島人與鯊魚的搏鬥,突出人與自然的搏鬥是弗拉哈迪一貫的主題。
弗拉哈迪把自己對自然的深情和對少年時代的回憶都融進這個男孩的故事中,也可以說這是一部自傳性的影片。
出資者是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它想藉助弗拉哈迪的名聲改善公司形象,因為二十年的電影工作經驗已經使弗拉哈迪的名字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徵。他們希望通過這部電影說明石油開采並沒破壞這里的生態,一切依舊那麼和諧。
1948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為弗拉哈迪的熱情和勇猛授予他大獎。
這位紀錄片電影開創者晚年生活拮據。此時,他對用攝影機「還原」繪畫產生了濃厚興趣,1949年開始拍攝有關畢加索著名壁畫《格爾尼卡》的影片,但是直到1951年去世,這部片子仍沒有完成。它成了弗拉哈迪作品中令人期盼的「遺憾的藝術」。
在《北方的納努克》拍攝完成後不久。納努克就因為沒有儲存足夠的過冬食物而餓死了。
美好的事物背後。
總伴隨著悲劇。

Ⅵ 《格爾尼卡(2016)》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詹姆斯·達西主演的

鏈接:


提取碼:jtxf
《格爾尼卡 Gernika》
導演:科爾多·塞拉
編劇:巴尼·科恩、卡洛斯·克拉維霍·科沃斯
主演:詹姆斯·達西、瑪利亞·瓦沃德、傑克·達文波特、英格麗·加西亞·榮松、亞歷克斯·加西亞、巴巴拉·戈納加、伯恩·戈曼、約阿希姆·保羅·阿斯波克、馬庫斯·奧伯豪爾、維克托克拉維霍、胡里安·畢亞格蘭、伊琳娜·埃斯柯拉、喬恩·阿諾、埃萊娜·伊魯雷塔、烏戈·席爾瓦
類型:劇情、愛情、歷史、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西班牙、美國
語言:英語、德語、巴斯克語
上映日期:2016-04-26(馬拉加電影節)、2016-08-02(美國DVD首映)、2016-09-09(西班牙)
片長:110分鍾
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影片,男主角是一個記者而女主角則是在政府審查部門工作,從職業角度看男女主角無疑是死對頭。這兩個人在西班牙一個叫格爾尼卡的地方相遇。


Ⅶ 《格爾尼卡》的作者有什麼生平事跡拜託各位了 3Q

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馬加拉,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不朽的地位。 1881—1900年 童年時期 1881年 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畫作品《鬥牛士》; 1895年 進入巴塞羅那的隆哈美術學校; 1897年 進入馬德里的皇家聖費南多美術學院就讀,油畫作品《科學與慈善》獲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後來又在馬拉加得到金牌獎; 1900—1903年 藍色時期 1902年 完成「藍色自畫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 1904—1906年 玫瑰時期 1904年 開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時期開始。邂逅費爾南德·奧利維葉,並同居: 1905年 創作《拿煙斗的男孩》並被慈善家約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萬美元重金購得; 1906年 結識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為美國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畫像,《斯坦因畫像》是畢加索從「玫瑰時期」躍入「立體主義」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體主義時期 1907年 結識布拉克,開始立體派風格創作,創作《亞威農少女》; 1909年 解析立體派開始;創作《費爾南德頭像》; 1917—1924年 古典時期 1917年 在義大利邂逅舞者歐嘉·科克洛娃,創作《歐嘉的肖像》; 1918年 與歐嘉結婚,與馬蒂斯舉行聯展; 1920年 手工彩繪珂羅版《三角帽》; 1922年 創作《海邊奔跑的兩個女人》; 1925—1932年 超現實主義時期 1927年 邂逅年僅17歲的瑪麗·德蕾莎·沃爾持,成為畢加索的模特。並生下女兒馬姬; 1929年 與雕塑家貢薩列斯一起創作雕塑和鐵線結構成。作系列以女人頭像為題的攻擊性畫作,顯現婚姻危機,結識達利; 1932—1945年 蛻變時期 1932年 創作《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為題,創作蝕版畫 1934年 創作以鬥牛為題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內戰暴發。認識多拉。瑪爾,並創作《多拉·瑪爾的肖像》; 1937年 創作完成《格爾尼卡》; 1942年 創作版畫《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歲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國共產黨; 1945年 開始嘗試石版畫創作; 1946—1973年 田園時期 1947年 兒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藝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藝術品; 1948年 為世界和平會議作「和平之鴿「海報和《貢戈拉的二十首詩》; 1949年 創作《卡門》系列; 1950年 獲列寧和平獎章; 1953年 在瑪都拉陶藝工作坊邂逅傑奎琳·洛克; 1954年 開始創作德拉克羅瓦的「阿爾及利亞女人」變奏系列; 1956年 與克羅魯佐共同拍攝電影《神秘的畢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紐約現代藝術館舉辦「畢加索75歲紀念展」,創作版畫《鬥牛系列》; 1958年 畢加索為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大廈創作了壁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1959年 創作仿馬奈《草地上的午餐》變奏系列; 1961年 與35歲的傑奎琳·洛克結婚,並慶祝畢加索80大壽; 1963年 繪制《畫家與模特兒》; 1966年 巴黎大皇宮及小皇宮舉辦大型《畢加索回顧展》。創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創作《塞萊斯蒂納》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畫;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贈結巴塞羅納畢加索美術館: 1971年 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舉辦了《畢加索誕生90同年回顧展》; 1973年 92歲,4月8日逝世於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於佛文納菊別墅花園里。

Ⅷ 電影《雲圖》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人生而不平等。膚色上不平等(故事一) 社會地位上不平等(故事二) 金錢和權勢上不平等(故事三、四) 基因上不平等(故事五) 科技上和暴力上不平等(故事六) 《雲圖》是對電影藝術的一場革命。其意義類似於立體主義的出現之於繪畫。在此之前,人們從來沒有想到過,可以把不同角度看過的無關聯客體綜合起來表現在一張繪畫作品裡,卻能在欣賞者眼裡投射出一致的主題。 雲圖正是這樣,把完全獨立的六個故事,每一個都打散成幾十個碎片,再重新拼接,以觀眾對片段投射的情緒與思考來組織材料,因此雖然故事繁雜,千頭萬緒,觀眾很難復原情節,但隨著電影發展而產生的情感,卻是以一貫之,紋絲不亂。而且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情節上,放低了情感上的戒備,更容易受到感染,中了調虎離山之計。 就像看畢加索反映納粹暴行的傑作格爾尼卡,把男人女人牲畜最痛苦的正面側面背面全部穿插安排在一個畫面里,畫面里空間關系、色彩、結構這些傳統繪畫最重視的元素全部都被忽略。而你越是在畫面里尋找這些元素,越是試圖重構符合認知的客觀世界,就越是被畫面中巨大的痛苦所震撼。 藝術產生於人的感覺,又作用於人的感覺。合格的藝術重現人的感覺,優秀的藝術拓展人的感覺,偉大的藝術延伸感覺的維度。畫一個老婦人,能看出她的老態龍鍾,是合格;畫一個老婦人,能看出她年輕時的風姿妖嬈,是優秀;畫一個老婦人,能看出她數十年間如何從風姿妖嬈變成老態龍鍾的樁樁件件,是偉大。 人類是三維生物。我們可以感知空間存在並在空間里自由活動,但在時間的維度上人類毫無自由。我們不能重新經歷過,也不能預先感受未來,連把時間流逝的速度改變一點點,也需要對於我們無法想像的巨大能量。 電影是隨時間流逝的投影,是二維平面加一維時間的藝術。有別於其他藝術形式,電影有條件影響人對於時間維度的感受。電影藝術獨有的重大突破,無不在此處做文章。在雲圖之前的電影,在時間維度上的探索,都不改變時間的線性屬性,所做的無非是把時間這根線拉長縮短,剪斷重組,或者折來繞。《雲圖》則不然。它通過把跨越宏大尺度的若干故事線並行化,打破了時間的線性屬性。正如同無限地分割彎折一條直線可以製造出介於一維和二維之間的分形,《雲圖》突破性的藝術手法給予觀眾一種突破線性時間束縛的感覺,呼應了影片表達的追求自由這一層最淺顯的主題。 《雲圖》從結構上可以說是「重疊的獨奏構成的六重曲」。如果它有音樂性的話那麼它也可以是:鋼琴、單簧管、大提琴、長笛、雙簧管和小提琴。每部分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亞當·尤因的太平洋日記是充滿大淘金時期的發黃的日記;西德海姆的來信則是一戰之後暗流涌動下的上流社會的書信集;半衰期:路易莎·蕾的第一個謎是60年代情節緊張的美國電影;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苦難經歷又是具有英倫氣息的黑色幽默傳記電影;星美-451的記錄儀是亞洲風情的坎坷幫硬科幻;思路剎路口及之後所有就是浩劫之後輪回到原始社會的預言。在第一部分,每段獨奏都被它後面的一段打斷;在第二部分。每段被打斷的獨奏都按照順次再次開始。 原著與電影 對於原著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能把將近五十萬字的作品寫成如此結構大衛·米歇爾絕對是一等一的講故事高手,而且語言風格的變換(雖然看是翻譯版)也非常嫻熟。但對於喬治·奧威爾的說法這部作品就顯得有點不夠深刻,拿最生動的未來的釜山來說:故事地點,朝鮮半島,內容,反烏托邦,可這竟然讓你無法聯想到《1984》而是《逃離克隆島》!話又說回來,作為一部電影雖然不能有太高的藝術成就但是作為娛樂片這會是六個非常可愛的故事,而且每部分都個性鮮明。雖然製片人裡面沒有斯皮爾伯格或者邁克爾·貝不過我還是相信這部電影會很熱門,當然最好控制一下電影的長度。 《雲圖》的模式 《雲圖》之後的熱議估計和《低俗小說》對於結構的討論不相上下。這種具有建築美的敘事方式不僅開拓了電影的結構而且可以甚至是牽強地把幾個短小精悍的故事關聯起來(這無疑是一種能力)。無論成功與否這都肯定會化作一滴水,但是如果沒有眾多的水滴,哪會有海洋呢?

Ⅸ 格爾尼卡2016電影女主演都演過什麼電影

大偷襲
7.1
動作 / 劇情 / 戰爭
年代:2005
地區:美國 / 澳大利亞
演員: 本傑明·布拉特 Benjamin Bratt 約瑟夫·法因斯 Joseph Fiennes James Franco
導演: 約翰·戴爾 John Dahl

閱讀全文

與格爾尼卡電影201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什麼講超能力的電影 瀏覽:202
手機2015電影深度解析 瀏覽:537
2017年電影院電影 瀏覽:504
法國喜劇電影麻煩先生 瀏覽:710
龍拳小子1免費大電影 瀏覽:771
中國電影院重映 瀏覽:692
如何拿電影膠片 瀏覽:385
順溜大電影 瀏覽:806
黑框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985
愛情動作電影列表 瀏覽:862
俄羅斯電影報復特種武器 瀏覽:854
韓國電影情事2女主角 瀏覽:927
韓國床戲電影大全 瀏覽:745
婚姻家庭電視劇全集電影 瀏覽:680
韓國電影陷阱2015解析 瀏覽:142
韓國電影密愛鏈接 瀏覽:37
電影配角周星馳 瀏覽:215
浖力電影院 瀏覽:897
主角是當兵的電影 瀏覽:748
這是電影嗎在哪裡能看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