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第幾代導演是怎麼排的
劃分是沒有標準定義的,一般都是約定俗成的說法。具體劃分為: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五、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指「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1)二十電影的導演擴展閱讀
一、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1913年,鄭正秋與張石川合作拍攝了《難夫難妻》,進行獨立的電影劇本創作,開始嘗試擺脫戲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譽為「給中國電影事業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二、第二代導演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第二代導演」的突出貢獻是完成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轉變。
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
三、第三代導演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
2、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3、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
四、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生構成的創作全體,他們一畢業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於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才開始的。因時代局限性,第四代導演在學習時期沒能接觸到蘇聯以外的電影,這影響到第四代導演電影語言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但他們提出電影不應該受僵化的舞台限制,應該選擇自然、真切和簡單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詩意和哲理,同時也開始了對歷史的反思。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正是伴隨著這次反思而爆發的,第四代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
農村漸漸成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題材,他們以農村作為中國社會縮影的表現手法也直接影響了後來的第五代導演。
② 導演的第幾代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導演第幾代的劃分並不是一個學術概念,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等。
第三代導演是指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有:張元,王小帥等。
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有 陸川、 高彭、 李芳芳、 常征等幾人。
(2)二十電影的導演擴展閱讀:
導演的職責:
導演與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負責整部劇的藝術准則;與製片人聯合提名和推薦演員角色人選;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指導現場拍攝工作;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指導拍攝現場的燈光、劇務、演員、攝像、 錄音、 美術、 化妝、 服裝等各部門工作。
③ 世界最偉大的20位導演排行榜
美國權威電影網站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NEY(簡稱TSPDT)評選出20名最偉大的亞洲導演,來自日本的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包攬前三名。不過中國導演總計10人全部上榜,占總量的一半
黑澤明被譽為「電影天皇」,尤其四五十年代在世界影壇中大放異彩,他執導的作品如《羅生門》、《七武士》、《用心棒》、《亂》等不僅在各大國際電影節中榮獲獎項,還向全球觀眾輸送了三船敏郎、志村喬這樣的表演大師。
來自中國香港的王家衛排名第四,位居中國導演之首。拍戲緩慢,台詞意識流的王家衛無論拍攝任何題材都能讓觀眾一眼辨認出這是他的作品。與杜可風的搭檔也讓王家衛的影片總是充滿一種後現代的迷離氣質。他的風格不僅在亞洲范圍內獨樹一幟,也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體系下的導演。201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導演巴里·詹金斯就不止一次表示自己是王家衛的鐵粉。
榜單中除了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大導演張藝謀、李安、陳凱歌之外,還有一個出生於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導演悄然入榜,他就是費穆。出生在上海的費穆自幼博覽群書,精通多國外語。由他拍攝,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被譽為「中國現代電影的先驅」。生不逢時,費穆的一些其他作品在當時並沒有獲得很多肯定,其中《小城之春》就是一部被低估的傳世之作。戰火和操勞讓費穆的生命停留在45歲,但他留下的藝術遺產是永遠不會被磨滅的。
附完整榜單:
1.黑澤明
2.小津安二郎
3.溝口健二
4.王家衛
5.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6.薩蒂亞吉特·雷伊
7.侯孝賢
8.楊德昌
9.宮崎駿
10.阿彼察邦
11.成瀨巳喜男
12.張藝謀
13.李安
14.賈樟柯
15.大島渚
16.蔡明亮
17.費穆
18.今村昌平
19.陳凱歌
20.胡金銓
④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⑤ 中國導演如何分代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在上世紀初葉到二十年代末,人數約100人)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1905年到30年代初:
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現存最早的中國影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較成功的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第一次武俠神怪熱《火燒紅蓮寺》、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夏衍開始了左翼電影創作,代表作:《狂流》30年代「詩人導演」孫瑜拍攝了《大路》《野玫瑰》等作品,在抒情浪漫的藝術風格上達到成熟30年代新秀導演吳永剛《神女》袁牧之《馬路天使》《兒女風雲》《桃李劫》(《馬路天使》一經問世,即被譽為電影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也為中國電影達到第一個高峰畫上了圓滿的休止符。)
2、【第二代導演】(繼承中國電影敘事傳統發展)代表人物蔡楚生、費穆,1934-1949左右:
蔡楚生和鄭君里合拍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成功地運用了中國電影傳統的形式—家庭人倫的悲歡離合故事來透視社會,該影片代表了中國現實主義影片的傑出水平,它的出現即是1947年度的最佳作品,也是中國電影藝術成熟的標志。)
沈浮《萬家燈火》,費穆《小城之春》石揮《我這一輩子》。
3、【第三代導演】代表人物謝鐵驪、鄭君里,1949-1976左右:
謝鐵驪的作品《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紅樓夢》等都段滲昌是編導合一。水華是第三代導演中藝術精緻的追求者,他的作品只有7部,但基本都是精品:《白毛女》《林家鋪子》《土地》《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傷逝》《蘭色的花》。
鄭君里代表作:《林則徐》(特點是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喊尺物形象,在敘事造型上呈現濃郁的民族特色)、《烏鴉與麻雀》。李俊代表作為《農奴》、《歸心似箭》等。
謝晉代表作為《女籃五號》(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等;謝晉的「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牧馬人》。
4、【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貽弓、張暖忻,1978-1982左右:
吳貽弓在70年代末期導演的《巴山夜雨》中已經體現了散文化表現和詩意塑造的風格特點。除此之外,他還有代表作《城南舊事》。鄭洞天代表作《鄰居》、《鴛鴦樓》、《台灣往事》。
張暖忻是第四代導演中女性導演的代表,其代表作為《青春祭》、《沙鷗》(本片在表演手法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例如用非職業演員擔當主角,大量使用實景拍攝,較多運用長鏡頭,探索電影新語言,注重人物內心情感的描繪等)。顏學恕代表作為《野山》。
5、【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
張藝謀代表作:《紅高粱》、《大紅握扒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英雄》、《十面埋伏》等;
陳凱歌代表作:《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霸王別姬》、《風月》等;
黃建新代表作:《背靠背,臉對臉》、《求求你,表揚我》、《說出你的秘密》、《埋伏》等;
霍建起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贏家》;
田壯壯代表作:《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
吳子牛代表作:《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
馮小剛是世界交接時期都市影像表現有成就者。擅長商業片製作,被譽為賀歲片之父。代表作《天下無賊》、《甲方乙方》、《手機》、《一聲嘆息》、《非誠勿擾》等。
6、【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陸川:
賈樟柯:《小武》《小山回家》《山河故人》等;
陸川:《可可西里》《尋槍》等。
⑥ 中國導演排行榜前二十名
1、張藝謀,1950年出生於西安,是中國第五代導演中最著名的一位,同時也是當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尊敬的電影製作人。1987年,他執導的《紅高粱》成為他的處女作,此外,他還執導了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和《十面埋伏》。
2、李安,1954年出生於台北,是首位在太平洋兩岸取得商業成功的華人導演。他執導的《飲食男女》、《理智與情感》和《卧虎藏龍》等電影系列獲得了廣泛認可。《卧虎藏龍》更是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李安曾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分別是憑借《斷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3、吳宇森,出生在中國南方,成長於香港,以其獨特的動作場面編排和頻繁使用慢動作鏡頭而聞名。他的代表作包括《殺手》、《喋血街頭》和《硬漢》等。在好萊塢,他也執導了《硬目標》、《斷箭》和《碟中諜2》等電影。
4、王家衛,香港導演,以其獨特的視覺風格、高度個性化敘事和情感共鳴的作品著稱,成為首位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亞洲導演。他的著名作品有《春光乍泄》、《狂野的日子》、《時間的灰燼》、《重慶森林》、《墮落天使》、《快樂在一起》和《一代宗師》等。
5、陳凱歌,1952年出生於中國,是著名電影導演,也是第五代中國電影的領軍人物。他的電影作品以其出色的視覺能力和富有史詩感的敘事方式而知名。1993年,他的電影《霸王別姬》獲得了國際認可。他的其他主要作品包括《溫柔的殺我》、《風月》、《荊軻刺秦王》和《無極》。
⑦ 中國最知名的二十四位導演,你知道哪幾位
有:陳凱歌 、張藝謀 、馮小剛、 李安 、姜文、王家衛、 侯孝賢、 徐克、 吳宇森、何平、徐崢等。
1、陳凱歌
陳凱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執導的《霸王別姬》被認為是中國文革後最有藝術價值的一部電影,詮釋中國半個世紀風雨變換人物命運。至今仍為唯一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中國導演。在第47屆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5 、姜文
姜文,中國著名電影演員、電影導演。1980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84年畢業於中戲,同年進入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闌記》等優秀劇目。
2010年末上映的賀歲電影《讓子彈飛》刷新了國產電影的多項票房紀錄,並斬獲國內大小獎項二十餘個。2018年7月13日,自導自演的電影《邪不壓正》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