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早應用電腦特技的電影是什麼
1895
歷史上第一次,米埃兄弟將移動影像技術和放映機帶入了人們的視線中。在法國巴黎為觀眾放映了第一部電影。
1895
電影史上的第一個特技效果,出現在《瑪麗皇後的處決》中。劇中女主角的軟首鏡頭是用一種"替換拍攝法"完成的。
1898
喬治·米勒被認為是"第一個銀幕藝術家",他引用了各種各樣的攝影技巧拍攝短片。包括消失的時間,停頓的攝影技術,以及巧錄的燈光布置。
1902
米勒拍攝出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之前的不過是些只有幾分鍾的科幻短片),《月球之旅》片長14分鍾。
1903
《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了實踐的畫面復合技術,令飛馳的火車與狂飆的奔馬兩個畫面相得益彰。
1906
愛德溫·波特製作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停頓技術的動作電影。片中用了一分多鍾時間刻畫的泰迪熊能為了當時玩具店中最受歡迎的玩具。
1907
諾曼·道恩在他的《加州任務》中最先使用了玻璃接景法,這是以畫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場景配合實景或搭制布景來合成一個畫面的攝影方法。
1916
移動式掩碼技術被引用,這使得一個正在運動的畫面可以與另一個圖象相結合,用來補強合成影像的疏漏,以製造出更震撼的畫面。
1925
動畫片導演威利斯·歐布賴恩在《失落的世界》中創造出了49個動畫恐龍形象。
1927
影片中出現了巨型城市的效果,一種新技術使演員們可以在一個微縮景觀中完成拍攝。
1933
金剛上映,當中的動畫技術場面花費了55個星期才完成。
1939
第一項奧斯卡特效獎被授予了《雨季來臨》,由於片中精彩的洪水特效。擊敗了當年的強敵《綠野仙蹤》。
1942
伊斯門柯達公司由於軍隊作戰用光學反射鏡的需要,與RKO公司的林伍德特效部接觸。製片人杜恩為其創造了"杜恩視覺光學鏡",戰後便一直被電影公司用於特效拍攝用途,一直到90年代的數碼光學鏡出現才被取代。
1956
據估計,塞西爾·德米勒導演的重拍片《十戒》當中的紅海場面的拍攝花費了製作公司兩百萬美元,這也成了當時史上最為昂貴的特效。
1961
伊凡·薩瑟蘭發明了"幾何畫板",第一個電腦制圖程序。當時年僅17歲的喬治盧卡就看好了這項新技術的潛力,他的聖誕禮物清單上就包括了這個電腦程序。
1968
《太空漫遊》的出現為當時的特效樹立了新的參考標准,早期的動畫控制也是在這部電影中形成的。
1973
《未來世界》是第一部使用電腦制圖的影片,盡管當時的技術僅限於2D。
1977
約翰·戴克斯特拉在《星球大戰》中使用了電子動畫控制,這讓我們看到了之前從未見過的宇宙戰爭場面。他還第一次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3D成像技術。
1981
《窺視者》的上映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以假亂真的「影子」數碼特效,還有第一個「數碼成像人」。
1982
「影子」數碼技術在《星際迷航記之復仇女神Ⅱ》和《電子世界爭霸戰》中開始被大量使用。
1985
電腦編程人像第一次出現在《年輕的夏洛克·福爾摩斯》中。雖然這個鏡頭只有短短的30秒時間,卻花費了製作公司6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它。
1988
《風雲際會》第一次實現了電腦影像變異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
1991
《終結者Ⅱ》不僅標志著數碼成形技術的里程碑,它還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由數碼技術完成的電影中的一個。
1993
CG技術創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羅紀公園》中的那些恐龍。
1995
《玩具總動員》是第一部動畫人物全部由CG技術完成的動畫影片。
1999
《星球大戰》中的加加是第一個能夠與其它真人演員對戲的CG人物。
2002
而後來彼得傑克遜創作的怪物古魯姆要比加加表現得好得多。
2003
《指環王3》的順利竣工,昭示著電影特效已經到達了全新的高度。
2004
《范海辛》糟糕透頂的表現讓觀眾都希望特效這東西從未被發明過。
2005
兩位電影大師相繼以兩部翻拍《世界大戰》作品和《金剛》再次讓人們在現代的技術條件下深深懷念了一把往日的經典。
2006
《海神號》的如期傾覆,雖未能在北美票房的大火堆中填上一把柴,卻也讓人們見識了電影特效的無所不能。
❷ 賓得FA28-70/2.8和安琴28-70/2.6那個好
我在賓得機器上持有過圖麗atx pro 28-70 2.8這只,江湖傳言圖麗28-70 2.8的前身就是愛展能(安琴)28-70 2.6.因為一代圖麗的28-70就是2.6-2.8的設置
用了一年下來,確實有所謂的感覺電影感,而且在膠片機身上的感覺更好,在數碼機身上基本就是比狗頭稍微好一點的。。。(下面兩張第一張是膠片的,第二張是數碼的)
雖然圖麗的這支鏡頭也就2000的售價,所以肯定偷工減料不少,比如鍍膜.....那炫光炫的。但是整體結構導致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是和愛展能一樣的。
最近對焦距離75cm,略遠
50-70mm焦段成像沒有銳度
最大光圈時銳度較差
在數碼機身上紫邊嚴重,解析度略顯不足
在APS數碼機身上相當於42-105mm,視角不夠廣,使用限制較大
而作為小小金,畢竟也是膠片時代的鏡頭,紫邊問題和解析度問題也比較嚴重。APS視角問題也是存在的,唯一好一些是smc鍍膜導致的眩光,以及AL鏡片的矯正作用,成像會好於愛展能這支鏡頭。
但是這兩只鏡頭其實都存在比較嚴重的炒作成分。價格都偏離實際價值。賓得即將發布數碼全幅,因此新的2.8恆定標變(24-70?)肯定會推出,所以屆時小小金必然降價。
❸ 四大電影鏡頭盤點
核心提示:電影鏡頭四大家指的是法國安琴、英國庫克、英國刀梅、法國堅無敵。
電影鏡頭四大家指的是四個品牌的電影鏡頭,業內人士用字母「A」「C」「D」「K」來代替它們的稱呼(四大電影鏡頭各自名稱的首個字母)。分別是:Angenieux(法國安琴)、Cooke(英國庫克)、Dallmeyer(英國刀梅)、Kinoptik(法國堅無敵)。
A——Angenieux,中文名:愛展能、安琴。這世上,論色彩,Angenieux認第二,就無人敢認第一。它的色彩,不能僅用浪漫來形容,那種美,只能去意會。這家法國第一大鏡頭廠對自己的色彩非常自信,它出產的鏡頭,無論高端低端,都秉承一致的色彩風格,區別只在於技術規格和成像細節上,讓你一看就知道是Angenieux。由於Angenieux的色彩太出色了,使人對它的解像力談論不多,其實它的解像力極佳,而且剛柔並濟,實為難得。
C——Cooke,中文名:庫克。它是英國鏡頭廠TaylorHobson旗下的最著名產品,時至今日,仍與Angenieux、Zeiss並稱電影頭三大巨頭。Cooke還有很多分類,如SpeedPanchro、Kinetal、ivotal、Panchrotal等等,當中以SpeedPanchro最佳。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大光比時的性能超強,在弱光下不溫不火,到了光比巨大的正午大太陽下,無有能與之匹敵者。其高光控制極好,暗部細節豐富,立體感突顯。人們常說,歐美頭在陽光下的表現不如日本頭,那是因為他們沒見識過Cooke。在顏色方面,Cooke是典型的英倫風格,比較中性。但是Cooke幾個系列鏡頭的色彩和成像風格差別不小,這一點不如Angenieux那麼統一。
D——Dallmeyer,中文名:刀梅。對於喜歡這個英國鏡頭的人來說,他的錢包可就夠倒霉的了。由於產量稀少,二手價炒得極高,動輒數萬元乃至近十萬元。Dallmeyer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它那印象派風格的焦外散景,尤其是SuperSix系列,用別的鏡頭無論如何都拍不出來的——不僅立體感極強,而且色彩獨特、氣氛懷舊,旋渦焦外也是它的特點。購買Dallmeyer,要認「DC」標志(即Dallmeyer Coating,刀梅鍍膜),並且,最昂貴的SuperSix系列與其它系列的價格和成像差別都很大,因此不能只認Dallmeyer的牌子。
K——Kinoptik,中文名:堅無敵。它可以滿足初玩頂級電影頭的發燒友一切虛榮心:大名鼎鼎+超高價+超高解像力+超旋焦外。這被認為是世上解像力最高的鏡頭,它的色彩在弱光下非常飽和厚重,在陽光下,飽和度卻稍下降。Kinoptik是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的鏡頭,由於它的銳度超高,顯得剛勁有餘而柔美不足,而且焦距越短,這個現象越明顯。它的成像比較平,立體感不如上述的A、C、D。Kinoptik怕逆光也是出了名的,焦距越長越怕。與所有小廠一樣,Kinoptik的品控不如Angenieux,不同批次的差別很大,鏡頭的個體差異也很大。Kinoptik的焦外肆意揮灑,旋轉得很厲害,而且它的焦外光斑呈現一個一個帶明亮邊緣的橢圓形,很多人管這種獨特的圈圈叫「富貴黃金圈」。
以上被大眾認可為頂級電影鏡頭四大家族,簡稱為ACDK。(Angenieux、Cooke、Dallmeyer、kinoptik)除已被認可的四大家族外,還有瑞士的KERN,德國的ZEISS,Schneider,美國的Wollensa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