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蘇聯擊敗關東軍的抗日戰爭片
當然會,蘇聯1945年8月8日才對日宣戰。然後進攻並消滅日本關東軍。那個時候抗日戰爭都快打完了。
⑵ 問一個 電影的名字
《苦樂三兄弟》
余華東,被譽為「遠東第一矮星」。 1985年的第一部電影《蛙女》,後來的《復仇大世界》,然後就是1986年的電影《俠女十三妹》,1987年的《奉天鏢局》,1988年開始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封神榜》、電影《小刀記》,1989年的電影《天涯怪客》、《碧血寶刀》、《青春卡拉OK》,1991年的電影《苦樂三兄弟》和2001年的《蟋蟀王傳奇》等。
⑶ 上海有遠東第一影院的老牌電影院是哪個
大光明影院
⑷ 上映的《八佰》這部電影好看嗎
昨天剛看完,我是覺得很難看,故事情節碎片化,如果沒有事先了解故事,根本就不懂演什麼,到了中期才知道整體故事,而且片子似乎為了表現導演或編劇想像中的戰斗場景,不同的人在戰斗中喊話都是相有其他人說話的聲音(比如有人喊隱蔽之類的話,同時有人喊疼或者有人喊拿什麼武器之類,幾種聲音疊在一起就很能擾亂觀眾注意點,甚至有的話要費勁去聽),租界里的百姓聲音也是,感覺就是亂哄哄,加上片子燈光昏暗,感覺幾乎沒有多少白天的感覺,或許是片方覺得在倉庫里就該昏暗吧,趕上體驗不好,
劇情上十分碎片化,最重要的是敵人只有在近戰時出現,還有就是打飛機那一次,整部片子大多數時候都是我軍士兵中彈,中彈了,觀眾都不知道敵人在哪裡,我軍反擊,觀眾也不知道演員往哪裡,什麼目標反擊,搞得莫名其妙,還有就是420人貌似是鼓勵了人民覺醒,但問題就在於上海是當時遠東第一城市,無論是西方思潮還是傳統文化都很發達,上海人根本不需要這支部隊去覺醒,租界里的人,民族思想覺悟百分百比這420人要高得多,要知道,馬列主義思想,西方自由主義思想、民族主義思潮得大報紙,大媒體都集中在上海,所以八佰不符合實際情況。還有就是420人大多數是湖北兵團的,與中央軍有個毛關系?這地方軍只不過是被收編訓練了一年半而已,
⑸ 蘇聯出裝甲師進攻東北電影
1、命令:越過國境線
《命令:越過國境線》是1982年上映的戰爭片,由Yuri
Ivanchuk執導,Vladlen Biryukov、Natalya
Yegorova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二戰末期,蘇軍一小分隊進入日軍防禦堡壘用血肉之軀炸掉堡壘,而蘇軍坦克兵團在無彈葯的情況下,與日軍的增援兵團相
碰,同歸於盡的故事。
2、《紫日》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富大龍、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聯合主演的戰爭劇情片,影片於2001年4月11日在中國上映。影片描述了在看不見戰火
硝煙的美麗林區里,楊玉福、娜佳和秋葉子三人一路上經歷了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秋葉子也被娜佳和楊玉福的善良所感
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
3、遠東特遣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蘇聯紅軍的遠東正規作戰部隊中,活躍著一隻主要由中國抗聯戰士組成的第八十八偵察旅(又稱中國旅),他們機智勇敢,驍勇善戰,屢建奇功,令敵人聞風喪膽,是聞名整個蘇聯紅軍的奇兵。
4、命令:不許開火
故事發生在二戰後期中蘇邊境線上,日軍一方面要蘇簽協議保持中立,一方面又不斷在邊境線上挑釁,空襲村莊,破壞環境設施,打死蘇軍戰士。蘇軍接到上級「不許開火」的命令,強壓怒火,一忍再忍……
5、蘇日交鋒(紀錄片)、挺進東北(紀錄片) 《戰火中的芭蕾》2015版
⑹ 遠東第一巨炮
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簽訂了《雅爾塔協議》,確定歐洲戰爭結束後,蘇聯同盟國共同展開對日作戰。同年5月9日,蘇軍將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宣告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蘇聯對日宣戰已是箭在弦上。而飽嘗思鄉之苦的中國將士們也意識到:反攻東北的時刻很快就要到了!根據第八十八旅同蘇聯方面共同制定的計劃,1945年7月,一支由100多名中國軍人組成的空降偵察部隊攜帶電台,秘密潛回中國境內。隨後,這支部隊迅速分解成數支小分隊,深入東北地區進行戰略偵察,為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做好戰前准備。在1945年7、8月間,偵察員們不僅摸清了日本關東軍的軍力和部署情況,還多次完成了暗殺、破壞等任務。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事件,莫過於炸毀虎頭要塞的「亞洲第一炮」。虎頭要塞位於黑龍江完達山脈的丘陵之中,是日軍為進攻蘇聯而秘密修築的邊境軍事要塞。它擁有龐大的進攻和防禦體系,是當時中蘇邊境東段的核心陣地。最讓日軍得意的是架在要塞山頂的一門榴彈炮。這門火炮炮身直徑為1米,炮口直徑為41厘米,炮長約20餘米,號稱「亞洲第一炮」。它的殺傷力驚人,裝葯量為1噸,一顆炮彈竟有4米長,最大射程達20公里。當時,這門大炮炮口直沖蘇聯境內的伊曼鐵橋和拉佐水塔,隨時都可以將炮彈打到蘇聯的土地上。可以想像,這門大炮的存在對蘇聯紅軍來說,威脅有多麼大。1945年7月,在蘇軍發動總攻的前夜,第八十八旅一支小分隊奉命去炸毀這門「亞洲第一炮」。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得知當時的具體細節。當地流傳的說法是:小分隊在當地地下抗日組織的配合下,喬裝打扮成鄉紳,騙取了日本關東軍的信任,混入虎頭要塞。隨後,小分隊隊員們在火炮的周圍安放了炸彈,從而炸掉了這門「亞洲第一炮」,解除了對即將出兵東北的蘇軍的巨大威脅。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翌日凌晨,蘇聯紅軍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之勢,兵分四路突進中國東北,向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一周之後,即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此後,第八十八旅中的中國軍人被劃分為57個小組,分派到東北各地的大中城市,協助蘇聯紅軍接管當地政權,並擔任蘇軍駐各地衛戍部隊的副司令員。在蘇軍全部撤出東北之後,第八十八旅的戰士們大都開始在東北各地的地方政府或軍隊中任職。至此,「蘇聯遠東紅旗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⑺ 推薦幾個反映遠東蘇日戰爭的電影,要名稱(注意是電影,不是紀錄片)
《紫日》《虎頭要塞》
⑻ 香港「邵氏電影」指的是什麼
【邵氏電影·昨日】
1958年,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香港成立,此後30年間,邵氏電影漸漸長成華語影壇的一支奇葩,無論什麼時候,提起華語電影,絕對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邵氏電影。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邵氏電影的黃金期,它在香港影壇處於霸主地位,無人能出其右。要緊的是,它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局限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邵氏電影的影迷群遍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區。
[b]昔日輝煌{/b]
邵氏的歷史,其實是脈絡清晰的: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創業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黃梅派影片成為邵氏的主打類型;60年代中期往後,在張徹的極力倡導下,邵氏把武俠片帶入了輝煌期,其中,又分成兩個支派,一個是張徹力主的新武俠電影;另一個則是楚原,他擅長和古龍合作拍攝那些超現實主義的武俠作品。可惜的是,李翰祥、張徹已經分別於1996年和2002年離我們而去了。
不過,上面說的還只是狹義中的邵氏電影,要說邵氏最早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邵家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製片廠拍片的時候。
邵氏在80年代中期停止影片的製作,邵氏的光環開始層層隱去,當然,誰也不會否認,邵氏電影是影迷心底一塊永遠割捨不掉的珍藏,我們期待著它再回來,或者僅僅是老片的修復重新上映,或者是邵氏風格在新時代的發展創新,總之是在等待它再次散射耀眼的光芒。———編者按
李翰祥
黃梅派電影
在邵氏電影中,中國古裝片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則是拍攝古裝風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創業階段進入公司,當時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擔任主演拍攝出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隨即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這一成功,讓邵氏的老闆堅定了對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勵下,李翰祥隨後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屆亞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獎,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
60年代中之前,黃梅派都是邵氏電影的主流,李翰祥更是當時邵氏的皇牌導演。黃梅派影片的故事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深受東南亞那些身在異鄉的華人喜愛。
張徹 胡金銓
新派武俠電影
與李翰祥的風格不同,胡金銓和張徹則以拍攝武俠片聞名,他們的風格被人定義為新派武俠電影,確定這一派的開山之作是胡金銓1966年所拍的《大醉俠》,次年,張徹的《獨臂刀》上映,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影片,張徹「百萬導演」的名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在張徹的電影中,男性演員才真正贏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黃梅派作品,男性演員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個陪襯的作用,張徹則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剛烈的俠客,他們個性獨立,有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事的標准,他們最看重的是男人間的情義,兒女情長卻往往退居二線,成為影片主線的一個陪襯。
胡金銓與張徹同屬於一個時期的導演,同樣是新派武俠片的開山鼻祖級別的人物,不過,他和張徹還是有些不同,胡金銓更強調動作在畫面上的美感,不像張徹那樣追求殘酷美和動作的利索和真實,而且,胡金銓塑造的人物不像張徹的人物那麼強硬,性格大多比較含蓄。
超現實詭異武俠片
同樣是武俠影片,楚原的風格與胡金銓和張徹的都不同,相比之下,胡金銓和張徹更現實一些,楚原則屬於超現實主義,這和他拍攝的影片多以古龍的小說為藍本有關,他的《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都是這類超現實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風流倜儻、放盪不羈、他們浪跡天涯,時不時還會出現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節,這也正是古龍小說的特點了。
經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現的演員是狄龍,當年,人們習慣地把楚原、古龍和狄龍三人稱為鐵三角。
【邵氏文武女頭牌】
文:林黛
這個四屆亞洲影後,在30歲的年紀上自行結束了生命,留住了輝煌也帶給了影迷無限的唏噓感慨。她出生於1934年,廣西人,15歲的時候到香港定居,16歲開始進入演藝圈。她在邵氏期間拍攝的《貂禪》《千嬌百媚》《不了情》都為她帶來的影後的殊榮(她另外一次當影後是因為在電懋拍的《金蓮花》)。1964年,她為情自殺身亡,留下《藍與黑》和《寶蓮燈》兩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裝扮相特別嫵媚,是邵氏風月片盛行時期的頭牌女星。
武:鄭佩佩
與林黛不同的是,鄭佩佩是邵氏的武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電影,不算太多,但因為幾乎部部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讓人感覺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了邵氏。她剛剛出道的時候,接拍了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由此而以「俠女」之稱聞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國生活。當李安拍攝《卧虎藏龍》的時候,身手依舊了得的鄭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現在,她正在籌拍《大醉俠》的續集。她現在有3個女兒1個兒子,大女兒原麗淇目前正在娛樂圈發展,她希望在《大醉俠》的續集中,原麗淇和她的三女兒原子鏸能和她一起合作。
【他們來自邵氏】
吳思遠
吳思遠當年是從邵氏南國編導組培訓出來的,在他的身上難免帶上邵氏的影子。
吳思遠素有「香港影壇教父」的稱號,他1944年出生於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學習,畢業後留在邵氏公司工作,在場記、副導演這些崗位上都工作過。在離開邵氏之後,他並沒有忘記邵氏功夫片的精髓,他後來創辦自己的思遠影片公司,繼續導演《羅馬大綁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現在,吳思遠除了自己做導演,還發揮自己的社會威望,為整個香港電影的工作大環境而奔走。
吳宇森
像吳思遠一樣,吳宇森也是從南國實驗劇團編導科畢業的,他是張徹的得意門生,張徹在臨死前非常希望能見吳宇森一面,只可惜吳宇森最終都沒能趕得上。
1946年,吳宇森出生於廣東省,4歲時遷往香港居住。他25歲起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以助理導演的身份開始拍片。不過,他在邵氏的時間並不長,後來陸續加入了嘉禾和新藝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雙雄》、《縱橫四海》、《喋血街頭》、《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
吳宇森向好萊塢進軍之後,執導了《終極標靶》、《斷箭》、《變臉》、《風語者》,把東方的動作片風格帶到好萊塢。
重放異彩
邵氏電影於80年代停止製作影片,其電影城也轉到電視台下用作拍攝電視劇集之用,邵氏漸漸在華人的電影圈中隱去了昔日的鋒芒,但無論如何,沒有人懷疑邵氏電影是華人影壇的一塊瑰寶。
1999年,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馬來西亞的Usaha Tegas Sdn Bhd財團購買了邵氏760多套電影的版權,隨後在藉助邵氏資源豐富的片庫在香港設立了天映娛樂公司。天映娛樂成立3年來,一直致力於恢復邵氏電影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資通過數碼技術修復了電影的舊底片;接著是把這些修復過的作品推向市場,讓人們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輝歲月;明年,邵氏與中國星合資近10億港元的將軍澳影城將會竣工,到了那個時候,邵氏會重新簽藝員投拍新片。
天映娛樂大打邵氏牌
根據記者的調查了解,天映娛樂分為四大部分:邵氏片庫、天映頻道、天映製作和天映娛樂音像。在這四大板塊中,有三大板塊和邵氏電影有著密切聯系。
首先自然是邵氏片庫這個部分。這個片庫的資源就來自1999年被馬來西亞財團收購的760套邵氏電影的版權。這些影片被收購之後,天映娛樂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恢復這些影片的影像。此片庫為天映娛樂提供了強大的內容支持。天映娛樂的中國首席代表汪之雄先生向記者介紹說:「我們現在所擁有的這些電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公映過的,有些雖然公映過,但卻沒有電視台取得它們在電視網路上的播放權,對邵氏這些經典的作品,我們一定會很好地加以利用,對於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可能會以35毫米膠片讓它們重現銀幕,其他的我們也會通過家庭影視產品、收費電視等平台推出,以饗邵氏影迷。」
此外,天映頻道和天映娛樂音像也和邵氏電影有著很深的淵源。天映頻道是一個收費電影頻道,現在,在這個頻道中播放的影片絕大部分都直接來源於邵氏片庫。天映娛樂音像現在主攻的方向同樣也是邵氏電影,汪之雄先生說:「我們將通過VCD、DVD和錄像帶的形式在市場上發行邵氏電影,我們現在一共有760套邵氏的作品,計劃中是每月推出10到20套,預計到2007年,我們手上所有的影片就全部發完了。」
經修復 影片煥然一新
經過歲月的洗禮,邵氏電影在底片上已經漸漸模糊,對天映娛樂來說,他們在成立之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復這些褪色的底片。據說,天映娛樂用了最先進的數碼器材和技術來修復這些邵氏老片,具體的工作包括色彩調校、清除污跡、修補破損和刮痕等等。
那麼,經過修復的邵氏電影的效果怎麼樣呢,鄭佩佩對修復之後的影片效果的評價非常高,她說過去想看自己的電影,只能買到那些槍碟版的錄像帶,畫面極其模糊,有很多畫面還不完整,但現在好了,她在看到經過修復的《大醉俠》之後興奮地說:「修復過的版本,就跟新的一樣,連衣服上的顏色都看得很真切,說真的,如果不是看到這個修復過的版本,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當年穿得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了。」原來,邵氏那時拍的已經是彩色電影了,而不像我們想像中都是黑白的作品。
東南亞觀眾先有眼福
這樣一來,電影迷們就有兩個渠道可以欣賞到邵氏的經典影片,一個是收看天映頻道,一個是看音像製品。
天映頻道從今年3月開始已經在東南亞地區啟播,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印尼國家的觀眾都能收看到這個頻道。據說,邵氏老牌演員鄭佩佩還會在這個頻道主持一個《邵氏大牌檔》的訪談節目,她的工作就是訪問一些曾經在邵氏工作的人,包括導演、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她已經訪問過的人有凌波、金漢、蔡瀾等,因為鄭佩佩本人曾經是邵氏的紅人,所以她做起這樣的采訪會相對就比較容易,盡管如此,她也透露出一點做這檔節目的難處,「因為過去了太長時間,有一些人已經不大願意再出來了露面了。」不過,鄭佩佩說她不會太勉強老同事,她也只是盡量去多訪問一些人物,節目本身並沒有硬性規定一定要訪問多少人,能做多少期「一切都看緣分了」,鄭佩佩說。
據汪之雄先生透露,他們已經向中國廣電總局申請天映頻道在內地落地,但結果還沒有出來,「截至9月份,今年內在內地落戶的頻道申請已經停止,我們已經遞交了申請,但我們現在正在等廣電總局的批復,還不知道結果怎麼樣。」
內地觀眾看碟解饞
雖然內地觀眾暫時還沒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邵氏電影,但是卻能通過音像製品來彌補這個缺憾。記者從廣州鴻翔音像製作有限公司處獲悉,天映娛樂已經與該公司達成了協議,鴻翔公司負責以DVD和VCD的形式在中國內地獨家發行邵氏影片。
因為邵氏片庫的儲量極為豐富,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影片同時推出,到底先出什麼,後出什麼,這其中又有什麼樣的選擇標准呢?對此,汪之雄先生表示:「內地地區的第一批音像製品已經在7月份投放市場,第二批的正在申請當中,基本上我們選片的標准就是每次選一些武打片再選一些言情片,邵氏的電影很多,有好有壞,我們會先發行好的影片。」
我們知道,邵氏電影出有很多傑出的導演,他們的影片都自成一個風格,而且在邵氏發展的不同時期里,邵氏也形成了自己主打的幾個風格,比如說黃梅派、新武俠派等等。不知道天映娛樂會不會按照這些導演和派別進行歸類而推出音像製品呢,汪之雄回答:「我們暫時還沒有這個想法,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推出了100部左右,等到超過150部之後,我們可能會考慮用這種方式。」
值得收藏的邵氏電影
《江山美人》
《何日君再來》
《紅菱淚》
《愛情的代價》
《哪吒》
《少林寺》
《鐵扇公主》
《傾城之戀》
《花團錦簇》
《妲己》
《西遊記》
《花街時代》
《梁山伯與祝英台》
《七十二家房客》
《人皮燈籠》
《愛奴》
《大刀王五》
《流星蝴蝶劍》
《風流韻事》
《城市之光》
《金菩薩》
《萬古流芳》
《保鏢》
《方世玉與洪熙宮》
《十三太保》
《香江花月夜》
《盤絲洞》
《楚留香》
《大醉俠》
《書劍恩仇錄》
《無名英雄》
《緣分》
《小雜種》
《刺馬》
《藍與黑續集》
《花田錯》
《如來神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