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最大的4D影院在哪裡
全國最大的電影院:首都電影院位於西單大悅城內
首都電影院始建於1937年,當時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等15人籌資修建,稱「新新大戲院」;1939年11月6日放映第一部電影;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兩個多月的裝修改造,1950年6月14日由周總理定名為「首都電影院」後正式開幕,成為第一家國家級電影院;1957年成為全國第一家寬銀幕電影院;1987年成為北京市第一家票款超百萬的影院;1996年為本市第一家票款超千萬的影院。1998年票款收入達到了1250萬元。
㈡ 老北京的戲園子有哪些獨特風格
老北京城裡稱劇場為戲園子,"戲園子"這個稱謂在當時的有錢人眼裡很卑微,與澡塘子、飯館子等一起被視為"下九流"。
老北京的戲園子大都開設在前三門外一帶,與煙花柳巷比鄰。如前門大街東側有廣和茶樓、天樂茶園、廣興茶園等。大街西側有廣德茶樓,三慶、同樂、中和、文明茶園等。內城則寥寥無幾,僅有東安市場的吉祥茶園、丹桂舞台兩家。
以上這些戲園子的建築形式大致一樣。一般是門外有一個高大的單門牌坊,上面橫書戲園的名稱。
走進牌坊是一個院子,擺設一些當日演出劇目所用的簡單的道具,如當天大軸為《御碑亭》,則擺上一個單面布制的亭子,如果是《八大錘》,則擺上四對錘。
通過院子進入劇場,是一座四方形的樓,一面是舞台,舞台呈四方形,迎面是兩根柱子。其它三面則是座位,座位多是長條大板凳,每條可坐六到八人,凳前設長條大木案,供放置茶壺、茶碗以及瓜子等食物之用。
台前正中一塊四方形地帶叫"池座",樓上正面叫"廂座"。其次是兩廊,就是兩側樓下和樓上的座位。廂座前面有一排柱子,有時會擋住視線,俗稱"吃柱子"。
另外在舞台兩側各有一小塊地方,大約可容二三十人,叫做"小池子"。"捧角兒的"的人多在此看戲。
戲園里最次的座位,是兩廊最後靠牆的座位,是用木板釘在牆上的,俗稱"靠大牆"。
觀眾入園後由"坎子上的"(即看座的服務員)為人們找座,若想找到好的座位還須給服務員賞錢。同時有人送上一壺熱茶來。茶水錢則在壓軸戲(倒數第二出戲)上演時由茶房收取,價格不固定。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劇場有了一個初步的變遷,那就是在南城出現仿照上海新建的一些劇場。如第一舞台、開明戲院、新明大戲院,另外還有以京劇為主,其它劇種如曲藝、電影為輔的綜合娛樂場所,如新世界、城南遊藝園等。
這些劇場大都是樓座呈半圓形,舞台也呈半圓形。第一舞台還有轉台的設施,燈光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座位改成了排椅,在每一排椅子後面加上一塊寬約五寸的木板用以放置壺、碗與食物之用。
新明大戲院在開幕之後取消了在場內賣茶、叫賣食品和飛"手巾把"影響看戲的陋習,可惜戲院於三十年代中被火燒毀,終未重建。
這些新型劇場出現之後,一些舊的戲園子進行翻建或重建。如天樂茶園把舞台拆去台柱改為半圓形舞台,但仍保留了"小池子"。座位改為長條排椅,園名改為華樂戲院。
中和茶園則重建,但樓形仍未做大的改革,茶園名稱改為中和戲院,現在仍保原貌。
慶樂茶園重建後,改名為慶樂戲院。吉祥茶園與文明茶園改建後分別改名為吉祥戲院與華北戲院。
此外,在東城建有真光影劇院,它與開明戲院是用同一張設計圖紙而略加變動的,這兩個劇場是當時比較先進的,無論照明、音響、大幕、通風、座位等等方面都煥然一新。
20世紀30年代在西長安街先後建立了新新大戲院(即今天的首都影院)、長安大戲院兩座大型新式劇場,曾有許多名演員在這兩家劇院演出。
20世紀40年代,北京戲院變化不大。解放後新的劇場蓬勃建起,對舊的劇場也逐步進行改建完善。如前門外的大眾劇場、廣和劇場、前門小劇場,內城的吉祥、長安、西單劇場都是在原址上改建或修繕的。
新建的大型劇場則有虎坊橋的工人俱樂部、護國寺的人民劇場、主府井大街的首都劇場、天橋的天橋劇場、中山公園的音樂堂、北京展覽館劇場以及各區縣的影劇院、俱樂部等。