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數據顯示:國慶檔預售票房已破6000萬,你最看好哪部影片
國慶檔最看好預售遙遙領先的萬里歸途。
萬里歸途在內核上並不是牆上價值開掛的假大空個人英雄主義,它更強調了團隊的重要更。到了每個人物鮮活的真實感。在片中,無論個人還是整體,都不是完美主義的存在,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這部劇投資力度大,劇情緊張刺激,且在國慶節期間有愛國情緒加成,大概率會領跑國慶檔,成為票房冠軍的可能性很大。
❷ 敦刻爾克劇情介紹(34萬盟軍從敦刻爾克成功撤退)
2017年,美國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了一部戰爭電影《敦刻爾克》,投資1億美元,在全球獲得了近4億美元的票房。
《敦刻爾克》根據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改編而成。
電影《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大撤退指的是發生在1940年的一次撤退事件。當年,德國機械化部隊發起閃電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了百萬法軍,迫使法國投降。不僅如此,德軍還撕破了英法聯軍的防線,將40多萬英法聯軍(含3萬多比利時軍隊)逼迫到位於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一座法國港口小城,毗鄰英國和比利時。英法聯軍被追趕到這里,等於是面臨著「背水一戰」的絕境。可是,敦刻爾克沒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幾十萬英法聯軍聚集於這里,除了成為德軍轟炸機和大炮狂轟濫炸的目標外,很難有什麼作用。因此,最佳的辦法,就是迅速撤退到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本土。
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6日晚上近7時,英國啟動了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行動。在英國多佛爾軍港司令、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的全權指揮下,調集了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26其他艦艇,在徵集來的大批民用船隻的配合下,冒著德軍轟炸機的轟炸,不分日夜地將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運回英國。經過九天九夜地撤退,一共撤回了338226人。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按照英國最初的計劃,能夠撤回3萬人,就已經很滿足了。現在,竟然撤回了33萬多人,堪稱奇跡。雖然英法聯軍丟棄了包括大炮、高射炮、坦克、汽車、摩托車在內的大量重型武器裝備,但由於保持了33萬有生力量,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保留了火種。4年後,許多從敦刻爾克撤退到英國的戰士,又從諾曼底登陸,回到了法國大陸,參與到對德軍的最後一戰。
敦刻爾克大撤退
所以,當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後,許多人都將這次軍事行動稱為「勝利」。英國首相丘吉爾卻冷靜地表示,這不是勝利。就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結束的當天,丘吉爾來到英國下議院,發表了一番熱情洋溢的演講。丘吉爾說:「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拚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
丘吉爾並非謙虛,因為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法聯軍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丘吉爾
在撤退中,由於德軍的空襲和炮轟,有2.8萬人陣亡。此外,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出動了2739架次戰斗機。其中,有106架戰斗機被德軍擊毀。
6月4日上午9點多鍾,當敦刻爾克海灘上擔負後衛部隊的約4萬名法軍正要撤退時,德軍第18集團軍所屬的裝甲部隊已經沖了過來,將他們團團包圍。這4萬名法軍成了俘虜。
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各種民用船隻扮演了重要角色,為撤退任務作出了重要貢獻。數據顯示,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一共徵集了861艘民用船隻運送英法聯軍,括漁船、客輪、遊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隻。這些民用船隻不像軍艦那樣配備防空高射炮,遇到德軍空襲時幾乎沒有抵抗的餘地,只能任人宰割。最終,有226艘英國民船和17艘法國民船被德軍炮火擊沉。
敦刻爾克大撤退
其中,有一艘叫蘭開斯特里亞號豪華郵輪傷亡尤其慘重。
蘭開斯特里亞號是隸屬於英國一家航運公司旗下的豪華皇家游輪,來往於英國和美國之間。敦刻爾克大撤退結束後,還有許多英軍工程師、皇家空軍地面人員、運輸人員和無線電操作員等滯留在法國南特市和聖納澤爾市港口,大約有3萬多名。蘭開斯特里亞號被英國官方徵用,在聖納澤爾市盧瓦爾河口港口接送上述人員。
敦刻爾克大撤退
6月17日,蘭開斯特里亞號裝載了大約6000名英軍士兵和平民,從聖納澤爾市港口出發,前往英國。下午4時左右,幾架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出現在天空,用炸彈對蘭開斯特里亞號進行轟炸。短短20分鍾後,蘭開斯特里亞號沉入海底。除了少部分乘客被營救出來外,大約有4000名英軍士兵和平民葬身魚腹。
有了這些沉重的插曲,敦刻爾克大撤退的確難稱「勝利」。
❸ 萬里歸途根據什麼事件改編
萬里歸途是根據利比亞撤僑事件改編。
利比亞大撤離是2011年2月中國政府實施的一次大規模海外公民撤離行動,這幾乎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組織的最大規模海外公民救援撤離行動。
截至2011年3月2日,中國出動包括民航、郵船、海軍護衛艦、空軍運輸機、客車清盯辯等海陸空力量,已經順利從利比亞撤離公民32000餘人,其中約9000餘人已經回國。
電影《萬里歸途》根據2011年利比亞撤僑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在努米亞共和國發生政變暴亂的背景下,外交官宗大偉和外交官新人成朗堅守信仰,團結同胞,克服重重困難,經過32萬6713步的長途跋涉,最終成功帶領125位同胞回家的故事。
作為國內首部聚焦外交官撤僑的電影,《萬里歸途》在題材上無疑讓觀眾耳目一新。在世人的印象中,外交官只出現在記者會上,並且西裝革履、優雅從容,是大國形象的一張名片。但事實上,很多外交官駐扎在國外,在大使館或領事館里為僑民服務,並沒有那麼光鮮亮則跡麗。
這部電影聚焦的便是這樣一位外交官,將他在光鮮職位下,面臨的答缺種種血與淚真實地擺在了大眾面前。我覺得這正是電影的成功之處——在那滿臉炮灰中映照出的堅定目光,閃耀著中國人血脈里共有的光芒。
❹ 電影《敦刻爾克》主要講了什麼,海陸空戰爭有什麼歷史背景
作為反響一直很不錯的戰爭題材影片,《敦刻爾克》一經播出,就以高賣座率和高口碑呈現了雙贏之勢。其實,這部電影比較特別,影片里並沒有常規戰就爭片中的特定情節,它將重點放在戰爭所帶來的感覺,以及處於戰爭中人的感受。整體來看,《敦刻爾克》設置懸念很足,值得觀眾賞析!
在影片中,每一個人的感受都會被放大化,在鏡頭下被注視,反復放大。
其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兩個士兵抬頭傷兵走過了長長的海灘,在開船之前,通過一條木板擠上了船。這個過程是緩慢的,讓觀眾都會有一種凝滯感。而這恰恰就是這部影片所刻畫的節奏與旋律,通過畫面和音效製造深入觀眾內心的視聽感受。
❺ 《敦刻爾克》:這不是失敗,是一場大撤退。
文/清安依舊
19世紀中期的歐洲海域,海風呼嘯,大霧彌漫,洶涌的海浪拍打著礁石,有如猛獸般,似乎下一秒就要將灘岸吞沒。這段昏暗陰沉的時期里,近40萬英法遠征聯盟軍被德國軍隊困在法國東北部邊境的一個名叫Dunkirk的港口城市。
陰沉的天空下,即將進行二戰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失敗」——敦刻爾克大撤退。
影片以「空、海、陸」三個視角為主線,分別從「1 hour、1 day、1 weekdays」三條時間線上展開。短短107分鍾,卻讓我看清這段震撼十足的真實歷史。不知多少個時刻,我彷彿置身於那片充滿絕望與死亡的城市中,靜默地望著灰白色的泡沫沖刷著海灘,四周站立著上萬名身著深色軍裝的英法士兵,這庄嚴、肅靜的空氣里,到處彌漫著一股冰冷的死寂。
這場史上著名的大撤退,從陸地上開始……
電影開頭,從天空中漫地飄落的德軍勸降單中開始,數名英國士兵在敵軍的轟炸中紛紛走散,漫無目的地遊走在幾乎空無一人的大街。其中陸地上,一名英軍士兵湯米在敵軍的轟炸中倖存,逃離到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而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正開著遊艇離開自己的祖國,打算盡自己之力拯救被困在敦刻爾克上的士兵;轉天空上,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和柯林斯駕駛著噴火戰機努力擊落正轟炸著敦刻爾克的德軍戰機,為大撤退爭取著時間。
地點:陸地 時間:一周
陸地上一周的時間都是緊迫的,它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陰冷、沉重的壓抑感,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暴露,自私,冷漠,虛偽,卻都只是為了活下來。
在德軍的轟炸下,湯米有幸逃過一劫,躲到了敦刻爾克的沙灘。但敦刻爾克三面全部暴露在敵軍的火力下,在幾近絕望的境地下,當時的英國總統丘吉爾下令:從敦刻爾克海灘上近40萬士兵中撤離3萬英軍士兵。然而,許多船港及避難地均被淪為了平地,為了使即將前來營救的搜救船上岸,數萬士兵們一起建起了小型碼頭,在僅僅數千米的橋上,數萬人頭攢動,場面十分震撼人心。當英軍的一艘救援船抵達敦刻爾克後,所有人都想盡辦法蹭上救援船,法國人是,湯米也是,一切只是為了能夠活著回家。
一周的時間,不知道換過多少艘船隻;不知道多少次跳海;不知道多少次被敵軍轟炸;不知道多少次為了活下來,只能夠選擇犧牲戰友的生命力;不知道多少次畏懼死亡,在冰冷的海底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不知道救援的船隻何時到來,卻無時不刻面臨著生命的威脅……
最終,他們從甲板下走了出來,看到了海的前方數只飄著英國國旗的船艦。這一刻,如釋重負,心裡所有的壓力全部如海水般傾瀉而出——他們得救了!
在絕境之下看到了希望,就彷彿在無盡的深淵中抓住一絲微弱的光線。
地點:海上 時間:一天
海上一天的事情似乎都十分平淡,但正是因為平淡,才更顯示出了營救時,老船長、他的兒子和他助手的偉大。
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他是整部影片中我最敬佩的一個角色。因為盡管他已經步入中年,已經不再是能夠戰斗的主力,但他依舊毅然決然地選擇去敦刻爾克營救英軍士兵,因為他想把他們帶回祖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道森先生堅持去敦刻爾克的信念不動搖,是因為他的大兒子就是一名英國空軍,可是他在戰爭中犧牲了。為了完成他兒子未完成的使命,他,替他繼續前行。
期間,他救起了一名叫英軍士兵,然而得救後的那名英軍士兵並不讓任何人靠近,只是顫抖著鎖在甲板的一個小角落。當他知道道森先生是要開往敦刻爾克後,暴怒般發起狂來,要道森掉頭,說現在去敦刻爾克是去送死,他已經再也不想回去了。然而道森卻分外冷靜地對他說,他必須要去敦刻爾克。於是士兵憤怒了,與前來勸架的喬治產生肢體沖突,不慎把他推倒在了船艙,此時士兵才鎮定下來,但不幸地,小幫工喬治腦袋嚴重受傷,他失明了,他無法堅持很久了。他原本不需要上船的,但他總想幫上一些忙,想著能為那些被困在敦刻爾克的士兵們做些什麼。
最終道森和他的兒子彼得,救下了在空中造擊落的飛行員,以及許多落難的英軍士兵。道森實現了他的願望,他把他們帶回了他們一直心心念念的祖國。撤退過後,彼得為了完成喬治生前的夙願,找到報社,將他的照片登上了報紙,讓他的老師看到——他,喬治,是個英雄。
這艘普通民船上發生的故事,凸顯出了這場大撤退的奇跡背後,每一個平凡人作出的努力,甚至是犧牲。
地點:空中 時間:一小時
空中的一小時無疑是影片當中最為緊張刺激的一個部分,整個過程當中人物對白少之又少,我們只能從飛行員的眼神中,從背景音樂的緊促聲中去感受故事的發展。
這次戰爭中,德軍的目標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炸毀敦刻爾克的每一個海港和碼頭,最後摧毀所有被困在沙灘上的英法聯軍士兵。而僅有的三架英國空軍,所能做的就只有盡量擊落敵軍戰機,保護海灘上等待救援的40萬士兵。
整部影片里,空軍飛行員的任務是最艱難而殘忍的,因為他們要為整個「大撤退」爭取時間,為了讓更多的英軍士兵活下來,他們一次次加速追擊德軍戰機,一次次朝敵方發射導彈,卻最終燃油耗盡,不得不迫降在已被德軍佔領的區域。偉大的皇家空軍飛行員——法瑞爾,被俘。他拯救了世界,卻拯救不了自己。
一切都在最後一架德軍戰機被擊落時戛然而止,海灘上倖存的士兵們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勝利歡呼聲,他們終於都能夠回到祖國了。但對於飛行員來說,拯救世界還是拯救自己,他們果斷地選擇了前者。
影片末尾,在敦刻爾克最後一批英軍士兵撤離海灘時,溫納德上校與波頓指揮官朝他們說:「這個時候就不要在意上下級了!」意思是叫他們趕緊上船。緊接著溫納德上校也走上了船,他若有所思地看著波頓指揮官,波頓卻說:「我要留下來拯救更多的法國人。」在戰爭的殘酷面前,生命不分國籍,這正讓我看出了他的偉大。
終於,1940年5月31日,眾艘英軍戰艦、民用船艇,均載滿了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國士兵抵達英國港。這歷時九天九夜的一場「逃離」,最終成功撤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
後來,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建起了一座紀念碑,紀念了在這場史詩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獻身的英法聯軍陣亡士兵。我想,這是後人們對於那些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將士最崇高的敬意!
其實這部片子是具有十分大的爭議性的,最主要的一點就在於這是一場「戰爭的失敗」,還是一場「勝利的撤退」。很多人說,「敦刻爾克」這一次戰爭的大潰敗被生生美化成了勝利的撤退,實數荒謬,但在我看來不是的。
所以無論是歷史還是影片,都沒有把撤退美化成愛的史詩,而是構建起了每一個士兵、營救者內心的恐懼和對生存的渴求。因為你不會知道下一秒將要發生什麼,你所想的,僅僅只有活下來而已。也許對每一個士兵來說,想盡辦法活下來,才是最終的勝利。
在那個充滿戰爭的年代,你永遠都無法預測死亡何時到來,正如在原以為已經安全的甲板下,突然從海底潛伏來一顆魚雷,將船隻炸毀,從而不得不跳海求生。該有多少個充滿青春力的生命,要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漸漸枯萎,我們如今生活的土地上,又掩蓋著多少已經乾涸的鮮血。
但敦刻爾克,這不是失敗,是一場大撤退。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