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1971年的邵氏武俠電影有哪些

1971年的邵氏武俠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5-02-08 04:08:46

『壹』 求姜大衛的一部古裝武俠電影(老片)!!

那個電影是《雙俠》

《雙俠》

姜大衛演的是一個輕功絕頂的年輕人,叫邊蝠,人稱小蝠子,是個很可愛涉世未深卻很聰明的年輕人,有一腔熱血為國,對朋友也是。

長鏈條是他的武器,有一個彎鉤,鏈條可以伸縮,很高級,也很實用~拿盾牌的是壞人一派的金木水火土五個高手之一的「土」不過也被小蝠子殺了……

雙俠TheDeadlyDuo

導演:張徹編劇:倪匡

片種:功夫/武術

出品:邵氏

首映時間:12/22/1971

票房:HK$898,736.10

演員:姜大衛狄龍谷峰楊斯王鍾佟林鄭雷陳全!角色:邊幅

劇情簡介:

場面真實壯觀,劇力迫人!本片是張徹夥同狄龍、姜大衛拍攝的又一部武俠力作。宋朝康王(游龍飾)被困於金營。看守者除了金太子(陳星飾),還有黑道高手萬天奎(谷峰飾)。義士鮑廷天(狄龍飾)欲救康王,找來高手邊幅(姜大衛飾)仗義相助,邊幅想到以苦肉計騙得金太子相信,進入巨宅!二人救出康王!可惜邊幅最後身中金兵冷箭,死於馬下,為國捐軀

『貳』 武俠電影的電影簡史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中國的武打片是中國電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很多外國人知道中國電影都是從武打片開始的。第一部在美國1000家影院同時做商業放映的中國電影是中國香港的《天下第一拳》(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導演:鄭昌和、主演:羅烈),第一部在國際最高級別電影節獲大獎的中國電影是《俠女》(在1975年戛納電影節獲綜合技術大獎)。
說起武打片,歷史可就長了,咱們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說它是一部武打片,都未嘗不可,因為裡面只是拍攝了同名京劇裡面的一個武打場面。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的電影,最賣座的類型也是武打片,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咱們這輩人都沒緣一看的《火燒紅蓮寺》,一共拍攝了18集,要不是因為日本開始侵略中國,愛國之士對這種所謂精神鴉片不滿,武打片還會繼續成為當時賣座電影的主流。
到了40年代末,中國的武打片開始在香港復興,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拍攝了第一部以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黃飛鴻為主人公的電影,此後歷經近50年,黃飛鴻成了中國武打片的一個著名品牌,前後有關德興、李連傑等十餘位影星在近百部此類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扮演黃飛鴻這個角色,有胡鵬、徐克等多位著名導演拍攝過這個題材,其中由胡鵬導演、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拍攝了近80集。在整個50年代,港台的武打片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象黃飛鴻之類的民國裝工夫片,一種是神怪類武俠片,前者的代表作就是黃飛鴻系列,後者的代表作有《如來神掌》等片。
在60年代初期,港台武打片的武打動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響,模仿裡面的武打招式,題材也很窄,除了劍仙神怪就是學藝報仇。1964年,香港鳳凰公司拍攝的《金鷹》(導演:陳靜波,主演:高遠、朱虹),在內蒙古實地拍攝,裡面展示了摔交、套馬等傳統民族功夫,還有蒙古草原的壯麗風光。是一部創新的武打片。第 2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雲海玉弓緣》(導演:張鑫炎,主演:傅奇、陳思思)則是在武打片的演職員表裡面第一次出現「武術指導」這個名詞,該片被認為是武打片的第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武術指導正式成為武打片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後,武打片的黃金時期來到了。
從1965年開始,邵氏公司的老闆邵逸夫對泛濫的老套武打片感到厭煩,他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幾經嘗試之後,張徹和胡金銓分別在1966年拍攝了武打電影的傳世之作《獨臂刀》和《大醉俠》。這兩部影片奠定了他們在影壇的重要地位。張徹和胡金銓絕對是武打片教父級的導演,他們2人的風格迥異,張徹喜歡渲染暴力,武打動作比較寫實,經常拍攝一些諸如盤腸大戰之類的場面,總是血流成河,據說張徹每拍一部電影用做假血的番茄汁就要兩大汽油筒。而胡金銓則偏重於寫意,對武打的氣氛愛做渲染。他們2人對武打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培養出一批這方面的演員和導演人才。參加過胡金銓電影演出的徐楓、白鷹、田鵬等人都成為台灣武打片的頂級明星。而經張徹之手培養出的這方面人才就更多了,象王羽、羅烈、狄龍、李修賢、姜大衛、陳星、陳觀泰、傅聲等都是整個70年代香港武打片的著名影星,在導演方面張徹還培養出吳宇森、午馬等人才,尤其是吳宇森更深得張徹真傳。與張、胡2人合作過的武術指導如袁和平、劉家良、唐佳、韓英傑等人成了炙手可熱的武術指導人才。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港台武打片著名導演除了張、胡2人還有羅維、郭南宏、楚原等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羅維一生拍片無數,他的最大貢獻就是導演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門》,捧紅了李小龍這個國際馳名的功夫巨星。來自台灣的郭南宏原來是台語文藝片的導演,在60年代末期武打片開始流行的時候轉拍武打片,他導演的《一代劍王》和《鬼見愁》在台灣轟動一時,《鬼見愁》更是捧紅了在裡面扮演大反派鬼見愁的性格演員易原,易原後來成了郭南宏班底的御用演員之一。郭南宏拍攝的武打片內容豐富,但質量卻參差不齊,有《少林十八銅人》這樣的經典,也有《火燒少林寺》之類的失敗之作,他在70年代有段時間和張徹竟相拍攝少林題材影片,張徹喜歡拍硬橋硬馬拳拳到肉的真功夫,郭南宏則偏愛機關布景,這種競爭在1976年以郭南宏《火燒少林寺》票房慘敗而告結束。下面再說說楚原,楚原是香港50年代著名粵語片明星張活游之子,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經拍攝了反映社會現實題材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等名片,後來也加入武打片拍攝行列,導演了《愛奴》以及一大批改編古龍武俠小說的影片《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等,一時間古龍+楚原+明星成了古裝武俠片的鐵三角,楚原的作品情節詭異、懸念性強,布景豪華。
還有幾個台灣導演和他們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如《彈指神功》、《風鈴中的刀聲》等奇情古龍電影,張曾澤於1971年導演的描寫民國時期俠客殲滅土匪的功夫片《路客與刀客》(主演:楊群、孫越、崔福生),在影片里表現了鐵頭功和辮子功等奇特的武術招式,頗具傳奇色彩。還有丁善璽導演、楊群、甄珍主演的《落鷹峽》,結合了美國西部片的槍戰拍攝手法和中國式的武打,也很有看頭。以上兩部影片都在台灣金馬獎獲得了重要獎項。
中國武打片在70年代開始走向了國際市場。很多人都認為是李小龍使外國人認識了中國功夫,其實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做商業放映的功夫片是1971年邵氏公司出品,鄭昌和導演,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該片曾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不過倒是李小龍真正使中國功夫在海外發揚光大。李小龍的一生雖然短暫,只拍攝過4部半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還有未完成的《死亡游戲》,但是在他的電影里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讓人看後精神振奮。他自創的截拳道功夫威力無窮,流傳至今。好萊塢許多硬漢明星如史蒂夫·麥奎恩、詹姆斯·柯本等,都曾在李小龍門下學過功夫。李小龍離奇暴斃之後,出現了很多模仿者,如何宗道、呂小龍等但只能得其形而未能得其神。
到了70年代後期,港台武打片開始走下坡路,這段時間,各種武打片的內容無非是門派斗爭、學藝報仇之類。胡金銓屬於慢功出細活,數年沒有新作。張徹也在不斷的重復自己,作品漸無新意。到了1978年,終於出了幾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影片,出現了幾個馳名國際影壇的人物。成龍,曾在羅維旗下苦熬多年,拍了不少片子,卻一直半紅不黑,1978年,曾在張徹旗下做過多年武術指導的袁和平為思遠公司執導《蛇形刁手》,起用成龍做主角,影片情節盡管沒有完全脫離老套,但是在武打設計上有所創新,在故事情節和武打中加入大量喜劇元素,開創出一個武打片的新片種——諧趣功夫片,成龍充分發揮了他在於占元的京劇戲班裡學到的京劇北派功夫,成為功夫片的新偶像。之後2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更成為經典。劉家良,正宗南派武術——洪拳的傳人,在張徹手下擔任武術指導多年,他於1978年導演的功夫片《少林36房》因在片中加入大量描寫少林僧人練功的場面而大獲成功,他導演的《中華丈夫》、《18般武藝》都是當時比較賣座的影片,他導演的《長輩》讓女主角惠英紅成為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後。成龍的師兄洪金寶在70年代也已經成名,1976年他第一次獨立導演並主演了喜劇功夫片《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是香港的賣座片。
1981年,由張鑫炎導演,在中國大陸實地拍攝,全部起用國內專業武術運動員擔任角色和武術設計的《少林寺》上映了,這是一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影片,影片摒棄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鋼絲、彈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採用長鏡頭拍攝,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後,票房奇好,賣座超過了成龍的《龍少爺》。
進入80年代,港台武打片的年產量已經大大下降,除了《彈指神功》《英雄無淚》、《少林寺》等少數影片,很少有轟動之作,就在這時,影圈新人徐克出現了,他曾經在美國的大學學過電影回港後在佳視拍攝的電視劇《金刀情俠》就使用了電影的拍攝手法,他導演的《蝶變》令人耳目一新,他在1984年拍攝的《蜀山劍俠》,聘請好萊塢的特技製作人員,營造出一個奇幻的劍仙世界,不過市場反應冷淡。這一時期,成龍、洪金寶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拍攝了一系列的現代題材的功夫片,如《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系列》和《A計劃》等,為武打片闖出一條新路,武打更講究速度感和力度,中間還加入些幽默元素。這段時期,成龍在戲班學藝時的 「七小福」裡面的其他的師兄弟們如元彪、元奎、元華等人在武打片的表演和武術指導領域也都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古裝武俠片開始重新為人們關注,胡金銓掛名,徐克、程小東聯合導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程小東導演的《仙鶴神針》、徐克、程小東、李會民聯合導演的《新龍門客棧》成為這一時期武俠片的代表作,這類影片的特點是武打設計天馬行空,想像力異常豐富。其中程小東可以說是武打片導演里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在80年代初導演的《生死決》已經可以看出他日後的風格。而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將一個老的民間武林傳奇人物題材加以創新,影片里把武林紛爭加入到大的動盪時代里,表現出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使武打片提高了一個檔次。一時間模仿跟風之作頻出,大家紛紛爭拍古裝武打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鐵猴子》和《火雲傳奇》還算有些創新。到了90年代中期就又趨於沒落了!
從解放到整個70年代,中國大陸沒有拍攝過一部武打片,1980年大陸導演張華勛拍攝的《神秘的大佛》使他成為大陸武打片導演第一人,雖然在武打設計上還很稚嫩,但畢竟他敢開風氣之先。後來他導演的《武林志》也受到國內觀眾歡迎。1990年,何平導演拍攝的《雙旗鎮刀客》可謂是大陸武俠電影的扛鼎之作。此後,武打片在大陸開始風行一時,但是整體水平感覺要落後港台武打片10年以上。
一晃進入了新世紀,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4項大獎,使得中國的武打片再次被世界矚目!中國的一些著名導演如大陸的張藝謀、何平,台灣的侯孝賢都在拍攝或者籌劃拍攝武俠片。在新的世紀,中國武打片要出現新的輝煌!

『叄』 一代人武俠夢,邵氏電影十大武俠片

武俠電影的魅力猶如一首激盪人心的交響曲,而邵氏電影正是這華美篇章中的瑰寶。香港邵氏電影在電影史上的璀璨光芒,特別是它塑造的一系列經典武俠電影,無疑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序章。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十大邵氏武俠片,感受那一代人的武俠夢,領略那一劍一式間的江湖情懷。



  1. 大醉俠,胡金銓導演的這部作品,以鄭佩佩、岳華和陳鴻烈的精湛演繹,講述了金燕子與大醉俠范大悲的傳奇冒險。它不僅是傳統與現代武俠交融的典範,更在鏡頭運用和節奏把握上展現了獨特的「新」意,1966年4月7日,這部影片在香港上映,開啟了一段獨特的江湖旅程。

  2. 新獨臂刀,張徹執導的這部經典之作,姜大衛、狄龍與李菁的對抗與成長,讓人深深沉浸在江湖恩怨之中。故事圍繞「鴛鴦刀」絕技展開,挑戰與復仇交織,1971年2月7日的上映,讓觀眾見證了雷力為友復仇的熱血與忠誠。

  3. 刺馬,改編自清代四大奇案的張徹力作,姜大衛、狄龍等主演的演繹,將刺馬案的復雜與糾葛生動呈現,1973年的邵氏出品,見證了江湖恩仇的深沉與壯烈。

  4. 保鏢1969,張徹導演的這部影片,姜大衛與狄龍的武力與智謀碰撞,讓人對江湖的險惡與忠誠有了更深理解。這部1969年的電影,展現了保鏢與俠義的沖突與共生。

  5. 獨臂刀,作為張徹的代表作,王羽在獨臂中的英勇與堅韌,不僅創造了票房神話,更是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創新。1967年的上映,獨臂刀的傳奇故事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武俠圖騰。

  6. 在鮑學禮與午馬的聯手下,少林英雄以李修賢與狄龍的精湛演技,講述了少林弟子在逆境中堅守正義的動人篇章,1980年的上映,讓人們看到了江湖的俠義與堅韌。

  7. 姜大衛與李麗麗在游俠兒中的精彩演繹,展現了游俠的俠義與無奈,1970年的銀幕上,江湖的疾風驟雨與平凡人的溫暖共存。

  8. 楚原導演的流星蝴蝶劍,改編自古龍小說,宗華與井莉的深情演繹,演繹了一段關於愛情、復仇與江湖的復雜糾葛,1976年的上映,讓觀眾沉醉於那流星與蝴蝶交織的江湖情感。

  9. 江湖奇俠,改編自平江不肖生小說,秦萍等人的精湛演技,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火燒紅蓮寺》的驚心動魄,1965年的邵氏電影,展示了江湖的俠骨柔情。

  10. 胡金銓的龍門客棧,以太監曹少欽的邪惡與武林俠士的正義碰撞,石雋和上官靈鳳的表演,將明朝江湖的黑暗與光明刻畫得淋漓盡致,1967年台灣上映,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痕跡。


這些經典邵氏武俠電影,不僅是一部部視覺盛宴,更是那一代人心中的江湖印記,它們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訴說著俠之大者,為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無論是快意恩仇,還是深情厚意,每一部都值得細細品味,感受那份屬於邵氏武俠的熱血與浪漫。
閱讀全文

與1971年的邵氏武俠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imax攝影機拍過哪些電影 瀏覽:960
心理罪電影是2d還是3d 瀏覽:455
大量肌肉男的動作電影 瀏覽:272
諾蘭字幕電影是哪個 瀏覽:724
綠燈俠正義聯盟動畫電影 瀏覽:384
如何剪電影裡面的片段 瀏覽:733
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在哪裡播放 瀏覽:684
電影票在網上哪裡買 瀏覽:809
巴啦啦小魔仙二季大電影 瀏覽:654
手機電影軟體免費哪個好 瀏覽:349
英國電影小小少年插曲 瀏覽:562
國外防疫電影 瀏覽:61
海口奧斯卡電影城貴賓廳 瀏覽:515
集中營電影大全 瀏覽:559
泰國恐怖電影407室 瀏覽:355
電腦yy怎麼電影 瀏覽:399
貓和老鼠大電影飛天動態壁紙 瀏覽:836
箱子的日本電影 瀏覽:118
神話電影歌曲電視劇 瀏覽:628
金雞百花電影節吉林 瀏覽: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