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劉三姐女主角是誰扮演
黃婉秋
黃婉秋14歲登台演出,1961年在電影中扮演劉三姐時,年僅17歲。當時,廣西自治區正在打造精品彩調劇《劉三姐》,排演這出戲的劇團和業余團體很多,扮演劉三姐的演員就有100多個,電影《劉三姐》就是根據彩調劇改編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黃婉秋非常幸運,她從100多位「劉三姐」中脫穎而出,從舞台走上了銀幕,她所扮演的那個清純俏皮的劉三姐形象,連同影片的詼趣生動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幾代中國人的心坎里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家喻戶曉。那個年代也有「追星族」,這些影迷們追起自己喜愛的明星來好像更執著。曾經有一位觀眾,每看一次《劉三姐》就給黃婉秋寫一封觀看心得,一直寫到「文革」前夕,他寄給黃婉秋的觀看心得竟然有99封之多,合起來有厚厚的一沓子。要不是「文革」開始,他說他還要寫第100封!
不僅在國內,《劉三姐》在海外也深受華人喜愛。已故的馬來西亞永芳集團的董事長姚美良,是東南亞非常出名的華人企業家,他去新加坡看電影《劉三姐》,一看就是10場。他曾經深情地說:「劉三姐是中國最大的統戰部長,她能夠把華人的心凝聚在一起。」20世紀80年代以後,《劉三姐》有機會到東南亞的舞台上演出,東南亞的華人中再一次掀起了「劉三姐熱」,常常是劇團還沒到,票早已售罄,而黃婉秋則更成了「熱中之熱」,幾乎每天都有數百名觀眾排著隊請她簽名。當時,馬來西亞還沒有與中國建交,一位馬來西亞華僑因為鼓動一些華僑到新加坡看《劉三姐》演出而受到處罰,慘遭15年牢獄之災,但他事後仍然認為:「為了看《劉三姐》,坐15年牢值得,不後悔!」
劉三姐帶給黃婉秋極高的榮譽,但也使她一下子就到達了自己的藝術生涯中再也無法超越的高度。這當然是與她的形象適合劉三姐這個角色有關,但也與客觀的時代背景分不開。因為正當她的演藝事業黃金時期來臨時,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浩劫無情地將她春光燦爛的未來毀滅了。劉三姐濃縮了黃婉秋全部的青春年華,黃婉秋四十年來的榮辱悲歡都與劉三姐這個藝術形象緊密相連。
「文革」一開始,《劉三姐》被當成「大毒草」批判,黃婉秋也因此被人強加上莫須有的罪名,開始了15年的勞動改造。她被下放、遊街、謾罵,甚至有人以拉出去槍斃威脅她,讓她交代所謂的罪證。在那段顛倒黑白的日子,黃婉秋很多次在受批鬥之後都曾產生過自殺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那些曾經在台下給她熱烈掌聲和無限支持的觀眾,她就告訴自己要堅強地活下來。
如果說黃婉秋在那場災難中還有一些幸運的話,那就是遇到了現實生活中的「阿牛哥」何有才。何有才比黃婉秋小6歲,但卻是她生活的支柱。他總是一臉幸福地說:「因為三姐的名氣永遠比我大,所以她是太陽我是月亮,月亮伴著太陽走吧。」「現在,我就是她的司機、私人助理,幾乎全權打理她的生活和事業。」「婉秋受的苦太多了,我應該幫助她更好地發展她自己,讓熱愛她、關心她的人,重新看到她藝術的發展。」30多年來他們風雨同舟、相濡以沫,所有那些苦澀的回憶,所有那些受過的傷害都在夫妻倆人甜蜜的笑容中淡然了……
陰翳蔽日,終有陽光燦爛時。197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文革後首次播放了電影《劉三姐》錄音。幾年後,黃婉秋終於得以從噩夢中走出來。雖然已是人到中年,年輕的容顏不再,但那些曾經給過她勇氣的觀眾們給予了她同樣的熱情歡迎。
為了愛戴她的觀眾們,黃婉秋繼續奉獻著自己的藝術才華。除了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歌舞團副團長(1983)、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1991)外,還陸續拍了電影《春蘭秋菊》(84年)、《長城大決戰》;電視劇《爸爸,媽媽和孩子》(82年)、《黃山情》(黃梅戲,90年)、《戲迷盛老樂》(98年)等。其中《黃山情》榮獲「金鷹獎」、「飛天獎」、「飛鷹獎」及華東六省市最佳戲曲片獎。她於1995年導演的曲藝《灕江行》獲中國第二屆曲藝節「牡丹獎」導演獎及自治區優秀獎;1997年導演的《春蘭吟》獲全國「文華新節目獎」、自治區「銅鼓獎」。她主演的歌舞劇《百鳥衣》獲廣西首屆戲劇節優秀演員獎;她錄制的《歌仙劉三姐》盒帶獲1987年廣電部「通美杯」獎。
黃婉秋最喜歡的角色還是劉三姐。「廣西劉三姐黃婉秋」,這是黃婉秋名片上的稱呼,至於為什麼這樣寫,黃婉秋解釋說:「雖然我的職務很多,但我覺得那些東西都是暫時的,劉三姐才是永恆的。」劉三姐的身上,體現了一種健康淳樸的傳統美德,她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差異,也打破了歷史時空。
電影《劉三姐》給人們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黃婉秋的形象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劉三姐,不管她走到哪裡人們都叫她「劉三姐」,她自己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角色,更希望通過這個角色來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為了培養山歌傳人,2002年,黃婉秋辭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的職務,和大連的一家公司合資在桂林修建了一座「劉三姐景觀園」。這一景觀坐落於風景宜人的桃花江畔,以劉三姐文化及廣西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幾年來她在此培養了30多位演員,其中兩名演「劉三姐」的演員已具備一定的表演素養,很有發展前途。現在,只要在桂林,黃婉秋每天都要到景觀園去與觀眾見面,並親自登台演唱,有時候更是全家上陣共同為到桂林來旅遊的朋友獻歌。
「是桂林的山水造就了劉三姐,造就了我。我是沾了劉三姐的光,觀眾是把對劉三姐的愛都給了我。我回到自己深深眷戀的舞台,只想把劉三姐的歌聲再次唱遍大江南北,甚至唱出國門,讓全世界都知道劉三姐,知道桂林。」
結緣於藝術,結緣於劉三姐,黃婉秋的心永遠都年輕美麗。
『貳』 宮崎駿的全部作品及賞析
一、宮崎峻其人:
宮崎駿,日本動畫大師。生於1941年。
我想,關於他這個人,知道這些就足夠了。
二、宮崎峻動畫: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說「宮崎峻」這個名字,只是簡單看看下面的清單吧,(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比較一下不同的中文譯名,看看你比較喜歡哪種翻譯方式。如果你恰巧知道宮崎峻,又恰巧看過他的動畫,歡迎回貼,講講自己的感想!
宮崎峻動畫作品一覽:
1968年:《太陽之子》(又譯《太陽王子》)
1973年:《熊貓之家》(又譯《熊貓家族》)
1978年:《未來少年科男》
1984年:《風之谷》
1986年:《天空之城》
1988年:《龍貓》
1988年:《再見螢火蟲》(又譯《螢火蟲之墓》、《螢火輓歌》)
1989年:《魔女宅急便》(又譯《小魔女限時專送》)
1991年:《歲月的童話》(又譯《回憶點點滴滴》)
1992年:《紅豬》(又譯《飛天紅豬俠》)
1993年:《聽到濤聲》
1994年:《百變狸貓》(又譯《平成狸合戰》)
1995年:《側耳傾聽》
1995年:《On your mark》
1997年:《幽靈公主》(又譯《魔法公主》)
2001年:《千與千尋》
2002年:《貓的報恩》
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
loading...
三、我眼中的宮崎峻:
為便於表述,請允許我對宮崎先生使用一下歸納法。
宮崎峻先生是一位:
1、 老頭
2、 日本人
3、 以動漫為終身事業者
4、 童心未泯者(所有的動畫主人公皆為少年,甚至幼兒。這要求他不能不用孩子的視角看世界)
5、 力量崇拜者(神奇的超現實力量往往貫穿於宮崎峻的大部分作品中)
6、 完美主義者(宮崎峻動畫的場景總是宏大而又細膩。當一個人能把一對反義詞,如大與小,美與丑,宏大與細膩結合到一起時,我們只能說,這個結合本身就是完美的)
7、 飛翔的幻想者
我想詳細解釋一下這最後一點。在宮崎峻的所有動畫作品裡,仔細回想一下,相當多的作品都涉及到飛翔。從《千與千尋》中千尋與白龍從空中飛落,到《天空之城》中少女希德的飛行石;從《風之谷》中娜烏西卡的御風飛行術,到《魔女宅急便》中神奇的飛天掃帚,宮崎峻營造出來的大地與天空之間永遠充斥著無限的寬廣和自由的高度,讓勇敢的人們盡情地乘風追雲。
有人曾把宮崎峻稱為「動畫詩人」,依我看,倒不如稱他為「動畫飛行家」更為合適。看宮崎峻的動畫,就是隨著他,在幻想中高高地飛翔。天馬行空啊!踏著卧虹,迎著夕陽!當你終於回落於現實生活,仍不免回頭望望,大汗淋漓地深喘一口氣!
你的心被他帶去飛了。或者說,你,被他帶領著,重又在自己的童心中飛了一回……
四、宮崎峻動畫之優點:
老幼皆宜;製作精細;想像豐富
五、宮崎峻動畫之缺點:
英雄主義渲染過重;有時出現的龐大怪物或戰車有點讓人惡心……
六、宮崎峻動畫的音樂:
毫不誇張地說,音樂是宮崎峻動畫的一塊絢爛無比的寶鑽,其中大部分音樂的風格空靈縹緲,有種能夠深入靈魂的震撼力和誘惑力。
我願效仿前人,以琴弦比喻心靈!當生活中有點什麼(一件事,一個人,一本書,一首歌……)打動了你時,便是撥動了你的心弦,心弦顫動,迸出一個兩個跳動的音符。音符連起,就組成了一個人一生點點滴滴的感動。
生命的音樂。音樂如人生。
有的音樂,需要靜靜地聽。聽著聽著,就會感到音符如水,節律如帆。水敲心門,帆下河川。水滴敲心門,是輕彈碧玉的音響;一帆下河川,是行雲流水的快感。這個時候,如果仰望天空,會覺得音樂來自整個天宇;如果閉合窗簾,會覺得音樂來自封閉的空間。
能讓人這樣聽的音樂,真的,不多。尤其是在帶歌詞的通俗音樂流行的年代。但宮崎峻動畫中,確有幾首配樂值得用心的聽。
七、宮崎峻動畫的場景:
就大部分作品來講,場景是既宏大又細膩。就像一幢美麗城堡的照片,讓人既能感覺到城堡的高聳入雲,又能看清城堡窗檯上擺的花兒和停的白鴿。
八、宮崎峻動畫的人物:
宮崎峻動畫經典人物組合=在情節上起主要作用的女孩+全心保護女主角的男孩+個性鮮明的婆婆級人物
九、宮崎峻動畫的主旨:
就從宮崎峻動畫中的女孩子說起吧。
宮崎峻偏愛女孩子。他的動畫中,女孩子總是主角。這些女孩子們按性格可以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註定要承擔某種責任或使命的脫俗女孩,一類是未諳世事的可愛女孩(前者如《天空之城》中的希德,後者如《魔女急宅便》中的琪琪)。但是不可否認,這兩者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她們都是些未受塵世污染的孩子,自然而原始地成長起來,個性舒展——她們純潔。
不難看出,宮崎峻崇尚善良。在他營造的世界中,純潔=原始=善良。中間雖然有惡的客串,但純潔和善良終將戰勝一切。宮崎峻動畫是為純潔善良唱的一首贊歌。
有人說,文學藝術的作用一半是揭示丑,一半是歌頌美。在這一點上,宮崎峻動畫所做到的無異於一個合格的文學家所應該做到的——一方面告訴我們人性中貪婪的私慾所造成的惡果,另一方面又告訴我們純潔善良將是世間一切永恆的終結。所謂文學,所謂藝術,實際上就是為人類的生存尋找的詩意的理由。不管世界如何運轉……哪怕充滿了危機和坎坷,人類總是要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雪落,風起,飄著花香的石子路,灑著月光的楊樹梢……這些有沒有讓你想起,童年母親說的故事,以及青春年少時的記憶?心中有了對美好的體驗和對美好的追求,就有了對未來不懈追尋的勇氣。
宮崎峻動畫之所以不僅是孩子的專利也許正緣於此。看宮崎峻使那些自認為已經長大的人們感到自己其實並沒有真正遠離童年,那些美妙的滋味仍在心頭徘徊吶……關於童年純真的美,關於責任執著的美,還有最耐人尋味的,那關於初戀的朦朦朧朧的,甜甜淡淡的美。
十、宮崎峻部分作品簡介:
以下是我比較喜歡的六部宮崎峻動畫電影
1、《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自我救贖的寓言。在紛繁復雜的未知世界裡,如何不迷失自我而生存下去?10歲的女孩千尋所經歷的恐慌和迷茫,會讓每一個面對過未知的人們感同身受。面對未知,我們何去何從?
相信看完《千與千尋》後,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明白:未知和坎坷面前有兩件事我們必須要做:⑴喚醒深藏於內心深處的生命力;⑵對他人報以真誠的愛。
2、《歲月的童話》:
又名《回憶點點滴滴》,這部影片是我看過的宮崎峻動畫里,風格比較平淡的一部。它分兩條線索:女孩的現實經歷以及童年瑣事。雖然女孩的童年故事背景是六十年代的日本,但是我保證,所有人看了都會感到親切,並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直到現在,我還常常想起這部電影。我喜歡用劇中的那句台詞問自己:
「晴天,陰天和雨天,你喜歡哪一個?」
隨即就會不露聲色地在心底微笑,很自然地聯想起初戀的味道——就是剝開柚子厚厚的表皮時聞到的,那種微澀清香的味道。
3、《龍貓》: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
關於這部影片,真的沒什麼好說的,溫馨,親切,自然。在如畫的鄉村美景里,小月,小米,與胖胖的龍貓在一起。朋友啊!別為我擔心。如果有一天我走失了,龍貓會送我回家的……
4、《魔女急宅便》:
就像歐洲的神話故事中提到的那樣,魔女到了十三歲,就必須離開家到另一個城鎮定居。只有通過這個考驗,才算得上一個真正的魔女。於是我們的小魔女琪琪,在一個美麗的月圓之夜,帶著她的黑貓吉吉,開始飛行……
5、《再見螢火蟲》:
這部影片中宮崎駿只是充當編劇和原畫的工作,姑且把它當作宮崎駿的作品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日本頻頻遭到轟炸,14歲的日本男孩清太和4歲的妹妹節子淪為孤兒,只得寄人籬下,嘗盡姨母的白眼,終於倔強的清太帶著妹妹離開姨母家。他們在野外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可是最終沒能逃脫死亡的厄運。他們的身影在漫天螢火里消逝……
該動畫在國內爭議很大,焦點在於它反映了日本人民二戰期間受到的苦難,因此有更多中國人在反問:中國人受到的苦難難道少於日本人嗎?豈容日本人為自己叫冤叫屈?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就看過形形色色的評論,因此我是帶著某種「警戒心」看這部電影的。可是無法否認,電影本身是成功的。除了兄妹之情的刻畫入木三分之外,製作水平也相當高超。
我喜歡這片子,卻喜歡的惴惴不安。相信看過此片大多數人都是和我一樣的矛盾!在網路的"再見螢火蟲"貼吧里,感動的潸然淚下者有之,怒罵此片是千年大毒草者亦有之。爭論已經不僅限於電影的矛盾,還有民族的矛盾,歷史的矛盾,以及已經在悄悄醞釀著的,未來的矛盾!
如果有一天,這矛盾真的導致了一種苦難,那麼該感到悲哀的,究竟是日本人,還是我們?!
6、《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是一個漂浮在雲彩中的島嶼,上面曾經建立了一個科技十分發達的國家——拉普達帝國。但拉普達人卻神秘地拋棄了自己的樂土,隱居地面。從此再無人能回到天空之城。但是,傳說中有一塊神奇的飛行石,可以指示天空之城的方向……
影片開頭,正在礦山工作的男孩驚異的發現一個梳著兩條長辮子的女孩從天空中墜下,掛在她胸前一塊藍綠色石頭閃閃發光……
這部影片是宮崎峻比較公認的代表作品。很多人說,即使在《千與千尋》的巨大成功之後, 《天空之城》仍是他們眼中宮崎峻最優秀的作品。
也許是《千與千尋》給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吧,我個人並不是特別喜愛《天空之城》。《天空之城》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僅僅是飛行石的咒語。短短的一句咒語居然能在一瞬間改變一切。
還記得喚醒機器人的咒語嗎?里帝.拉多巴里達.烏露夫.阿里阿內斯.巴露.尼多里。還記得毀滅之咒嗎?巴露斯。天空之城裡的那些機器人,因為前一句咒語而被喚醒,又因為後一句咒語而遭毀滅。
不知道有沒有一句咒語能讓機器人的製造者——人類也能毫無反抗地遵從?有吧,我想會有的。人類的心靈深處一定蘊藏著某種共同的情感,會聽從一種類似於咒語的指令而支配人的肉體,靈魂,以及人的一切。其實……想想看,現在也可以舉出例子來:當你至愛的人病重之時,你不是會願意為他或她傾家盪產,甚至付出一切嗎?所以我想,能控制人類的那個咒語應該是:真愛。
真愛,需要付出。《天空之城》中最感人之處,不正是男孩巴斯明知危險,還要為了希德去冒險嗎?
需要我的時候,念下面的咒語:
里帝.拉多巴里達.烏露夫.阿里阿內斯.巴露.尼多里
不需要我的時候,念下面的咒語:
巴露斯
我,願意被你喚醒,也願意為你消失……
『叄』 《暗算》 的小說電影電視劇有哪些不同
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層。同樣是小說,有的就可以改成電影電視劇,翻拍翻拍再翻拍,有的卻只能放在書店裡無人問津,歸根到底還是和小說本身的質量有關。在國外,好多小說好哪怕不是上乘之作也會被製片人們拿出來拍成電影電視劇形成大熱,遠有《福爾摩斯》、《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寧娜》,近有斯蒂芬金的作品無數,還有轟動全球的《冰與火之歌》。這些作品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小說的延展性大,可以經得起時間和地域的推敲,完全打破了大多數小說的局限性。
在中國,好的小說早在幾十年前就成了影視劇成功的必備保障了,尤其是近幾年影視市場如此火爆,好多小說的被改編速度更是快的驚人。一個版本剛剛播完,另一個版本就粉墨登場,還不說翻拍正在籌備中。
素有「中國諜戰小說之父」的麥家2004年獲得茅獎的小說《暗算》就是被改編比較頻繁的一個。這里有必要先要做一個小貼士,那就是《暗算》究竟有幾個故事?幾個主人公?不少人看過《暗算》電視劇會納悶,為什麼主人公一會兒是瞎子阿炳,一會兒又變成了女破譯家黃依依。而暗算的電影版《聽風者》乾脆沒有了黃依依,這又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暗算》小說的獨特性上。它一共包含了五個故事,三個篇章。阿炳和黃依依分別屬於《聽風者》《看風者》,裡面還有一個在電視劇和電影中都未出現的《捕風者》。
好了,書歸正傳,既然如此,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比較一下,《暗算》的小說,電影,電視劇,三個版本有什麼不同,也方便喜歡這部小說的書迷、影迷們閑時看看。
1、阿炳還是阿兵,傻傻分不清
一個貧困水鄉的智障男青年生就一雙能聽到蒼蠅交配的「順風耳」,被701神秘人物領進禁地,連破奇功,最後也敗在了耳朵上,因為聽出了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一聲啼哭,斷定這孩子的親爹不是自己羞愧自殺斷送了性命。這樣一個天才、奇才、怪才,又命運如此戲劇性,不被改編才怪呢。雖然阿炳在小說中命運不濟,但是它卻是被改編命運最好的一個。《暗算》同名電視劇播出後,該電視劇獲得了空前好的收視率,也成了當年所有電視劇獎項的奪獎熱門。2013年,根據《暗算》的第一個部分「聽風」改編的電影《聽風者》上映,同樣取得了票房口碑的雙豐收。但是,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阿炳變成了阿兵,王寶強變成了梁朝偉,從醜陋變成了英俊幽默,打扮時尚洋氣的很。那麼到底兩個人哪個更符合原著呢?
2、師傅還是師母,聽風者的伯樂身份成謎
相信大家還記得《聽風者》里有一個畫面是周迅牽著一根拐杖帶著梁朝偉扮演的聽風者第一次走進神秘701。可是看過小說和原著的會想,咦,小說里帶阿炳到701的不是男的嗎?怎麼變成了周迅?還用一個知名交際花,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身份掩蓋自己701的身份?這恐怕就是電影的特性決定的了。電影的主要觀眾是女人,女人愛看大銀幕上談情說愛,如果《聽風者》的主角只有一個梁朝偉沒有女性角色和他搭配,那不是白白浪費了眾人yy的機會?所以,和阿兵離得最近的只有他的老師,也就是電視劇《暗算》中的安在天,小說中的「我」,《聽風者》中的張學寧,那這個角色自然也就順理成章變成了女人,並且和阿兵玩兒起了暗戀和被暗戀,在大時代背景下上演有那麼點悲情主義的浪漫故事,這恰恰是女性觀眾喜歡的。在這里,「諜戰」只是一個背景,一個噱頭,一個讓男女主角走到一起的線,阿兵是否能夠破譯和怎麼破譯密碼都已經不重要了。
3、阿炳的耳朵究竟有多神?《暗算》的「聽風」故事,主要講的就是靠耳朵吃飯的傢伙,阿炳是其中最傳奇的聽風者。那麼他神奇的耳朵究竟有多神呢?據說,在「我」去找他的時候,詢問他村裡的人,村裡人都不敢大聲說話,說可能我們現在說的話都飄到他耳朵里去了。後來,進了701,一隻母狗帶著小狗在外面,他竟然能聽出有幾只公狗幾只母狗來。私以為,這簡直趕上西遊記里的順風耳了,還帶自動辨別性別功能。可是這些神奇的情節在《聽風者》電影中全部被刪除。電影嘛,大情節大場面,可以展現可歌可泣的愛情怎麼會在乎這些細節,再加上,梁朝偉一個人足以,他說我是聽力奇才就是奇才,誰還會質疑呢。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句公道話,《暗算》的電視劇拍的是最終於原著的,不僅表現了小說中寫的小橋段,還增加了個別細節,如保衛科的人子彈少了兩發,大家找了半天怕特務偷了去,最後發現阿炳拿來做耳塞塞住了耳朵。這些,都是電視劇中特意增加的。使得觀眾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更真切的感受阿炳的奇特,從而記住這個人物。
4、老鬼,怎麼又是老鬼
看過《風聲》的人都知道,那麼多人關在一個別墅里幾天幾夜最後拼了性命就是為了找出誰是老鬼。老鬼成了電影的線索中心,並且也成了麥家電影的主要標志人物。這也就難怪《聽風者》里,好好的安在天要變成周迅,延續《風聲》把老鬼再插入裡面。《暗算》小說其實根本就沒有老鬼這個人物,也和《風聲》的故事沒有半毛關系。但是這樣一來,喜歡《風聲》的觀眾有福了,會把《聽風者》當成它的前傳。可是這樣做也消弱了「聽風」本身作為故事個體的戲劇張力,把原著小說的精彩稀釋了不少。其實,「老鬼」,阿炳,阿兵,安在天,無論他是誰,都是701龐大破譯體系中的獨立個體。用這樣一個公式可以來表明他們的關系:
701= 安在天+阿炳+ 阿兵+ 黃依依+ 老鬼+ N
《暗算》小說 > 《暗算》電視劇>《聽風者》電影
5、阿炳的真正結局是什麼?
阿炳的耳朵監聽到了敵人電台無數,是701的大英雄,卻有著天才都有的脆弱和敏感。他自尊心極強,絲毫不許別人懷疑他耳朵的能力,極為自負又極度自信,還封建的很。他一心想給母親抱孫子就找了小護士結婚,沒想到卻因為孩子出生時聽到嬰兒啼哭斷定了孩子親爹另有他人最後含恨觸電身亡。電視劇《暗算》中保留了小說設置的情節,還給林曉芳增加了戲份。《聽風者》裡面,阿炳的這些性格都被梁朝偉的星光掩蓋,阿兵不僅和自己的伯樂談起了戀愛,還最後失明復明再失明。戲劇性是有了,卻也荒誕的過了頭兒,有點兒太小兒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