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二三十年代電影的導演和演員是誰
中國早期電影的和演員是誰?
郭筠
、演員。1916年12月1日出生,河北辛集市人。曾在十餘部影片中擔任演員或,代表作品《沖破黎明前的黑暗》獲全國話劇匯演二等獎,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Ⅱ 張藝謀導演的90年代電影, 你都看過幾部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有話好好說 [我的父親母親][1999][劇情/愛情][中國]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有話好好說 鏈接: https://pan..com/s/1f9HzO4DyVKlP3eVtrcK_2A
[我的父親母親][1999][劇情/愛情][中國] 鏈接: https://pan..com/s/13zsA5bld9qyIr_Q_0sIqNA
Ⅲ 超好看的第五代導演90年代電影, 保證讓你看過癮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霸王別姬 (1993) [秋菊打官司][1992][劇情][中國] 黃河絕戀 有話好好說 [我的父親母親][1999][劇情/愛情][中國]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霸王別姬 (1993)
鏈接: https://pan..com/s/1ZhGfPMJG-CW2qYyE7PBHuw
[秋菊打官司][1992][劇情][中國]
鏈接: https://pan..com/s/1t-P9xzQQ7mAPFF06WPmb4Q 提取碼: sm4b
黃河絕戀
鏈接: https://pan..com/s/1pOaS9oyIbdHtdwOoyIWzJw
Ⅳ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Ⅳ 中國電影的導演發展
六代導演僅是針對大陸電影學院派的學術概念
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楊小仲等。
作為中國電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導演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台戲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聯系著時代的要求,重視電影的社會教化作用。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劇的延伸,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布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台痕跡。在表演上依舊留有舞台劇的表演痕跡,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電影鏡頭的景別變化不大。早期電影在內容上難免淺陋蕪雜,藝術上也較幼稚,具有實驗性特徵,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沒。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躍在三、四十年代,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代表人物:費穆、蔡楚生、孫瑜、袁牧之、鄭君里、吳永剛、程步高、沈西苓、史東山、桑弧、湯曉丹等。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
第三代導演: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代表人物:謝晉、謝鐵驪、凌子風、崔嵬、成蔭、水華、郭維、魯韌、王炎等。
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導演:60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代表人物:謝飛、吳貽弓、吳天明、黃蜀芹、滕文驥、丁蔭楠、鄭洞天、顏學恕、張暖忻、胡柄榴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他們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五代導演: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中國電影最輝煌的一代。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顧長衛、吳子牛、黃建新、李少紅、馮小寧等。
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經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
第六代導演:80年代中、後期進入電影學院,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王全安、姜文、王小帥、張元、婁燁、陸川、張楊等。
他們極度追求影象本體,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Ⅵ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導演的成就如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思想領域逐步開放,與國外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中國電影也開始走向世界,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五代,以張藝謀、陳凱歌最為有名。
1990年,張藝謀的新作《菊豆》入圍威尼斯和奧斯卡,開中國電影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先例。1991年,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度入圍威尼斯,獲銀獅獎;並再度入圍奧斯卡。1992年,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又一次入圍威尼斯並一舉奪得金熊獎。接著,謝飛的《香魂女》也分享金熊。此外,陳凱歌1993年為香港湯臣公司製作的《霸王別姬》凱旋戛納,奪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並入圍奧斯卡。張藝謀的《活著》在1994年奪得了評委會特別大獎,在《霸王別姬》和《活著》里擔當男主角的葛優更是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的榮譽。1994年後,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陳凱歌的《風月》、《荊軻刺秦王》都相繼來到戛納參賽,並且都有所斬獲。2000年華語電影《花樣年華》、《卧虎藏龍》在戛納電影節上大獲全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此間,田壯壯的《藍風箏》於東京電影節奪魁;第五代女導演李少紅的影視片《血色清晨》、《四十不惑》、《紅粉》、《太平公主》、《橘子紅了》、寧瀛的《找樂》和《民警故事》、劉苗苗的《雜嘴子》相繼在歐洲、亞洲、中國電影(視)節上參賽、獲獎。
20世紀90年代電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榮譽,實現了中國電影的突破。第五代導演90年代的電影進行著新的藝術個人化多元化的翻新和調整:他們背負著的沉重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歷史反思和文化批判,在20世紀90年代轉化為對現實人生的感悟;他們以敘述平常人的悲歡離合為主,把20世紀80年代理性客觀的宏大歷史敘事,轉化為90年代的主觀個人化的歷史經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