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微電影導演創作闡述畢業論文

微電影導演創作闡述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2024-05-22 23:05:38

1. 英雄這部電影的導演闡述如何寫

從這部電影的起源,到價值 再到要表達的思想。

2. 畢業論文想寫從從電影阿甘正傳解析美國文化,這個文獻綜述要怎麼寫好呢外文文獻資料怎麼找好呢

美國夢、樂觀主義——美國電影《阿甘正傳》反映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
【摘 要】電影反映人們的生活,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透過電影,觀賞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傳奇經歷,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過這部電影,我們了解到了美國世代傳承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所反映的這些美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包括美國夢和美國人的樂觀主義。
【關鍵詞】美國電影 《阿甘正傳》 美國夢 樂觀主義
20世紀以來的100年,世界傳播事業和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將人類帶入了信息社會。在信息時代,媒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報紙、雜志、電視、電影等是較為先進的信息傳播活動形態。其中電影也許是最具影響力的傳媒。電影就像一個微觀世界,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和思想觀念。
在美國電影中,「美國夢」和「樂觀主義」是常被涉及的主題。那什麼是「美國夢」呢?最具代表的關於「美國夢」的電影就是《阿甘正傳》。《阿甘正傳》 (1994)是由羅伯特•澤梅基斯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電影」(反智電影)。該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阿甘正傳》一舉獲得13項提名,包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六項大獎,還奪得了當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並在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後該片又進入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百部電影之列。因此《阿甘正傳》可以說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愚人電 影的神話。
一、《阿甘正傳》簡介
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紀中葉、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的綠茵堡鎮,由於父親早逝,他的母親獨自將他撫養長大。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憑借跑步的天賦,他順利地完成大學學業並參了軍,隨後開赴越南戰場。在軍營里,他結識了「捕蝦迷」布巴和神經兮兮的丹•泰勒中尉。布巴在越戰中喪生,丹中尉失去了雙腿,阿甘則因為救人成了戰斗英雄。回國後,阿甘為了履行對布巴的承諾,買下了一艘破船開始捕蝦。一系列機緣巧合後,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氣,還莫名其妙地累積了大量資產。不過,錢並不是阿甘所看重的東西。阿甘和女孩珍妮青梅竹馬,可珍妮有自己的夢想,不願平淡地度過一生……
二、《阿甘正傳》的主題
親情、友情和愛情一直是人類歷史上永恆的話題。圍繞著愚人文化這一背景,影片講述了發生在阿甘身上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故事。阿甘自幼腿部殘疾而且智商低下,小鎮上的人都用異樣的目光看待阿甘,只有兩位女性關心、愛護他:母親給予了他偉大的母愛,珍妮則以純真的少女情懷溫暖著他的心。在母親心目中,阿甘不是負擔,而是上天對她的饋贈,她傾盡全力撫養阿甘,總有辦法找到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會嘗到什麼樣的味道」,「笨有笨的作為(傻人有傻福)」,並且為了能夠為他爭取於正常兒童同樣的生活學習機會,她甚至答應陪校長睡覺。
《阿甘正傳》表達了許多不同的主題,其中被導演反復強調的就是對生活永不放棄。這部電影不僅給人以情感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部關於美國 20世紀50年代到1982年的社會史,非常值得一看。阿甘智商雖低,但他心地單純,信念堅定,做到了很多正常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在運動、戰場、商場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阿甘的人生歷程中穿插著美國戰後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貓王、披頭士樂隊、種族問題、越戰與反戰、水門事件、乒乓外交等等。阿甘的故事象一面多棱鏡一樣折射出生活的各個方面,引發觀眾對自己生活的思考。
三、《阿甘正傳》反映的美國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美國夢」和「樂觀主義」
從《阿甘正傳》中我們能夠想到人們追逐已久的美國夢以及樂觀主義。美國夢是上個世紀的神話,是許多歐洲人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而來到美國的目標。美國地廣人稀,到處都充滿著爆富的機會。今天,美國夢依然存在,大量亞洲人和拉美人把美國看成是實現夢想的搖籃。那到底什麼是美國夢呢?雖然已有些許變化,但卻有一個永不變化的主題:或成為富人,或成為體育英雄,或成為著名演員,或有參觀白宮和得到美國總統接見的機會 ,或通過勤奮刻苦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的董事。怎樣來實現這些夢想呢?人們需要做什麼呢?人們應該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或者要有最高的智商嗎?誰能回答這些問題?看過《阿甘正傳》後你就能知道,有這樣一個人,他參與了幾乎所有的美國大事,他很富有,參觀過白宮,還是一個體育英雄。他的生活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告訴人們,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即使你的智商極低。他就是阿甘。美國是一個具有「未來取向」的國家,這也決定了美國人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等價值觀。但在60年代,青年一代為了表達對美國社會的種種黑暗和越南戰爭的不滿和反叛,以及對現實和未來的迷惘與困惑.選擇的是一種逃避現實、追求享樂、否定理性、強調本能的幻滅之路。性的解放、毒品帶來的幻游和遠離現實社會的流浪和群居生活是他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是影片中珍妮和她的「嬉皮士」同伴的生活方式。但低智商的阿甘與他們完全不同。也許他的智商使他無法了解珍妮和那個時代的青年所做的事情,但他身上一直洋溢著一種美國人所特有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雖然阿甘的智商極低,但另一方面,阿甘又是聰明的。他參觀了一所退伍兵專用醫院,用他高超的乒乓球技藝來愉悅他們。與此同時,電視里正在報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消息。然而沒人觀看這個人類的世紀創舉,他們都被這個低能兒的球技深深吸引。此時科學是乏味的,體育更加偉大。阿甘相信,蠢人才做蠢事,傻人有傻福。這也正是電影導演對阿甘成功生活的詮釋。他自己不認為自己是蠢人,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這就是在美國成就一番事業,取得成功的砝碼。無論你是白人還是黑人,聰明還是愚蠢,你只需做到最好,然後取得成功。阿甘教給人們成功的鑰匙就是:你自己去決定你是做聰明人還是傻子吧。
美國人總是思考著未來的目標,他們說:「我們要把人類送到月球上去。」他們做到了。他們的國家在一片狹小的土地上由十三個殖民地建立起來,如今美國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美國夢是真實的,古巴人來到美國成為棒球明星;每天數以千計的墨西哥人越過邊境線尋找工作,尋求更好的生活。只要你做出決定,擁有自己的目標,一切都能實現。
參考文獻:
[1]顧寧.美國文化與現代化.北京:遼海出版社,2006.
[2]張奎武.英美概況.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趙英男.英文影視賞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董力燕,劉銘.《阿甘正傳》中的成功哲學[J].文教資料,2007.
[6]端木義萬.美國社會文化透視[J].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劉洋.尋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傳》的新英雄觀及其文學內涵[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3. 瀵兼紨闃愯堪鎬庝箞鍐欏晩錛

浠庡唴瀹圭湅錛屼竴鑸鏄浠ヤ笅鍑犵偣錛氥

1銆佸瑰墽鏈鐨勭珛鎰忋佷富棰樻濇兂銆佹椂浠h儗鏅絳夋柟闈㈢殑闃愯堪錛

2銆佸瑰墽涓涓昏佷漢鐗╃殑鎬ф牸銆佺礌璐ㄤ互鍙婂懡鐨勫垎鏋愶紱

3銆佸瑰墽涓鐨勭煕鐩懼啿紿佺殑鐞嗚В鍜屾妸鎻★紱

4銆佸規湭鏉ュ獎鐗囬庢牸鍜屾牱寮忕殑瀹氫綅錛

5銆佸硅妭濂忕殑澶勭悊錛

6銆佸硅〃婕斻佹憚鍍忥紙鎽勫獎錛夈佺編銆佸寲銆佺伅銆侀亾銆佹湇絳夊壋浣滅殑鏋勬兂鍜岄犲瀷璁捐$殑瑕佹眰錛

7銆佸歸煶涔愶紙浣滄洸錛夈佸綍闊熾佸壀杈戠瓑鍚勫壋浣滈儴闂ㄧ殑鎻愮ず錛

8銆佸瑰墽鏈闇瑕佽繍鐢ㄧ壒鎶澶勭悊鐨勯儴鍒嗘彁鍑鴻佹眰錛屼互渚誇笌鐗規妧閮ㄩ棬鍗忚皟錛

9銆佸瑰墽鏈闇瑕佽繍鐢鍔ㄧ敾鍒朵綔閮ㄥ垎鎻愬嚭瑕佹眰錛屽苟鍐欏嚭璇︾粏鐨勮捐″埗浣滆佹眰錛屽苟鍙備笌鍒朵綔涓銆

瀵兼紨錛屾槸鍒涗綔褰辮嗕綔鍝佺殑緇勭粐鑰呭拰棰嗗艱咃紝鏄鍊熷姪婕斿憳琛ㄨ揪鑷宸辨濇兂鐨勮壓鏈瀹訛紝鏄鎶婂獎瑙嗘枃瀛﹀墽鏈鎼涓婅崸灞忕殑鎬昏礋璐d漢銆備綔涓哄獎瑙嗗壋浣滀腑鍚勭嶈壓鏈鍏冪礌鐨勭患鍚堣咃紝瀵兼紨鐨勪換鍔℃槸錛氱粍緇囧拰鍥㈢粨鍓х粍鍐呮墍鏈夌殑鍒涗綔浜哄憳銆佹妧鏈浜哄憳鍜屾紨鍑轟漢鍛橈紝浣誇粬浠鍏呭垎鍙戞尌鎵嶈兘錛屼嬌浼椾漢鐨勫壋閫犳у姵鍔ㄨ瀺涓轟竴浣撱

涓閮ㄥ獎瑙嗕綔鍝佺殑璐ㄩ噺錛屽湪寰堝ぇ紼嬪害涓婂彇鍐充簬瀵兼紨鐨勭礌璐ㄤ笌淇鍏伙紱涓閮ㄥ獎瑙嗕綔鍝佺殑椋庢牸錛屽線寰浣撶幇鐫瀵兼紨鐨勮壓鏈椋庢牸鍜岀湅寰呬簨鐗╃殑浠峰艱傘

4.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1
淺析岩井俊二青春電影的美學特徵

一、長鏡頭與交叉剪輯下意境的營造

從長鏡頭渲染下的青春純愛電影《情書》、《四月物語》,到交叉剪輯鏡頭下表現成長歷程和蛻變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風格和題材上都做了最極端的挑戰,在其“青春片”所營造的意境中,愛情的唯美,生活的殘酷,青少年心靈的困惑和壓抑,都是對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實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採用長鏡頭和快速交叉剪輯相結合的方式。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身著白色襯衫的少年戴著耳機靜靜地佇立於青綠的麥田中,沉迷於莉莉周的音樂世界裡。在電影片尾處蓮見刺向星野的鏡頭與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馬的鏡頭敘事手法不謀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訪中也坦率地回應了這個問題,“我很喜歡楊德昌的電影,但每個人對電影的出發角度不同造就了對電影理解上了差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聲,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樣是青春成長題材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採用的是一種壓抑陰冷的含蓄表達,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則強調形式上的動感,熱情、誇張、充滿爆發力”。

二、弱化情節強化情緒的主觀表達

岩井俊二在中國內地的走紅,直接聯系著“青春文學”,這也是其電影創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說創作基礎之上。當然,“岩井文學”中不可避免的導入了導演本身的價值觀,相對於故事情節,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緒表達和心理變化。一方面,他帶著懷舊的情緒追溯逝去的時代,影片中對童年世界的懷舊成為成年人對青春的缺失的一種幻想性解決途徑。《情書》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情節,在兩條線索下的敘事時空中,通過兩個素未謀面女孩的書信聯系在一起,渡邊博子在寄託哀思中無意探尋出一段塵封多年的愛戀,女藤井樹在書信的來往中才發覺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發芽,只是隨男主角的離開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沒有在敘事的策略上突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通過情緒的升華給予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他通過社會的角度來表達對青年成長和意識形態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觀眾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主人公內在情緒的微妙變化,從而引發內心的思考。這也是“岩井文學”所衍生出來的弱化情節而強化情緒的“青春敘事”方式的建構。但是,此類情節弱、情緒濃的主觀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對其後期電影主題的表達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後人性的共通之處

“意象,指對存在於記憶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覺上的體驗。而電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導演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融合,它是藝術創造過程中的產物”。寫滿藤井樹名字的借書卡、刻在鳳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運用極簡的影像風格,將青春的熱烈與生命的脆弱透過自然意象和虛擬意象表現出來,對青春期群體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

“《四月物語》中的落滿櫻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紅色雨傘是岩井俊二對青春短暫和熱烈的意象隱喻”。《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詞貫穿於影片的始終,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詞。同樣,《燕尾蝶》中所營造的並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徵著青春里慾望的深淵。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觀存在里,這也是他對“青春”充滿無限可能的另類闡釋。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著兩個女孩成長歷程中的蛻變。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紋身是她存在的證明,她來過,以一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姿態,帶走了一隻蝴蝶的脆弱和美麗;鳳蝶,歷經世間創傷卻依然滿懷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長大成人的專屬記號。她們渴望飛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繭而出一刻隕落,岩井俊二採用這種獨特的青春意象,表達了他對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淪或者毀滅因其陰暗而被電影避之不談,但這卻是真實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試圖將成長中的青年從喧嘩虛幻的社會現象中抽離出來,從而理解現實的殘酷和真實世界的難能可貴。

岩井俊二是一個主觀意識特別強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創作電影的理念是徹底極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強盜、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來展現大城市高速運轉中一群病態而畸形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場景,但他並沒有將這種陰暗徹底的呈現,而是從他們蒼涼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處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動盪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著內心的純凈。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2
淺析日本電影中的中國古典文學

1.研究背景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特別是於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迎來了其黃金期。以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1951年)為首,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年),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年)等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縱觀日本電影的獲獎史,日本的時代劇,也就是極具日本風格的電影,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歡迎。但是,很少為人所知的是,日本電影不僅從自己的“日本風”中取材,同樣也將外國文化作為素材,並加以改編。例如作為電影推廣初期的明治、大正時期,那時的觀眾所最為熟悉的外國文化,則是中國的古典文化。

2.不同時代中的以中國古典題材的日本電影

尚處於日本電影草創期的1911年,吉澤商店製作了《西遊記》。緊接著1912年,在西遊記廣受好評的情況下,再接再厲攝制了《三國志》。另外,還有很多例如《豹子頭林沖》(1919年、日活向島攝影所、小口忠導演)、《西廂記》(1920年、日活向島攝影所、田中容散導演)等一系列以中國古典作為題材的電影被持續不斷地搬上了日本大熒幕。

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影主流也由無聲進入了有聲期。戰爭時期,日本電影又製作了一系列如《孫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導演)、《水滸傳》(1942年、岡田敬導演)、《鴉片戰爭》(1943年、牧野博導演)等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的國策電影。

日本戰敗後的1950年代,日本電影進入了轉型期,邁入了黃金時代。《楊貴妃》(1955年、溝口健二導演)、《白夫人的妖戀》(1956年、豐田四郎導演)、長篇漫畫電影《西遊記》(1960年、藪下泰司、手?V治蟲、白川大作導演)等各種日本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電影,不但在日本上映,還進入了香港及東南亞等華語圈市場,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1970年代,電視取代電影,走進了日本的千家萬戶,成為了時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電視局製作的系列連續劇《西遊記1》和《西遊記2》,不但在日本受到廣大觀眾好評,甚至被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另外,於2007年製作的電影版《西遊記》(澤田鐮作導演),以43.7億日元的票房,位居當年日本本土電影收入第四位。

3.從中國古典文學到日本電影

以《西遊記》為首,《三國志》、《白蛇傳》等以中國古典為原型的故事,經由日本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的演繹,介紹給了日本的觀眾。但是,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地方經過了改編,展現出了與原作頗為不同的風味。

將外國的古典作品翻拍成電影,將具有各種全新的可能性。並且,雖然原作是古典文學作品,但內容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一直產生著變化。例如《白蛇傳》,最初馮夢龍主編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都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地《白蛇傳》頗有不同。而日本電影選擇哪個版本的故事作為故事底稿,則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歷史故事也同樣,由於製作方所處國家和立場的不同,講述出的故事也會具有情節上的差異。上文中提到過的日本版《鴉片戰爭》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類中國古典或歷史故事電影與原版的異同,可以從中發現其政治意圖及意識形態,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結論

因此,狹義上而言,本研究為日本電影研究,但廣義上而言,其實為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研究。由於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歷來未被傳統研究所重視,因此,分析此類電影將可一窺日本電影的時代特徵、對外來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電影交流史。更是對日本電影史的一種補充,具有不可輕視的意義。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有關微電影論文範文

3. 電影鑒賞論文

4. 關於大學生電影論文範文參考

5.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5. 微電影廣告發展畢業論文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我國廣告製作邁進了全新的領域,微電影廣告這一電影與廣告跨界相結合的產物在新媒體時代下逐漸盛行,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淺析微電影廣告的發展嬗變 》

摘 要:微電影廣告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營銷手段自2011年出現集中爆發的態勢,而其發展卻並非是完全的新鮮事物,植入式廣告,甚至是常規廣告中的劇情創意都為其破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本文從微電影廣告的開端及發展的緩隱新特點為研究物件,並通過與植入式廣告的比較來釐清微電影廣告的發展變化軌跡,引起對微電影廣告的深入關注。

關鍵詞:微電影廣告;營銷;植入式廣告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6-0-01

一、微電影廣告的界定

微電影廣告自出現伊始就是一個與「微電影」、「營銷」、「廣告」等密不可分的「雜交體」,被稱為「微電影元年」的2011年,中國有超過50部微電影由品牌企業出資打造,其本質上是企業出錢為其產品或品牌進行的廣告製作。盡管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微電影廣告基本具備如下特徵:它必須通過電影拍攝手法將產品或品牌以故事情節的表達方式進行講述,不僅單純作為道具或背景,而是與敘事有著重要的關聯,在5-30分鍾內傳遞品牌理念或產品特徵。其本質仍是帶有商業性質的廣告,但表現形式較為隱蔽,頗具影視藝術效果。

早期的微電影廣告基本為單篇作品,如凱迪拉克定製的《一觸即發》和《66號公路》,分別由影視明星吳彥祖和莫文蔚出演;引發了集體懷集情緒的筷子兄弟原創作品《老男孩》,背後則是雪佛蘭的鼎力贊助;姜文執導的《看球記》獲得了佳能的支援……這些或由專業影視從業人員拍攝或由草根自行創作的微電影都對品牌的商業營銷有著強大的助推作用,並使得受眾開始關注廣告行業這一新興的創意模式。

二、微電影廣告發展的新特徵

微電影廣告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新作品,並且在其「微時長」、「微周期」、「微投入」的特性上出現了新的特徵,這也是其適應「碎片化」資訊時代並且不斷符合受眾接受心理的客觀因素。

1、延續性

微電影擾臘廳廣告由於設定了某種情節或故事結構,很容易進行「續篇」的創作,通過不斷豐富的故事演繹,對其廣告的品牌理念和產品形象進行滲透和推廣。如益達《酸甜苦辣》系列微電影廣告,第一部是由彭於晏和桂綸鎂所扮演的男女主人在沙漠相遇一見鍾情,後分別以「酸甜苦辣」為主題講述結伴而行的過程;第二部中經歷了連凱扮演的雲南小飯店老闆的情感波折,最終男女主人公將一見鍾情升華為天長地久。通過加滿口香糖這一小小的舉動,從「兄弟」到「戀人」,從「關心」到「攜手」,這樣的浪漫故事令觀眾嚮往;緊接著第三部由郭曉冬和白百合出演的大叔級「廚神」和桀驁不馴「丫頭」的學習廚藝的故事來講述「無糖木糖醇」與人們生活中「酸甜苦辣」的關系。三部微電影廣告都持續傳遞著益達「關心牙齒,更關心你」的品牌理念,在故事上有變化,角色上有創新,並將每一部設定為若干個一兩分鍾的劇集,對受眾有持續的吸引力。

2、親和力

微電影廣告的目標受眾定位在18-35歲,對網路和移動媒體平台有著廣泛而頻繁地使用能力的年輕群局派體。因此對此類群體有強大效果的要素就是「親和力」。其中兩個角度:一是所選用的演員大多為此類群體所追捧的青年演員,如彭於晏、桂綸鎂、白百合等,二是所選取的主題為青年人所認同的勵志、親情、友情、愛情等。無論是參演人員還是話題,都能針對目標受眾形成強傳播效果,引發他們對微電影廣告進而是品牌的關注。

3、懸念性

微電影廣告由於可以進行「續篇」的創作,既可以有統一的主題進行連線,如益達《酸甜苦辣》系列,也可以將特定關系的角色分別作為主角和品牌發生聯絡,這中間必不可少的串聯要素就是懸念。如士力架微電影廣告中分別由「韓劇悲催女」、「易怒包租婆」、「犯懶豬八戒」、「餓貨唐三藏」幾部作品組成,其中包含的一個懸念就是「餓的時候你是誰」,演繹了大學同寢室之間男生們「抗餓」的故事。通過不斷的製造矛盾和懸念,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吊足受眾的胃口,有效提升收視率。

三、微電影廣告與植入式廣告的比較

無論是微電影廣告還是植入式廣告,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都著相似的鮮明特徵:即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介的誕生,原強勢媒體的弱化,都為傳統廣告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力量。而其中產品或品牌、標識以劇情的方式融入廣告創意則成為廣告形式上的共通點。

首先在使用媒介方面,植入式廣告較早的將產品、品牌、標識、包裝等帶有鮮明商品特徵的資訊融入電影、電視劇或電視節目,成為整合營銷傳播的手段。如馮小剛的賀歲電影中《手機》中摩托羅拉手機的多次亮相,好萊塢電影《變形金剛3》中美特斯邦威的經典款T恤、TCL電視、伊利舒化奶、聯想電腦紛紛涉足大熒幕。而微電影廣告由於播放時長的原因,暫時不能進入電影發行,因此它選擇多為「電視+網路+移動媒體」的新媒介路線:通過電視的強勢播出效果引發關注,繼而憑借強大的網際網路平台和移動媒體平台上更全面的展示廣告內容,並保持受眾對其的關注熱度。微電影廣告對媒介的使用上更趨於主動,與植入性廣告的強制性有所不同,因此其所播放的資訊內容與消費者的對話互動需要建立更為良性的關系。

其次在廣告形式方面,植入式廣告多以產品形象、商標、包裝等作為背景、道具或體現在一兩句台詞中。但隨著受眾鑒別能力的提高,對影視作品中紛繁出現的可識別的商品都被貼上「植入廣告」的標簽,最終將此類廣告推向瓶頸。面對這種情況,微電影廣告則通過「以情動人」潛伏在以電影手法表現的劇情和人物關系中,引發受眾探尋劇情的進一步發展,並最終通過網路形成品牌與潛在購買者的互動。目前微電影廣告有兩類創意形式,其一是採用廣告思維,植入劇情,但很難有創意佳作,其二是採取電影思維,在完整的故事架構和電影邏輯上融入品牌精神和產品形象,但創作難度較大。

微電影廣告在廣告行業尚屬新興力量,如何進行個性化定製與全面創新,培養專業人才,完善監管體制,達到數量和質量的雙豐收,促使它向著良性發展,應是未來亟須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娜.對微電影廣告的反思[J].新聞愛好者,201212

[2]王軍.淺析「微時代」環境下的電影廣告——微電影廣告淺析[J].中國電影市場,20123.

[3]張燕.影視劇中植入式廣告的運作策略研究[J].中國廣告,20136

篇二

《 微電影廣告中的品牌推廣 》

摘 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出新,各種新媒體廣告也是不斷的涌現、翻新。特別是與當下流行有「微」字有關的微博、微信、微音樂,微電影更是深受大家的追捧。微電影的出現,微電影廣告也相伴而生。近來,微電影廣告越來越受到廣告客戶的青睞,但由於受到商業利益的誘惑 ,品牌植入有些生硬 。微電影如何更好的為企業品牌所用,使其更快更好地發展,是目前微電影廣告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對微電影廣告進行研究,就對如何將品牌文化滲透到微電影廣告中, 提高微電影廣告的傳播效果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微電影;微電影廣告;品牌推廣;

中圖分類號:F71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從紅極一時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惡搞短片,到製作更專業、內容更具現實意義的品牌與網站聯手的網路電影,「微電影」這一名詞也悄然出現,「微電影廣告」也相伴而生。它是時代的合謀,是商業新的廣告契機。「微電影廣告」是電影拓展的廣告片,同時也是廣告濃縮的精華電影。

一、 廣告日趨電影化

國內應從胡戈《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說起,內容重新剪輯了電影《無極》和欄目《中國法治報道》,上傳到網上,便使「優酷網」創造了超高的點選率,短短幾天突破了上千萬的點選記錄。

直至到2010年,可謂是「微電影廣告」時代的開元。由凱迪拉克贊助拍攝的《一觸即發》,是第一部大製作的網路微電影廣告。 草根組合「筷子兄弟」製作的汽車品牌推廣廣告《老男孩》,《指甲刀人魔》的上映也引發了魔幻狂潮,其資助商的汽車品牌更賺取了大眾的廣泛關注,這種軟性的廣告營銷方式深受廣告主們的親睞。還有些微電影廣告則更直接,像《看球記》則是在片頭明顯的提示出拍攝的器材由某某相機品牌所贊助提供,在片尾又再次打出該品牌相機的廣告詞——「感動常在」。

通過以上的小小例項,可以看出「微電影廣告」並不是簡單、直接追求品牌形象的推廣、商品標識的重復曝光率,而是依託唯美的感人故事、考究的視聽語言符號,把要推銷的品牌理念、產品功能通過藝術手段巧妙地融入電影中去,達到潛移默化的廣告效果,是一種較為高階的隱含的廣告營銷方式。

「微電影廣告」是時長在30分鍾內、運用獨特的電影語言,目的是宣傳某個「特定的」產品或「品牌」而製作的廣告作品。它兼具有電影的特徵,為品牌廣告資訊增加了趣味的故事性,能夠由淺入深的樹立品牌形象、宣傳企業理念及品牌產品推廣。

微電影改變了整個廣告業的表現現狀,運用新興的傳播媒介為載體如微博、網路推廣,沒有任何成本,而且還能輕松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現在活躍在網路中的「微電影廣告」,它是電影與廣告的完美結合,因此,有些廣告就更像是一部「拍得高階的電影」。

二、微電影廣告品牌推廣

微電影廣告在熱點事件和熱門話題層出不窮,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關注。

一微電影廣告優勢

作為一個新興的傳播載體,微電影廣告想更好為企業品牌所用,讓我們從其特徵分析入手:

1.承載資訊豐富。

微電影廣告短則兩三分鍾,長則幾十分鍾,時長和內容結構決定了微電影承載的資訊巨大而豐富。事實上,微電影中的人物、故事、情節設計和場景道具,幾乎每一個元素都可以為推廣品牌所用。

2.傳播范圍廣、節奏快。

從其網際網路視訊的屬性上看,微電影廣告的目標受眾可以說全網民覆蓋,傳播范圍不分地域。而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尤其是微博等社交類網站的流行,微電影廣告瞬間直抵目標受眾的同時,通過網路社交圈實現快速分享和擴散,不僅節奏極快,自發傳播的能力亦超強。利用「自傳播」迅速串紅的經典案例不少,如曾紅極一時的《老男孩》、《一觸即發》等。

3.傳播成本低。

正因為以上兩個特徵,微電影廣告在傳播環節上的推動成本相比傳統的單向模式如電視廣告要低得多,況且傳統電視廣告的被動觀看模式也越來越為觀眾所牴觸。一部富於創意、內容生動、可看性強的微電影,完全可以相對低的傳播成本,幫助企業品牌迅速開啟局面。

二品牌推廣策略

那麼,如何評價企業品牌微電影廣告的好壞呢?目前業界對此的共識是:好的微電影廣告品牌推廣,不僅可以有效輸出企業品牌觀念,還可以讓受眾從中獲取價值,同時帶動廣告收益。因此,微電影廣告品牌推廣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重理念、輕植入,以情感人。大多數人主動觀看微電影廣告是把其當成一次「心靈體驗」之旅,打動人心才是王道。而從接受習慣上看,邊講故事邊透露品牌資訊,是一種情感征服。

Mazda3 星騁上市推廣微電影廣告《向完美說不》為例,影片中沒有一個汽車的鏡頭和華麗口號,卻以普通人勇於摒棄世俗、執著追求夢想的真實情感觸動人心。該片網路傳出後一個月內的線上點選播放量逾150 萬次,成為幾大視訊網站播放排行和微博轉發評論的熱點。本案例的亮點:不僅利用網路技術將關注力轉化成營銷力,還推動了產品的價值主張與目標受眾的充分共鳴。

其次,重品牌、輕產品,內容為王。任何一個品牌營銷事件其實都是該品牌的組成部分,對於那些有較深歷史和文化積淀的品牌來說,微電影廣告運作更應考慮是否契合品牌本身的風格和調性。這方面的經典案例當屬上海通用為雪佛蘭品牌打造的微電影《老男孩》,片中同樣少有產品或企業品牌亮相,但貫穿始終的平民夢想和寫實風格,折射出企業產品和品牌的核心價值觀和內涵。

最後,重深度、輕長度,以創意動人。對數量急劇上升的 3G手機使用者來說,微電影廣告往往是在休閑移動狀態下短時間里被消費,短小精悍卻內涵深刻的微電影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 目前微電影廣告市場不足

微電影廣告製作人才稀缺。微電影廣告要求創作人員具有較高的製作水平,而且具有電影和廣告兩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但是目前這樣的專業人才非常稀少。

監督管理機制不嚴。微電影廣告題材、形式沒有任何限制,它的拍攝、播出的載體都是以網路為平台,不需要過多、過嚴的審查。使得有些電視媒體不能播出的內容,通過微電影廣告的形式在網路這個更大的平台上展現,這為一些低劣的微電影廣告提供溫床,長此下去,廣告的數量和質量都將很難控制。

微電影廣告的出現,是對傳統播放載體的顛覆。相信隨著新興網路媒體的不斷發展,以及新新人才的成長與開拓會為未來新型廣告設計打開了一扇通往自由、美好的視窗。

6. 論文達人進!求救!關於電影的畢業論文!

相關資料:

從產業特徵看韓國電影振興

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產生的社會背景

經濟領域,韓國接受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自60年代以後,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金大中政府採取一系列務實性對策,不僅迅速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經濟發展還出現了新的局面。韓國成功地從一個農業國進入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所謂「漢江奇跡」。現代化是和都市化、工業化、教育的普及、職業分工的專業化、通信的發達等經濟發展現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並和特定的社會政治變革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個過程中,韓國城市的發展顯著,都市化率從1950年的21.4%,發展到1995年的81.3%。
政治領域,80年代韓國進入政治解凍期,1980年的光州事件和1986年的民主運動(註:以大學生為核心發起的兩次民眾民主運動,抗議軍人專制政權,曾得到韓國社會各界響應,但最終被軍政府血腥鎮壓。前者亦稱光州民眾斗爭,後者亦稱六月抗爭。)使韓國獨裁政府惡名昭著。1988年通過國民投票實現了向民主政權的過渡;1993年文人政府上台;接著1998年出現了堪稱韓國政治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在野黨交接政府」(註:1997年12月18日金大中在總統競選中獲勝,標志了韓國建國起第一次「政權交替」,在野黨第一次成為執政黨,少數黨第一次戰勝多數黨。)的政治發展進程。長期以來在韓國社會上爭論不休的政治不穩定進入90年代開始銷聲匿跡,整個社會慢慢進入民主化、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中。
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不僅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而且引起了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中產階級形成並穩步擴大,文化消費在消費支出中所佔比例逐漸上升。有線電視的開通、錄像市場的擴大、衛星電視的前景,一方面爭奪著電影觀眾,一方面因播放高品位電影節目而培養了觀眾,且它們都是以電影為核心的影像產業,這使得政府和大企業開始注意電影市場的價值。
大眾文化開始盛行。流行音樂樂隊等開始流行,消費人群年輕化,產品包裝要求提高,對大眾偶像的消費需求增強。
在現代韓國社會的變化過程中,青年群體又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是經濟現代化的主力軍,在社會意識方面則是歷史變革的動力。截至1995年的統計,14-24歲的青少年人口略超過900萬,占總人口的20.2%。韓國政府的世界化政治戰略和提倡國際競爭力的經濟戰略,使得整個社會普遍認為,韓國的未來命運掌握在「一個背包就能周遊世界,懂電腦,會利用先進通訊設備,處變不驚,有堅強毅力,主張男女平等」的「新世代」身上。(註:金鎮旭(韓):《80年代至90年代的韓國電影》,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畢業生論文,第27頁。)特別是大學生(占青少年總人口的約54.5%)(註:君冢大學(日)、吳魯平(中)、金哲秀(韓):《東亞社會價值的趨同與沖突》,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44頁。),他們在80年代經濟繁榮的環境下成長起來,有機會享受1988年奧運會以後的經濟富裕和政治穩定。他們將成為韓國電影的主要消費者。
在造成韓國電影振興繁榮景象大的社會背景中,有一個因素不得不指出:韓國民眾強烈的愛國心和罕見的民族凝聚力。韓國電影票房的奇跡,與韓國觀眾對本土電影非理性的熱愛,蜂擁而上的參與行為是分不開的。許多影片如《生死諜變》、《共同警備區》的上映,媒體一律不能有批評聲音,普通百姓如果不去看會被認為是「不夠愛國」。當政府放寬「電影進口限額制度」時,電影人立刻示威遊行,而韓國大眾媒體一律給予最大的支持,結果迫使政府對電影人和民眾做出妥協。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民族特質的原因有多種:一、有史以來,韓國即為單一民族國家,沒有像中國、美國等民族大融合的歷史;他們認為自己的血脈最純潔,最干凈,在韓國最常見的標語是「身土不二」(註:「身土不二」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筆者根據所閱資料整理出以下兩層意義:其一,它是熱愛本民族的象徵,對生養自己的土地抱有依戀與敬畏的復雜情感。體現在微觀的經濟領域上,韓國出產的商品上多印有「身土不二」,尤其是農副產品一律如此,其意類同於中國的「提倡國貨」。其二,它從人與土地(自然)的關系應和諧共處而延伸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精神,與我國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處。「身土不二」不僅是韓國傳統,還是自70年代起由政府發起的「新生活運動」的具體內容,包含有城市民族化、鄉村現代化的意味。);二、20世紀屈辱的被侵佔、被分裂的歷史,使現代韓國人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民族自尊心;三、地理生存環境——如金大中所說,韓國為美、日、中、俄四大列強所包圍,本身又是山多地少、資源匱乏的小國(註:李立緒:《韓國啟示錄——韓國經濟危機實錄》,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385—386頁。);四、經濟領域內的「漢江奇跡」所賦予的自信心;五、韓國儒教傳統影響(註:中國儒教傳統中,有以道德之有無來作「華夷」之辨的言論,韓國儒教繼承了這種說法,甚至在某些歷史階段,把受西洋沾染的中國也視為夷。)。
了解這種民族特質或者說民族文化心理現象,對於解釋某些韓國電影現象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民族文化特質不是始自90年代的電影振興現象,而是一以貫之於包括韓國電影在內的韓國民族文化當中。
「從20世紀中葉以後的情況就可以看出:在朝鮮戰爭的危機中生存問題成為絕對的問題,從60年代到70年代,國家成為支配性的生產主體,以『民族文化』為中心形成了『國家主義意識形態』。相應地,韓國的現代化就意味著『獨裁下的開發』,接下來就出現了到70年代與80年代為止仍舊是『政治問題』獨佔主導性言論的現象。換言之,60年代以後,文化主要是在『理念上』被消費,而沒有確保其大眾性這種狀況。
「從這點上來看,應該說韓國文化論作為『大眾性消費品』而被生產和消費的條件具備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進入90年代這一時期。在民主化取得某種程度的成就後,『政治言論』的影響力下降,人們有了一點可以說說『文化』的空閑和『自信感』。國際化的迅速進行同時也成為一種壓力,因而對自我與他人關系的設定也越發顯得重要。」(註:權淑仁:《大眾性韓國文化論的生產與消費》,《當代韓國》2000春季號,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61頁。)
漢城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權淑仁教授在《大眾性韓國文化論的生產與消費》一文中,探討作為大眾文化研究的「韓國文化論」缺失的原因。筆者借用這段話是想說明:韓國電影作為「大眾性消費品」具備被生產和消費的條件是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至90年代這一時期。
韓國電影振興現象的出現,正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外圍環境的成熟,和電影產業內部製作、發行、放映諸環節的合理營造——其中電影製作人對類型片的有意識的推進和發展又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大資本的介入改變韓國電影產業格局
電影資金傳統上有兩大來源,但進入90年代,製片投資發生了兩次大變化,極大程度地影響了電影產業及電影形態。
1.產業背景
自50年代至90年代初,韓國電影工業基本上是以美國好萊塢電影消費市場為演變主導的。1986年韓國電影市場開放進口外國影片,迅速成為繼日本之後的亞洲第二大市場,一年即發行400部以上影片。其中100部影片為本土影片,300部是進口影片。其中僅好萊塢和香港兩地的娛樂片即佔70%多(註:全陽駿(韓):《韓國:電影工業、美學、新潮流》,李蓮英譯,《新亞洲電影面面觀》,焦雄屏編,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第101頁。)。80年代,韓國大電影公司將利潤由對本土電影的投資全面轉向進口好萊塢電影。政府雖然制定了「電影放映限額制」,但好萊塢利用美韓貿易談判的機會,強制韓國政府採取自由化的電影政策。美國電影公司不須經過壟斷進口的韓國電影公司,長驅直入韓國市場。
忠武路(註:忠武路是漢城市中心的一個地名,上世紀20年代韓國電影開始以來,主要電影製片公司和主要電影院都集中於此,既是韓國電影的搖籃,在9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韓國電影製作方的代名詞。)是自2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製片公司的主要集中地。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以中小資本對抗好萊塢電影,勉強維持生產。電影資金的兩大來源,一是地方發行人的預付款,二是錄像版稅。80年代末期的「電影自由化」政策打破了20家電影公司壟斷本土電影的局面,一時間有一百家電影公司成立,活潑多姿,自由競爭,但規模既小,秩序全無,根本無力回天。
韓國的電影文化也深受好萊塢電影模式影響。忠武路電影街製片模式下的商業片,多運用好萊塢的敘事策略,來服膺儒家思想,一方面取悅觀眾,一方面不觸犯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類型基本是通俗情節劇、古裝歷史劇、B級動作片和軟性色情片。
2.大企業涉足電影業
財閥體制是韓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特色,現代、大宇等等大企業在韓國政府的支持下,對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同樣支持它們對文化事業的擴張。90年代初期每年都有一部絕無僅有的高票房電影,1991年是李明世執導的《我的愛,我的新娘》,1992年是金義錫執導的《結婚的故事》,1993年是創造了100萬觀眾人次的《西篇記》。這三個由新導演創造出的票房神話,賦予了大企業信心。他們相信只要方式得當,投資電影一定可以盈利。
韓國大財團紛紛投資電影業。他們首先買斷版權,繼而染指影院的運營、製作、流通、配送等相關環節,參與步驟比較有序。如三星、大宇、鮮京都從錄像帶的營銷開始,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大部分主要國外電影公司的錄像帶版權,在製作領域,他們則首先以購買韓國電影的錄像帶版權的方式來參與。
大企業為迎接多媒體時代而忙於興建新劇場或租賃已有劇場。三星、大宇、鮮京和壁山等大企業在大城市裡買入主要電影院,或是建立新的復合電影院,來形成連鎖的放映系統。以1997年為例,剛剛成立電影事業公司的現代集團就租賃了漢城名寶劇場的5個電影館。
有的大企業則通過與國外的電影公司聯手來進軍電影業。第一製糖公司向美國的夢工場投資三億美元,得到其出品影片的亞洲地區版權;並和香港的嘉禾電影公司合作,在韓國設立了JACOM電影製作公司。
大企業的介入對於只有好的創意卻沒有足夠資金的新導演和獨立製片人來說,無疑相當於雪中送炭。以前忠武路製片體系中「論資排輩、熬年頭」的慣例被打破,那些從電影學校畢業或者留學歸來的新導演,獲得了一顯身手的機會,懷才不遇的副導演、商業廣告的導演們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機會。李光熏由此導演了《封大夫》——1995年票房最高的國產影片;李民勇導演了《炎熱的下午》——一部風格獨特的女性主義影片。
1994-1996年間,大企業在電影業的投資蓬勃發展,完全激活了電影市場(也為日後的不穩定埋下隱患)。電影製作體系迅速分化,出現了四種不同的電影製作體系:原有忠武路製片方式,獨立製片人制,大企業直接製作方式以及獨立電影。不少年輕的導演和製作人脫離了忠武路製作系統,建立了以導演為中心的獨立製片人制度,如朴光洙製片、企劃時代、張宇錫製片等公司。
大企業都喜歡票房價值高的電影,注重迎合年輕一代觀眾的興趣,對這樣的電影不僅投入資金,並且要造成良好的土壤,使製作以創意為主的新電影的獨立製片人能夠紮下根來。他們既製作出了相對高投資的商業電影,也促使獨立製作方式的低成本電影向商業領域邁進。這三年間電影面貌為之一新,既有大製作、高票房的動作喜劇片《兩個警察》(Ⅰ、Ⅱ姜禹石)、浪漫喜劇片《封大夫》(李光勛)、以特技製作聞名的《銀杏木床》(姜齊奎)、科幻片《木槿花開》,也有票房評論雙豐收的低成本之作《時間長久持續》(金應壽)、《豬掉進井裡的那一天》(洪尚秀)、《鱷魚》(金基德)、《恐怖分子》(金永斌)、《千年的愛》,也有藝術電影如《黑土地白百姓》(裴庸均)、《花瓣》(張善宇),女性電影如《像犀牛角一樣一個人走》(吳丙哲)、《炎熱的下午》(李民勇)、《媽媽有了男朋友》(金東斌)。大企業的進入,最重要的後果是,直接促成了韓國製片人制度的形成。
3.風險投資進入電影業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大企業自身難保,對電影的投入迅速減少,很多大企業紛紛退出電影業。只有三星是個例外,在1998年投資了6部影片,獲得相當大的成功。
金融危機後,財閥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漸下降,政府積極扶植中小企業。尤其是在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的政策引導下,中小企業逐步開始取代財閥集團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以高科技密集為特徵的風險投資中小企業給韓國以往比較臃腫與僵化的產業結構注入新的活力
1997年11月,通商事業部宣布電影業及相關產業屬於風險投資產業。這意味著電影融資比較容易,並且可以享受減免稅等優惠待遇。風險投資公司迅速占據了大企業撤資後的空缺。他們帶來全新的投資概念,同時引導獨立製作公司製作題材更集中的片子,並加強營銷概念,電影市場日趨專業化。
日信創投是忠武路上最知名的投資公司。它不僅作投資還充當投資管理者的角色。它的收益分配比例相當優惠:5∶5,而一般大企業都是6∶4。僅在1996年到1998年間,他們投資的電影就有《銀杏木床》《上網》《哈利路亞》《八月聖誕節》《安靜的家庭》《驅魔錄》。
電影政策及電影文化對電影的影響
1.電影政策
電影審查制度
韓國電影審查制度形成於20年代日佔期。八九十年代嚴格的審查制度嚴重阻礙了電影的健康發展。1996年10月4日,法庭宣布電影公映倫理委員會的審查違反憲法。這結束了70多年的電影審查制度,同時提出了新的迫切問題:建立等級分類制度。1998年,圍繞新的電影法(1994年制定的《電影振興法》),年輕一代和保守派的分歧越來越大,問題焦點在於等級外電影專用館和電影振興委員會的設立。
對於韓國電影來說,目前的等級分類制度畢竟提供了更寬廣的題材空間和表現空間。《兩個警察》系列揭露警察的違法勾當,《美麗青年全太一》批判70年代的軍事獨裁體制,《花瓣》揭示了80年代群眾遭到鎮壓的「光州事件」。1999年有兩部影片《黃頭發》和《謊言》(張先禹),因暴露鏡頭被禁,引起廣泛爭議。但是影片經修改勉強通過審查後,卻在市場上獲得巨大成功。
電影放映限額制度
朴正熙的軍政府在1966年開始施行限額放映制度,本意是過濾掉西方的某些影響,但在以後的數年中,它卻成了保護民族電影的一張安全網——政府立法規定每家電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具體天數後有變化)的本國電影,這就是所謂「電影季節制度」(Screen Quarter System),本文譯為「電影放映限額制度」。
90年代中期以後,韓國國內幾度出現主張縮小甚至取消電影放映限額制度的論調。1998年12月2日,韓國外交通商部提議,參照與美國的雙邊投資協議,從2002年起將106天的限額降至92天。電影界擔心,如果這項提議獲通過,好萊塢洪水猛獸般的商業大片將逐漸淹沒本土電影。由此爆發了一場知名導演、明星發起的電影界大規模遊行示威。1999年6月電影界又兩次舉行示威活動。韓國政府被迫讓步,暫定在本土電影佔有市場40%的份額之前,維持限額制度。
盡管限額放映制度一定程度上損害韓國電影業的利益——韓國的電影放映量從1993年的640部降至1997年的502部,生產量從1993年的63部降至1997年的59部。但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性極強、國家民族特性濃厚的特殊文化產品,電影應獨立於自由貿易協定之外,似乎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已達成一種共識。
經濟政策調控
為振興民族電影,韓國政府在90年代至少三度啟動政策調控。90年代初期為鼓勵大財團進入電影界制定了減免稅收的電影振興政策。1997年後實行抵押版權融資制,比如1998年,國有的電影振興公司為10部電影作抵押版權融資,共提供30億元韓幣。這10部電影其中就有林權澤參加戛納電影節的《春香傳》。第三種舉措同樣重要,即是在1997年將電影業列入風險投資行業。
2.電影文化的普及
前文已簡要提到,90年代上半期大眾文化及其他娛樂媒介對電影的雙重影響。流行音樂、電視劇等大眾流行文化日益繁盛,觀眾普遍的文化素質提高,明星制初步建立等等,對電影呼喚與支持的一面畢竟大於搶奪電影觀眾的一面。從1995開始,韓國電影文化迎來充滿活力的時期。借紀念電影誕生100周年的機會,進入90年代後一直在上升的熱情終於爆發出來。
1995年3月大鍾獎電影節上放映了7部國外藝術電影。同年11月,電影製作公司「白頭大桿」設立藝術電影專業館,放映了前蘇聯電影《犧牲》、伊朗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等國際一流的藝術電影。僅僅《犧牲》一片,在一個月內就吸引了兩萬名以上的觀眾。電影發行商開始注意「藝術電影」商業化的可能。這一年,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等三部影片在韓國上映,每部電影的觀眾人次都達到十萬以上。同時期開始,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通過有線電視進入了千家萬戶。藉助於這些積極的市場引導與開發,以前只熟悉好萊塢和香港商業片的觀眾,對電影的印象和理解開始改變。
大眾媒體開始積極報道電影新聞和介紹電影知識。就在這一年,電影月刊《KINO》和電影周刊《CINE21》創刊,他們把韓國和國際電影界的最新消息以一種雅俗共賞的方式介紹給韓國民眾。《KINO》目前已經成為韓國最權威的電影雜志。
90年代中期以後在韓國掀起的電影熱演變成一種電影文化熱,韓國各大學相繼開設了四十多個與電影相關的專業。大學里的電影講座擠滿了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韓國國立綜合藝術學院設立了電影學校,購買了完備的電影製作設備。
電影節
在短時期內韓國還舉辦了釜山和富川兩個大型的電影節以及數十個小型電影節。其中釜山電影節至今已舉辦6屆,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釜山國際電影節創始於1996年,由釜山藝術學校、中央大學二校的電影系提議,在釜山電影界和釜山市政府的支持下獲成。1996年10月的第一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就達到18.4萬觀眾人次的良好效果。(註:金東虎(韓):《亞洲電影發展的後盾——記釜山國際電影節》,(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24頁。)

在諸多亞洲國家的電影節中,釜山電影節與眾不同的戰略值得重視。第一是它最初就定位於「非競賽性電影節」,避開了與其他電影節(如國際一流電影節和同時間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之間不必要的競爭,而專注於作為亞洲電影展台和展映國際最優秀電影的作用。第二是它推出的兩項特別計劃。「新浪潮電影」及其扶持制度:選擇亞洲新導演的第一二部作品展映,把它們推向國際舞台,並為保障這些影片在韓國境內的發行放映,給予發行商3萬美元的資助;釜山振興計劃(PPP計劃,開始於1998年第三屆釜山電影節):為有電影製作計劃的亞洲導演和世界級的發行公司、製片人、贊助商創造合作機會,促成合作投資或共同製作或對影片後期製作提供贊助。香港的陳果、台灣的林正盛、日本的筱崎誠、中國大陸的賈樟柯、張元、王小帥等導演都從PPP計劃中獲益。釜山電影節對亞洲電影新人的成長,作出了切實的貢獻。
釜山電影節不僅為韓國電影和亞洲藝術電影提供了製作機會、拓展了電影市場,還和眾多的國際電影節達至溝通,使韓國電影大批進軍國際展台。僅1999年就有80部韓國電影計150次在73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其中包括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此外,釜山電影節本身產生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為釜山影視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釜山市政府選擇影視業為戰略產業,組建釜山電影委員會,推動了釜山文獻電影館、數家多功能影院的相繼建成,陸續籌建影視信息城、主題公園、動畫片中心,並對與釜山相關的電影行政和財政的支持。(註:金東虎(韓):《亞洲電影發展的後盾——記釜山國際電影節》,(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29頁。)其中包括以釜山為影片背景的《朋友》。
總體來說,電影節最根本的作用在於它成為韓國大眾文化生活中的一個「事件」。與報刊、電視、流行音樂等大眾傳媒一起,它們構築了韓國電影振興現象得以發生、發展的意識形態背景。
3.紀錄片與短片的繁盛
短片和紀錄片的發展,是90年代韓國電影界一個異乎尋常的重要現象。截至1999年,韓國年產短故事片300多部,並通過國內外各種電影節上映。
紀錄片
80年代韓國曾出現一批源自大學校園的電影團體,他們標榜「獨立」和「進步」,既反對官方和商業電影,也反對實驗電影和作者電影,而是試圖與進步的文化團體、工人階級聯合起來,拍攝紀錄片,並以錄像帶的流通來代替商業電影發行。
政治動盪的80年代末,他們在政治活躍團體、進步工會、學生會等群眾團體的支持下,製作出了一批反映韓國社會矛盾的影片。「電影製作所」(1987年成立)和「勞動者製作團」(1989年成立)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地下電影團體。前者拍攝的《理想國》(16mm,110分鍾),第一次以劇情片方式處理光州事件;1990年的《罷工前夕》(16mm,100分鍾)則是以忠實刻畫工人運動為內容的劇情片,成為獨立電影的里程碑。因政府禁映,該片通過校園和工會禮堂自辦放映,而警方甚至出動直升機投擲催淚彈來驅散觀眾。「勞動者製作團」則是進步紀錄片的突破,他們製作了十數集每集1小時的《新聞電影》,專注於韓國工人運動的最新話題。事實上,這些電影團體建立了校園、工廠放映和錄像帶流通的獨立發行渠道。
如果說80年代的獨立影片內容上著眼於工人運動,政治導向上具有強烈的反政府性,價值取向偏於集體價值、共同空間優先個人、日常空間。那麼自90年代開始的獨立電影則遠為多元和復雜,嘗試著以多種方式去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
在紀錄片方面,邊英珠的《囁嚅三重奏》(1994-1999)用二戰期間淪為日軍慰安婦的婦女證詞來揭露性暴力和軍國主義問題;李慶順的《蒲公英》(1999)表現一位父親在民主化斗爭中痛失愛子的悲傷和勇氣;洪亨淑的《本名宣言》(1998)描寫一位旅日韓僑的流浪經歷;朴基福的《別管我們》(1999)則以離家出走的少年和家庭暴力為素材,描寫體制和反體制勢力都漠然無視的社會邊緣階層。這些紀錄片普遍不再以旁白或采訪來引導觀眾,而代之以客觀紀錄的方式來試圖還原生活本身。
導演金東元自80年代末一直追蹤城市開發區拆遷戶的居住權問題,已拍出《上溪洞奧林匹克》(1988)、《杏堂洞的人們》(1995)和《另一個世界》(1999)三部曲。《另一個世界》拍攝了拆遷戶爭取到開發區居住權之後的生活,關心的焦點從特權化的意識形態轉向日常生活的政治學,其關注的核心問題乃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認識與溝通。筆者認為,不了解這些信息,就不可能充分認識韓國電影振興現象,不可能細致讀解韓國的類型片,如作者化的黑幫片《綠魚》、《搏動》。
短片
短片的繁榮是90年代另一個重要的電影現象。80年代的年均產量不超過50部,而90年代卻達到300部以上(註:南仁英(韓):《差別美學,日常生活的政治學——評90年代韓國電影短片和紀錄片》,(韓)《高麗亞那》雜志2000年春季號,中文版,第30—35頁。),其中大部分出自電影專業學生和業余電影愛好者。90年代初由三星公司出資舉辦的漢城短片電影節,既是短片的盛會,也是商業電影公司挖掘新人的地方。(2002年4月三星出資在北京舉辦了DV短片電影節。)90年代後期,韓國短片電影節增多,主要有獨立電影論壇、獨立短片電影節、釜山亞洲短片電影節等,很多韓國短片還參展戛納等大量國際短片電影節,獲得了較好的成績。
韓國90年代的紀錄片和短片具有三個層面的重要意義:1.為主流電影業提供新的電影人才和活化電影氛圍,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韓國電影振興現象並刺激其發展;2.在題材和表現領域上有效彌補了商業影片不敢涉足的領域,與主流商業片互為補充,並成為新的電影美學的催化劑;3.使電影產業和社會文化、藝術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平衡著電影作為產業、藝術和意識形態的三重功效,是韓國電影能夠健康發展的深層原因之一。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微電影導演創作闡述畢業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兵的所有電視劇或電影 瀏覽:2
周星馳的所有電影大全國語 瀏覽:900
電影票給誰 瀏覽:748
搞笑電影成龍國語 瀏覽:275
電影場務如何檢票 瀏覽:551
言情電影推薦國產 瀏覽:768
香港尖沙咀電影院 瀏覽:699
寺電影日本 瀏覽:270
韓國刺身電影 瀏覽:245
如何用手機下載優酷電影 瀏覽:613
廣州自由人影城今日電影票 瀏覽:976
推薦很感人的電影 瀏覽:348
美國天氣類電影 瀏覽:700
08年電視機里日本動漫電影 瀏覽:370
如何找無字幕的英語電影 瀏覽:161
十大經典港風電影 瀏覽:408
名字帶有酒店的歐美電影有哪些 瀏覽:589
電影花心男人的愛情故事 瀏覽:283
有什麼好看的國外電影2017 瀏覽:237
傑伊什麼電影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