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電視劇電影獨立製片人年薪

電視劇電影獨立製片人年薪

發布時間:2024-07-27 14:45:50

⑴ 影視編導就業前景怎樣

影視編導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非常寬泛的,在專業學習中,可以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專業領域的全才也可以就專業中某一項成為一個高端人才。無論哪一樣,都可以有很好的職業前景。

影視編導專業包含:廣播電視編導、影視導演、戲劇影視文學、數字媒體等方向,主要學習導演基礎、攝像的技術與藝術、中外電影史、中外戲劇史、影視劇本寫作、小說寫作、紀錄片創作、電視欄目製作、電視欄目策劃、電視節目編輯(後期)、經典影片分析等。除此之外,編導專業還涉及到了藝術管理、文化產業管理、影視製片管理、文化傳播等專業方向。

畢業後可以從事編導、後期製作、視頻編導、視頻編輯、文案策劃、攝影師、視頻剪輯等工作,綜上所述,對影視編導專業就業前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如果想要人生充滿驚喜創意,那就學編導吧。

學習影視編導可以咨詢專業的培訓機構,湃樂思教育就很不錯。先後在全國各地開設了數十家教學中心,幫助數萬藝考生成功升學,並聘請全國藝考名師研發在線藝考課程,針對編導專業的考試要求,開展線上編導全程課,幫助學生夯實互聯網文藝、電影電視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分析能力,讓考生在文字創作、即興表達、電影鑒賞等方面均衡發展。

⑵ 影視後期製作工資高嗎

這就要看你的實力如何了,

電影剪輯師,一個片子20萬起;一集電視劇5000起;

紀錄片剪輯師,一集40分鍾8000起;

廣告剪輯師,一部2000起;

MV剪輯師,一個MV的剪輯8000起;

網路大電影剪輯師,一個片子是4-8萬;

網劇大概是6000-12000一集。

有實力,薪資自然就會高。


如果真的想在這個方面有所發展就一定要堅持充實自己,不斷學習。學習的話可以考慮一下王氏教育。

王氏教育有十九年品質保證,是中國數字藝術教育旗艦品牌,為龍頭CG教育企業,在全國擁有十三個校區,想知道王氏教育實體培訓有多強,免費試學下就知道了,點擊:線上+線下實體課免費預約試學+限時VIP會員—可下載網校APP 。

王氏教育除了師資上在業內有口皆碑,在教學研發上的投入更加出眾,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下載:繪學霸APP,上面有大量的課程視頻教程,有數萬新老學員在裡面交流和學習,同時還有成千上萬的公司在上面招聘,可以去搜索了解下。

⑶ 格利菲斯對電影發展的貢獻

大衛·格里菲斯
(英文全名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一般稱為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出生,1948年7月23日逝世),美國導演,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和《黨同伐異》(Intolerance)。
早年生涯
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並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迴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Biograph時期

格里菲斯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劇作家,1897年,格里菲斯取藝名勞倫斯·格里菲斯進入劇場從事表演和寫作,但結果並不理想。於是在1908年格里菲斯很不情願地加入了愛迪生公司,雖然申請的是編劇,但是埃德溫·S·波特(Edwin S. Porter)只給了他在影片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的一個表演角色。出演了自己的第一個電影角色後,格里菲斯為了養家糊口,馬上又作為電影演員加盟Biograph公司。但是當時Biograph的生意並不景氣,已經欠銀行二十萬美元,平均每個影片只能賣出不到二十個拷貝,而它的導演又生病。於是Biograph主動要求格里菲斯當導演,並允諾如果不成功還可以回去當演員。格里菲斯拍攝第一部影片是《多莉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Dollie,1908年7月14日上映)。在Biograph的五年多時間里,格里菲斯製作了幾百部影片,直到《貝斯利亞女王》(Judith of Bethulia,1914)。這個階段,又通常稱為格里菲斯的學藝階段(apprenticeship),從時間上又可以1911年為界分為兩個小階段。在此以前,格里菲斯在兩次合同上堅持用自己的藝名「勞倫斯」,在第三次合同上,格里菲斯主動把Biograph給他的合同上的名字由勞倫斯改回了David Wark (D.W.),說明他已經改變了自己對電影的觀念,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並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和這個行業聯系在一起。

初次開始導演,Biograph給格里菲斯搭配了1896年就加盟公司的資深攝影Billy Bitzer來幫助他拍攝,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合作,是影史上第一對完美的導演/攝影搭檔。在Bitzer的幫助下,一開始對電影導演一無所知,乃至每個場景布置都要Bitzer代做的格里菲斯在加盟Biograph的第二年就拍攝了近150部影片,Biograph也因為他成為炙手可熱的電影公司,以至於公司不得不在發行的影片里不時加入AB的防盜標志,以防止其它公司偷梁換柱。在Biograph時期,格里菲斯表現出對電影敘事的無以輪比的天賦,他不但學習一切電影技術需要的知識,還廣泛吸納新技巧,並發揚光大。他和攝影師Billy Bitzer一起,共同研究和發展出了一整套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為後來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愛的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創造出後來被稱為格里菲斯的最後一分鍾營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平行剪輯手法。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內報紙稱此技術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後格里菲斯很快將平行剪輯的技巧發展到普通的敘事,而不僅僅是最後高潮的段落。他也讓不止兩條線索平行進行。到1909年的A Corner in Wheat,故事取材於Frank Norris的兩部小說,故事也同時在三個地點平行進行,鄉下麥田窮苦農民的生活,麵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而且三個故事線里的人物和情節完全沒有交疊。通過對窮人和富人的平行剪輯,不僅能看到後來格里菲斯名作《黨同伐異》的影子,也能看到對蒙太奇技術的啟發。格里菲斯後來對這種剪輯手法運用的越來越純熟,到1912年,據The Moving Piture World雜志做的統計,在格里菲斯的影片The Sands of Dee里竟然有多達68個鏡頭,而同時期其它單本影片的鏡頭數一般只有它的一半甚至更少(一般一部單本電影的長度是10到16分鍾),比如同時期在美國大熱的義大利影片《Queen Elizabeth》,53分鍾卻只有23個鏡頭,可見格里菲斯的敘事技巧已經遠遠超越了同時代全世界的電影人。

格里菲斯也在景別上大膽前進。當時的影片,還習慣於演員頂天立地撐滿整個銀幕,而觀眾已經開始發現格里菲斯的影片里演員的腳常常在畫面之外了,Biograph以為這是格里菲斯的疏忽,卻不知道這是格里菲斯有意為之,好在觀眾沒有意見,也就讓格里菲斯繼續他的開拓。格里菲斯在影片中開始實驗不同的景別,到1910年的《Unchanging Sea》,格里菲斯將大全景加入到自己的鏡頭語言里,經典電影敘事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鏡頭語言已經都被格里菲斯找到。格里菲斯在景別上的進一步貢獻是在同一場景中根據劇情使用不同的景別和機位。這一做法徹底打破了舞台化的時空觀念,將一個場景空間拆分開來,表現出不同層次的細節,是電影敘事的一個重大突破。相比之下到1913年,著名導演Edwin S. Porter導演的《Prisoner of Zenda》里還是保持人物全身入鏡的一種景別,完全沒有任何進步。

另外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嗇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在影片《The Redman's View》里,被迫遷徙的Kiowa部落的印第安人先在一個全景里拉成一條線,再折向並從一側走過攝影機,最後在主角Silver Eagle和他父親走到中全景的位置上時停下,表現Eagle的父親病重倒下,在一個鏡頭里完成了多個景別的變化。格里菲斯對景別的追求也自然的讓他對攝影機的運動進行了大膽的發展。在此之前,攝影機的運動只限於左右和上下的搖鏡。在1910年以後,格里菲斯開始實驗其它的攝影機運動,比如更大的搖鏡,把攝影機放到汽車上。在《The Lonedale Operator》(1911)里,格里菲斯和Bitzer把攝影機放到運動的火車上,讓他的最後一分鍾營救看上去更加驚險刺激,壓迫觀眾的神經。在1914年的Cabiria移動出現之前,格里菲斯在攝影機運動上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此外格里菲斯也對布光的可能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早在1908年的影片《The Drunkard's Reformation》里,Griffith就大膽採用了火光作為光源。在1909年的影片《Pippa Passes》里,格里菲斯模擬了日光在一天中的變化。1916年格里菲斯說回顧自己在Biograph的日子,他非常喜歡這部影片。雖然格里菲斯以後很少用這種布光,但是這種布光顯然被其他電影人借鑒,比如Cecil De Mille的攝影師Alan Wyckoff就稱這種布光是「Rembrandt式布光」,並且在De Mille的影片中大量使用,如1915年的《The Cheat》。

格里菲斯和Bitzer還有很多其它的貢獻。比如淡入淡出,圈入圈出,"iris shot"。Bitzer對於圈出的手法非常自豪,因為通過圈出將畫面中心集中在一小塊焦點區域來引導畫面切換,既沒有過於唐突的跳躍,也不會讓心急的觀眾發出噓聲。

由於格里菲斯的影片中已經採用大量的中景甚至更近的鏡頭,他敏銳的意識到鏡頭的變化讓電影表演不同於舞台表演,特寫的出現讓演員不需要做出誇張的動作,從而獲得最接近真實生活的表演。格里菲斯的這種電影表演的觀念讓他旗下聚集了一批年輕的演員,除了Mary Pickford和Lionel Barrymore是成名舞台演員,其他很多演員,比如Mae Marsh、Dorothy Gish、麗蓮·吉許、Blanche Sweet等後來的明星以前都沒有表演經驗。從一定程度上格里菲斯是影史上第一個懂得指導演員表演的導演,比起其它電影公司,他不吝嗇時間進行排練,他影片的成功讓他能拿出別人四倍的工資留住演員。這些人在後來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時也一起跟格里菲斯離開了。

除了演員,大量電影工業的有生力量也從格里菲斯的團隊里最終走進電影圈,比如Mark Sennett在Biograph負責喜劇拍攝就為他後來創立Keystone打下了基礎。其它各時期從格里菲斯電影學校畢業的導演就包括埃里克·馮·斯特勞亨,格里菲斯影片里著名的Hun形象),Sidney Franklin,拉烏爾·沃爾什,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Wilkes),Allan Dwan(為《黨同伐異》里巴比倫一段設計了著名的推拉鏡頭),Tod Browning,Joseph Henabery(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林肯),Donald Crisp,Paul Powell等。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時期也在影片題材上廣泛取材,他拍攝的內容廣泛,除了最後一分鍾營救賴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劇,正劇等等。1912年的《The Musketeers of Pig Valley》被視作「幫伙片」的鼻祖。格里菲斯也開始大膽觸及社會問題,認為嚴肅的社會題材能夠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1909年他拍攝了《The Redman's View》,通過兩個印第安人在部落因為白人勢力擴展被迫遷徙時的愛情來反映社會問題(格里菲斯一生影片里有四十多部片子有關於印第安人的戲)。同年他還拍攝了反應貧富差距的《A Corner in Wheat》,以傳統清教徒的價值觀念對現代社會的經濟貧富差距問題進行了置疑。到後期格里菲斯拍攝的《貝斯利亞女王》已經有了史詩級的戰爭場面。在取材上格里菲斯開始傾向於使用現成的小說。另外格里菲斯說早期影片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法國人Charles le Bargy拍攝的《吉斯大公遇刺記》(L'Assassinat c Guise,1908),也是在美國最賣座的法國電影,這讓格里菲斯對華麗的歷史題材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1年後格里菲斯對電影藝術的全方面的追求讓他不願局限於單本劇的長度,他開始向時間更長,劇情更復雜的劇情長片發展。由於多本影片在美國逐漸興盛,Biograph公司答應格里菲斯拍攝兩本的電影。1912年格里菲斯在加州拍攝了三部兩本的電影,但是上映時卻遇到義大利大片《Queen Elizabeth》和《Quo vadis?》等影片的沖擊而默默無聞。從電影技術本身這些歐洲的film d'art影片遠遠比不上格里菲斯的影片的技術水平,但是大製作大場面帶來的大片效應卻讓它們成為了公眾的焦點,《Quo vadis?》近五萬美元的投資為製作者帶回了20倍的票房,義大利片場不得不24小時輪班倒的洗印拷貝才能趕上發行的需要。這些無疑對格里菲斯產生了影響。1913年他拍攝《貝斯利亞女王》的素材足夠一部長片,但是Biograph最後卻只讓格里菲斯剪出了一個四本的影片。由於影片花了三萬六千美元,超過預算一倍,Biograph的負責人決定將格里菲斯升職成不參與具體拍攝的製作總監。而同時為了迎合長片走紅的需求,Biograph和劇院製作人Klaw和Erlanger簽下協議,翻拍他們的舞台作品。

這一做法激怒了格里菲斯,於是1913年10月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以獨立製片人/導演身份加盟Reliance-Majestic,年薪5200美元。Relian-Majestic的頭Aitken允諾除了常規作品,格里菲斯一年可以拍攝兩部自己的獨立製作。而此後Biograph公司則每況愈下,在1915年宣告破產,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因為Biograph公司從來不宣傳自己的演員和導演,所有影片除了名字沒有其它信息,所以雖然人人知道Biograph的電影好看,卻很少有人知道格里菲斯。於是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後,在New York Dramatic Mirror周刊上發表廣告,列出自己指導的150部影片,公開宣布他就是讓Biograph成功的製片人。他在廣告里列舉了對電影藝術的創新:近景和特寫畫面,大全景,狄更斯式平行剪輯,懸念保持,圈出,自然的表演。雖然這些手法很難說是格里菲斯首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語言在格里菲斯手裡得到了相當系統化的使用,奠定了經典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他的影片在電影界得到了廣泛的贊許,成為普遍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影響深遠,這些都令格里菲斯無愧於電影之父的地位。
電影生涯的頂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是美國電影早期的兩個無法逾越的高峰,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其他電影。它們預示著格里菲斯達到了個人生涯的頂峰,也展示了電影技術上的最佳手法,為電影開始爭取作為藝術的地位,並斷然指出:電影是美國社會最強大的社會力量之一。

這兩部影片的誕生絕非偶然,都是導演五年緊張工作的結果。早在Biograph公司時期,格里菲斯就醞釀著這兩部作品。在離開Biograph公司後,格里菲斯為新公司製作了四部影片,都不是他所喜愛的。隨後,格里菲斯得到了《同族人》(即後來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拍攝權,發現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故事。格里菲斯開始大規模投入拍攝這部電影,他不僅全盤負責創作,連所有雜務都包了下來。

參照:
http://www.mtime.com/my/856068/blog/645814/
http://ke..com/view/1285481.htm

⑷ 製片人怎麼賺錢

問題一:導演,編劇,製片人他們都是怎麼掙錢的?最終還是靠觀眾嗎? 票房說明一切,根據業務洽談,一般導演、儲劇、製片、演員都會拿到分層。
賣碟片也可以賺到一部分
還有就是賣電視版權及翻拍版權等

問題二:電視劇的製片人有錢賺嗎?從哪裡賺的? 電視劇製片人:為電視劇的製作和公演提供資金並進行監督的人。
製片人一般指電視劇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負責統籌指揮影片的籌備和陵扮投產,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
製片人大多懂得電視劇藝術創作,了解觀眾心理和市場信息,善於籌集資金,熟悉經營管理。電視劇生產中有時把製片人稱為監制。
通俗講「製片人」就是投資者或者能夠拉來贊助的人。

問題三:電影是如何賺錢的? 一部影片的誕生主要有製作、融資和發行三個方面,製片人需要考慮這三方面的商業形式。通常情況下有以下四種可能性,但需注意,這種分類不是絕對的,很多影片會綜合不同門類的特徵,因此每部影片的合同都可能是一種「創新」。
第一種:分步驟投入。資金分幾步到位,合同中規定,當某些條件滿足時,如劇本完成、卡司選定等,下一步的資金便自動到位。第二種:包裝買賣、貨成交易。製片人或經紀人先將影片的要素組合好,如確定劇本、主要演職員、拍攝計劃等,然後找一家電影公司,以求得到它們的投資。一旦對方答應,簽下合同,然後拿著合同再去找別的資金,包括銀行貸款。等影片拍竣,電影公司便來提貨(拿底片)。第三種:預售或稱賣片花。在一部影片尚未拍攝完成前,先將影片的發行和放映權分門別類賣出去,但是,賣片花得到的一般不會是現金,而是期票,因此製片人需要到銀行去按一定折扣兌換成現金。賣片花的成功率一要看製作班子的陣容,二要看行情。一般情況下,一部影片靠預售大約能得到60%的製作費用。第四種:私人集資。一般只適用於低成本影片,由製片人通過私人渠道融資,需要成立有限合夥公司。
資金的多寡、融資的難易,是跟製作方對影片的控制權成反比的。預算越高,資金由好萊塢大廠包辦,往往意味著製作方必須放棄諸如劇本的定稿、卡司的選擇、最終剪輯權等藝術許可權。如果是電影公司負責開發項目並發行,那麼,製片人只是一個雇員而已。所謂的「獨立製片人」,真正的獨立程度因人因項目而異。製片人策劃工作做得越多,籌集到的資金越多,他的獨立程度也就越高。隨著製片人工作「能耐」及職能的增加,電影公司的重要性就相對削弱。在電影公司承擔的各種角色中,關鍵的不是製作,也不是融資,而是發行。
發行聽起來很簡單。西方的電影院大多掌握在幾條院線手裡,發行商不就是跟固定的幾個客戶打打電話,介紹產品,然後在報紙和電視上打打廣告?的確,發行工作無非就是那麼幾件事,但你若不進那個圈子、不是八大電影公司之一,你就根本做不到這些工作。發行商和放映商歷來有矛盾,但它們之間的你爭我奪彷彿是老夫老妻吵架,別人休想乘機插一腳。
在鏈談北美市場,放映商的提成有兩種方法:一是收取一筆固定租金,然後再提一個較小的比例;另一種是不收租金,但提一個較大的比例,另外,提取的比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高。按照業內規矩,發行商在北美市場提成30%,海外市場(指北美之外)提成40%。注意:這里說的發行提成沒有包括廣告費,那些都是另算的。而且,按現在的行規,一部商業大片,宣傳費按製作費的大約50%來預定。
至此,我們來算一下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大片,製作費花了5000萬美元,北美市場賣了1億美元的票房。它是不是一舉賺了5000萬美元呢?非也。首先,媒體報道的1億美元票房沒有減掉放映商的所得。讓我們採用前面介紹的公式,即發行商從中拿回7000萬美元的收入。接著,發行商需要提取它的30%,剩下的就成了4900萬美元。而那5000萬美元製作費還需要加上2500萬美元(即5000萬美元的50%)的廣告宣傳費,這一算下來,就成了7500萬美元支出減4900萬美元收入,變成了虧損2600萬美元。怎麼樣?傻眼了吧?
周邊收益才是搖錢樹
好萊塢不靠票房掙錢早已成為經濟學家研究的課題,美國著名的好萊塢經濟學家愛德華・艾波尺喚灶斯坦在他的研究中點破了這塊藝術聖地的經營之道:今日的好萊塢已經不再是「夢工廠」了,本質上它已經變成一種服務機構――一個關於夢想的交換所。
好萊塢有了新的生存之道,由於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視,巨大的家庭娛樂市場正向電影公司頻頻招手。現在,只有不......>>

問題四:一般一部電影,製片人能賺多少? 製片人其實就是這部影片的老闆.所以在所有收入中減去製片成本,演職員和導演的報酬等一切開支,就都是製片人的了.

問題五:電影和電視劇分別是靠什麼賺錢的,大概有多少,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投資方各拿多少 電影主要靠票房和廣告贊助,電視劇主要靠版權和廣告贊助等等,其他不詳。

問題六:製片人就是投資的人嗎? 製片人可以看成是合夥人,出資人,出錢的老闆。影片最後的收益就是他們的利潤。他們就是通過投資拍電影來賺錢的。就是做生意啦,當然也有賠的。
華納公司是主要承擔製作方面的,公司有時也會有部分資金投資到影片製作中去。
是滴,他們都很有錢。什麼再大的腕在他們面前也只是給他們打工的。
一部電影往往會是由幾方投資人共同出錢拍攝的,一方面為了規避風險,另一方面為了能更好的打開影片銷售市場,宣傳渠道,做好後續開發(相關的書籍,電玩,網游,音樂原聲碟,玩具,dvd,電視台購買播揣權)等等。一般都是成立一個股份公司,幾個股東按出資比例分錢。
監制一般會由某位製片人擔當,相當於總經理,全面負責並監督這些錢都用到什麼地方了,怎麼用的問題。

問題七:拍一部戲最賺錢的是誰?製片人? 投資方 導演 演員 讀賺錢

問題八:拍一部電影是誰出資拍攝?是導演還是製片人?賺的錢誰分最多? 一般來講,出品人 是出資方
導演是整部影片的拍攝總指揮
製片人負責對電影質量的把控
認真作答,望採納~

問題九:做製片人是不是很賺錢?明星做了製片人的比如林心如范冰冰 他們為何賺那麼多?? 選秀藝人是真窮

問題十:導演是怎麼賺錢的?詳細說 利用票房,可是成本太高,一般人做不了這個生意

閱讀全文

與電視劇電影獨立製片人年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星馳拍電影花絮搞笑 瀏覽:927
電影院飲品店 瀏覽:482
應該是法國電影女孩子喜歡跳舞 瀏覽:872
低成本大電影 瀏覽:456
歌曲失控是什麼電影的插曲 瀏覽:329
電影院幫男朋友打飛 瀏覽:546
2015年以來高分電影 瀏覽:898
戛納電影節摔跤的毯星是誰 瀏覽:64
2017寧波電影院票房排行榜 瀏覽:160
電影大全谷峰 瀏覽:422
黑字美國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27
賈冰演搞笑電影有哪些 瀏覽:522
2019海南國際電影節肖戰 瀏覽:776
判我有罪電影2016 瀏覽:879
2010電影票房內地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95
俄羅斯油輪被劫持的電影 瀏覽:588
美國外星公主逃難到地球的電影 瀏覽:779
成龍電影mp42017 瀏覽:682
如何穿越電影下載 瀏覽:437
新哥斯拉2016電影影評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