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視特效的演變過程
影視特效的演變過程
影視特效大多能夠用到MAYA軟體,它是98年進入市場,是跨平台軟體,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統上使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影視特效的演變過程,希望大家喜歡!
一、早期電影特效
1895年,電影史上的第一個特技效果出現在《瑪麗皇後的處決》中。劇中女主角的斬首鏡頭是用一種"替換拍攝法"完成的。某個鏡頭正在拍攝中,他令攝影機停下來,讓演員走開,放上道具,再開機,將停機前後的膠片連起來洗印,就造成了人被斬首的特殊效果。這種技術現在自然不出奇,但當時可謂鬼斧神工。
二、CG特效(電腦合成)
1977年的《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的奇跡。因為太空大戰等高難度鏡頭的需要,劇場運用了名為Dykstraflex的運動控制攝影機系統,讓攝影機精確重復同樣的運動軌跡,方便地合成鏡頭。飛船的引爆也是一個問題,因為模型實在太小,如果直接爆炸,來得太快,膠片上很難記錄下整個過程,所以煙火師想辦法一個個單獨處理再後期合成。
三、現代電影特效
現代電影特效絕大多數是有藍屏摳像技術製作而成,其高度發達的數字技術,讓那些曾經只存在於人們想像中的人物和場景,都能真實地呈現在鏡頭前,讓人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視聽震撼,這也是現代電影最大的魅力!那個讓時空交錯,場景變幻的「魔術師」便是它了!「摳像」即通道提取,是通過把攝影棚中拍攝的內容與外景拍攝的內中升槐容以通道提取的方式疊加,創建出更加精彩的畫面效果。在應用中,藍屏幕技術是提取通道最主要的手段。它是在拍攝人物或其他前景內容後,利用色度的區別,把單色背景去掉。
拓展: 影視特效處理技術
1、傳統特效手法
傳統特效手法出現的很早,其中,最簡單的是化妝,這也是最為有效的;還有搭景,能夠實現特定場景的設置;煙火特效,在早期的電影作品中煙火特效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膠片,這也是早期常用的一種特效手段。
2、CG特效手法
CG特效就是所謂的電腦特效,電腦特效主要由兩個方面決定:一是傳統特效手法已經滿足不了電影表現的需求,同時觀眾對影視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更為新穎、更為強大的特效手法;二是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技術要求都能夠滿足新的特效製作手段得以實現。現在,我們可以將特效手法按照功能來進行分類:
第一,三位特效技術。
在很多電影中都不可缺少三維立體特效技術,烘托角色和設置場景都需要應用到三維特效技術。因此,可以說三位特效技術是電腦特效技術中難度最高,也最難解決的。三維技術的一般流程為:建立模型――確定材質和燈光――形象綁定――動畫製作以及最後的渲染。目前三維特效技術的軟體主要有:MAYA軟體、realflow軟體、c4d軟體等。
第二,數字繪景技術以及概念設計技術。
影視作品中的很多建築和背景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這時就需要影視設計工作人員結合自身的想像力進行數字繪景以及概念的設計,將龐大的艦隊、連綿的山脈以及恢弘的宮殿呈現到觀眾眼前。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概念設計,在經濟空前發達、文化空前燦爛的今天,人們笑笑的賣友想像力是無窮的,對影視作品也是十分挑剔的,所以概念設計工作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影視作品的受歡迎程度。
第三,合成特效技術。
中國人對於合成特效技術並不陌生,在很多武俠作品中,我們所看到的飛來飛去的大俠都是由合成特效技術來實現的。一般來說,合成特效技術是這樣實現的,將演員各類動作(打鬥、飛躍等)和天空進行分開拍攝,演員需要利用鋼絲繩在藍幕或者綠幕中完成拍攝,最後利用計算機軟體技術去掉藍幕和鋼絲繩,之後再合成上必要的天空場景,這樣就給觀眾帶來在空中打鬥的效果,給人真實感。
綜上所述,在影視產業空前發達的今天,計算機軟體技術、微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必然也還會不斷發展,影視製作就更離不開特效處理。盡管我國在特效製作和處理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基本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在未來,影視特效處理技術也將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將特效理念融入到影視作品中。
;② 八十年代的電影特效是怎麼製作的
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間,電腦技術尚在起步階段,電影特效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 膠片特效:這種方法成本較高,涉及對已拍攝好的電影膠片進行二次創作。例如,為了呈現一個人物在同一場景中進行多個動作的效果,特效師會單獨為演員拍攝動作,然後逐幀從膠片上摳像,並與背景進行合成。這種技術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的激光效果製作中得到了應用。通過將不同顏色的光線(如紅、藍、綠)與動作畫面結合,逐幀製作,最終形成帶有動態激光效果的片段。
2. 模型特效:模型特效在黑白電影時期就已存在,其中《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以其精細的模型特效著稱。而成本最高的模型特效之一則出現在《泰坦尼克號》中。
3. SGI圖形工作站:這種工作站類似於現代電腦,但由於當時電腦技術尚未發展到處理完整視頻的程度,因此被稱為圖形工作站。它們主要用於逐幀處理圖像。
至於背景顏色,雖然純色背景在電影拍攝中被廣泛採用,但並非總是藍色。在電影早期,白色背景更為常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影製作人們根據場景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背景色,包括青色、藍色、綠色等。
值得一提的是,《終結者2》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其特效製作就綜合運用了上述三種方法。特效師首先製作了一個與真實比例相符的T-1000模型,並為其拍攝不同動作的逐幀畫面。隨後,這些畫面被輸入圖形工作站進行效果處理,如創建傷口或實現液態效果等。最後,通過摳像技術將這些處理過的畫面與原始拍攝素材結合,進行二次曝光,製作成最終的電影特效畫面。
③ 世界四大電影特效巨頭,你知道幾個
1. 工業光魔
創 始 人:喬什·盧卡斯
創立時間:1981
核心技術:CGI動畫技術,模型拍攝,全數字高清晰設想技術;憑《星球大戰》開創了特效新時代,一舉成為電影特技的“領頭羊”
2.維塔數字公司Weta Digital
創 始 人:彼得·傑克遜、理查德·泰勒 創立時間:1993年
核心技術:Massive程序,該程序允許大量獨立的角色按照事先規則獨立產生動作,其效果體現在《指環望》畜牧中的混戰、海爾姆谷戰役以及佩蘭諾平原戰役中,模型與電腦特效結合的技術還解決了一直困擾特效效果真實性問題。
成就作品:《指環王系列》、《金剛》等
3.數字領域 Digital Domain
創 始 人:詹姆斯·卡梅隆
創立時間:1990年
核心技術:獲得學院獎的(AcademyAward)的數碼合成軟體NUKE。可以任意組合、掃描圖片,製作靜態或動態效果。NUKE已被用於超過35部影片和數以百計的商業、音樂電視。在卡梅隆德得意大作《泰坦尼克號》中,工作人員應用該技術,將模型船和背景重新結合,製作出泰坦尼克號在航行時的壯麗景觀。
成就作品:《泰坦尼克號》、《世界末日》、《第五元素》、《格林奇偷走聖誕節》等。
4.索尼影像公司Image Works
目前,公司正在通過不斷提升的視覺效果和造型動畫業務的水平,為世界級的藝術家們提供領先的技術,而逐漸成長為業內的一隻主導力量。
成就作品:憑借《蜘蛛俠2》的出色表現,從《黑客帝國》的特效製作組Esc公司手中搶得了《超人歸來》的特效製作權。
獲獎紀錄:因《蜘蛛俠2》和GG動畫短片《The Chubb Chubb》獲得奧斯卡獎,以及憑借《蜘蛛俠》、《隱形人》、《精靈鼠小弟》和《星河戰隊》獲得奧斯卡提名。
以上就是世界電影特效巨頭相關內容分享,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所幫助,想要獲得更多影視製作相關內容,請關注本平台,小編將會做及時的整理與發布,敬請期待吧!
④ 電影特效的發展歷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星球大戰」系列與工業光魔的發展歷程,幾乎等於世界電影特效的發展史。
1977年的《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有記錄的,第一部使用動作控制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盧卡斯還創造了多項意義深遠的發明:他發明的一個機械裝置,可以把石牌畫面和後期合成畫面輕松地協調成同步,這把多少年來只能靠手工硬塗膠片技術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幾十倍。絕對是電影工業發展的里程碑。
1982年工業光魔發明了一項名為「源序列「的電腦處理方法,並應用在科幻電影《星際之旅之復仇女神》上,該片出現了電影史上第一個完全由電腦產生的場景。
1985年,工業光魔在電影《年輕的福爾莫斯》中,製作了電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產生的角色「彩色玻璃人」,這也為星戰前傳里眾多虛擬角色的製作打下基礎。
1989年,工業光魔為科幻電影《深淵》製作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三維角色,這為《星戰前傳》里製作尤達大師打下進一步的基礎。
工業光魔在1991年為《終結者2》創作的T1000C成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產生的主角。
諷刺喜劇《飛越長生》為光魔帶來了第五尊奧斯卡獎,因為光魔第一次用電腦模擬成功了人類的皮膚。
最突出的成就大概就是1994年的《侏羅紀公園》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由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
隨後,光魔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想像力更廣闊,創造了影史上無數第一,立體卡通人物《變相怪傑》、能說話的《鬼馬小精靈》也相繼出現在真人電影里。《加勒比海盜》、《綠巨人》、《龍卷風》、《拯救大兵瑞恩》等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星球大戰》視覺特效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技術製作上,其觀念上的突破對電影工業的推動作用也非常巨大。在《星球大戰》里,盧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來」(used future)概念。在此之前電影里涉及到的未來世界,都非常干凈整潔,一切都像是剛從工廠里生產出來的。
《星球大戰》里第一次將高科技表現得有真實感,累年的建築外表早已經破敗不堪,用過的飛船表面坑坑窪窪,酒吧里聚集了佩戴著各式各樣舊武器的各類生物……觀眾們一下子覺得很有親近感和現場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認,《星球大戰》「讓我們終於明白如何讓未來產生質感」。他後來以此思路拍攝了《異型》和《銀翼殺手》里那座破敗的未來城市,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設計的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盧卡斯曾經在光魔內部成立了一個電腦部門,專門研究電腦技術對特效的幫助。1986年他賣掉了這個電腦部門,該部門後來發展成了如今動畫製作的大腕——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皮克斯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改變了動畫電影的格局。
⑤ 80年代的電影有沒有使用電腦特效 還是實體模型
異形用的實體模型,第一部異形拍攝於79年,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獎,銀翼殺手就用到電腦特效了。電腦特效真正可以做到以假亂真的水平大概是九十年代,隨著喬治盧卡斯的星戰系列誕生的光業工魔開創了電腦特技先河!
⑥ 世界上最早的有特效的電影或電視劇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特效是個意外,喬治·梅里愛拍攝公交馬車的時候,攝像機卡了一下。繼續再拍的時候一輛運棺材的馬車正好走到了剛才公交馬車的位置。看片兒的時候,公交馬車竟然瞬間變成了棺材馬車。
傳統特效
傳統特效使用玻璃合成畫面。1927年德國科幻電影《大都會》里的將來都市,就是用先在玻璃上畫出摩天大廈,然後透過玻璃拍實景的辦法完成的。
開拓者——喬治?盧卡斯
上世紀七十年代數字特效剛在美國出現時,底子沒人敢用,直到1979年《星球大戰2》籌拍,導演喬治·盧卡斯和他的工業光魔特效公司,才開創了大量使用電腦合成技術製作電影畫面的先河。
⑦ 1979年左右的美國電影特效是在什麼操作系統上做出來的在命令行模式下嗎
那會兒應該都沒什麼電腦特效,基本都是做的模型,與鏡頭蒙太奇結合。我記得有個紀錄片是專門講模型拍攝技術的。
1、《月球歷險記》(1902) 世界電影特效是由法國人喬治·梅里愛首創的,首部14分鍾特效短片《月球歷險記》在1902年就誕生了,之後特效經過電影人的改進和科技的發展,1933年好萊塢推出了大片(在當時是絕對的大片)
2、《金剛》(1933) 這部拍攝於1933年的《金剛》不僅在當時算是超級大片,而且也影響到了之後半個多世紀的電影創作。影片採用了動畫、模型、幕布技術等多種手段的完美結合,為觀眾在銀幕上呈現了金剛行走在原始森林、攀爬於帝國大廈頂端的奇幻場景,整個世界都為這部電影所展現的神奇場景而震驚。《金剛》中所運用到了定格動畫和幕布技術的拍攝技巧,即使是到了90年代依然在被電影人所借鑒,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可謂開創了一代特效電影之先
3、《星球大戰》(1977) 當初喬治·盧卡斯參考黑澤明電影《戰國英豪》寫出《星球大戰》的劇本,並且還加入了自己50年看過的科幻劇集等元素,還有給西斯大帝領導的帝國軍隊披上納粹的外衣,這部雜糅了諸多文化的《星球大戰》就應運而生了。影片運用了微縮模型拍攝、幕布技巧、特效化妝、還有給人穿上機器外殼等等,原始和先進的方法一起用上,最終耗資1100萬美金將影片製作而成,喬治·盧卡斯還為該片特別成立了特效公司「工業光魔」,這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特效電影公司,並且在今後成為行業的標桿。 《星球大戰》中的技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和拓展,它的創新意義並沒有《2001太空漫遊》那麼強大,但這部電影明顯更受到觀眾的瘋狂追捧,這也是電影史上票房最早破億的電影(不包含通貨膨脹的因素),在商業娛樂這一層面上,《星球大戰》算是開創了現代電影大片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