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電影哪些情節體現以禮治國
電影《孔子》中有很多情節都體現了孔子的「以禮治國」思想。以下是一些相關的情節:
* 電影開頭就表現了孔子的重禮思想。
* 孔子擔任中都宰時,先在殿外叩拜,體現他對禮制的尊崇。
* 孔子面見魯君,提出以周禮治國,被魯君任命為大司寇,讓他用禮制改變「君不君,臣不臣」的現狀。
* 孔子為救陪葬的漆思弓而不惜得罪魯國強大勢族季恆子。這一情節中,孔子以季氏自身為例進行反駁,不僅體現了孔子才思敏捷,更體現了其幽默風趣的一面。
* 孔子因齊魯會盟借兵而進行的箭術之戰,增添了孔子文人的形象,而之後的齊魯談判上,孔子更是以四兩撥千斤,以「牛車戰術」嚇退齊國浩盪軍隊,成功為魯奪回了失地。
* 「墮三都」後季桓子假代君王,以「玦」贈孔,聰明如孔子,怎會不明白「玦」的意思?就這樣,以禮待人的孔子,不願當面質問他的君王是否拋棄了他,只是孤身一人默默離開,從此孔子開始了長達14年的流亡。這一情節反映了孔子對「以禮治國」的深刻理解和貫徹執行。
以上都是電影《孔子》中體現孔子「以禮治國」思想的情節。
2. 電影孔子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電影觀後感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子》上映已經幾天,觀眾的反應截然分為兩派,以專家學者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為會很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發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為《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松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於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為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眾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眾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裡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里說的是,子路是為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為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為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為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為,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為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
3. 電影《孔子》里的孔子與史記里的孔子有何區別
這電影拍得簡直是惡心,孔子當年自稱自己惶惶如喪家之犬這句話,倒是很符合《孔子》這部電影。 你想深入了解兩者的差別,下面的就好好看看。以下詳細闡明論證了差別
電影《孔子》中人物形象與真實歷史人物的辯證:
故事從魯定公五年(前505年)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繼任開始,這一年孔子46歲。在電影里,孔子被魯定公從中都宰(一個地方官)提升為大司寇,並希望他能改變魯國「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實際上,歷史並不是那麼回事。在季桓子剛剛登上歷史舞台時,他與季世家中的包括陽虎、公山不狃在內的家臣是頗有一番權力爭奪的。史載桓子有一位寵臣名叫仲梁懷,這位仲梁懷與陽虎的關系不佳,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之後,陽虎就囚禁了仲梁懷,季桓子大怒,陽虎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連季桓子也囚禁了。好在季桓子好漢不吃眼前虧,和陽虎達成妥協之後被釋放。此後的魯定公八年,季世家臣陽虎和公山不狃再次發動叛亂,又把季桓子捉住了,命大的季桓子想了一個詭計,從陽虎的控制之下逃了出來。翌年,陽虎作亂戰敗,逃到了齊國。在季氏內部頻發內亂的社會背景下,「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孔子決定不出仕為官。不過孔子與陽虎的一次見面改變了他的想法。此事見於《論語·陽貨第十七》: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陽貨即陽虎。孔子從小就討厭陽虎,孔子年輕的時候,季氏家裡有一次「飧士」,大約就是知識分子招待酒會的性質,少年氣盛的孔子欣然前往,在門口被陽虎攔住,說我們家邀請的是「士」,不是先生您。孔子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自此就對陽虎不懷好感。這次又被陽虎問了個啞口無言,於是決定出仕做官。
陽虎作亂失敗奔齊,公山不狃接管了費邑(費邑是季氏的封地)。公山不狃准備依靠費邑造反,派人聯絡孔子。在電影中,公山不狃(我始終想不明白的一點就是公山不狃在電影中為什麼改名叫公山狃。)也有一段想聯合孔子共同反對三桓的情節,孔子答曰:「道不同,不相為謀。」斷然拒絕了公山不狃的邀請。實際上,孔子心中還是非常希望通過這次機會出仕的,他說:「當年周文王和周武王憑借豐鎬之地而稱王,現在費地雖小,也和周文王周武王那時的情況差不多吧。」但是這次出仕行動被子路阻止了。直到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魯國政治漸趨穩定,孔子方才出仕為中都宰。這一年,孔子50歲,距離季平子之死已經過了4年之久。
孔子既然在季平子死時並未出仕,電影中援救季氏逃奴漆思弓的情節就更是編劇的杜撰了。查孔子門徒七十二賢中無漆思弓。有人認為漆思弓即孔子門徒漆雕開,《孔從子·詰墨》中稱他「形殘,非行己之致,何傷於德哉,」可見他身有傷殘,確與電影中失去一臂相符,此處的杜撰倒有一些依據。但並無史料可以說明漆雕開是季氏的逃奴,也沒有孔子營救他的記載。《論語》中記載孔子曾經對他說:「子之齒可以仕矣,時將過。」他回答說:「吾斯之未能信。」表示不願出仕為官,孔子聽了之後很高興。僅此而已。另外,孔子似乎並不反對人殉,孟子提到孔子曾經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大意是說,第一個作陶俑代替活人為私人陪葬的,難道是因為沒有後代嗎?對於用陶俑代替人殉的行為表示出強烈的反感。按人殉應為古制,《墨子》曰:「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在當時社會應屬常見現象,人殉制度雖有悖於仁道,然孔子遵從周禮,亦未必強烈反對之。此外,孔子和公山不狃在朝堂上關於何人去殉葬的辯論,其原型似乎來自《禮記·檀弓下》陳子亢反對以活人殉葬事: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定而後陳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養於下,請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禮也;雖然,則彼疾當養者,孰若妻與宰?得已,則吾欲已;不得已,則吾欲以二子者之為也。」於是弗果用。陳子亢亦孔子弟子,師徒二人對於人殉問題竟有如此分歧。
魯定公十年春,齊魯於夾谷會盟。齊國並沒有在會盟過程中動手腳,也沒有安排伏兵,當時代理國相的孔子出於安全考慮,帶上了一些保衛人員。在討還失地的問題上,孔子確實立了很大的功勞,但絕非利用齊景公一時失口,用「君無戲言」這樣的這種看似兒戲的無賴手段迫使齊國就範的。古有「天子無戲言」之說。《史記·晉世家》: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這就是有名的「桐葉封弟」。上古有「天子無戲言」之說,而並沒有「君無戲言」的說法,齊國的國君並非天子,自然不能用「無戲言」的標准來要求了。實際上,當時作為盟主的齊國在會盟時文藝節目安排有問題,請了一些倡優侏儒前來演出助興,大概就如同現今兩國首腦會晤時,請來郭德綱、小沈陽之流參加表演,屬於非禮的情況。孔子看到這種情況,憤然發飆,沖上會場,大叫:「以匹夫迷惑諸侯的應該殺!」當時有關部門就把郭德綱和小沈陽之流的手腳都砍了下來。齊景公回國之後,自知理虧,就把汶上三城歸還了魯國。電影中的「墮三都」情節與史實大同小異。墮三都的功敗垂成並不是因為齊國的入侵,而是確實沒能攻陷孟孫氏重兵把守的要塞郕邑,盡管孟孫氏擔心郕邑如果被拆毀,齊國的軍隊會毫無遮擋地殺到曲阜的北門以外。
電影漏下了一個孔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情節:誅殺少正卯。《史記》稱少正卯是「魯大夫之亂政者」,似乎是個亂臣賊子形象。但《荀子》中卻稱他為「魯之聞人」,孔子指出少正卯有五條大罪:「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強記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熒眾,強記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雄桀也,不可不誅也。」然據北朝劉晝著《劉子》載:「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同時。孔子門人,三盈三虛,惟顏淵不去,獨知聖人之徳也。」說明少正卯也應是位自主辦學的學者,曾經和孔子爭奪過生源,同行是冤家,故孔子做了代理相國之後,給他安了一個「小人雄桀」的罪名殺掉了。電影迴避了誅殺少正卯的敏感內容,維護了孔子正面完整的形象。
魯國中了齊國的反間計趕走了孔子,孔子開始周遊列國。臨行之時,季桓子贈以玉玦的細節,其事雖無可考證,然《荀子·大略》雲:「聘人以珪,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這個細節雖為杜撰,但合乎歷史背景和人物身份。
子見南子之事,《史記》、《論語》均有記載,但是大多語焉不詳。《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周遊列國中第二次到達衛國,這位「美而淫」的南子夫人託人給孔子捎話:「四方的仁人君子想要和我們國君稱兄道弟的,都得見見我們國君夫人。我們夫人也很想見您。」孔子本來不想見這名聲不好的女人,再三辭謝還是見面了。南子夫人身在帷幔之中,孔子在帷幔之外,互相施禮,孔子只聽到環佩叮當之聲不絕於耳。孔子出來之後和學生們說:「我一開始不想見她,現在見了她也是以禮對答的。」但孔子的學生子路還是因為孔子見了這個名聲不好的人而深感不快。孔子於是對子路賭咒發誓地說:「我前去見南子,是為了通過她使衛靈公接受我們的主張,如果我不是抱著這個目的,就讓老天拋棄我吧!」過了一月有餘,有一天,衛靈公駕車出巡,同車的正是這位南子夫人,孔子被安置在第二輛車上。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樣安排無可厚非,但是在春秋時代,當眾和寵妃共乘一車是件挺丟臉的事。正如漢代班婕妤對漢成帝所說的:「觀古圖畫,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孔子感慨道:「我從來沒見過有人像愛好女色一樣愛好德行!」孔子看透了衛靈公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乾脆離開了衛國。南子之死,史記未見記載,電影中認為她被政敵刺殺而死,似乎有些根據。據《左傳·定公十四年》:衛靈公太子蒯聵曾經圖謀刺殺南子,但是事情泄露,蒯聵遂逃亡。
最後說說顏回和子路之死。顏回之死,《史記·孔子世家》有明確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而孔子早在魯定公八年就被迎回了魯國。回國之後,顏回的生活境遇也許並沒有太大的改觀,繼續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樂觀態度面對生活,孔子也多次在別人面前不吝惜對顏回的喜愛之辭。讓回魯國後又過了六年安貧樂道生活的顏回,在周遊列國途中為了幾冊竹簡死在寒冷的冰窟之中,編劇先生是不是有點感情過剩了呢?這出戲確實很感人,但是歷史劇的情感首先要寄託在對歷史真實的尊重上,設若觀眾了解到真正的顏回並沒有落水凍死,而是回國後又活了很長時間,編劇憑空杜撰出來的感人情節還能贏得觀眾的唏噓和眼淚嗎?關於子路之死,電影中的介紹基本符合史實,特別是子路臨死時重新戴上帽子的細節,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都有明確記載。唯一不符合史實的是,子路之死發生在魯哀公十五年,即孔子死前一年,並不是如電影中表現的死於孔子返回魯國前夕。愛徒子路之死對於風燭殘年的孔子的打擊是巨大的。《禮記·檀弓上》載孔子聞聽子路的死訊,在中庭痛哭流涕。聽使者說子路死後被剁成肉醬,孔子趕緊命人講家裡的肉醬收起來,不忍再看。隨後孔子生病,次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4. 談談《孔子》中的一些事。
《孔子》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我與志勇討論時,他更注重故事的娛樂性,而我則更關注其文化內涵。雖然這部電影未能深入探討「著調」的文化,但它還是有值得稱贊之處。
首先,我認為顏回的角色可以更加豐富。比如,電影中有一個細節,他耳朵上刻著「孔顏之樂」,這不僅展現了兩人深厚的情誼,也體現了儒家文化中的和諧之美。其次,周遊列國的情節處理得不夠充分,只用了不到50分鍾,這讓我感到遺憾。雖然導演面臨著故事眾多的挑戰,但未能很好地展現這段重要時期的歷史。
電影中的南子一角,無疑是最為出彩的部分。周迅的演繹令人驚艷,她將角色的復雜性挖掘得淋漓盡致。這場與孔子的對話,充滿了哲理與情趣。孔子的崇高形象毋庸置疑,而南子的解讀方式也令人深思。這場對話中的挑逗,不僅符合人之常情,更展現了情感與理性的交織。
孔子的「禮」並非僅僅是一種束縛,而是一個需要信仰、理解與融合的概念。南子的聰明與神秘,令人贊嘆。她的主動吸引,無論是從自我解救的角度,還是從對孔子的評價來看,都顯得極為獨特。這種感情如同對聖女貞德的愛一樣,雖難以理解,卻值得品味。
整部電影雖然規矩感十足,但情感的表達卻十分感人。不過,能否達到教化的目的,仍然有待商榷。我不希望這部電影中的孔子變成另一個宋思明,一個被某些人迷戀的傳說。畢竟,聖人的道路在於反思與超越,而非成為完美無缺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