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鄧小平,1928》觀後感
1922-1926年間,中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單上海一地就有145家。眾多電影公司的出現,造就了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繁盛時期。
1927年
蘇聯電影導演雅可夫•布里奧赫來上海拍攝新聞紀錄片《上海紀事》。該片紀錄了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上海人民的生活和斗爭。
古裝片熱在中國影壇出現。本年度出現的影片有大中華百合公司拍攝的《美人計》、上海影戲公司拍攝的《盤絲洞》、民新公司拍攝的《西廂記》等。此外,武俠片也初現端倪,大中華百合公司拍攝的《王氏四俠》和友聯公司的《兒女英雄》引人關注。
1928年
明星公司拍攝的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集)上映。影片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上映後創下了國產影片最高賣座紀錄。其後,明星公司接連拍攝了18集。同時,其他公司受此影響,也紛紛拍攝武俠片,掀起了武俠片的熱潮。在1928-1931年生產的近400部影片中,武俠神怪片佔250部左右。
9月,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電影檢查規劃》,通令於翌年實施。
1929年
上海夏令配克影戲院安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放映機,首映有聲影片《飛行將軍》(僅有聲響,並無對白),引起轟動。半年後上海所有的高級電影院均安裝了有聲電影放映設備。
國民政府在滬設立戲曲電影審查會。由上海市政府公安、社會、教育三局聯合組成電影檢查委員會。此後,凡國產影片在滬上映,事前均須經上海租界工部局警務處和市電影檢查委員會審查。
武俠片熱繼續高漲。本年度出現的主要影片有《火燒紅蓮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俠續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兒女英雄》二至三集、《紅俠》、《風流劍客》、《飛行大盜》、《白玫瑰》、《關東大俠》等。
1930年
國民政府頒布《電影檢查法》,另由內政部和教育部擬訂《電影檢查法施行規則》和《電影檢查委員會組織章程》,頒布施行。
以「大中華百合」為首的幾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合並組成「聯華影業公司」。「聯華」主張的「復興國片,改造國片」的運動,與電影商業化潮流的熱浪相悖而行,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該公司存在的8年間,共攝制影片近100部,終形成了與「明星」、「天一」三足鼎力的格局。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野草閑花》上映。該片採用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插曲《尋兄詞》配音,這是中國電影的第一首插曲。
華威貿易公司製造成功第一部國產有聲電影放映機,取名「四達通」。
1931年
3月,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問世。該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攝制,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方法。
5月,友聯影片公司攝制的有聲片《虞美人》在夏令配克影戲院上映,該片與《歌女紅牡丹》系同時投拍。
6月,「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影片公司聯合拍攝的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青》上映。該片是租用日本的有聲電影設備在日本拍攝,後在抵制日貨的愛國熱潮中受到觀眾的抵制。
九一八事變後,明星影片公司組成明星救國團,聯華影片公司組成聯華國人抗日救國團,開展「抵制日貨」活動。
10月,天一影片公司攝制的《歌場春色》上映,這是第一部在中國本土攝制的片上發聲影片。
1932年
1月28日日軍炮擊上海,一二八戰爭爆發。設在虹口、閘北和江灣地區的電影公司及16家影院皆毀於炮火,上海的30餘家中小電影公司均被迫停業。
3月,國民政府內政部和教育部聯合組成電影檢查委員會,翌年3月更名為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隸屬行政院,由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指導。
5月,《電聲日報》創刊。該報創刊後隨即舉辦「電影皇帝」評選,評選結果,「聯華」主要演員金焰當選為「電影皇帝」。1934年1月,該報改名《電聲周刊》,發行數量不斷增加,成為30年代發行量最大的電影刊物之一。
一二八事變後,上海各電影公司紛紛攝制抗日題材影片,主要有明星影片公司的故事片《戰地歷險記》、新聞紀錄片《抗日血戰》、《十九路軍血戰抗日》(第一集)、故事片《上海之戰》、動畫片《民族痛史》;聯華影片公司的故事片《共赴國難》、新聞紀錄片《暴日禍滬記》、《淞滬抗日將士追悼會》、動畫片《血錢》;天一影片公司的有聲新聞片《上海浩劫記》;惠民影片公司的《十九路軍光榮史》;暨南影片公司的《淞滬血》;慧沖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日血戰史》;錫藩影片公司的《中國鐵軍血戰史》;亞細亞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敵血戰史》等。這批影片在內地和南洋上映後,受到輿論的稱贊。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對上海各電影公司發出禁止拍攝抗日影片的「通告」,宣稱:「以後關於戰爭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攝之列……」
「劇聯」的影評小組成立。這是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影評組織,它通過茶話會、座談會等形式歡迎影評工作者自由參加。影評小組先後在不少報刊上開辟了電影副刊作為影評陣地。
1933年
明星影片公司設立卡通科,「萬氏兄弟」進入卡通科工作。
2月9日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在上海成立。會議選出黃子布(夏衍)、陳瑜(田漢)、洪深、鄭正秋、聶耳、蔡楚生、史東山、孫瑜、金焰、沈西苓等31人為執行委員和候補執行委員,由夏衍、聶耳、沈西苓分別擔任文學部、組織部、宣傳部的領導工作。
2月,義大利在米蘭市舉行國際電影賽會,邀請中國選送影片參賽。經過電影檢查會初選及復選,決定選送6部影片參賽,計有:「聯華」的無聲片《都會的早晨》、《城市之夜》、《野玫瑰》、《三個摩登女性》、《北平大觀》,以及「明星」的有聲片《自由之花》。這是中國最早參加的國際電影活動。
同月,《明星日報》發起的「電影皇後」選舉揭曉,胡蝶以21334票當選為「電影皇後」。3月28日上海電影界假座大滬舞廳,舉行「慶賀胡蝶女士當選電影皇後,航空救國游藝茶舞會。」大會向胡蝶頒發了「電影皇後證書」,並發行《電影皇後紀念冊》。
同月,《電聲日報》經過3個月籌備的「明星名片大選舉」揭曉,當選「中國十大明星」之第一名為胡蝶,第二名為阮玲玉,第三名為金焰;當選「外國十大明星」之第一名為珍妮•蓋諾,第二名為葛萊泰•嘉寶,第三名為麥•唐納。
3月,中國共產黨電影小組成立,組長夏衍,組員錢杏邨(阿英)、王塵無、石凌鶴、司徒慧敏。電影小組開展了劇本創作、影片評論、輸送新人、介紹蘇聯電影等活動。
中國教育電影協會舉行第一屆全國國產影片評選大會,聯華影片公司出品的《人道》獲默片一等獎,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自由之花》獲有聲片一等獎。
5月,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的製片機構「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在南京成立。
9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在「電影事業指導委員會」下設立「劇本審查委員會」和「電影檢查委員會」,以替代原直屬國民政府內政部和教育部主管的「電影檢查委員會」。
11月12日,在藝華公司攝制《烈焰》、《中國海的怒潮》等以反帝抗日和階級斗爭為內容的影片之際,國民黨特務組織指使暴徒30多人以「中國電影界鏟共同志會」的名義,沖入藝華公司,進行打砸和破壞,此即中國電影史上的「藝華被搗毀事件」。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狂流》、《春蠶》上映。前者為第一部左翼電影;後者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是中國新文藝作品第一次搬上銀幕。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三個摩登女性》上映,該片是左翼電影運動產生了廣泛社會影響的影片之一。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都會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
國民黨特務機構以「中國青年鏟共大同盟」的名義向各報館散發《鏟除電影赤化宣言》,恫嚇各製片公司:「以後絕對不得再攝制宣傳赤化、危害國家、描寫階級斗爭、挑撥民族惡感的影片,對於社會病態黑暗面的描寫,亦應竭力避免,以符合教育社會的旨趣。」《宣言》還警告各公司不得使用田漢、夏衍、茅盾、沈西苓、樓適夷、許幸之等人的作品,「其擔任導演者也應迅速辭退」。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該片是中國無聲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姊妹花》在上海新光大戲院上映,連映60天,創當時最高賣座紀錄。蝴蝶在片中一人飾演姐妹兩個性格不同的角色。該片在營業上的成功挽救了明星公司的經濟危機。
國民政府實業部派遣聯華影業公司總經理羅明佑為電影考察專員,赴日、美、英、法、德、意等國考察電影業。
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內政部、教育部和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共同組成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主持第二屆國產影片比賽。評委會從10部參賽片中評選出《人生》為無聲片第一名,《姊妹花》為有聲片第一名。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連映84天,超過了《姊妹花》的賣座紀錄。
迫於反動勢力的壓力,明星影片公司解除夏衍、錢杏邨和鄭伯奇三人的「編劇顧問」職務。夏衍轉移到電通影片公司。
12月,電通影片公司的創業作品《桃李劫》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這是中國第一部以聲音作為藝術手段創作的有聲影片。
1935年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大路》及《新女性》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後者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後一部影片。
2月21日~3月2日,蘇聯舉行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中國派遣由周劍雲、陶伯遜、余清、黃謙、胡蝶、顏鶴鳴、孫桂籍(翻譯)共7人組成的代表團攜片參展。參展影片為:明星公司的《姊妹花》、《空谷蘭》、《春蠶》、《重婚》,聯華公司的《大路》、《漁光曲》,藝華公司的《女人》,電通公司的《桃李劫》)。
中國影片《漁光曲》(導演蔡楚生)在莫斯學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 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影片。
3月8日,著名演員阮玲玉因婚姻生活的不幸,社會惡勢力的迫害以及小報記者的誹謗,於三八婦女節前夕,留下「人言可畏」的遺言,服毒自殺。同月14日,舉行出殯送葬儀式,沿途送葬者達30萬人之多。
電通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風雲兒女》上映。影片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於1949年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被確定為國歌。
7月16日中國電影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編導鄭正秋因病逝世,終年47歲。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以「鄭正秋盡瘁影業,功在社會教育,特請中央准請褒獎和撫恤遺族」。
電通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都市風光》上映,這是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
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製作完成,該片由萬氏兄弟繪制,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936年
1月,由歐陽予倩、蔡楚生、周劍雲、孫瑜、費穆、李萍倩、孫師毅等人發起的上海電影界救國會宣告成立,並發表成立宣言。宣言要求:一、「堅持領土主權完整」、「收復失地」、「保護愛國運動及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和攝制電影自由」,同時提出四項主張:「全國電影界聯合組織救國的統一戰線,參加民族解放運動;二、撤廢現行的電影檢查制度;三、用自己組織的力量,檢查一切反大眾化要求的影片的製作,並制裁一切直接間接有害民族解放運動的中外影片的放映;四、動員整個電影界的力量,攝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上海電影界救國會的成立及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中國電影進入了「國防電影」(抗日)運動的新階段。
2月11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發表《告國人書》說:「前聞共產黨密議,欲利用文化團體及知識分子,在救國的口號掩護之下,作卷土重來之計。果然不久,上海即有電影救國會之出現,不久又有文化救國會之產生」,又說各救國會的宣言,「不曰反對中央,即曰顛覆政府」。翌日,歐陽予倩代表電影界救國會向報界發表聲明,對《告國人書》中的不實之詞提出了辨正。
國際電影大師卓別林攜同夫人寶蓮•高黛及寶蓮的母親亞爾泰•高黛訪問上海。著名電影演員胡蝶在國際飯店設宴招待,陪客中有京劇藝術家梅蘭芳。卓別林還會見了電影導演史東山和演員韓蘭根、劉繼群等人。
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持的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根據「三分娛樂七分教育之原則」,評選出1935年出品的「佳片」7部,各片名次如下:1.《凱歌》(藝華影業公司),2.《天倫》(聯華影業公司),3.《母親》(天一影片公司),4.《小天使》(聯華影業公司),5.《長恨歌》(新華影業公司),6.《翡翠馬》(明星影片公司),7.《船家女》(明星影片公司)。評委會還對當選影片的創作人員進行獎勵,受獎者共65人。
藝華影業公司攝制的「軟性影片」代表作《化身姑娘》上映,受到左翼和進步的電影評論工作者的尖銳抨擊。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新片《迷途的羔羊》上映,這是中國第一部以流浪兒童為題材的影片。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國防影片《狼山喋血記》上映。影片以寓言式的故事,暗示人們團結起來,抵抗野獸的入侵。
1937年
新華影業公司攝制的抗日題材影片《壯志凌雲》上映。
1月,電影演員陳波兒率領上海婦孺前線慰問團赴綏遠、察哈爾抗日前線慰勞抗日將士,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張家店》、《走私》等。
同月,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聯華交響曲》上映。影片由8個小故事組成,「聯華」大部分編導和演員都參加了這部「集錦片」的拍攝,
2月,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壓歲錢》上映。
2月,新華影業公司攝制的「恐怖片」《夜半歌聲》上映,創當時票房最高紀錄。
4月,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十字街頭》上映。
6月,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馬路天使》上映。
由國民黨中宣部主持的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評出1936年出品的「優勝片」6部,各片名次如下:1.《小玲子》(明星影片公司),2.《壯志凌雲》(新華影業公司),3.《女權》(明星影片公司),4.《新婚大血案》(藝華影業公司),5.《母愛》(民新影業公司),6.《狼山喋血記》(聯華影業公司)。
7月,電影界工作人協會在上海成立。歐陽予倩、蔡楚生、沈西苓、史東山、許幸之、司徒慧敏、應雲衛、白楊、柯靈、金山等39人當選為常務委員,並在該協會上成立了中國電影界救亡協會(後改名為中國電影界救亡委員會)。兩個協會一致號召電影工作者以實際行動為抗日戰爭服務。
七七事變後,上海各劇團、各電影公司的主要演員近百人參加了大型話劇《保衛蘆溝橋》的演出。該劇每天演出日夜兩場,一直持續到八一三戰爭爆發才告停止。
8月,日本在被其佔領的長春建立了「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滿映」至1939年全部建成,為其時亞洲最大的電影製作基地,其主要管理和創作人員均為日本人,以後又吸收了一些中國職員。滿映是日本對華文化侵略的重要機構,開始時主要拍攝宣傳日本侵略政策的電影。從1937至1945年,滿映共拍攝了200餘部為侵華戰爭進行宣傳的故事片及大量紀錄片。
9月,上海電影工作者陳白塵、沈浮、孟君謀、白楊、吳茵、周曼華、龔稼農、等34人組成上海影人劇團,先後赴成都、重慶演出救亡話劇,經費由夏雲瑚籌集。
10月17日,上海電影界救亡協會成立。
11月,日軍佔領上海。在其它外國租界里繼續生產的中國電影被稱為「孤島電影」。孤島電影至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區而結束。在此期間,「孤島」地區共成立了20多家電影製片廠,拍攝了250餘部影片,形成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之後又一次商業電影的熱潮。
中央電影製片場攝制了科教片《農人之春》。該片於翌年在布魯塞爾科教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科教片獎。
1938年
1月29日,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
滿映在北平成立分支機構「新民映畫協會」,控制華北電影發行,並拍攝了為日軍侵華戰爭進行宣傳的短紀錄片。
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武漢漢口建立(簡稱「中制」)。該製片廠的前身為1935年建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政訓處所屬的「漢口攝影場」,重組為中國電影製片廠後改歸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許多抗日救亡演出隊中的進步電影工作者被調入該廠。該廠的建立是基於抗戰需要進行的軍事機構調整,是抗戰時期大後方最大的電影製片機構,並附設中國萬歲劇團、中制合唱團及10個放映隊。
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抗日題材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和《八百壯士》上映。這是第一批集中出現的抗日題材的故事片。
9月,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在延安成立(習稱「延安電影團」)。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早的電影製作和放映機構。
同月,中國電影製片廠因武漢瀕於淪陷,遷往重慶,並進一步吸收了大量進步電影工作者作為創作力量。
中央電影攝影場遷往重慶,並成為抗戰期間大後方規模僅次於「中制」的電影製作機構。
蔡楚生等導演在香港拍攝了《血濺寶山城》、《正氣歌》等粵語抗日題材影片。
1939年
上海華成影片公司出品《木蘭從軍》,連映85天。這是「孤島」電影借古喻今,鼓舞人民抗日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大晚報》刊登14位影評人聯合署名文章,推薦《木蘭從軍》。
延安電影團攝制了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
中央電影攝影場攝制了《孤城喋血》、《中華兒女》等抗戰電影。
中國電影製片廠繼續拍攝了《保家鄉》、《好丈夫》等抗日電影。
日偽在南京成立中華電影公司。該公司由日本東寶映畫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南京汪偽集團共同投資,主要為壟斷華中、華南敵占區的影片發行,並攝制為日寇侵略政策服務的新聞紀錄片。
日偽以「新民映畫協會」為基礎,在北平建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任務仍為壟斷華北地區的電影發行,並攝制侵華宣傳影片。
上海新華、華新、華成三家電影製片公司合並改組為中國聯合影業公司(簡稱「國聯」),由張善琨擔任總經理,其後攝制了一批重要作品。
1940年
中國電影製片廠攝制了《東亞之光》、《勝利進行曲》、《塞上風雲》等8部抗日題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戰紀錄片《民族萬歲》。
上海「孤島」電影中出現的《梁紅玉》、《蘇武牧羊》、《岳飛盡忠報國》、《西施》等一批具有愛國思想的影片受到觀眾的歡迎。
上海民華影片公司在「孤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孔夫子》在金城大戲院上映,同時並編輯出版《孔夫子》特刊一本。
汪偽政府頒布《電影檢查法》,並成立電影檢查委員會。
1941年
表現忍辱負重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巨片《西施》上映。該片由此前成立的中國聯合影業公司攝制。
中國聯合影業公司攝制的影片《家》(上、下集)上映。該片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張善琨、卜萬蒼、王次龍、徐欣夫、方沛霖、楊小仲、岳楓、李萍倩、吳永剛和陳翼青10名導演聯合執導,公司中的著名影星陳雲裳、顧蘭君,陳燕燕、袁美雲、梅熹、劉瓊、王引等全部參加了演出。
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片長80分鍾)問世。該片由中國聯合影業公司攝制,萬氏兄弟主持製作。
12月,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租界,「孤島」電影結束。
1942年
4月,在日軍和汪偽政府的操縱下,新華、華成等12家中國電影公司實行合並,成立了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聯」),由此前成立的「中華電影公司」投資。公司董事長為汪偽政府宣傳部長林柏生,副董事長川喜多長政(日),經理張善琨。「中聯」至1943年結束,共攝制影片50餘部,大多為愛情倫理片。
八路軍延安電影團拍攝了《南泥灣》等紀錄片。
《小老虎》、《故鄉烽火》、《民族的吼聲》等一批粵語抗日題材影片在香港問世。此後,隨著香港淪陷,香港影壇也陷於沉寂。
㈡ 270分啊~~~大家幫我找找大作家 夏衍 的研究資料~~謝謝
祖籍河南開封,1900年10月30日生於今浙江杭州彭埠鎮嚴家弄,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1919年,在家鄉參加五四運動,與同學一道發起並創辦了當時浙江第一本進步刊物《雙十》(第2期改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及翻譯工作,譯有高爾基的《母親》等外國名著。
1929年,與鄭伯奇等組織上海藝術社,首先提出「普羅列塔利亞戲劇」的口號,開展無產階級戲劇活動。
1930年,加入左聯,當選為左聯執委。
1933年後,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員、電影組組長,為中國進步電影的開拓者、領導者。創作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及報告文學《包身工》,對上世紀30年代進步文藝產生巨大影響。抗戰爆發後,在上海、廣州、桂林、香港主辦《救亡日報》、《華商報》,後輾轉到重慶,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主持大後方的文化運動,曾任《新華日報》代總編。改編創作《祝福》、《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等理論專著及《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等。
新中國成立後,當選為中國文聯第一屆全委會委員。
1955年,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主管電影及外事工作。
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常務理事。
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再次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同年,出席中國影協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當選中國影協主席。
1988年,出席第五次全國文代會並致開幕詞。
1994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榮譽稱號。
1995年,在北京醫院逝世。
夏衍在充滿驚濤駭浪的20世紀中國文壇上奮戰70載,以不知疲倦的獨特品格、英勇善戰的輝煌業績,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與愛戴,成為我國卓越的新文化運動先驅者、文化戰線領導人。
在「夏衍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夏衍艱苦拼搏的一生、卓著奉獻的功業,有了進一步擴大與加深的理解。這位世紀老人在眾多的文化領域不倦地開拓、耕耘,成就斐然,彪炳千秋。
一
孫家正同志說:「夏衍是中國電影的根。」真乃一語中的。
夏衍對於中國電影發展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20世紀30年代初期,由於斗爭的需要,黨組織派夏衍進入文化界,並深入到電影界。遵奉黨的「將令」,他全力以赴地投入新的征程,與鄭伯奇將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的《電影導演論》、《電影腳本論》翻譯介紹到中國,奠定了中國電影重視文學創作與導演運用蒙太奇語言的理論基礎。猶如「竊火者」將火種與技藝送到人間。
隨後,黨組織決定成立以夏衍(化名黃子布)為組長的電影小組,開拓左翼文化陣地。他們在上海各主要報刊陸續開辟了電影副刊,發表大批有分量的電影評論文章;加強了左翼電影隊伍的組織工作,形成了一支相當強大的創作力量;大力譯介蘇聯電影創作及理論,由夏衍化名丁謙平翻譯刊出蘇聯有聲電影劇本《生路》,這是中國翻譯的第一部蘇聯電影劇本……他們用辛勤的勞動與有力的斗爭,促進了1933年左翼電影創作高潮的出現,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其中,不可磨滅地記載著夏衍的勞績與奉獻。
為了摸索電影創作的規律,他成了電影院里特殊的常客,手持秒錶、手電筒與筆記本,一部電影要看上幾遍。用他自己的話說:「先看一個鏡頭是遠景、近景還是特寫,然後分析這個鏡頭為什麼這樣用,為什麼能感人。一個鏡頭或一段戲完後,用秒錶算算幾秒鍾或幾分鍾,然後算算一共多少尺長。這樣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加以研究,逐漸掌握了電影編劇技巧。」
夏衍創作的第一部電影《狂流》,於1933年3月問世,在上海引起轟動。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中國新電影真正的誕生。它第一次把攝影機對准農村,稱得上是中國電影第一部現實主義傑作。同年,他向觀眾奉獻了4部優秀劇作;此後每年均有兩部以上影片問世。10餘部姿態嶄新的電影,以廣闊的生活視野、鮮明的主題思想、巧妙的藝術構思,贏得了廣大觀眾,奠定了他在電影界備受尊崇的地位。
《春蠶》是茅盾的力作,夏衍成功地把它搬上銀幕,開創了將名著改編為電影的先河。這也是將中國新文藝作品改編為電影的第一次嘗試,獲得觀眾、文藝界和魯迅先生的贊揚。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在20世紀80年代義大利舉辦的中國電影回顧展上,《春蠶》又受到西方電影同行的贊美。新中國成立後,夏衍又創造性地把《祝福》(魯迅)、《林家鋪子》(茅盾)、《憩園》(巴金)、《我的一家》(陶承)等改編為電影搬上銀幕,使之成為我國電影史上的名作,達到電影藝術的高峰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夏衍寫於20世紀50年代的《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是一部電影藝術創作理論的重要著作。裡面既有從事電影創作的寶貴經驗總結,又有電影藝術領域普遍規律的概括與闡述。歐陽予倩評之曰:「言簡而意賅,語近而旨遠,對於學習編電影劇本和話劇劇本的人都是很好的路標。」此書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電影工作者案頭必備的著作。
新中國成立後主管電影的夏衍,還常常動手為他人修改劇本。許多著名影片的腳本都經他親筆改過,如《青春之歌》、《五朵金花》、《風暴》、《聶耳》、《白求恩大夫》等。《早春二月》經他修改的地方多達240多處。鄧小平同志曾贊之為「電影醫生」。
夏衍對於中國電影事業作出的不朽貢獻難以盡述。在這位前驅者從事革命文藝工作65周年之際,國務院特授予他國家有傑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榮譽稱號。
這,就是深受電影界景仰的一代宗師夏衍。
二
夏衍在戲劇領域呈現出卓爾不群的大家風范。他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戲劇創作至50年代止,20年間發表多幕劇、獨幕劇、翻譯劇、與友人合作劇等近30部之多,其中《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芳草天涯》以其永久的藝術魅力而被認為是他的3部具有經典意義的代表作品。他的劇作對中國話劇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也使他成為中國話劇史上獨樹一幟的著名劇作家。他的常用名「夏衍」也正是由於其第一部多幕劇《賽金花》的發表、公演與轟動而聞名於世的。
綜觀夏衍的話劇創作,從思想到藝術確有自己的突出特色。其一,它們是鮮明的政治性、強烈的時代感與嫻熟的藝術表現力的有機統一。他的劇作無不環繞著時代、社會與人生展開,但又總是通過藝術的手段加以表現。因其中大部分寫於抗日戰爭時期,故而內容幾乎都與抗戰有關,無不貫穿著全民抗日的時代氛圍。他善於從社會一隅的現實事象中描寫舊時代的變質和沒落、新時代的誕生和成長。他一方面通過劇中的人物與故事,反映那個令人窒息的黑暗時代;另一方面又寄託無限希望與憧憬。正因如此,他的劇作每每在觀眾和讀者的心頭,勾起他們的悲苦與歡欣。著名評論家唐弢先生譽之為「一首首沁人心脾的政治抒情詩」。
其二,夏衍劇作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他所熟悉的普通的小人物。他擅長描寫一些出身不同、教養不同、性格不同,但同有一顆善良心的人。他常常把這些人物放置在一個特殊的環境里,讓他們蹉跌、創傷、愛憎、悔恨,最終達到一個可能到達的結局。他筆下著重歌頌的正面人物,也總帶有缺點,帶有時代與階級的烙印,因而顯得更真實、更自然。描寫人物,他以塑造性格、深入發掘內心世界為主要藝術手段。他嚴格要求自己的人物要有血有肉,要符合生活的邏輯,要真實。他說,只有真實才能令人信服,只有通過人物真實、復雜的思想感情,才能與觀眾交流,激起共鳴。他以細膩的心理描寫,准確再現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他以洗練的動作勾勒,深入剖示人物獨特的內心感受;他以有機的情境渲染,使人物所處環境構成生活不可分割的整體。這些獨到的手筆,昭示了夏公卓越的藝術功力。
其三,夏衍劇作的藝術結構單純集中、嚴謹勻稱、意境深遠,與他整個藝術風格相統一。他的戲劇情節總是緊緊圍繞著主題而發生、發展,很少有旁生的枝蔓,譬如《芳草天涯》。他很注意戲劇結構的起承轉合,講究布局謀篇,例如《上海屋檐下》。有人說他的戲過於平淡,我們恰恰認為這正是他的獨特之處,正是他不同於別人的藝術追求。他總是把筆力用於渲染沖淡、深遠的意境,從中深入刻畫人物精神的振盪、心靈中的搏鬥,比如《法西斯細菌》。他的劇作結構技巧自然、合理,不露痕跡,幾乎讓人覺察不到作家的匠心,彷彿是生活的自然流淌,而這正是夏公與眾不同的藝術才華。
夏衍的劇作,對後人顯示著悠久的藝術生命力;夏衍富有真知灼見的戲劇觀念,對戲劇創作藝術規律的探索與總結,對於後代同樣具有長久的啟迪作用。
三
20世紀20年代後期,正是中國最黑暗的時代,夏衍首先以翻譯外國理論書籍及文藝作品在上海站穩了腳跟,並以翻譯家沈端先的名字為文壇所知。他的第一部譯著是法國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倍倍爾撰寫的《婦女與社會主義》。這是一本最早、最忠實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婦女問題的著作;也是經過他的筆,第一本被介紹到中國的關於婦女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出版後在婦女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我國早期婦女運動工作者鬍子嬰寫於上世紀80年代的回憶錄中曾專門提及過,她們當時組織婦女進步團體時,特地選用此書作為學習教材。此後,夏衍又以不倦的勞動翻譯了許多進步文學作品與論著,如芥川龍之介、木村毅、金子洋文的作品等;他選譯的《歐洲近代文藝思潮論》、《新興文學論》等,在進步文化界亦發生過重要作用。由於這方面的顯著成績,1928年成立中國著作者協會時,他被選為9名執行委員之一。
當然,在夏衍翻譯事業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對高爾基《母親》的翻譯與傳播。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巨著,經過他的筆第一次被介紹到中國。對於身處在高壓下的中國民眾,《母親》是一線點亮心燈的明光。正因為如此,它成為一部暢銷書,一年內重版兩次,很快遭到查禁,聰明的書店老闆把封面由紅色改成綠色,印了第三版,又被通令全國禁止發行。文化名人夏丏尊當面質問國民黨元老邵力子,並將書名改為《母》,署名改為「孫光瑞」,「破例來個冒牌」,由開明書店一連出了5版,又遭禁。然而在讀者中的強烈影響是無法禁絕的,它總是生命不息地流傳著,直至今天。
1936年6月,夏衍發表了被譽為中國報告文學典範的作品《包身工》,並立即獲得巨大的社會反響。他是在艱難地、認真地進行大量調查、體驗的基礎之上,以驚人的透視力,對「包身工」所處的人間地獄作出了精確的判斷,得出了深刻的認識,然後運用他特有的冷峻、銳利的筆鋒,把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人最底層的生活,血淚斑斑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讀這樣的文字,讓人想起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對西歐、北美無產階級悲慘命運的描繪。作品的末尾指出:「但是,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當年索洛警告過美國人當心每根枕木下橫卧著的屍骸,夏衍則在《包身工》中警告這些殖民者當心呻吟著的每一個錠子上的中國冤魂。直到老人家離去前不久還曾說過:「我覺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來。」這固然是他對自己作品過於苛刻的評價,但也從中透露出對這部傳世之作客觀價值的重視。
1937年8月,由郭沫若任社長、夏衍任總編輯的《救亡日報》在上海創刊,這是他開始新聞記者生涯的時刻,是他走上新的坎坷征程達12年之久的起點。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平生最怕被人叫做什麼什麼家,只想做一個誠實的新聞記者。」他常幽默地講,自己只是個業余作者,正業則是新聞工作。從中至少可以讓我們感悟到他對新聞戰線崗位的重視。是的,12年新聞記者的勞績,實實在在地體現於約五六百萬字的成果。在他自認為「畢生最難忘的12年」、「工作最愉快的12年」中,他幾乎每日不停筆,每天至少一兩千字。政論、雜文、散文、隨筆……各種內容無所不包,古今中外的政治、思想、理論、文化、藝術、科學、人物、社會生活、時事評論、旅遊札記……真可謂豐富多彩、文情並茂。廖沫沙同志在為《夏衍雜文隨筆集》而作的序文《凌雲健筆意縱橫》里就此而論曰:「夏衍同志實在是中國文壇上罕見的作家之一。」除去在《救亡日報》等報刊上每日必寫的社論、報道、補白等之外,他還有十分擅長的一手絕活:自然科學小品,每每意趣盎然、生機無限。正如廖老指出的:「像夏衍同志這樣集中地描畫與介紹自然界事物的生長變化,或者以自然科學知識來論人論事,入情入理而又引人入勝,在我國文壇上卻還是罕見之作。」於此可用他寫於1940年戰火頻仍的桂林之小文《野草》為佐證,從中很可以看到這位前輩的靈魂。文章寫道:
「……沒有一個人將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確是世界無比。這種力,是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這種力就要顯現,上面的石塊,絲毫不足以阻擋,因為它是一種『長期抗戰』的力,有彈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韌性、不達目的不止的力。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煉。生命開始的一瞬間就帶了斗爭來的草,才是堅韌的草,也只有這種草,才可以傲然地對那些玻璃棚中養育著的盆花鬨笑。」
文如其人。只有他那支筆,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寥寥數百字、講述了一個涵蓋古今、包容宇宙的真理。筆法如此簡潔、生動、深刻、透闢,言情言志,惠及友朋。
全國解放後,夏衍自雲:「一個當慣了編輯或記者的人,一旦放下了筆,就會像演員不登台一樣地感到手癢。」於是又應《新民晚報》之約,開辟了「燈下閑話」專欄,以匡正時弊,扶正祛邪。20世紀60年代,他又應《人民日報》之約,針對大躍進的失誤,以筆名黃似在「長短錄」總題下,與文友們連續發文總結經驗、評價得失。其精妙的文字在讀者中流傳頗廣。
在藝術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沒有成為夏衍事業上的包袱或局限。他熱愛藝術,但不止於藝術。在他投身革命的一生中,做了許許多多在藝術家看來也許是不屑一顧的組織、說明、動員、勸解、安置、迎送、爭取、營救等工作。這是如此具體、細致、困難、艱辛的跋涉,是直接用自己的體溫去溫暖生活、溫暖大地的最寶貴的摯情。「夏公」這個稱呼始於何時、出自何人的准確結論尚待考證,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陪都重慶,文藝界朋友們就這樣稱呼他了,公,是正直無私的意思;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公,又是對長者、顯者的尊稱。當時的山城重慶,是大後方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知識分子雲集的地方。生活困苦,環境險惡,矛盾交錯,困難重重。剛剛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這個特殊的圈子裡工作,獲得這樣的稱呼絕非偶然。據有的老同志回憶,文藝界天生的矛盾多,意氣用事多,而夏公以清醒的理智、平和的耐心,常常使面紅耳赤的紛爭,變作一團和氣,他堪稱文藝球場上的一位「清道夫」。
夏衍對黨有一顆忠誠的心。他童年時家境衰敗,在8個兄弟姐妹里最小、也最瘦弱。3歲喪父、全靠寡母辛勤勞作和親友接濟幫助,勉強解決衣食問題。貧窮、窘迫,使他性格內向,不苟言笑,慈母愛憐地稱他「洞里貓」。14歲高小畢業,當過染坊學徒;15歲以「品學兼優」被推薦進入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染色科讀書;19歲捲入五四運動的狂潮,發表抨擊封建、守舊輿論的激烈文字,得到陳獨秀的贊許;20歲以優異成績畢業,帶著師長們「工業救國」的囑托,東渡日本求學。在明治專門學校電機科,他讀到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洞里貓」的思想深處掀起了波濤,從「工業救國」的「洞」里走出,成為留學生中一名激烈左派。在孫中山先生親自關懷下,指定李烈鈞將軍介紹其加入了國民黨,但隨即為右派所不容。1927年回到上海,在撲面而來的白色恐怖中,共產主義信仰向他展示了真正的風采。他徹底醒悟了,毅然走進被血與火包圍著的革命者行列,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找到馬克思主義,找到黨,他從此堅強而自信。遵照黨的思想路線,他一生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
當璀璨陽光沖破濃重陰霾的時刻到來時,民心大快,萬眾歡騰!黨中央為夏衍平反,恢復名譽,安排他重新工作。他老當益壯,銳氣不減當年。他和祖國、人民一起,為崇高的理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中華民族新文化事業再赴征途,又不懈地奮鬥了20載寒暑春秋。
85歲高齡時,夏衍寫成長達33萬言的重要著作《懶尋舊夢錄》獻給人民。他告訴讀者:「我這個人很平凡,但經過我的這個時代,實在太偉大了。」
在他90歲生日之後,他對身後之事作了不同尋常的安排:
他把價值百萬元的藏畫,統統捐獻給浙江省博物館,條件是:不要獎金,不要獎狀。他忘不了,是浙江父老用官費送他去日本求學。
他把稀世珍寶《納蘭成德長卷》捐獻給上海博物館,條件依然如上。他忘不了,是上海這座光榮的城市把他引上斗爭的舞台。
他把價值連城的珍貴集郵無償地捐獻給國家。
他把自己的全部藏書捐獻給中國現代文學館。
……
他還有什麼可捐獻的?字畫、長卷、集郵、藏書,再珍貴也是有價的;而他對祖國、對事業的一腔熱血、滿懷忠誠卻是無可估價的!
夏公以95歲高壽離世而去了;但他的精神必將永存!
於今,夏衍的才幹、智慧、意志、人格,他那光芒奪目的人文精神已匯入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傳統的博大海洋之中;同時,他又以現代人的至高品格豐富了這一巨大的文化海洋。
1 胡星亮;論夏衍話劇與民族戲曲傳統[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李娜;;試論夏衍雜文的散文筆法[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李駿;試析中西電影改編[J];理論界;2004年05期
4 魏福惠;論夏衍現實主義戲劇觀的主要特徵[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5 何散芬;論夏衍戲劇的語言特色[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年04期
6 白傑;;《野玫瑰》批判與話語權力之爭[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原小平;;曹禺話劇的影視改編[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祝曉風;;對「現代性」與「民族性」的探究[J];文學前沿;2002年02期
9 海闊;;大眾傳媒與宗法社會[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原小平;;現代名著改編中的形式轉換問題[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5條
1 何宇宏;曹禺戲劇文體話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王國英;權力·話語·政治文化[D];浙江大學;2008年
3 張高傑;中國現代作家日記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4 呂樹梅;新中國鄉村電影創作中的理想化傾向[D];復旦大學;2007年
5 池水涌;中國蘇州彈詞與朝鮮盤索里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5條
1 成艷軍;《阿Q正傳》改編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2 何筠;郭啟宏歷史劇人物形象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3 張保國;夏衍辦報實踐與辦報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4 金真徽;小說到電影——中國現當代文學轉化研究[D];青島大學;2004年
5 趙敏;英文影片的語言特徵及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阮幸生;文學作品與科學面面觀[J];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04期
2 阮幸生;文學作品與文化的關系[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3 毛正天;論文學作品中的議論[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4 阮幸生;文學作品與自然[J];當代文壇;1998年05期
5 佐佐木守 ,叢林春;如何改編文學作品?[J];當代電視;1988年03期
6 沙沙;泥牛入海之後——推薦《一個文學青年的期待》[J];閱讀與寫作;2001年08期
7 顏純鈞;文本的自在和文學作品的非自在[J];當代文壇;1988年01期
8 於蒙;青春文學需要更多的自省和自覺[J];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06期
9 ;文學作品[J];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5年03期
10 林文藝;文學作品——劇本翻譯的探討[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潘嘯龍;;論文學作品的「多義性」[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梅韻;;歌頌、暴露與文學作品的傾向性[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一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C];1981年
4 李霞;夏青;;論對小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指導[A];圖書館理論與實踐[C];2002年
5 方誌遠;;從現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學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學研究之二[A];明史研究第6輯[C];1999年
6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鄭玉秀;;文學的長城:唐朝以長城為背景的反戰文學作品[A];長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8 施光亨;李明;;文學作品與中高級漢語教材[A];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9 尚春光;;主體的轉移與功能的反作用——近年小說語言比喻轉異現象探討[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10 花超;;中日女性文學作品中承載的社會功能之比較——以《小姐你早》與《樂譜帳》的景物描寫為中心[A];中外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記者 尚栩;近八成法國人不喜歡獲獎文學作品[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2 記者 烏雲圖雅;《海·寶音阿日畢吉夫新聞文學作品》研討會舉行[N];錫林郭勒日報;2009年
3 袁險峰 中共廣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為新時代而歌 為新廣安而賦[N];廣安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石鑫;一批反映民族團結文學作品出爐[N];阿克蘇日報;2009年
5 秦聞;三部文學作品入選陝西省「五個一工程」獎[N];文藝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顏婧;犍為文學作品集體亮相[N];四川日報;2009年
7 閩聞;福建省「南國風」海峽西岸題材文學作品大賽揭曉[N];文藝報;2008年
8 李嵐清;學習夏衍,為建設中國先進文化而奮斗[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9 本報評論員;不忍卒讀「狗咬人」新聞[N];深圳特區報;2009年
10 王艷;錢塘江的兒子[N];浙江日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張煒煒;老舍與語文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帕孜來提·努熱合買提;維吾爾現當代作家祖農·哈迪爾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3 倪文波;崔致遠文學創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吳從祥;唐前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5 趙慧平;文學批評的存在方式[D];復旦大學;2003年
6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7 劉陽;困境中的突圍[D];浙江大學;2006年
8 楊俊;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鄒建;法國電影新浪潮與中國電影新生代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孟岩;泰中動作電影比較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10條
1 夏燕;論電影藝術接受的審美規律[D];貴州師范大學;2003年
2 田岩;文學作品中英漢恭維贊賞語比較[D];長春理工大學;2004年
3 萬美芳;中學歷史教學中對文學作品的運用[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唐萬山;論中學生文學作品閱讀能力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姚成麗;論夏衍話劇的散文化結構[D];山東大學;2007年
6 吳霜;文學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譯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7 朱學鋒;理解 對話 融合[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司慧慧;暴力影像的詩意狂歡[D];鄭州大學;2006年
9 吳德玲;新課標下初中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㈢ 由夏衍改編劇本的是哪部電影
夏衍改編的電影劇本包括《林家鋪子》、《狂流》、《祝福》、《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春蠶》、《狂流》等,其對30年代進步文藝產生巨大影響。
《狂流》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左翼影片」,無聲故事片。《春蠶》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這是夏衍將現代文學作品搬上銀幕的第一次嘗試,最大程度體現了改編者的意圖,是現實主義力作,奠定了中國電影史上最為出色的改編新文學作品的傑出作家的地位。
(3)中國電影界第一部被改編的文學作品擴展閱讀:
夏衍,是新中國電影文學的奠基者。用當今的流行語來說,作為劇作家和電影人的夏衍,一生創作了好幾個熱門IP,有的搬上舞台,有的搬上銀幕。《上海屋檐下》,是他當年一炮走紅的第一個大IP。
從開幕到終場,細雨始終不曾停過。雨大的時候丁冬得可以聽檐漏的聲音,但是說不定一分鍾之後,又會透出不爽朗的太陽。空氣很重,這種低氣壓也就影響了這些住客們的心境。
從他們的舉動談話裡面,都可以知道他們一樣地都很憂郁、焦躁、性急……所以有一點很小的機會,就會爆發出必要以上的積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