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當年票房慘淡,為什麼後來突然躥紅了呢
周星馳的電影,不能說每一部都是經典,但是歷經時間的沉澱,他的很多電影都成為了影迷們心中的經典。
1993年周星馳與楊國輝合夥開辦香港彩星電影公司,然後拍攝了《大話西遊》但是當年的票房成績慘淡,最終導致公司倒閉。95年《大話西遊》電影在內地上映的時候,也沒有取得多少票房。到96年,周星馳與人合夥開辦星輝影業之後,才拍了幾部在大陸獲得不錯票房的電影。
從首映 1995年,到重映 2014年,算是20年吧;中國經歷了可謂載入歷史的崛起。而2014年重映的時候,80後很多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而90後也多多少少進入了社會開始打拚。
而這20年間,整體的社會環境由單純到復雜,人們面臨的選擇由單一變得多元,而且更多的年輕人 都或多或少的體會過豐滿的理想和跟骨乾的現實之間的落差,美好的愛情跟物慾橫流所造成的種種割捨與抉擇;而這些,跟大話西遊中所貫穿的主題有不謀而合之處。
Ⅱ 《回魂夜》為何被說是周星馳最差作品
回魂夜是周星馳在95年拍攝的一部喜劇恐怖類的電影,也是無厘頭風格的一部影片,這部影片在當時的票房和口碑都不是特別的好,甚至當時被人們評為周星馳最差的作品。對於這個作品被人們評為最差作品,我認為主要是由於人們對這個電影表達的意思並不能夠深刻的理解。周星馳以往的電影都是喜劇風格讓人看起來特別容易的看懂和接受,而這部電影表達的思想情感比較深刻,所以人們當時並不能夠直接觀看到這部影片帶來的意義。在那個年代看來,這部作品比較思想超前,不符合那個時代的評判觀點,所以也是這部作品失敗的原因吧。以當時的觀點來說它是最差作品,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下面咱們來簡單的來說一下。
一、人物形象設計人們不認可這部影片裡面的人物風格也是比較另類的,比如以莫文蔚裡面扮演的女主來說,是借鑒了殺手不太冷這個影片的裝扮,在當時的年代,這個裝扮看起來並不是特別的容易讓人接受。還有裡面一些配角的裝扮都是不符合當時審美觀的,所以讓人看起來都很難接受,這就是這部電影撲街的原因之一。
Ⅲ 王晶: 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 流失台灣市場導致崩盤
曾經的香港影壇被譽為是東方好萊塢,但94之後港片在傳統票房市場就全線潰敗了,到了97基本上只有香港那點票房了。一個市場不足以養活一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很多電影從業人員失業的原因,如此惡性循環加劇了香港電影的沒落。90年代中期成龍,周潤發,李連傑等巨星遠赴好萊塢發展尋求出路,後來電影業實在撐不下去了連向華強都退出影壇了。
巔峰時期的港片是能跟好萊塢大片抗衡的,如八九十年代李連傑成龍的電影在全亞洲各國地區市場就能輾壓一大堆美國片,到90年代中期都還能與之對抗。王晶曾一針見血點出香港電影沒落潰敗的原因:「我個人很了解,基本就是台灣市場的崩潰,引致香港市場的沒落,因為台灣市場的瘋狂。
王晶繼續說到:以至從90年開始,香港的電影已經吃得太肥膩了,大家接受了那種能夠台灣給的成本已經夠拍完一部戲,其他的市場都是賺的」所以每個人都在亂開一通。
台灣當時最瘋狂的時候五條院線,所以香港也必須有五條院線來拍足夠的片來供應台灣的五條院線,然後可是這種泡沫終於有一天會爆破的,直到王英祥用三千萬賣周星馳的《濟公》然後大賠錢之後,台灣的那些片商就終於醒覺到這是不行的。
周星馳《濟公》當年台灣票房慘敗,台北僅收到1548萬新台幣,全台按2倍推算也就3000多萬。這個成績片商分賬到賬可沒多少錢,王英詳用3000萬新台幣買該片虧慘了。95之前港片在台灣的票房成績還不錯,但那幾位巨星的片子賣價很高,當影片票房一般的時候台灣片商就會虧錢,後來台灣片商集體向香港片商抵制要設定一個「天花板」。
王晶繼續解讀,然後大家就聯合跟香港的所有片商說:「我們要設一個天花板」就是最多是多少錢,好像當時是想定在1750萬,然後很多人過去了,因為他們算過,覺得台灣這些片商是紙老虎,他們的存貨只能支持三個月,如果大家聯手他們三個月後就沒有片放了。
但是算錯了,他們回來之後,那些台灣院商就聯合起來,向新聞局要求開放美國片,以前的美國片在台灣每一部只能進八個拷貝,後來台灣新聞局就同意了,你就可以進來一百個拷貝都行,一下子就把整個港片的市場就沖破沖崩了。
而且當時以為呢,所有院商都覺得電影頻道好賺,他們反正買了那麼多片,自己都做電視台了,都在電影頻道放自己的片就想賺兩遍。可是呢就越來越惡性競爭,差不多那邊片一下,那邊就上了,甚至於你上了一個禮拜,第二周已經在它的電影頻道上,慢慢就變成觀眾就不來看了。所以在兩三年之內很多個台灣院商就倒下了,然後再加上香港的盜版,三件事加起來,整體地把香港的電影打垮了。
王晶這個解讀一針見血,當時台灣是香港市場以外最大票房市場,對於很多港片來說就靠台灣市場收票房減輕票房壓力。當年能做到全亞洲市場通吃的只有2人,一個是成龍,另外一個就是李連傑。周星馳周潤發當年也很火,但這兩位主要還是靠港台市場收票房,日韓,東南亞市場不入流。
香港片商太貪得無厭遭到台灣院商的抵制,完全開放美國片後港片份額一下子就被吃掉了。90年代中期以後只有成龍票房還維持在巔峰,其他港片票房幾乎都片撲街了,失守台灣市場導致港片崩盤,這個觀點很到位一針見血。當年要是有台灣市場做後盾港片也不至於那麼快泡沫破滅,香港電影人低估了台灣片商,當然台灣片方商也是貪得無厭最後讓美國人漁翁得利。
王晶揭秘:港片沒落始於周星馳《濟公》大賠錢後,遭到台灣院商的聯合抵制,而香港片商不願意讓步,最後流失台灣市場導致香港電影崩盤。如今20多年過去了,港片復甦遙遙無期,錯失台灣市場,日韓東南亞等市場又被淘汰出局,現在就看能不能抓住內地市場機遇了,這是港片崛起最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