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民告官第一案拍成了電影

民告官第一案拍成了電影

發布時間:2023-09-14 19:05:09

❶ 求張藝謀電影系列的思想主題等問題

1紅高粱
說的是一個女子嫁給一個釀酒作坊的老闆。因為錢而不是感情,婚姻關系名存實亡。姜文飾演的長工喜歡上了這個老闆娘。兩人奔放的感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面對著侵略者,一幫手無寸鐵的人開始反擊。主題思想還是解放,不論是感情還是反壓迫都是這一主題。藝術風格粗獷但是畫面依賴自然光,有古典的韻味。藝術性,是首部在戛納獲獎的中文影片,是代表了中國第四代導演成熟標志。這部電影,一定程度上讓西方人認識了中國和中國人,特別是閉塞的內陸文化。張藝謀植根於西北,這也是他西部風情影片的發軔之作。
2秋菊打官司
講述的是一個農村婦女因為丈夫被村長踢傷,而要討個說法的經過。她經歷了種種碰壁,但就是相信社會還是有公義的信念讓她堅持。在打官司的中間,她與到難產是村長援手才轉危為安。最後官司打贏了,村長依法要被刑拘。村長就在她給孩子過滿月酒的時候被帶走,秋菊端著要獻給村長的飯,看到警車,悵然若失。她討來了說法,或者只是需要一個道歉,究竟是為了什麼。
影片的大背景是以我國開始實行行政訴訟法,民告官成為合法而不是長期以來的非法,必須要通過信訪制度解決。秋菊不懂法,但是她對於公正的訴求很強烈,並最終推動她去打官司。影片探討了情理法這個中國人內心的命題,並逐步推動法成為一種基本觀念。這符合當時中國的大背景,提倡依法治國。藝術風格延續了對於西北特別是陝西風情的描述,張藝謀對於此有了更嫻熟的運用。其中,皮影戲作為音樂的主調讓人對於黃土高原有著一種滄桑感。影片價值,雖然有著普法的使命性,但是戲劇沖突並不集中凸顯法律。而是通過秋菊的視角,看到整個中國大地的變遷。該影片評價較好,是張藝謀邁向成熟的作品。
3活著
活著根據余華的同名小說改編。講的是名叫富貴的地主家公子嗜賭,並把家產輸的精光。妻子帶著孩子走了,老父親被氣死了,他淪落街頭。終於戒賭了。一家人重新團聚過上了艱苦的日子。命運總是折磨人的。富貴外出搭皮影班子賺錢,不了被抓了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還給解放軍唱了幾出戲。等到他輾轉回到家,女兒失聰,他十分傷心。因為他沒了家產成分訂成城市無產者,那贏了他家宅院的人被定位發動惡霸被槍斃了。富貴受了驚嚇,想到要不是因為宅子沒了,上刑場的就是自己。 在運動中的富貴一家又很高的積極性,但是好景不長,兒子因車禍而死。開車的縣長竟然是舊時的夥伴。女兒嫁人,卻因為難產死在了醫院。縣長被打倒了,唯一想到的是把積蓄給富貴然後一了百了。富貴沒接受,但在別人疏遠的時候反而鼓勵他要他好好活著。富貴兩口子最終守著外孫看到了運動的結束。每每想起自己給醫生吃了饅頭,才使得醫生差點噎死而沒能就自己的女兒,富貴心裡隱隱作痛。但,這些都過去了。富貴的命運就像運動大潮上的一個舢板,波動沒有辦法自主。悲劇看似是偶然的,但卻又高度集中於富貴身上。他自己很多時候是不明白的,只是隨波逐流。原著就是一部內涵深刻的作品,同時影片因為涉及敏感在大陸沒能公映。從藝術水平上,小說的地點是陝西渭南的一個縣城,濃郁的陝西風情是老謀子的拿手菜。但是取景確實在天津的一段老街,但是不論是建築樣式還是小到磚雕的細節都像極了關中的街巷宅院。可見導演的嚴謹態度。應片因為有著對大時代的反思而顯得沉重,以至於八零後有點看不懂。但是影片給人的真實感卻震撼人心。讓觀眾也隨著有點心中隱痛,我們反思過去,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活著或者就是立意在此。
(先寫到這兒)

❷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

本文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由觀後感欄目我整理,歡迎閱讀。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一】

近日,備受關注的馮小剛新作《我不是潘金蓮》在北京召開首次發布會,當天,馮大導演攜原作及編劇劉震雲,主演范冰冰共同出席了這場被命名為“十二年,一個圓”的活動——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相隔12年,范冰冰與馮小剛、劉震雲繼《手機》後又合作了。整場發布會圍繞“圓”的三個諧音展開,三人也彼此互誇,甚至劉震雲表揚起了范冰冰會憑著這部片子成為”表演藝術家“。而馮小剛則透露,本片中有28個男演員,女主角只有一個范冰冰,可謂是“眾星捧月”。

《我不是潘金蓮》改編自劉震雲在2012年首部以女性視角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是金馬影帝馮小剛再度回歸導演身份的作品。發布會現場,播放了一段電影《手機》的混剪視頻,帶領眾人回憶起2003年《手機》掀起的一場家庭關系的“腥風血雨”。時過境遷,馮小剛、劉震雲、范冰冰再聚首被主持人馬東調侃“歲月對每個人下手的輕重果然不一樣”。馮小剛與劉震雲已經第四度合作了,兩人現場談笑風生互相“開涮”,“革命友誼”可見一斑。范冰冰則是《手機》後第二次與馮小剛合作,相隔十二年再任“馮女郎”,范冰冰感慨頗多稱一切都是緣分。

據悉,范冰冰為“李雪蓮”這一角色“犧毀缺牲”頗大,不僅造型上打破以往“女神”形象顛覆出演,更歷經諸多戶外拍攝,十分艱苦。值得一提的是,范冰冰在《手機》中飾演的是一位仗著美貌插足他人婚姻的“潘金蓮式”人物,而此次《我不是潘金蓮》中則飾演了一個要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的“良家婦女”,兩個角色遙相呼應趣味橫生。

主創問答

記者:我們對馮導電影的期待,首先第一個期待就是喜劇,這是一部喜劇嗎?

馮小剛:這是一部喜劇,只是喜劇有不同的類型,有三種:第一種是言語上的幽默,第二個類型是事情上的幽默,笑歷還有一個是這個事情背後道理的幽默是什麼。《我不是潘金蓮》這個電影,我覺得它就是這個事情的道理的幽默。

記者:看預告片里的范冰冰,不太像特別有喜感的角色?

范冰冰:其實詮釋李雪蓮的過程當中,我們有很多的會心一笑,這個笑不是現在市場上所謂的這種搞笑電影,那個笑碰余搜有的時候應該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得到,都能看得懂,但是又非常讓你覺得在心裏面觸動了你某一個點。我們沒有刻意地做幽默的東西,但是它就是很幽默,是故事的幽默。

記者:馮小剛導演三年拍了一部電影,這部片子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馮小剛:為什麼三年了才拍這么一部電影,希望找到一部像我這個年齡值得拍的電影。我覺得《我不是潘金蓮》這個作品,首先這部電影一定不是市場的奴隸,它是引導市場的一個作品,同時這部作品也是深刻地反映了變革中的中國人的生活的一部電影,同時我認為它也應該可以是一部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當然了,它首先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但是它不停留在好看,它有比好看還更多的東西,但是首先必須是好看。

記者:范冰冰為什麼要接拍這部電影?

范冰冰:我能在這部電影中看到很多人的影子,為什麼我要拍這個電影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想拍一部在這個時代能留得下來的電影。拍一部能在你的職業生涯裡面,最後能留得下來的作品。我覺得《我不是潘金蓮》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對於我來說,所以很珍貴、很珍惜它。

記者:請問馮小剛導演,范冰冰這12年來有什麼變化?

馮小剛:冰冰,我是覺得她十二年來,有一個核心變化,就是變得非常自信,拍《手機》的時候,她第一次拍電影,當然第一次拍電影,在我的指導下,已經是可以,我沒想到她第一次拍電影能演得那麼生動,然後這12年來,現在發現冰冰的談吐,包括這次演李雪蓮角色,整個人非常自信,這一點特別重要,當然還有沒變的,往往看長得這么好看的女孩,會不會想這是不接地氣的人,但是冰冰讓我感覺,一直以來,她的內心非常接地氣,這一點我非常欣賞。還有一點沒變,還是那麼好看。

記者:起用范冰冰演一個農婦,不怕她太好看而觀眾忽略她的演技嗎?

馮小剛:我要說,我當時有一個野心,冰冰其實是演戲非常用心、有才華的演員,因為她太好看了,所以人們總會要強調她的好看,所以我就很想給大家一個意外,給大家一個驚喜,讓他們看到,冰冰不靠好看,來塑造一個人物,而是離她很遠的人物,這次特別欣慰,我也要恭喜冰冰,我覺得這個電影放了之後,會讓觀眾覺得真的是眼前一亮,才貌雙全。這部電影里男演員28個,女演員只有一個,而且這裡面的男演員有很多非常有演技的,眾星捧月,但是她也沒辜負眾星。

記者:范冰冰演這部電影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范冰冰: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克服這個洋氣的臉(笑)。其實要克服的東西真的很多,包括走路的形態,包括造型的改變,包括方言的學習等等。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二】

馮小剛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蓮》,是他與劉震雲的第四次合作。我們太久沒有在中國銀幕上看到活生生的中國人了,沒有切實去領略這塊土地的日新月異和亘古不變。有什麼樣的規矩,就有什麼樣的方圓。《我不是潘金蓮》必將是2016年,還可往前追溯的十餘年裡,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一些人畜無害的文藝工作者,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後,給自己下了不忘初心的強大心理暗示後,決定曲線救國。把稻粱謀足之後,再進行可持續發展。他們把這稱之為理想主義,而自己仍是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追夢人。無數美麗的現實告訴我們,他們的一切冀盼,只是從一個物質轉換成另一個物質。

馮小剛和他們不同,一開始,他的口號是為老百姓做足底按摩。等老百姓舒坦,他自己又不自在了。他曾說過,他之前所有影片所積累的財富、聲名和信譽,都只為一部電影做准備,那就是根據劉震雲紀實小說改編的《一九四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馮小剛是一個還算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與陳凱歌、張藝謀先陽春白雪、後下里巴人的創作軌跡不同,馮小剛走向了他們的背面,他越來越嚴肅(也可以說馮小剛每一部影片的內部肌理都不是那麼嬉皮笑臉),現在輪到了《我不是潘金蓮》。

從馮小剛的電視劇時代開始,馮小剛最重要的文學給養,來自王朔和劉震雲。私以為,馮小剛其實更容易與劉震雲互通款曲。雖然這兩位中國當代最優秀的作家都能極盡諷喻之能事,但就在王朔早期作品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再怎麼熱氣騰騰,都有一種欲驅盡煙火的渾不吝和一種巨大的悵然。劉震雲則善於在雞零狗碎間,道盡歷史與現實對人的雙重捆綁,且有著極強的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敘事野心。

也可以說,劉震雲更“在地”,而王朔則更虛緲(不僅是他的《我的千歲寒》)。王朔會寫到政治,但總體而言是去政治化的,是換湯不換葯的周而復始,也更空盪和灰色些。而劉震雲則一直秉持人是歷史的人質這一創作原則。仔細端詳王朔和劉震雲,若進行粗暴判斷的話,劉震雲是寫實的,而王朔則是寫意的。馮小剛一旦真要投入心力和心血的影視劇,則都是現實主義的,都是見了棺材才落的淚光點點,撞了南牆後的頭破血流,這在《北京人在紐約》、《一地雞毛》、《手機》、《一九四二》等影視劇中都暴露無遺。

馮小剛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蓮》,是他與劉震雲的第四次合作,也是這二位與范冰冰繼《手機》之後的二度攜手。范冰冰自《蘋果》後,極力想擺脫“花瓶”的稱號,目前看來,大家更感興趣的,還是她的姿顏。范冰冰這次出演的角色,性格上是一根筋,性情上倒極隨和,與多名男子有染。小說中這是個美人,一旦這個美人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的事情也會接踵而來,但是不是就能一了夙願,還得兩說。

從目前出爐的預告片里,實際看不出范冰冰在表演上有多少華彩,只是在裝束上去了些鉛華,這跟她在《桃花運》和《蘋果》里的所謂犧牲,無甚兩樣。范冰冰應該會從29歲一直演到49歲,這其中的跨度倒是范冰冰沒有經歷過的,而這樣一個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都在龐大的社會關系網中左奔右突的女子,對范冰冰而言,也是從來沒有過的。說不定,這會真的成為范冰冰表演生涯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具有非凡的轉折意義。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相信《我不是潘金蓮》上畫以後,會有人將范冰冰此次的出演,與鞏俐勇奪金雞和威尼斯影後的《秋菊打官司》相提並論,蓋因這兩部影片都講述了一個民告官的故事,都在冷眼旁觀女性的慾望是如何竹籃打水一場空。也就是說,范冰冰演得越熱烈,越具泥土的氣息,我們才能感受到那零度以下才有的寒意。

從預告片里,大家目前看到的畫幅為圓形,此畫幅最麻煩的是,給光影的聚焦帶來很大的難題。早期默片里也有類似圓形遮罩的用法,比如德國表現主義時期電影,但那種用法還是有陰影邊緣,藉助陰影凝聚畫面焦點。2014年,墨西哥和比利時合拍的影片《路西法》也採用了圓形畫幅,是用製造濾鏡的方式來完成拍攝的。

《我不是潘金蓮》目測來看,估計是在後期採用了特殊的手段。稍微透露一下,《我不是潘金蓮》最終的成片,會有圓形和方形兩套畫幅。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又或者是有什麼樣的規矩,就有什麼樣的方圓。

我不是潘金蓮觀後感【三】

1725位觀眾力贊,平均三分鍾一次笑聲,“馮小剛這次講了一個好故事”。當地時間9月8日晚,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於第4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全球首度公開放映。導演馮小剛攜主演范冰冰、郭濤、大鵬悉數亮相。在此次入圍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蓮》被選為電影節官方推薦的45部不容錯過的佳片之一。

影片在多倫多首映的消息引發觀眾超高期待,1725張電影票提前售罄,放映現場過程更是反響熱烈。作為馮小剛導演暌違三年的最新力作,影片大膽使用圓形畫幅形式,方圓之間巧妙暗喻“鏡花水月”的中國式寓言更是收獲觀眾盛贊。

《我不是潘金蓮》入圍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消息一經公開,就引發了國內外媒體和觀眾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圍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蓮》更是被選為電影節官方推薦的45部不容錯過的佳片之一。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僅近兩千張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觀眾特地從多倫多之外的其他地區趕來,只為第一時間看到馮小剛暌違三年的最新力作。馮小剛攜主演范冰冰、郭濤、大鵬驚艷紅毯,所到之處引起觀眾連連尖叫。

映前見面會上,現場三層放映廳1725個位置座無虛席。作為電影的絕對主角,范冰冰自信表示:“從未想過這部電影的首映是在多倫多,但《我不是潘金蓮》是個好故事,相信外國觀眾一定看得懂,也一定會喜歡。”馮小剛更是霸氣表示:“不喜歡隨便罵。”事實證明電影不負觀眾期待,首映場觀看過程中氣氛十分熱烈,不少台詞和片段讓在場觀眾驚喜不斷,平均三分鍾就爆發一次笑聲。放映結束後,整個影廳幾乎要被雷鳴般的掌聲掀翻屋頂,觀眾們對主創們奉獻出如此精彩的電影表示最熱烈的支持。

中國故事驚艷國際 圓形畫幅暗喻“鏡花水月” 方圓盡顯中國式人情法治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講述了婦女李雪蓮為了糾正一句話而輾轉十年的荒誕故事,作為馮小剛導演暌違三年的最新力作。馮導表示,雖然每天都有很多劇本送來,但終於等到這一個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歸電影初心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

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馮小剛首次在本片中大膽採用圓形畫幅進行拍攝。據悉,圓形的靈感來自於具有東方韻味的中國風情畫,構圖和色調十分講究,不少觀眾表示看電影時有置身江南園林一步一景的視覺效果,新鮮之外非常賞心悅目,有觀眾評價道“攝影和美術簡直就是中國版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太美了”“畫幅的變化跟情節結合得好棒!”圓形畫幅不僅是一次技術的嘗試,其背後另有含義,方圓之間似真似幻,觀眾們從圓形畫幅中看電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鏡花水月”的荒誕寓言。

放映結束後,觀眾紛紛點贊“馮導真是太大膽了,不論是故事還是圓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這部電影跟一般的喜劇不一樣,笑完還能有思考,馮導講了一個好故事”。馮小剛導演表示,希望藉此向國際展示這個荒誕故事背後的中國式人情與法治,李雪蓮故事背後的道理值得觀眾們再度回味。

❸ 秋菊打官司簡介及詳細資料

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中國西北小山村。秋菊(鞏俐飾演)的丈夫萬慶來(劉佩琦飾演)與村長王善堂(雷恪生飾演)因為蓋房子發生爭執,慶來被村長踢中 *** 並造成肋骨骨折。秋菊懷著身孕去找村長說理,村長不以為意而不肯認錯。秋菊不服,要討個說法,前往鄉里公安局上訪。鄉里的李公安與村民們都有交情,決定以調解矛盾並賠償二百元結束。村長口頭答應賠償秋菊家的經濟損失,心裡則認為不應該賠錢,將錢甩在空中。受辱的秋菊沒有撿錢,而是踏上了漫漫的路途到縣公安局去上訪,縣里公安局復議書維持原判。秋菊還是不服,來到上級城市。初來乍到因為不熟悉環境被當地三輪車夫所騙。得到好心人建議後,來到一家價格低廉的旅店。旅店老闆是個好心人,見秋菊千里迢迢上訪不易,又有孕在身,便告訴她市公安局長的地址。市公安局長沒要禮物,並親自把秋菊送回旅店。市裡的復議書仍然維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錢賠償金。復議書同往常一樣直接交到村長手裡,村長仍然不以為意。男人從村長那裡拿了錢,沒想到倔強的秋菊又把錢還給了村長,重新去了市裡。市公安局長建議他走法律程式,並推薦給他了一個律師,幫忙起訴村長。而法院則判決市公安局處理得當,維持原案裁決復議。秋菊不服,決心向市中級法院抗訴。過年時,秋菊難產了,然而村裡人都去相鄰的王莊碧消看戲了,慶來只好去求村長去請人回來抬秋菊去醫院。孩子順利出生了豎尺,秋菊一家都感謝村長鼎力相助。然而在孩子滿月之時,中級法院判決拘留村長十五天,這讓只想得到一句道歉的秋菊十分意外,便出門追趕警車。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Qiu Ju 鞏俐 Wang Shantang, village chief 雷恪生 Wan Qinglai, chili farmer 劉佩琦 Officer Li 戈治均 Meizi, Qinglai's sister Liuchun Yang

職員表

製作人: Yiting Feng;Fung Kwok Ma 監制: Yiting Feng Fung Kwok Ma 原著: 陳源斌 導演: 張藝謀 副導演(助理): 張震燕;Xiaofeng Hu;Tian Weixi 編劇: 劉恆 攝影: Hongyi Lu;Xiaoquin Yu 配樂: 趙季平 剪輯: 杜源 美術設計: 曹久平 服裝設計: 佟華苗

角色介紹

角色名:秋菊

演員名:鞏俐

懷著孕的農村婦女,因其丈夫被村長踹傷,不服鄉長的調解和村長傲慢的態度,只為了爭口氣,接連向縣里、市裡乃至最後到法院進行打官司,最終悔纖知因其難產被村長救了才願意放下恩怨。

角色名:萬慶來

演員名:劉佩琦

秋菊的丈夫,軟弱,怕妻子,做不了家,但本性善良老實,曾勸秋菊放棄抗訴。

角色名:王善堂

演員名:雷恪生

村長,為人高傲,覺得自己是村長便瞧不起秋菊,拿錢來羞辱他,但其本性不壞,只是因為沒有兒子而對子嗣耿耿於懷,最後秋菊難產,他不計前嫌,救了秋菊,最後被拘留。

幕後花絮

1、該片是張藝謀與鞏俐繼《紅高粱》的二度合作。

2、鞏俐憑借影片成為第一位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的華人演員。

發行信息

上映信息

日期 地區 1993年4月16日 中國香港 1992年10月2日 美國 1993年6月19 日本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 獲得者 備注 1992年 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張藝謀 獲獎 1992年 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榮譽提及 張藝謀 獲獎 1992年 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 張藝謀 獲獎 1992年 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沃爾皮杯最佳女演員 鞏俐 獲獎 1992年 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西阿克獎最佳女演員 鞏俐 獲獎 1993年 第13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 鞏俐 獲獎 1993年 第13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鞏俐 獲獎 1993年 第13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張藝謀 提名 1992年 法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外語片 《秋菊打官司》 獲獎 1993年 第一屆長春國際電影節金杯獎 張藝謀 獲獎 1992年 溫哥 *** 際電影節的最受歡迎影片 《秋菊打官司》 獲獎

影片評價

《秋菊打官司》是一部關於現實農村生活的影片,圍繞農婦秋菊想要討一個說法而展開,著重刻畫了她不斷的奔波的過程,對農村生活狀態和人物關系以及倫理進行了真實的表現,簡單直接的表達了人對自我權益的覺醒。影片拍攝手法朴實,並有一些 *** 的實際生活場景,給予影片無比強烈的真實感,並且把秋菊堅強、朴實的個性表現的淋漓盡致。鞏俐在張藝謀這部紀實風格的作品中,將秋菊這位性格執拗的農婦演繹得十分到位。影片借一個「民告官」的故事,贊頌了農村女性的自尊、自強、自信以及法制觀念的覺醒。

張藝謀的影片有一種看不見的形式與隱匿的「鄉村情結」。張藝謀無疑是具有獨創性的電影導演,而影片《秋菊打官司》的風格樣式也同樣具備了新穎別致的特性。張藝謀在《秋菊打官司》中做到了這一點。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通過秋菊持之以恆的告狀之路給觀眾上了堂法制教育課,影片針對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剖析,具有很高的普世價值。(鳳凰娛樂評價)

❹ 中國第五代導演有哪些代表作品以及他們的創作特點是什麼

1.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講述抗戰期間,八路軍的文藝工作者顧青從延安到山區采風,寄宿一貧苦的農家。其女兒翠巧因葬母和為弟弟訂婚,收了一個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禮,訂了娃娃親。顧青帶來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發了新的憧憬。這種憧憬,使她最終逃出夫家,夜渡黃河,投奔八路軍。《黃土地》的成功在於它僅僅把故事當作外殼,它通過超時空的開拓,抒發了作者對土地、對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中許多非情節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廣闊天垠、氣勢磅礴的黃土地,安詳博大、氣象萬千的黃河形象,甚至許多風俗民風的描寫,例如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都和人物緊緊結合在一起,成為整個銀幕形象的重要構成。影片在攝影、色彩、造型、構圖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無不內蘊深意。《黃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與人物的三者統一,以敘事因素、隱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統一,表現了陝西高原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表達了創作者對民族特性、農民命運的思考。影片獲1985年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獲1985年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等6項國際獎。 2. 這時期被稱為"探索電影"的還有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吳子牛導演的《喋血黑谷》、田壯壯導演的《獵場扎撒》、《盜馬賊》等。 3.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陳凱歌拍出大異於以往風格的《霸王別姬》。影片藉助於幾位京劇演員人生、命運的曲折展現對人的生存理想與現實存在著的永恆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與闡釋。影片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蘊的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8項國際獎。
張藝謀 張藝謀(1951- )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贊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梁》,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獎。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張藝謀導演的影片: 1. 八十年代末期以後,中國電影市場的急劇變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難以為繼。中國的中、青年導演在藝術追求上走向分化。部分導演拍出了探索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影片。其中,黃建新導演的《黑炮事件》、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是最有代表意義的作品。《紅高粱》以嶄新的藝術形式,描繪了中國二、三十年代一夥農民古樸、野性的生活和他們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過程。影片的劇情構成極具戲劇性,通過人物塑造贊美生命的自由。愛就真愛,恨就真恨;大愛大恨,大生大死。情節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電影語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緊湊、張馳有度的節奏,畫面、色彩、光線及其所構成的視覺形象,生動,濃烈。 影片獲1988年第8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獲1988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獲1988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熊獎等8項國際獎。 2.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張藝謀拍出了完整紀實風格的《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個"民告官"的故事,贊頌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強、自信,贊頌了法制觀念的覺醒。影片獲1993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94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並獲義大利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等3項國際獎。
吳子牛 吳子牛(1953- )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吳子牛的代表作基本都是屬於戰爭題材的作品。其中有《喋血黑谷》、《晚鍾》、《歡樂英雄》、《陰陽界》、《南京大屠殺》。吳子牛創作的一個重大特色,便是對戰爭的思考。戰爭與人的關系,消洱戰爭,呼喚和平,是他創作的母題。在《喋血黑谷》中展現的是戰爭氛圍中面臨生死的心靈搏鬥;《晚鍾》則以人性的真誠,撫摸著戰爭給一切人留下的累累傷痕;《南京大屠殺》也不單純的去寫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而是貫注了在這場戰爭中,中日兩國人民都是受害者、從人性高度俯瞰戰爭的立意。 吳子牛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在外觀的嚴峻、粗獷中,蘊含情感的綿綿細流,深沉、凝重,充溢真誠與詩情。他的大多數影片均獲得國際、國內的獎項。 吳子牛導演的影片: 軍事題材巨片有1995年葉大鷹導演的《紅櫻桃》和吳子牛導演的《南京大屠殺》。這兩部影片都以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它們的共同點是將戰爭作為背景,著力於寫戰爭中人的命運,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與難以彌合的心靈創傷。 (1977-1997),這時期被稱為"探索電影"的還有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吳子牛導演的《喋血黑谷》、田壯壯導演的《獵場扎撒》、《盜馬賊》等。
田壯壯 田壯壯(1952- ) 於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先後執導影片《九月》、《獵場扎撒》、《盜馬賊》。田壯壯創作的突出特點是影片對人的心靈,對大自然的關注。《獵場扎撒》中對樸素淳厚的蒙古族習俗的歌頌,對遼闊壯美的大自然景觀的展現,表現了創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間和諧、平衡的理想境界。《盜馬賊》從人類生存和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與宗教、人與自然的關系。田壯壯影片敘事的模糊、哲理的飽滿,情感描寫的細膩流暢,形成創作上的別具一格,同時也造成與多數觀眾的疏離。田壯壯後來拍攝的《鼓書藝人》、《搖滾青年》、《大太監李蓮英》在影 片風格上有較大改變。 黃建新 黃建新(1954- ) 於198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1985年以處女作《黑炮事件》震動影壇。其後,陸續執導《錯位》、《輪回》、《五魁》、《站直羅,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埋伏》等。多部影片在國際國內評獎中獲獎。黃建新不同於其他"第五代導演"的創作特點是,他的目光幾乎都注目於城市,關注現實,關注青年;影片的主題總是直面人生,表現出對社會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普通人,致力於對他們性格、心理的剖析。黃建新的藝術手法樸素、平實、自然、沉穩,注重生活化、寫實性,以小見大,以平見奇。自《黑炮事件》開始便有的冷靜的幽默與戲謔,一直貫穿於他所有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第五代導演"中間自成一道風景。

閱讀全文

與民告官第一案拍成了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索尼9000h怎麼看高畫質電影 瀏覽:720
韓國電影惑 瀏覽:120
小伙抱著人頭是哪個電影 瀏覽:850
韓國政變的電影 瀏覽:721
免費下載電影永遠的第一名 瀏覽:660
偷天換日美國電影演員 瀏覽:333
十部頂級英文動漫電影 瀏覽:763
2018印度電影節 瀏覽:865
電影愛情公寓影評 瀏覽:807
西伯利亞日本戰俘電影 瀏覽:844
電腦wps最小化看電影 瀏覽:132
電影短視頻推薦愛情 瀏覽:969
拔牙歐美電影 瀏覽:90
狗咬狗電影票房怎麼樣 瀏覽:449
蘿莉控電影推薦 瀏覽:799
Sense8美國電影 瀏覽:41
民國時期的動漫電影 瀏覽:307
賽爾號大電影全部中文 瀏覽:663
哪些著名的反華電影 瀏覽:830
жить俄羅斯電影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