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曉說》是怎樣火起來的呢
2012年3月,高曉松與優酷合作了「獨自漫談」節目《曉說》。視頻網站上線3個月時間、總播放量就超過了3000萬次,吸引多家衛視台購買電視版權。
當時,面對《曉說》反響火爆,高曉松連稱慚愧道,「沒想到費了我10年努力、花了投資人無數錢的四部電影沒紅,這個沒花我什麼精力的節目紅了。」
那一年,遭受長期虧損之困的優酷土豆開始壓縮內容成本,背靠網路的後來者愛奇藝全力向「老大哥」進攻,挖角高曉松成為了重要的一項。
㈡ 高曉松推薦的看國學的哪幾個名家的書
1、在談到《曉說奇談》的節目時曾經提到《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經問世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一時間,模仿霍爾頓的言行舉止成為一種時尚,風衣和反戴的紅色鴨舌帽成為美國的流行街景。小說出版後至今影響不衰,全球發行量超過六千萬冊,被無數中學和高等院校列為必讀的課外讀物,其主題也深受社會學者重視。
2、在《曉松奇談 :扒一扒美利堅2》推薦了嚴歌苓的《扶桑》:
《嚴歌苓作品集:扶桑(全新修訂版)》是一部大膽、性感得令人激動的情愛小說——神秘莫測的感情,錯綜復雜的沖突——鄉間女子扶桑跟隨大批到海外謀生的勞工來到美國舊金山,她所要面臨的絕不僅僅只是生計的艱難。
3、在《曉松奇談 :離騷1949(下)》里提到了錢穆的《晚學盲言》,這是他最愛的歷史書之一。
全書共三部分,分別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政治社會人文之部」、「德性行為修養之部」。九十篇專題雖篇各一義,卻相貫相承。每篇都是兩個命題的對舉。
(2)曉說推薦的電影擴展閱讀:
高曉松,1969年11月14日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杭州。音樂人、詞曲創作者、製作人、導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
1988年高曉松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後退學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 。早期事業以電視編劇、音樂創作及製作人為主。
2015年,高曉松在退出電視綜藝後,將把工作重心轉移到音樂與公益文化事業上。11月由高曉松擔任館長的民間私立公益圖書館《雜·書館》開始免費對公眾開放]。
2017年4月,高曉松成功起訴營銷號,獲得賠償金捐給真愛夢想基金會
㈢ 曉說 史航提到的一個科幻電影是什麼
安德的游戲
《金庸下》的3:43
㈣ 淺談一下高曉松《曉說》《曉松奇談》的感想
第一點,適時變通,定存主見。
不記得在哪兒看見高曉松當年是被浙大保送打算去讀 ,高考就都沒打算讀書 。他爸媽問他怎麼不復習,他說不用復習啊,不都穩送浙大了嗎,按西方的教育方式,子女有獨立選擇的權利啊。爸媽就和他說了想讓他去清華的想法,給了兩個選擇1.選浙大從此以後生活像西方人一樣 爹娘不管 自己掙錢 2.讀清華 爹娘養著。
高曉松多麼桀驁啊,他能讓父母管著嗎。對啊,他是選了清華,還不讀著讀著就去搞樂隊,讀著讀著就去泡泡妞嗎。
㈤ 請問曉說第二十五期裡面的印度舞蹈電影的名字,我就能送50分了
印度電影《再生緣》也叫《Om Shanti Om》
超好看,可以看看
希望你採納
㈥ 曉說2怎麼樣
准確地說,我對高曉松應該算是比較熟悉的。不僅僅是因為我聽過他的歌、看過他的電影,讀過他的書,很多時候,文人之間(當然,我恬不知恥地把自己也列入文人一類)有一種神交,多說無益,反而是一種感覺,讓你對一個人刮目相看。 我讀《曉說》第一部的時候,就有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少了熊培雲的娓娓道來、由淺入深,少了李承鵬的霸氣外露、寸步不讓,少了韓寒的犀利,但是卻多了一分普通國民的調侃式幽默,無奈式自嘲,還有一分知識分子那種永遠說不完的羅嗦勁兒,天南海北都能扯上幾晝夜不帶重復的,這是我喜歡的風格。都說「自古文人多悲秋」,其實文人一旦熱情高漲,是任何一個人都難承受的。他們的武器就是一張嘴,不吃大蒜照樣可以把你弄暈,他就有股子倔勁在里邊兒,就是喝醉酒了誰也不服(包括牆)的那種勁兒,我趴地上一樣睡到大天明。 高曉松比較牛的地方是我們知道的知識他統統知道,我們不知道的知識,他一樣統統知道(此定義也可應用到極少數有大才的老師身上,比如袁騰飛),所以文人有句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重要的其實是後半句,可是現實悲催的告訴我們,終其一生,很多人連前半句都做不到,更不用提後半句了。高曉松就牛在不僅讀了萬卷書,而且行了萬里路,或許都不止。因為,眾所周知,他不僅是文人,更是身兼導演、音樂製作人等多重身份。所以,同樣是文人,我註定了一輩子只能做觀眾,偶爾能有機會客串露一把臉,都能激動地幾天睡不著覺。 《曉說》2一樣延續了獨特的高式幽默風格,說這話的時候我還能想像到看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的時候高老師那獨特的笑聲,那笑本身就是一種幽默。他縱橫捭闔,無論美國、中國、印度、歐洲,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皆能出口成章,信手拈來。他竟然還能發現神奇的北緯30度線的玄機,能參透英法背後的貓膩,能理出中美、中印間的異同。我很歡喜的是他把過去的八十年代作為一章單獨解說,融貫中西,無異於一場饕餮盛宴,卻也帶給我們煙花般短暫的美。 《曉說》最大的風格就是敢想敢說,不受拘束,即使受到拘束,想必能讀《曉說》的人自然能辨其中深意,如同讀李承鵬的大作,每一次都是酣暢淋漓,好比久旱逢甘雨,澆築我們內心深處逐漸乾涸的塊壘。 我知道《曉說》其實就是高曉松優酷網上每周五早上准時八點的20分鍾的個人脫口秀,但是我更摯愛去讀一本厚厚的小書。在這個快餐消費文化的國度,很多人放下了書本拿起了平板、手機,但是我還是喜歡紙質的書香,真的有書香,最開心的是翻開書的那一刻,最回味久遠的是合上書本的那一刻,最激動人心的是翻看每一頁的細致與小心,思考與揣摩,細細品味,慢慢咂摸,在浮華的都市享受著真我的時光,那一刻,世間萬物皆為我停留,那一刻,彷彿看見了自己入「僧」成「佛」。 期待每一次文字的精打細磨,更期待更多有滋有味的文學。
㈦ 曉說十六期 那個8分50秒左右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那個不是電影 是電視劇,漢武大帝,記得點採納啊
㈧ 節目推薦,類似高曉松的「曉說」
傾傾百老匯,但主持風格比較誇張,主要以時事為主,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太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