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國導演花那麼多錢拍不出好電影
跟所有產業一樣,發展是需要過程的。你看中國經濟發展現在那麼迅速,但真正的產值跟美國日本還是不能比,而且是在巨大的環境破壞下才形成的。電影也是一樣,要有個發展的過程,中國電影在進步,只是之前的差距太大,而老百姓的眼界拓寬了,所以就總是覺得中國電影不行。現在中國電影給人感覺浮誇,內容蒼白,這也是和國外的優秀作品對比形成的。這也是國外電影曾經走過的道路。再說香港電影,現在的香港電影已經遠不如8、90年代的輝煌(那時候香港還屬於英國)。
中國也不是沒有好電影啊,但大家看不到我覺得其原因有3
1 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河蟹
2 大多數觀眾的層次達不到,這也是事實。
3 電影產業在中國不比西方國家發達
其實和朝鮮之類的比一比中國還是很NB的,朝鮮那裡有個人從中國搞了一盤《2012》的DVD帶回去看,被判刑5年。還有聽說中國的一部關於長征的電視劇在朝鮮熱播,廣受好評。。。
『貳』 有哪些拍過的電影幾乎都是爛片的導演
如果要說拍過的電影幾乎都是爛片的導演,那就不得不說這么幾個人,郭敬明,卓建榮和管曉傑。稿做接下來而我就集體的說一下。
這位親愛的導演和我們的郭敬明導演有一拼,拍出來的電影除了賣肉之外還無劇情可言,可以這樣說,就是拿著低俗的趣味來博眼球。最為有名的就是《青春期》系列電影,我也是不好說什麼了只能說太爛了。
以上就是我們說的拍過的電影幾乎都是爛片的導演。這也說明在資本市場鍵掘衡參與下的電影市場有時候真的一點底線都沒有。
『叄』 導演行業門檻這么好進嗎
郭敬明拍了《小時代》,其中執行導演名叫高炳權,是一名來自台灣地區的導演,在加入小時代劇組前,已經在台灣地區拍過一些短片和電視劇。
吳京拍了《戰狼》,其中都動作導演名叫李忠志,是香港地區知名的特技導演,曾在80-90年代擔任成龍多部電影的動作指導。2008年,他與吳京一起導演了電影《狼牙》,而其中李忠志是第一導演,吳京只是第二導演。
徐崢拍了《泰囧》,其中的第一副導叫陳碩,80年代末開始就承擔起就開始在一些影片中跑龍套。90年代起就在一些港片中擔任副導演,其中比較出名的就是《方世玉》系列。此外,他還是多部電影的動作指導。
陳思誠的《唐探》系列中,動作導演伍剛也是一名資深動作指導,執行導演裘仲維是中戲導演系的畢業生,也有過獨立執導電影的經歷。
大鵬的第一部影片《煎餅俠》中執行導演有兩位,一位是之前提到的陳碩;另一名是羅惠德,同樣來自香港地區,曾在90年代和00年代獨立執導過多部影片,拍攝經驗豐富。
目前我在網上還沒有搜到《你好,李煥英》的完整職員名單,但是我猜大致情況估計跟上面幾部影片也差不了多少。賈玲雖然是名義上的導演,從大局上來說也為電影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在拍攝和製作過程中絕大多數與專業相關的事務應該都是由執行導演或者副導演來完成的。
講到底,並不是導演的門檻降低了,畢竟導演是專業度非常高的職業,需要大量時間的技術和經驗積累。絕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沒有特別好的天賦,基本上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就迅速成為一名出色導演。
那麼為什麼有這些知名的演員轉行成為導演呢?一方面,這是為了給他們自己的新片製造話題;另一方面,因為這些演員自身的名氣和影響力,他們有能力為自己的影片獲得足夠的啟動資金,而這種「鈔」能力是那些科班導演系出身的年輕導演所沒有辦法獲得的。
這個不好說,大家都認識趙本山,人家干什麼都行,著名導演、著名演員、二人轉鼻祖,這些榮譽眨眼吧!普通人肯定不行,你只要出名了干什麼都行,趙本山沒有學過導演吧!不是照樣做的風生雲起嗎?為什麼,他身後有團隊,別人替他做,掛上他的名字就行,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什麼行業的門檻都不好進,關鍵還要看你的造化,就像咱們的北大和清華,不是那麼隨隨便便就能進的吧,你奧運會得個冠軍,直接送進去深造,很多時候還是靠自己的實力,大家說對嗎?
現在王寶強就是導演,因為他的戲演火了,目前絕對是著名演員,大家說這種人做什麼不行,做導演根本不用他出手,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最後寫上他的名字就行,大家真以為是他們導演的嗎?估計和他們關系不大,很多時候也只是去看看。
大家都知道朱之文,就是模仿別人兩首歌,居然堂而皇之的坐在央視做評委,很多時候我特別感慨,誰給你的勇氣,一個不識五線譜的人怎麼可以做評委呢?他就能行,這是什麼原因大家應該明白吧!出名了做什麼都行。
真正的導演都是科班出身,人家專門經過培訓,咱們很多所謂的著名導演,其實什麼都不是,大部分都靠別人,也就是說最後寫上他們的名字。
越是門檻低的,競爭越大 。這一點,在任何行業都適用。
這個 社會 總是充斥著成功學的故事,每天上演的都是逆襲的故事。
賈玲的導演處女作《你好,李煥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可賈玲在取得成績以前,用心沉澱了19年吶!
19年,你想想這是什麼概念,就是在一個行業裡面19年,沒有換行業。
哪怕是工資低的生活上都要靠姐姐的資助了,她還在堅持。
回想一下我們身邊的人,有幾個人能在同一個行業裡面堅持19年。
有一句話說得好:
不是因為成功了才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成功。
這一點,在賈玲的身上得到了驗證。因為堅持,所以獲得了今天的成功。
導演圈像賈玲一樣堅持到最後轉型做導演的還有很多。
比如網路上熱議的《發財日記》,是宋小寶的導演處女作,這個電影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陳思成和吳京也更不用說了,都是轉型後很成功的導演。
演而優則導,還都導演出了一片天!
是利益驅使還是必然?
我的答案是必然的。
就像我們在自己的工作中一樣,做會了一樣,就想去嘗試別的崗位,學習新的技能。
這個問題要根據中國的電影國情。現在中國的電影市場靠的是影響力,而不是導演的功底。賈玲和宋小寶的成功只是中國電影導演的一個縮影。未來中國電影的發展必定會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中國的電影主要還是靠故事性,而且觀眾的欣賞能力也是高低不同。就比如說最新的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星際穿越》,在上映初期也有好多觀眾覺得欣賞不了,但這仍然不能磨滅這部神級科幻電影的影響力。
現在的內地電影,只要有一個好的故事,加上基本上能敘述清楚的導演能力,後期強大的剪輯團隊,再加上鋪天蓋地的宣傳,基本上成功的幾率就很大。
所以對於內地電影的怪像,也反應出中國電影正在向著多元化的發展,一個好的故事加上一個好的團隊,在保證電影品質的同時,講好故事,那麼這個電影的成功也是在預料之中的事。
只要你有夢,你就是導演…至於導演理論,即使你80歲了你一樣可以學習
有錢任性,啥都能幹
當你給別人打工時,老闆賺100,你賺10塊,決定是老闆的,你最多給個建議還不一定被採納。 當你羽翼豐滿,資源豐富,可以一展抱負時,你還會想去給別人打工,依照別人的想法,只賺那10塊么,答案不言而喻,一定是NO。
當然好進,就好比足球運動,很多運動員退役之後,都可以迅速成為當一名教練,輕車熟路,運籌帷幄。再好比作家,任何一個有點教育基礎的人,只要敢想敢做,都可以下筆千言。但是有一點,教練和作家包括導演等行業,雖然是只要有過這個行業的接觸就能做來,但想要做好,並非一朝一夕信手拈來。
我覺得中國電影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長江後開推前浪的過程,演員和導演將不再是決定票房的主要因素,大眾對於電影的需求不再是曾經的飢餓需求,而是越來越追求深層次的東西。所以我覺得,未來的電影市場劇本更加舉足輕重,不管是新導演還是老導演,誰能掌握更好劇本資源,誰就會是將來電影票房的大贏家。
應該說導演容易做,行業門檻不容易進。
因為現在網路這么發達,拍攝視頻這么容易,只要有心,拍出一些過得去的作品就可以自稱導演了。早期的一些自導自演的演員也有從拍小品,網路短片開始的,慢慢臉熟了被大眾認可了也就成名了。一開始不出名但有才華的也有憑借一部紀錄片成名的。所以說隨便做個導演不難,難的是做個好導演。
導演也就是影視 娛樂 業,行業門檻不好進。因為一部好的影視作品的完成到發行和流通涉及到很多專業技能,基本上需要一個團隊完成,如攝影、配音、特效、音樂、公關、推廣等等。做這個行業需要很好的人脈和資源。一些小明星和名人之所以能嘗試做導演,就是因為在這個圈子裡有人脈和資源,導演並完成一部作品也就不難。普通人沒有這方面人脈和資源的話,很難在這個行業里混得好。
首先要明確一點的是: 對於電影的評價是一種相當主觀的事情,除了電影製作上的硬傷之外,電影的好壞完全取決於觀看者本身的主觀感受,客觀情況下,我們只能以火熱程度、票房等數據來對一部電影進行大眾化的評價。
有人說過, 一部好的電影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講好一個故事 。
但是,很多導演都沒辦法講好一個故事,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1. 導演將電影看作一種藝術 。一些導演將電影看作藝術,習慣於將自己理解的故事內涵用自認為高超的手法告訴觀眾,這並不是一種好的講故事的方法,也許製作出來的電影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很不錯,但是對於觀眾來說,卻並不是一部「好」電影。
還有一點,在於導演這個圈子,在圈子裡面待得時間長了,或許會給電影添加太多的額外因素,製作出來的成品和觀眾的視角完全不一樣。
2. 電影製作者將自己的地位凌駕於觀眾之上 。在一些電影製作者的眼中,觀眾的作用就是貢獻票房,隨便鼓動或者引導一下就會乖乖聽話,形似某種不管怎麼割都能重新長出來的植物,在這樣的立場上,電影製作者製作出來的影像缺乏誠意,講出來的故事是什麼水準可想而知。
3. 編劇地位的低下。 在一部電影里,劇本是一部電影質量的根本,然而在國內的環境下,編劇的地位遠遠低於導演或者製片甚至演員,劇本誰都可以改,想怎麼改就怎麼改,造成的結果便是一個原本情節流暢的劇本變得支離破碎。
4. 外部因素的干擾 。資方可以決定演員和劇本,政策可以影響電影的表達方法和剪輯,當前的電影市場,國際因素等等,外部的干擾因素很多,如果導演的影響力不夠大,一部電影被影響的部分就會過多。
5. 觀眾 。這一點倒不是導演沒辦法講好一個故事的原因,單獨來說,大部分觀眾的觀影品味決定了一部電影是不是「好」電影,如果觀眾持續為「爛」電影貢獻票房,讓其可以獲得利益,那麼就永遠會有導演去拍「爛」電影。
以上是我暫時想到的部分原因,當然,其它原因也有。於是,如果一個導演能夠盡可能地將這些因素擯棄,單單去盡最大努力講好一個故事,那麼很大概率會生產出來一部「好」電影。
所以,不管是賈玲還是吳京等人,都是跳出了原本電影的一些禁錮,講好了一個故事,如果哪一天他們完成了從演員到導演的轉變,也許就沒辦法講好一個故事了。
『肆』 幾乎沒有拍過爛片的導演有哪些
說個拍電視劇的導演,《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的導演張黎。
黎叔的厲害在於對歷史對人性了解很深。他的歷史劇跳脫好人壞人這樣的普通區分。
比如《大明王朝1566》裏海瑞不是歷史印象里的「愣頭青」,他知權術,懂官場。嚴嵩也不是帶著白臉面具的小丑,他心思深遠,年老卻機敏過人。
濁水清水都很重要,一派人物厲害,另一派也手段高明。好人壞人都被利益、慾望、權力驅動著,權力的紛爭不止於派系傾軋或者黑白對決,更是人性在權力中的掙扎。
《權力的游戲》之所以讓人們大呼過癮,是因為他不是英雄史詩,不是好人就會有好報,天然正統。報血海深仇的狼家因為策略失誤,而在血色婚禮里幾乎被滅族。這才是歷史,英雄主義,道義是勝利後增添的。
而裡面的劇情環環相扣,幾派人物都在歷史舞台上明爭暗鬥,更是精彩。比如《大明王朝1566》的屢次倒嚴,明明抓到了嚴嵩的把柄,卻最後又被嚴嵩反敗為勝,美劇里的暗黑人物在裡面估計活不過前三集。
黎叔的劇有自己的歷史解讀,他喜歡把歷史揉碎了再重組。
《走向共和》里第一場戲,劇本寫的是李鴻章穿著官服挎著槍出場。黎叔改了改讓李鴻章在家裡吃他最愛的清蒸鱸魚,期間國家大事來報,他都一聲不吭,埋頭吃魚。可是下人來報預備作為慈禧壽禮的鸚鵡生病了時,李鴻章頓時緊張地「啊」了一聲。
開場兩分鍾幾乎把回答了為何中國人要走向共和這個問題:在帝制時代,軍隊沒有軍餉這樣的大事重要性比不上太後的不高興。帝制的不合時宜在於把國家當作了個人私產。
黎叔的劇考究,在《大明王朝1566》里楊金水的王勁松老師就回憶:
「拍攝是安靜的,安靜得嚇人,所有人進入攝影棚都會踮著腳尖走路……有一次,忘記了是誰來攝影棚探班,總覺得不對,找錯了,後來將信將疑地推開了攝影棚的大門,驚呆了,近兩百人的團隊,各個部門在工作著,竟然沒有動靜,沒有聲音。因為那時候工作是神聖的,大家在維護的其實是職業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