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大銀幕而生的《信條》能夠拯救全球電影業嗎
這部新電影《信條》很有可能會打破全球電影行業的疲軟現狀,而這部電影的導演諾蘭也是十分自信的表示這部電影將會帶給觀眾非常大的驚喜。
所以從這部電影整個的製作內容和主演班底上看,這部電影的確稱得上是一個佳作,目前《信條》這部電影已經收獲了將近五千萬的票房,綜合票房佔比達到了近50%啊,豆瓣也是給出了8.1的評分,很多網友表示:這部電影有很多內容都沒有看懂,還准備去電影院二刷一遍。
其實受到疫情的影響,當前全球的電影行業也是備受打擊,更是有很多的好萊塢片商都紛紛。轉移到了流媒體的發展陣營之中,以此來減少損失。而這個時候就需要更多的佳片去激活消費者的觀影熱情。而在《信條》之後,迪士尼之作《花木蘭》也會上映,那麼這兩部電影就很有可能會盤活全球的院線。
㈡ 什麼是超大銀幕電影
採用70毫米的電影放映技術,因其銀幕巨大而稱超大。其銀幕高度為21米,寬度為30米,相當於七層樓的高度。銀幕之大而成為世界之罕見。它具有畫面穩定、清晰、色彩還原正常等特點,銀幕上景物真實而恢宏的場面,給人以美的欣賞與動的感受,隨著遠近鏡頭的推拉,將把您帶入富異國情調的美麗的大自然之中。
㈢ 經常看電影或者電視劇介紹什麼 大熒幕和小銀幕作品之類的,請問這里的大熒幕和小銀幕是什麼意思啊有什
大熒幕指的就是電影,小銀幕就是電視。 一部電影大部分2個小時左右,也有多的也有少的。要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表現出自己的思想,對社會的評價,對歷史的感慨,是非常難的,這也是電影值得人們喜愛成為大熒幕的原因之一,當然電影本身的放映屏幕就大。 小銀幕呢就是電視劇。因為他所表達的故事長,所以在細節方面會比電影差很多。但不可否認電視劇更符合所有民眾。因電視劇而紅的巨星並不在少數,至今還在芒果台放映的還珠格格,更是電視劇的一個里程碑。總得來說,電視劇一集一集的更引起人們的興趣,電影也是記錄我們人類生活歷程的重要工具。更是我們人類進化道路中所發明的重要工具之一。(純手工,望採納)
㈣ 你覺得這個年代執著於在大銀幕上看電影還有沒有意義
個人覺得這個年代執著於大屏幕上看電影還是非常有意義的。雖然現在的網路比較發達。可以在電腦上手機上看電影。相較於在大熒幕上看電影,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論大屏幕的畫質還是聲音效果都是非常好的,而且體驗效果非常棒。是其他所不能比擬的,所以在大熒幕上看電影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㈤ 電影《沙丘》即將登上國內大銀幕,為什麼這部影片一定要在電影院看
互聯網的發展的確能夠讓我們在觀看影視作品時變得更加便利,而且我們也能夠使用多種方式觀看影視作品。我們不一定需要在電影院觀看影視作品,我們可以在相關的軟體或者其他載體上觀看影視作品,但是有很多電影是需要在電影院觀看的。
有很多國外的影片都能夠吸引絕大多數愛看電影的人的關注,而且也能夠成為我們的必看作品。電影《沙丘》即將登上國內大銀幕,為什麼這部影片一定要在電影院看?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在電影院觀看更有震撼效果。
這部電影的確需要在電影院觀看,如果我們僅僅在軟體上觀看的話,是不能夠體會到這部影片的魅力的,因為這部影片本身就是為大銀幕而生的。這部影片能夠給予我們更強烈的震撼效果,但是我們需要在電影院觀看,只有能夠在電影院觀看,才能夠體會到這種效果。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要在電影院觀看的原因。
㈥ 為什麼電影叫做大銀幕,好像電影明星更吃香一樣的
大銀幕和小銀幕在演藝圈的地位是不一樣的,電影演員是面向國際的,世界上的各大獎項,如奧斯卡格、萊美之類只是針對電影的。自然演員身價就高。是面對國內大眾的,雖然好的會提高演員人氣,但是國際影響力和身價就不會很高了。為了吸金和提高聲望,出名的演員自然會選擇電影這個高層次的了。
㈦ 為什麼電影稱大銀幕 而電視劇不是呢
嗬嗬!這是因為電影是用膠片拍的,膠片是一條叫做賽璐珞的攝影物質。它的產生得益於照相術,但又不同於照相術,電影膠片可以剪接,又可以被連續不斷地放,能產生出照片無法引起的現實幻覺。電影的聲音被記錄在附在膠片一邊的磁性帶上,與電影畫面同步。影片兩邊的孔鉤住攝影機和放映機的鏈輪,當鏈輪轉動時,膠片也就會跟著移動了。下是因為這樣的移動,我們便記錄下了正在發生或正在重演的事件,而不像照相機,僅留下歷史的一瞬間.
我們單獨看電影膠片是一系列的圖片和畫面,但當他們被快速連續放映時,就會給人們以移動的感覺。我們可以做個實驗;拿一張硬紙,一面畫上睜眼的頭像,在紙的下端粘一根木棒,我們便於工作能看到紙上的小人向我們眨眼晴,電影上的移動畫面就是這個道理。
膠片是有一定的大小寬距的,放映出來自然是寬的,大熒幕的。
而電視劇是用錄像機錄下來的,通過電視台的轉換器將錄像帶變成圖像傳輸到千家萬戶的電視機上,自然是小屏幕的!!
㈧ 巨幕電影的發展歷程
電影自誕生至今,回顧百年來電影所走過的歷程,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大銀幕電影的探索和嘗試。在1900年電影誕生初期,盧米埃爾兄弟就在巴黎首次試驗放映了他們研製的75mm膠片巨幕放映。但由於3台攝影機的體積龐大以及放映同步技術及畫面拼接技術的局限,此種形式很快就消失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項通過光學變形的寬銀幕技術經過了十幾年的試驗又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今天仍然應用的變形寬銀幕電影放映,業內人稱Cinemascope。這是一種更實用的寬銀幕處理技術。在單機35mm的拍攝中,用特殊的變形鏡頭將2.35∶1的全景式畫面光學橫向壓縮到1.33∶1的35mm底片上,同樣的鏡頭安裝在放映機上使放映畫面得以橫向展開。
觀眾在大銀幕中得到了快感和歡愉。到1957年,85%的美國電影院都安裝了Cinemascope的放映片門和變形鏡頭。但很快人們就發現光學變形,盡管可以把畫面放大,但35mm 的底片狹小和變形鏡頭的球面誤差帶來的降低解析度、放映機光源小、銀幕弧度深、銀鹽顆粒等原因始終影響著畫面的質量。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影人追求大銀幕放映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加大電影拍攝底片和拷貝的影像面積,已成為實現高質量巨幕放映的關鍵所在。
真正的「巨幕電影」技術第一次面世,是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上,由加拿大製作的電影「老虎的孩子」在富士館展出放映。 然而由於製作和放映成本較高以及運輸困難,「巨幕電影」一直未能普及。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股「巨幕電影」娛樂的風潮,《霸王龍:重返白堊紀》等「巨幕電影」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巨幕電影」的發展。經過近4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了公認的最具震撼效果的電影體驗。
中國最早的「巨幕電影」影院出現在上海,和平影院則是第一家商業「巨幕電影」影院,中國電影博物館、廣東省東莞科技館等也建設了「巨幕電影」影院。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已經是「巨幕電影」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截止2010年,現共有22家「巨幕電影」影院,另有27家已簽約,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據藝恩咨詢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2月底,中國內地共有「巨幕電影」銀幕22塊,其中13塊(數字8塊,膠片5塊)用於商業放映,9塊用於科技館等公益放映。
2009年6月,IMAX公司和華誼兄弟正式建立合作夥伴關系,聯手推出3部「巨幕電影」華語影片,《唐山大地震》正是其中之一。這部國內首部使用數字原底翻版技術的中國主流電影的成功上映,在為觀眾帶來極具震撼的「巨幕電影」影音體驗、迎來票房豐收的同時,也將作為第一部國產「巨幕電影」影片,將會極大地帶動國產「巨幕電影」的發展。
「巨幕電影」分為膠片「巨幕電影」和數字「巨幕電影」兩種,國內早期影院大多是膠片「巨幕電影」,如東莞萬達影城,而當下建設的新「巨幕電影」多為數字「巨幕電影」。「巨幕電影」膠片的優點在於色彩更好,畫面更穩定,而數字「巨幕電影」優點則是放映成本更低。至於如何選擇上述兩種格式,中國電影博物館辦公室的牛朴寧建議道:「如果電影由`巨幕電影'膠片拍攝,觀影首選應該是膠片版。」
中國電影博物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博物館放映了《博物館奇妙夜2》、《愛麗絲夢遊仙境》、《怪物史瑞克4》等「巨幕電影」影片,第一輪放映521場,平均上座率85%,觀影17萬人次。
㈨ 張柏芝第一次登上大銀幕的作品,是哪部影片
張柏芝在演藝圈裡擁有很高的人氣,剛出道的時候因為自身優秀的形象被人們稱之為「小林青霞」,她那燦爛的笑容總會成為觀眾們關注的焦點。說到張柏芝第一次登上大銀幕的作品,你們知道是哪部作品嗎?當年那部作品就是周星馳主演的影片《喜劇之王》,這是張柏芝首次出演的影片,也正是這部作品讓她在娛樂圈裡擁有了很高的人氣,進入到觀眾們的視線之中。
張柏芝能夠受到周星馳提攜發掘,從而出演了第一部作品《喜劇之王》,這一次出演也是第一次登上大銀幕的作品,帶給張柏芝的改變是很大的。讓她在娛樂圈裡受到關注,而且也迎來了機會,讓她在歌壇上受到聽眾的注意,相當優秀的一次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