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另一個是廣州起義)。1977年江西省在修水縣建立了秋收起義紀念館。1993年導演周康渝以秋收起義為題材拍攝了同名電影。
目錄
基本概況
起義經過
修水紀念館第一展廳
第二展廳
第三展廳
毛澤東詩詞
領軍人物毛澤東
盧德銘
起義地點秋收起義主力在修水集結
秋收起義首先在修水爆發
秋收起義革命精神激勵修水
相關研究背景
問題
注釋
基本概況
起義經過
修水紀念館 第一展廳
第二展廳
第三展廳
毛澤東詩詞
領軍人物 毛澤東
盧德銘
起義地點 秋收起義主力在修水集結
秋收起義首先在修水爆發
秋收起義革命精神激勵修水
相關研究 背景
問題
注釋
展開 秋收起義示意圖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秋收起義——中國共產黨重大歷史事件 192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發動的農民武裝起義。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8月18日,改組後的湖南省委在長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開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的計劃。毛澤東在會上著重闡述了槍桿子出政權的思想。會議決定要與國民黨徹底劃清界限,旗幟鮮明地以中國共產黨的名義號召群眾,並確定集中力量在湘東贛西發動以長沙為中心的武裝起義。 為便於領導秋收起義,省委確定秋收起義的領導機關分為兩個,一個是由各軍事負責人組成的黨的前敵委員會,任命毛澤東為書記,作為武裝起義的軍事指揮機關。另一個是黨的行動委員會,由起義地區各地方黨委負責人組成,任命易禮容為書記,負責地方工作。9月初,湖南省委決定9月9日開始破壞粵漢和株萍鐵路,11日各縣起義,16日長沙起義。 這次秋收起義不沿用國民革命軍的番號,而將起義部隊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余灑度任師長,下轄三個團:以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為主力編為第一團,團長鍾文璋;以安源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萍鄉等地的農民自衛軍編為第二團,團長王新亞;以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一個營和瀏陽部分工農武裝編為第三團,團長蘇先駿。參加起義部隊共約5000人。此外,在起義前,還收編了當地的土匪武裝邱國軒的一個團。起義部隊以奪取長沙為目標,具體部署了各團的行動計劃。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按預定計劃爆發。參加起義的鐵路工人和農民,首先破壞了岳陽至黃沙街,長沙至株洲兩段鐵路,切斷了敵人的交通運輸。 第一團從江西修水出發,向長壽街進攻,9月10日佔領了平江縣龍門廠。這時混入起義部隊的邱國軒部乘機叛變。當第一團路過金坪攻打長壽街時、邱部突然襲擊,致使該團腹背受敵,損失200多人,步槍200多支,團長鍾文璋失蹤,被迫向瀏陽轉移。第二團在安源起義後,進攻萍鄉未克,西進攻佔了老關、醴陵,又北進佔領瀏陽。由於部隊麻痹輕敵,9月16日陷入優勢敵人的包圍,部隊被打散,部分突圍脫險,不少人犧牲。第三團於9月11日在銅鼓起義,勝利佔領了白沙鎮,9月12日又佔領東門市。9月14日敵人兵分兩路包圍第三團,該團被迫向上坪撤退。[1] 鑒於三路起義部隊均受挫,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並以前委書記的名義通知起義各部隊到瀏陽縣文家市集結。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到達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當晚前敵委員會召開了會議。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會議改變了攻打長沙的計劃,決定保存實力,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中去堅持武裝斗爭,發展革命力量。9月20日上午,起義部隊1500餘人離開文家市向南進發。9月23日,起義部隊在蘆溪鎮遭反動軍隊伏擊,損失數百人,總指揮盧德銘犧牲。9月25日,起義部隊冒雨攻克蓮花縣城。9月29日,起義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時已不足千人,而且官多兵少,部隊思想混亂,組織紀律性差。當天晚上,毛澤東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10月3日,起義部隊離開三灣村,開始向井岡山進軍。10月27日,起義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茨坪,開創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編輯本段起義經過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為了挽救革命,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了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在共產黨力量較強、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4個省舉行秋收暴動,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和開展土地革命的總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會議決定派毛澤東去湖南改組中共湖南省委和領導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決定在湘鄂贛邊區組織秋收起義。8月12日,由共產黨員盧德銘任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到達修水縣城,並與8月下旬抵修城的通城、崇陽農民自衛軍在本縣山口統編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余灑度、余賁民任正副師長,下設4個團,1、4團駐修水,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總指揮,總指揮機關設在縣城,修水地方黨組織積極配合,發展武裝,組織群眾支持起義軍。師部參謀長何長工、副官楊立三,根據前敵委員會指示,在修水設計並製作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和臂章。「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9月9日,震撼世界的秋收起義首先在修水爆發,起義部隊在修水縣城舉起義旗,向長沙挺進。途經渣津,與收編的邱國軒第4團匯合,並攻克了敵人盤踞的朱陂廠,在進攻長壽金坪受挫後,返回修水台庄,後接毛澤東指示,揮師瀏陽文家市,與2團和3團會合後,跟隨毛澤東踏上前往井岡山的道路。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秋收暴動》 陳玉先
八七會議結束後,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回到湖南。8月18日,在長沙市郊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後的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成立前敵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9月初,毛澤東在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秋收起義具體部署。參加起義的主力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沒有趕上參加南昌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是葉挺獨立團的新兵組建的),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瀏陽的農軍、鄂南通城和崇陽的部分農民武裝、安源煤礦的工人武裝等,共約5000人,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二、三團。起義前又收編一部分原黔軍武裝為第四團。盧德銘(原警衛團團長、共產黨員)任起義軍總指揮,余灑度(共產黨員,後叛變投敵)任師長。起義的目標是奪取長沙。9月9日,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出發,向長沙進擊,先後佔領醴陵、瀏陽縣城和平江的龍門廠、瀏陽的白沙、東門市等地。由於當時革命形勢已處於低潮,敵強我弱,加上群眾缺乏作戰經驗,起義軍某些指揮員指揮失當,新收編的第四團在戰斗中又臨陣叛變,致使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9月14日,毛澤東在瀏陽東鄉上坪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命令第一、三團與第二團余部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起義軍撤離湘東地區,進入江西,沿羅霄山脈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起義軍在向南進軍途中,處境十分困難,在江西省萍鄉縣蘆溪又遭到敵人的伏擊,總指揮盧德銘犧牲。9月29日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時進行了改編(即三灣改編):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將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10月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即井岡山地區,得到當地武裝袁文才和王佐的幫助,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秋收起義與南昌起義比較,最明顯的特點在於: 1、它不僅是軍隊的行動,而且有數量眾多的工農武裝參加。 2、它第一次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 3、這次起義雖然在開始時也是以攻佔大城市為目標,但在起義遭到嚴重挫折後,及時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起義部隊在農村中從小到大地開展游擊戰爭,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4、三灣改編,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鑄就了人民軍隊的靈魂——永遠聽從黨的指揮。 第一面軍旗 1927年9月9日,在毛澤東領導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和一、四團在修水舉行了著名的秋收起義,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 1927年8月,我黨領導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奉黨中央之命參加南昌起義,途中得知起義軍已退出南昌,便來到湘、鄂、贛三省交界的修水駐扎待命。 與此同時,根據中央「八七」會議精神,黨中央積極准備湘、鄂、贛 秋收起義部分成員合影
、粵四省秋收暴動,8月底9月初,駐修(水)銅(鼓)警衛團、平(江)瀏(陽)工農義勇隊根據中央軍事部「積極准備等待時機參加暴動」的指示,決定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9月初的一天夜晚,修水商會東廂房燈火通明,在師部參謀處一張寬大的八仙桌上,師部參謀何長工、副官楊立三、參謀處長陳樹華三人在製作軍旗,他們反復比較、推敲,修改著,爭論著,最後確定,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的鐮刀斧頭代表工農,旗左邊白色套管上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字樣,整體含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武裝。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 (泛指江西)一帶不停留,便向瀟湘(泛指湖南)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1927年9月9日,在毛澤東親自領導下,秋收起義爆發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和第一、四團在修水吹響了革命的號角,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在古城修水高高飄揚。第二團、第三團在安源、銅鼓亦打響了暴動的槍聲。從此,武裝斗爭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東贛西的遼闊土地,湘贛邊界掀起了威震敵膽的金秋狂飈。 [2]
2. 我黨歷史上的第一面軍旗是什麼
鐮刀錘子紅旗
3. 中華人民解放軍的第一面軍旗的誕生時間及名稱是什麼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及軍徽樣式」。也就是在1949年6月15日第一面軍旗誕生了,稱為「八一軍旗」。
4. 第一面軍旗產生於南昌起義還是秋收起義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是中共第一次獨立進行武裝反抗,也是第一次獨立組建軍隊,所以南昌起義是第一面軍旗產生的時候
5.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是八一軍旗對還是錯
不對,第一面軍旗就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6.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上面的圖案代表什麼意思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軍徽、軍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
軍旗,是象徵軍隊或建制的旗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為紅色,上綴金黃色的五角星及「八一」兩字,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以來經過艱苦卓絕的長期斗爭,終於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規格(按照總參1951年1月頒布的條令執行):
軍旗可以授予團級以上部隊和院校,授旗時可以舉行儀式。
軍旗主要用於參加典禮、檢閱、隆重集會、遊行等場合,由掌旗員掌握軍旗,左右各有一名護旗兵,位於部隊的前列。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標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榮譽、勇敢和光榮的象徵。它激勵全體指戰員牢記自己的神聖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黨,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捍衛祖國的神聖領土和尊嚴。
歷史上的人民解放軍軍旗
人民解放軍軍旗,歷史上有過四種形式,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
第一面軍旗是工農革命軍軍旗 。它誕生於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它的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為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鐮刀,斧頭代表工農;旗面靠旗桿的一條白布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字樣。全旗的含義為:工農革命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武裝。
第二種樣式是中國工農紅軍軍旗。192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工農革命軍改名為工農紅軍。1930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了《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令》,對全國紅軍的軍旗第一次作出了統一規定。紅軍軍旗基本上延用了工農革命軍軍旗的樣式,但明確規定了旗幟的尺寸、顏色、斧頭的樣式和刀鋒在圖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須與文字的橫標。即鐮刀、斧頭皆柄向下,二者鋒刃相對,刀右斧左,鐮刀斧頭用黑色,五星為白色;旗上方一律橫書「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這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軍使用最廣的一種旗式。
第三種樣式產生於1933年4月,仍為中國工農紅軍軍旗。1931年後,一批在蘇聯進修過的共產黨人受共產國際派遣回國,他們中有的人認為,錘子才是現代產業工人的象徵。1933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事委員會頒布命令,正式更改了中國工農紅軍軍旗式。旗的右上方為一顆五星,旗中間為交叉的鐮刀錘子,旗的三面有旗須,旗桿處留有2寸3分的白布書寫部隊番號。五星和鐮錘用金黃色布做成。由於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各根據地之間聯系不便,除中央紅軍外,其他蘇區均沒有及時採用這種旗式。
第四種式樣就是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1949年初,黨中央指示解放軍總部提出製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方案。周恩來親自主持這項工作。在研究設計過程中,毛澤東親自聽取匯報,並指示:軍旗要有「八一」二字,表示192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舉行南昌起義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歷史節日;要有五角星,象徵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周恩來指示:軍旗要以革命的顏色、廣大人民群眾的傳統喜慶顏色——紅色作為主體。星和字用黃色,旗桿要有紅黃二色旋紋,頂部要裝一個紅纓槍的矛頭,飾著紅穗,象徵人民軍隊的由來。總部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經過多次研究,確定了方案,製作了第一面八一軍旗。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及軍徽樣式」。命令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為紅地,上綴金黃色的五角星及「八一」兩字,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誕生以來,經過長期奮斗,正以其燦爛的星光,普照全國。」「旗桿套用白色」,「旗桿為紅黃相間之旋紋,上置黃色矛頭」。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旗
陸軍:旗面上半部保持三軍軍旗的基本樣式,正紅色旗面,右上部有金黃色五角星和「八一」字樣;下半部為草綠色旗面,它象徵著祖國美麗、富饒的綠色大地。陸軍軍旗表示:陸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領土安全而英勇戰斗,所向無敵。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旗
海軍:旗面上半部與陸軍相同;旗面下半部為橫向的海藍色和白色條紋相間,象徵著萬里大海和波濤。海軍軍旗表示:海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萬裏海疆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旗
空軍:旗面上半部與陸軍相同;旗面下半部為天藍色,象著蔚藍色的天空。空軍軍旗表示:空軍是中國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神聖領空展翅翱翔、搏擊長空。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頒發經毛澤東主席審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式樣。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為鑲有金黃色邊的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亦稱「八一」軍徽。紅星象徵中國人民獲得解放,「八一」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此誕生。
陸軍軍徽亦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海軍、空軍的軍徽以「八一」軍徽為主體。海軍軍徽為藏藍色底,象徵廣闊的海洋,襯以銀灰色鐵錨,代表艦艇;空軍軍徽為天藍色底,象徵無垠的藍天,襯以金黃色飛鷹兩翼,代表飛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原名《八路軍進行曲》,為《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齊唱歌曲。公木詞,鄭律成曲,1939年秋作於延安。同年冬,由曲作者親自指揮,魯迅藝術學院合唱隊與樂隊在延安中央大禮堂首次演出。1940年夏,刊登於《八路軍軍政雜志》,隨即在各抗日根據地廣泛流傳,深受廣大軍民的歡迎。
解放戰爭中,各部隊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任務,對歌詞作了修改,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統一修訂了歌詞,刊於由總政文化部編印出版的《部隊歌曲選集》第一集。同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命令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的附錄二,曾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之名刊登了該曲。1953年5月1日頒布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附錄二重新以《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之名刊登了這首歌。196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一些詞書、文章曾將這首歌作為「軍歌」加以論述介紹。實際上,這首歌以前未經正式確定為「軍歌」。
1988年7月25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同日,總參、總政為正式頒布軍歌聯合發出《關於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通知》和奏唱的暫行規定。通知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體現了我軍的性質、任務、革命精神和戰斗作風,反映了我軍的光輝戰斗歷程。正式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一定會激勵全軍指戰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努力加強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肩負起建設四化、保衛四化的歷史重任。高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將使廣大指戰員更加振奮革命精神,激發戰斗熱情,增強革命軍人的光榮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形象鮮明,旋律流暢,音調堅實,節拍規整,集中表現了人民軍隊豪邁雄壯的軍威,具有一往無前的戰斗風格和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詞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肩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是一隻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不畏懼,決不屈服,英勇戰斗,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干凈,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革命歌聲多麼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後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參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23/content_1542456.htm
7. 關於軍旗的資料
大革命失敗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始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但是,南昌起義時,革命軍隊還沒有自己的軍旗,仍然沿用國民革命軍的旗號.
黨的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到安源,召開了重要會議,具體討論了秋收起義的部署,決定將參加起義的武裝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為在起義時能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何長工、揚立三等根據前委的指示精神,在長江西修水設計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有鐮刀斧頭;代表工農;在旗面的左側旗與旗桿相連的一條白邊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9月9日,在鮮紅軍旗的指引下,秋收起義正式爆發.第一面軍旗就這樣誕生了.
軍旗的故事
「中國儀仗隊是我在世界上見過的最出色的一支。」這是美國總統尼克松在他的《回憶錄》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高度評價。
作為第二代儀仗兵的成天時和高向東接受過尼克松的檢閱。他倆是朋友也彼此互為競爭對手,兩人為了爭當1984年國慶閱兵的軍旗手,不約而同地來到天安門前實測場地。在返回營區的路上,成為救高而被吉普車撞傷住院。
新兵路岩在入伍前是模特出身形體好,但訓練時並不刻苦,范長城從農村入伍為人老實而且訓練刻苦。作為第三代儀仗兵,他倆在平時的訓練中也相互競爭而較上了勁。
成天時的傷未痊癒就以超常的毅力完成了所有訓練科目。在世人矚目國慶大典上,當成天時手擎軍旗帶領第一方隊第一個正步邁進人安門前時,成的妻子沈虹正在老家山西平遙縣一個窮山村裡,冒雨搶收曬場上的玉米。
軍旗飄飄讀後感
軍旗
深知槍桿子的真實與可靠。
最初,那鮮紅的八一軍旗,那被鮮血染透的軍旗,在硝煙中揮舞,揮舞著從南昌到北京的距離。
一顆顆滾燙的心,在獵獵飄揚的軍旗下,張開各種角度,追逐文明,追逐天安門城樓上那一聲定格的史詩般的怒吼!
所有的槍炮聽出了軍旗飄揚的聲音,就連所有的沃土也播種了軍旗揮灑過的心情。
是的,軍旗飄揚在所有的制高點,飄揚在所有的軍營,飄揚在所有軍人的心中。不止是軍旗,就連一顆閃閃的紅五星也能代表一名軍人照亮遠方!只要望一望軍旗,溢出的肯定是忠貞;只要吻一吻軍旗,滲出的肯定是決心;只要揮一揮軍旗,淌出的肯定是奉獻!
鮮艷的軍旗啊,染紅了鋼鐵長城;不朽的軍旗啊,染紅了國度……
行軍
默契產生美,更產生力量。
軍旗引導著特有的速度,一道道剛毅的目光在默契中成長。在這種默契中、在這種速度里,山醒了又睡了也許很短暫;水肥了又瘦了也許很急促。把信念、鬥志書一般地翻開,每一頁都寫滿跋涉的艱辛和奮進的燦爛!
口令近了,近了的口令帶來新的信息和溫暖;
口令遠了,遠了的口令捎走新的希望和剛強。
步伐,整齊的步伐!崇山峻嶺最知道步伐的分量;
姿勢,統一的姿勢!白天黑夜最知道姿勢的剛勁!
飄揚的軍旗啊,我晝夜難眠的情感;嘹亮的軍號啊,我終生無悔的嚮往!
風,捲走思念,卷不走的是軍旗的艷麗;雨,淋濕情感,淋不濕的是軍號的嘹亮。向著目標,守住屬於自己的一方藍天,把自己兌換成鋼鐵長城的一塊磚石……
訓練
一百種姿式在流汗,每一種姿式都能生長報效的力量;
一百種角度在吶喊,每一種角度都能支撐綠色的夢幻;
一百種造型在伸延,每一種造型都能宣洩陽剛的威武;
一百種步伐在行進,每一種步伐都能踏響時代的潮音……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二、二、三、四、五、六、七、八……
口令在起伏,吼聲在崛起,汗水在流淌。
軍旗為你高高飄揚著愛的宣言;訓練場上,馳騁著你多少年的夙願!你滿臉的剛毅流淌著青春,伸手就能摸到不折不扣的聲音,即使是從風中也能擰出汗水。即使有傷痛,也是美麗的修飾。你說傷痛從來就沒有方向,你的眼裡只是軍旗獵獵飄揚的崇高!
黑白日子漂流而過。你吃苦耐勞的精神宛如精美的項鏈,串起一個又一個訓練課目。每一顆珍珠都在陽光下閃熠……
不管風吹雨打,訓練場上總能悄悄綻放出一個又一個年輕的微笑!為了今天的平靜和豐厚,更為了明天的安寧和燦爛……
8.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顏色和圖案的寓意
軍旗,是象徵軍隊或建制的旗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為紅色,上綴金黃色的五角星及「八一」兩字,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以來經過艱苦卓絕的長期斗爭,終於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規格(按照總參1951年1月頒布的條令執行):
軍旗可以授予團級以上部隊和院校,授旗時可以舉行儀式。
軍旗主要用於參加典禮、檢閱、隆重集會、遊行等場合,由掌旗員掌握軍旗,左右各有一名護旗兵,位於部隊的前列。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標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榮譽、勇敢和光榮的象徵。它激勵全體指戰員牢記自己的神聖職責,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黨,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捍衛祖國的神聖領土和尊嚴。
歷史上的人民解放軍軍旗
人民解放軍軍旗,歷史上有過四種形式,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
第一面軍旗是工農革命軍軍旗 。它誕生於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它的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為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鐮刀,斧頭代表工農;旗面靠旗桿的一條白布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字樣。全旗的含義為:工農革命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武裝。
第二種樣式是中國工農紅軍軍旗。192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工農革命軍改名為工農紅軍。1930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了《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令》,對全國紅軍的軍旗第一次作出了統一規定。紅軍軍旗基本上延用了工農革命軍軍旗的樣式,但明確規定了旗幟的尺寸、顏色、斧頭的樣式和刀鋒在圖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須與文字的橫標。即鐮刀、斧頭皆柄向下,二者鋒刃相對,刀右斧左,鐮刀斧頭用黑色,五星為白色;旗上方一律橫書「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這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軍使用最廣的一種旗式。
第三種樣式產生於1933年4月,仍為中國工農紅軍軍旗。1931年後,一批在蘇聯進修過的共產黨人受共產國際派遣回國,他們中有的人認為,錘子才是現代產業工人的象徵。1933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事委員會頒布命令,正式更改了中國工農紅軍軍旗式。旗的右上方為一顆五星,旗中間為交叉的鐮刀錘子,旗的三面有旗須,旗桿處留有2寸3分的白布書寫部隊番號。五星和鐮錘用金黃色布做成。由於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各根據地之間聯系不便,除中央紅軍外,其他蘇區均沒有及時採用這種旗式。
第四種式樣就是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1949年初,黨中央指示解放軍總部提出製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方案。周恩來親自主持這項工作。在研究設計過程中,毛澤東親自聽取匯報,並指示:軍旗要有「八一」二字,表示192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舉行南昌起義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歷史節日;要有五角星,象徵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周恩來指示:軍旗要以革命的顏色、廣大人民群眾的傳統喜慶顏色——紅色作為主體。星和字用黃色,旗桿要有紅黃二色旋紋,頂部要裝一個紅纓槍的矛頭,飾著紅穗,象徵人民軍隊的由來。總部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經過多次研究,確定了方案,製作了第一面八一軍旗。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及軍徽樣式」。命令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為紅地,上綴金黃色的五角星及「八一」兩字,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誕生以來,經過長期奮斗,正以其燦爛的星光,普照全國。」「旗桿套用白色」,「旗桿為紅黃相間之旋紋,上置黃色矛頭」。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旗
陸軍:旗面上半部保持三軍軍旗的基本樣式,正紅色旗面,右上部有金黃色五角星和「八一」字樣;下半部為草綠色旗面,它象徵著祖國美麗、富饒的綠色大地。陸軍軍旗表示:陸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領土安全而英勇戰斗,所向無敵。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旗
海軍:旗面上半部與陸軍相同;旗面下半部為橫向的海藍色和白色條紋相間,象徵著萬里大海和波濤。海軍軍旗表示:海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萬裏海疆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旗
空軍:旗面上半部與陸軍相同;旗面下半部為天藍色,象著蔚藍色的天空。空軍軍旗表示:空軍是中國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神聖領空展翅翱翔、搏擊長空。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頒發經毛澤東主席審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式樣。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為鑲有金黃色邊的五角紅星,中嵌金黃色「八一」兩字,亦稱「八一」軍徽。紅星象徵中國人民獲得解放,「八一」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此誕生。
陸軍軍徽亦即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海軍、空軍的軍徽以「八一」軍徽為主體。海軍軍徽為藏藍色底,象徵廣闊的海洋,襯以銀灰色鐵錨,代表艦艇;空軍軍徽為天藍色底,象徵無垠的藍天,襯以金黃色飛鷹兩翼,代表飛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原名《八路軍進行曲》,為《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齊唱歌曲。公木詞,鄭律成曲,1939年秋作於延安。同年冬,由曲作者親自指揮,魯迅藝術學院合唱隊與樂隊在延安中央大禮堂首次演出。1940年夏,刊登於《八路軍軍政雜志》,隨即在各抗日根據地廣泛流傳,深受廣大軍民的歡迎。
解放戰爭中,各部隊根據當時的形勢和任務,對歌詞作了修改,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統一修訂了歌詞,刊於由總政文化部編印出版的《部隊歌曲選集》第一集。同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命令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的附錄二,曾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之名刊登了該曲。1953年5月1日頒布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草案)》,附錄二重新以《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之名刊登了這首歌。1965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一些詞書、文章曾將這首歌作為「軍歌」加以論述介紹。實際上,這首歌以前未經正式確定為「軍歌」。
1988年7月25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同日,總參、總政為正式頒布軍歌聯合發出《關於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通知》和奏唱的暫行規定。通知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體現了我軍的性質、任務、革命精神和戰斗作風,反映了我軍的光輝戰斗歷程。正式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一定會激勵全軍指戰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努力加強我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肩負起建設四化、保衛四化的歷史重任。高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將使廣大指戰員更加振奮革命精神,激發戰斗熱情,增強革命軍人的光榮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形象鮮明,旋律流暢,音調堅實,節拍規整,集中表現了人民軍隊豪邁雄壯的軍威,具有一往無前的戰斗風格和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歌詞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肩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是一隻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不畏懼,決不屈服,英勇戰斗,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干凈,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革命歌聲多麼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後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