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些電影是有關飛行員的,主要講戰爭中的情感,比如《珍珠港》《壯志凌雲》等等。。。
飛行員的可能也就你知道這幾部了
別的到是有,要看還是看經典的,經典的肯定是比較老的,給你幾部,看你是否喜歡
1943年 《卡薩布蘭卡》
一部經典的愛情電影,它能被人記住,必然有它不可替代的理由。對於《卡薩布蘭卡》來說,無論時間過了多久,初看到它的人都會為之傾心。一個美麗的愛情誤會,成就了一曲不朽的愛情悲歌。誤以為丈夫不在人世的伊爾莎愛上了里克,丈夫的突然出現令伊爾莎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情感立場。這部「三角戀」外衣下的愛情故事,因為戰爭的切入,迫使人們思考殘酷戰爭對美好愛情的摧殺。如果把影片的戰爭背景置換成和平時期,影片必然落入俗套。在巨大的戰爭災難面前,個人的愛情與幸福顯得微乎其微。為了集體人類的共同利益,這個聽起來冠冕堂皇的理由,愛情只能被用來作為戰爭的祭奠。正如影片中里克對伊爾莎所言,「在這瘋狂世界裡,三個小人物就別太計較了。」在戰爭,抑或其他人類無處可逃避的災難面前,所有個人的恩怨情仇都必須暫時放在一邊。影片最感人的環節,莫過於影片最後里克對愛情的放棄。在所有偉大的愛情中,放棄都成為愛情的加重砝碼,或放棄所愛,放棄生命。於是,放棄最終成就了愛情的美麗,也成就了愛情的悲壯。
1960年 《廣島之戀》
《廣島之戀》是「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作,「左岸派」的阿侖-雷乃在這部電影中將「左岸」風格的迷離、夢幻、文學性發揮的漓盡致。《廣島之戀》作為一部電影史上經典的愛情片,不僅因為電影把關注的目光放置在跨越國界、跨越戰爭的愛情上,還因為電影深層次地揭示了戰爭對人自身的感情摧殘。雖然女主角的兩次戀情都刻骨銘心,但結局都沒有那麼完美。以阿侖-雷乃一貫的風格,就像他在《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和《夜與霧》中的含糊其詞,他是不會輕易讓你知道他究竟想說什麼的,他總讓你在他的影像中尋找符合你自己世界的對應關系。這條例很適用於愛情。幸福的愛情是相似的,不幸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一部愛情片感動了許多人,那這部愛情片一定在很大空間上具有話題探討性。《廣島之戀》的探討空間也許就在戰爭到底是摧毀了這份愛情,還是拯救了這份愛情。由於戰爭的原因,法國女人內維爾分別與德國男人和日本男人的愛情就必受爭議,直至最後不了而終。雖然影片沒有為我們揭示這種爭議的外來性,而是通過人物心理夢魘的表現,展現出女主角對這份愛情既渴望又抵觸的心理。沒有戰爭作為背景,《廣島之戀》的愛情恐怕很難觸及人們的心靈。戰爭讓這份愛情帶有更多「人性」的思考,戰爭讓愛情這個本屬於兩人之間的事上升到兩個城市,兩個國家,甚至全體人類共同關心的高度。
1995年 《英國病人》
如果不是談及與戰爭有關的愛情電影,我肯定會推薦《西雅圖夜未眠》和《得克薩斯的巴黎》,因為觀看這兩部電影的時候,無論窗外雨雪紛紛,天寒地凍,你的心裡都會暖暖的。當然,暖暖的戰爭愛情電影,尋來尋去,還是《英國病人》。說的直接些,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故事。奇怪的是,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你不會厭煩這段背棄婚姻的愛情,不會譴責男女主人公道德感的缺失,反而深深迷戀其中。也許是戰爭把人變得簡單了。在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人們對於外在世界充滿恐懼,心靈的孤寂迫使人們開始尋找一種自在的情感宣洩和心靈慰藉。於是,嘉芙蓮與艾馬殊看似觸犯禁忌的愛情,卻驚動了你我那顆脆弱的心。為了救山洞中生命垂危的嘉芙蓮,艾馬殊不得不走出沙漠,但在途中卻因為他的德國身份被抓起來,情急之下他用馬鐸繪制的非洲地圖作為交換。艾馬殊兌現了他的承諾,回到山洞,可為時已晚。這時,這部影片中令人痛徹心扉的畫面出現了。艾馬殊閱讀著嘉芙蓮臨死前留下的紙條:昏暗的燈光中,一個孱弱的身體用盡生命最後的力氣訴說她對愛人的愛,訴說期盼愛人歸來的急切心情。燈光越來越暗,脆弱的生命漸走漸遠,最後慢慢地消失在黑暗中。於是,一段夾雜國家與個人矛盾,充滿戰火硝煙和充滿眾人非議的愛情又一次被見證過的人們銘記於心。後來,我想,如果把這個本質上婚外情的故事放置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或其他與戰爭無關的年代裡,它的表現力一定會消弱很多,甚至會受到人們的指責。因為戰爭,故事的道德性非議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出口。
2. 求部飛行員逃亡的電影
深入敵後1
◎片名:Behind Enemy Lines
◎年代:2001年
◎國家:美國
◎類別:動作/戰爭
◎字幕:中文
◎片長:106m
◎導演 約翰·摩爾 John Moore
◎官方網站:www.behindenemylinesmovie.com
◎發行:20世紀福克斯公司
◎上映:2001年11月30日全美公映
◎主演: 歐文·威爾遜 Owen Wilson
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加布里埃爾·馬赫特 Gabriel Macht
大衛·基恩 David Keith
奧萊克·克魯帕 Olek Krupa
◎簡 介
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式的戰爭片,年輕的美國空軍飛行員克里斯和同伴邁克駕機飛越波斯尼亞上空,按慣例進行地面拍照時,他們的飛機突然被不明身份的武裝力量擊落,陸明正在克里斯發出呼救信號時,邁克被殺害了。克里斯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努力向拯救地靠近。路上,他無意中發現了大片的墓地。他意識到自己和邁克在飛機上一定無意中拍到了什麼秘密,這也是他們被擊落、邁克被謀殺的真正原因.....
■劇情
有能力、有干勁的年輕上尉克里斯(歐文·威爾遜)出發執行他復員前的最後一次任務。他和隊友兼好友邁克飛越波斯尼亞上空,按慣例進行地面拍照時,不幸被擊落。正在克里斯發出呼救信號時,邁克被塞族秘密軍事領袖殺害了。克里斯在陌生的土地上逃亡,努力向拯救地靠近。路上,他無意中發現了被塞族屠殺的穆族人的大片墓地乎盯。他意識到自己和邁克在飛機上一定無意中拍到了這個秘歲悉和密,這也是他們被擊落、邁克被謀殺的真正原因。
美軍指揮官瑞格特上將(吉恩·哈克曼)希望盡一切力量拯救克里斯,但卻受到北約司令官出於政治考慮的阻撓。時間一點點過去,克里斯的情況越來越危急,瑞格特決定孤注一擲。
3. 王為一的電影生涯
1931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研究所學習,並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及美專劇團。因擅長拉二胡,被挑選為王人美演唱的影片插曲《漁光曲》配樂,這是其第一次接觸電影。
1934年後任藝華影片公司場記,新華影片公司演員、副導演。青年時期的王為一有著廣泛的藝術愛好。1932 年,他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從事油畫創作同時領導美專劇團。這期間,他和劇團的趙丹、徐韜等成為密友。
1932年秋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積極參加劇聯的演出和政治活動,因此被校方開除。他擅長拉二胡,曾為王人美演唱的《漁光曲》配樂。這是他第一次接觸電影工作。
1933年,王為一加入以聶耳為隊長的百代唱片公司音樂隊當演奏員,與
聶耳一同參加中國左翼音樂家聯盟。聶耳本想利用「百代」樂隊進行民族音樂改革,灌錄唱片和對外演出。但半年後,資方卻要他們改學西洋樂器,灌錄舞會樂曲,聶耳憤而辭職,王為一也因支持聶耳而毅然離隊。王為一的父親喜歡電影、戲劇,並且結識鄭正秋、史東山等著名導演。
王為一失業之後,父親懇請史東山對他加以培養,史東山欣然答應,介紹他加入藝華影業公司,擔任場記。1934 年 10 月,由於王為一多年從事進步運動,國民黨反動派准備將其逮捕。王為一在其妹妹舉行的結婚宴會上,巧妙地擺脫了國民黨特務的盯梢乘船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到全球影片公司工作。
1935年底,王為一因感到在香港無所作為而回到上海,參加了上海業余劇人協會。1936 年,經史東山介紹,加入新華影業公司,在《狂歡之夜》《夜半歌聲》等影片中擔任角色。史東山很欣賞這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年輕人,在自己導演《青年進行曲》時提拔他為副導演。後因中共地下黨組織決定抽調一批藝術骨幹成立中國第一個規模較大的劇團——業余實驗劇團,王為一中斷了《青年進行曲》的拍攝而重返舞台,參加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月亮上升》、《太平天國》等劇的演出。
1937年抗戰爆發後,王為一積極參加了救亡演劇隊第三隊(後改為抗敵演劇隊一隊),輾轉跋涉,經由南京和長江各埠,到達武漢。在此期間,他編導了具有電影手法的大型活報劇《為自由和平而戰》,激勵廣大軍民的抗日意志,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武漢失陷後,他轉赴重慶,在中國電影製片廠擔任編導。
王為一和趙丹、徐韜、朱今明等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論的影響嚮往著到莫斯科藝術劇院去學習。1939年夏,他們赴新疆開拓話劇工作,准備從新疆前往蘇聯學習,以期在抗戰後回到上海建立中國戲劇表演體系。不料,他們在新疆竟遭到軍閥盛世才逮捕,過了五年鐵窗生活。在中共地下黨和進步人士的營救下,直到抗戰勝利前夕他們才被釋放,回到重慶,繼續從事進步電影和戲劇活動。
抗戰勝利後,陽翰笙、蔡楚生、史東山等根據周恩來同志的指示,於1946年初回到上海,建立了黨所領導的進步電影基地——聯華影藝社(後合並為昆侖影業公司)。1947年初,王為一作為副導演,協助史東山完成了該公司的第一部影片——《八千里路雲和月》。為了表彰王為一的勞績,史東山特意在片頭字幕中將王為一的名字與自己的名字一起用同一號字並列在同一畫面上。影片以抗戰開始到抗戰勝利初期為背景,歌頌了以女大學生江玲玉、青年音樂家高禮彬為代表的救亡演劇隊員為祖國抗戰而出生入死的崇高精神,表現了他們在抗戰勝利後所經受的痛苦遭遇,揭露了以「接收大員」周家榮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利用抗戰大發「國難財」、「劫收財」的丑惡面目,及時提出了戰後人們最為關切的問題:八年的苦白吃了嗎?影片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尖銳的現實性而轟動了當時的中國影壇,受到觀眾和輿論界的熱烈贊揚,為戰後進步電影的創作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他和徐韜合作,導演了反映知識婦女反抗束縛,渴望自由——寓意人民要求解放的《關不住的春光》(歐陽予倩編劇)。評論界對影片的兩位新導演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整部影片的拍攝達到了「相當程度的渾成自然」。
1948年冬,解放戰爭迅速發展,白色恐怖日益嚴重。在黨組織的安排下,昆侖影業公司的主要創作領導者陽翰笙、蔡楚生、史東山等撤離上海,南下香港,籌建「南國」等影業公司,以便為「昆侖」准備後撤之路。不久,王為一也離開上海前往南國影業公司工作。
1949年夏,王為一獨立導演了「南國」公司的第一部粵語片——反映華南農民血淚生活及其覺醒和抗爭的《珠江淚》(蔡楚生監制、陳殘雲編劇)。以抗日戰爭勝利後廣東珠江岸邊的農村為背景,通過惡霸地主官仔貴的胡作非為,及大牛一家的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封建勢力殘害農民的滔天罪行,揭露了國民黨政權的反動本質。在當時處於一片混亂的香港電影界,特別是在粵語片創作相當落後的情況下,《珠江淚》以其嚴肅的創作態度、鮮明的思想性和可貴的藝術成就而博得香港和內地觀眾的熱烈歡迎,被譽為「現實主義的粵語片的一個正確的、堅實的、全新的起點」,是「粵語片裡面的一個革命性的代表作」,「已替粵語電影的創作鋪開一條道路」。
在 1949—1955年全國優秀影片評獎大會上,該片獲得了榮譽獎。南國影業公司停辦後,王為一參加了司馬文森、洪遒、齊聞韶等人主持的、以合作社形式組成的五十年代影業公司。1950年他導演了這個公司的第一部影片——以知識分子為題材的《火鳳凰》。影片借鳳凰經過火的鍛煉,變成羽毛豐滿、光彩奪目的再生鳳凰的含義,表達了進步電影工作者迎接翻天覆地的新時代的喜悅心情。全國解放後不久,五十年代影業公司中的人員紛紛北上,留港的部分電影工作者改組機構,即成立了以此取名的鳳凰影業公司。
1951年,王為一回廣州參加珠江電影製片廠的籌建領導工作,兼任華南文藝學院戲劇部主任。1952年,珠影因故停止籌建,他先後調至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導演。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期間,他導演了《山間鈴響馬幫來》、《椰林曲》、《鐵窗烈火》等影片。《鐵窗烈火》取材於解放前上海工人革命斗爭的真實史料,根據王孝和烈士的事跡,塑造了年輕的工人領袖——共產黨員張少華的英雄形象。影片真實地再現了1947年的時代氣氛,歌頌了以張少華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人民而捨生忘死的崇高精神,揭露了以敵偽社會局長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在崩潰前瘋狂鎮壓人民的丑惡面目。對比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獲得了1958年頒發的全國優秀影片獎。
1958年,他回到再次進行籌建的珠江電影製片廠。次年,投入了與蔡楚生聯合導演《南海潮》的工作。他和蔡楚生一起,滿腔熱情地到富有斗爭歷史的漁港去體驗生活,收集素材;到海南島走訪,選擇外景。按照創作計劃,這部影片分為《漁鄉兒女斗爭史》和《天涯海角恩仇記》兩集。1963年,影片上集完成上映,它通過金喜、阿彩等人的悲歡離合,反映了從大革命到抗日戰爭時期廣東沿海漁民的苦難、覺醒和斗爭,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
1963年,王為一還導演了粵語喜劇片《七十二家房客》(珠江電影製片廠與香港鴻圖影業公司聯合攝制)。影片以一座破舊大樓中的七十二家房客的遭遇反映了舊社會的種種不公,諷刺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歌頌了下層人民之間的互相同情和互相幫助。影片不乏喜劇笑料,同時也具有比較嚴肅的寫實風格。1965年,他又導演了兩部喜劇——根據湖南花鼓戲拍攝的《打銅鑼》和《補鍋》。
1966年,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時期,王為一和其他正直的藝術家一樣橫遭迫害。粉碎「四人幫」以後,王為一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創作,導演了故事影片《藍天防線》和《一個美國飛行員》。前者以七十年代初尖銳復雜的國內外階級斗爭為背景,描寫東南沿海某城市軍民在國慶前夕粉碎敵人派遣軍用飛機低空潛入進行搔擾破壞的陰謀,歌頌了以指導員楊平為首的解放軍指戰員、民兵英勇搶救台灣漁民的崇高行為。後者表現抗日戰爭時期,一個來華助戰的美國飛行員不幸機毀人落,受到日寇和偽軍的追捕,新四軍游擊戰士和群眾捨生忘死救出飛行員;飛行員的思想也因此而發生變化,分辨了真假朋友,同新四軍戰士和群眾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影片情節曲折驚險而又富於生活的情趣,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1981年,王為一導演了根據歐陽山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三家巷》。
2012年9月29日,第21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暨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頒獎典禮在紹興舉行,王為一獲金雞獎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