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的費用是導演出的嗎,導演是什麼樣的角色
出錢方是製片方,製片方是負責吸納昌輪資金(包括贊助商廣告商的毀鍵錢)以及做市場營銷的,纖迅巧導演只能說是可以調控資金而已,導演通常是分片酬的(簽合同的時候肯定會標明),製片方才是老闆,導演其實是打工的。當然,如果製片人和導演是同一個人的話,那他就是老闆
2. 導演和製片人各自職業是什麼,誰許可權更大
製片人就是將投資人(出品人)的錢合理規劃和使用,要找到適合的導演和演員,還有劇務等等,將這些人一起組織起來,合力將電視劇或者是電影拍攝完畢,要是優秀的話,出品人拿回來投資,製片人就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拿到自己的錢,當然,也要分給導演和演員,還有劇務等方面的人。
導演是好的話,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虧錢的,當然了,製片人要是給了一個太差的劇本,就是天王級別或者藝術家級別的演員也救不了的。所以,一個好的影視劇,一定是很多方面的結果,而不是導演一個人的功勞!你說是不是?
3. 弱弱的問一句,導演為什麼要分第幾代啊,有什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我更認可「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可以這么理解,第一代到第四代導演的作品是屬於父輩的,80後、90後接觸最多的是從第五代導演開始拍攝的各類型電影,尤其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等人,在我們80、90兩代人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而第六代導演所接觸的,多是一些新潮思想的灌溉,所以第六代導演拍出來的電影多游離在主流電影之外,他們的作品往往偏離大眾的喜好,更具有自己獨立且鮮明的特色,他們的電影往往是比較含蓄的,所蘊含的東西很多,但真正讓影迷理解起來,卻比較困難。
整體而言,第六代導演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在努力開創新的電影領域,但也不可避免的傳承了上一代導演的風格和模式。
所謂的第七代導演,更趨於向商業化模式運作發展,他們更傾向於工業電影的操作方法,迎合了大眾對影片口味的需求,卻失去了屬於自己的鮮明特色和主觀價值,所以是比較令人擔憂的一代。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力求改變的人物,比如陸川、寧浩等人。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因此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中國導演最輝煌的一代。
4. 常君的電影之路
常君是中國80年代出生的導演中一直還在堅持按自己的追求拍攝電影的人。也是體制內導演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很不喜歡透過媒體談論關於電影創作之外的東西的人。常君的電影非常風格化。但是並不代表他將自己和社會視角分開,也不代表他要將自己和生活切斷。
常君自我執拗的人物性格,以及獨特、敏感的電影個性,從他拍攝第一部電視劇到如今成為中國第八代導演浪尖人物,,短短數年間,常君開始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電影風格。
2011年,此時的中國電影正在經歷新的浪潮沖擊,張藝謀、馮小剛、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陸川等第六代、第七代導演紛紛以自己的電影個性占據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第八代導演中,也冒出了除常君之外,部分年輕一代如姬誠、李芳芳、楊紫婷。「電影的影像可以預示一個國家及其各領域尚未實現的未來」。(白井佳夫 語)出於對生活和生命的敏感,常君表示自己理解的電影是內心對生活的另一方式的表達,並不排斥走商業電影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