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第一個完整的電影流派

第一個完整的電影流派

發布時間:2024-11-21 04:21:19

⑴ 1:什麼是電影流派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電影流派是什麼世界上影響最大的電影流派是哪幾個 2:代表好萊塢

電影,是一門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所以,學習電影的分類絕對是我們學習電影的第一條鑰匙。好好把握這條鑰匙,無論是對學習電影藝術,創作劇本,拍攝電影,或是欣賞電影,都有很深層的意義。電影世界裡有很多不同種類的電影,也有很多種電影的分類方法,現在簡單向大家介紹現今最主流的分類。
我補充一下岩井俊二吧。
岩井俊二(Shunji Iwai)

1963年1月24日生於日本宮城縣仙台市。從小愛好廣泛的岩井俊二學生時代已經愛上電影、美術和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1987年從橫濱國立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了日本的電視行業。此後的幾年中,岩井俊二一直從事MTV、廣告以及有限電視節目的導演工作。這階段所拍攝的大量的MTV和廣告對他日後電影的影象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93年岩井俊二為富士電視台的《IF……》系列節目拍攝了兒童題材的電視短片《煙花》,受到了普遍好評。由於岩井俊二出色的編導才能,日本電影導演協會破例把他評為當年的最佳新人電影導演。而1994年岩井俊二的電視短片《愛的捆綁》繼續好評如潮,不但被製作成電影發行,還贏取了1995年柏林電影節的NETPAC獎。
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劇場電影處女作《情書》。《情書》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象首先在日本國內引起了空前的轟動,而影響很快就波及到整個東南亞甚至歐美。現在,這部美麗動人的《情書》不但成為眾多亞洲影迷心中的最愛,更被眾多影評人視為日本新電影運動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緊接著的1996年也是岩井俊二創作頗豐的一年。首先,他以反映精神病患者為題材的短片《夢旅人》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記者評審委員會獎。隨後他又馬不停蹄地把自己的第二部小說《燕尾蝶》搬上銀幕。深刻的主題、復雜的故事情節、五百萬美圓的巨額投資以及眾多明星的加盟使得《燕尾蝶》成為岩井俊二至今為止最具震撼力的影片。

⑵ 電影流派基本內容


早在1921年,瑞典導演克里斯滕森的影片《歷代的巫術》標志著哥特文化首次融入電影藝術。這部影片以紀錄片形式呈現,但實際上更像是專題片,展示了巫術等陰暗元素,盡管遭受禁映,但它開啟了哥特電影的先河。


緊隨其後,德國導演茂瑙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杜》在1922年上映,成為第一部有影響力的哥特電影,吸血鬼德古拉形象由此誕生。盡管為避免版權糾紛,茂瑙改名,但影片的成功使其奠定了電影史上哥特電影的里程碑地位。同時,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如《泥人哥連》也展示了哥特風格,盡管在《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的光芒下顯得遜色。


好萊塢在1931年通過《吸血狂魔》將德庫拉故事搬上銀幕,標志著有聲哥特電影的興起。1958年,英國的《德古拉的噩夢》塑造了現代吸血鬼形象,而1959年的《無顏之眼》則以非吸血鬼形式展現了經典的哥特風格。


二戰後,哥特電影進入發展期,直到90年代,《剪刀手愛德華》和《驚情四百年》等影片推動了哥特電影的復興。蒂姆·波頓和約翰尼·德普的組合在《剪刀手愛德華》中創新融合哥特文化,將哥特題材擴展至新的領域。


進入新世紀,好萊塢和非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人都在探索哥特題材,如《夜訪吸血鬼》、《烏鴉》以及《人狼生死戀》等,這些作品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哥特熱潮。2000年代的《蓋娜》和《狼族盟約》等法國電影更是將哥特元素與本地文化結合,展現出了獨特的哥特風格。


如今,哥特電影不再局限於傳統題材,如《吸血鬼女王》和《黑夜傳說》等,它們結合了其他類型片元素,使哥特電影更加多元化,但仍保持著哥特文化的獨特魅力。



(2)第一個完整的電影流派擴展閱讀

電影流派的由來--自從格里菲斯發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後,電影才開始獲得獨立的藝術生命。然而又有受到當時的商業化的束縛,在人們心中沒有能夠確立起藝術的地位。因此在電影問世前二十年,並沒有什麼流派產生。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出現與歐洲的先鋒拍電影,才第一次具有了電影流派的意義和說法。真正產生較大影響的電影流派大致有以下幾個: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拍電影;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

⑶ 世界電影史(1):早期電影(1880-1904起步)

世界電影史1,早期電影1880~1904起步階段包括誕生和發展。

1、誕生

首先電影史的開端就是電影的誕生。電影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誕生了,每一項事物的誕生都有一個長期的過程,電影也不例外。

說到電影的誕生,就必須得提一下電影的本質。周傳基認為電影的本質就是一種幻覺,這種說法雖然有失偏頗,但是是對的(對於這個說法我就不詳細闡述了,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周傳基老師的公開課,網上資源很多,這個不是保密資源)。

2、發展

2.1、盧米埃爾兄弟

盧米埃爾兄弟在誕生中有重要的地位,也為電影的後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盧米埃爾兄弟並不是終身投身於電影行業,當他們在1905年放映電影時遭遇了一場大火被當局打擊後,兩人就停止製作影片(這也體現了當時他們只注重電影的製作而不注重放映),不過他們對電影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影片比較偏紀錄,風吹樹葉,自成波浪),他們記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或者勞作場景,也拍攝重大事件(新聞)。他們認為影片只要做記錄就好了,因此不太在乎電影的調度布景等,拍攝的內容也主要是室外。

他們的電影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鏡頭,沒有景別的變化或者剪輯手法的存在(就像一個人站在固定的位置觀察整個事件一樣)。這也和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關,只能放映20秒左右的電影,在20秒裡面想要創作出應用太多的手法難度比較大。

但是這也並不是意味著盧米埃爾兄弟的電影裡面完全沒有任何手法的存在或者是完全真實。影片《尼羅河全景》就是攝影師將攝影機架在船上拍攝的兩岸的風景,雖然只是一個意外,但也是一種進步(機位的移動)。

再比如盧米埃爾兄弟大獲成功的《水澆園丁》,雖然這部影片是完全寫實的,但是當他們發現觀眾們喜歡看這種比較有趣的場景時,也找了一些演員來扮演。而《工人砸牆》也使用了倒放(將影片倒著放,比如其實拍攝的是工人砸牆,但是倒著放之後產生的效果是一堆磚自動變成了牆)的手法給人一種魔幻的感覺。

2.2、喬治.梅里愛(埃)

喬治梅里愛的名字有兩種叫法,也叫梅里埃,美國人,他也是推動電影發展的先驅者。

梅里愛本來是一個魔術演員,當他發現了電影的時候覺得非常有趣,於是第一時間聯系了愛迪生和盧米埃爾的公司,希望可以購買他們的設備。但是由於技術壟斷,兩家公司都不願意賣給他,於是他就自己做出來了這樣的設備。

由於出身魔術演員,所以當他發現電影的特性時第一反應是用它來表演魔術,因此他的電影很多很像是舞台上小魔術的錄像帶。但是看他的電影並不是像看舞台上的魔術一樣,他運用電影做出了很多的魔幻效果。比如停機再拍,他就使用這種方法營造了演員突然消失的效果,這也是在魔術中永遠無法達到但是在電影中輕而易舉的。於是他就做出來了最早期的電影特效。

他拍攝的影片,還有一種是經過排演的新聞片,就是讓演員把重大事件再表演一遍拍攝下來,這和盧米埃爾兄弟的完全紀實風格,就有了很大的差異。

梅里愛還拍攝過很多有故事情節的稍長一點的影片,主要是神話類型和科幻類型。之所以這樣選擇題材,可能也是為了充分發揮他電影特效的長處。他運用停機再拍、遮蓋法、迭印法等手法表現魔幻的情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月球旅行記》,這部影片在今日看來還是非常有趣。

但是他的電影有一股濃濃的戲劇風味,他的電影大多數是內景(因為需要藉助布景),他借鑒戲劇的敘事方法創造出來了銀幕上的多幕劇(銀幕戲劇),把電影劃分為一幕一幕的(甚至還把第幾幕寫出來),這在我們現在的電影裡面是根本看不到的。

同時他的電影的視點一般是樂隊指揮的視點(也就是在觀眾席中正對著舞台中央的那個視點),因此給人的感覺很戲劇,沒有任何景別或者視角的變化(而我們今天看的影片中,幾乎所有都會有永別或者是視角的變化)。

他還將電影生產流程化,初步確立了電影的製作模式(雖然是手工作坊式的)。他成立了明星電影公司,這個公司不但製作電影業發行電影,他還親自設計電影海報,開了電影宣傳的先河。

不過由於二戰的影響電影業衰敗,梅里愛晚年凄慘,只能開雜貨鋪為生,這個在紀念他的電影《雨果》中有表現,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2.3、布萊頓學派

布萊頓學派是英國的電影流派,由於這一派的主要人物來自於英國城市布萊頓而得名。雖然知名度不如盧米埃爾兄弟和喬治梅里愛,但是他們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們的影片中有景別的變化,並且採取了剪輯手法讓敘事更加有趣,有機的結合了內景和外景,因此可以說他們開創了早期蒙太奇。由於這些手法的存在,他們的電影更加「電影」。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瑪麗簡的災難》(譯名很多,又叫《瑪麗珍妮的不幸》),很有趣。

盧米埃爾兄弟是盡量讓影片「真」,給人一種我正在親眼目睹的感覺,而梅里愛的電影看了之後,人就會覺得這是假的,是魔幻的。布萊頓學派將這二者結合起來,給人營造一種真實的虛幻。正如《瑪麗珍妮的不幸》,雖然表現內容是現實主義,但是並不排斥虛構與創作,這就涉及了電影的本質。

2.4、藝術電影運動

藝術電影運動發端於法國,由於電影剛發展起來的時候,底層人民對他還是知之甚少,因此它是一種流行於上層社會的高雅的藝術。由於上層人士習慣於欣賞戲劇,並且梅里愛的銀幕戲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在這一階段,電影公司傾向於將電影作為表現戲劇的一種手段,沒有著力於探索電影語言,這個運動只是對梅里愛的電影觀念的一種完善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電影都是黑白無聲的,但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彩色電影和聲音的嚮往,大家會採用膠片上色和請樂隊伴奏的手法來彌補這一不足。

⑷ 電影流派回眸 | 現代主義電影先聲:歐洲先鋒派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作為世界電影史上影響深遠的五大流派之一,起源於20世紀初的1910年代,於1920年代達到了巔峰。它以法國和德國為中心,是對美國電影家格里菲斯革新電影時空、節奏和敘事形式後,電影視覺表現手段的又一次大膽實驗和探索。這場運動不僅將電影藝術創作的焦點從美國帶回了歐洲,其影響力更是觸及全球。

這一時期,歐洲社會正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傳統價值觀動搖,現代主義思潮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和對工業化社會中人的主體性探索,成為藝術創新的催化劑。戰後,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崛起對歐洲電影市場構成挑戰,這促使一些藝術家尋求電影美學的革新,試圖借鑒其他藝術形式,以對抗商業化的侵蝕。

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分為三個階段,包括法國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和紀錄主義。印象主義電影通過主觀化的手法展現內心世界,超現實主義則探索夢境與非理性,達達主義則通過幾何圖形和線條的運動追求「沉默的旋律」。《一條安達魯狗》等影片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它們拓寬了電影的表現手法,對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如伯格曼、費里尼產生了影響。

然而,先鋒派電影運動在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的道路上遭遇了危機,經濟壓力、政治動盪以及對大眾市場的忽視,使得這一藝術探索逐漸式微。盡管如此,先鋒派電影運動對電影藝術的突破性探索,如對電影內在主觀世界的呈現,對傳統電影敘事的挑戰,為現代主義電影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⑸ 影視藝術的三大流派 - 百度

1、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 2、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 3、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 4、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5、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

⑹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⑺ 電影里程碑

關於電影發展中時代風貌和風格流派的介紹。

電影藝術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現過許多思潮、風格和流派,展示出世界電影發展的某些特點特色。 了解它們,可以充分地把握電影這門藝術的時代精神和藝術魅力,進而獲得精神的啟迪和藝術的感悟。

先鋒派電影是伴隨著19世紀末期以來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應運而生的。 作為電影的一種流派和一種運動,先鋒派電影開始於20世紀最初的年代,經歷了十餘年的過程,到20年代中期達到了全面發展的鼎盛階段。 它最早盛行於法國,後來影響到德國,之後又波及到歐洲和前蘇聯。 先鋒派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的第一次電影運動。

先鋒派電影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創作流派,它包括了 「 純電影 」、 「 達達主義電影 」 、 「 超現實主義電影 」 、 「 表現主義電影 」 等相互關聯有相互區別的創作流派。

先鋒派電影的重要特點首先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其次是形式方面的追求。 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

先鋒派電影主張絕對的自由想像,極端的純粹情緒,排斥任何真實和理性含義,所以有人認為他們是 「 三無主義 」 , 即無理性、無情節、無人物性格。 他們反對電影敘事,主張 「 非情節化 」 、 「 非戲劇化 」 的 「 純電影 」 。

先鋒派電影在電影美學史上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發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對電影藝術的審美潛能,尤其是電影的審美形式感的實驗和探索,極大地拓展了電影的思維並豐富了電影的銀幕造型語言。

詩電影,電影創作中引進了對抒情詩本質特性理解,是一種以否定情節、探索隱喻和抒情功能為主旨的電影創作主張。

詩電影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發源於法國。 早期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一些理論家和創作家就認為,電影應當像抒情詩那樣達到 「 聯想的最大自由 」, 「 電影最完善的體現 ,是電影詩 」 。

詩電影通過運用聲光色等造型、敘事結構、人物表演等藝術手段,使影片充滿詩情、詩意、詩的節奏與韻律。

作為樣式形態的詩電影,後來在各國的電影創作界都有較大的發展。

新現實主義電影誕生於義大利。 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興起,到1951年以後逐漸衰落。 雖持續時間不長,但影響深遠。

新現實主義主張把攝影機對准下層貧苦勞動人民,口號是 「 把攝影機架到大街上 」、 「 還我普通人 」,這就在影片製作的根本是沖破了傳統模式,對電影藝術再現物質世界、顯示空間現實的審美潛能作了新的重大挖掘。

新現實主義電影對於電影發展的突出意義: 一是凸顯了電影的記錄性。二是開創性地倡導了實景拍攝,這就使電影擺脫了長期形成的陳舊傳統程序的束縛,也使電影在走向民眾生活的過程中擴大了視野和空間表現力,對於後來的電影創作有著很大的啟發。

新浪潮電影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 20世紀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一大批年輕的電影創作者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拍攝了屬於自己的第一部影片,令人刮目相看,彷彿是一股浪潮一樣,為法國電影和世界電影帶來了新氣象,被稱為 「 新浪潮 」 。

新浪潮運動的流派,作家作品我們通常意義上劃分為三個部分。

1 " 巴贊" (電影評論家)《電影手冊》

新浪潮電影第一,對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

第二,提出電影應該表現人的內心生活。(包括離奇,幻想)(與好萊塢電影是用來講故事的有本質的區別)

主張:提出「作者電影」的口號,即「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

特徵: 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創作特徵:作品大多把人的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結合,表現人的內心與現實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輯上採用跳剪,循環剪輯等手法,破壞影片的時空;重視自然音效、台詞和音樂;採用舞台職業演員;攝影講究構圖與布光。電影帶有強烈文學、戲劇色彩。

「 新浪潮 」 是世界電影史上一次電影革新運動。 「 新浪潮 」 主張用藝術趣味代替商業趣味,是西方現代派藝術在電影領域的反映。 「 新浪潮 」 電影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中人的處境、心理、愛情和性關系,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是充滿了濃郁的主觀性和抒情性。

1958年是「新浪潮」的誕生年,有兩部處女作問世:特呂弗的《淘氣鬼》與夏布羅爾的《漂亮的塞爾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呂弗憑《四百下》在當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為法國新浪潮的終結, 新浪潮電影運動為法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在電影風格和電影表現內容、表現方法奠定了現代電影的基礎,被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

蘇聯電影的藝術成就在於,它能讓人忘記冷戰,忘記意識形態的不同。在同等條件下,他們極難得到理解與尊重,卻依然運用高超的電影理念戰勝了一切偏見。在冷戰時期,蘇聯電影甚至獲得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電影獎項,包括兩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戰爭與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及多次提名,可以說是榮耀長存。 前蘇聯是世界電影強國之一。 從早期的無聲電影到後來的有聲電影 ,蘇聯電影都以其豐富的藝術內涵在世界電影之林佔有重要地位。

蘇聯電影故事性強,藝術內涵豐富,題材多樣化,多次獲得世界上重要的電影獎項。

十月革命後,蘇聯電影開始迅速發展。特別是20世紀50 年代以後,蘇聯電影開始在作品中探討普通人的命運, 「 非英雄化 」、 「 非清潔化 」 、 「 生活流 」 等傾向在一些影片中多有反映。 以前在作品中迴避的人性問題得以突破。

「 好萊塢 」 一詞往往直接用來指美國的電影工業,甚至成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

電影在美國是一種工業化商業,是娛樂的手段,電影的藝術價值往往依附於商業價值。 「 好萊塢 」 電影就是典型的代表。

好萊塢大片所製造的一個又一個美國神話,往往也稱為美國文化和美國價值觀的一種重要輸出方式。

20世紀初,好萊塢只是洛杉磯郊外的一個小村莊,由景色宜人的拍攝外景地逐漸發展為眾多電影公司聚集的龐大的電影城,3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

好萊塢開創並製作了大量類型電影,如喜劇片、西部片、強盜片、歌舞片等。 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經濟大蕭條時期,好萊塢一直為人們勾勒著—電影,這個神話般的、理想的、具有真實表象的幻覺世界。

電影製作在好萊塢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流水線。

以娛樂性、商業性為標志的好萊塢電影每年保持著高產出率、高上座率以及廣闊的海外市場,大導演、大明星層出不窮,大片出口、票房穩定,是世界電影業占據重要位置。

閱讀全文

與第一個完整的電影流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盡的愛美國電影吻戲 瀏覽:334
電影你好李煥英刪了哪裡 瀏覽:642
電梯另類性體驗電影2018 瀏覽:150
短片如何參加國外電影節違法 瀏覽:584
紅藍3d出屏奇幻電影 瀏覽:719
星願電影英文插曲 瀏覽:755
一個舞蹈跟泰國電影 瀏覽:717
周星馳經典電影合輯 瀏覽:838
馬大姐電影豆瓣 瀏覽:2
電影師父女主角照片 瀏覽:141
2018在電影院上映的紀錄片 瀏覽:773
2018年6月國航電影清單 瀏覽:3
我要找到蛋神大電影 瀏覽:852
奧特曼電影大奧特曼電影 瀏覽:146
電影院情侶大尺度視頻 瀏覽:255
dc最好的動漫電影 瀏覽:37
法國電影liberte下載 瀏覽:916
看電影票房在哪裡看 瀏覽:357
放電影時電腦底部任務欄怎麼隱藏 瀏覽:405
去俄羅斯找老婆電影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