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編劇?誰給你出的這個題目啊?扯淡的事情,沒有這么排的,不是都像導演一樣分代的……牛的電視劇編劇不少,但是電影很多都是導演兼著或者一些新銳的年輕編劇,《失戀三十三天》編劇鮑鯨鯨就很牛叉啊~電視劇瓊瑤……寶剛……王晶……於正……高滿堂……郭寶昌……都很牛但是沒有分十大啥的~。
『貳』 電影和電視劇編劇的區別
最近看到多部電影都是由電視劇導演,或者電視劇編劇來做的,我專門這么說不是因為故意製造門檻,其實人人都可以做電影的,只是目前從《六百零一個電話》《東京審判》《夜宴》的劇本介紹和大家反映來看,都能看到劇作上還不夠電影語言,估計作品的作者們也發現了。
其實原因很簡單,寫這兩種長度的作品的敘事角度是不同的,電視劇更多的是鋪,從一個起點出發,不停的一個矛盾一個矛盾的設置,一個矛盾一個矛盾的解決,但是都更像是一種循環,因為幾十集的情節,不重復的製造問題很快就沒話說了,比如主人公愛情,不停的分分合合,總是找出很多不同的理由,比如主人公的親人,朋友,事業,也是不停的製造問題,然後解決。矛盾設置的精彩人物之間越有沖突越有觀眾被牽腸掛肚。大多數電視劇的邏輯有時間邏輯就夠了,也有一些電視劇追求了一些主題邏輯,或者事件邏輯,但是不需要特別高的要求,基本時間邏輯足以貫穿整個情節了。
但是電影不同,電影要在90分鍾里傳達不少於一部電視劇的內涵,甚至思考的更多,敘事角度就變了,不能鋪,一定是挖。挖什麼?電影通常是從一個很具體很小很准確和極致的矛盾入手,然後挖開這個小事情背後的大世界。比如一個人丟了鞋子,他要找鞋子,就找鞋子這件事情恨不得能把他的人生都帶出來。在挖的時候所有的矛盾都是因為第一個小洞衍生而來的,最後電影如同針眼裡邊看世界。
因此編劇在寫作時候,能感覺到,電影對邏輯關聯的要求能力比電視劇高,一旦後邊出現的矛盾不能被一個針眼統領,觀眾就會不舒服,沒有完整感。相對起來電視劇邏輯要求較低,只要人物性格一致,事件能通暢自然就可以按時間順序一直發展下去。電影絕對不可以僅僅按時間順序來貫串邏輯的。僅僅依靠時間順序的電影,不是交待淡薄,就是甬長乏味。
回來說說我們目前的電影,問題都處在了針眼不準上,觀眾們從針眼裡沒看到什麼沒過了隱,如果說《六百零一個電話》針眼是:明星電話被泄露了於是……《東京審判》就是一場審判引起的很多人……《夜宴》是一場刺殺的夜宴引出了整個……那麼這些都是有針眼的故事,可是針眼裡我們想看到什麼?
明星電話泄漏,這是個誘人的起點,於是劇本就要想到是什麼樣子的明星,如何泄漏,結果引來了那些人,發生了什麼事情?整個作者想展現的世界就要展現給觀眾了。目前來看就是個很明星的明星(性格不具體太泛),這個定位就缺乏了意外和沖突,接下來是引出了一個善良的記者,和一個壞蛋經紀人,還有一個絕症的粉絲。這些人物組成的世界恐怕觀眾不能很共鳴了,性格特徵太泛不夠具體和有魅力點。至少我會覺得太小兒科了。是否可以在具有極致的想像力一些,或者更具有社會意義一些。
『叄』 電影編劇和電視劇編劇有什麼區別
主要是展現精華和細致描述的區別。電影通常情況下是用120~150分鍾去展現一個故事,而電視劇是通常用1200~1600分鍾去講述一個故事,時間上就有十倍的差距。電影想要在短時間內把主要內容淋漓盡致的完全展現給觀眾,就得從內容的改編、演員的陣容、特效的使用等等下大功夫,台詞要更精準,視覺上要更沖擊,聽覺上要更震撼,把精華在短時間內集中展現並抓住觀眾的心,所以,對演員的演技,導演的水平等有更高的要求。而電視劇有充足的時間去展現故事的完整性,對故事情節、人物的刻畫更細致,主要是靠故事情節的不停變換去吸引觀眾。
『肆』 作為編劇,是寫電影還是寫電視劇
首先要確定哪個能賺到錢,才決定朝向哪個方向努力才是最好,才能評估是寫電影劇本好還是寫電視劇好。現信仰就是錢,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是人人都不能迴避的問題。當然在初期練習寫劇本時,你要把個人的志向作為偉大的充腔理想而努力,我要當一個編劇,做一個人類思想工程師。其實那個「人類靈魂工程師」就跟小學生著眼於力爭將來考大學一樣,「做一個對國家有用人材」。靈魂工程師也好,國家有用人材也罷,最終都是實現個人積財最根本願望,因為這個是志向成功目標的燈塔招引,就產生了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的「技術」積累過程。
當你努力成為合格的編劇時,還要考慮當下是寫電影劇本好還是寫電視劇本好,又擺在編劇面前一個新問題。當然寫哪種類型劇本不光看到哪個好寫,實質要看哪個具有市場潛力,才是你編劇成功的努力方向,這樣你的努力付出的收益回收就快。
先說電影,電影製作公司到是不少,中影集團、上影集團、八一電影製片廠及各省市各大製片的不算,民營的呢,比如華誼、保利博納、英皇、寰亞等等數不勝數的數。可是一年在全國各大影院放映的有幾部呢,不算進口的大片,國產的大片掐手算算就那幾部,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劇本出籠的稀土珍金的難度。面對這些現實你望而不卻步,你的精神可嘉,時間你耗費不起。全國有多少實力編劇靠著人脈關系網在那排著呢,更不用說人家御用編劇。你回轉彎去做央視六套數字電影的編劇,同樣,大家都看好唯一還有個電影頻道消化諸多的電影成品,且不說央視六套猶如下崗職工擁到就業局等待再就業的擁堵部門,就是列成項目,回益都不超百萬收購,小成本製作還好說,請個二線明星,年代的租賃場地服裝道具的回原等等,百萬根本撐不住投資,你只有拿出玩玩的心態還行,只央視六套潤利幾乎沒門。
再說下電影劇本寫作的難度,看似比電視劇精裝簡節,其實電影劇本的難度比電視劇難度更大。電視劇難在長度和情節的緊湊,而電影則不同,能寫小說的作家可以轉行改寫電視劇本,但他寫不成電影劇本,因為電視劇是「可視」小說。電影他不是文學,他是畫面。通過畫面傳遞情節故事。畫麵包括很多種,比如動作,濤天,特技,通過電影科技手段表現出來。而電視劇用不著大場面大氣度呈現這些元素,電視劇只是把講到的故事和情節,通過台詞演繹出來,而電影的故事情節不是通過台詞對話,而是通過畫面講出來。
其實電視劇不好寫的難度在於長度,情節一拉長就容易松沓,電視劇講究的是層層推進。好寫是因為有了大的故事,就可以推進了。而電影看似輕易轉行,做電視劇編劇行,無非轉換表現格式和電視劇表現特點,而電影不是寫出來的,是表現出來的,這個表現做為編劇就是技術活。
『伍』 電影編劇和電視劇編劇有什麼區別
文/編劇祝明
………………我是分割線………………
電影涵蓋多種類型,有商業化的類型片,也有意識流的文藝片,電視劇也是,有連續長劇,也有情景喜劇,在這里主要討論商業化類型片的編劇,及連續長劇編劇的區別對比。
最大的區別在結構和人物上。
一、結構
這是電影和電視劇的體量不同決定的,國內電影90-120分鍾不等,也就是3萬字左右;而國內電視劇,一般30集起,國內電視劇,通常還要求30集劇本拍40集的量,每集40分鍾,一共就是,1600分鍾,這就是一個電影的15倍容量。
所以,從體量上來說,就註定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設想一下,一般是劇本290-310字可以拍一分鍾,電影劇本是3萬字左右,3萬字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國內一個完整的電視劇劇本,45萬字起,45萬字才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兩者當然是不同的概念。
所以,在做最開始做大綱時,就必須考慮這個首要元素。電影的3萬字往往講清楚一個完整的故事,就是一個能及格的電影了,這個故事裡人物往往比較簡單,(具體人物方便的區別下面會說)主線人物有一個目的,其餘人物都是為了輔助或阻撓主線人物完成目的的。而電視劇的要求是,一個故事,一個內核,但是卻有更多的立體人物,若幹人物都可以延展出去有一條完整的人物線,但又必須和主線相關,體現或輔助體現故事內核。
所以,電影一般是核心主題,單一主線,簡單人物,(一旦想講太多,太復雜的時候,就不是一個好電影了)電視劇則是,核心主題,一條主線,多條副線,多個人物,相輔相成。
人物
從劇本設計的人物數量來看,電視劇的人物設計要比電影多很多,電影一般來說只有1個主角,其餘都是配合主角的任務設計的支撐或阻礙配角(此處不包含系列電影),這個有名有姓的配角數量一般在4-6個不等
而電視劇視乎體量而定,可以有2-5個的主角不等,大部分偶像劇是1-2個主角,而還有一部分可以是群像式的,從早期的美劇慾望都市、絕望主婦、到最近國內的歡樂頌,都是群像式的寫法。而且,電視劇中,不管主角人物有幾個,有名有姓的配角數量會在至少8個以上,如果電視劇的體量超過60集,有名有姓有性格特色的配角數量甚至會上升到30個以上。
從劇本設計的人物發展來看,電影一般只有1-2個主線人物是有完整的成長歷程的(非系列電影),就拿最近的電影《瘋狂動物城》來說,邦尼和尼克有一條成長線,但其餘配角都沒有自己單一的線,而是直接的為了邦尼和尼克的主線做配合的。
而電視劇中,除了1-5個主線人物可以有完整的成長歷程以外,其餘的若干配角,也可以有自己的成長歷程和人物變化。就像《甄嬛傳》里,除了甄嬛以外,她的兩個姐妹,兩個死對頭,還有皇帝,都有自己獨立的訴求和人物變化發展,還有例如美劇《越獄》,除了男主有一條為了救哥哥越獄的主線以外,其餘的幾個人物,也都有自己的訴求、成長線、及幾段式的變化,而這些訴求和變化,又會和男主要帶哥哥越獄的主線相互影響和作用。
除了以上兩大點,情節、節奏和台詞上,電影和電視劇的也有一些區別。情節和節奏上,因為只有90-120分鍾電影的要求會更快一些,而從台詞上考究,電影的台詞要求更精練,更少長篇大論。電視劇中可能會出現的,9-10句話的台詞,電影中就比較少出現了。
總體來說,電影和電視劇本質上都是講故事,但是整體的技巧和關注度都會有一些區別,面對的受眾群也會有區別,而且營銷點和營銷方式營銷周期也完全不同。在國內,電影更像是創意活,講究慢工出細活,3萬字的體量,可以細細打磨(當然正因為體量小,電影出現推翻性重改、換編劇的可能性更大,這也業內很多電影編劇從最開始接觸一個電影項目,後來過了好幾年發現,換了好幾撥人,但是項目還沒做出來……)電視劇,尤其國內電視劇,大綱的時候是創意活兒,求新求變,到了劇本階段,45萬字的體量,反反復復的修改,就成了苦力活。
其實,無論是想做電影還是電視劇編劇,都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工作,它充滿辛苦和荊棘,都是磨練心智的苦活,但同時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工作,因為可以創造一個新的世界,這個新世界裡的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而這一切都是你創造的,看著你碼的字,最終成就了一個世界,並且這個世界的所有故事,還能影響到現實世界的很多人,這就是這個職業的魅力!
創建於 2016-07-05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陸』 編劇是什麼
1、編劇指劇本的作者,以文字的形式來表述節目或影視的一個設計,作品是叫劇本,是影視劇、話劇中的表演藍本,成就突出的職業編劇也叫作劇作家,最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是莎士比亞。
2、編劇需要有較高的藝術素養,具有較強的文學表達能力,對影視、戲劇、廣告、專題片運作的相關流程和表現手法等具有一定的熟悉度。
3、編劇可以進行原創故事,也可以根據已有故事進行改編,但有些需要獲得授權,在創作完劇本後,將劇本給導演審核,如果沒有通過審核,可以與導演進行二次創作,但劇本的修改權是歸編劇所有。
4、不同類型的編劇所從事的職業領域不一樣,可以分為:電影編劇、電視編劇、話劇編劇等。
二、編劇的主要工作
1、需要對影視、戲劇、廣告及專題片劇本的前期內容進行策劃,比如題材選擇、表現手法和方式創意。
2、主要編寫劇本,需要創作故事、台詞、主戲和過場戲,需要突出故事中心,從而塑造人物性格。
3、需要將一定內容通過劇本或稿本形式表現出來,需掌握電視特性和創作規律,學會運用視聽造型來表達事情。
4、可以和導演共同來研究劇本,從而做出一定的修改,從而達到更加適合電視的表現力。
三、編劇的地位
編劇是作為整部電影或電視劇的核心與靈魂,故事和劇本,以及演員的對白都需要通過編劇,而且劇本的「本」並不只表示本子,還有根本、基本的意思。
『柒』 電影,電視劇里的出品人,製片人,監制,編劇等等都分別指什麼
導演—— 是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編劇—— 電影編劇是第一個接觸生活素材的人。既是對生活、形象和美的發現者,有時將這三者統一起來的創造者。 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將生活變為藝術。把生活素材提煉構思成銀幕形象 。好的編劇是用畫面語言來寫作的。。一個場次,一個燈光。。都會斟酌再三。。。每個場景悉心設置。。。 製片人——製片人的主要職責是決定影片生產的製片方案、主創人員組成及影片銷售方式。並監督影片全部製作過程。。而且參與到組織撰寫劇本或文學版權的購買 同時,要籌集資金。。決定此資金的預算及最後的利潤分配。。 同主創人員談判並簽訂合同,批准製作開支。一直到影片完成銷售。。 是一部影片的決策者和管理者。。 監制——負責電影的日常運作與策劃。。。 出品人——就是主要出資方的法定代表人(或是說法人代表)。。。 製片人: 製片人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負責統籌指揮影片的籌備和投產,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 製片人大多懂得電影藝術創作,了解觀眾心理和市場信息,善於籌集資金,熟悉經營管理。電影生產中有時把製片人稱為監制。 通俗講「製片人」就是投資者或者能夠拉來贊助的人。 內地著名的製片人就是大鬍子張紀中,先後擔任了《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等電視劇的製片人。張紀中當過演員、作過導演,最後發現自己最適合做製片人。製片人要擅長市場推廣,要不然怎麼收回投資?如在拍《神鵰俠侶》時,張紀中就讓小龍女一角炒作了一年多,弄得全國人們皆知。 製片人最怕的是虧本和超出預算,所以要精打細算。如經常聽聞成龍在拍電影時,要求演員用手紙不得超過3張,因為他本身就是該片的製片人。製片人需要資金,所以製片人愛傍大款,如傳出某個大貪官曾經贊助張藝謀一大筆資金。 張紀中在接受采訪時解釋了「製片人」是怎麼一回事。他說,製片人是劇組的第一負責人,就像一個工廠,製片人是廠長,導演是總工程師,他只對藝術負責,製片人對一切負責。製片人的素質、心態直接影響到一部電視劇的品格。做製片人不需要你是專業的精英,最重要的是眼光,能夠發現優秀的題材、本子、演員。 出品人: 電影製片人(Procer),也稱「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資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監制: 監制(Executive Procer)。監制通常受命於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製片: 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