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真真假假的偽紀錄片們
這兩天在國內上映的《鳳凰城遺忘錄》著實在科幻圈內掀起不小風浪。故事根據1997年美國鳳凰城神秘UFO事件改編而成,採用偽紀錄片的方式,拍下了這部電影。因為受眾群體小,所以各大影院的排片很少,全城一天只排一部深夜場,也是有的。電影上映不足一個星期,就因為宣傳力度小、場次太少、收益不好、大片絞殺等原因,匆匆下架了。
真的是來去無聲。
自從《鬼影實錄》後,很多導演嘗到了小成本大收益的甜頭,便開始競相拍攝偽紀錄片。著名一點的有《迪亞特洛夫事件》、《51區》、《歐羅巴報告》等。
有趣的是,偽紀錄片的適用范圍很小,這種採用第一人稱的拍攝方式,一般只有用到超自然題材的電影上,才能在晃動的鏡頭和渙散的焦距里加深恐怖的氛圍,給觀眾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
但是豆瓣有個熱評其實恰好佐證了這一手法的不足之處,他說,「全片都是晃動的鏡頭,看著令人眩暈作嘔,沒過多久,就讓人興趣索然。」除非是對超自然現象有著濃厚興趣的影迷,否則很難對這種電影情有獨鍾。由此不難看出,偽紀錄片在目前的影圈發展脊啟,尚且有著巨大的阻礙。
一些默默無名的導演之所以趨之若鶩,是因為來自於全世界科幻愛好者的需求。小成本加上穩定票房,這是賺取生活費的首選方式!
不幸運的是,就在《鳳凰城遺忘錄》上映的幾天,我一直沒有時間到電影院欣賞一番,直到騰出空盪,卻發現它已經光速下架。對於沒有看過的電影,我不好論述。所幸的是,依舊有《鬼影實錄》、《迪亞特洛夫事件》、《51區》、《歐羅巴報告》、《阿波羅18號》這些電影提供聊資,得以使我們對偽紀錄片這種特殊的拍攝方式,了解一二。
小投資卻因為劇本出眾、拍攝方式新穎最終名利雙收的作品有很多。《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襲來的那一夜》、《鬼影實錄》都是其中翹楚。其中,《鬼影實錄》更是以1.5萬美元的成本,在全球狂攬2億美元票房!
《鬼影實錄》掀起了一股偽紀錄片熱潮。這個崛起的新貴與傳統的電影大不相同。它實現了「用普通的家庭攝影機拍攝出名流千史的電影」的偉大夙願,登上了奇跡的高峰!
成功之處,還在於拍攝手段和選材的完美合一,達到了1+1>2的理想狀態。
就拿《鬼影實錄》為例。
該電影講述了一個鬼宅通靈的神秘事件。因為家裡總是發生不合常理的怪事,主人家就在各個房間里安裝了攝影機。結果,觀眾從攝影機的角度,窺見了各種可怕的場面。因為主打第一人稱,更像是在看一段錄好的視頻,電影潛移默化的「暗示觀眾」,這就是發生在現實中的真實事件,可以很好的挖掘觀眾潛意識里的恐懼,提升驚悚效果。
並且在以往的驚閉野襪悚電影中,並沒有以第一人稱為轎激主要視角的前例,《鬼影實錄》開辟了一個新世界,自然博得一片喝彩!
偽紀錄片的最大特徵就是——
神神念叨的采訪、凌亂的鏡頭,時不時閃現的黑屏、輻射干擾的後的雪花點、模糊的畫面還有破碎的鏡頭。
不管是《鬼影實錄》、《迪亞特洛夫事件》、《歐羅巴報告》、《51區》亦或者《阿波羅18號》等偽紀錄片電影,都不外如是。傳統的拍攝手法在這里完全無用,什麼色調構圖與光影,統統屁話!
「我連BGM都可以省掉,還要這些東西作甚?」
實在讓人忍不住說一句,「真任性!」
結果,反而是這種任性,恰到好處的切合了電影的實際。
就拿《迪亞特洛夫事件》和《51區》做為事例,這兩部電影都是以探險小隊的視角來訴說神秘事件的——迪亞特洛夫事件就是前蘇聯著名的「烏拉爾事件」;51區則是美國最大的軍事基地,1947年發生的「羅斯維爾事件」讓這里名聲大噪,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官方曾經承認的UFO墜落事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路了解一下,非常有意思。——幾個大學生趁著寒暑假出去調查20世紀的未解之謎,結果在這里發現了難以想像的可怕真相,在生與死的逃亡中,攝影機也隨著探險小隊的真實視角來轉換鏡頭,非常貼合實際。例如在奔跑過程中,會將攝影機對著地面劇烈搖擺,在摔倒或者攝影人員死亡的時候,相機會極速墜落,視角凌亂。
這些小技巧都加深了觀眾對所謂的「真實事件」的認可度。反而是那些傳統的拍攝手段,顯得過於造作嚴禁,才會失去偽紀錄片的本真。
既然是小投資,哪有多那麼經費?
偽紀錄片任性的點頭說,「不要緊,我很省錢。」
恐怖的氛圍已經在取材的時候建立了起來,與其說觀眾恐懼的是電影本身,不如說恐懼的是電影背後的真實事件。
大致的看一下幾部電影的取材情況:
《阿波羅18號》:眾所周知,在整個地球上,就只有美國曾經登陸月球表面,而從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後,阿波羅計劃一直走到1972年的12月,在此之後,尼克松總統突然宣布終止阿波羅計劃。從此之後,人類,就再也沒有登陸過月球表面。
有關阿波羅十八號的計劃終止,其實非常詭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式美國太空計劃的爆發期,連續六次登月另全世界垂涎不已,再這樣的巔峰時刻,突然宣布終止,是否有什麼難言之隱呢?
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宇航月在月之暗面發現了外星人存在的痕跡,屍骨、足跡、基地,一時間謠言四起,而真相,早已封存在美國國家檔案室中。
再這樣的背景下,拍攝《阿波羅18號》,告訴人們美國曾經秘密實行18號計劃進行登月,也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歐羅巴報告》:歐羅巴是木星的二號衛星,也是傳說中銀河系最有可能存在生命跡象的一顆行星。在科學家的預測中拍攝存在神秘生命體的電影,也具有十足的說服力。
至於《迪亞特洛夫事件》和《51區》,到目前為止都是全世界響當當的神秘事件,以此為藍圖,展開大膽想像,又怎能讓觀眾不信服呢?
既然有了恐怖的氛圍,再以此進行拍攝,自然簡單許多,因為噱頭早已被搶的所剩無幾,所謂的表演藝術也只能甘居於下了。
普通的導演;普通的演員;普通的、少的可憐的攝影機;少的出奇的特效······需要出現鬼怪的鏡頭,大多也是一晃而過,花費大價錢做的真實一點又有何妨?況且這大概就是全劇組最花費經費的地方了。
《鬼影實錄》之後,很多小劇組也想嘗試這種新穎的拍攝手法,於是拍出了大量狗血的偽紀錄片,全部都名不見經傳。
但凡事都有例外,像《鬼影實錄》這樣的票房怪物,雖被稱作奇跡,卻也不能完全否決存在的可能。想要拍攝一部名利雙收的偽紀錄片,主要還在於電影自身的魅力以及後期的宣傳力度。
B. 歐美恐怖片的發展歷史和各個時段比較突出的拍攝手法和題材
恐怖電影的歷史與電影本身的歷史一樣古老。歷史上的第一部恐怖電影是由喬治·梅里耶於1890年代晚期所拍攝的怪物默片,他所拍攝的恐怖電影,是一個充滿惡魔,巫術,女巫,搗蛋鬼,瘋狂博士的世界。 在1900年代初期,德國拍攝出大量表現主義的恐怖電影。由斯特拉·瑞耶導演的《布拉格的大學生》(1913),該片被視為精神分裂症恐怖電影的典範。斯特拉·瑞耶參與了最早的重要恐怖影片《泥人》(1914)及《泥人出世記》(1917)的導演工作,並在其中扮演一個由魔法賦予其生命力的雕像的角色。
德國表現主義的經典作品來自於羅伯特·威恩導演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描述一個邪惡的催眠師的故事。在德國表現主義的電影中,最為知名與不朽的傑作,是由弗雷德里希·威廉·茂瑙所拍攝的第一部吸血鬼電影《吸血鬼》(1922),該作改編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後來所有的吸血鬼形象,都以它為原型。
德國導演保羅·萊尼拍攝的《蠟像館》(1924),描述一個蠟像具有生命,並且成為殺人兇手的故事。保羅·萊尼拍攝完這部電影後,遠赴好萊塢發展,並推出了兩部電影《錄像帶謀殺案》(1927)及《嘻笑的人》(1928)。這時好萊塢正開始其恐怖電影熱潮。
1930及1940年代
好萊塢在1920年代初期就已經出產過恐怖電影,但是從1930年代開始,特別是由環球影業所出品的恐怖電影,才真正開啟了好萊塢的恐怖電影時代。在相當程度上,這些恐怖電影都受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它們涉及了德古拉,科學怪人,以及木乃伊等等主題。至1940年代,好萊塢恐怖電影已發展至一個成熟階段,各類型題材泰半涉足。
1950年代
受到核武競爭的影響,恐怖電影脫離了以前的哥特式風格,開啟了現代意義上的恐怖電影時期。這個時期的恐怖電影,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人類遭受到非人世界的威脅,例如外星人,死屍,植物,昆蟲等等。像是霍華德·霍克斯的《魔星下凡》(1951),唐·席格的《天外魔花》。將恐怖與科幻摻雜在一起,是這個時期開始的特色,這類型新近較為知名的電影是雷利·史考特的《異形》(1979)。
在1950年代晚期及1960年代早期,一些電影公司特別集中在恐怖電影的製作上。例如英國的鋃頭影業,以及美國的美利堅國際影業。後者製作了一系列愛倫·坡小說改編的電影。
1960年代
希區考克《驚魂記》劇照1960年代的恐怖電影,逐漸脫離對超自然的興趣,轉向非超自然的恐懼。比如希區考克的《驚魂記》(Psycho,1960)就以人的精神變態來驚嚇觀眾。米切爾·鮑威爾的《偷窺狂》也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新近的例子則有《沉默的羔羊》(1991)。
保羅·威爾士以1960年代為當代恐怖電影的分界點,在這之前的是共識與制約,在這之後的則是混亂與瓦解。伊薩貝爾·彼耐多以1968年為分界點,區分出傳統意義上的現代恐怖電影,以及後現代意義上的恐怖電影。 這一分界點,一般公認以喬治·羅梅羅《活死人之夜》(1968)的誕生為標記。
1970年代
在1960年代晚期,有一些嚴肅的、以超自然為主題的恐怖電影,獲得了觀眾的注意力。例如羅曼·波蘭斯基的《失嬰記》(1968)。該片的成就,實際上是威廉·佛瑞金的《大法師》(1973)成功的基礎。在《大法師》後,引起了大量的跟風之作,其中顯著的例子是《天魔》(1976)。
許多原創性的電影都來自於這個時期的獨立製片,低成本與富原創性的特點,一直持續至最晚1990年代晚期。這些獨立製片的澎湃發展與家用錄像帶市場的興起是緊密關連的,也促使恐怖電影找到了它的新市場;另方面,延續恐怖電影傳統的恐怖影片,則繼續在大銀幕市場中發展。
197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開始以理論探討恐怖電影的存在意義。
1980年代
1970年代晚期,恐怖電影的主流轉向駭俗的題材,諸如陶比·胡波的《德州電鋸殺人狂》(1974),約翰·卡本特的《月光光心慌慌》(1978)。還有諸如《十三號星期五》系列及《半夜鬼上床》系列。這類青少年與邪惡劊子手的恐怖電影,漫延整個1980年代。
1990年代
《鬼玩人》電影海報1990年代的恐怖電影脫離了以往外在的暴力形式,轉向自我嘲諷的方式。韋斯·克萊文將別的恐怖電影的內容放置到《驚聲尖叫》中,並在驚嚇中摻雜著反諷的幽默,把陳腔濫調的肢體語言轉化成新一代年青人的詞彙。山姆·雷米的《鬼玩人》(1981)融合了舊與新的僵屍類型。《厄夜叢林》以恐怖電影的內容呈現,卻參照到紀錄片的形式。《厄夜叢林》不止使電影成為一種跨媒體,且使得恐怖電影能夠成為通俗的享樂品。
2000年以後
2000年早期的恐怖電影承續了以往的雜揉性質,並持續聚焦於年青人的世界,例如《絕命終結站》系列,並且有向主流電影市場邁進的企圖,例如《水中的女人》和《七夜怪談西洋篇》。
C. 如何拍攝恐怖鏡頭的六大方法技巧
直白地講故事
無論你計劃要用鬼怪、食屍鬼或者小妖精、別的星球來的外星人,或是老套的僵屍來嚇唬你的觀眾,你仍然需要一個故事來開始。畫故事板不光是專業人員可以做的。想像你所有的情節並勾勒出它們。這會幫助你組織你的分鏡頭,並清楚地了解當攝影機開始錄像時你要拍些什麼。看看Christoph Horch描繪Edgar Allan Poe的「阿�6�1戈�6�1皮姆的故事」的連續動畫。
盡管這一連串動畫本身並不是為真人電影設計的故事板,我們卻能了解這個故事,並通過那些鏡頭的組織和模擬攝像機運動。除了畫出描繪動作的箭頭,繪畫故事板板的藝術家們也經常為他們的動畫賦予生命來傳達相關的動作和鏡頭移動。這對於概覽你的整個故事會非常方便,尤其是等待適當時機爆發的恐怖故事!
電影開頭:聲音!
你知道「大白鯊」里鯊魚准備進攻時會播放出標志性的聲音。聲音是你恐怖電影里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創造懸念,表現出情緒轉變,甚至給你的觀眾額外的驚悚。
看看這段來自SoundWorks的視頻,其中音頻編輯Lon Bender聊到他的作品——Nicolas Winding Refn的電影《駕駛》:
盡管《駕駛》不必是一個恐怖電影,聲音設計團隊特別留心於營造緊張氣氛,並構建起一個心理聲音環境,讓你彷彿身臨其境。當你有一個感到恐懼的觀眾,他們的聽覺會變得異常敏感,而且構建一個有效的音響范圍能設置一種奇怪的情感且傳達一種巨大的恐慌。
注意!保持你的觀眾的參與性並使他們持續在座位上瑟瑟發抖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通過分離他們能看見的和不能看見的來輕易地完成這項任務。或者說,你可以藉助於轉換場景的角度,並在主人公在黑暗中時,讓觀眾看到潛伏在角落的事物,給觀眾一種期待。另一個偉大的例子是Alexis Wajsbrot和Damien Mace的「紅色氣球」。當你看到一個嬰兒保姆和一個小女孩發現他們並不是獨自在這個房子里時,它會使你緊張到極致。
這段短片是關於分裂的。鏡頭花了很多時間來描寫那些混亂的、不清晰的物體。像被充滿的動物或是一個紅氣球。這會驅使觀眾的注意力離開那些潛伏在屏幕之外的危險,然後讓他們驚奇不已!
有時候,更少就是更多
很多經典恐怖電影從來沒有展現出真正的恐怖的生物或是角色。是什麼使「女巫布萊爾」這么恐怖?觀眾從來沒有實際看到這個女巫,在電影快要結束時,他們要靠自己想像在樹木中棲息著的恐怖景象。當你要拍攝一部低成本的恐怖電影,那些未知和觀眾的想像力會比真實的東西更可怕。想要一些靈感,你可以看看Adam Butcher的「互聯網故事」,它利用視頻博客和動畫來把你帶入一個非常奇異的現代之謎。
「互聯網故事」暗示了很多可怕的細節,但沒有清晰地展現給我們,這樣給了我們一種巨大的恐懼。同時,一個使我們想像泛濫的精彩的敘述是無與倫比的!關掉燈一般的情況下,你想在燈光下拍攝,所以它會在你的物件前面,但是,當它進入一個恐怖電影時,嘗試著在黑暗的房間用單一的光線來拍攝。看看Freddy Kreuger在鍋爐房裡的那些剪影,或者是那些在「精神病患」里的洗澡場景中的影子,留給了觀眾持續的印象。Fever Ray的音樂錄影「三角行走」使用了單一的光源,包括一個深紅色的燈管陰影,來在她的表演中營造一種神秘氛圍。
在恐怖電影中,那些角色經常依靠手電筒或火炬來趕走潛伏在黑暗中的危險,使你的光源成為一個重要的潛在情節工具。當檔案室里突然停電了,孩子們摸索著手電筒,這時電燈打開了,他們會發現誰就站在那裡?是僵屍獨角獸!使它搖晃當你在拍攝一部恐怖電影,不必擔心握緊你的攝像機。嘗試穩定你的鏡頭或使用一個三腳架,這樣你就可以拍出精美流暢的鏡頭,但是一點小小的震顫可以給場景增添不少恐懼和懸念。你們可以在這部Darkstone Entertainment的「計劃9」預告片中所描繪的片段里看到一個偉大的例子。
你注意到了嗎?這部預告交換了對收音機的移動攝影和搖晃動作的片段,產生出一種對緊迫性的對比差異。鏡頭的搖晃使觀眾感覺自己也像是被追逐的一員,使他們更加謹慎,旁顧四周留意身邊的危險。注意到這一點,你也許想把攝影機放在你的主角的手裡,這樣這部電影就會從他們的視角拍攝。類似地,有時帶著顆粒畫質的低質量的視頻或者黑白的畫面會給一個故事一種不專業但更加可信的感覺。這是一種要考慮的美學上的選擇。
這些就是在恐怖電影的驚奇可怕世界裡的小技巧,有了這些技巧,你就可以有一部讓人們蜷縮在他們沙發里只能捂著眼睛來觀看的恐怖經典!
D. 恐怖電影的環境恐怖如何拍攝我們是DIY的。
手機的話其實操作也很簡單。
你可以參考女巫布萊爾
比如大量晃動的讓人惡心的鏡頭,突然出現在鏡頭中的人物還有突然黑屏之後更恐怖的鏡頭
DIY啊,像翻白眼啊,臉上全是血啊之類的
必不可少的就是奔跑,看你喜歡怎樣操作,像晃動鏡頭的應用最好是拍攝者也參與其中,你也可以借鑒一下苜蓿處(克羅夫檔案)就是拍攝者偶爾出來說一兩句話然後第一個拍攝者掛掉換人
然後就是結尾的留白,最常用的就是長鏡頭配上主題曲啊,在學校拍的話就用環繞鏡頭給學校來個全景就好了,然後畫面定格在某一處淡出,顯片尾字幕或是突然黑屏顯字幕,看你怎樣選,因為淡出畫面通常適用於悲劇。
最後就是後期處理啊,如果對畫面要求更高的話ps處理一下就行了,大眾化的剪輯和配樂用會聲會影就行了。
最後的最後,期待你的作品,加油
E. 一些恐怖電影裡面的鬼魂是怎麼拍攝的
第一條拍攝沒有鬼,第二條拍攝只有鬼演員,沒有普通人,通過後期電腦技術將兩段影像合成,這就是電梯有鬼經典橋段的拍攝方法。
F.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希區柯克的電影拍攝手法
希區柯克的電影作品往往能夠通過其巧妙的藝術設計手法,將觀影者帶入到其構建的緊張驚險的場景中,使觀眾同影片中的人物命運同呼吸的體驗。上一秒情緒緊張刺激到轉危為安後,下一秒又可能面臨崩潰絕望,希區柯克的藝術表現手法如同一隻無形的手。
讓觀眾的神經拉抻到最緊綳的狀態,瞬間釋放恢復平靜,此時觀眾將會感受前所未有的情緒上的大起大落的快感。如此,希區柯克執導的影片通常會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這正是希區柯克電影的藝術魅力所在。
(6)第一人稱恐怖電影拍攝手法擴展閱讀
希區柯克的電影之所以能夠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並取得好成績,這離不開他的妻子背後的支持。希區柯克的妻子是一名電影剪輯師,她幫助希區柯克更好的完成後期剪輯工作。
電影作品的製作需要進行後期剪輯工作,也就是說剪輯工作是幫助形成高質量電影的重要手段,也是電影新的生命的誕生。希區柯克的電影當中,所有相關創作人員都很重視剪輯工作。
G. 有什麼以第一人稱錄像機拍攝的恐怖電影
劇情簡介:女記者和攝影師計劃拍一部描寫消防員工作的紀錄片,接到報警電話後,他們來到一棟公寓。
但是這棟公寓有種致命的病毒,感染者變得類似喪屍一樣,死亡人數不斷增加,最後女主播也被拖進了黑暗之中。
2、女巫布萊爾
劇情簡介:開始很出名的一部。三個電影學院的學生前往布萊爾小鎮,打算拍攝一部關於女巫布萊爾的紀錄片。
結果拍攝過程中三人全部失蹤。在一年後,人們發現了他們留下的電影膠片,記錄了他們失蹤前發生的一切.....
劇情簡介:一夥無惡不作的人接到委託闖入某戶人家偷取一盒神秘的錄像帶,結果發現只有一個死去的老人。
他們無所顧慮的播放了那盤錄像帶。鏡頭前,一幕幕恐怖畫面接連上演,遭遇了神秘而殘酷的儀式。
劇情簡介:這也是絕對經典的電影,第一視角的災難片,晃動的鏡頭更是添加了真實感。
劇情簡介:僅憑11000萬美元的成本在口兒相傳下獲得千倍的收益。
一對情侶搬到一棟新的房子里,男人搞來一台錄像機,拍攝他們兩的點點滴滴。結果卻拍下了各種異常發生的事件。
H. 女巫布萊爾故事的創作原型
《女巫布萊爾》是一部電影,這個故事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而成的,具體故事如下:
1994年10月三個學電影的學生哈茲,邁克威廉姆斯和李昂哈德,帶上了電影拍攝器材,來到了布爾鎮,准備調查當地關於布爾女巫的傳說,他們為了找尋布爾女巫來到了黑山林,但不久他們就消失了,5天後人們開始尋找他們,美國政府為了找尋他們調用了100多人。
同時使用了直升機甚至衛星,但10天過後一點結果也沒有,於是只好放棄搜尋工肢橋作,但1年以後幾個馬里蘭洲立大明飢橡學的學生在山林的一個非常隱蔽的小木屋裡發現了一個包裹,裡面裝有哈茲的日記和一個已經剪接好的電影拷貝盤,裡面記載了三個人1年前失蹤時所發生的所有恐怖事件。
本部影片便是根據95年發現的拷貝盤,改編加工而成的。也就是說事情確實是有的,只不過製片商為了炒作認為的把恐怖放大了,在記錄的基礎上進行了潤色以獲取商業報酬。
關於《女巫布萊爾》這部影片簡介如下,兩者有很多類似的地激旁方:
三名學生(Heather,Mike和Josh,全名分別為Heather Donahue, Michael Williams 和 Joshua Leonard )為了製作關於女巫布萊爾傳說的紀錄片前往了馬里蘭州的Burkittsville鎮(原布萊爾鎮)采訪當地人。
兩個當地人告訴他們名為魯斯汀帕爾(Rustin Parr)的隱士在1940年至41年在他家綁架了7名兒童。帕爾把孩子們帶入他的地下室,其中當一名孩子面朝角落時他就殺死角落的孩子。帕爾最終向警察自首,後來他神智錯亂,說一個在17世紀被殺的巫婆遊魂引誘他去殺這7名兒童。
(8)第一人稱恐怖電影拍攝手法擴展閱讀
幕後花絮
影片花絮
1、片中的小鎮布齊茲維爾(Burkittsville)是真實存在的。
2、片中三位主演采訪的當地居民,有的不是演員,有的是臨時演員。製片方沒有告訴三位主演,導致三位主演以為自己采訪的真的是當地居民。
3、片中搖晃帳篷的一幕,製片方沒有提前通知主演,鏡頭記錄下來的是他們遭到驚嚇後真實的反應。
4、影片使用16毫米手提攝影機拍攝,拍攝過程僅歷時8天。
影片評價
1、《女巫布萊爾》是以當時新穎的DV紀錄手法來拍攝的,給每一個觀看的觀眾以相當真實的感受,讓觀眾相當自然地把自己帶入到這個「女巫布萊爾」的世界中,主人公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引著觀眾們的心弦。
2、《女巫布萊爾》的第一人稱拍攝手法可謂是相當成功,也為後來的同類型拍攝手法的影片(如《死亡錄像》、《最後的恐怖電影》、《科洛弗檔案》)開創了先河。(時光網評)
3、《女巫布萊爾》雖然故事乏善可陳,但晃動的畫面、獨具匠心的市場營銷方式讓人們誤以為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從而以超低成本取得了令人乍舌的票房。此後,搖晃的畫面成了很多恐怖片跟風的對象 。(時光網評)
4、《女巫布萊爾》因其新穎的敘事方法與宣傳營銷,讓觀眾一度以為該片乃真實的紀錄片而非虛構的藝術作品。這部影片的出現不僅改寫了美國恐怖電影的歷史,也開創了全新的電影敘事方法 。(網易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