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關於地球第一批人類的電影

關於地球第一批人類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3-09-28 18:19:38

❶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答:

《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該片拍攝於1888年,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是由路易斯·李·普林斯(Louis Le Prince)執導,阿道夫·李·普林斯(Adolphe Le Prince)、莎拉·惠特利(Sarah Whitley)、約瑟夫·惠特利(Joseph Whitley)、哈里特·哈特利【Harriet Hartley ,注:一說是安妮·哈特利(Annie Hartley),未確認】主演的黑白無聲紀錄短片。

拓展資料:

1888年10月,普林斯以賽璐璐膠片和單鏡頭照相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態影像作品《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此片不到三秒鍾的影像記錄了四個人在花園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

《朗德海花園場景》是世界上第一部(賽璐璐膠片)電影,每秒10-12幀。

❷ 請問一部關於地球的電影是什麼

地球的力量每一集主要內容:
第一集——火山爆發:
本集講述了地球的火山將為我們解釋地球內力的作用使之大陸移動,並創造了地球產生生命的必要的條件。火山改變了地球的地貌,使地球不再被海水覆蓋。它創造了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火山和地球相互依靠,它給地球生物帶來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第二集——大氣層流:
本集為我們講述的是大氣層的重要性,告訴了我們在1960年8月16日有一位部隊飛行員(joe)前往太空的邊緣。展示了同溫層中的大氣層,我們美麗的地球。本集還為我們講解了雷電的形成,空氣的對流等。

第三集——冰川融化
本集以阿爾卑斯山為開頭,告訴了我們要研究冰川的最好地方就是阿爾卑斯山脈。給我們展現了冰花的美麗,當冰花凝聚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一個自然界令人敬畏的景象。冰川是最具有動能的,它變化莫測,冰下是一個消失了超過一千萬年的世界,它有可能是我們未知的物種起源之一。冰川與我們的世界息息相關。冰使一種叫片岩的硬岩床暴露出來,它可以挖出堅硬的地基來支撐大樓,冰層就像有生命一樣冰層裡面充滿了水,這樣才解釋了冰層是流動的。

第四集——海洋涌動
海洋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種自然景觀,它占據了我們世界5/3.,它的力量不可估量,就像海浪,海浪其實是由一陣微風吹起的幾片漣漪。還為我們講述了大西洋里的巨大潮汐,當月球、太陽與地球在同一直線上的時候,星球之間的萬有引力創造了巨大的海洋景觀。也為我們講述了海浪的驚人威力。..

第五集——稀有行星
我們的星球是太陽系裡中獨一無二的,甚至在宇宙中也是這樣,地球為何何如此特別?好像一切都安排好了一樣為生命創造了完美的生存條件?
這個看似完美的星球正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那就是人類。問題是,它會活下去嗎?
本集為我們講述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地球的獨特性。針對到目前為止,我們從太空中為什麼都沒有發現其他有生命的星球。
在片中我們回到了我們地球史上最重要的一天,在地球剛剛形成幾百萬年後的一天,據分析,那時候地球有一個孿生星球,叫西亞。西亞有著與地球近似相同的軌道,這一天兩個星球相撞,西亞被毀滅了。只留下一些殘留物,這就是再創造復雜生命存活條件的重要第一步,因為地球吸收了他的孿生兄弟的物質。這樣才逐漸的成為了更大的星球,增加了地球的重力。因為這樣大氣層被牢牢的抓住。再藉此大氣層,提供了我們這些生物的一切一切。

❸ 找科幻片

【簡介】
是電影類型的一種,其特色的情節包含了科學奇想。喬治里葉的《月球之旅》是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月球之旅》海報 首先,我們也許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編輯本段]【好萊塢科幻片的基本模式】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人物的維度較少,表面和內心較為一致,性格沒有變化或只有簡單的變化。但近些年來這種狀況也有所改變,科幻片也開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的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惱和困難的描述開始加大力度。
三、「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和其它類型片一樣,科幻片的沖突也包括內心沖突、人際沖突、外界沖突(包括社會沖突和更大的環境沖突)這幾個層面,但一般來說,科幻片中最大的沖突是人與大的環境力量的沖突,比如自然災害來襲、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編輯本段]【科幻片概況】
(一)科幻片解析
科幻片,顧名思義即「科學幻想片」,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①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梅里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爾斯的《隱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引發了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藝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空穿梭等在此時出現,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少數派報告》、《星際艦隊》等,並將其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片種。
目前國內對科幻片的態度基本是從科學與幻想相結合的角度,或者電影的奇觀本性進行談論。如邵牧君在評論中稱「科幻電影的妙處即在於只要某種科學設想一露頭,它就能虛構出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躍了人們的想像。」②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科幻片與神話故事有關,或將「神話」作為一個描述性詞彙,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認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如美國電影理論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銀幕上的外層空間——美國科幻電影》,稱科幻電影與科學「根本沒有關系」;周傳基則發表評論,指「所謂的科幻片只不過是現代封神榜」,《星球大戰》是「最古老的神話故事,亦即沒有任何信息量的陳詞濫調,騎士與公主」。③
盡管如此,普遍的觀點還是認為,「當科學觀念、藝術想像和電影手段三者結合時,科幻電影隨之產生。」④H.弗蘭克給科幻片下的定義是:「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其主題基本有如下四種:宗教與反叛主題、凡爾納式科學享樂主義主題、權力與秩序主題、罪惡與拯救主題。
(二)科幻片概況
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盡管「科幻電影」一詞出現於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電影誕生之時,科幻片的雛形就已隨之產生,如法國導演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1920年)、《太空旅行記》(1904年)和《海底兩萬里》(1907年)。縱觀科幻片的發展,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之外,美國科幻電影自誕生後,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經驗和文學積累,其他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個高潮。為其繁榮提供動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間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戰結束之後冷戰思維的影響和人類對前途的恐懼感,如羅伯特.懷斯的《地球停轉之日》(1951年)。
——————————————
①許南山主編:《電影藝術詞典》,第18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版
②邵牧君,《科幻電影是科學和幻想相結合的電影》,《中國電影市場》1999年第9期
③周傳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文匯電影時報》1998年10卷第1期
④王志敏著,《現代電影美學基礎》第309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版
隨著越戰結束,各種運動蓬勃興起,以及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70年代迎來了科幻片的第二個高潮。以法國的《阿爾發城》、前蘇聯的《索那裡斯》以及庫布里克的《2001:漫遊太空》(1968年)為先導,直至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年)形成氣候,科幻片也從B級製作逐漸升為A級大製作。
80年代中後期以來,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時也被末世情結所佔據。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1984年)拉開黑色序幕,經過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1993年)、凱文.雷諾茲的《未來水世界》(1995年)、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等影片的綴聯,直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1999~2003年),均呈現出注重視聽、表象的特點,末日景象紛紜而至。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種口味的觀眾,類型的拼貼和融合已經成為科幻片的一個重要特徵,許多影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毫無質疑地具備科幻元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科幻電影的有趣現象是,它在想像空間中,最先進的科技所表現的,常常與古老的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所用,如《駭客帝國》、《少數派報告》、《X戰警》等。恰如皮洛所言:「一個發展電影和神話的比喻手段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編輯本段]【科幻片和災難片的區別】
-- 黃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以影片攝制時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作為劇作基礎,展現某一虛構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的影片,即為科幻片 。」
「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 。」
一、發展歷程
幾乎在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cinematograph的同時,科幻影片便問世了。1895年的《機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開山鼻祖。這部長約一分鍾的影片展示了未來工廠的景象:活豬從機器的一端進去,在另一端瞬間就出現各種豬肉食品。這看似偶然和無意的選題卻影響了之後一百多年的科幻電影。時至今日,在關於未來機器的電影中,電影人還是在重復這一簡單的邏輯:機器等於神話,機器毀滅人類。他們或極盡嘲弄挖苦之能事反思機器工業對人性的摧殘,或大顯特效後期之手段展示機器對文明造成的災難。
第二部有典可查的科幻電影是1897年的《20世紀醫生的奇遇》:一個瘸子請求醫生移植新腿,而醫生卻在移植雙腿之後雅興大發,將患者的頭顱也換成了別人的漂亮腦袋。這種近乎嘲弄的描述甚至諷刺到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當醫學有能力改變人類的一切時,人類本體是否已經發生了置換和錯位?當科學家滿懷欣喜地敲開生物技術的大門時,開門的會不會就是撒旦本人?
之後的科幻電影是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的天下。1897年他製作了一部關於X光儀器的短片,該片第一次將定格攝影和雙重曝光特效應用於電影。1902年,他綜合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兩部小說,拍攝了影片《月球之旅》。該片以華麗製作和爆滿票房一舉成為科幻影片的里程碑作品,開創了到現在仍然生機勃發的「太空旅行」題材。
20世紀20年代,藝術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而不斷革新,世界科幻電影步入蓬勃發展時期——電影放映時間從數分鍾延長到數小時,技術從無聲走向有聲,場面趨於龐大壯闊,蒙太奇等電影理論也逐一出現。30年代的「宇宙英雄」系列及其周邊眾多電影作品帶來了科幻片的第一次浪潮。
經歷了60年代的短暫低谷後,1968年《人猿猩球》和《2001太空漫遊》宣告了科幻電影第二次浪潮的來臨。《2001太空漫遊》堪稱科幻電影的一大里程碑:場面宏大卻不失細致入微,大到空間站,小至太空廁所,無不攝入鏡頭。70年代以後,一大批具有超人才華的優秀導演現身好萊塢,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在此期間拍攝了科幻電影領域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1976年《星球大戰》、1981年《銀翼殺手》、1982年《E.T》等等。
20世紀90年代,電腦特效和信息技術極大的促進了科幻電影的發展。好萊塢轉向高科幻、大投入、先進管理的運作模式,大量優秀影片如《侏羅紀公園》、《獨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等涌現影壇;其它國家的科幻片相較一落千丈,好萊塢科幻電影從此稱霸寰宇。
2003年以來,以歐洲為代表的科幻電影出現了新的增長趨勢,一些歐洲科幻電影的製作水平蒸蒸日上,其中不乏法國《女神陷阱》、俄羅斯《守夜人》等優秀之作。相信不久的未來,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海外片場將挑戰好萊塢,科幻片多元化時代即將來臨。
二、好萊塢電影模式
1.奇觀與獵奇
從梅里愛開始,科幻影片就與令人目眩的奇觀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話、異域探險、歷史傳奇、童話世界……在梅里愛的數百部長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種奇觀和幻想。但科幻題材對梅里愛而言,並非科學的延伸,而是藉以呈現景觀的道具。梅里愛的興趣並不在於將電影作為「敘事藝術」來發展。他更為看重的是電影作為奇觀呈現工具的能力。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評價的:「梅里愛利用特技經常是為了使人感到驚奇,它本身成了一個目的,而不是一種表現手段……梅里愛發明的是未來電影的音節,但他應用的卻是莫名其妙的咒語而非表達意思的語句 。」
梅里愛使得科幻電影烙上了無法抹去的奇觀胎記,縱觀好萊塢影壇,從1968年的《太空漫遊2001》到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從1976年的《星球大戰》到1999年的《黑客帝國》……史詩般的太空旅行場景、幾可亂真的史前恐龍形象、場面宏大的太空戰爭、幻如靈境的虛擬世界……無一不是藉助奇觀效應大賺票房。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一次次的沖擊觀眾的視網膜,無數次觀眾以為奇觀已經達到了極致而若干年後更大的奇觀卻總是呼嘯而來。或許,好萊塢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裝,那麼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這個形式一旦被剝離出去,我們會發現它的內容已經所剩無幾——實際上,好萊塢科幻片的內容即在於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內容。完全的,徹徹底底的奇觀轟炸。
奇觀是電影的本質之一。科幻電影興起的幾十年中,獵艷奇觀的天性驅使著人們湧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鈔票塞入好萊塢的腰包;而好萊塢也看準了科幻電影的斂財天賦,將科幻電影的奇觀特性一次次的強化乃至異化。當觀眾某一天對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觀報以鼾聲的時候,估計好萊塢視覺系的科幻導演只能將海洛因粉末撒在電影院的空氣中,別無它法刺激觀眾的神經了。
2.與科幻小說
太陽下沒有真正新鮮的事物,科幻的想像力也無法超出柏拉圖為人們畫下的認知洞穴。大師的科幻電影也無非是祖傳的老三樣不斷舊飯新炒。選題集中現象在好萊塢科幻片里尤為明顯,導演基本上是在重復作家的創意。很多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影片都來源於著名科幻小說,或完全改編自小說原文,或籍由小說的一些著名情節、片段以及理念來獲得靈感。僅菲利普K迪克一人被改編的電影就包括:1981年《銀翼殺手》、1990年《全面回憶》、1995年《Screamers》、2002年《強殖入侵》、《少數派報告》和2003年《記憶裂痕》。著名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經典也大量被搬上銀幕,如1966年《奇異潛航》、1999年《變人》、2000年《黃昏》、2004年《我,機器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科幻類電影的選題局限。
但不幸科幻電影的藝術水平明顯遜於科幻小說。目前主流題材的科幻電影,其水準基本上只相當於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30到60年代)的水準。總體而言,90%的科幻題材集中在外星生物、人造生命、太空歷險、時空異常和機器人等幾個狹小的選題上。縱觀近幾年的科幻大片:《E.T》、《火星入侵者》、《異形》、《獨立日》、《第五元素》、《火星人玩轉地球》、《黑衣人》等屬於反映外星生物的影片;《侏羅紀公園》、《第六日》、《哥斯拉》等是反映人造生命的影片;《太空漫遊2001》、《星際迷航》、《紅色星球》、《人猿星球》等屬於反映太空歷險的影片;《時間機器》、《回到未來》、《時空頻率》、《蝴蝶效應》等反映時空異常;《機械戰警》、《終結者》、《機械英雄》、《人工智慧》、《我,機器人》等是反映機器人的題材……還有一些電影同時綜合了幾種題材,如《星球大戰》同時包括太空歷險和外星人元素,《黑客帝國》是機器人和時空轉換的綜合等等。但幾乎沒有一部作品能跳出臼窠。
究其原因,一方面這幾種科幻題材更適合於搬上銀幕;另一方面,從商業的角度看,這些選題已經成為大眾消費和票房號召的符號,更容易引發出人們對影片的期待和熱衷。如果某個電影是冷僻的太空物理學題材,那麼導演一定要加上足以吸引眼球的噱頭,諸如太空旅行冒險不慎墜入黑洞的邊緣雲雲。
3.人物形象平面化 DOLCN.com
科幻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是人物刻畫和表現的模式化傾向,較少有深入的人性揭示和反思。
在大多數的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一個全能的超級英雄,而這個超級英雄的大部分名額都被男性所佔據,女性只是在其中作為點綴和陪襯。例如《黑客帝國》中的尼奧,《少數派報告》中的喬恩,《我,機器人》中的偵探史普納……他們天生就具備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關鍵時刻總能化險為夷。他們沒有深層次的個人行為動機,只是天生而來的被迫害者和反抗者。他們沒有復雜的情感斗爭,沒有令人信服的個人性格……但是,這毫不影響科幻片的票房收入和觀眾認可度。
恰好相反,如果一部科幻片將大量筆墨用於人性的反思和人物的塑造,那麼它很有可能被認為是低成本的三流科幻片。例如1996年的《星河戰艦》,情節極為簡單,只是單線陳述人類與巨大昆蟲的戰斗過程,其人物基本都屬於頭腦簡單的熱血炮灰和場景配料,但是票房卻賺了個盆滿缽滿,至今被影迷列為科幻片的經典之一。而2003年的《星河戰艦2》花費大量菲林刻畫一個反主流的人物形象,人物飽滿了,場面卻平淡了,結果被視作當年最失敗的狗尾續貂之作。
不僅如此,科幻片甚至允許主要人物的缺席和主線的模糊,科幻經典之作《太空漫遊2001》就充斥著冗長的硬科幻場景描述和細節刻畫,人物關系和性格描寫幾乎為零,其主旨據稱在於揭示人類科學發展的核心奧秘,充滿了神秘主義思辯和唯心哲學色彩。
當然,類似的科幻電影模式現在已經時過境遷,好萊塢也在不斷豐富人物的菜譜,《黑衣人》的白黑配、《黑客帝國》的人種拼盤、《星球大戰》的ET秀……角色的變化日益新奇。但是,這里人物依舊是場面的佐料,主角依舊是性格簡單的英雄……否則,那就是搶戲——搶奇觀的戲。
4. 科幻外套與審美俗套
實際上,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大部分只是一個普通劇加上了科學外套。導演們把恐怖片、動作片、災難片和喜劇片的內容加以科幻的修飾,使之看起來如同科幻片,其本質的敘事結構和元素配比仍然延續了其他類型的電影。
例如恐怖片與科幻片的結合——這一組合模式最為歷史悠久且理所當然——人類對於未知總是懷有不可理喻的恐懼心理,而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從第一本科幻小說《弗萊肯斯坦》起,各種科學怪物就以猙獰的面目來賺取觀者的注意力。從惡魔到幽靈,從機器到巨猿……時至飛碟熱興起的若干年間,外星異種便取而代之,用更加神秘莫測和光怪陸離的面孔來恫嚇觀眾。票房大獲全勝的《異形》系列可謂是科幻加恐怖的典範。
科幻包裝的動作片也極為常見,幾乎每一部科幻電影都有大量的打鬥場面,以至於人們往往搞不清楚個別正宗的動作片——如《007》電影中的某些集到底是科幻片還是動作片。實際上科幻片基本上無法剝離其動作元素,二者相區別的特徵或許只在於誰為誰服務——到底是科幻元素裝點動作電影還是動作噱頭服務於科幻電影……說到底,二者其實是無法區分。
還有與災難片緊密結合的科幻電影,例如《後天》和《天地大沖撞》等等。不曾發生的災難往往比真實的更具吸引力和沖擊力——冰河時期的突然降臨,彗星撞擊的不期而至……好萊塢的特效使得所有天災人禍都出奇准確地降臨在紐約曼哈頓的附近。
還有科幻加喜劇,科幻加愛情,科幻加偵探等其他模式……只要製片人願意,科幻配料——加什麼鍋底都可以。
[編輯本段]【文化與藝術評析】
1.現實關注的轉移與虛化
幻片在它誕生之日起便遠離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題材,遠離了真實的社會矛盾和人性悖論。正如每個時代都有清談的士人和幻想的狂徒,當今世界的科技背景下,人們在高度緊張的生存競爭中,也需要一些超現實的夢境來寄託遐思。科幻無疑取代了過去神話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電影已然成為新的精神放逐地。科幻所創造的幻象使得觀眾暫時脫離了現實的世界,獲得片刻的超脫和升華。
正如瑪麗·奧勃萊恩所描述的科幻電影的誕生:
「一門新的藝術就這樣誕生了,這是一種由它自己的巫師們在黑屋子裡表演的部落的儀式,它引導觀眾進入鬆弛、半睡眠的狀態,如同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里描述的那種夢境:
睡眠有時會使哀傷的眼睛閉上,
把我從自己周圍人們那裡暫隔開 。」
科幻電影對於現實關注的虛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轉移民眾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將理想寄託於遙不可及的未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這個時代,世界上可供幻想的領域已經所剩無幾,但人類畢竟有著超脫現實的需要。在科幻片的世界中,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人們,號稱最不可救葯的人們,這些據說沒有信仰的人們,在科幻的催眠下,嚼著口香糖和爆米花睡著了。
2.神性的科幻
這些評論可能言之過高,但是,科幻片的確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它所具有的詩性和神性更適合於放鬆當下的人類主體。上帝已經死了,科學還活著,那麼,就讓科學來代替上帝,讓新的神話和傳說來救贖人類的靈魂吧。
四、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瑪麗·奧勃萊恩 《電影表演》
約翰·巴克斯特 《電影中的科學幻想》
曾耀農 《論科幻影片》
路春艷 《對類型電影的認識》
張東林 《科幻電影:在幻象和本體之間》
虞吉 《電影的奇觀本性》
黨昊 《類型電影探因》
李瑞光 趙方 《好萊塢電影中不同敘事結構的人物塑造》

❹ 有生之年電影系列——《環太平洋》的故事背景解析,機甲迷別錯過


《環太平洋》的 歷史 背景可謂源遠流長,從恐龍時代就開始了,我們一起來穿越 歷史 ,撥開 歷史 雲霧,探尋怪獸的前世今生。

怪獸(Kaiju)的創造者

在鄰近銀河系的仙女座星系中,有一顆名叫「Anteverse」星球。該星球大氣為黃色,沒有河流,只有岩石。按照地球人類的理解,這是個不毛之地,不適合碳基文明的生存。但是,生命的形式多種多樣,在「Anteverse」星球上生活著一種樂於殖民的種族,需要不斷的靠侵略其他星球來繁衍生息,稱之為「先驅」。

先驅的文明高度發達,掌握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空間躍遷技術。他們打開蟲洞,讓被殖民地與母星相連,派出體型碩大,具有劇毒的生化武器來攻擊殖民地星球上的文明。也就是在《環太平洋》中出現的怪獸。

先驅體型較大,高約3.6米。直立行走,有4隻手臂,還有一對翅膀,骨骼外露。有點像異形的皇後,長著一個「王冠」般的扇形頭部。眼睛比較小,跟頭部不成比例。王冠越大,就是頭冠,那麼他的 社會 等級就越高。先驅的精英階層分為三等,主教級(Bishop)為第一階層。紅衣主教級(Cardinal)為第二層,大使級(Ambassador)為第三層。

先驅是創造生化武器——怪獸的工程師,人類給怪獸取名Kaiju,演繹過來簡單就是開菊獸。先驅通過生物突變技術,製造出形態各異的開菊獸。先驅級別越高,製造出來的開菊獸威力越大,毒性就越強。

海底蟲洞(Breach or Portal)的由來

地球的蟲洞位於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深約11000米。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上海洋最深的地方,壓力是海平面的1100倍。在2013年8月11日出現,鏈接了地球和開菊獸的老家,它們是從這裡面鑽出來的。蟲洞是通過折疊時空,讓兩個空間點在某處重合從而開啟時空穿梭。蟲洞的能量來源於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地岩漿流動。板塊的持續移動為蟲洞的提供了穩定的能量,使其能夠長期使用。

但是,地球蟲洞本身很脆弱,只要外界施加足夠的能量,超過閾值,蟲洞就能被摧毀,關閉。這也是第一部核彈引爆後,蟲洞就被摧毀了。

但是,想徹底關閉蟲洞存在很高的難度。除了在地球終端有開菊獸的把守,僅僅關閉終端並不能徹底摧毀蟲洞。必須經過蟲洞跳躍到先驅者星球,在發起端關閉才行。但是,先驅者的蟲洞,具有DNA甄別功能,只允許開菊獸躍遷,其他生物不能通過。

開菊獸入侵地球的 歷史

其實早在恐龍時代,地球就被先驅者入侵了。那時候地球正處於三疊紀時期,距今2.5億年。那時候,地球處於富氧時期,通過蟲洞的開菊獸無法適應環境,先驅者的殖民計劃流產。可以說,是早期的高含氧量,拯救了地球。但是隨著地球的生命進化,氧氣含量逐漸降低,由最高的40%下降到21%。同時,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達到了開菊獸可以忍受的程度,所以先驅者開啟了第二次殖民地球任務。

2013年舊金山事件


在2013年8月的某個時間點,遠在「Anteverse」星球的先驅者重啟深淵蟲洞,並引發了舊金山的7級地震。在8月11日深夜,第一隻開菊獸「入侵者」登錄舊金山海岸。「入侵者」幾乎徹底毀滅了美國舊金山,最後不得不動用核彈消滅它。但是,核彈的輻射和「入侵者」死亡後散發出的毒氣,使得舊金山附近地區淪為無人區。生命無法生存,變成了不毛之地。這場入侵事件被稱為,「舊金山事件」, 開菊獸登陸當天被稱為「K-DAY」。但是,緊接而來,開菊獸在馬尼拉、東京、悉尼、香港等臨海城市都陸續登陸,造成巨大破壞。

初期人類與開菊獸的交手,只能說是慘勝。第一批的開菊獸是先驅者安排的「神風敢死隊」的自殺式任務,人類的常規武器對它們沒有任何作用。雖然核彈能夠消滅它們,但會引發其身體內的毒素大量釋放,造成更大的破壞。通過自殺式任務,來改變地球大氣、土壤、水源環境,達到最終滅絕地球生物的目的。還沒等開菊獸消滅,地球就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發展了。

人類製造機甲抵禦開菊獸


面對開菊獸的不斷入侵,人類開啟了「獵人計劃」(Jaeger Program),製造與之匹敵的巨型機甲。通過機甲的物理攻擊,造成開菊獸「內出血」死亡,阻止其毒素污染大氣。人類在進步,先驅者也在調整。第一批次登陸的開菊獸與後來入侵的怪獸身體結構存在明顯的差異,先驅通過第一波進攻返回的數據,不斷更新開菊獸的生物特性,讓它們更適應當下的地球環境,以便戰勝地球上的人類。

2015年-2024年聯合國成立了「環太平洋聯合軍防部隊」(PPDC),以抵禦開菊獸的入侵。環太平洋聯合軍防部一邊建立人類庇護所,一邊在香港、東京、悉尼、海參崴、阿拉斯加等八處建立製造機甲的基地。

先驅派出了第二波開菊獸入侵地球,人類從此進入了機甲時代。第二波,先驅顯然派出了更多的開菊獸,從太平洋海底蟲洞中湧入地球。開菊獸的攻擊愈發密集。2024年底,共有46宗怪獸襲擊事件,僅在2024年就有14宗,並且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巨大庇護所建立和機甲的建造,造成了龐大的資金開支。環太平洋聯合軍防部隊,不得已關閉除香港之外的所有機甲基地,採取單純的防守姿態,比如修建更為堅固的圍牆等方式。

❺ 尋求關於地球各種時期的影片。

無處藏身:探討電影中人類毀滅的十種可能
代表影片《終結者》第1、2、3集 史前生物(可能性★)
代表影片《哥斯拉》、《火龍帝國》 星球碰撞(可能性★★★)
代表影片《彗星撞地球》 板塊運動(可能性★★★)
代表影片《日本沉沒》 氣候效應(可能性★★★★)
代表電影《後 代表影片《滅頂之災》 地心危機(可能性★★)
天》 外星侵略(可能性★)
代表電影《地心毀滅》

代表電影《獨立日》、《致命拜訪》、《世界大戰》 計算機危機(可能性★)
代表影片《黑客帝國》、《終結者》 細菌大傳播(可能性★★★★)
代表影片《人類之子》、《我是傳奇》 植物的反擊(可能性★★)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86&t=1136678

http://blog.myspace.cn/e/404122280.htm
http://tieba..com/f?kz=293681696
http://..com/question/655252.html

在約100億年以前,有一大片冷卻的塵埃微粒渦旋在宇宙中間。

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不停的旋轉的圓盤,隨後又甩出許多圓環。同時猛烈的轉動使埃微粒達到自熱程度,中心的圓盤變成太陽,外圍圓環的微粒形成一個 個由氣體和熔液構成的巨大火球。然後開始冷卻,並凝成固體。大約到40~50億年前後,這些火球變成現在的地球、火星、金星等九大行星。

這個球論是18世紀法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星雲說。它被認為是最合理的一種地球形成理論。
接著按照上面的網址看下去吧。

❻ 《地球末日三部曲》地球的三種未來,你選哪一個

阿瑟·克拉克的地球末日三部曲收錄了《最後一個地球人》、《遙遠的地球之歌》和《地光》,您要去網上搜會發現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是《地球戰場》,那是由於熊貓出版社以前的習慣,把《地光》的名字改為了《地球戰場》,之後在眾多讀者的「表揚」下,他們給改了回來,還加上了本短片集《神的九十億個名字》出了部阿瑟·克拉克的精選集,熊貓眼圈都黑成那樣了,我們就不打他了吧。

作為和阿西莫夫,海因萊因並列科幻3巨頭的英國作家克拉克(1917年-2008年)科幻底子過硬,他的作品不但硬科幻,而且經常附上相關的科學資料。在他的科幻小說中,主旨是對於人類未來技術及社會可能性的探討和預測,而且這方面他做的十分出色。

他預言過太空技術、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也對全球通訊衛星提出十分精妙科學的構想,在這個構想的基礎上,我們有了今天的電話通訊、衛星電視和天氣預報,因此,全球衛星的軌道更因此被稱為「克拉克軌道」。

這部《地球末日三部曲》成文時間不同,內容也沒有相互關系,之所以集結成了三部曲,是由於這三個作品分別是對地球(人類)未來的三種構想:

▧  《最後一個地球人》是苟且。 重在想像力,一波三折的劇情十分扣人心弦。
▧  《遙遠的地球之歌》是詩意和遠方。 嘆在架構和人性,為了延續人類的播種行動和波瀾壯闊。
▧  《地光》是現實。 贊在場面描寫,最後的戰爭場面恐怖,之後的格局真實。

<br/>

第一部:「大地與超主」

一個外星文明忽然來到了地球上,飛船在各大城市上浮現(《獨立日》的既視感),為當時紛爭不斷的地球帶來了和平,並提供了各種炫酷先進的科技,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但在經歷過各種痛苦的這一代人,一部分人還是不能完全相信未曾露面的「超主」的動機,成立反抗組織,並想盡一切方法,一探究竟。最終未果,超主不但沒有懲罰,反而承諾,出於人類的接受能力的推算,50年之後,將會現身。

第二部:「黃金時代」

鏡頭一轉到了50年後,「超主」現身,無論這幾十年人類怎麼想像,是好幾個眼睛黏糊糊的還是環狀刺嘴的硬殼怪物,人類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備,但是出了超主真身這一類型:羽毛的翅膀、小小的犄角、帶刺的尾巴。傳說中最恐怖的東西活了起來,惡魔早在幾十年前便置身於地球之上,並別地球人以「超主」辨識。

然而,這50年沒有白費,在這50年間,超主提供給人類的各種科技已經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大部分自動化——機器人工廠為消費者提供源源不斷的產品,生活必需品完全免費。人們要麼就是為了奢求某種高檔享樂而工作,要麼就什麼也不做。犯罪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另外,人們的習俗模式也由於人類的兩項發明,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一個是絕對可靠的口服避孕葯,第二個是發明和指紋識別一樣可信的血液生父鑒定方法。以往的家庭習俗完全瓦解(那位同學,請不要大喊性自由好么!)

人們不會知道自己有多麼幸運。

人類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得到了那麼多幸福,別的種族甚至從未聽說過。這是一個黃金時代。不過,金色也是日落的顏色,秋天的顏色,只有「超主」的耳朵能捕捉到冬天風暴的第一聲呼號,只有他們知道,這個黃金時代會以怎樣無情的速度沖向終點。

第三部:「最後一代」

人類逐漸適應了這種生活,享樂和社交等等以往有錢有閑才能享受的活動都高度發展,虛擬的電影和感官刺激越來越接近真實,通過刺激所有的感知,加上動用催眠術,一個人可以成為另外任何一個人,至少短時間可以,他可以參加任何想像中的歷險。

當然還有有一撥人,為了反抗這些娛樂至死精神的蔓延,在一個小島上建了個名為「新雅典」的城市,作為一種實驗,它希望成為那個舊雅典,不過是以機器取代了奴隸,以科學取代了迷信的舊雅典。甚至「超主」對它也發生了興趣,並要派使團來做考察。然而,在這個運動還沒什麼結果的時候,最後的一刻還是來臨了。

變化最開始發生在孩子身上,也只發生在孩子身上。

孩子們都開始做奇怪的夢,人變得奇奇怪怪,不玩不理人。對於這點,大家去尋求「超主」的幫助,然而卻得到了以下的回答:

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全面突破。從來到地球這一天起,我們就一直等待這件事發生。孩子的頭腦成了一條通道。做個比喻,如果每個人的頭腦是一座大海環繞的小島,每座島看起來都是孤立的,而實際上它們的基地息息相連。如果海洋消失,島嶼也會消失,他們全都成為一整塊大陸的一部分,不過,他們的個性也從此消亡。宇宙中有很多族類,有些族類在你們甚至我們出現之前早已發現了這種能力。他們一直等著你們加入進去,現在時間已到。」

<br/>

薩拉薩星,是地球的種子殖民星之一。為什麼要殖民呢,往往來講,有危機才有動力。自從1956年發現中微子之後,這種微小但不帶電,是中子但沒有質量的小傢伙除了讓科學家歡欣鼓舞地配平了方程式外,世界上大多數人對這個發現毫不知情也漠不關心。然而不知不覺之間,朝向末日的倒計時已經緩緩啟動了。

托中微子的福,到了20世界末,科學家們發現我們銀河系的那顆溫暖的大火球,太陽的內部出了問題。聯合國向各國政府提交了《有關太陽反應的若干備忘錄》,隨著消息的走漏和猜測,各國政府終於公布了「地球將要毀滅」的真相。群眾的反應並非如預期一樣恐慌,他們先是震驚無語,續而聳一聳肩,繼續日常生活。

沒幾個政府會展望下次選舉之後的未來,退一步說,就算人類要面臨死刑,執行的日子也還遙遙無期。太陽在未來一千年內都不會爆炸,誰又會為自己的第四十代子孫傷心落淚呢?

在薩拉薩星與麥哲倫號接觸展開,令2715年從地球出發,3109年抵達薩拉薩星的地球第一批播種飛船中人們後代意想不到的是,這艘飛船來自地球,並不是來自其他殖民星。區別是3600年開始的這一波大移民,由於量子引擎的發明,速度從第一代的1%光速,提高到了5%光速。但是隨著速度的提高,對於高速航行時宇宙中物質的撞擊就要更加註意了。所以在麥哲倫號的前面,有一個冰盾。而這次麥哲倫號到達薩拉薩星,也是來祈求10萬噸的水,製作新的冰盾,好繼續航行的。

在製作冰盾的這2年中,蘇醒的100多船員與薩拉薩星的居民各自發生著自己的故事,一方面雙方互通這幾百年來的新技術,另一方面不甘寂寞的小人們也開始談起戀愛來。文中對於薩拉薩星的描寫優美而又嚴謹,甚至還增加了一點反叛和物種沖突的小故事。

隨著冰盾的即將完成,麥哲倫號上的船員們也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既然薩拉薩星十分完美,而我們的技術也可以對他進行改造並住下所有人,為什麼還要繼續航行。最終經過大家的辯論和道德層面的考慮,麥哲倫號提前升空,在量子發動機的哆哆亮光下,繼續他的旅程。

<br/>

故事的開始是在月球,薩德勒是一名反間諜人員,他被派往月球並偽裝成一名會計,實際上是要去抓一直泄露信息給大聯盟的敵方間諜。當時的背景,地球和月球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組成的大聯盟處於戰爭的對峙兩方。雖然主線是間諜,但實際上這本書的亮點是最後在月球上那場戰爭,不但對於戰後的局勢和格局的簡短交代也十分合理,而且戰爭場面分分鍾讓整個人都燃了起來:

「為了星際的和平,」莫爾頓教授說,「願人間再也沒有人扮演我們曾經的角色。」背景是二百年前、四十萬公里以外的壁畫風景,人物是一名間諜和一名反間諜——他們舉酒共飲。兩人心裡充滿了回憶,不過這回憶里已經沒有了苦澀。再也沒什麼可說的了,對他們來說,故事都已經結束了。

<br/>

<br/>

閱讀全文

與關於地球第一批人類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索尼9000h怎麼看高畫質電影 瀏覽:720
韓國電影惑 瀏覽:120
小伙抱著人頭是哪個電影 瀏覽:850
韓國政變的電影 瀏覽:721
免費下載電影永遠的第一名 瀏覽:660
偷天換日美國電影演員 瀏覽:333
十部頂級英文動漫電影 瀏覽:763
2018印度電影節 瀏覽:865
電影愛情公寓影評 瀏覽:807
西伯利亞日本戰俘電影 瀏覽:844
電腦wps最小化看電影 瀏覽:132
電影短視頻推薦愛情 瀏覽:969
拔牙歐美電影 瀏覽:90
狗咬狗電影票房怎麼樣 瀏覽:449
蘿莉控電影推薦 瀏覽:799
Sense8美國電影 瀏覽:41
民國時期的動漫電影 瀏覽:307
賽爾號大電影全部中文 瀏覽:663
哪些著名的反華電影 瀏覽:830
жить俄羅斯電影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