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西餐的電影,我想找一部電影大概劇情是男主角是美國人 在法國學做菜的故事
電影《美國料理》American Cuisine
劇情簡介
勞倫從小就受父親的熏陶,對美食的世界有著相當深的感受。而在他12歲時父親卻離家出走,這帶給勞倫相當大的刺激,他曾恨過父親,但卻無法放棄與父親相同的天賦。作為一個美國人,要想在法國「偷師」學藝,學到地道的的法式料理,則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情。所以在本片中,勞倫經歷了重重的考驗以及坎坷的心路歷程,方能得到眾人的承認,這種異地生存的個人奮斗史格外感動人心。作為一部勵志片,本片還增加了許多喜劇元素,比如火爆脾氣的勞倫用自己的方式懲罰了傲慢的長官,布瓦耶因為自己的古怪和固執引起了不少笑料。
② 法餐的銷魂境界,是什麼樣的體驗
法餐的銷魂境界,是什麼樣的體驗?
迪士尼動畫電影《美食總動員》的片尾有這樣一個橋段,為了對付以尖酸刻薄著稱的食評家,影片的主角小老鼠小米(Remy)和廢柴廚師林奎寧(Linguini)雙劍合璧,最終以一道家常的普羅旺斯燉菜(Ratatouille)融化了食評家高冷的心。
電影講述了一個草根逆襲的勵志故事。故事背景設定在美食之都――巴黎,鄉下小老鼠小米在嗅覺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天賦,它總是喜歡偷看廚神奧古斯特古士圖的《人人都能當廚師》,夢想著能成為一名具有創造性的廚師。
一次偶然的機會,小米來到美食之都巴黎的一家餐館。這家餐館的創始人就是已故廚神――奧古斯特古士圖。
電影中廚神的原型就是現代法餐的革命者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Auguste Escoffier)。
1912年,奧古斯特埃斯科菲耶首創了「伊壁鳩魯晚餐」,在這場別出心裁的活動中,世界各地不同的法餐廳會在同一天、用同樣的菜單,提供給賓客美好的一餐。
法國名廚艾倫杜卡斯
「伊壁鳩魯晚餐」的理念被今天的法國人發揚光大。2015年,法國名廚艾倫杜卡斯和法國外交部倡議舉辦「好味法蘭西」全球美食計劃,邀請全世界的美食愛好者在同一時刻感受法國美食的活色生香。
在世界三大料理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法國菜,一向給人的印象是高貴冷艷的。法餐很善於使用新鮮的時令食材,而在食物的品質、服務和用餐氣氛上,都要求精緻化的完美表現。
但是,法餐的氣質一貫高冷嗎?
事實上,珍稀獨特的食材和高貴精細的技巧,並不能代表法國餐飲文化中的精髓。
一道打動人的法餐,流露著泥土的芬芳和媽媽廚房裡的煙火味道。
四部關於法餐的美味電影
與法餐相關的電影,總是離不開富有生命力的新食材,輕松愉悅的美食氛圍,讓人看了禁不住垂涎三尺。除了活色生香的動人畫面,這些電影往往傳遞一種勵志與反叛精神,抑或是挑戰權貴,抑或是返璞歸真。這是簡單的食物教給人類的匠心哲學。
1
BBC 紀錄片《小小巴黎廚房》
The Little Paris Kitchen: Cooking withRachel Khoo
英籍美女廚師Rachel Khoo 為了追求學廚的夢想,毅然放棄自己的時裝公關事業,堅持獨自到法國,入讀最有名的法國藍帶廚藝學院。
學成之後的Rachel 深信,真正的法國名菜不一定只能在米其林星級餐廳嘗到,於是她開始研究簡單易做的法國私房菜,以此打破人們對於法餐復雜難做的刻板印象。
紀錄片中美女廚娘講述著她與食物的美好關系,一幕幕活色生香的畫面更是讓吃貨們對美妙的法餐烹飪技藝大呼驚艷。
2
《巴貝特的盛宴》
Babette』s Feast
丹麥北部的小村莊有一對篤信路德教的姐妹花,年輕時曾為了守護宗教而犧牲愛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吃咸魚粥的簡單生活。遲暮之年的姐妹二人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收留了一位由巴黎避亂而來的女子巴貝特。一日,巴貝特意外中了彩票的大獎,為了慶祝,她希望在兩姐妹的父親忌日那天親自掌廚,為教友們准備一頓豐盛的法式晚餐。盛宴的整個准備和烹飪過程,將法國菜的色、香、味發揮得淋漓盡致,以禁慾和節制為生活重心的路德教教友也被這頓盛宴征服。
3
《愛麗舍宮女大廚》
Les saveurs Palais
女廚師霍騰瑟在法國鄉村裡經營著一家小餐館,因為使用的食材考究、製作精良,極具人格魅力的霍騰瑟在當地有著不小的名氣。令霍騰瑟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名氣竟然吸引了法國總統的注意,就這樣,她被任命為總統的私人廚師。從閑散的鄉村小鎮來到了充滿著緊張氣氛的麗舍宮,面對著一幫對她冷嘲熱諷的尖刻同行們,霍騰瑟憑借著自己的高超技術和良苦用心獲得了同事們的尊重和總統的信任。電影中賞心悅目的御膳房勞作場面講究得像是一部法餐科普紀錄片。
4
《大廚》
Commeun chef
德高望重的亞歷山大(讓雷諾飾)多年來一直是米其林餐廳的三星主廚,但是近來他的境遇卻屢現危機。當下的法國料理界正是「分子料理」風靡,傳統料理日漸衰落的時代,亞歷山大所堅持的傳統料理很有可能會在即將到來的星級評審中落敗。正當亞歷山大焦頭爛額之時,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廚師傑克(邁克爾揚 飾)來到亞歷山大的餐廳實習,傑克與生俱來的料理天分和另闢蹊徑的烹調創意令亞歷山大大為賞識。兩位傳統烹飪大師的碰撞帶來了新的火花。
法餐文化答疑解惑
為了探尋」關於法餐的更多真相「,我們采訪了以下兩位在北京生活的法餐大廚。
1.法國大使官邸廚師長托馬西雷
2.北京飯店萊佛士家安法餐廳主廚賽利摩爾(Cyrille Molle)
Q:為什麼法餐吃得那麼慢?
A:這是法式生活方式。
「法國人工作時吃午餐並不會這么慢。晚餐吃得慢是因為我們很喜歡聊天。在聊天中喝酒,享受美食,這就是法國人的生活方式。法國人真正引以為傲的是吃飯時的分享精神。法式西餐界公認的廚藝泰斗保羅博古斯有一個經典的說法:沒有好的友情,也就沒有好的烹飪。」
――托馬西雷
Q:大使先生最懷念的家常菜?
A:是牛頭!
「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先生也非常喜歡吃這道菜。這道菜的基本方法是先把牛臉中的眼、耳朵切除,然後把牛頭肉用繩子綁起來,放在蔬菜湯里煮,煮完再切片呈盤。然後搭配一種塔塔醬(Tartar Sauce),這種醬是用美乃滋(Mayonnaise)加上酸黃瓜、洋蔥、雞蛋製成的。」
――托馬西雷
Q:如何做出令人感動的味道?
A:想想媽媽的味道
「最打動人的美味和童年的回憶有關系。童年時品嘗的味道給人印象深刻。長大後每次吃到這道菜,都會聯想到小時候的一些事情。」
――托馬西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