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50年代有電腦怎麼拍的電影

50年代有電腦怎麼拍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4-12-04 14:37:47

A. 以前沒有電腦,如何製作精彩電影動作

沒電腦的時期製作不了。
你能看到的有特技的電影都是電腦製作出來的,

只不過電腦在軍事、工業、影視等方面的應用 要不比你想向中早很多年,
二戰後期電腦就已經開始應用於軍事了,(那時候叫計算機,最早期的計算機叫做圖靈機)
電腦在50年代就已經在工業上正式應用了,(一般的簡單控制用計算機叫做單片機)
應用於影視製作是在70年代左右。

我們現在民用電腦(個人PC)也就是才普及二十來年。

B. 詳解:電影《盜夢空間》的鏡頭運用及拍攝手法……

環球製片廠第12號棚戒備森嚴,攝制組正在一堂超現實的布景中准備拍攝一條鏡頭。一間天花板很高、牆壁為黑色的巨大洞室被細細的白色格子線劃分為若干區域。100多隻高空燈懸於空中,下面是一層柔光布和一層muslin,投下的光中性、干凈、不帶陰影。演員Cillian Murphy跪在地板上。一聲Action令下,兩台攝影機開動,一台捕捉場面的是變形35毫米,另一台記錄動作的則是65毫米。突然,地板上出現一條裂縫,一大塊奇形怪狀的布景掉下來,Murphy和場景一起陷入地洞。一時塵土飛揚,只聽導演Chris Nolan大喊一聲Cut。不多會,液壓機將塌陷的地板送回原位,准備拍第二條。

這是影片Inception拍攝中引入注目的一刻,Nolan與Wally Pfister,ASC的最新合作。本片亦由Nolan撰寫劇本,故事將夢境的體驗推向極致:有人能侵入別人的夢鄉,並讓許多人連通起來做同一個夢,可以人造、篡改夢境以操縱做夢的人。主角Dom Cobb(Leo DiCaprio)盜夢以牟利,他在公司間諜這行里成績斐然,成為了國際通緝犯。

和Nolan與Pfister以前的作品一樣,他們的出發點仍然是攝影的寫實。「歸根結底,我們在做夢的時候,覺得夢是真實的,這也是片中的一句台詞,」拍攝結束時Nolan說道,「這一點對攝影、對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都十分重要。我們不想讓夢境段落體現出畫蛇添足的超現實感。我想讓這些段落和真實的世界一樣牢靠。所以我們的方法是讓夢像真的一樣。」

「有時候人物不知道他們看到的是夢,所以真實和夢之間的視覺銜接必須是無痕跡的,除非某些特定的點,我們想讓觀眾知道這之間的區別,」Pfister說,「多數情況下影片里的超現實感是來自環境,而不是攝影技巧。通過保持一種寫實感,我們相信在需要的時候,能創造一種奇異或不安的微妙感覺,而不需要將觀眾帶出故事。」

他們對The Dark Knight里混用變形35毫米和15孔65毫米(譯註:指IMAX)的效果很滿意,所以這次還想試試在Inception的某些段落中再用某種大幅底片。「我們一直都對高清晰度和高畫質的格式很感興趣,」Nolan說,「我們決定用變形35毫米作為主要的膠片格式,因為這畢竟是最好用的一種,攝影機非常輕,效率很高,我們也有很多經驗。但我們也決定在某些大場面和形式化強的場景里用大幅底片來拍。」

首先排除了IMAX,因為他們決定,大量的手持拍攝會是這部影片的基礎。「我們想在一些狹小的地方拍很多手持鏡頭,要一種紀錄感,」Nolan說,「有非常多身體挑戰性很強的工作。」

用膠片拍永遠是前提。「膠片擁有極高的曝光寬容度和動態范圍,給我們無限的創作靈活性,」Pfister說,「我能在同一格畫面里欠曝3檔和過曝5檔,最後在銀幕上展現整個范圍。我見過的所有數字機器都辦不到。所有的數字機都想模擬35毫米膠片,這就是原因。」

在他們尋找最合適的大幅方案期間,他們見了傳奇大師Douglas Trumbull(譯註:為2001、Blade Runner等片製作過特效),參觀了Showscan演示(譯註:Trumbull發明的一種65毫米膠片高速拍攝、放映技術)。他們還研究了Super Dimension 70,這是Robert Weisgerber設計的一種系統,能以48fps拍攝並放映。「很奇怪,盡管Super Dimension 70有著超凡的清晰度,但它的畫質只比HD好些,」Pfister說,「我們不能用那個。」他們還放了ASC會員Bill Bennett和Kees van Oostrum拍的一段試片,用65毫米拍大景別鏡頭,用35毫米拍小景別鏡頭,再組合起來。「我們發現35毫米和65毫米剪在一起很不錯,」Pfister說,「大景別鏡頭的細節豐富,清晰度也好,盡管畫面上東西顯得小。一見之下我們決定用這種方式。」兩人最終決定選用65毫米底片加上35毫米的VistaVision 8孔底片(VistaVision用於航拍,攝影師是Hans Bjerno)(譯註:VistaVision是上世紀50年代派拉蒙公司發明的一種畫幅比為1.66:1的寬銀幕格式,底片在攝影機內橫走,採用這種格式的知名影片包括The Searchers和Vertigo,這種格式很快遭棄,但好萊塢有時仍用它拍攝特效鏡頭)。

和他們以前拍的作品有所不同,他們還決定大量鏡頭要用高速攝影,Pfister主要用Photo-Sonics 4ER加Panavision鏡頭來拍,幀率可以達到360fps,以及Photo-Sonics 4E Rotary Prism,幀率可高達1500fps(某些高速攝影場景也用了PanArri 435ESA和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攝影機)。「我以前拍的東西很少用高速鏡頭,因為我覺得這天生的不真實,」Nolan說,「但這是Inception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夢中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時間關系非常特別。我們希望用高速攝影以及速度的劇變來達到敘事效果,而不僅是為了追求美學效果。」

Pfister早知道他要對付一大堆攝影機、底片格式,以及高速攝影帶來的曝光不足,所以他將所用底片限制為兩種:Kodak Vision3 500T 5219和250D 5207。「我不喜歡用換底片的方式來達到不同效果,我知道這么做對有些攝影師很有用,但我寧願調整布光或曝光。我喜歡用相同底片的簡單感覺。日外景我們一開始加ND.6或.9,如果光線轉暗,就把濾鏡拿掉。」

影片製作在六個國家展開,全部拍攝時間92天,最開始在日本,Pfister的工作有賴他的常規班底:攝助Bob Hall和Dan McFadden,燈頭Cory Geryak,和燈助Ray Garcia。(英國部分的燈助Ryan Monro也是很重要的合作夥伴)。東京的Imagica、巴黎的LTC,和倫敦、北好萊塢的Technicolor公司負責洗印35毫米;拍攝期間,Technicolor公司位於北好萊塢的洗印廠負責洗印65毫米。(伯班克的Iwerks從65毫米底片縮印製作變形35毫米的毛片)。

日本的兩天拍攝日程包括航拍和一些高鐵外景,之後劇組移師英國Cardington的一座飛機棚,The Dark Knight和Batman Begins的大部分鏡頭都是在那裡拍的。這里是拍攝剩下鏡頭的大本營。棚內搭建好了壯觀的布景,包括一間可以傾斜30度的賓館酒吧,以及一座水平放置的電梯。特效指導Chris Corbould負責監工製造。「Chris從Batman Begins起就和我們一起工作了,他絕對是了不起的工程師和藝術家,」Pfister說,「要不是他,真難想像怎麼製作這么大規模的一部影片。」

位於Cardington另一處場景是一條賓館走廊,用於零重力場面的拍攝。這條走廊建了兩次,透過攝影機看去兩次內景一模一樣。第一次,整個走廊像烤肉架一樣垂直旋轉360度,攝影機望向走廊的底部,不受影響地前進(藉助Technocrane完成),或者裝在特別設計的軌道系統上,讓用陀螺儀固定的攝影機在一條暗藏的溝槽中前後移動(想想Fred Astaire在屋頂跳舞的情形,或者2001中的內景零重力場面)。第二次,走廊豎直站立起來,攝影機裝在能夠伸縮的Towercam平台上,筆直向上看。演員用威亞吊著在空中表演。在走廊里拍攝的第三種辦法是將演員放在推車上,畫面上的推車在後期去除。

Nolan希望走廊能不復位就自由旋轉。Geryak解釋說:「我們找到一家公司,設計了一套滑輪刷系統,供應走廊的動力,我們告訴他們具體要求,於是他們建立了一套旋轉木馬式的系統,將電力輸送到平台上。我們的調光硅箱已經在上面了,這是一種新式的操作方案。我們要平衡電線和硅箱的重量,以免平台上負載不均。」因為要拍高速鏡頭,需要大量的光,而燈具要弄得十分結實,因為演員可能摔到上面。美術部門設計了很實用的固定裝置,每個能裝6隻150W泛光燈。四周根據環境還裝有壁燈和一隻底燈,一些1000W的燈泡藏在乳白玻璃後面,光圈值一般是T2.8 1/2。

走廊段落要求特殊的動作節奏,動作指導Tom Struthers和演員緊密協作,判斷什麼動作能夠實現並且安全。「我們有一對用於實現實拍效果的key rig,是得到了2001的啟發,還有Kubrick拍攝無重力場面的辦法也對我們有啟示,」Nolan說,「我很有興趣將這些想法、技術和哲學融入動作場面中。我激勵Tom Struthers、Chris Corbould和Wally的團隊將一場動作戲的所有能量集中到一個機位下,這樣我們就能用這些卓越的裝備進行拍攝了。我想最終的結果是有趣的混合體,超現實、離奇,但擁有驚人的動作節奏。」

「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演員很痛苦,他們要在牆上撞來撞去,」Pfister說,「他們必須學會在適當的時機起跳。我們有人將手隨時放在開關上。」

還有一台精美的布景是賓館酒吧,裡面的重力會突然變化,屋外的天氣也會驟變。Corbould團隊建的這個場景傾斜30度,窗外是綠幕,後期會用真的街景替換。為了實現布光的變化,Pfister的人將所有裝置連到一個調光板上。這個場景一開始的光是日落時分,所以用Molebeam燈加2 1/2 CTS濾光片。用60英尺長的柔光箱裝滿maxi-brute燈,蓋上柔光布,製造陰天的光。「這是攝影技巧和照明體現出超現實的一個場景,但是是故事的一部分,」Pfister說,「仍然是自然主義的手法,所有光源都是有根據的。非同一般的是它變化的方式。結合布景本來的傾斜,創造出一種非常不安的感覺。」

把電梯放平是Nolan的主意,Pfister說,「這樣能使我們得到別的方法都做不到的視角。一般的好萊塢電影,這里一定會成為特效密集的場景,但我們的策略是盡可能用攝影機完成,為了真實,結果非常成功。」

在英國拍完後,劇組又在巴黎工作了一周,在摩洛哥工作了兩周,才回到洛杉磯拍一個發生在市區的雨中動作段落。Pfister說,最大的挑戰是用Condor和超大的旗幟擋住太陽。「Ray Garcia幹得很棒,他有層出不窮的辦法去擋陽光,讓雨顯得十分真實,」攝影師說,「有時我正為刺目的陽光偶爾溜進鏡頭而煩惱,做事效率第一的Chris就會提醒我,反正這是夢。」

有一部分是一列真正大小的火車脫軌在城市大街上飛馳。為了達到這個效果,美工設計師Guy Dyas搭了個假火車頭,下面是18個輪子的底盤。Pfister說:「細節很棒,我們用65毫米和超大搖臂拍的這些鏡頭,還有許多洛杉磯市中心的動作場面。」火車馳近,手持拍攝的Pfister用了很多設備來讓畫面晃動,但最後他選擇了用手直接搖晃。他笑著說:「最簡單的辦法往往是最好的。」

高速攝影部分,他們經常用到機器最大的幀率。許多場景都是在日光下拍攝,也有幾個是用燈光拍的。有一場戲在洛杉磯市中心一家賓館的三樓拍攝,Cobb向後退,踏入一個裝滿水的浴缸,他的夢被驚醒。為了提升效果,表現Cobb從夢境回到清醒狀態,Nolan要求幀率劇變,達到1000fps,必須用更快的Photo-Sonics攝影機,並且欠曝7檔。Geryak說:「拍1000fps我們需要大光圈,但這里要用的鏡頭只能到4.5。在24fps下測量,我覺得邊緣光相當於f/90。做法是窗外架兩台Condor,各裝兩只Arrimax 18K反光碗Par燈,距離Leo不足15英尺。我們還在天花板上安了兩只12K Par燈作補光,擔任他光替的演員立即汗如雨下!」Pfister說,「鏡頭很棒,你可以看清每滴水珠,給人一種超越俗世的感覺。」

另一個復雜的鏡頭是沿著水平軸360度旋轉一輛貨車。目標幀率是1000fps,Geryak建了一條隧道,被Nolan開玩笑稱為「天價隧道」,Geryak解釋說,「我們用鋼梁搭成一條隧道,有6排每排5隻18K的菲涅爾燈,排好圍著那輛貨車,直直照射。貨車就在隧道內旋轉,出來的效果像用陽光織成的毯子包裹著一樣。我們沒有在地面上布光,所以貨車在旋轉當中交替露出的暗影表明它正在翻筋斗。」

劇組在華納兄弟公司的攝影棚內搭了一堂日本城堡的內景,拍攝中又將之毀去。這部分膠片和在加州Palos Verdes的Abalone Cove拍的外景鏡頭組合在一起。還有個段落,一堂冬季山上碉堡的內景建在環球公司攝影棚內。這場戲,碉堡毀滅時地板碎片紛紛落下,為了比較實際地達到這個效果,製作組將這檯布景造得比一般的要高,這樣地板才能在指定時間碎裂落下,布景四周是綠幕,後期會用落基山的雪景換掉。

「外面既要有足夠的綠幕,又要一種日光從窗戶射進的感覺,燈具和綠幕之間必須有一段距離,換句話說,綠幕必須超大,」Geryak說,「我們知道實地在Calgary附近,有柔和的環境光,而且太陽在山後面,所以我們弄了十幾個20英尺長的柔光箱,可以升可以降。柔光箱經過特殊設置,以便配合不規則三角形窗戶的形狀。」攝制組將高空燈掛在緊鄰窗戶外的上方,創造出自然的天光感覺,當地板陷落時光線可以更強烈地湧入。

這個段落的外景在Kaninaskis Country拍攝,那是在加拿大Alberta的Calgary以西的山裡。這個山中碉堡我們建了兩個版本,一個是真實大小,一個是縮微模型,最終用於爆破。滑雪組的攝影指導Chris Patterson拍攝了十分精彩的滑雪鏡頭,Pfister說:「看了他的傑出工作,當時我們就震驚了。」

到剪輯階段,Nolan想玩交叉剪接,所以他要求Pfister給每個不同的景地和夢境都賦予不同的感覺。「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我們希望在色調上有些變化,」Pfister說,「Calgary有一種貧瘠冷酷的感覺,走廊是暖色調,貨車則是中性的。即使我們切到很小的景別,即使切到脫離背景的孤立東西上,你也可以馬上知道身在何處。這是方便講故事的一種手法。」

「這部影片十分依賴交叉剪接,」Nolan說,「如果不同場景的外觀截然不同,剪輯時你可以十分放鬆,但Wally和我都不想對畫面做太人為的加工。相反,我們想找到每個地方的自然色調。在劇本里,我就想好讓不同的行動線索發生在設計和感覺上天生有異的地方。我們要求每個人注意觀察,包括美工和聲音部門,而Wally將這個原則優雅地溶入攝影中。」

「在布光方面,我認為自己是個自然主義者,」Pfister說,「我不是太風格化。在某些情況下,因為創作的選擇或者天然的美,畫面最後看上去挺風格化的,但那是很自然形成的。真有意思,Chris和我居然能用這種方式在好萊塢拍大片。

「因為這個原因,我總是盡力保持不讓畫面顯得太過復雜,」這位攝影師續道,「我從來不想看上去照明的痕跡太重——或者說一點照明的痕跡都不要有。秘訣就是盡可能快並簡單地工作,同時又不要搞成趕工。我想這要歸結為我早年接受的新聞和紀錄攝影訓練。拍那些東西你要找到自然光下的美。你總是從最簡單的方面開始:從什麼方向看過去,選擇一天中的哪個時間,單光源或多光源。你搞清楚真實生活中什麼辦法是有效的,然後你就根據自己的品味形成觀點。我一直帶著這種看法,不僅是實景,連棚景也一樣,即使我們有條件去精心雕琢。」

Pfister堅持操作攝影機是他的方法的一部分。「如果是好的攝影,我無法區分好的布光和好的構圖,因為它們溶為一體。如果是手持拍攝,我總想親自操機,因為我可以隨時改變想法並作出反應。Chris和我對於捕捉動作有一套不二法門——從後面拍,從前面拍,然後用不同景別把它們連起來。親自操機使我在素材、劇情、布光和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夠在這個原則下隨機應變。」

Inception的後期涉及若干不同的處理工序。根據後期指導David Hall說,兩個Phantom HD鏡頭加進終剪版本後被送到倫敦的Double Negative公司進行特效處理。65毫米的底片在DKP 70mm Inc.用6K掃描,由該公司總裁David Keighley親自監督。掃描成的6K文件被送到好萊塢的Technicolor公司,讓工作人員從6K數據中提取沖成4K 35毫米,和本來的35毫米相組接。Pfister和老搭檔David Orr一起在Technicolor公司完成了所有光學配光工作。除了35毫米和數字拷貝,Inception還會在某些市場以70毫米IMAX格式放映,DKP 70mm Inc.掃描了配好光的35毫米中間正片,然後製作IMAX拷貝。

「傳統的光化學處理方式很簡單,也很適合我們,」Pfister說,「拍攝時我很小心色平衡和曝光的問題,所以後期不需大動。如果我們想一場戲有更強的對比,我們可以從布光、服裝或美術設計上想辦法。全部配光我們只用了三個A拷貝,花了一般數字中間片流程所需時間的一半。」

技術指標:

2.40:1
35毫米、65毫米和高清

Panaflex Millennium XL, PFX
System 65 Studio; PanArri
435ESA, 235; Photo-Sonics
4ER, 4E Rotary Prism;
Beaucam; 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

Panavision Primo, Super High
Speed, C-Series, E-Series,
G-Series, System 65 lenses

Kodak Vision3 500T 5219, 250D 5207

Specialized Digital Intermediate

Printed on Kodak Vision 2383

C. 《泰坦尼克號》的導演具體是怎麼拍攝這部電影的

卡梅隆與二十世紀福克斯並說服該製作公司通過對泰坦尼克號殘骸的實體攝影來加強電影的歷史真實性。

他召集了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攝影師、水手和歷史學家,於1995年組織了12次潛水。他們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深海考察船,俄羅斯的「姆斯蒂斯拉夫·凱爾蒂什學院」號。船上的兩艘和平號潛艇是當時世界上唯一能夠潛到約四千米泰坦尼克號廢墟的深度的五艘潛艇之二。

除此之外船上還有一台專門為電影攝影製造的遙控潛水器,使用這些潛艇卡梅隆拍攝了泰坦尼克號的殘骸。遙控潛水器甚至可以進入殘骸內部,拍攝到泰坦尼克號沉沒後人所未達的地方。由於潛水器上的特殊攝影機每次只能拍攝12分鍾,因此每次潛水都必須精心計劃。這些實地拍攝結束後卡梅隆開始寫劇本。

1995年9月1日製片開始。製造泰坦尼克號的船廠哈蘭·沃爾夫開放了其私有檔案,攝影組得以看到本來以為已經失落了的藍圖。藝術指導彼得·拉蒙帶領的小組為船的內部裝潢專門收集了1912年左右的物件,而且這些物件全部必須處於全新或者至少看上去全新的狀態,因為泰坦尼克號是在首航時沉沒的。

幾乎沒有任何另外一部電影對於道具細致到這個程度。衣服、箱子、碗碟、內部裝潢和沉沒的過程全部非常仔細地按照原樣或者實際發生過程組織。雖然如此《泰坦尼克號》還是發生了一些錯誤。比如在電影中使用了有過濾嘴的香煙,但是這樣的香煙是1940年代中才上市的。

為了拍攝真實的外景二十世紀福克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平洋海岸購買了一塊16萬平方公里大的地區,1996年5月31日在那裡設立了一個完整的電影攝影場。在四個月內在羅薩里多的北部建造了一座規模和一座小城市一樣的攝影場,其中包括及其完整的基礎結構和多個攝影棚。

通過爆破他們製造了兩個巨大的水箱。一個可以容納6400萬升水的裡面裝有泰坦尼克號逼真的重建模型。這個模型可以旋轉270度。另一個可容納有2200萬升的水箱里有一等艙豪華的內部裝飾。大水箱里的模型雖然是完全成比例造的,但是拉蒙不得不做一些妥協。

比如救生艇和煙囪被縮小了十分之一。部分甲板設施被省略,一個前甲板也被省略。這些被省略的部分後來被模型取代。救生艇甲板和主甲板均是電影舞台,其它部分全部是鋼結構的外表,內部藏著能夠使得模型在拍攝沉沒景象時傾斜的裝置。

旁邊還有一個可以在120米長的軌道上行走的、50米高的吊車。這架吊車不但在建造模型時作為建築工具被使用,而且也被用來照明和攝影。在相應的場面拍攝結束後模型船被拆掉當作廢鐵賣掉,來補充一點拍攝經費。

1996年7月開始拍攝電影開始和結束時在現代的情節。這些場面是在潛水探測就已經被使用過的「姆斯蒂斯拉夫·凱爾蒂什學院」號上拍攝的。在拍攝時有一個至今沒有找到的人將苯環利定摻入伙食,許多拍攝組的人,包括卡梅隆本人,被送入醫院.1996年9月開始在新的福克斯拍攝場地拍攝。

尾樓甲板的場景是使用一個特殊技術拍攝的。通過一個關節整個船尾可以直立起來。為了保證特技演員的安全許多道具是用塑料泡沫做的。1996年11月15日拍攝上船的場景。

泰坦尼克號的模型只有右舷,原因是因為當地的風大多數從北吹過來,因此煙囪里的煙看上去就好像船在航行一樣。但是這造成了一個困難,因為從南安普敦啟航時泰坦尼克號是左舷停靠在碼頭上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拍攝組使用了一個很奇怪的方法:所有道具和服裝上寫的字都是倒寫的。假如在劇本里寫著某人叢左往右走的話在拍攝時他從右往左走。在後期製作過程中所有拍攝的場景被鏡像反射過來。

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計劃拍攝138天,實際上使用了160天。由於他們必須數小時在冷水中拍攝,許多演員得了感冒、流感和腎傳染病,其中包括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一些演員因此退出,三名特級演員骨折。美國影視演員協會後來得調查認為整個場地是安全的。

卡梅隆本人從來沒有向他的演員道歉,因為他這樣嚴格地要求他們。但是他承認他這次是非常嚴格:「我對我自己和我的組非常嚴格。我堅信在對付成千上萬的意外和這么大的拍攝場地的時候,為了保證沒有人出事,我必須採取一些軍事性的措施。

我想假如您要指揮這么對人的話您也不得不採取嚴格的措施。」溫斯萊特幾乎淹死,肘部受傷,患流感,她後來說,除非她獲得「許多錢」她不願再與卡梅隆合作。她承認卡梅隆是一個「和善的人」,但是「太易怒」

特技

2200萬升的小水箱裏有一個巨大的液壓裝置,使用它可以使得一等艙的餐廳以及其大階梯以30釐米每分鍾的速度沉入水中。在第一次試驗是大階梯從它的固定中脫離,但是沒有人受傷。長223米的泰坦尼克號船首在被沉入水中是發現這個部分太大了,在水裏它就像一個減震器一樣。

為了使得它能夠被沉入水中,卡梅隆下令將裡面的東西清空,他親手打破了一些船窗。餐廳完全被淹之後拍攝組實用了三天的時間來拍攝探寶者洛維爾的遙控潛水器是怎樣在現代探索船的內部的。泰坦尼克號沉沒後的場景是在一個130萬升的水箱裏拍攝的。

它是拍攝場地上最小的水箱。水裏浮著的死屍上使用了特別的粉末。這些粉末在遇到水後結晶。通過這些粉末以及在頭發和衣服上使用蠟使得演員們看上去像被凍死了一樣。

卡梅隆想通過這部電影推進視覺效果的能力,因此他讓他自己的公司數位領域繼續發展在《深淵》和《終結者2:審判日》中已經獲得的成就。尤其是逼真地模擬水的功能。

至此為止大海一般是通過拍攝小的水面來模擬的,然後通過慢動作來放大,但是其效果不是非常好。卡梅隆則讓他的攝影組通過動作捕捉來拍攝一個13米長的模型。水和煙是數碼化後添加上去的。他們使用了軍事的計算演演算法來進行數位類比。

為了完善整個結果的真實性,還有其他的東西通過動作捕捉拍攝和添加上去。視覺效果監視羅伯??勒加托將演員、自己和他的孩子的臉數位化來加強數位模擬人的真實性。除此之外還有一座20米長的,中間可以斷開的泰坦尼克號的模型,這是唯一一座可以入水的模型。

機器艙裏的景象使用的是「傑瑞米亞??歐布萊恩」號裏的機器艙,然後通過模型和在藍屏前攝影的演員補充。為了省錢,一等艙的休息室只是模型,後來加上藍屏前拍攝的演員表演。模擬的過程使用了60部電腦,這些電腦使用當時還很罕見的Linux作業系統。

(3)50年代有電腦怎麼拍的電影擴展閱讀:

《泰坦尼克號》是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愛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斯萊特領銜主演。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

該片於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1998年4月3日在中國在內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國內地重映。

劇情簡介

1912年4月15日,載著1316號乘客和891名船員的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而沉沒,這場海難被認為是20世紀人間十大災難之一。

1985年,泰坦尼克號的沉船遺骸在北大西洋兩英里半的海底被發現,美國探險家洛維特親自潛入海底在船艙的牆壁上看見了一幅畫,洛維持的發現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婦人的注意。已經是102歲高齡的羅絲聲稱她就是畫中的少女,在潛水艙里,羅絲開始敘述她當年的故事。

1912年4月10日,被稱為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跡的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往美國紐約,富家少女羅絲與母親及未婚夫卡爾一道上船,另一邊,不羈的少年畫家傑克靠在碼頭上的一場賭博贏到了船票,羅絲早就看出卡爾是個十足的勢利小人,從心底里不願嫁給他,甚至打算投海自盡。

關鍵時刻,傑克一把抱住了少女羅絲,兩個年輕人由此相識。

為排解少女心中的憂愁,傑克帶羅絲不斷發現生活的快樂之處。很快,美麗活潑的羅絲與英俊開朗的傑克相愛了,羅絲脫下衣服,戴上卡爾送她的項鏈,讓傑克為她畫像,以此作為他們愛情的見證。當他倆做愛時,泰坦尼克號撞上了冰山。

慘絕人寰的悲劇發生了,泰坦尼克號上一片混亂,在危急之中,人類本性中的善良與丑惡、高貴與卑劣更加分明。傑克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愛人羅絲,自己則在冰海中被凍死。

老態龍鍾的羅絲講完這段哀慟天地的愛情之後,把那串價值連城的珠寶沉入海底,讓它陪著傑克和這段愛情長眠海底。



D. 巨幕電影的發展歷程

電影自誕生至今,回顧百年來電影所走過的歷程,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大銀幕電影的探索和嘗試。在1900年電影誕生初期,盧米埃爾兄弟就在巴黎首次試驗放映了他們研製的75mm膠片巨幕放映。但由於3台攝影機的體積龐大以及放映同步技術及畫面拼接技術的局限,此種形式很快就消失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項通過光學變形的寬銀幕技術經過了十幾年的試驗又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今天仍然應用的變形寬銀幕電影放映,業內人稱Cinemascope。這是一種更實用的寬銀幕處理技術。在單機35mm的拍攝中,用特殊的變形鏡頭將2.35∶1的全景式畫面光學橫向壓縮到1.33∶1的35mm底片上,同樣的鏡頭安裝在放映機上使放映畫面得以橫向展開。
觀眾在大銀幕中得到了快感和歡愉。到1957年,85%的美國電影院都安裝了Cinemascope的放映片門和變形鏡頭。但很快人們就發現光學變形,盡管可以把畫面放大,但35mm 的底片狹小和變形鏡頭的球面誤差帶來的降低解析度、放映機光源小、銀幕弧度深、銀鹽顆粒等原因始終影響著畫面的質量。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影人追求大銀幕放映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加大電影拍攝底片和拷貝的影像面積,已成為實現高質量巨幕放映的關鍵所在。
真正的「巨幕電影」技術第一次面世,是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上,由加拿大製作的電影「老虎的孩子」在富士館展出放映。 然而由於製作和放映成本較高以及運輸困難,「巨幕電影」一直未能普及。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股「巨幕電影」娛樂的風潮,《霸王龍:重返白堊紀》等「巨幕電影」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巨幕電影」的發展。經過近4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了公認的最具震撼效果的電影體驗。
中國最早的「巨幕電影」影院出現在上海,和平影院則是第一家商業「巨幕電影」影院,中國電影博物館、廣東省東莞科技館等也建設了「巨幕電影」影院。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已經是「巨幕電影」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截止2010年,現共有22家「巨幕電影」影院,另有27家已簽約,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據藝恩咨詢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2月底,中國內地共有「巨幕電影」銀幕22塊,其中13塊(數字8塊,膠片5塊)用於商業放映,9塊用於科技館等公益放映。
2009年6月,IMAX公司和華誼兄弟正式建立合作夥伴關系,聯手推出3部「巨幕電影」華語影片,《唐山大地震》正是其中之一。這部國內首部使用數字原底翻版技術的中國主流電影的成功上映,在為觀眾帶來極具震撼的「巨幕電影」影音體驗、迎來票房豐收的同時,也將作為第一部國產「巨幕電影」影片,將會極大地帶動國產「巨幕電影」的發展。
「巨幕電影」分為膠片「巨幕電影」和數字「巨幕電影」兩種,國內早期影院大多是膠片「巨幕電影」,如東莞萬達影城,而當下建設的新「巨幕電影」多為數字「巨幕電影」。「巨幕電影」膠片的優點在於色彩更好,畫面更穩定,而數字「巨幕電影」優點則是放映成本更低。至於如何選擇上述兩種格式,中國電影博物館辦公室的牛朴寧建議道:「如果電影由`巨幕電影'膠片拍攝,觀影首選應該是膠片版。」
中國電影博物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博物館放映了《博物館奇妙夜2》、《愛麗絲夢遊仙境》、《怪物史瑞克4》等「巨幕電影」影片,第一輪放映521場,平均上座率85%,觀影17萬人次。

閱讀全文

與50年代有電腦怎麼拍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0年11月份上映的愛情電影 瀏覽:809
倫理日本電影 瀏覽:733
永豐新電影院在哪裡 瀏覽:559
2017年春節免費上映的電影 瀏覽:200
戛納電影節名氣最大的明星 瀏覽:402
2018的大陸電影 瀏覽:497
歐美男士大尺度的電影 瀏覽:841
愛情二區電影 瀏覽:127
超能追擊電影推薦 瀏覽:858
易縣電影院明日放映 瀏覽:829
國產電影造機甲動畫片 瀏覽:887
2018有哪幾部電影上映 瀏覽:477
動畫電影原子彈講解 瀏覽:344
邵陽縣電影院今日電影 瀏覽:645
看電影推薦動漫 瀏覽:48
196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重頭戲 瀏覽:821
2018到2019年上映的電影 瀏覽:292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單招收分 瀏覽:338
俄羅斯電影變裝 瀏覽:283
2019賭片電影大全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