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同類題材電影,《建國大業》和《大轟炸》反響差距大,《大轟炸》口碑怎樣,觀眾認可嗎
電影《大轟炸》原本還沒上映前,大多數人只知道這部電影耗資好幾億,可以說是一部非常燒錢的電影,再加上演員陣容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強大,幾乎集結了娛樂圈的一線明星,包括劉燁、范冰冰、陳偉霆、范偉等實力演員,本來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電影。
但在崔永元微博爆出的消息可以說對這部電影造成的很大的影響,成為了被全網diss最慘的一部電影,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慘烈,電影從《大轟炸》變成了大欺詐,這也是崔永元作為娛樂圈紀檢委對這部電影的譴責。
所以說電影在未播出,就遭到了廣泛群眾的質疑,可以說在口碑上已經不抱希望了,原本以為可以大賣的一部電影,沒想著現在被全網聲討,估計現在連上映都是一個問題了。所以觀眾還是不要輕易的去買賬,這種時候還是理性一點,該支持的作品就要支持,不該支持的電影我們就不要去湊熱鬧了。
② 《大轟炸》有哪些令人期待的演員
拋開《大轟炸》陷入的爭議單純討論下演員,其實還是有不少值得期待的。首先,好萊塢明星布魯斯·威利斯的加盟是本片非常大的一個亮點,這位老牌硬漢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人物。他的《虎膽龍威》、《12隻猴子》、《第五元素》 等都是口碑與票房豐收的佳作,有他的加盟讓本片有了國際化的份量。
不過可惜,片子製作方太不爭氣,浪費了這么強大的卡司。
③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空襲
在2月13日夜襲之前,靠近德累斯頓市中心的鐵路調車場在白天已兩度遭受過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第八航空隊的轟炸。第一次是1944年10月7日,70噸高爆炸彈投向調車場;第二次在1945年1月16日,133架轟炸機向其投擲了279噸高爆炸彈和41噸燃燒彈。
原定由美國陸軍航空隊第八航空隊執行的轟炸德累斯頓的燃燒彈之役本該始於2月13日,但第八航空隊駐扎機場上空惡劣的天氣阻礙了飛機起飛採取軍事行動,於是任務轉由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來執行初襲行動。2月13日晚間,英國皇家空軍出動了796架蘭開斯特轟炸機(Avro Lancaster)和9架德·哈維蘭蚊式轟炸機(De Havilland Mosquito)分兩波遣往德累斯頓,總計空襲1,478噸高爆炸彈、182噸燃燒彈,轟炸一直持續到2月14日早晨五、六點鍾。
第一波空襲由英國皇家空軍第5中隊的數架蘭開斯特轟炸機於22時14分飛抵德累斯頓上空(CET),每架轟炸機在兩分鍾內扔完所攜帶的大量4磅重的「目標指示棒」(target indicators,TI),這些目標指示棒發出紅色或綠色的光,為後續批次的大規模轟炸機隊指示目標。隨後的第5中隊244架蘭開斯特式轟炸機在22時22分前投下了800多噸炸彈。
三小時後,英國皇家空軍第一中隊、第三中隊、第六中隊和第八中隊清一色的蘭開斯特式重型轟炸機運用第八中隊提供的標識技術,發動了第二輪空襲。那時天氣已放晴,529架蘭開斯特式重型轟炸機在01:21到01:45之間,以高精確度投下超過1,800噸炸彈。兩次空襲中,英國皇家空軍損失了六架蘭開斯特式重型轟炸機,此外還有兩架在法國、一架在英格蘭墜毀。
2月14日12:17至12:30,美軍第8航空隊的飛機終於能起飛,311架美國B-17轟炸機以鐵路調車場為瞄準點,在德累斯頓投下771噸炸彈。部分擔任護航的P-51野馬戰斗機得到命令,環繞德累斯頓對路面交通設施進行低空掃射,藉此平添混亂」。1945年2月,火焰風暴吞噬了德累斯頓,數則報道稱平民在逃離時遭到了美軍飛機的猛烈掃射,但歷史學家戈茨·伯甘德(Götz Bergander)的近著駁斥了這種觀點。在空襲期間美軍與德軍戰機圍繞德累斯頓進行過一場短暫、但很可能劇烈的空中激戰,某些交戰回合或許侵襲到地面並且誤射火力。美軍的轟炸一直持續到2月15日,投擲了466噸炸彈。在四輪空襲中投擲的炸彈總共約有3900噸。
燃燒轟炸按當時的標准程序嚴密進行:先投擲大量的高爆炸彈,掀掉屋頂,露出房梁等木結構;爆炸氣浪把房間的隔門沖走,行成貫通結構。然後投下大量燃燒彈點燃房屋的木材結構。再投下高爆炸彈來阻遏消防隊的救火行動。這一切最後形成一股持續一段時間的火災旋風,中心火場溫度激增至攝氏1,500度。轟炸區域著火後,焚燒區上方的空氣溫度暴漲並且產生高速上升氣流,外界的冷空氣被極速帶入的同時也將地面的人們吸進火中。
後來,美國陸軍航空隊對德累斯頓鐵路調車場又發動了兩次深度空襲。第一次在3月2日,406架B-17s型轟炸機投下940噸高爆炸彈與141噸燃燒彈;第二次在4月17日,580架B-17s轟炸機投下1,554噸高爆炸彈與164噸燃燒彈。
④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空襲影響
在德累斯頓大轟炸之後不久,警方報告中表明老城區和內城東面郊區整個被大火吞噬延燒,包括住宅棚屋在內,約有12,000所寓所毀於一旦。報告還提到空襲摧毀了「24家銀行、26座保險大樓、31家百貨及所屬的零售商店、647家店鋪、64家倉庫、2座市場、31所大型旅館、26座公共酒店、63座行政大樓、3座劇院、18家電影院、11座大教堂、6所小教堂、5座歷史文化建築、包括附屬醫院、私人診所在內的19家醫院機構、5座領事館、1個動物園、一家自來水廠、一條鐵路設施、19個郵局;、9所學校、4條有軌電車路線以及19艘輪船與駁船。報告也提到設在Tauschenberg宮的國防軍Wehrmacht主司令部內有19家軍事醫院和大量非機要軍用設施被摧毀。還有幾乎200個工廠被損毀,136個嚴重損毀 (包括數個卡爾·蔡司光學/精工儀器廠),28個中度損毀,以及35個輕度損毀。
「英方的估計,……推斷出23%的城市工業建築遭到嚴重破壞,56%的非工業建築(寓所除外)受重創。在市區住宅結構總數中,78,000座被夷平,27,700座暫時無法居住但最終仍可修復,64,500座遭輕度破壞容易修復。後來的估算表明80%的城市房屋結構經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50%的住宅夷為平地或嚴重毀壞。」美國陸軍航空隊「2月14日和15日針對城市鐵路設施的空襲造成大面積的嚴重破壞,通信完全癱瘓……」,「而那條往來交通命脈—橫亘易北河上的鐵路橋—亦被破壞至無法使用,並於空襲後封閉了很多個星期。」在包括市中心約有28,410多所房屋,其中24,866所毀於空襲,遭到完全破壞的區域面積達15平方千米,包括:14,000棟民宅、72所學校、22家醫院、19座教堂、5個影劇院、50家銀行和保險公司、31家百貨公司、31家大型賓館、62座行政大樓以及諸如因哈吉(Ihagee)攝影工廠等。全城統共222,000座公寓住宅,其中75,000座完全被摧毀,11,000座嚴重受損, 7,000座受損,81,000座輕度受損。那時城市受損區域面積大約有300平方千米。雖然主火車站完全被毀,但那些日子裡鐵路線仍在運行。
確切的死亡人數難以統計,是未知數。估算之所以困難,源於在1939年,市區與擁有64萬2千人口的周邊郊縣當時擠滿高達200,000名難民以及數以千計的傷兵。難民命運未卜,他們有可能被屠戮,或者在火焰風暴里被燒得面目全非,也有可能已離開德累斯頓去了別的地方而不為官方所知。早期著名的死亡人數估算從25,000名變化至60,000多名,但歷史學家現在認為可能的范圍大約在25,000-35,000之間,而德累斯頓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瑞查特1994年最新研究傾向於此范圍之較低部分。這些估算表明德累斯頓大轟炸中的死傷者與德國其他城市地區進攻時遭受炮火襲擊的傷亡者在數量上不成比例。
當代德國官方記錄登記的掩埋人數約21,271名,包括在老市場(Altmarkt)火化的6,865人。根據德國官方第47號動員令,到1945年3月22日,共正式掩埋了大約25,000具(德累斯頓大轟炸)軍民的屍體。(TB47)在1945年5月與9月之間沒有掩埋人數登記。在往後的年份記錄中,1945年10月至1957年9月,死於戰爭的人數記錄為1,557名;1945年5月至1966年,重又發現了1,858具屍體;1990年到1994年期間,雖然城市歷經大興土木與挖掘工作,但戰爭遺骸毫無發現。權威記錄失蹤者為35,000人,日後發現約10,000人尚存。近些年來德國的死亡人數估算略有上揚而英國有所下降,這與早期的情況恰好相反。
更高的死亡人數估算范圍高達30萬人。數據來源備受爭議未必可靠,例如約瑟夫·戈培爾執掌的德意志國民教育與宣傳部、蘇聯歷史學家以及戴維·歐文——曾經走紅但現已聲名掃地的自學出身的史學家,他收回了自己更高的死亡人數估算。哥倫比亞網路全書和微軟電子網路全書列出的死亡人數從「35000到135000」,其中大的數字元合歐文已收回的「權威性」更高估算值。
納粹在宣傳部竭力利用德累斯頓大做文章,承諾迅速採取報復行動。蘇聯在冷戰早期也把德累斯頓大轟炸當作宣傳工具,以此來疏離東德人與美國人、英國人的感情。
德累斯頓所遭受的破壞不亞於其他德國城市,盡管這次轟炸的投彈數量並不是最高的。但良好的天氣、木結構的房屋、各建築物之間相通的地下室,以及事前的准備不足(納粹地方長官馬丁·穆施曼被認為應對此承擔主要責任),這些因素湊在一起,使得德累斯頓大轟炸極具破壞性。此外,2004年末,一名曾涉及轟炸的英國皇家空軍人員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頻道采訪時提到又一個因素,即德方的防空火力比預計的水平更低,這確保了部分轟炸機的高精確度。
⑤ 有部電影劇情這樣的:一批英國飛行員因飛機中彈空降德國,喜劇的,不是虎口脫險,記得有個飛行員落阱里了
(LeMurDeL'atlantique[1970])
英文名:Murdel'Atlantique,Le
中文名:大西洋牆/大西洋壁壘
導演:(MarcelCamus)
主演:(布爾維爾Bourvil)(PeterMcEnery)(SophieDesmarets)(JeanPoiret)(ReinhardKolldehoff)(SaraFranchetti)
上映:1970年10月14日法國詳細上映地區
地區:法國義大利法國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白:法語英語德語
顏色:彩色
聲音:單聲道(Mono)
時長:135
類型:戰爭喜劇戰爭
分級:芬蘭:K-12
·劇情介紹
諾曼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爾維爾經營著意見小皮革鋪面,他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一天,一架英國戰斗機被擊落,飛行員受傷逃入他的店中,身為盟友,小老闆收留了他。沒想到,飛行員在他家躲藏期間,竟然和他的女兒日久生情,甚至珠胎暗結,老爸氣不打一處來,待英國飛行員傷愈後送回到了英國,自己也留在了英國,小老闆被飛行員動員去參加特工,受訓後又回到法國為盟軍情報局服務,並意外地捲入了有趣的冒險當中。
或者
電影《空襲德累斯頓》
細致入微地追述了德累斯頓在1945年2月13日的毀滅。導演羅蘭德·蘇索·里西特對充滿藝術戲劇性的場面成功地進行了處理,有長達三十分鍾的劇情他進行了有效巧妙的無對話處理
中文名:空襲德累斯頓外文名:Dresden
其它譯名:德累斯頓的悲劇/人間地獄/德累斯頓大轟炸
出品時間:2006出品公司:FutureFilm
製片地區:德國導演:羅蘭·蘇素·里希特編劇:StefanKolditz製片人:NicoHofmann類型:愛情,戰爭,劇情主演:費莉西塔斯·沃爾,約翰·萊特片長:176分鍾上映時間:2006年3月5日對白語言:德語/英語色彩:彩色imdb編碼:tt0461658級別:Finland:K-13攝影機:Arriflex16SR3攝制格式:16mm洗印格式:Video
目錄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製作發行在線觀看展開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海報[1]1945年一月的德累斯頓:原先年輕女護士安娜·毛特的未來顯得井然有序。她和助理醫師亞歷山大·文寧格就要訂婚了。她的父親為戰後的生活做著准備。然而在戰火前線大城市的一片混亂中安娜偶遇了一個沉默寡言卻又富有魅力的外國人——羅伯特紐曼。羅伯特是一名令德國人憎惡的英國轟炸機飛行員,在一次執行轟炸任務中被德軍擊落,他是機組里唯一的倖存者。他設法逃到安娜工作的醫院躲藏在地窖里,被安娜發現了,一開始以為他是一名德國逃兵,知道真相後還是幫助了他。兩個人感覺到彼此聯系在了一起。緊接著德累斯頓的一切都改變了:羅伯特經歷了二戰中最慘烈的空襲,而襲擊是由他的同伴們執行完成的。
如有幫助,請採納
⑥ 電影《大轟炸》口碑怎樣觀眾買賬嗎
電影《大轟炸》口碑很一般,豆瓣評分2.8,觀眾對這種故事結構混亂的抗日題材電影是不買賬的。大轟炸有三條敘事線索,分別是以布魯斯·威利斯飾演的美軍空軍教官領導的空軍抗日線,以劉燁飾演的飛行員為主的與日本間諜鬥智斗勇的敘事線,還有以范偉飾演的重慶市民崔三叔為主的民間抗日線。
(6)德累斯頓大轟炸電影擴展閱讀:
大轟炸講述的是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繼淞滬戰爭失利,南京吃緊。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日軍從1938年2月18日至1944年12月19日,對重慶及周邊地區實施無差別轟炸,長達六年零十個月。
重慶市民面對日軍殘酷的狂轟濫炸,依然向死而生、樂觀堅強,展現了重慶不死中國不亡的民族氣節。為了保衛家園,年輕的中國飛行員在美國飛行教官的幫助下與日本空軍展開了一系列慘烈悲壯的空戰。雖然飛行裝備遠遠落後於日軍,但他們寧願戰死在天上,也不在地上苟活,與敵人在長空進行殊死搏鬥。
⑦ 德累斯頓大轟炸是誰策劃,批準的目的何在
關於德累斯頓大轟炸的策劃:
1945年1月,英國空軍中將亞瑟·特德做了有關如何運用戰略轟炸機援助蘇軍進攻的解釋性說明,其時正值德國著手於戰線之間調遣兵力。聯合情報委員會提交的建議書包含在一份名為《關於蘇聯現行攻勢的戰略性轟炸》的文件內。
1月31日,特德與其空軍參謀部在對該建議書進行研究並與蘇聯協商之後,聯合發表了一項籲求進攻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相關城市的建議書。在空援戰術任務中運用戰略轟炸機,其目的類似於1944年艾森豪維爾在諾曼底登陸之前所作的戰斗機轟炸機准備。在1945年,特德指望運用戰略制空權來「阻止敵軍在戰線之間任意來回地調換兵力」。
在2月4日雅爾塔會議碰面之前,西方協約國已鎖定德累斯頓為轟炸目標。在會上,蘇聯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阿歷克謝·安托諾夫將軍就西線盟軍戰略轟炸機力量提出兩個觀點。第一個是劃分轟炸路線要由北向南移動。不經過蘇聯特別允許,西線盟軍空軍不得在東線擲彈以防對蘇軍造成意外轟炸。第二個是要阻止來自西線陣地、挪威和義大利的德軍增援東線,特別是運用空襲使得柏林、萊比錫兩地間的連接癱瘓。
應蘇聯的要求,波特爾(也出席了雅爾塔會議)派伯特萊遞交給阿歷克謝一份請求,上面羅列出既定空襲目標,待與蘇方商議。送回波特爾手中的表單上列出的目標包括煉油廠、坦克飛機製造廠和柏林、德累斯頓這兩座城市。
在隨後的討論中,西方協約國指出如果不轟炸德累斯頓,德國可借穿越德累斯頓的鐵路交通線運送物資,以此足以彌補對柏林和萊比錫的轟炸造成的任何破壞。安托諾夫同意並要求把德累斯頓添加進請求列表。
目標方案在雅爾塔會議上獲得通過後,聯合戰略目標委員會(隸屬於盟國遠征軍空軍最高統帥部)即在對美國陸軍航空隊與英國皇家空軍發布的轟炸命令中指出,為了削弱德國通訊線,選中德累斯頓為轟炸目標之一。此次行動由西方協約國最高軍事指揮部參謀長聯席會直接授權。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目的:旨在「破壞(德軍的)交通與通訊」,阻礙德軍的東調和撤退。
⑧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介紹
德累斯頓大轟炸(1945年2月13日-2月15日)是二戰期間由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隊聯合發動的針對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的大規模空襲行動。70周年後的今天,它依然被看成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德累斯頓不僅是一座文化古城,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工(Rüstungsinstrie)生產的重要基地。1945年1月,隨著反法西斯盟軍在東西兩線的節節勝利,歐洲的制空權已掌握在盟軍手中,作為德國軍工生產重要基地的德累斯頓成為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重點目標。英國史學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曾說:「德累斯頓被毀具有史詩般的悲劇性。這座象徵著德國巴洛克建築之最的城市曾經美得讓人驚嘆。而納粹期間,它又成為德國的地獄。在這個意義上,就20世紀的戰爭恐怖而言,德累斯頓轟炸事件是一個絕對帶有懲戒意味的悲劇」。
⑨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爭議
德累斯頓大轟炸的性質問題尤顯特出,成為爭論焦點所在。從極左翼到極右翼之間,各個政派都發表了意見。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小說家君特·格拉斯與泰晤士報以前的編輯西蒙·詹金斯都把德累斯頓大轟炸看成「戰爭罪行」。
歷史學家馬克思·黑斯廷斯在《盟軍轟炸德累斯頓》一文中說:「我認為把戰略轟炸說成是「戰爭罪行」是錯的,因為在道德層面上,這樣說可能意指其等同於納粹黨人的行為。雖然是錯的,但轟炸真正打擊了德國的軍事力量。」
德國文學評論家哈羅德·耶納宣稱:「看吧,德累斯頓大轟炸,真正針對平民的襲擊。」
種族滅絕觀察組織的負責人格瑞格雷·H·斯坦頓博士指出:「納粹大屠殺是歷史上最邪惡的種族滅絕行為之一。但盟軍在德累斯頓擲燃燒彈,在廣島和長崎投原子彈同樣也是戰爭罪行——如里奧·卡玻和埃里克·馬庫森所說,這也是種族滅絕之舉。」
法蘭克·綽克和庫爾特·約納森在其所著《種族滅絕:史學及社會學》一書第24頁中寫道:「種族滅絕在定義上應排除空襲所造成的參戰國平民傷亡。就此我們與尚·保羅·薩特爾和李奧·庫帕的觀點並不相同」。
德國極右翼也將德累斯頓視為象徵,並在轟炸周年集會。他們提出:協約國與軸心國在道德上相去無幾,德累斯頓便是其證明。他們把協約國的空中轟炸行為提升到「轟炸毀滅」的術語高度,尤其針對德累斯頓空襲而言。2005年1月22日,一名德國國家民主黨領導人在薩克森國會演說中使用了「轟炸毀滅」的術語,由此引爆出一場新的關於如何對待右翼極端分子的公眾討論。德國政界主流認為:此輩利用轟炸,意圖激起民眾情緒,進而推動新納粹事業;不僅如此,他們憑著有關宣傳,還欲提倡相對主義論調,借之淡化納粹大屠殺等罪行。一些德國人認為「轟炸毀滅」違反了德國明令禁止的否認納粹大屠殺的法律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