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早應用電腦特技的電影是什麼
1895
歷史上第一次,米埃兄弟將移動影像技術和放映機帶入了人們的視線中。在法國巴黎為觀眾放映了第一部電影。
1895
電影史上的第一個特技效果,出現在《瑪麗皇後的處決》中。劇中女主角的軟首鏡頭是用一種"替換拍攝法"完成的。
1898
喬治·米勒被認為是"第一個銀幕藝術家",他引用了各種各樣的攝影技巧拍攝短片。包括消失的時間,停頓的攝影技術,以及巧錄的燈光布置。
1902
米勒拍攝出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之前的不過是些只有幾分鍾的科幻短片),《月球之旅》片長14分鍾。
1903
《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了實踐的畫面復合技術,令飛馳的火車與狂飆的奔馬兩個畫面相得益彰。
1906
愛德溫·波特製作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停頓技術的動作電影。片中用了一分多鍾時間刻畫的泰迪熊能為了當時玩具店中最受歡迎的玩具。
1907
諾曼·道恩在他的《加州任務》中最先使用了玻璃接景法,這是以畫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場景配合實景或搭制布景來合成一個畫面的攝影方法。
1916
移動式掩碼技術被引用,這使得一個正在運動的畫面可以與另一個圖象相結合,用來補強合成影像的疏漏,以製造出更震撼的畫面。
1925
動畫片導演威利斯·歐布賴恩在《失落的世界》中創造出了49個動畫恐龍形象。
1927
影片中出現了巨型城市的效果,一種新技術使演員們可以在一個微縮景觀中完成拍攝。
1933
金剛上映,當中的動畫技術場面花費了55個星期才完成。
1939
第一項奧斯卡特效獎被授予了《雨季來臨》,由於片中精彩的洪水特效。擊敗了當年的強敵《綠野仙蹤》。
1942
伊斯門柯達公司由於軍隊作戰用光學反射鏡的需要,與RKO公司的林伍德特效部接觸。製片人杜恩為其創造了"杜恩視覺光學鏡",戰後便一直被電影公司用於特效拍攝用途,一直到90年代的數碼光學鏡出現才被取代。
1956
據估計,塞西爾·德米勒導演的重拍片《十戒》當中的紅海場面的拍攝花費了製作公司兩百萬美元,這也成了當時史上最為昂貴的特效。
1961
伊凡·薩瑟蘭發明了"幾何畫板",第一個電腦制圖程序。當時年僅17歲的喬治盧卡就看好了這項新技術的潛力,他的聖誕禮物清單上就包括了這個電腦程序。
1968
《太空漫遊》的出現為當時的特效樹立了新的參考標准,早期的動畫控制也是在這部電影中形成的。
1973
《未來世界》是第一部使用電腦制圖的影片,盡管當時的技術僅限於2D。
1977
約翰·戴克斯特拉在《星球大戰》中使用了電子動畫控制,這讓我們看到了之前從未見過的宇宙戰爭場面。他還第一次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3D成像技術。
1981
《窺視者》的上映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以假亂真的「影子」數碼特效,還有第一個「數碼成像人」。
1982
「影子」數碼技術在《星際迷航記之復仇女神Ⅱ》和《電子世界爭霸戰》中開始被大量使用。
1985
電腦編程人像第一次出現在《年輕的夏洛克·福爾摩斯》中。雖然這個鏡頭只有短短的30秒時間,卻花費了製作公司6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它。
1988
《風雲際會》第一次實現了電腦影像變異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
1991
《終結者Ⅱ》不僅標志著數碼成形技術的里程碑,它還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由數碼技術完成的電影中的一個。
1993
CG技術創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羅紀公園》中的那些恐龍。
1995
《玩具總動員》是第一部動畫人物全部由CG技術完成的動畫影片。
1999
《星球大戰》中的加加是第一個能夠與其它真人演員對戲的CG人物。
2002
而後來彼得傑克遜創作的怪物古魯姆要比加加表現得好得多。
2003
《指環王3》的順利竣工,昭示著電影特效已經到達了全新的高度。
2004
《范海辛》糟糕透頂的表現讓觀眾都希望特效這東西從未被發明過。
2005
兩位電影大師相繼以兩部翻拍《世界大戰》作品和《金剛》再次讓人們在現代的技術條件下深深懷念了一把往日的經典。
2006
《海神號》的如期傾覆,雖未能在北美票房的大火堆中填上一把柴,卻也讓人們見識了電影特效的無所不能。
2. 一部美國科幻電影
世界知名科幻電影編年簡表(1970-1979)
最早給科幻電影帶來藝術內涵的,是那時的一些經典科幻小說。如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英國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爾斯的《隱身人》、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等等,都被各國影人搬上銀幕。其中,影片《化身博士》在解放前還在中國放映過。盡管編導在改編原作時不可能完全保留其藝術魅力,但小說本身出色的思想內涵還是多少能保存下來的。與此同時,當時的蘇聯電影界也將《阿埃里塔》搬上了銀幕。
1926年,德國電影界推出了默片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巨片《大都會》,這部影片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科幻藝術領域,被視為二十世紀十大影片之一。影片耗資達7百萬馬克,拍攝時間長達16個月,動員演員多達三萬餘人,最後完成的影片長達四個小時。所有這些紀錄不僅在當時,也保持了幾十年內。
《大都會》代表了電影界內部在科幻藝術領域的原創能力,也把科幻電影的藝術性提高了一大步。這部電影情節完整,主題深刻。畫面、音樂極富美感,一掃科幻電影僅僅涉及魔法而與藝術無緣的歷史。
在同時,能夠體現電影界自己的原創能力的科幻片還有《賭徒--馬布斯博士》、《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奇遇記》、《人魔》、《叛國者》等。其中頗有硬科幻色彩的德國影片《F?T?P不回答》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影響。
正在科幻電影穩步走向更深的藝術殿堂時,二次大戰的爆發中斷了這一進程。
二、二戰以後到70年代科幻電影的低潮區,也可算是文藝期。
二戰以後,科幻電影開始復甦。大量科幻經典的再拍攝成了其中一個重要力量。這其中,完成於1953年的《星際戰爭》成為影響最大的一部。這部影片改編於威爾斯的《兩個星球的戰爭》,除了將背景由英國改為美國外,也根據將近半個世紀的科技發展改變或添加了一些內容。不過情節整體上延續了原來的故事。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科幻電影發展到今天,是一步步積累起來的漫長過程。以今天的眼光看,它的表現手法已經很幼稚了。特別是影片開始時用了很大一段時間介紹太陽系各行星的自然狀況,說明為什麼火星人最後選擇地球作為入侵目標,這種科普式的段落已經不存在於今天的科幻電影里了。
五十年代,日本電影人製作了他們最成功的系列科幻電影《哥斯拉》。這是一個身高百米,沉睡千年的恐龍式巨怪,在原子彈襲擊東京時被驚醒,從此與人類為敵。日本的"哥斯拉"形象與美國好萊塢後來的改編不同,代表著被人類侵害的大自然的反抗,有著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悲劇色彩。
冷戰格局的維持和西方思想界的動盪,也在外部影響著科幻電影。導演奇才庫布里克將黑色幽默帶入科幻電影中,拍攝了名片《奇愛博士》。這部科幻電影辛辣地諷刺了西方世界的戰爭狂人。在隨後拍攝的《發條桔子》里,現代派荒誕離奇的表現手法和當時流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結合在一起,展示了社會生活的虛無和恐怖。這是一部幾乎完全沒有特技的科幻電影,它能夠在電影史上站住腳,依靠的是深刻的思想內涵。1966年發表的著名科幻短篇《獻給阿傑爾農的花》很快被改編成科幻電影《查理》。主演羅伯斯滕還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1968年,《太空漫遊2001年》和《人猿行星》兩部巨片相繼問世,使那個時代的科幻電影達到了高峰。《人猿行星》改編自彼埃爾?布爾的同名小說。影片細致地表現了人類文明的困境和危機。片尾處主人公在自由女神廢墟上的鏡頭堪稱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畫面。
同年出品的《太空漫遊2001年》改編自克拉克的同名科幻小說,也吸取了《童年的終結》等作品的一些思想。該片成本巨大,場面恢宏。也忠實地體現了克拉克原作的思想主題:在渺小的人類面前,宏偉的宇宙完全是一種冷漠的存在。這部影片在電影語言上精雕細刻,堪稱藝術精品。
1973年,美國還產生了一部在當時影響平平的科幻片《西部世界》。後來,製作人拍攝了它的續集《未來世界》,在美國科幻電影史上也沒有留下什麼反響。但《未來世界》卻是文革之後中國人接觸到的第一部科幻電影,它擁有的中國觀眾遠遠多於美國觀眾。
日本人將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搬上銀幕,大獲成功。電影忠誠於原作,在渲染民族危機時沒有過多的民族主義情緒。不久,日本又製作了一部類似的影片《首都消失》,描寫日本首都東京被連電波都無法穿透的濃霧鎖閉,日本科學家尋求解救辦法的故事。這部片子的思想內涵和藝術色彩遠不及《日本沉沒》。
不過,直到那時為止,科幻電影普遍被視為票房毒葯。像節奏緩慢的《2001年太空漫遊》如果拿到今天放映,會令半數以上的青少年觀眾昏昏欲睡。科幻電影市場日益下滑,一直到七十年代末。
三、高科技時代的科幻電影(70年代中期以後至今)
1977年,盧卡斯執導的《星球大戰》與觀眾見面。這部影片不僅挽救了每況愈下的科幻電影市場,而且開創了科幻電影的新時代--高科技時代。在此之前,科幻電影的特技水準與其它片種不相上下,而從此以後,科幻電影成了最新特技技術的實驗場,領導著電影特技的發展方向。
《星球大戰》的情節十分簡單,復制了科幻文藝史上早期"太空劇"的特徵。不過,盧卡斯根據日本武士文化構築的"傑迪武士"還是提高了影片的內涵,使之染上濃郁的東方神秘主義色彩。在迄今為止製作的四部《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中,以第二集《帝國反擊戰》的思想境界最高。這不僅因為它是四部影片中惟一的悲劇,而且因為滲透在整部影片中的宿命感與使命感。影片結尾盧克與父親在搏鬥中相認的場面令人如梗在喉。可以說,去掉了與"傑迪武士"有關的情節,那些單純的太空大戰情節吸引不了那麼多觀眾。
盧卡斯在藝術上的潛力有限,製作完《星球大戰》第三集《傑迪的歸來》後便放棄導演工作,轉而去搞電影特技公司,研究新的拍攝技術服務於其他製作人。其中以數字特技為最出色。這種特技技術與當年的有聲片一樣,徹底地改變了電影的風貌。
與《星球大戰》同時,情節更為單純的《超人》也是科幻電影高科技時代的到來標志。這部影片改編自三十年代開始的美國同名連環畫,並以無懈可擊的特技製作贏得巨量觀眾。不過,真正能在藝術水準上給科幻電影以提高的,還是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是在"電視時代"成長起來的第一代美國人。他自己也承認,看書遠比看影視作品要困難。他的父親曾經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志《類似》的忠實讀者。在這些影響下,斯皮爾伯格從小便養成了電影思維的習慣,並且把科幻作為其電影生涯的主要題材寶庫。
《E?T》的誕生,標志著藝術在科幻電影中的勝利。這部影片的特技並不復雜,情節也很簡單。能夠贏得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無數觀眾的,是影片的童真情懷與濃郁的感情色彩。從《侏羅紀公園》直到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慧》為止,兒童一直是斯皮爾伯格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這些兒童角色並不是出現在他的兒童片中,而是被用來與成人世界進行對比,揭示成人世界的枯燥乏味、虛偽無情。這種表現手法幾乎是斯皮爾伯格的特殊標志。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爾伯格不僅是科幻電影大師,同時也是拍攝紀實風格影片的大師。從早期的《太陽帝國》、到晚近的《拯救大兵雷恩》,在情節的真實性方面,斯皮爾伯格達到了電影界的巔峰水平。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實際上體現著科幻藝術的內在規律:用寫實的手法表現超現實情節。
八十年代另一部值得稱道的科幻片是《回到未來》。主人公自八十年代回到五十年代,遇到自己尚未相識的父母,由此展開一系列喜劇情節。這是一部傳統的時代旅行題材作品,但在斯皮爾伯格的監制之下,成為一部展示代際文化變遷的作品。影片中,主人公向年輕時的父母和他們的同學彈奏搖滾樂,然後向目瞪口呆的觀眾們說,將來你們會聽懂的。這句台詞裡麵包含著對代際文化沖突的展示。
好萊塢向來盛產電影的續集,特別是一些高票房收入的影片,如《異形》系列和《蝙蝠俠》,這兩部片子的票房都很高,而且一連都是四集,異形和人,誰是真正的異形,其實險惡的人心比表面上兇殘的異形更可怕,而且這兩部片子的視覺特級都很棒,特別是異形系列,可以感受到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和大衛.芬奇的不同風格。
在表現人性受到機械文化侵蝕這個主題上,《機械戰警》一片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影片中,一名警員在執行任務時身負重傷,大部分身體機能已經停止。科學家們將他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少部分存活機體分離出來,配以機械肢體,於是他成為刀槍不入,威力強大的《機械戰警》。但是影片最重要的情節,是機械戰警從深埋的記憶中找回「自己的前世"的過程。這個在法律上已經死亡的人,逐漸恢復了人的情感與道德觀。於是在觀眾看來,他主要不是一個威力無窮的角色,而是一個頗值得同情的人。比如主人公因為失去了人類的身體,只能遠遠地關注自己妻子。觀眾莫不為之感動。
1990年,《全面回憶》與觀眾見面。在片中,人類已經可以為自己植入各種記憶。一個助紂為虐的間諜為了打入反叛者內部,將全新的記憶植入自己的頭腦,使自己成為一個新人,並最終受到反叛者的信任。就在反叛者即將被掃盪的時候,新的自我卻反叛了舊的自我,站到受害者一邊推翻了火星獨裁者的統治。這部影片除了浩大的場面外,對人的個性本質的描述也令人無法忘懷。
《終結者》可是說是我目前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科幻題材的電影,電影中特別是續集中的電腦特技水平開創了進入九十年代的特技新水平,我們驚嘆液體機器人的變形及其鍥而不舍的工作精神,這一點上,無疑是我們人類所欽佩的和沒有的,在影片中,導演極力賦予機器人所謂的人性,教他們如何更好的生活和相處,在這一點上大大地豐富了影片中僵硬的硬碰硬的機器人之間的對抗,深化了影片的主題。
1995年,在當時創下世界電影成本紀錄的《水世界》以票房慘敗而收場,但那卻是一部藝術上極為出色的影片。影片描寫了在被水淹沒的世界上,一群群蒙昧狀態的人尋找"干土"的過程。其間當然不乏追逐打鬥的場面。但是,影片對原始狀態生活環境的描繪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是背景,甚至演員的言行舉止間也剔除了"文化"的痕跡。粗獷和蠻荒的風格貫穿影片始終。
要藝術還是要視覺奇跡,往往也是科幻片編導需要調和的兩個動力。畢竟許多觀眾看科幻片,為的就是欣賞其中的視覺奇跡。在《彗星撞地球》一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兩種動力的調和。全片的絕大部分時間里沒有多少特技畫面,一直是用現實主義手法,講述大災難前人類社會的各種反應,讓災難成為試驗,激發出個人在平時難以表現的內心世界。情節和人物塑造都臻上乘。在結尾處,編導還是製造了前所未有的銀幕奇觀:幾百英尺高的海浪沖上大陸,灌滿內地的山川平原。沒有結尾幾分鍾的鏡頭,《彗星撞地球》算不上是一部科幻片。而沒有前面的大部分情節,《彗星撞地球》也算不上一部有藝術水準的科幻片。相比之下,同題材的《世界末日》被製作成驚險樣式的影片,自始至終地保持著快節奏。
1999年出現的《黑客帝國》給二十世紀的科幻電影留下了一個出色的結尾。這部獲得奧斯卡多種獎項的影片除了驚人的數碼特技外,其思想內涵也是高超的。異化這個主題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達到令人不寒而慄的程度。影片結尾處,世界在主人公的眼裡還原為流動的數字,帶給觀眾的是深厚的宗教般的開悟體驗。
科幻電影之所以在美國開辟了高科技時代,並不單單是美國的技術優勢和金錢使然。對電影真實性的追求應該是更重要的動力。讓觀眾把奇跡當作奇跡,和讓觀眾把奇跡當成現實的東西來接受,這是從低到高兩種層次的電影表現手法。在銀幕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有什麼是不可信的。這應該說是整個電影的藝術追求,當然也是科幻電影這個片種的藝術追求。美國科幻片的編導們持之以恆地力求將"不可能"變為"很可信",這才是那些眼花繚亂的特技技術得以發明出來的動力所在。
科幻電影的高科技時代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科幻電影代替了科幻圖書,成為科幻藝術的主流媒體。直觀的科幻電影配上簡單的字幕,可以迅速流傳到世界各地,為不同文化的人們所欣賞。現在我們走進街邊任何一家音像製品商店,都能很方便地找到這個時代的美國著名科幻電影的光碟。如果哪家商店沒有這方面的存貨,會被認為是品種不全。
其次,自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世界各國均有科幻電影佳作產生的局面,被美國科幻電影一統天下所取代。整整二十年間,世界其它地方能達到美國科幻片水準的歐洲電影作品只有法國呂克?貝松導演的《第五元素》。
對於大量觀看科幻電影的愛好者來講,這種局面也帶來一種枯燥感。因為美國科幻電影畢竟有它自己的風格。只接觸一種風格的科幻片,慢慢就會覺得乏味。
世紀末另一部影片也體現了科幻電影的藝術水準,那就是《入侵腦細胞》。影片中的變態殺手將受害女子囚禁在地下室的水箱里,漫漫地放水將她殺死。當警方抓到殺手時,他已經因為發病而永遠昏迷。警方請心理學家運用先進技術,進入殺手的夢境,尋找受害人被囚禁的地點。這部電影的意識流色彩非常強烈。但更令人稱奇的是,意識流本來以非理性為邏輯出發點,而這部過半時間由意識流畫面組成的影片,出發點卻是非常理性的科學技術。這也是科幻藝術特殊表現力的體現。
3. 求一部前幾年拍的科幻電影的名字
中文名稱:虛擬偶像
英文名稱:S1m0ne
別名:西蒙妮 虛擬情人 虛擬明星
港譯:虛擬索女郎
導演:安德魯·尼庫爾(Andrew Niccol)
編劇:安德魯·尼庫爾(Andrew Niccol)
主演:阿爾·帕西諾(Al Pacino) 瑞切爾·羅伯茲(Rachel Roberts)
維諾娜·賴德(Winona Ryder) 凱瑟琳·基納(Catherine Keener)
本傑明·索爾茲伯里(Benjamin Salisbury) 傑·摩爾(Jay Mohr)
艾萬·蕾切爾·伍德(Evan Rachel Wood)
類型:喜劇(Comedy) 科幻(Sci-Fi) 劇情(Drama)
國家地區:美國
語 言:英語
發行公司:新線(New Line)
首映日期:2002年8月23日
製作公司:新線(New Line)
首映票房:$3,813,463.00 (單位:美元)
MPAA定級:PG-13 級
全美票房:$9,688,676.00 (單位:美元)
片 長:117 分鍾
官方網站:http://www.s1m0ne.com/
這部電影其實應該歸為喜劇、劇情、科幻類,雖然劇中的科幻成分在今天看來已經不是遙不可及
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這部電影的片段,感覺很震撼,尤其是西蒙妮的頭像在電腦屏幕中化為沙塵,
隨風飄逝......
不論你對電影中的劇情或者導演的表現手法有什麼樣的看法,但我認為這部電影值得一看,因為
以後的電影正在把虛擬的西蒙妮變為現實。
字幕為簡體中文srt格式,非常好,各位不需要再到處尋找了。
影片介紹:作者:Cube
好萊塢導演維克多也曾經在比弗利山呼風喚雨過,甚至獲得奧斯卡獎提名。可現在,他的好日子似乎遠去了。新片《日出日落》的女主演,一名A級大明星棄他而去,他一時間找不到滿意的人選來代替,因為在他看來,那些女演員遠遠沒有達到他理想中的女主角那般完美。
一位電腦天才及時幫維克多解決了麻煩:他送來了一套程序可以設計出完美而且高度逼真的三維動畫虛擬人物。藉助這一程序,維克多創造出了一個「無可挑剔的女人」。因為程序名稱叫「虛擬一號」(Simulate One),於是他便用其縮寫「Simone」來給自己的女演員命名。
維克多的電影順利地完成了,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西蒙妮」一夜之間成為了大眾偶像,擁有了無數瘋狂崇拜者,「她」實在完美得令人無法拒絕。但是,「西蒙妮」的真正身份卻沒有人知道,經過精心的策劃安排,維克多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這個秘密:所謂「完美女人」只是他用電腦創造的產物。甚至連他那身為製片公司老闆的前妻也被蒙在了鼓裡。兩名記者似乎想揭開「西蒙妮」身份之謎,但結果只是陷入了更深的迷戀中。
維克多順勢又利用「西蒙妮」製作了第二部電影,引起了更大規模的熱潮。可是同時局面也開始變得讓人無法控制了。在公眾想知道「西蒙妮」的真面目的強烈願望下,維克多既沒有勇氣戳破這個美麗的假象,又逐漸難以忍受日益增大的壓力。終於他為了擺脫這一切而「殺死」了「西蒙妮」,而他也因此逮捕了。
維克多公布了真相,但是包括警察在內沒有一個人相信他的話,人們無法接受「西蒙妮」並未真正存在過的事實。維克多怎樣才能擺脫這場噩夢呢?
[幕後]
「虛擬明星」的製造者在電影里是維克多,而「她」的真正締造者是導演安德魯·尼科。
實際上,這不是安德魯·尼科第一次在電影中表現「造星」過程了,在由他編劇的《楚門的世界》中,他同樣像我們展現了一個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樣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製造成聞名的電視明星,卻完全被剝奪了自由、隱私乃至尊嚴,成為大眾娛樂工業的犧牲品。可以說尼科在那部電影中粉碎了文化工業所製造的神話,而這一主題在這部影片中承襲了下來。
安德魯·尼科是好萊塢新一代的電影人,雖然他還只有寥寥幾部作品,但每一部都具有不同尋常之處。《楚門的世界》為他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隨後他自編自導的科幻片《變種異煞》(Gattaca)同樣是一部別具創意的獨特之作,盡管影片在美國反響平平,但在人文藝術氣息濃厚的歐洲卻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法國《首映》雜志將它選入世界年度十大佳片。尼科和斯派克·瓊斯(《傀儡人生》)、奈特·沙馬蘭(《第六感》)一樣被視為代表著好萊塢原創新動力的電影人。
尼科的這部作品源於他對大眾文化造星工業的感慨,在各種傳媒的包裝下,形形色色的明星們被一層美麗的光暈包裹著,他們幾乎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誘人的幻象。「我們製造幻象的能力已經超過了分辨幻象的能力。」尼科如是說,「對這個世界來說,謊言比真實更可信。」
影片中那位倒霉的製片人由好萊塢的演技派老將艾爾·帕西諾扮演。他爐火純青的演技駕馭這樣的角色自然不在話下。不過他過去作品中的形象總讓人感覺威嚴多於親切,尤其是《教父》系列中冷血的黑手黨老大更讓人難以忘記,而在這部電影中他將展現出自己的幽默細胞和喜劇天賦。
飾演維克多前妻的是憑借《傀儡人生》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提名的凱瑟琳·基納,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忘記影片中那位同時令約翰·庫薩克、卡梅隆·迪亞茲和約翰·馬爾科維奇神魂顛倒的風騷女職員。1986年才初登銀幕的她,走過了一段崎嶇的成名之路。直到1991年她在湯姆·迪西奧導演的《夢幻強尼》中與布萊德·彼特演出了十分精彩的對手戲,才逐漸引起注目。後來她又連續與這位導演三次合作,開始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而大製作《戰略高手》和《8毫米》雖然都是明星會萃,但基納的演技使她沒有被這些大腕的光輝所掩蓋。《傀儡人生》則把她的演藝事業帶入了另一片天地。
近來話題多多的薇諾娜·瑞德也在影片中軋了一角,她扮演的正是拋棄了維克多、致使他走上「不歸路」的大明星。
[評論]
這是一部略顯古怪但是非常有趣,而且富有智慧的電影。幽默詼諧,十分機智,其中有不少玩語詞游戲的小花招。雖然這次安德魯·尼科還是拿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和電影人開涮,不過他比《楚門世界》中收斂了許多,諷刺遠沒有那麼尖刻。影片提出的問題倒很有意思,試想如果有一天安吉莉娜·朱莉或格溫妮絲·帕爾特洛被宣布是動畫人物,該是件多麼令人驚駭的事!
艾爾·帕西諾在這部影片中展現了不同於以往的表演,令人驚訝的風趣,這將又是他一個讓人難忘的角色。
盡管艾爾·帕西諾是影片無可爭議的第一主角,但此片真正的焦點所在卻是虛擬明星「西蒙妮」。開拍前關於這位虛擬明星的各種以訛傳訛的消息滿天飛,再加上電影公司的故弄玄虛,讓人們一度認為影片里的「西蒙妮」真的是完全由CG製作出來的完美女性,而實際上則是由加拿大籍超級名模瑞切爾·羅伯茲(Rachel Roberts)出演,至少在影片的一半時間里「西蒙妮」是由瑞切爾上陣演出的。金發碧眼的瑞切爾身高1米75,1978年生於加拿大,成為模特後曾多次為著名時裝雜志如《ELLE》、《Vogue》等充當封面女郎,曾經接拍的廣告則包括Burberry、Iceberg、Sisley等眾多世界知名品牌。
去年全CG製作的《最終幻想》曾一度引發虛擬人物有朝一日會擠掉明星飯碗的擔心,《西蒙妮》就是專門針對這個熱門話題推出的作品,而選擇一位超級名模來「扮演」電腦虛擬的明星,多少有幾分諷刺的意味,在我們這些肉身凡胎的人眼中,擁有近乎零缺點外型的超級名模們和虛擬明星之間真的沒多大區別。
4. 有一部電影講計算機發明的人被毒蘋果毒死的叫什麼電影
電影:模仿游戲 The Imitation Game (2014)
導演:莫滕·泰杜姆
編劇:格拉漢姆·摩爾/安德魯·霍奇斯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拉·奈特莉/馬修·古迪/羅里·金奈爾/艾倫·里奇
類型:劇情/ 傳記/戰爭
製片國家:英國 / 美國
上映日期:2015-07-21
5. 有哪些以前只能在電影里看到的黑科技,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
1、1994年電影《真實的謊言》
語音控制技術
假如看過早期科幻電影的觀眾都不難發現,這些電影里出現最多的一想高科技就是語音控制系統了。相對於指紋識別和虹膜識別而言,語音控制這項技術的表現力更加直觀,而且不要加特效。演員在影片中對著某個機器講話就可以對機器實行控制,而且自帶強烈的高科技神秘感。然而這項技術早在1920年就已經出現在美國電影里,到了上世紀90年代,IBM、蘋果、AT&T和NTT等科技巨頭開始著手研究語音控制技術。
當然國內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也同樣在發展,出現在舞台上的就是小度機器人,從2014年面世起,小度機器人被人們知道的時候不多,直到登上《最強大腦》的舞台,讓大眾知道原來國內也有這么厲害的機器人,當然了就目前的技術而言,還不足以製造一個真正的變形機器人,但是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稀有金屬銦鎵合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實現固液態的轉換,起碼從理論和技術的層面論證了液態金屬機器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